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2從象形文字到楔形文字

撇開美麗的神話傳說不談,楔形文字的起源與其他民族的文字發展規律一樣,也經曆了由圖畫象形到符號表意再發展到字母標音的這樣一個發展階段。從目前的考古成果中已不難證明這一點:楔形文字是由古代蘇美爾人發明、阿卡德人加以繼承和改造的一種獨特的文字體係。

當人類剛剛誕生時,他們所首先感知的便是無垠的宇宙和神秘的大自然,因此,文字的最初形式都是象形的,因為隻有這樣才能最直接地把先民們從外部世界所得到的種種感受和看法表達出來。顯然,被後世稱為楔形文字的古代兩河流域文字,也來源於圖畫——自然界的種種形象。

一個圖畫代表著一種事物或行動,勢必造成符號繁多,使用起來極其不便。因此,一般的語言形式都遵循著一個共同的原則,即經濟原則,也就是用盡可能少的符號來表達最廣泛的意義。蘇美爾人很快采取的第一個經濟措施就是在原來用象形文字的基礎上,又演變出一種表達方法,即他們不僅用一幅圖畫表達其最初所代表的物質,還用它來表達與之相關聯的意義。例如,一幅太陽圖畫不僅表示“太陽”,還可以用來表示“光明”、“白”和“白天”等意義;一幅星的圖畫,不僅用來表示其最初的意義,即“星星”和“天空”的概念,還用來表示“神”;一幅足的圖畫不僅表示“足”或“腳”的概念,還用來表示與腳有關的意思,“站立”“行走”“去”“來”或“帶來”等。

簡化符號並逐漸使之規範化乃社會發展之必需,這也是世界上所有民族的文字體係都要經曆的過程。蘇美爾人象形文字不斷簡化的結果便是,原始的圖像逐漸地變得越來越無法辨認,直到最後完全失去了象形的特點。雖然最古老的蘇美爾文字與古埃及文字一樣,同屬於象形文字,但兩者也存在著較大的差別。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是仔細刻畫或精心繪製的圖形,有時還上了好幾種顏色,而古代蘇美爾人的象形文字隻是一些圖示性的、線條式的圖形,這些線條隻是象征性地表現符號所代表的實物。造成古蘇美爾和古埃及象形文字的這種差別的主要原因是書寫材料和書寫工具的不同。也正是蘇美爾人獨特的書寫材料和書寫工具,使蘇美爾人象形文字的符號在逐漸簡化的過程中,呈現出楔形,並最終完全失去其象形的特征。

在巴比倫,由於木材缺乏,石料稀少,但卻有著大量的兩河衝擊平原的泥土,所以人們便以泥板作為書寫材料。這裏泥土的土質與其他地區的不同,它具有很強的黏性。在泥板上寫字有很大的局限性,其中較突出的一點就是很難精確地刻寫原始的圖畫文字的曲線,很難勾勒出迂回曲折的輪廊。相比較而言,在泥板上刻寫直線和線條就要容易得多。兩河流域的書吏使用的書寫工具通常是蘆葦杆筆,由於這種筆筆尖細、筆尾粗,所以把它往泥板上一壓就形成一個筆劃,而且呈楔形或釘子形。另外,閱讀方向的改變肯定也促進了蘇美爾象形文字的演變。最古老的蘇美爾銘文一般都是從右向左、從下向上讀的。大約從法拉時代起,這種書寫和閱讀習慣發生了變化,這時文字開始從左向右、從上向下閱讀。

蘇美爾文從圖畫文字最終演變成楔形文字,經曆了幾百年的時間,大約到公元前3000年中期始告完成。由於最初的楔形文字符號仍然比較複雜,所以楔形符號也經曆了一個不斷簡化的過程。公元前30世紀末,蘇美爾人的這種楔形文字符號傳到阿卡德地區的閃米特人部落,阿卡德人在吸收了蘇美爾人的語言和文字的基礎上進行了繼承和發展,建立了較為完善的楔形文字體係。隨後楔形文字又傳到巴比倫人、亞述人、赫梯人、加喜特人、烏拉爾圖人、波斯人和烏加裏特人等眾多民族與地區,楔形文字得到了更大的發展,詞彙也更為豐富。到公元前1500年左右,楔形文字已成為當時國家通用的文字體係。

3楔形文字的傳播

蘇美爾人和阿卡德人創立的楔形文字體係對周圍地區的民族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他們逐漸地將這一文字體係應用於自己的語言中。於是,楔形文字在很大的範圍內傳播開來。

較早借用楔形文字的是埃蘭人。與蘇美爾人一樣,埃蘭人是古代西亞的一個古老民族,他們從公元前4000年代起居住在蘇美爾以東的山區(在巴比倫和伊朗高原之間)。從公元前3000年代中葉起,隨著埃蘭與蘇美爾及後來的巴比倫聯係的增多,埃蘭文字在阿卡德文字的影響下,具有了楔形文字的形狀。同時,埃蘭人還借用了阿卡德語來書寫文件。後來隨著埃蘭語越來越語音化,它基本上變成了音節文字。

