第六章

瓦特·泰勒生活的年代,正值英法百年戰爭期間,百年戰爭極大地破壞了農業生產,廣大農民不堪負擔連年的戰爭費用。農奴對封建主的人身依附關係雖然有所寬鬆,但他們遭受的剝削卻日益加重。戰爭、瘟疫、饑荒是中世紀的三大災害。1300年的寒冷天氣、1315~1317年的洪水和饑荒相繼襲擊英國,造成大量人口死亡;最可怕的是1348年~1349年黑死病傳入英國,導致人口銳減,物價上漲。但是,統治者絲毫不顧人民的死活,頒布“勞動法令”強迫勞動者接受瘟疫流行期的低工資,並且一壓再壓。違抗者戴枷下獄,並在身上打上烙印。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與其等死,不如揭竿而起。

14世紀英國農民大起義的直接原因,是政府加征人頭稅。1377年,國王理查二世為籌集戰費而開征人頭稅,規定14歲以上男女每人4便士,1379年猛增到12便士。於是,各地農民不斷以怠工、抗稅等形式反抗統治者的殘酷。

約翰·保爾是一個下層教士,他在民間傳播樸素的基督教平等思想,激烈抨擊腐朽的封建統治。他說:“英國的光景很壞,將來也好不了,除非一切都變成公有的,沒有農奴,也沒有貴族。”他還理直氣壯地責問:“當亞當種田,夏娃織布的時候,誰是貴族?”後來,約翰·保爾被捕入獄,瓦特·泰勒起義向倫敦進發途中,將他從獄中救起。

1381年5月,倫敦附近肯特郡和東南部埃及塞克斯郡的農民,為了抗交人頭稅,發起一場聲勢浩大的暴動。瓦特·泰勒被起義者推選為領袖。泰勒是個泥瓦匠,很有組織才能。6月10日,他帶領起義隊伍一舉攻克了肯特郡的首府坎特伯雷,然後直奔倫敦,向國王請願。同時也又派人到其他各郡鼓動當地農民起義。幾天之內,全國四十個郡中,大半發生了農民暴動。

6月12日,泰勒帶領六萬人的隊伍浩浩蕩蕩到達離倫敦不遠的一個山頭。消息傳到國王查理二世的耳中,他立刻派了幾個騎手前去探查。很快,騎手們飛馬趕回,報告道:一個叫泰勒的農民帶了六萬人的隊伍來和國王談判。國王一點主意也沒有,這時,坎特伯雷大主教和財政大臣都來勸國王,不要去見起義軍。國王原本就不敢去,聽從大主教和財政大臣的建議,便匆匆躲進了堅固的內城——倫敦塔。倫敦塔坐落在倫敦城東南的塔山上,裏麵有兵營堡壘、宮殿和監獄,還有教堂和刑場。它的外層是用石塊壘起的城牆,建有九座碉堡和梭堡,四周是一道又寬又深的護城河。主體建築白塔長和寬各30米,高27米。躲在這裏,國王感到安全多了。

起義者得知這個消息後,像一群憤怒的雄獅衝下山頭,向倫敦城進攻。所到之處,他們砸爛修道院,燒毀官宅,還攻破監獄,釋放了所有的犯人。第二天,勢如破竹的起義隊伍擊垮了倫敦城的城門,接著像潮水一樣湧進了倫敦城,將國王藏身的倫敦塔圍了個水泄不通。

國王沒料到起義隊伍來得如此快,忙召集塔內的王室人員和大臣們商討對策。有人主張調撥塔內的軍隊,乘天黑起義者酒醉熟睡之機,攻打起義者。可國王害怕起義軍人多勢眾,如果他們衝進塔,自己的性命將難保。最後,國王讓倫敦市長與城裏擁有武裝的爵士們取得聯絡,從外圍攻打起義隊伍,塔內暫時按兵不動。

次日一大早,國王就被起義軍雷鳴般的呐喊聲驚醒:“國王陛下馬上出來和我們說話!”“陛下再不出來,我們就要攻塔啦!”“殺死坎特伯雷大主教!”國王嚇得魂飛魄散,忙派人傳話,說他馬上出塔和他們談判,讓大家先到邁爾安德廣場集合。頓時,塔下一片歡聲雷動,起義隊伍歡呼著朝廣場方向移動。隨即,塔門打開了,在隨從人員的層層護衛下,國王查理二世走了出來。就在這時,一直守在外麵的泰勒帶領四百多人順勢衝進塔去,一路衝一路砸。全副武裝的塔內衛士們一個個呆若木雞,全都忘記了抵抗。

在一個禮拜堂內,起義者找到了正在做彌撒的大主教西蒙。大主教再也沒有了往日的神氣和威風,他抖抖索索地說:“我的孩子們,收起你們的武器,有話好說,上帝時刻聆聽你們的懺悔。”

