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會堂所辦的高級教育機構中,聚集了相當一批虔誠的希伯來人,他們恪守猶太教信仰和傳統,被稱為哈西德人。後來,法利賽人作為猶太教的一個教派竭力維護希伯萊律法傳統。由於他們具有豐富的學識、知識和智慧,在猶太會堂的地位不斷提高,有取代世襲的祭司階層的趨勢。他們崇尚理性的生活方式,力求啟示和指導學生恰如其分地生活。
對於會堂的教育功能,有人曾有過概括:“會堂是一種學習的場所,是一座猶太教的學校,為希伯萊兒童和成人提供教育;或者可以這樣說,如果會堂不能作為正規的學校,那麼可以說是學校的前身和支柱。”
到了近現代,會堂的宗教和教育功能得以保持和發展,但其內容和形式在不斷變化,同時會堂的文化乃至政治功能也逐漸上升。
先知書中的文學味
在希伯萊人眼中,“先知”是指接受上帝委派、聽取上帝啟示並向民眾傳達上帝旨意的人,包括他們的祖先亞伯拉罕、摩西、第一任祭司長亞倫等。以這些先知為中心記述著“上帝從天上傳來的啟示”的著作被稱為先知書。重要的先知書包括《約西亞記》、《士師記》、《撒母耳記》、《列王紀》、《以賽亞書》、《耶利米書》、《以西結書》以及合為1卷的《十二小先知書》等,它們彙集了公元前8~5世紀先知們的言行。
盡管各卷先知書在希伯萊人的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其內容以對社會問題發表的政論為主,但文字的表現形式主要是詩文相間,並穿插了大量的寓意故事和異象等敘事手法,成為古代世界文苑中一支獨放異彩的奇葩。
詩體與散文體穿插糅合是先知書寫作的一大特征。敘事、描寫時一般用散文,通過優美的文字和文學色彩很濃的小故事勸告人們要懲惡揚善。
當散文敘事難盡心曲,需要抒發心中的激情時,先知們便用詩歌的形式引亢高歌。在《聖經·耶利米書》中,先是用散文體記述了先知耶利米因剛直不阿、敢講真話,而受到了祭司和上層社會眾人的圍攻咒罵,甚至慘遭毒打和監禁。這時,舒緩的散文已無法宣泄耶利米內心難以抑製的憤恨,於是引出了下麵一段充滿激情的詩句:
耶和華啊,我宣布你的信息,
卻總招來譏諷,藐視。
但我若說:“我不再提起耶和華,
不再奉他的名宣講。”
我便覺得心裏似有燃燒著的火,
這火烤炙著我的骨髓,
使我不能自禁。
在先知書中,有時也通過一段寓意故事,或一個異象,峰回路轉地暗示自己的思想意圖。
希伯萊文學
希伯萊文學的許多成就都集中體現在《舊約》中。從文學角度分解《舊約》,可以分出神話、傳說、史詩、史傳、小說、戲劇、宗教詩、抒情詩、智慧文學、先知文學、啟示文學等不同類型。
《舊約》文學具有深厚的曆史傳統因素。在近代以來兩河流域一帶的考古發掘和測定中,有相當多的地名和曆史陳跡可與《舊約》中記敘的內容發生聯係。人們驚奇地發現《舊約》具有許多與希伯萊民族史吻合的“曆史投影”。《舊約》以曆史真實見長,詳細地記載了一段八百多年時期的家族父主統治下的自然體製,也就是家庭體製。它用敘事、抒情、教諭、描繪等眾多形式展現了古代希伯萊人的曆史軌跡、宗教信仰、生活習俗、思想情感、聰明才智、勝利的喜悅、失敗的悲哀。這些血肉豐滿的生動內容是一般曆史著作所缺少的。
《舊約》完美地將文學與宗教結合在一起。世界文明發展史上以自己的文史典籍作為宗教信仰正典的民族卻僅希伯萊民族一家。希伯萊民族關於天地開創、人類誕生、萬物出現的傳說與神話就直接與他們宗教信仰中的上帝發生聯係。對上帝的崇拜與虔誠從此一以貫之,一直延續至今。曆史上像希伯萊民族那樣從遠古到現今自始至終崇信同一個上帝的民族是不多的。在這個意義上看來,《舊約》確實是一本將古代神話、傳說、史詩、小說、詩歌等文學經典與宗教正典熔為一爐的偉大著作。
