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
①繭粟:指牛角初生,隻有栗子或蠶繭那麼大。握:指牛角一把就可以握住。尺:指牛角一尺長。
②見《春秋公羊傳·文公十三年》。
③見《春秋公羊傳·宣公三年》。滌:帝王豢養祭祀用牲口的地方,蕩滌清潔故稱滌。
臣謹問仲舒:“魯祀周公用白牲,非禮也?”臣仲舒對曰:“禮也。”臣湯問曰:“周天子用翽,群公不毛①。周公,諸公也,何以得用純牲?”臣仲舒對曰:“武王崩,成王幼,而在繈褓之中,周公繼文、武之業,成二聖之功,德漸天地,澤被四海,故成王賢而貴之。《詩》雲:‘無德不報。’②故成王使祭周公以白牲。上不得與天子同色,下有異於諸侯。臣仲舒愚以為報德之禮。”
【注釋】
①:祭祀用的紅色公牛。不毛:毛色參雜的牲口。
②引詩見《詩經·抑》。
臣湯問仲舒:“天子祭天,諸侯祭土,魯何緣以祭郊?”臣仲舒對曰:“周公傅成王,成王遂及聖,功莫大於此。周公,聖人也,有祭於天道。故成王令魯郊也。”臣湯問仲舒:“魯祭周公用白牲,其郊何用?”臣仲舒對曰:“魯郊用純。周色上赤,魯以天子命郊,故以。”
臣湯問仲舒:“祠宗廟或以鶩當鳧①,鶩非鳧,可用否?”仲舒對曰:“鶩非鳧,鳧非鶩也。臣聞孔子入太廟,每事問,慎之至也。陛下祭躬親,齋戒沐浴,以承宗廟,甚敬謹,奈何以鶩當鳧?鶩當鳧,名實不相應,以承太廟,不亦不稱乎?臣仲舒愚以為不可。”
【注釋】
①鶩:家鴨,又名舒鳧。鳧:野鴨。
臣犬馬齒衰,賜骸骨,伏陋巷。陛下幸使九卿,問以朝廷之事,臣愚陋曾不足以承明詔,奉大對。臣仲舒昧死以聞。
天地之行第七十八
天地之行美也①。是以天高其位而下其施,藏其形而見其光,序列星而近至精,考陰陽而降霜露。高其位所以為尊也,下其施所以為仁也,藏其形所以為神也,見其光所以為明也,序列星所以相承也,近至精所以為剛也,考陰陽所以成歲也,降霜露所以生殺也。為人君者其法取象於天,故貴爵而臣國,所以為仁也;深居隱處,不見其體,所以為神也;任賢使能,觀聽四方,所以為明也;量能授官,賢愚有差,所以相承也;引賢自近,以備股肱,所以為剛也;考事實功,次序殿最②,所以成世也;有功者進,無功者退,所以賞罰也。是故天執其道為萬物主,君執其常為一國主。天不可以不剛,主不可以不堅。天不剛則列星亂其行,主不堅則邪臣亂其官。星亂則亡其天,臣亂則亡其君。故為天者務剛其氣,為君者務堅其政,剛堅然後陽道製命。
【注釋】
①此句之後原有一長段文字,自“是故春襲葛”至“以求天意,大可見矣”,根據舊校注及文義,已移至《循天之道第七十七》。
②殿最:古代考核軍功或政績的等第,上等為最,下等為殿。
地卑其位而上其氣,暴其形而著其情,受其死而獻其生,成其事而歸其功。卑其位所以事天也,上其氣所以養陽也,暴其形所以為忠也,著其情所以為信也,受其死所以藏終也,獻其生所以助明也,成其事所以助化也,歸其功所以致義也。為人臣者其法取象於地,故朝夕進退,奉職應對,所以事貴也;供設飲食,候視緆疾,所以致養也;委身致命,事無專製,所以為忠也;竭愚寫情,不飾其過,所以為信也;伏節死難,不惜其命,所以救窮也;推進光榮,褒揚其善,所以助明也;受命宣恩,輔成君子,所以助化也;功成事就,歸德於上,所以致義也。是故地明其理為萬物母,臣明其職為一國宰。母不可以不信,宰不可以不忠。母不信則草木傷其根,宰不忠則奸臣危其君。根傷則亡其枝葉,君危則亡其國。故為地者務暴其形,為臣者務著其情。①
