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占城國王親自下象相迎,高興地叫他們免禮,並請他們向明朝皇帝問好。鄭和和王景弘代表明朝皇帝,向占城國王贈送了禮物;占城國王吩咐隨從人員拿出許多象牙、犀牛角和奇南香,賞賜給鄭和他們。百姓們唱歌跳舞,為兩國的友好熱烈慶賀。

占城國王請客人們入城。鄭和他們看見,城牆高大厚實,分成外郭和內城兩個部分。進了內城,隻見王宮的建築極為壯觀。大殿、寢宮都用磚瓦砌成,並且飾有各種木雕,有的雕成飛禽,有的雕成猛獸,莊嚴而又美觀。國王請客人們在大殿上飲酒。占城國的飲酒習慣很別致。每五至十人圍坐在一起,中間放著一個大酒壇,用三四尺長的細竹竿插入壇內,在座的人輪流吸竹引酒入口。酒味濃鬱可口,但都有糟味,非常奇特。賓主共敘友情,直至月落烏啼,東方發白,才盡興而散。原來,占城國的風俗是中午起床,要到半夜以後才睡覺;每逢月圓之日,總要飲酒歌舞一番。這大概是生活在熱帶的緣故吧。

鄭和他們在占城逗留了10餘天才離開。離行前,占城國王特地寫了一封信給明朝皇帝,托鄭和帶去。鄭和一看,占城的紙與中國的大大不同。原來,他們的紙是用羊皮做的,把羊皮捶薄熏黑,再用細竹削尖為筆,蘸上白灰寫字。鄭和對占城國王表示感謝,帶了書信辭別而去。

船隊又在大洋中行駛了20個日日夜夜,到達了爪哇國(今印度尼西亞)。爪哇國是個大國,地廣人稠,兵甲防衛力量很強;城裏店鋪林立,商業繁盛。爪哇國王對鄭和一行十分歡迎,熱烈的場麵也很感人。最使鄭和一行感到驚訝的是,那裏有許多中國人,他們大都是從廣東和福建漳州等地遷移到那裏去的。這些人到了爪哇,和當地百姓和睦相處,其中不少成了爪哇的百姓,入了當地盛行的伊斯蘭教。因為鄭和本人也是一位伊斯蘭教虔誠的穆斯林,所以在爪哇更感親切。

鄭和一行在爪哇進行了一係列友好的貿易。當地人喜歡中國的瓷器和蠶絲;而鄭和他們喜歡爪哇的珍珠、寶石和麝香。雙方買賣公平,各得其利。

船隊離開爪哇以後,又航行到了滿刺加(今馬六甲)、暹邏(今泰國)、錫蘭(今斯裏蘭卡)以及今印度等地。回來時,原來船上裝滿的中國金銀、錢幣、瓷器、銅鐵器、絲綢等物,已經換上了胡椒、藥材等物。直到第三年春天,鄭和他們才回到中國。

從公元1405年到1433年,鄭和先後7次出使西洋,去過印度洋沿岸30多個國家。最遠一次到了忽魯謨斯(今伊朗)、木骨都束(今東非洲的索馬裏)和麻林地(今東非洲的肯尼亞)等地;第七次出洋時,還特地到伊斯蘭聖地麥加去朝覲。他把中國人民的情誼和豐富的物產,帶給了亞非各國廣大人民,同時把亞非人民的情誼和各地的物產,帶回到了中國,加強了彼此之間的聯係和交流。亞非許多國家的人民都懷念著三寶太監鄭和,東南亞許多地方還保留著不少有關他的遺跡。在爪哇(印度尼西亞)有三寶壟、三寶公廟,在暹邏(泰國)有三寶廟和三寶塔。在錫蘭(斯裏蘭卡)首都科倫坡的博物館內,還珍藏著鄭和在那裏立的石碑。

當時,中國人對東洋、西洋的劃分,是以南海為界的。南海以東為“東洋”,南海以西為“西洋”。鄭和所到的地方大都在南海以西,所以人們稱他的航行為“鄭和下西洋”。

鄭和率領龐大的船隊出使異邦,這在當時並不容易。當時沒有十分先進的航海技術和豐富的航海經驗,狂風和暗礁威脅著船隊的安全。此外,海盜和一些見錢眼紅的國王也經常想謀害鄭和,搶劫財物。在鄭和出使西洋的時候,就曾經三次用兵打仗。

