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塔木德》

希伯萊人的《塔木德》比起《聖經》來出現的時間就晚得多,《塔木德》素有“上帝與人之橋”的美譽可見其重要性,可以說《塔木德》是希伯萊人貢獻給世界的又一部奇書。

《塔木德》是一部記錄了數百年間許多位希伯萊聖賢的談話、討論和辯論內容的巨著,其內容主要是對“托拉”的闡釋和評注,因此也有人將其稱之為“希伯萊法典”。《塔木德》是猶太教中僅次於《聖經》的另一部主要經典。在一些虔誠的猶太教徒看來,《塔木德》甚至比《聖經》還要重要,稱之為口傳的“托拉”。從公元1世紀起,就有人開始記錄和整理曆代由希伯萊拉比們口頭對《托拉》進行的研究、闡釋和討論,這項工作一直進行到公元5世紀才最後完成。其中最主要的彙編工作是在公元2世紀末由猶大·納西拉比主持進行的。這些內容被記錄下來後,再加以整理分類,最後就形成了《塔木德》。它既是一部宗教法典,同時也包含了希伯萊人生活的方方麵麵,內容涉及宗教、哲學、醫學、曆史、文學以及傳統習俗、家庭和社會關係。它就像一部大型的百科全書,既反映了希伯萊人的思想和生活情況,也對後世的希伯萊人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

正統猶太教徒認為,盡管《塔木德》是口傳律法,但它的內容仍然是上帝的啟示。他們的解釋是,上帝在西奈山把成文“托拉”授予摩西的同時,也傳授了大量沒有文字記載的訓誡。這些口授訓誡的內容遠遠超過了成文“托拉”,涉及到希伯萊人生活的方方麵麵。盡管這些訓誡沒有用文字記錄下來,但它們卻都是以“托拉”為核心的,因此從成文“托拉”的字裏行間去搜尋這些口授律法,就是猶太拉比們的職責。所以,在後來數百年裏,經過近兩千名學者終身的努力,通過他們的研究、解釋、思考、發掘以及討論、辯論,最後才終於形成了這部神聖的《塔木德》。因此有人說,《塔木德》是2000位學者用1000年的時間才寫成的一部曠世奇書!

《塔木德》體現了希伯萊人的智慧,因為“托拉”是上帝授予的,是神聖不可懷疑、也不可更改的,但《塔木德》卻是人寫的,它是人的理智與智慧的產物。它不是某種具有絕對權威的法典,而是兼收並蓄地記錄下了對“托拉”的各種解釋,可以鼓勵和啟迪人們去判斷,去思考。不管怎麼說,《塔木德》確實是一部凝聚了希伯萊民族的倫理道德觀念、生活準則以及思維方式和智慧的巨著,是世世代代希伯萊人的精神源泉。

五、先知故事

探察“先知”

在《聖經》中,“先知”是指那些獲得神召、與神溝通、傳達神意之人。

公元前9世紀以前,幼發拉底河至尼羅河流域之間普遍存在著通過各種方式與神溝通、傳達神意的人。他們通過占卜、釋夢、拋擲聖骰或觀察飛鳥墜落、檢查獻祭動物肝髒等形式來忖度並傳達“神意”,解答生活中出現的各種疑惑,這些問題小到找尋失物,大到戰爭的勝負,收獲的豐歉。希伯萊民族中也有這樣的“占卜先知”。據《撒母耳記》第9章5~9節記載,掃羅家的驢子走失後,掃羅的仆人就建議他拿著四分之一客舍勒的銀子去尋求撒母耳先知的指示。當時不僅有“占卜先知”,還存在著“迷狂先知”。據《列王記上》第18章26~29節記載,與以利亞鬥法的450名巴力先知狂呼亂跳,甚至不惜用刀槍把身體割刺流血,陷入迷狂以求與神溝通。

