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天法商而王,其道佚陽,親親而多仁樸。故立嗣予子,篤母弟,妾以子貴。昏冠之禮,字子以父。別眇夫婦,對坐而食;喪禮別葬,祭禮先臊,夫妻昭穆別位①。製爵三等,祿士二品。製郊宮明堂員②,其屋高嚴侈員。惟祭器員,玉厚九分,白藻五絲,衣製大上,首服嚴員。鸞輿尊蓋,法天列象,垂四鸞③。樂載鼓,用錫籅,籅溢員。先毛血,而後用聲。正刑多隱,親蚼多諱。封禪於尚位。
【注釋】
①臊:豬犬的油膏。昭穆:古代宗廟或墓地排列,以始祖居中,左為昭,右為穆。
②郊宮明堂:明堂是古代帝王宣明政教的地方,朝會、祭祀、慶賞、教學等大典都在此舉行。後世多建在京都東南近郊,以存古製。明堂形製,曆代說法不一,頂圓象天,基方象地。可參看蔡中郎《明堂月令論》。員:通“圓”。
③鸞輿:天子所乘的車。鸞:通“鑾”,車上的鈴。
主地法夏而王,其道進陰,尊尊而多義節。故立嗣與孫,篤世子,妾不以子稱貴號。昏冠之禮,字子以母。別眇夫婦,同坐而食,喪禮合葬,祭禮先亨,婦從夫為昭穆。製爵五等,祿士三品。製郊宮明堂方,其屋卑汙方。祭器方。玉厚八分,白藻四絲,衣製大下,首服卑退。鸞輿卑,法地周象載,垂二鸞。樂設鼓,用纖施籅,籅溢方①。先亨而後用聲。正刑天法,封壇於下位。
【注釋】
①用纖施:義不詳。
主天法質而王,其道佚陽,親親而多質愛。故立嗣予子,篤母弟,妾以子貴。昏冠之禮,字子以父,別眇夫婦,對坐而食,喪禮別葬,祭禮先嘉疏,夫婦昭穆別位。製爵三等,祿士二品。製郊宮明堂內員外橢,其屋如倚靡員橢。祭器橢。玉厚七分,白藻三絲,衣長前蚲,首服員轉。鸞輿尊蓋,備天列象,垂四鸞。樂程鼓,用羽龠①,舞溢橢。先用玉聲而後亨,正刑多隱,親蚼多赦。封壇於左位。
【注釋】
①羽龠:舞者左手執篩,右手執鳥羽,邊吹奏,邊舞蹈。
主地法文而王,其道進陰,尊尊而多禮文。故立嗣予孫,篤世子,妾不以子稱貴號。昏冠之禮,字子以母。別眇夫婦,同坐而食,喪禮合葬,祭禮先籎蚢,婦從夫為昭穆。製爵五等,祿士三品。製郊宮明堂內方外衡,其屋習而衡。祭器衡同,作秩機。玉厚六分,白藻三絲,衣長後蚲,首服習而垂流。鸞輿卑,備地周象載,垂二鸞。樂縣鼓,用萬籅①,籅溢衡。先亨而後用樂,正刑文公②,封壇於左位。
【注釋】
①萬:手執盾牌的舞蹈。
②文公:義不詳。一作“天法”。
四法修於所故,祖於先帝。故四法如四時然,終而複始,窮則反本。四法之天施符授聖人,王法則性命形乎先祖,大昭乎王君。故天將授舜,主天法商而王,祖錫姓為姚氏①。至舜形體大上而員首,而明有二童子②,性長於天文,純於孝慈。天將授禹,主地法夏而王,祖錫姓為姒氏,至禹生發於背③。形體長,長足蚚④,疾行先左,隨以右,勞左佚右也,性長於行,習地明水。天將搜湯,主天法質而王,祖錫姓為子氏。謂契母吞玄鳥卵生契,契先發於胸⑤。性長於人倫。至湯,體長專小,足左扁而右便⑥,勞右佚左也。性長於天光,質易純仁。天將授文王,主地法文而王。祖錫姓姬氏,謂後稷母薑原,履天之跡而生後稷⑦。後稷長於邰土⑧,播田五穀。至文王,形體博長,有四乳而大足,性長於地文勢。故帝使禹、皋論姓:知殷之德,陽德也,故以子為姓;知周之德,陰德也,故以姬為姓。故殷王改文,以男書子;周王以女書姬。故天道各以其類動,非聖人孰能明之?
