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有力的涅傑斯
曆史是要進步的。
馬克思說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是奴隸社會要向封建社會發展。他沒有說錯,因為他是歸納完曆史發展進程以後才說的。
既然是必然的曆史規律,看來古埃及也是要遵守的。古埃及三千年文明史都是在奴隸社會中完成的,不過在中王國,封建社會的胚胎已經開始萌芽了。這個弱小的萌芽,就是中王國時期一個特殊的階層——涅傑斯。
隨著阿門內姆哈特一世對貴族勢力的打擊,這一階級確實在中王國時期實力受到了削弱(當然他們依然還是對抗王權的最主要的力量)。這個時候一個特殊的階層興起並迅速地登上了政治舞台。
涅傑斯(Nds)原本是小人的意思。在中王國時期,他們是下層的自由民,比奴隸多的不過是一個自由之身。他們一樣要到奴隸主那兒去租種土地,交納地租,或者到作坊中去幹活換取一日三餐。運氣好的話,除去吃穿用度,能有一點節餘;如果運氣不好的話,就會麵臨著被吊打或者抵債為奴的命運。
在古王國時期,甚至前王朝,涅傑斯就已經存在了。隻是在中王國時期,涅傑斯的變化開始變大了。首先是數量上的變化,在中王國時期涅傑斯數量大增,平民人口的激增,表明發展的生產力為涅傑斯的壯大提供了適宜的溫床。這和水果豐收的年份,猴群的數量會激增的道理是一樣的。
其次,是結構上的變化,涅傑斯一直是個州立軍隊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這個道理也很明白,奴隸沒有人身自由,不可能代表貴族階級去打仗,再說戰場上誰能保證他們不會反戈一擊呢?而貴族階層絕對數量較少,並且貪圖安逸,並不願意出生入死,剩下的自然隻有平民階層了。
而作為戰場上的士兵,在掠奪戰爭之後,他們是最容易得到賞賜的人。在軍官虎舍貝克的銘文中說,國王兩次賞賜給他奴隸。第一次是60個;第二次是100個。這樣就使他們變成了一個個奴隸主。經濟實力的增強,同樣給他們帶來了政治地位的提高。很多涅傑斯擔任了高級官吏,有的甚至成了高級祭司。所以把中王國時期稱為“小人得誌”的時期,是一點也不會錯的。
相比較而言,另外一些涅傑斯就沒有那麼幸運了。當他們的財產因為種種原因喪失以後,就要舉債度日,而一旦還不上,欠下的債務自己和自己的家人就有被抵償債務淪為奴隸的可能。赫爾摩波裏的一個諾馬爾赫說,在他當政時,任何涅傑斯都不曾從自己的土地上被趕走,弦外之音自然是,在他不當政的時候,有的涅傑斯會從土地上被趕走。
不過,“小人得誌”的日子並沒有持續很長時間。在此後的奴隸起義中,因為涅傑斯們擁有財產和奴隸,他們也和貴族奴隸主一樣,自然成為了奴隸起義打擊的目標。
第二中間期
喜克索斯人
從第十三王朝開始,古埃及又被分裂開來,第二中間期到了。
埃及的地理位置非常獨特,它北瀕地中海,東臨紅海,西麵和南麵大部分都是難以穿越的大沙漠。
從防禦角度來說,古埃及人隻要阻止南方順尼羅河向下遊的進攻以及狹窄的死海走廊和蘇伊士地峽向三角洲地區的滲透就夠了。
這種易守難攻的地理環境,使得古埃及免受不少異族侵略,這也是古埃及文明能延續時間較長的原因。不過有了險要的地勢還不能高枕無憂,如果防守鬆懈麻痹大意,一次失誤就是以使他們致命。
喜克索斯人就抓住了這樣一次失誤。
喜克索斯(Hyksos)一詞,埃及語的意思是外來的統治者。喜克索斯人原本是敘利亞巴勒斯坦一帶的遊牧部落,其中也有一些胡裏特人、雅利安人的混雜。大約在公元前18世紀,喜克索斯人放牧的地方發生幹旱,祖祖輩輩賴以生存的環境發生了變化,逼迫著喜克索斯人去尋找新的草場。於是就有人穿越走廊一帶進入尼羅河三角洲,他們接著就發現這個地方茂盛的草場是理想的放牧場所。這樣的信息反饋回去以後,喜克索斯人開始三五成群地往這邊遷移,後來索性大規模地開始了他們的移民計劃。
