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對內憂外患,曾國藩說:“非得忍辱負重之器數十人,恐難挽回時局也。”而這些人才從何處得來呢?他認為,“世人聰明人力,不甚相懸,此暗則彼明,此長則彼短,在用人者審量其宜而已。山不能為大匠別生奇木,天亦不能為賢主更出異人”,而“大約上等賢哲當以天緣遇之,中等人才可以人力求之”,所以,人才之有無全靠當權者之發現,培養及使用得當。

太平天國革命爆發,勢如暴風驟雨,摧枯拉朽,席卷東南。對此,曾國藩無比感慨地說:“無兵不足深慮,無餉不足痛哭,獨舉目今世,求一攘利不先、赴義恐後、忠憤耿耿者,不可立得;有時即使得到,又倔卑下,往往抑鬱不伸。或遭遇挫折、或離職而去、或抑鬱而死。而貪婪庸劣的人,位高而權重,而富貴、而名譽、而老健不死,此其可為浩歎者也。”麵對嚴重的社會危機,曾國藩呼籲封建地主階級重視人才問題。他多次對胡林冀說:“默觀天下大局,萬難挽回,我們所能做的,引用一班正人,培養幾個好官,以為種子。”“吾輩所慎之又慎者,隻在‘用人’二字上,此外竟無可著力處。”“求人自輔,時時不可忘此意。人才至難。”晚清時,人才似乎奇缺,龔自珍曾仰天長嘯:“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曾國藩也感慨過,國中無人,他認為中國若想不與外國列強講和,就得有四五個得力的大將軍,他數來數去怎麼也數不出來。正因為如此,他才對人才傾注了許多的心血,物色和栽培人才,選拔和推薦人才,隻要確有所長,哪怕他給曾國藩的印象並不好,甚至與他心存隔閡,他都是不憚任用和舉薦的。曾國藩具有世間所罕見的發現人才的特殊價值的本領,大至總督,小至營哨,曾國藩舉薦和扶植的人才不可計數,可以說,發現人才的本領,是一個成功的領導者的首要本領,其價值往往超過了所發現的人才的價值。《韓詩外傳》說:“薦賢賢於賢。”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曾國藩把舉薦英才作為合格的政治家必備的兩個條件之一來看待。他三番五次說道:“居高位者,以知人曉事二者為職”,並謂“今日能知人能曉事,則為君子;明日不知人曉事即為小人。”言可適用於負政治上的最高責任者,亦可適用於負軍事上的最高責任者。曾國藩之所善於選將與將將,知人曉事而已矣。蔡鍔所輯之《曾胡治兵語錄》,於曾國藩知人曉事之說,甚表讚同。其言曰:

文正公謂居高位以知人曉事為職,且以能知人曉事與否,判別其為君子為小人,雖屬有感而發,持論至為正當,並非憤激之說。用人之當否,視乎知人之明珠;辦事之才不才,視乎曉事之透不透。不知人則不能用人,不曉事則何能辦事?君子小人之別,以能否利人濟物為斷。苟所用之人,不能稱職,所辦之事,措置乖方,以致貽誤大局,縱曰其心無他,究難為之寬恕也。

曾國藩在《應詔陳言疏》中把人才的缺乏看做是吏治腐敗的重要原因,他在《複龍翰臣書》中痛切地指出:

二、三十年來,士大夫習於優容苟安,揄修袂而養八步,倡為一種不白不黑、不痛不癢之風。見有康慨以鳴不平者則相與議其後。目擊此等風俗,蓋已痛恨次骨;京官辦事通病有二,曰退縮,曰瑣屑。外官辦事通病有二,曰敷衍,曰顢頇。退縮者,同官互推,不行怨,動輒請旨,不肯任咎是也。瑣屑者,利析錙銖,不顧大體,察及秋毫,不見輿薪是也。敷衍者,裝頭蓋麵,但計目前,剜肉補瘡,不問明日是也。顢頇者,外麵完全,中已潰爛,奏章粉飾,而語無歸宿是也。有此四者,習俗相沿,但求苟安無過,不振作有為,將來一遇艱巨,國家必有乏才之患。

曾國藩將治政、治軍、治餉等等全係於用人。關於治政,他說:“人存而後政舉。方今綱紀紊亂,將欲維持成法,所須引用正人”。關於治軍,他指出:“選將之道,誠為至要”“法待人而舉。苟非其人,雖則前賢良法或易啟弊端。”在辦厘金問題上,曾國藩指示部下:“廣求人才,參錯布置,庶期改觀”。總之,在各方麵,曾國藩都把人才問題擺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視為維護封建統治成敗的關鍵。