泰勒見他還敢欺騙眾人,肺都快氣炸了。他一人箭步衝上前,揪住大主教的袍,把他拖下祭台。泰勒大聲罵道:“你這個敗類,我一定要殺了你,為國王、為教徒們除害。”說完,手起刀落,大主教的頭落了地。接著,起義者找到了躲在塔內的財政大臣,不由分說,一刀結束了他的性命。接著,起義者又殺了幾名官吏,並將他們的頭砍了下來,與大主教和財政大臣的頭並排掛在倫敦橋上示眾。

在邁爾德廣場,國王被起義者們圍了起來,他故作鎮靜地大聲問:“善良的人們,我是你們的國王,你們想同我談什麼呢?”“我們要求永遠的自由!不要再做農奴!要求得到土地!”廣大起義者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

國王頻頻點頭,連聲道:“我同意。不過,你們先回家去,每個村留兩三個代表。我要叫人抄寫敕書,批準你們的要求,你們的代表會把敕書帶回去,交到你們手中。”

許多老實巴交的農民輕信了國王的話,他們滿意地回家了。可是泰勒不願這樣輕易地離開,他和留下來的農民要求國王沒收教會的土地,分給農民,並且還要取消封建主的一切特權。

國王對泰勒恨得咬牙切齒。但是,表麵上他裝作很認真的樣子,對泰勒說:“關於這個建議讓我回宮考慮考慮,兩天以後我將給你答複。”國王這樣做,隻是拖延時間,為的是等待倫敦市長帶領精銳部隊來鎮壓起義者。

6月15日黃昏,國王約泰勒在斯密茨菲爾德廣場單獨會談。當國王的衛隊到達廣場中央時,泰勒悄悄對起義者說:“若是國王不答應我們的條件,我就打個呼哨。聽到呼哨聲,你們立即衝上來,殺死他們所有人,除了國王。我要帶著他走遍全國,借他的號召,我們就可以成為國家的主人了。”說完,他策馬揚鞭,向談判地點馳去。

此時,國王身邊的貴族、衛士都手貼腰間,他們的絲製官服內穿了銷甲,暗藏了兵器。看著麵前的泰勒,國王的嘴角落出一絲不易察覺的微笑。

泰勒指著遠處的起義者隊伍說:“尊敬的國王陛下,您看到了那邊的人群嗎?”國王望著密密麻麻的人頭,點了點頭。“他們都聽從我的指揮。您以為他們以及更多的在倫敦的人,會輕易離開這裏嗎?”泰勒繼續說。

“我已經命令人抄寫我的敕書了。你可以叫他們回家。”國王笑道。就在這時,倫敦市長威廉·沃爾沃思帶領了十幾個腰配長劍的爵士衝進來,他瞅準了泰勒的腹部,狠狠將劍刺進去。毫無防備的泰勒當即中劍,倒地而死。

駐在廣場旁邊的起義者也受到倫敦市長派來的部隊的洗劫。頓時,斯密茨菲爾德廣場被起義者的鮮血染紅了。之後,國王親自率領軍隊,到各郡、縣、村鎮壓參加起義的農民。約有1500人被絞死,約翰·保爾也在其中。

瓦特·泰勒起義被鎮壓了。但它沉重打擊了封建主和天主教會的統治,加速了英國農奴製的崩潰。蒙古人西征

蒙古人原來散居在貝加爾湖、額爾古納河(黑龍江上遊支流)兩岸,唐代稱為蒙兀室韋。室韋是一個很大的部落聯盟,蒙兀室韋是其中的一個小部落。到唐朝末期,蒙兀人開始向西遷至蒙古高原的肯特山一帶,形成蒙古部。隨著時間的推移,蒙古部逐漸繁衍成許多小部,其中乞顏部又是這些部落的核心,乞顏部中的勃兒隻斤氏是統治各部的首領,所以它被稱為“黃金家族”。

到公元12世紀時蒙古高原上除了蒙古部之外,還有強大的塔塔兒部、克烈部、乃蠻部、篾兒乞部、汪古部等近百個部落。他們以肉類充饑,文化水平較落後。各部落之間長期爭鬥。

13世紀初,勃兒隻斤氏族貴族首領鐵木真在擺脫金朝統治、結束內部分裂,建立蒙古統一國家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鐵木真首先征服了長期與蒙古部作對的塔塔兒部、蔑兒乞部,穩定東部蒙古後又征服西邊強大的克烈部。1206年,全蒙古的各部首領在鄂嫩河畔舉行忽裏勒台(大會的意思),一致推舉鐵木真為成吉思汗,這樣蒙古汗國建立起來了,“蒙古”也由一個部落稱呼轉變為統一的新國家稱號。成吉思汗即位後,對金國和西夏展開軍事行動,並於1219年開始向西征討,把擴張的矛頭對準了中亞、西亞和東歐、中歐地區。

