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姑,其實夷①。
【注釋】
①無姑:一種榆類樹木。又稱蕪荑、無夷、姑榆。葉圓而厚。皮、果實可入藥。夷,無姑果實名。
櫟,其實①。
【注釋】
①櫟:即前“栩,杼”條中的栩、杼。
,蘿①。
【注釋】
①:山梨樹。又稱蘿、赤羅。果實似梨而小,可食。
楔,荊桃①。
【注釋】
①楔:櫻桃樹的古名。又稱荊桃、含桃。果實小,球形,鮮紅色,味甜,可食。核入藥。花可供觀賞。
旄,冬桃①。桃,山桃②。
【注釋】
①冬桃:一種桃樹。舊曆十月果實成熟,味美可食。又稱旄。
②山桃:一種野生桃樹。果實小而多毛,味酸苦,可用作裁培桃樹的砧木。果仁可供藥用。
棗:壺棗①,邊要棗②。,白棗③。,酸棗④。楊徹,齊棗⑤。遵,羊棗⑥。洗,大棗⑦。煮,填棗⑧。蹶泄,苦棗⑨。皙,無實棗。還味,棗。
【注釋】
①壺棗:一種棗樹。果實上小下大形似瓠瓜。
②邊要棗:一種棗樹。果實兩頭大,中間小。又稱鹿盧(轆轤)棗。
③:一種棗樹。果實成熟時色白。
④:酸棗樹。枝有刺,木心赤色,果實味酸。果仁入藥。
⑤楊徹:一種齊地生長的棗樹。
⑥羊棗:一種棗樹。又稱遵。果實小而圓,紫黑色,味美。《孟子·盡心下》雲:“曾皙嗜羊棗,而曾子不忍食羊棗。”
⑦洗:一種果實大的棗樹。
⑧煮:即煮棗,一種棗樹。果實煮熟後加以鎮壓,可榨棗油。填通鎮。填棗,即鎮棗,煮棗的別名。
⑨蹶泄:一種棗樹。果實味苦,又稱苦棗。
皙:一種不結果實的棗樹。
還:短少,淡薄。
,槐大葉而黑①。守宮槐,葉晝聶宵炕②。
【注釋】
①:一種槐樹。又稱山槐。葉大,黑色,莢果扁平。木材堅硬,可供建築、雕刻及製作器具之用。
②守宮槐:一種槐樹。葉晝合夜開。聶:合攏。炕:張開,舒展。
槐小葉曰①。大而②,楸;小③而,。
【注釋】
①“槐”當作“楸”。楸:一種落葉喬木。樹幹端直,木材可供建築、製作家具等之用。
②大:指樹齡老。鐋:樹皮粗皺裂坼。
③小:指樹齡幼小。
椅①,梓②。
【注釋】
①椅:一種落葉喬木。又稱椅桐、山梧桐。樹皮平滑,灰白色;葉有疏鋸齒。木材可製小家具。
②梓:一種落葉喬木。葉對生,花紫色。嫩葉可食用;木材供建築及製作家具等之用;皮供藥用,稱梓白皮。椅為大鳳子科喬木,梓為紫葳科喬木,兩者不同類,因外形有相似之處,古人認為兩者同類,因而以梓釋椅。
,赤。白者①。
【注釋】
①:常綠喬木。
灌木①,叢木。
【注釋】
①灌木:無明顯主幹的木本植物。植株一般比較矮小,近地麵處枝幹叢生。《詩經·周南·葛覃》雲:“黃鳥於飛,集於灌木。”
遒木①,魁②。
【注釋】
①:叢生的樹木。這裏是叢生的意思。遒,聚集。
②魁:樹木根節盤結。
梨,山①。
【注釋】
①本條當作“,山梨。”:野生的梨樹。
桑辨有葚,梔①。女桑,鎐桑②。
【注釋】
①辨:半。葚:桑樹的果實。梔:一種桑樹。果實稀少,半有葚,半無葚。
②女桑:柔嫩的小桑樹。又稱鎐桑。《詩經·豳風·七月》雲:“猗彼女桑。”
榆,白①。
【注釋】
①本條當作“,白榆”。:一種白皮的榆樹。
唐棣,①。常棣,棣②。
【注釋】
①棣:落葉小灌木。開紅花,果實似李而小,味甜,可食。另一種叫常棣或棣。開白花,果實似櫻桃,可食。
,苦荼①。
【注釋】
①:即茶樹,嫩葉加工後就是茶葉,可作飲料。荼,古茶字,唐以後字省作茶。
榮,桐木①。
