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古代卷
世界古代史包括上古和中古兩個曆史階段,時限從人類社會開始至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這兒著重介紹上古史的概況。
世界曆史書上,一般把從最早國家的出現到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這段曆史,叫上古史。歐洲在這段時期處於奴隸社會,所以也把上古社會說成奴隸社會。如果從全世界範圍講,就不完全一樣,比如我們中國,在公元前221年就進入了封建社會。
奴隸社會取代原始社會是一種進步。在奴隸社會,戰俘不再被殺掉,而成為奴隸,這種社會關係有利於保存社會生產力,也擴大了生產規模。奴隸社會中,奴隸主占有生產資料,同時剝削其他勞動者。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區,奴隸主階級的統治方式有所不同,處在各大河流域的古代埃及、巴比倫、中國、印度和興起於伊朗高原的波斯,都形成了遼闊的專製帝國。在歐洲,起初出現了許多城邦小國,其中像雅典、斯巴達、羅馬等國一度是共和製,後來才被龐大的帝國所取代。無論是共和國還是專製政體,其實質都是一樣的。
上古社會政局變化非常頻繁。當時,同一地區的各個國家,每個國家內部的不同政權派別,互相爭鬥,權力更迭,戰爭不斷;奴隸和平民的反抗也貫穿始終。
由於客觀環境的不同,在上古社會裏,東方國家的統治者往往組織大規模的勞動來治理河患、修陵建城等。在歐洲,奴隸勞動則廣泛應用在各部門,除了農業,手工業生產大量使用奴隸外,家庭也廣泛使用奴隸。農業和手工業生產已經使用金屬工具,一些國家和地區出現了較發達的農業。
在文化方麵,東方各國的天文、曆法、數學、哲學以及建築、文學藝術都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古代希臘和羅馬的科學文化也對西方社會和全世界產生了影響。以柏拉圖、亞裏士多德等學者為代表的希臘哲學和中國哲學,為人們認識世界開拓了途徑。這個階段,佛教和基督教相繼誕生,逐漸發展成影響人們生活和社會發展的強大因素。
總之,以奴隸社會為主要形態的上古社會,是人類文明初步建立並迅速發展的社會,在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各方麵,都對後來各國的進一步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神秘的大西洲
距今300多萬年前,地球上出現了最早的人類,也就開始了人類社會曆史。在這漫長的歲月裏,人類的祖先在艱難困苦的環境中,櫛風沐雨,披荊斬棘,改造著客觀世界,也改造著人類自己;人,有發達的大腦和靈敏的雙手,也有豐富的語言和嚴密的思維。正是依靠這些,在悠久的曆史年代裏,創造了絢麗多彩的文明。人類最早的文明,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又是在哪裏產生的呢?
2400年前,古希臘著名學者柏拉圖(公元前427~347年)曾在他的《克裏齊》和《齊麥裏》兩本著作裏,記載了關於大西洲的故事。書中記載在現今直布羅陀海峽正前方一個麵積約200萬平方千米的島嶼上,有一個偉大而富饒的帝國——大西洲,那裏土地肥沃、水草豐美、礦物豐富。大西洲人建造廟宇、宮殿、港口、船塢,在海上架橋,連結起島上的各個都市。大西洲成為全世界的文明中心。這個“中央帝國有強大的艦隊和用以對外擴張征服的軍隊”,“以磅礴的氣勢、野蠻的行為侵略了整個歐洲,以至統治了亞洲的部分和古埃及……後來發生了火山、大地震和大洪水”,大西洲就沉入了海底。柏拉圖指出大西洲沉沒的時間,距他那個時代9000年,也就是距今11500年。
柏拉圖的這番描述引起了他那個時代以及後來人們的極大興趣,影響甚廣。柏拉圖曾多次說,大西洲的情況是曆代口頭流傳下來的,決非是自己的虛構。他的老師蘇格拉底在談到大西洲時也曾說:“好就好在它是事實。”
如果柏拉圖所說的確有其事,那麼早在12000年前,人類就已經創造了文明。美麗而輝煌的大西洲曾經存在過嗎?這是一個令人最感興趣的自然之謎。多少年來,科學家從人類學、生物學、考古學、地理學、氣候學等領域探討其存在的可能及證據,以至形成一個專門的學科——“阿特蘭提斯學”。
人類學家發現,威爾士和古代英國人自稱“大西洲是我們的伊甸園”;埃及人說,他們的靈魂之地是在遠離大洋中部的西端;南北美洲大多數印度安人,說他們是從東邊來的,並且從東邊大陸上的超人那裏學會了文明藝術;法國北部地區的高盧人,認為他們的祖先是因為一次毀滅性的大災難而由西邊大洋的中部遷移而來……這些古老的民族代代相傳的傳說,是否也說明大西洲曾經存在?