【注釋】
①黑括號內的兩段,有的版本在本篇最後,今據文義移前。這樣,才符合先談天之義,次談地之義,最後談君臣之義的順序。
一國之君,其猶一體之心也。隱居深宮,若心之藏於胸;至貴無與敵,若心之神無與雙也。其官人上士,高清明而下重濁,若身之貴目而賤足也;任群臣無所親,若四肢之各有職也;內有四輔①,若心之有肺肝脾腎也;外有百官,若心之有形體孔竅也;親聖近賢,若神明皆聚於心也;上下相承順,若肢體相為使也;布恩施惠,若元氣之流皮毛腠理也;百姓皆得其所,若血氣和平,形體無所苦也;無為致太平,若神氣自通於淵也;致黃龍鳳皇,若神明之致玉女芝英也②。君明,臣蒙其功,若心之神,體得以全;臣賢,君蒙其恩,若形體之靜,而心得以安。上亂下被其患,若耳目不聰明,而手足為傷也;臣不忠而君滅亡,若形體妄動,而心為之喪。是故君臣之禮,若心之與體,心不可以不堅,君不可以不賢,體不可以不順,臣不可以不忠。心所以全者,體之力也;君所以安者,臣之功也。
【注釋】
①四輔:天子左右的四位輔政大臣。
②黃龍、鳳凰:古代認為,天子政治得體,天下大治,就會出現龍鳳這樣的祥瑞之物。玉女、芝英:此就指使人長生的瑞物。
如天之為第八十
陰陽之氣,在上天,亦在人。在人者為好惡喜怒,在天者為暖清寒暑。出入上下,左右前後,平行而不止,未嚐有所稽留滯鬱也。其在人者,亦宜行而無留,若四時之條條然也。夫喜怒哀樂之止動也,此天之所為人性命者。臨其時而欲發其應,亦天應也,與暖清寒暑之至其時而欲發無異。若留德而待春夏,留刑而待秋冬也,此有順四時之名,實逆於天地之經。在人者亦天也,奈何其久留天氣,使之鬱滯,不得以其正周行也?是故天行穀朽寅①,而秋生麥,告除穢而繼乏也。所以成功繼乏,以贍人也。
【注釋】
①寅:指夏曆正月。
天之生有大經也,而所周行者,又有害功也。除而殺殛者,行急皆不待時也,天之誌也。而聖人承之以治。是故春修仁而求善,秋修義而求惡,冬修刑而致清,夏修德而致寬。此所以順天地,體陰陽。然而方求善之時,見惡而不釋;方求惡之時,見善亦力行。方致清之時,見大善亦立舉之;方致寬之時,見大惡亦力去之。以效天地之方生之時有殺也,方殺之時有生也。是故誌意隨天地,緩急仿陰陽。然而人事之宜行者,無所鬱滯,且恕於人,順於天。天之道兼舉,此謂執其中。天非以春生人,以秋殺人也。當生者曰生,當死者曰死,非殺物之義代四時也。而人之所治也,安取久留當行之理,而必待四時也?此之謂壅,非其中也。人有喜怒哀樂,猶天之有春夏秋冬也。喜怒哀樂之至其時而欲發也,若春夏秋冬之至其時而欲出也,皆天氣之然也。其宜直行而無鬱滯,一也。天終歲乃一遍此四者,而人主終日不知過此四之數,其理故不可以相待。且天之欲利人,非直其欲利穀也。除穢不待時,況穢人乎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