《舊約》將精神內涵和思想深度高度結合。希伯萊民族是一個重視宗教信仰、律法道德、智慧思考的民族。在《創世記》中所涉及的天地生成、人類誕生和萬物起源的問題都是哲學上的重大命題。但希伯萊民族卻是在詩性語言中、在故事的講述中娓娓道來,不用邏輯的推理,也沒有抽象的空論,卻同樣把人們吸引到了這麼一個精神境界去思考世界上這些形而上學的問題。在最古老的典籍中,希伯萊民族表現出一種難得的虔誠,即對至高神上帝的虔誠。 “詩性倫理從虔誠開始,虔誠是由天意安排來創建各民族的,因為在一切民族中,虔誠是一切倫理的、經濟的和民政的德行之母。”由此我們不難理解《舊約》中那麼多的律法規定,從著名的“十誡”到摩西在《申命記》中關於律法的三次總結性講話。這些律法內容如此豐富,以致希伯萊人把《舊約》前五篇稱為“律法五卷”。希伯萊民族對智慧情有獨鍾,常用格言、諺語、諷喻、寓言來總結生活各個領域的經驗、規矩、準則,訓導人們的言行,啟迪人們的智慧。從精神的深度和廣度這個意義上說,《舊約》是以文學語言書寫的希伯萊思想發展史和精神文明史。
希伯萊音樂
在《舊約》這部希伯萊人的寶典中同時也記載了許多關於音樂方麵的內容,為我們提供了古代希伯萊音樂的寶貴資料。
希伯萊音樂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和宗教性。希伯萊宗教場合常用音樂來伴奏,專門的樂工多由利未支派人擔任。即使在巴比倫囚居期間,早期會堂的宗教活動也少不了音樂,所需奏樂人員仍在利未人中培養和挑選。利未音樂人員在巴比倫還被迫加入宮廷樂隊,或演奏作樂,或奏軍樂鼓舞赴戰場的士兵。巴比倫宮廷樂隊中的希伯萊樂工後來便組成了返回耶路撒冷的聖殿樂隊。樂隊基本由弦樂器、釵鈸,及人數較多的合唱隊組成。樂隊絕大多數時間為宗教崇拜、國王加冕、慶祝勝利演奏,少有資料提及民間音樂活動。
希伯萊資料提及的猶太樂器有十多種,主要使用的有釵鈸、銅鈴、響鈴、瑟、琴、笛、長號。希臘化的推行更使整個西亞北非地區普遍重視音樂。各地出現了不少劇場、競技場、雜耍場,音樂也隨之興旺起來,不僅有專門的音樂演奏,還出現了為其他表演製造氣氛的音樂助興。音樂的興起成為哲學家與學者常常討論的議題之一。音樂的審美形式及社會功能經學術討論引起社會更多的關注。
第二聖殿被毀的一個直接的後果是原先在聖殿中進行的崇拜儀式和相關音樂活動被取消。擅長韻音樂的利未人沒有用武之地,隻能離散而去。猶太會堂取代聖殿成了希伯萊人宗教活動的主要場所。但這些較為分散、規模不大的會堂沒有供養樂工的必要。後來,拉比猶太教幹脆不準在會堂中使用樂器。因此,猶太音樂走向了嚴格的聲樂藝術。
雖然會堂音樂排斥了器樂的運用,但在實際生活中,希伯萊人仍然熱愛器樂,用來伴唱和伴舞,用得最多的是鼓、笛子和長頸的琴。在耕種、拉纖、編織等勞動中有不少勞動歌曲。在小旅館、集市和其他熱鬧場所,不乏娛樂的歌聲和樂器的演奏。但是嚴肅的拉比對音樂的娛樂性十分警惕,當波斯薩珊王朝的統治者把音樂作為享樂生活的一部分時,希伯萊拉比反其道而行之,有人還試圖禁止音樂。但民眾對音樂的態度並沒有受拉比太多的影響。如婚禮中器樂演奏和應答式的歌唱越來越受歡迎,使希伯萊社會的領導人也開始鼓勵婚禮的音樂助興,以致一些拉比後來也改變了對音樂的嚴肅態度。
《希伯萊聖經》
一部《希伯萊聖經》流傳了千古,至今還被人們傳頌,這不僅是由於其具有很重要的史料價值,同時也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在世界文學、音樂、繪畫的藝術寶庫中,有許多偉大的作品都是取材於《聖經》故事。
希伯萊人常被人們稱為“經典的民族”或“書的民族”。這一是說希伯萊人喜歡讀書,具有善於學習,崇尚知識的傳統;二是說希伯萊人信奉猶太教,他們有《聖經》、《塔木德》等這樣一些極為重要的“書”。