生物學家說:早在古希臘時,亞裏士多德就發現歐洲鰻魚每兩年一次離開生活水域,進入大海繁殖。近年,發現它們是穿過大西洋到薩格索海產卵,之後,雌魚死去,幼鰻再遊回歐洲。而薩格索海就是有人認定的大西洲遺址。因此,有的生物學家認為,鰻魚如此長途跋涉,是否要回到它們“記憶”中的家園,是否是“思鄉情結”所致?他們還發現,挪威有一種齧齒動物,當它們繁殖過多而食物缺少時,就成群結隊地跳入海中,奮不顧身地向海洋西部遊去,直至全部淹死。對此,有人猜想,它們是想向一塊曾居住過的地方,那裏有足夠的食物。
考古學家雖沒有發現十分有力的證據,但也有令人矚目的發現。1968年在巴哈馬群島的比米尼島一帶水底,發現巨大的石頭建築群,有的石頭砌成牆狀,有的砌成類似碼頭、港口設備的遺跡,據分析,這些石頭在2000年前存在於空氣中,即那兒曾是陸地;70年代,一群科學研究人員來到大西洋的亞速爾群島附近。他們從800米深的海底裏取出岩心,經科學鑒定,其海底岩被證實係1萬年前在空氣中形成,那裏確實曾是一塊陸地。
1979年,在大西洋的百慕大三角海區,又有驚人的發現。經過美法兩國調查隊的仔細考察,證明了這個海區的底下有一座巨大的金字塔。它的建築時間,比古埃及的金字塔還要早得多。根據科學測定這座海底金字塔每邊長300米,高200米,塔尖距離海麵100米。它有兩個大洞,海水以極快的流速從洞中穿過,激起了海麵上一片洶湧澎湃的狂瀾。但是,百慕大的“海底金字塔”是用儀器在海麵上探測到的,迄今還不能確證它是不是一座真正的人工建築物,因為它也可能就是一座角錐狀的水下山峰。
盡管有了一些重大的發現,遺憾的是,沒有任何一個考古學家宣布說,他已經在大西洋發現了大西洲的遺跡。那麼,早已沉落在大西洋中的古大西洲的居民究竟是什麼人呢?他們是怎樣建設起較高的文明來的呢?他們還給人類創造過哪些奇跡呢?非常可惜,現在還沒有人能夠作出確切的回答。大西洲,仍然蒙著一層厚厚的麵紗,依然是一個待揭之謎,需要科學家進一步探索。商博良與羅塞達碑文
人類在30萬年前進化成為與現代人更接近的智人時,開始發展了語言。語言使人類別於禽獸,文字使文明別於野蠻。據考古和確切的文字記載,我們所能知道的,世界上最早從原始社會轉變到奴隸社會的,是埃及、巴比倫、印度、中國和愛琴海地區。這些地域因此被稱為世界文明的搖籃和發源地。
古埃及人是最早進入文明社會的民族,世界文明社會的曆史多半從古埃及開始談起。一提埃及,人們就會想起它那兩個幾乎無人不曉的不朽象征:巍峨的金字塔和靜靜流淌的尼羅河。但金字塔和尼羅河不會講訴曆史,真正了解古埃及的概貌主要依靠記錄人類活動的文字史料。可惜的是,古埃及從公元前525年被波斯人征服以後完全沒有了自主權,就使用波斯的文字來記載曆史。盡管古埃及人遺留不少圖畫語言史料,由於文字的讀法早已失傳,後人無法解讀。因此,18世紀以前埃及的曆史仍然是個待解之謎。
1799年,拿破侖·波拿巴帶領法國遠征軍到了非洲東部,準備攻擊英屬印度殖民地。拿破侖沒有越過尼羅河,他的出征失敗了。但很意外,法國的那次遠征,卻偶然解決了古埃及人圖畫語言的問題。
事情是這樣的。一天,拿破侖手下一名叫布夏爾的青年軍官帶領士兵在尼羅河口的羅塞達城附近修築防禦工事時,發現了一塊令他感興趣的石碑。這塊別致的黑色玄武岩上,像其他許多埃及古跡一樣,雕滿了各種小像。但不同的是,碑上用兩種文字三種字體刻著同一篇碑文。最上麵用的是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中間是古埃及的草書體象形文字,下麵是希臘文字。這就是後來被世人稱之為“羅塞達碑”的著名石碑,現收藏於倫敦的大英博物館。