【注釋】
①相傳舜母名握登,感大虹而孕,生舜於姚墟,故為姚姓。
②童:通“瞳”。傳說舜的眼珠有兩個瞳仁。
③相傳禹母名修己,吞薏苡而生禹,故為姒姓。據說禹是從背部剖開生出的。
④:跛足。
⑤相傳商始祖契母親叫簡狄,吞下玄鳥蛋而生商契,故為子姓。據說契是從胸部剖開生出的。
⑥專:通“摶”。扁:瘦小。
⑦相傳後稷母親叫薑原,是帝嚳元妃,在野外踐巨人足跡而懷孕,生下周族始祖後稷,故為姬姓(姬、跡音近)。
⑧邰:古國名,地在今陝西武功縣。薑原為有邰氏之女。
堯舜不擅移湯武不專殺第二十五
堯、舜何緣而得擅移天下哉①?《孝經》之語曰:“事父孝,故事天明。”事天與父,同禮也。今父有以重予子,子不敢擅與他人,人心皆然。則王者亦天之子也,天以天下予堯、舜,堯、舜受命於天而王天下。猶子安敢擅以所重受於天者予他人也!天有不以予,堯、舜漸奪之?故明為子道,則堯、舜之不私傳天下而擅移位也,無所疑也。
【注釋】
①擅移:擅自禪讓天子的位置。指堯傳舜,舜傳禹。公羊家認為,堯、舜、禹皆受命於上天,不是個人擅自禪位。
儒者以湯、武為至賢大聖也,以為全道究義盡美者,故列之堯、舜,謂之聖王,如法則之①。今足下以湯、武為不義,然則足下之所謂義者,何世之王也?曰:“弗知。”弗知者,以天下王為無義者耶?其有義者而足下不知耶?則答之以“神農”。應之曰:神農氏之為天子,與天地俱起乎?將有所伐乎?神農氏有所伐,可;湯、武有所伐,獨不可。何也?且天之生民,非為王也;而天立王,以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樂民者,天子之;其惡足以賊害民者,天奪之。《詩》雲②:“殷士膚敏,將於京。侯服於周,天命靡常。”言天之無常予,無常奪也。故封泰山之上,禪梁甫之下,易姓而王,德如堯、舜者七十二人③。王者天之所予也,其所伐皆天之所奪也。今唯以湯、武之伐桀、紂為不義,則七十二王亦有伐也。推足下之說,將以七十二王皆為不義也。故夏無道而殷伐之,殷無道而周伐之,周無道而秦伐之,秦無道而漢伐之。有道伐無道,此天理也,所從來久矣,寧能至湯、武而然耶?
【注釋】
①如:通“而”。
②引詩見《詩經·大雅·文王》。
③封禪:天子告祭天地的大典禮。《管子》:“古昔封禪七十二家。”《孝經緯》:“封於泰山,考績燔燎;禪於梁甫,刻石記號。”
夫非湯、武之伐桀、紂者,亦將非秦之伐周,漢之伐秦。非徒不知天理,又不明人禮。禮,子為父隱惡。今使伐人者而信不義,當為國諱之①。豈宜如誹謗者?此所謂一言而再過者也②。君也者,掌令者也,令行而禁止也。今桀、紂令天下而不行,禁天下而不止,安在其能臣天下也,果不能臣天下,何謂湯、武弑?