鄭和第二次出使西洋途經斯裏蘭卡時,遇到了一樁險情。該國國王看到鄭和攜帶的大批財物,頓起邪念。他讓王子把鄭和騙到京城,強行勒索財物,並暗暗地派軍兵去搶劫船隊。鄭和發覺之後,企圖返回船隊,但歸路已被國王的軍隊截斷了。在這種萬分緊急的情況下鄭和帶領他手下的2000多人殺回了王宮,俘虜了國王和他的妻子。鄭和回到京城之後,把他們獻給了明成祖。後來,明成祖實行寬大政策,又把他們放了回去。

永樂十三年,鄭和第四次出使西洋。當他回航路過蘇門答臘國(今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西北)時,發生了一次激烈的戰鬥。一天晚上,一個叫蘇幹刺的家夥率領幾萬人前來襲擊鄭和的船隊。這個人本來也是一個王子,因為爭奪王位失敗,就跑到一座山上占山為王。這次,他見鄭和的船隊帶著這麼多的金銀財寶,就紅了眼,企圖發一筆橫財。在蘇門答臘軍隊的配合下,鄭和打敗了蘇幹刺的軍隊,並且活捉了蘇幹刺。

鄭和三次用兵都不是為了侵略別人,而是為了反抗壞人的侵襲。鄭和及其率領的船隊受到了各國人民的熱烈歡迎。

從中國穿過馬六甲海峽,橫渡印度洋,直達非洲的這條航線,是鄭和他們最早開辟的,比葡萄牙航海家達·伽馬發現歐洲經非洲好望角到印度的航線,還要早半個多世紀。鄭和他們這種大規模的遠洋航行,是世界航運史上的一大創舉,也是中國人民對世界航海事業的一大貢獻。胡斯之死

15世紀初,捷克王國遭受著神聖羅馬帝國的欺壓。德意誌封建領主采取大規模向捷克移民的方式,對其進行控製和掠奪。湧進捷克的德意誌天主教教士,四處強占土地,並且在教會和寺院中擔當重要職位,這些教會並不滿足自己已有的地位,又從德意誌引進軍隊對捷克人民進行鎮壓。那些德意誌商人也乘機而入,他們不僅胡作非為,而且在捷克建立自治城市,沿用自己的法律,根本無視捷克這個國家。

就在這種情況下,有一個叫胡斯的人站了出來。他無情地揭露天主教徒的醜惡行徑,從而受到了捷克人民的尊敬。

約翰·胡斯是捷克著名的宗教改革家和偉大的愛國者。他出身貧寒,學習上非常勤奮,完成初等教育後考入布拉格大學,先後獲得學士學位和碩士學位。從1398年起,胡斯擔任布拉格大學神學教授,後來被任命為文學院院長和布拉格大學校長。

中世紀時期,捷克長期受到德國封建主統治,民族矛盾日益加深。胡斯從少年時代起就耳聞目睹了德國封建貴族的種種劣跡,他立誓要把捷克人民從民族壓迫和階級壓迫的苦難中解救出來。胡斯的愛國熱情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與日俱增。

胡斯步入宗教界之後,以一個神學家的身份對天主教會的腐化墮落進行了無情的揭露,尤其是對德國高級教士的奢侈、專橫進行了猛烈的抨擊。胡斯大膽地宣傳自己的宗教改革主張,他利用在伯利恒教堂傳教的機會,向捷克各階層人士宣傳他的新宗教思想。

由於一些捷克貴族對德國移民討好,並與德國勾結起來共同欺壓百姓,因而激起了捷克民眾的不滿。

胡斯看在眼裏,便尋找一切機會向那些善男信女們揭露說:“你們看那些道貌岸然的教士們,整天高喊‘守貧’、‘苦修’,可實際上他們無時無刻不在算計著教徒們身上那幾個可憐巴巴的錢,甚至藏在窮老太婆身上的最後一個銅板也都被無恥的教士搜刮去了。難道不能說教士比強盜還狡猾,還凶惡嗎?”