成吉思汗親自統率第一次西征的目標是中亞阿姆河下遊古國花剌子模。

花剌子模是中亞的一個伊斯蘭國家,曆史悠久,文化發達,物產豐富。而蒙古卻是一個新興的國家。原先蒙古人是遊牧民族,在亞洲中部草原上流動放牧,經常遷移,行動時把帳篷裝在馬車上,好像整個村莊在流動似的。到成吉思汗時,蒙古還沒有自己的文字,但他們有強大的軍隊。花剌子模人對蒙古軍隊的入侵很是擔憂。

花剌子模的老百姓惶惶不安,他們的國王更是憂心忡忡。但是,國王擔心的倒不是蒙古軍隊的進犯,而是害怕在與蒙古的戰爭中,自己的王子和將軍們會乘機篡權。因此,他隻把四十萬軍隊分散到各個大城市去加強警衛,同時借以監督他的臣下,卻沒有集中兵力來對付蒙古侵略軍。花剌子模的邊境城市被蒙古軍隊圍困了整整五個月。城裏守軍隻有3萬,沒有援軍,也沒有存糧;城外的蒙古軍隊有20萬,而且有馬隊從中國中原一帶將軍需物資大量運來。雙方力量懸殊,但是,花剌子模軍隊英勇作戰,沒有一個人投降。

“轟隆隆!”蒙古的大炮響了。花剌子模邊境城市的城牆轟塌了一大塊。

“轟隆隆!”蒙古的大炮又響了。城牆轟開了一個大缺口。

“衝啊!”蒙古騎兵蜂擁衝入城內。

蒙古本來是一個遊牧民族,哪來先進的大炮呢?原來,自從四年前蒙軍攻打金國、占領中都之後,吸收當地漢人的先進技術,學會了使用火炮。他們用來進攻的大炮,則是大型發石機。在當時,這種大炮已是世界上威力強大的先進武器了。

蒙古軍衝進城市以後,3萬花剌子模軍隊在城內的堡寨裏死守,又堅持了一個多月。終於因為糧盡械絕,全部犧牲。據說,最後隻剩下兩名戰士,他們仍然不屈地踞守屋頂,用瓦片作武器,投擲蒙古軍。

蒙古軍接著向花剌子模的首都進軍。當地軍民堅守了半年多。城市被攻陷之後,在街巷裏進行逐屋的爭奪戰,又堅持了七天七夜。最後,城裏的男子基本上都被蒙古軍殘殺,婦女和兒童則成了奴隸。蒙古軍把全城燒毀了還不罷休,又決開了大河的堤岸,把全城淹掉。曾經一度繁榮發達的中亞細亞文明,頓時被摧毀殆盡。花剌子模國王逃到裏海的一個荒島上,淒涼地死去了。

滅亡了花剌子模以後,蒙古軍繼續西進,越過高加索山脈,進入頓河流域,於1223年打敗了俄羅斯聯軍。

1227年成吉思汗去世,蒙古分為四個汗國(“汗”是蒙古語“王”的意思,汗國相當於王國)。這四個汗國由成吉思汗的四個兒子分管。長子術赤封在南俄羅斯、西南西伯利亞的星海、鹹海一帶,稱欽察汗國。之後,他的兒子拔都一直打到莫斯科,擴大了汗國的領土。次子察合台,封在原西遼國的區域(今新疆及蘇聯中亞一部分),稱察合台汗國。三子窩闊台,封在蒙古以西,即額爾齊斯河至巴爾喀什湖一帶,稱窩闊台汗國。蒙古是實行“幼子繼承權”製度的,所以第四子拖雷封在蒙古本土(包括新征服的金國黃河流域一帶),稱為大汗。上述三個汗國都要歸他節製。拖雷的兒子忽必烈後來滅亡了南宋,建立了元朝,定都在大都。拖雷的另一個兒子旭烈兀,出兵征服了波斯和巴格達,在西亞建了伊兒汗國。

成吉國汗統治時期,規模空前的蒙古大帝國已形成。蒙古第二次西征,是由成吉思汗的孫子拔都領導的,他率諸王子遠征,在擊敗保加爾人後,橫掃南俄草原,攻陷羅斯古國都城基輔。1241年,蒙古人兵分兩路,侵入波蘭和匈牙利,大敗波蘭、德國等國騎士團組成的歐洲聯軍。

1253年,成吉思汗另一個孫子旭烈兀進行了第三次西征,他統率蒙古軍相繼攻陷阿剌模特堡和巴格達,消滅阿拔斯王朝統治下的阿拉伯帝國。但是,蒙古人在大馬士革以南的阿音劄魯特被埃及蘇丹軍隊打敗,失去進一步西征的可能。

蒙古大帝國的領土非常龐大,在交通工具還很原始的時代,很難維持長久的統一。蒙古帝國很快便分裂了,但蒙古人的統治在一些國家中卻維係了很長時間。拔都在羅斯建立的金帳汗國,統治近兩個半世紀。蒙古在克裏米亞的統治,一直持續到1783年。據說是蒙古人的後裔的巴布爾侵入印度,建立莫臥爾帝國。孫迪亞塔建立馬裏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