那個時候,正趕上古埃及處於一種分裂之中,國家機器癱瘓;而單個諸侯國隻疲於應付互相爭奪地盤的戰爭,根本無力阻止他們的和平滲透。而中王國強盛時期,從敘利亞掠奪來的奴隸也暗中幫助他們的老鄉,終於使大量的喜克索斯人在三角洲一帶居住下來。
到了公元前18世紀後期,聚集在此處的喜克索斯人居然建立起了自己的政權,首都選在三角洲東部的阿瓦利斯(Avaris)。喜克索斯人把自己的首領叫做“赫卡·哈蘇特”,意思是“外國的國王”、“牧人王”。
身邊有了這麼一個新建立的國家,國王當然不會很舒服,可是要征討才發現自己根本不是人家的對手。喜克索斯人從亞洲帶來了馬拉戰車、魚鱗甲、鐵製彎刀和新式弓弩等先進武器。一貫勇猛的古埃及士兵可沒有見過這樣的陣勢,遠遠地射出去的箭碰到鎧甲就會落下來,根本傷不到人家的皮肉。而要近身戰,則被人家站在車上居高臨下切菜一般亂砍。埃及人不久便地敗下陣來,無奈隻好把大片的國土拱手送給了人家。
喜克索斯人憑著先進的武器建立了古埃及的第十五、十六王朝。而埃及本土原先的統治勢力被迫退守底比斯,通過向喜克索斯政權臣服、納貢的方式,保持自己的半獨立狀態。
入鄉隨俗,喜克索斯人也拜起埃及的神來,他們的國王同樣自稱“拉神之子”,名字中也都用拉的名字做後綴,國王的名字也用橢圓形的框子圈起來。
為了便於統治,喜克索斯人照搬了中王國時期的國家機構設置,比如,他們也同樣設有下埃及的司庫等職位。除了把先進的武器帶到埃及來以外,他們給埃及人帶來了馬匹和戰車,這些東西成為新王國的法老們對外擴張的資本。同時喜克索斯人也把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帶到了西亞。所以,從交流的角度來說,這種侵略也是具有積極意義的。
新王國的建立
第十七王朝的最後一個國王卡莫西斯是一個很聰明的人。他召開群臣大會的時候,假意向大家征求對喜克索斯人的意見。除了少數涅傑斯出身的軍事將領主張把喜克索斯人驅逐出埃及以外,很多大臣都不同意和喜克索斯人打仗。理由是他們完全能夠和喜克索斯人和睦相處,因為喜克索斯人一直允許他們的牲畜到喜克索斯人的統治區域去放牧。更何況,喜克索斯人有先進的武器裝備,真要打仗的話,勝算並不是很大。
卡莫西斯痛斥了主和派:現在能去放牧,將來也永遠能去放牧嗎?也許明天底比斯就可能被喜克索斯人占領!別忘了他們讓我們殺死河馬的恥辱。而且他們還不讓我們崇拜自己的阿蒙神,而改拜他們的蘇太克神。我們今天不去打仗,明天就可能亡國!軍事實力上我們發展了馬拉戰車,也有了鱗片甲和層疊弓,現在是把喜克索斯人趕出埃及去的時候了!
事實果然像卡莫西斯預料的那樣,戰爭取得了節節勝利。不過,喜克索斯人也並沒有束手就擒,根據涅西石碑銘文記載,喜克索斯國王曾經派遣使者,想到努比亞的庫什王國,遊說庫什聯合攻擊底比斯王朝。
根據努比亞世代受侵略的曆史來看,這種情況是很可能發生的,可惜阿瓦利斯的使者到庫什是要經過底比斯統治區的。這位肩負重要使命的使者不幸成為埃及人的俘虜,身上帶著的喜克索斯國王寫給庫什國王的親筆信也一起被查獲。使者被俘,徹底粉碎了喜克索斯人聯合夾擊底比斯的計劃。
可惜卡莫西斯英年早逝,他的弟弟阿赫莫斯一世繼承遺誌,乘勝追擊,直到攻占阿瓦利斯城以後,依然不依不饒,一直掩殺到巴勒斯坦南部的喜克索斯人老巢——沙魯亭。經過三年艱苦圍攻,終於破了沙魯亭城,斬草除根絕了後患。
喜克索斯人經過如此慘敗,一蹶不振,從此再也沒在曆史舞台上出現過。
強大的第二帝國
在驅逐喜克索斯人的家園保衛戰中,埃及士兵摸索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軍事戰術:戰爭中先用戰車兵衝鋒陷陣,然後跟在後麵的弓箭手陣雨一樣地射出一排亂箭。不等敵人反應過來,長矛手已經到近前了。一寸長一寸強,一寸短一寸險,可是真要貼身近戰,人家也不吃虧,長矛手身上都裝備著戰斧和短劍。有如此精良的裝備,敵人隻能望風而逃。