公元前11世紀末,隨著希伯萊統一王國的建立,這些占卜先知和迷狂先知中的一部分人繼續在鄉間活動,一部分則演變為專管宗教儀式的聖殿祭司;另一部分則成了國王的宮廷先知。宮廷先知的主要職責是為君王的重大決策提供神意的認可。有時一個國王擁有的這類先知竟達數百人。為保宮廷俸祿,這種先知往往隻敢講順乎王意的話。但宮廷先知中也有像拿單、以利亞和米該雅那樣剛正不阿的耿直之士,他們不畏君主淫威,“不說吉語,單說凶言”。

《聖經》中共收錄了16位先知的言論。根據他們著作的長短多少又有了大小先知之分。“大先知”包括以賽亞、耶利米、以西結和但以理4位先知;12位“小先知”分別是:何西阿、約珥、阿摩司、俄巴底亞、約拿、彌迦、那鴻、哈巴穀、西番雅、哈該、撒迦利亞和瑪拉基。

這些背負神聖使命的先知從使命的神聖中獲得了勇氣和力量,他們勇氣倍增,敢於無所畏懼地譴責邪惡,宣揚正義;不計個人的榮辱得失去聲討統治階級乃至整個民族的罪惡。他們持之以恒,曆磨難不改其誌,處艱辛不改其行。同時,預言天啟的性質還蘊藏了另一層功效,一旦預言的部分內容激變為現實,先知的預言便會產生巨大的威懾力,因而先知預言中尚未實現和有待實現的預言就具有了更大的感召力和現實指導性。

先知運動

對於希伯萊民族而言,公元前8至公元前5世紀的300多年的曆史是風雲變幻而又動蕩不安的。在這期間,北南兩國相繼滅亡於亞述帝國和新巴比倫王國,莊嚴華美的耶路撒冷聖殿被夷為廢墟,希伯萊人被擄至異鄉為囚。在這期間,亞述、新巴比倫相繼稱霸,又相繼滅亡,讓位於崛起於伊朗高原的波斯王國。這一切的巨變給當時的人們帶來巨大的思想衝擊。

在這個動蕩不安的時代背景下,希伯萊正典先知登上了曆史舞台。公元前8世紀至公元前7世紀時正值亞述王朝稱霸,那時,統一王國已分裂為南北兩國。由於民族盛世已過,社會矛盾日益激化,貧富分化進一步加劇,社會政治生活和宗教生活日趨腐敗。國王和貴族昏庸暴戾,上層階級醉生夢死,祭司隻知索要祭品、狂喝濫飲,奸商、高利貸者不擇手段地聚斂財富,整個社會道德敗壞世風日下,偽善、貪婪、欺詐等不義之事舉目可見。此時整個社會內部已是危機四伏;而在民族外部,新興的亞述王朝一直對北南兩國虎視眈眈,久存覬覦之心。然而在這多難之秋,兩國的統治階級卻沉陷於紙醉金迷的安逸生活。此時,有著清醒的社會意識和危機意識的阿摩司、何西阿、以賽亞、彌迦等人開始了他們坎坷不平、飽經磨難的先知生涯。他們是真誠的愛國者,痛苦的清醒者,看到人們逐日背離上帝之道,多行不義,國勢堪憂而人們又渾然不覺的現實,一種神聖的使命感驅使他們大聲疾呼,呼喚施行社會公正,以期喚醒民眾,進行社會改革,最終達到改變國家命運的目的。

以色列國和猶太國相繼滅亡後,先知預言的內容和重點發生了轉變。耶利米、以西結、西番雅、那鴻、哈巴穀等先知在譴責希伯萊人的罪孽,預言其受懲命運時,預言的安慰動機有所增強。他們為民族的存亡而擔憂,為國家的淪喪而哀哭;然而,他們又不忘撫慰民族受傷的心靈,鼓舞他們為民族複興而努力的信心。

