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2 / 2)

一次互相算計的權謀較量,分明反映了較量雙方的欺詐圓通,卻偏偏被劉義慶的《世說新語》納入了所謂的“方正”,實在有些滑稽可笑。作者將這樣一場較量與妥協的鬧劇變成“君仁臣忠、父慈子孝”的正劇,其用意是頗為深刻的:其一,這出鬧劇給鉤心鬥角的雙方都塗上了厚厚的油彩,讓他們一個個變得金碧輝煌,閃亮登場。把一次利害衝突的算計較量變成了忠孝仁慈的道德高揚。因此我們可以依次推導出來,人類曆史上無數的權力較量、陰謀肮髒,都被“善意”的曆史學家塗飾了厚重的油彩,掩蓋了事實真相,瞞過了讀者和後人,真可謂是“五帝三皇神聖事,騙了無涯過客”。尤其是官修的所謂正史,他們的客觀真實何以辯白?往往令人更堪懷疑。真正的曆史應該是客觀的,不能以主觀的唯心態度去演繹它,因為曆史不是彈簧,可以隨便任意的壓縮和拉長;曆史不是橡皮泥,可以隨意的拿捏;曆史不是小姑娘,可以任意打扮。其二,透過這出鬧劇,我們從中看到的是權力較量和政治鬥爭的詭秘,權力是什麼,權力就是達到某種目的的能力,權力是指產生某種特定事件的能力或潛力。人們為了更好地生存發展,必須有效地建立各種社會關係,並充分地利用各種價值資源,這就需要人對自己的價值資源和他人的價值資源進行有效地影響、製約、整合,這就是權力的根本目的。政治權力實現的主要目的是利益,然而權力主體能否達到目的取決於政治力量的對比。作為一種力量,政治權力是可以計量的。在政治關係中,誰的力量大,誰就能控製、統治、命令和影響對方。而權力的對象會有反彈,這種反彈必然要影響和改變權力作用的方向和強度,形成複雜的政治格局。其三,在現實政治中,權力的實現一般表現為權力客體的行為大體上符合權力主體的意誌,完全符合的情況是極少見的。在司馬氏和郭淮的這場政治權力的博弈中,作為權臣的司馬懿對鎮守西北的大將郭淮有些估計不足,他想挾天子以令諸侯,但讓他始料不及的是皇帝的聖旨到了郭淮那裏已沒有多少威懾力,僅僅是他和郭淮進行權力較量的一個籌碼,而為官多年的郭淮對官場絕學參深悟透,還是掂量得出這個籌碼的輕重的,郭淮在知彼知己的情況下才上演了上麵一出鬧劇,從而減弱了司馬懿行使權力的強度,逼迫司馬懿不得不改變決策,達成妥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