古埃及一直有欺負弱小民族的習慣,有了如此強大的軍事力量,自然不會閑置不用。所以原本是一場正義的自衛反擊戰,演變成了侵略戰爭。先是傾覆了喜克索斯人的老巢,之後順勢掠奪了附近的巴勒斯坦和敘利亞,隨後又想起列祖列宗們一直惦記的努比亞來,結果剛剛休養生息了一二百年的努比亞又燃烽火。好容易盼到阿赫莫斯一世撒手歸西,他的兒子阿蒙霍特普一世繼承父誌,還是不肯放過努比亞。一直打到第二瀑布附近沒有過癮,回師接著向西和利比亞又打了一仗。
阿蒙霍特普一世把權杖交給了他的女婿圖特摩斯一世,九泉之下他可能會為自己的正確選擇拍案叫絕。他把努比亞這隻“軟柿子”捏出了水——一直打到第三瀑布南以後,他設立了努比亞總督,使對努比亞的占領徹底穩定下來。在北方,埃及的疆域推進到了敘利亞的北部,幼發拉底河的上遊。光捏“軟柿子”可不能算是英雄,不斷的勝利膨脹了他的信心,他決定碰一碰西亞的軍事強國,胡裏特人建立的米坦尼王國。經過激烈的戰鬥,他證明了自己的軍事實力,取提了最後的勝利。
圖特摩斯一世死後,圖特摩斯二世登基,可惜這個孩子太短命了。他隻當了8年的法老就死了,否則也一定是個勇猛的征服者。圖特摩斯二世在一位王妃那兒留下了自己的骨血——圖特摩斯三世。
當時的圖特摩斯三世連吃飯都要讓人去喂,所以王位暫時由王後——也就是圖特摩斯二世的同父異母姐姐海特西普蘇特執掌。而這位王後實際也是名義上的法老——圖特摩斯三世的親姑姑,因為王室成員不允許與外人通婚,所以這種近乎亂倫的婚姻在古埃及也是被允許的。
代理了幾天法老以後,這個女人發現當法老也是件很好玩的事情,於是穿上了男人的衣服,戴上了假胡子自己加冕為王。為了名正言順,她聲稱自己的生父是埃及的主神阿蒙,所以她應該接替王位。
“女人當家,牆倒屋塌”,這話難免有性別歧視和嫌疑,可用在海特西普蘇特這兒一點不假。海特西普蘇特一上任就終止了對外軍事進攻,然後專心致誌地做起買賣來。除了做買賣她還收集奇花異草,並把收集來的奇花異草種到自己蓋的祭廟前。
事實證明了海特西普蘇特隻適合和花匠討論園藝,她不是一塊當國王的料。她在位僅僅十幾年就讓得到喘息的敘利亞人聯合一些吃過埃及人虧的民族組成了反對埃及的軍事聯盟。幸虧她很及時地死了,否則埃及帝國還真的很麻煩。
海特西普蘇特死的時候正值壯年,所以有關她的死也有一些猜測。至於是政變以後被處死的呢,還是正常死亡,這已經永遠地成為埃及曆史上的千古之謎了。
這個時候,早已經成年的圖特摩斯三世才登上王位。他對他的後媽,或者說親姑姑恨之入骨。上任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命令工匠把海特西普蘇特的雕像從神廟裏抬出來銷毀,把海特西普蘇特的名字從所有紀念性建築上抹去。泄了私憤之後,他立刻征召將士準備去和反對埃及的敘利亞聯盟決一死戰。
把圖特摩斯三世稱為“戰爭狂人”一點都不過分。他帶著25000人一戰就把以卡迭什為首的敘利亞聯軍打成了縮頭烏龜,躲在美吉多城裏再也不敢出來了。經過7個月的圍城之戰,攻占美吉多城以後他並沒有班師回朝,而是一舉打到了黎巴嫩山南麓。
根據《圖特摩斯三世年代記》,這位法老一生征戰17次之多,其中最輝煌的戰果是對米坦尼的勝利。據記載,為了渡過寬闊的幼發拉底河,他用牛車拉著提前造好的浮橋走了400公裏,一戰就把米坦尼軍隊打個落花流水。而米坦尼國王隻身單騎在亂軍叢中倉皇逃竄,圖特摩斯三世沒有抓到國王,倒把後宮三十多個佳麗一根繩子栓了回來。沒看到把這些人處死或者釋放的記載,很可能是賞賜給將士們做老婆了吧。
米坦尼一戰,使圖特摩斯三世聲威大震。附近的赫梯、亞述、巴比倫尼亞等國家紛紛寫降書、遞順表,朝朝進貢,歲歲來朝,以求苟活。巴比倫尼亞的國王甚至權衡利弊,從自己的女兒中挑選了最最聰明、漂亮的一個,下嫁圖特摩斯三世,以求達到舍車保帥的目的。
要說“和親”這一招還真的管用,雖然女兒做的隻是圖特摩斯三世的偏房,但嶽父的名份還是有的。自古以來,就沒有女婿打老泰山的道理,再加上這位老泰山低眉順目,還真的就保全了自己的國家和剩下的老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