《希伯萊聖經》是希伯萊文明成果的結晶。早在公元前 1000年的王國時代,希伯萊人中就出現了許多口傳和形成了文字的史料,包括各種神話傳說、英雄傳記、詩歌民謠、民間故事、部落和家族的曆史、宗教法規等等。從公元前6世紀到公元1世紀,這些相當於希伯萊民族史實錄的材料經過一代代人理性地歸納和藝術加工,最終形成了後來人們所熟知的《聖經》。由於這部猶太人的《聖經》絕大部分是用古希伯萊文寫成的,所以亦稱《希伯萊聖經》或《猶太聖經》。
《希伯萊聖經》可以說是一部關於早期希伯萊民族的百科全書,它完整地展示了希伯萊人早期的發展史,生動形象地再現了希伯萊民族廣闊的生活畫卷,詳盡地記載了他們在各個領域的傑出成就,深刻地反映了他們的道德觀、價值觀,為後人了解古代社會提供了豐富而珍貴的曆史資料。同時《聖經》也是一部古代的文學巨著,它包括了幾乎所有的文學形式,如神話、傳說、小說、散文、詩歌、寓言、諺語、格言等,並獨創了啟示文學和先知文學。其作品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風格獨特,語言生動。
《希伯萊聖經》的史學和文學價值都不可低估,其中不乏一些真實可信的曆史篇章,一些文學作品更是千古流傳的美文佳章。曆史學家們發現,《希伯萊聖經》是研究古代中近東不可缺少的資料源泉。文學家和文學愛好者們更是能從《聖經》的傳說、詩歌、箴言中汲取無盡的靈感。《聖經》早已是西方文學傳統中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由三個部分構成的《希伯萊聖經》共有24卷,929章 (篇)。三部分的劃分和主要內容如下:
第一部分是律法書,也稱為“摩西五經”,包括《聖經》的前五卷,即《創世記》、《出埃及記》、《利未記》、《民數記》和《申命記》。這五卷經書被認為是猶太教中最神聖的經典,是上帝所曉諭的律法誡條,按希伯萊語音譯則為《托拉》。
該部分內容反映了希伯萊人從遠古時期到出埃及返回迦南之前的曆史。《創世記》是關於上帝創造世界和人類始祖以及猶太民族起源的描述。《出埃及記》敘述摩西的成長和他帶領猶太人遷出埃及、立約、頒誡的過程。《利未記》是關於摩西宣布宗教禮儀、確立祭司的敘述。《民數記》講述摩西出埃及前調查戶口、頒布律法、推進迦南、抵達約旦河的曆史。《申命記》是摩西對猶太人所作的三篇告別辭。
《希伯萊聖經》的第二部分是“先知書”。這一部分包括《約西亞記》、《士師記》、《撒母耳記》、《列王記》、《以賽亞書》、《耶米利書》、 《以西結書》和《十二小先知書》共八卷。先知書大約成書於公元前1世紀後期,內容主要是以色列人中一些重要的先知(預言家)們的言行。它們記載了以色列民族興衰的曆史,從征服迦南起,經過士師時代、王國時代、分裂時代,一直到希伯萊國家的滅亡和聖殿被毀。這些作品記錄了希伯萊國王、先知和英雄的言論和業績,所以又稱為“曆史書”。
第三部分是“聖錄”或者“聖文集”,由《詩篇》、 《箴言》、《約伯記》、《雅歌》、《耶米利哀歌》、《傳道書》、《以斯帖記》等11卷組成。在整部《希伯萊聖經》中,這一部分成書最晚,大約在公元90年才最後編定。它們反映了古希伯萊人的智慧、倫理觀念、生活習俗。從文學的角度看,包括上古到公元初年猶太人所創作的詩歌;小說和智慧文學;啟示文學作品,是《聖經》中最光彩奪目、富有魅力的一部分,也是世界文學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
《希伯萊聖經》先後被翻譯成了一千多種文字,對世界文明的發展和曆史進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是希伯萊民族對全人類作出的一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