人們聚精會神地聽胡斯講演,似乎尋到了真理。人們這才有所醒悟,聯想起許多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事,無不對教會的腐化恨之入骨。

這種積怨逐步深化,終於發生了一場宗教改革運動。胡斯也由揭露教會惡習升華到改造整個教會。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之後,他提出了自己宗教改革的主張。首先,他主張沒收教產,收歸國有。胡斯指出:教會腐化墮落的根源在於教會占有大量的地產,這是萬惡之源。如若將教產沒收,僧侶階層的放蕩才能鏟除。胡斯說:“奪掉狗吃的骨頭,狗就不會再咬;剝奪教堂的財產,就找不到教堂裏的神父了。”

人們聽了他的話,心裏好像打開了一扇窗戶,都交口稱讚說:“說得真好,話不在多,說到點子上了!”

胡斯還主張教權服從世俗政權。他不顧教皇的權威,布道時抨擊道:“教皇兜售的贖罪券簡直是無稽之談,它不會給你們帶來任何好處的。”

贖罪券是教皇抓住當時人們十分迷信的特點騙錢用的一種手段。當時,人們相信人死後靈魂不死,生前行善者,死後靈魂升入天堂,永享天國之福;生前做惡者,死後靈魂墜入地獄,永受地府的煎熬。但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再加上教會“原罪”的說教,更使善男信女們都相信自己是有罪的。為了死後免於受懲罰,人們都想在死前贖掉自己的罪惡。教皇利用人們的這一心理,從十四世紀起,出售“贖罪券”,說誰買了贖罪券,上帝就赦免誰的罪惡,死後便不會受苦了。這種證券標明犯什麼罪,應花多少錢才能贖。教皇利用這種手段,把窮人身上最後一個銅板都搜刮去了。

胡斯以一個神學家的身份痛斥贖罪券的欺騙性,喚醒了布拉格下層居民。一個善男說道:“我們不能讓教皇這樣愚弄,一定要向他討回公道。”

“對,要讓他知道,從今天起,捷克人永遠不會再任他擺布了。”一個信女憤怒地說道。

大家立刻行動起來,想方設法無情地諷刺那嗜財如命的教皇。

1412年6月,捷克首都的街頭亂哄哄的。人們如潮水般湧向大街,每個人都流露出憤怒的目光。

突然,街頭出現了遊行隊伍。隊伍中走來了教皇,他手裏拿著“贖罪券”,隨後便是熱鬧的掌聲和歡呼聲。

就在這歡呼聲中,一群武裝警察出現了。他們如狼似虎地撲向遊行的群眾,抓了三個參加遊行的年輕幫工。原來,剛才發放“贖罪券”的教皇是由本城最著名的娼妓扮演的。誰也沒有想到,那三個參加遊行的年輕幫工竟於第二天被處死了。這激起了人們更大的憤慨,為三名死者送葬又變成了人民群眾向教會示威的更大規模的遊行。

這時,人們對教皇的憤慨已到了怒不可遏的地步。胡斯首先站出來提出用武力反對教皇的口號,他憤怒地提高嗓門說道:“兄弟們,現在已經到了訴諸武力的時候了!”

人們立刻喊道:“對,我們的敵人就是教皇,堅決向教皇討個公道。”

人們好像突然找到了多年來一直迷惑不解的關鍵。

胡斯的話說到了每個人的內心深處,扣動著每一個人的心弦,同時又把每一個人的心都聯結起來,發生了共嗚。這激烈的呼號引起人們一致的熱烈響應,胡斯成了當時社會大變革的先驅者、捷克的偉大愛國者和卓越的宗教改革家。

接著,胡斯提出了一係列的宗教改革主張,使教會十分恐慌。教會將他視為眼中釘,肉中刺,於1411年將他開除教籍,逐出布拉格。胡斯麵對一係列威脅,沒有妥協,仍然堅持對平民百姓布道,播下了日後胡斯戰爭的種子。

1414年,教會以召開全歐宗教會議的名義,特邀胡斯參加,將他騙到康斯坦茨城(在今日的瑞士境內),於公元1415年7月6日判他死刑。統治者要胡斯進行最後一次悔改,但遭到了胡斯的拒絕。他說:“如果由於我的軟弱而動搖了人民的信念的話,那我還有什麼顏麵去見蒼天,去見千千萬萬的人民呢?我怎麼能把接受我布道的這樣多的靈魂誘入魔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