正因如此,曾國藩從進京時起,注意搜羅人才,以為將來之用。京都為人物淵藪,十多年的京官生活,使他得到不少人才和觀察人才的經驗。

曾國藩很注意聯絡誌向相投的友人和同鄉,這一時期在學術觀點和思想感情方麵與之比較接近的人,有劉蓉、郭嵩燾、江忠源、歐陽兆熊、羅澤南以及李鴻章等。

江忠源、字氓樵,湖南新寧舉人。在京時,郭嵩燾介紹他往見曾國藩。江忠源以“任俠自喜,不事繩檢”著稱。曾國藩初時隻是和他談些市井瑣屑的事情,酣笑移時,江忠源辭出,曾國藩目送之,回頭向郭嵩燾說:“京師求如此人才不可得。”即而又說:“是人必立功名於天下,然當以節義死。”當時承平日久,聞者都很驚疑。從此二人交誼甚好。

有一天,江忠源告訴曾國藩說:“新寧有青蓮教徒,天下將大亂了。”過了二年,江忠源又到北京,曾國藩問他:“你說教徒要肇亂,為什麼現在沒有動作呢?”江忠源就說:“我在家的時候,曾經把親友丁壯都組織起來了,一旦有事,可以防禦”。道光二十六年(1846),青蓮教首領雷再浩果然聚眾起事,江忠源率領鄉人一戰就把他撲滅了,因功授知縣,擢發浙江。

道光二十九年(1849),江忠源方在秀水縣任上,天地會黨人李沅發又在新寧舉事,曾國藩寫信去勸他棄官保家。但不久李沅發竄往廣西境內活動,成了太平軍起義的前驅者。

鹹豐帝即位,曾國藩應詔保舉賢才,江忠源為其中之一,上疏說他:“忠義耿耿,愛民如子。”可見江忠源是怎樣的一個人物了。江忠源在被舉引見後,丁憂回籍。不久,太平軍攻桂林,賽賞阿奉命督師往剿,奏調江忠原赴營差委。他募集士兵五百人,稱為“楚勇”,在桂林打了一次勝仗。但賽尚阿不能采用他的戰略,他就告病回家了。第二年,太平軍由永安潰圍,又攻桂林,他增募一千人赴援,又打了幾次勝仗。太平軍圍攻長沙後,他從郴州往援,逼營督戰,城得保全,太平軍引而北去。這時他的楚勇已增到二千人,在長沙是很得力的隊伍。他們不僅靖衛鄉裏,而且出援鄰省,成為湘軍的先導。

知人難,推舉賢才也難。因為有賢才的人,在他未成才時,不為人所知,或知之的少,知者如無名無權也推薦不了;如果已鋒芒畢露,才華超人,會被嫉賢妒才者所忌,不僅不肯推薦,甚至加以誹謗,誠恐其超過自己,或代己之位,而彼尊貴,自己則卑賤。而有的雖知賢也不願推薦,這種人認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怕推薦的人如出事累及自己。故世上雖有奇才,願推薦的少。

因此,薦賢者不僅要有知人之明,還要有薦賢之量,不嫉賢妒才,有為國家薦賢的至公之心,所以說,能薦賢才的,其本人就是賢才。曆史證明:有推薦賢才的賢才,才能出現不少聞名於世的大才,這些大才也與推薦他們的賢才的大名共同垂譽於史冊。

三、知人薦才

無兵不足深慮,無餉不足痛哭,獨舉目斯世,求一攘利不先、赴義恐後、忠憤耿耿者,不可亟得;或僅得之,而又屈居卑下,往往抑鬱不伸,以挫、以去、以死。而貪饕出縮者,果驤首而上騰,而富貴、而名譽、而老健不死,此其可為浩歎者也。默觀天下大局,萬難挽回,待與公之力所能勉者,引用一班正人,培養幾個好官,以為種子。

——《曾文正公文集》

【釋解】

沒有兵士,不值得焦慮,軍費匾乏,不值得痛哭,而真正值得焦慮的是,不能立即找到見利不爭、義字當先、忠摯做事的人才。這種人才或許可以得到,但因為他地位卑下,往往因此而氣悶不舒、受盡委屈挫折、罷免離開直至死去。而那些暴虐貪婪又善於鑽營的人卻因為占據好的位置,而長享富貴,擁有受人尊重的名譽,故此健康長壽而不死。這是我最為慨歎無奈的事情。靜觀天下大勢,這種情況難以挽回,我們所能共同勉勵的,就是要盡力重用一些正人君子,培養幾個好官,做為變革時事的種子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