【注釋】
①桐木:梧桐樹。這裏指梧桐樹的一種,即白桐。白桐又稱榮。皮白,二月開黃紫色花。木材密致不彎曲,可製樂器。
棧木,幹木①。
【注釋】
①棧木:樹木名。又稱幹木、鏜木。木材質地堅致,可用於製造車輪等。
蚭桑,山桑①。
【注釋】
①蚭桑:一種桑類樹木。又稱山桑。葉小於桑而多缺刻,成熟早,可用於飼蠶。木質堅硬,可製弓及車轅等。《周禮·考工記·弓人》雲:“凡取幹之道七:柘為上,籑次之,蚭桑次之。”
木相磨,①。梢,梢擢②。
【注釋】
①:樹枝因搖動而相磨擦。
②梢:樹尖或樹枝的末端。也稱梢擢。
樅①,鬆葉柏身。檜②,柏葉鬆身。
【注釋】
①樅:即冷杉。葉線形,密生如鬆,幹似柏。木材輕軟,供建築、造紙之用。《漢書·霍光傳》雲:“樅木外臧槨十五具。”
②檜:即檜柏,又稱圓柏。葉刺狀或鱗形,幹似鬆而無鱗。木材堅實有芳香,可供建築及製作家具之用。
槐棘醜喬①,桑柳醜條②,椒醜條③,桃李醜核④。
【注釋】
①棘:酸棗樹。醜:類。喬:枝條向上翹竦。
②條:枝條細長,下垂。
③椒:花椒樹。
④核:果實內保護種子的硬殼。
《春秋繁露》 精 華
【著錄】
《春秋繁露》是西漢經學大師董仲舒的一部政治哲學著作。舒仲舒(公元前一七九~前一○四)西漢政治思想家、儒學宗師,河北廣川(今河北景縣)人。景帝時為博士,為人廉直,儒雅博通,治學專精一思,被稱作漢代孔子。深得武帝賞識。他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對儒學及中國思想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而複雜的影響。
《春秋繁露》是以儒家思想為核心,將陰陽五行學說作框架,綜合先秦道、法、墨諸家思想,根據西漢社會實際情況,演釋《公羊春秋》,替封建統治階級的長遠利益和整體利益籌謀的典型著作。他主張天人感應的自然社會一體論、陽德陰刑的政治論、三綱五常的道德論、性分三品的人性論、三統三正的曆史循環論。
該書對天人感應思想的集中論證,從理論上確立了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地位和作用,但也導致了東漢讖緯神學的泛濫;對諸子理論的吸納、拓展了儒家思想的包容功能和凝聚作用;對大一統理想的描繪和維護,有助於中華一體的國家民族觀念的形成;它的出現,代表了儒家思想發展的新階段,是漢代新儒學形成和成熟的標誌,對於中國古代文化基本形態的形成有理論上的建構作用,在後世產生了深廣的影響。
該書是後人輯錄董仲舒著作而成,出現的確切年代已無從稽考,一般認為唐宋以來已經流行。全書共十七卷,八十二篇,缺第三十九、第四十、第五十四等三篇。書名“繁露”含義,《史記》認為是綴玉而下垂的一種冠冕上的裝飾。是對《春秋》的引申和發揮。宋代程大昌謂:“連貫物象以達已意”的文體。當代學者有的論為在春秋基礎上,繁衍而出,足以潤露國家、社會和人生的學說。
《春秋繁露》流行的版本有四部叢刊本和四部備要本。注釋本有清蘇輿的《春秋繁露義證》,當代的注譯本有台灣商務印書館版賴炎元《春秋繁露今注今譯》。中國現存最早的《春秋繁露》是南宋嘉定四年(一二一一)本,現藏北京圖書館。
楚莊王第一