隨著波斯稱霸時期的到來,俄巴底亞、第二以賽亞、哈該、撒迦利亞和瑪拉基等先知的預言則轉入了以描繪來世、憧憬未來為主。

公元前5世紀下半葉,希伯萊先知運動漸趨衰落。衰落的主要原因是因為此時獨尊上帝的猶太教已經形成,猶太教的經典《摩西五經》逐漸編纂成書。此後,研讀《摩西五經》成為了解神意、認識上帝的主要途徑,猶太教的經典大法最終取代了曾長期作為希伯萊人精神食糧的先知教誨。

盡管希伯萊先知們隻是向他們的同胞宣講公義的社會必要性,完全以神人立約作為施到公義的思想基礎,但他們那震聾發聵的呼喊卻道出人類追求公義的共同心願。先知思想對西方的知識分子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它“為西方知識分子提供了精神上的超越性,即對現實的不完滿世界產生一種不懈的改善欲望及永恒的批判與終極的關懷”。

希伯萊著名先知

以西結的預言

以西結以前是耶路撒冷的祭司,他在迦勒底人第一次進攻猶大城時被擄往迦巴魯河穀。在那裏,耶和華的手降在他身上,他感了靈,便開始為被俘的希伯萊人作預言,以西結在被俘的第五年四月初五接受了上帝的默示。

他看見狂風從北方吹來,一朵含著火的大雲吹過來,周圍發出光輝,其中有如同精金的火,又從其中現出奇怪的四個活物,那活物有人的形象,它各有四張臉、四個翅膀,正麵是人的臉,右麵是獅子的臉,左麵則是牛的臉,背麵又是鷹的臉。那些活物在火光和閃電中奔走;每個活物的旁邊又是一個輪,四個輪中各顯得如輪中套輪,輪輞周圍是無數的眼睛,那些活物的靈都在輪中。

在它們的頭上是全能者上帝的寶座形象,仿佛藍寶石一般燦爛,寶座上仿佛有人形,腰以下則是火的形狀,周圍是一片光輝,那光輝有著彩虹的色彩,這便是耶和華的榮耀形象。上帝對以西結說: “人子,站起來!我要和你說話。”於是靈便進入了他的身軀。上帝差遣他往悖逆的國民以色列人那裏去,告訴他們,以色列人和他們的祖宗違背了耶和華,直到現在他們還麵無羞恥、執迷不悟。

上帝又告訴以西結,作為先知他處在荊棘和蒺藜中,處在蠍子之中,但他要以西結不用怕他們。他賜給以西結一卷書,讓他吃下去,好向以色列人傳達其中的哀號、歎息以及悲痛。上帝對以西結說:“人子啊!你要拿一塊磚,擺在你麵前,將耶路撒冷城畫在上麵。又圍困這城,造台築壘,安營攻擊,四周安置撞城槌攻城。又要以鐵鍋放在你和城的中間,你要對麵攻擊這座城,使城被困,這樣好作以色列國家的預兆。

“你要取小麥、大麥、豆子等裝在一個器皿中,用做自己的餅……你要用人糞在眾人眼前燒烤。以色列人在我驅趕他們往各國中間去時,也必這樣吃不潔淨的食物。”以西結向上帝說,自己從小未受過玷汙,求神不要這樣吩咐他。上帝才說許他以牛糞代替人糞烤餅。上帝表示他必在耶路撒冷折斷以色列人的杖,斷絕他們的糧,使他們吃餅要按分量憂慮而吃,喝水也要按限量驚惶而喝,他們將因自己的罪孽而消滅。

接下去,如同所有先知書中所說的:上帝讓以西結警告以色列人,因為他們背棄了耶和華,崇拜偶像和邪神,不行公義,多行淫亂,所以必然遭受刀劍、瘟疫、饑荒和亡國的懲罰,雖然那殘遺的子民可以蒙恩免災。

第二年的六月初五,以西結在家中,當著猶大諸長老的麵,又得上帝的靈降在身上,那仿佛火的形象伸出一隻手的樣式,抓住他的一綹頭發,將他舉到天地中間。在這異象當中,他到了耶路撒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