早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原始的赫梯人就已經在哈梯城及其附近地區創造了自己的文明。赫梯人大約在公元前3000年代末和前2000年代初居住在小亞細亞以及亞述和巴比倫尼亞以西地區,無論從民族來說,還是就語言來說,赫梯人都屬於印歐民族,赫梯語被認為是最早的印歐語言。赫梯人不僅在文字而且在文化和文學等方麵都深受亞述一巴比倫的影響,比如他們繼承了巴比倫的宗教、神話文學、醫學等,其中包括最著名的《吉爾伽美什史詩》。

大約在公元前1300年左右,敘利亞的烏加裏特人把他們從巴比倫楔形文字演化而來的文字變成為一種純字母文字。烏加裏特是一座港口城市,是古代操西閃米特語的居民的眾多小國家的中心。烏加裏特文字是近東地區最古老的字母文字,總共由30個符號組成,它既沒有表意符號,也沒有限定符號或部首符號。烏加裏特人已經知道按字母順序來排列閃米特字母表,這種字母順序後來才被歐洲人所襲用。

最後一種在亞述一巴比倫楔形文字基礎上創立的文字是濃斯人在阿黑明尼德王朝時期(前6世紀)發明的波斯文,即古波斯楔形文字。古代波斯人居住在底格裏斯河和幼發拉底河以東相當於現代伊朗的地區,其語言屬印歐語係的伊朗語族。波斯人在創立自己的文字體係時,不僅采用了巴比倫人楔形文字的外形,還向他們借鑒了音節原則。雖然如此,古波斯文除了與巴比倫楔形文字有相似的外形外,在其他方麵鮮有共同之處。古波斯文實際上是一種不徹底的字母文字,它由36個字母符號組成,其中包括3個孤立的元音符號(a,i,u)和33個音節符號。在較晚時期,還曾使用了幾個表意符號。古波斯楔形文字的應用範圍很狹窄,主要用於記載國事。公元前330年,馬其頓國王亞曆山大大帝征服波斯帝國後,這種文字也隨之消失了。

巴比倫的楔形文字傳播如此之廣,影響如此之大,是有其一定的原因的。首先,巴比倫王國和亞述帝國是兩河流域強盛的國家,在當時的近東曆史舞台上居於舉足輕重的地位。亞述人和巴比倫人享有高度發達的文化,在它的鼎盛時期,楔形文字甚至成為國際通用的語言。自公元前2000年來,隨著古代近東各國、各地區之間往來的日益頻繁,需要一個能夠溝通各國、各民族之間聯係的共同語言,阿卡德語應運而生,並在阿馬爾那時代成為古代近東各國之間的通用語言,埃爾一阿馬爾那文書就是最好的說明。其次,亞述一巴比倫楔形文字本身的特點有利於傳播。一方麵,楔形文字的書寫材料和工具,即泥板和蘆葦杆筆不僅造價低廉,而且容易獲得,泥板經久耐用,加上書寫技術簡單;另一方麵,亞述一巴比倫楔形文字的表音和音節體係在實踐應用中顯示出較大的可行性。

人類最早的史詩

1蘇美爾文學的黃金時代

蘇美爾文字出現之後,人類最早的文學和史學作品也逐漸出現了。

在蘇美爾文學作品中,最早出現的大概是史詩。史詩中最古老、最著名的有3首,都是歌頌烏魯克第一王朝曆代國王、蘇美爾著名的英雄人物。這三首史詩是:《恩梅卡爾史詩》《盧伽爾班達史詩》和《吉爾伽美什史詩》。最後這首史詩現在被各國學者稱為“東方的荷馬史詩”。實際上,它比希臘的《荷馬史詩》還要早兩千多年,一直被奉為世界上第一部史詩。在兩河流域文學中,除了壯麗的史詩外,也有婉約的愛情詩,4000年前舒辛國王婚禮的讚歌就美麗而動人。

蘇美爾文學的黃金時代,至烏爾第三王朝(約4000年前)滅亡時結束。這一慘痛的曆史事件,後來產生了世界文學中的一大絕唱《烏爾滅亡的哀歌》。這首哀歌不僅是兩河流域文學的永恒柱石,而且成為各種各樣的哀歌的始祖。像聖經中《耶路撒冷滅亡的哀歌》,無論從風格、語調甚至內容,都受到了《烏爾滅亡的哀歌》的影響。

除了文學作品外,兩河流域也留下了許多著名的史學著作,這些著作大多是一篇篇簡短的文獻。四千多年前寫成的《蘇美爾王表》可謂世界最早的曆史著作,它隻用短短的2000~3000字,就把兩河流域幾千年漫長曆史輪廓勾畫了出來。同時期的《吐馬爾銘文》,內容更為簡短,卻保存了蘇美爾早期各邦的真實曆史。這兩個文獻,加上考古發掘所得文物,就成了我們今日描述蘇美爾曆史的主要依據。而巴比倫、亞述曆代諸王的詔令、年表、神廟文書等,經過近代學者的細心整理,也成為重現兩河流域曆史麵貌的主要材料。

2《吉爾伽美什史詩》

被奉為世界第一部史詩的《吉爾伽美什》在某種程度上被認為是古代兩河流域神話和史詩的總集,其原始形式來自民間創作的口頭文學,先由傳工傳唱、增補,後經編纂家整理、編定成集。關於這部史詩的創作時間,研究者們存在著意見分歧。中國的一種觀點認為,史詩的基本內容於公元前3000年的蘇美爾—阿卡德時期初具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