楚莊王殺陳夏征舒,《春秋》貶其文,不予專討也①。靈王殺齊慶封,而直稱楚子②。何也?曰:莊王之行賢,而征舒之罪重,以賢君討重罪,其於人心善。若不貶,孰知其非正經?《春秋》常於其嫌得者,見其不得也。是故齊桓不予專地而封③,晉文不予致王而朝④,楚莊弗予專殺而討。三者不得,則諸侯之得,殆貶矣。此楚靈之所以稱子而討也。《春秋》之辭,多所況,是文約而法明也。
【注釋】
①“楚莊”句:陳靈公與夏姬淫亂,被夏姬的兒子夏征舒所殺。魯宣公十一年(前五九八),楚莊王領兵伐陳,殺夏征舒。《春秋》在記述這件事說:“楚人殺陳夏征舒。”稱“楚人”,不稱“楚子”,是貶低楚莊王,並為他隱諱。他雖然做得對,但是沒有奉周天子的命令而擅自討伐。
②“靈王”句:齊國慶封有罪,逃到吳國。昭公四年(前五三八)楚靈王伐吳,殺慶封。
③“齊桓”句:《春秋·僖公二年》記敘齊桓公在楚丘築城,隻用了“城楚丘”三字。《公羊傳》解釋說:“然則孰城之?桓公城之。曷為不言桓公城之?不與諸侯專封也。”
④“晉文”句:僖公二十八年(前六三二),晉文公在踐土會盟諸侯,周天子也去了。《春秋》記載說:“公朝於王所。”避開晉文公召喚天子前去的情節。《公羊傳》解釋說:“曷為不言公如京師?天子在是也。天子在是,則曷為不言天子在是?不與致天子也。”
問者曰:“不予諸侯之專封,複見於陳、蔡之滅①。不予諸侯之專討,獨不複見慶封之殺,何也?”曰:《春秋》之用辭,已明者去之,未明者著之。今諸侯之不得專討,固已明矣,而慶封之罪未有所見也,故稱楚子以伯討之,著其罪之宜死,以為天下大禁。曰:人臣之行,貶主之位,亂國之臣,雖不篡殺,其罪皆宜死,比於此其雲爾也。
【注釋】
①陳蔡之滅:楚國滅了陳國、蔡國,到魯昭公十三年(前五二九)又恢複兩國。《春秋》記載說:“蔡侯廬歸於蔡,陳侯吳歸於陳。”《公羊傳》解釋說:“此皆滅國也。其言歸,何?不予諸侯專封也。”
《春秋》曰:“晉伐鮮虞①。”奚惡乎晉而同夷狄也?曰:春秋尊禮而重信。信重於地,禮尊於身,何以知其然也?宋伯姬恐不禮而死於火②,齊桓公疑信而虧其地③,春秋賢而舉之,以為天下法。曰:禮而信。禮無不答,施無不報,天之數也。今我君臣同姓,適女④,女無良心,禮以不答,有恐畏我,何其不夷狄也?公子慶父之亂,魯危殆亡,而齊桓安之⑤。於彼無親,尚來憂我。如何與同姓而殘賊遇我?《詩》雲⑥:“宛彼鳴鳩,翰飛戾天。我心憂傷,念彼先人。明發不寐,有懷二人。”人皆有此心也。今晉不以同姓憂我,而強大厭我,我心望焉。故言之不好謂之晉而已,是婉辭也。
【注釋】
①晉伐鮮虞:魯昭公十二年(前五三○),晉軍攻打鮮虞國(姬姓國,位於今河北省正定縣)。公羊家批評晉國不能解除楚國對中原各國(包括魯國)的威脅,反而討伐同姓的鮮虞來立威行霸。所以他們把晉國的舉動看成是夷狄的行為。
②宋伯姬:魯宣公之女,宋共公夫人。襄公三十年(前五四三),宋國發生大火災,她為守禮而不逃出殿堂,被焚死。
③齊桓公:春秋五霸之首。莊公十三年(前六八一),魯莊公與齊桓公在柯地會盟,魯國曹沫持劍脅迫齊桓公訂盟,歸還魯國的失地。事後,齊桓公始終信守諾言,從而取得了天下諸侯的信任。
④女:同“汝”,你,指晉國,我,指魯國。
⑤慶父:魯莊公的弟弟。莊公死後,他先後殺死國君子般與閔公。齊國大夫說:“不去慶父,魯難未已。”慶父後來畏罪自殺。
⑥引詩見《詩經·小雅·小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