羅塞達石碑的發現引起學術界的重視,許多學者都想抓住這個契機,一舉破譯古埃及象形文字,從而真正了解古代埃及的文化和曆史。碑上的希臘文很快就被讀通了,碑中間的那段文字也很快被確認是古埃及的民書體文字,並且借助碑上的希臘文,領悟到象形文字和民書文字的含義,卻依然沒有解開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之迷。
時光一晃就是20年,古埃及文的破譯工作幾乎毫無進展。就在這時,法國一位叫商博良的年輕學者,通過不懈努力,竟完成了解讀象形字的曆史重任。商博良生於1790年12月23日,父親是法國南方小城中的書商。在書堆裏長大的孩子,對書有著特殊的愛好,尤其著迷語言文字本身。小商博良4歲學會讀寫法文,年僅9歲便掌握了古希臘文和拉丁文。10歲時,商博良與22歲的兄長讓同住在格勒諾布爾市,結識了著名物理學家與數學家傅立葉。傅立葉收藏了一些用古埃及文寫成的紙草文獻,他得悉兄弟二人是古埃及迷,就請讓和小商博良參觀他的收藏品。紙草是古埃及人發明的書寫材料。在尼羅河三角洲生長著一種近似蘆葦的水生植物紙草,古埃及人割下紙草,取出草骨,切成小薄條,在木板上一塊塊貼起來,壓平曬幹後即成黃色紙卷。筆管則用紙草莖,墨水由紙草炭化加水配製。由於古埃及幹燥少雨,許多古代紙草文獻完好無損地保留下來,傅立葉借工作之便收集到的正是這種古文獻。
當傅立葉遺憾地告訴興致正濃的商博良,紙草上的象形文字還無人可解時,11歲的商博良決心解開古埃及象形文字。從此,他開始了艱苦的準備工作。具有語言天才能力的商博良不僅掌握了希臘文、拉丁文、希伯來文,還學會了阿拉伯文、古印度的梵文,以及公元3世紀以來埃及人用的科普特文。掌握了語言武器,他便能隨意閱讀各種原始著作,而不必借助翻譯作品了。商博良14歲時就開始寫作三卷本的《法老統治下的埃及史》,這就為他解讀象形文準備了最基本的條件。1821年,商博良定居巴黎,得到一份字跡清晰的羅塞達碑文抄本,於是全力以赴進行破譯工作。
商博良豐富的外語知識有了用武之地,人類破譯象形文的夢想在他手裏實現了。商博良發現,古埃及人寫國王名字時,都要加上方框,或者在名字下麵劃上粗線。“羅塞達碑”上也有用線條框起來的文字,是不是國王的名字呢?經過不斷探索,商博良終於對照著希臘文,讀通了埃及國王和王後奧帕特拉這兩個象形文字,它們可以從右到左,也可以從左到右,或者從上到下拚讀出來。商博良由此確信,象形文字中的圖形符號,總的來說,代表的是發音的輔音符號。1822年9月27日,商博良在皇家科學院宣讀了關於象形文字釋讀的學術報告,這標誌著一門人類知識的新學科——埃及學的誕生。古埃及5000年曆史的寶庫向人類敞開了大門,而這位天才的埃及學之父當年才32歲。兩年後,商博良發表了關於象形文讀寫法的專著。
原來,羅塞達碑上的碑文是公元前196年埃及孟斐斯城的僧侶們,給當時的國王歌功頌德而刻寫的。這位國王就是第十五朝法老托勒密。小小的羅塞達城,由於有了這塊借以解開埃及象形文字之謎的石碑而舉世聞名。
埃及的象形文字產生於公元前4000年左右。它同蘇美爾文、古印度文以及中國的甲骨文一樣,都是獨立地從原始社會最簡單的圖畫和花紋產生的,但這種文字最初僅僅是一種圖畫文字,後來才發展成象形文字。
象形文字是由表意、表音和部首三種符號組成。表意符號是用圖畫來表示一些事物的概念及定義。但是表意、符號都不能表示字的發音,因此古埃及人又發明了表音符號。表音符號也是一些圖形,它共有24個子音,在這一基礎上,又構成了大批的雙子音和三子音。如口為單子音,發“Y”的音,燕子為雙子音,發“WY”音,甲蟲為三子的雙子音和三子音。如口為單子音,發“HPr”的音等,但這些發音都不止表達一種意思。為了區分不同範疇的符號,古代埃及人又發明了類似於漢字中的部首偏旁的部首符號。絕大多數的埃及文字都有部首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