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蘇聯家庭為躲避“大清洗”隱居西伯利亞荒野42年(2 / 2)

一家人躲進山林後沒幾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烈焰便熊熊燃起。就在許多蘇聯人飽受戰火蹂躪時,利科夫和家人沒有見過一名士兵、一枚炮彈,或是一架飛機,也從未被軍隊發現過,更沒聽說過希特勒的名字。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也可以算是“因禍得福”。

生活原始卻相信衛星上天

時光流逝,到了上世紀50年代後期,德米特裏已經長成人,利科夫便帶著他和哥哥在森林裏捕捉動物,“食其肉,寢其皮”。沒有獵槍和弓箭,爺仨就因地製宜,挖掘陷阱,或者拿著木棒及自製的標槍圍追堵截獵物,逼迫它們跌落懸崖摔死再去撿拾。艱苦的環境讓德米特裏練就了“人猿泰山”般的生存本領:他有著驚人的耐力,可以赤著腳在野外長途追擊獵物而不迷路,有時一連外出數天不歸,累了就在零下40攝氏度的森林裏睡一覺,起來後接著捕獵,“最後扛著一頭麇鹿回家”。森林裏可以果腹的東西不少:覆盆子、越橘、鬆子……但利科夫全家依然掙紮在饑餓的邊緣。原因不難想見:西伯利亞的嚴冬格外漫長,且惡劣天候非常頻繁。1961年6月,天降大雪,將他們辛辛苦苦種的作物全部凍死,六口人隻好以樹皮、青草果腹。饑寒交迫之下,母親阿庫麗娜把僅剩的一點用作種子的糧食留給孩子們,自己卻永遠的閉上了眼睛。

或許應了“否極泰來”這句成語,雪災過後,利科夫在田埂上意外地找到了一株黑麥幼苗。狂喜的他在幼苗四周圍上籬笆,日夜看守,到秋天時收獲了堪比黃金的18粒種子。靠著這點種子,利科夫和兒女奇跡般地在小山腳下開辟了那座“家庭農場”,吃飯問題基本得到解決。

拋開這些戰天鬥地的經曆不論,利科夫一家獨特的個性也讓人印象深刻:老利科夫很容易被科學家們講述的現代科技吸引。盡管他不相信人類已登上月球,但卻相信“衛星上天”——他告訴匹斯曼斯卡婭,大概在50年代末,他曾注意到“有物體快速掠過天際”。當時,他對這種現象的解釋是:外麵的人發明出了某種可以放出火光的東西,很像星星。

大兒子薩文是個“信仰堅定的、嚴厲的人”。隨著父親日漸衰老,他對掌控家中的一切有著強烈的意願。大女兒娜塔莉婭是做飯、治病和護理方麵的“一把手”。小女兒阿加菲婭和小兒子德米特裏則比較容易打交道,思想也更開放,容易接受新事物。與科考隊首次不期而遇時,利科夫一家隻接受了前者提供的鹽巴——老人坦承,他們幾十年沒吃鹽了,“那是種真正的折磨”。隨著雙方交往逐漸增多,他們不再拒絕科學家們的善意,甚至前往對方的營地做客。在那裏,他們接觸到能播放畫麵的“四方匣子”——電視。盡管嚴格的教義讓他們覺得看電視是種罪過,但還是忍不住紛紛湊上前圍觀。

重歸文明後四人相繼辭世

1982年,《共青團真理報》記者瓦西裏·佩斯科夫,通過實地調查和采訪,發表了有關利科夫家族的報道。後者隱居山林40載的傳奇經曆,一度在蘇聯引起轟動。

然而,抱著獵奇心態的公眾並未意識到,與文明世界重新接軌並未給這家人帶來好運。1981年秋,四個孩子中的三個相繼死去,隻剩下小女兒阿加菲婭。當時有人猜測,封閉許久的他們缺乏免疫力,容易罹患疾病。不過,後來的研究證實,大兒子薩文和大女兒娜塔莉婭均死於腎病,可能與長年營養不良有關,小兒子德米特裏則是被肺炎奪去生命。由於難以融入現代社會,卡普·利科夫帶著阿加菲婭重返密林,繼續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樸素生活。1988年2月16日夜,老人在臥榻上平靜地撒手人寰。此後十餘年間,利科夫家族的故事不時被人提起。蘇聯解體後的1994年,佩斯科夫又出版了專著《迷失針葉林:一個俄羅斯家庭為生存與宗教自由在西伯利亞荒野的五十年鬥爭》。有消息稱,該書在法國非常暢銷,著名導演讓·雅克·阿諾還取得了它的電影改編權。

如今的利科夫家族隻剩下阿加菲婭孤身一人,她仍然獨居在西伯利亞叢林深處的木屋裏,膝下無兒無女。與之前不同的是,她憑借現代通訊工具與外界定期保持聯係,當地政府也從未怠慢這位“現代隱士”。2013年伊始,政府工作人員還專程為她送去了聖誕與新年賀禮。

邢太軍據《青年參考》章魯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