【注釋】
①國:指漢朝。漢是伐秦取得天下的。
②再過:兩點過錯。
爵國第二十八
《春秋》曰:“會宰周公。”①又曰:“公會齊侯、宋公、鄭伯、許男、滕子。”又曰:“初獻六羽。”②傳曰:“天子三公稱公,王者之後稱公,其餘大國稱侯,小國稱伯、子、男。”凡五等。故周爵五等,士三品③,文多而實少。《春秋》三等,合伯、子、男為一爵,士二品,文少而實多。《春秋》曰“荊”,傳曰④:“氏不若人,人不若名,名不若字。”凡四等,命曰附庸⑤,三代共之。
【注釋】
①見《春秋公羊傳·僖公九年》。
②見《春秋公羊傳·隱公五年》。六羽:一種諸侯享用的舞蹈名。六人為列,舞者共三十六人。
③士:或作“上”。
④《春秋公羊傳·莊公十年》:“荊者何?州名也。州不若國,國不若氏,氏不若人,人不若名,名不若字,字不若子。”說明稱“荊”,是為了貶低楚國。
⑤附庸:依附大國的小城邦。
然則其地列奈何?曰:天子邦圻千裏①,公侯百裏,伯七十裏,子男五十裏,附庸字者方三十裏,名者方二十裏,人氏者方十五裏。《春秋》曰“宰周公”,傳曰“天子三公”;“祭伯來”②,傳曰“天子大夫”;“宰渠伯糾”③,傳曰“下大夫”;“石尚”④,傳曰“天子之士也”;“王人”⑤,傳曰“微者,謂下士也”。凡五等。《春秋》曰:“作三軍。”⑥傳曰:“何以書?譏。何譏爾?古者上卿、下卿、上士、下士。”凡四等。小國之大夫與次國下卿同,次國大夫與大國下卿同,大國下大夫與天子下士同。二十四等,祿入差。有大功德者受大爵土,功德小者受小爵土;大材者執大官位,小材者受小官位。如其能,宣治之至也。故萬人者曰英,千人者曰俊,百人者曰傑,十人者曰豪。豪傑俊英不相陵,故治天下如視諸掌上。
【注釋】
①圻:疆域。
②祭伯來:見隱公元年。
③宰渠伯糾:周王的大夫。
④石尚:人名。
⑤王人:周王派來的人。見僖公八年傳。
⑥見襄公十一年。
其數何法以然?曰:天子分左右五等,三百六十三人,法天一歲之數。五時,色之象也。通佐十上卿與下卿,而二百四十人,天庭之象也,倍諸侯之數也。諸侯之外佐四等,百二十人,法四時六甲之數也。通佐五,與士而六十人,法日辰之數也。佐之必三三而相複,何?曰:“時三月而成大,辰三而成象。”①諸侯之爵或五,何?“法天地之數也。五官亦然。”②
【注釋】
①時:季,每季三個月。辰三:指日、月、星采,得良田方十裏者六十六,與方裏六十六,定率得十六萬口。三分之,則各五萬三千三百三十三口,為大國。口軍三。此公侯也。
天子地方千裏,為方百裏者百。亦三分除其一,定得田方百裏者六十六,與方十裏者六十六,定率得千六百萬口。九分之,各得百七十七萬七千七百七十七口,為京口軍九。三京口軍以奉王家。故天子立一後,一世夫人,中左右夫人,四姬,三良人。立一世子,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二百四十三下士。有七上卿,二十一下卿,六十三元士,百二十九下士。王後置一太傅、太母、三伯、三丞。二十夫人,四姬,三良人,各有師傅。世子一太傅,三傅,三率,三少。士入仕宿衛天子者比下士,下士者如上士之下數。王後禦衛者,上下禦各五人。二十夫人、中左右夫人、四姬,上下禦各五人。三良人,各五人。世子妃姬及士衛者,如公侯之製。王後傅,上下史五人;三伯,上下史各五人;少伯,史各五人;世子太傅,上下史各五人Y傅,亦各五人;三率、三下率,亦各五人。三公,上下史各五人;卿,上下史各五人;大夫,上下史各五人;元士,上下史各五人;上下卿、上下士之史,上下亦各五人。卿大夫、元士,臣各三人。
故公侯方百裏,三分除一,定得田方十裏者六十六,與方裏六十六,定率得十六萬口。三分之,為大國口軍三,而立大國。一夫人,一世婦,左右婦,三姬,二良人。立一世子,三卿,九大夫,二十七上士,八十一下士,亦有五通大夫,立上下士。上卿位比天子之元士,今八百石。下卿六百石,上士四百石,下士三百石。夫人一傅母,三伯,三丞。世婦,左右婦,三姬,二良人,各有師保。世子一上傅、丞。士宿衛公者比上卿者有三人,下卿六人,比上下士者如上下之數。夫人衛禦者,上下禦各五人;世婦、左右婦,上下禦各五人;二卿,禦各五人;世子上傅,上下史各五人;丞,史各五人;三卿、九大夫,上士史各五人;下士史各五人;通大夫、士,上下史各五人;卿,臣二人。此公侯之製也。公侯賢者為州方伯。錫斧鉞,置虎賁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