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曾拉著馬尾巴走出草地真實李雲龍文武雙全(2 / 2)

此時的李雲龍,雖然年僅16歲,但戰爭和苦難已經將他錘打成一名優秀的軍人。而長征途中的艱難困苦,也化作了“萬水幹山隻等閑”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1936年,也就是在到達陝北的第二年,李雲龍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平型關戰役立戰功,胸部中彈光榮負傷

1937年8月25日,根據中共中央軍委的命令,中國工農紅軍第一軍團、第十五軍團和第七十四師合編而成115師,李雲龍成為115師的一員,於1937年8月30日由陝西韓城縣芝川鎮東渡黃河,進入山西抗日前線。

當時,沿平綏路西進的侵華日軍,在占領大同後,分兵兩路向雁門關、平型關一線進攻,企圖進逼太原。為了配合友軍作戰,阻擋日軍的攻勢,115師在師長林彪、副師長聶榮臻指揮下,奉命開抵平型關地區集結待機。

9月25日零時開始,戰士們頂著狂風暴雨,涉急湍山洪,在拂曉前到達了指定地區,把全師主力布置在平型關到東河南鎮10餘裏長的公路南側山地邊緣。343旅的686團位於自崖台附近,左側是685團,右側是687團,口袋底是第33軍的獨立8旅,115師第344旅、687團斷敵退路並打援敵,688團作為預備隊。這一部署使得進攻平型關的敵人完全處於包圍圈伏擊之中。

25日晨5時半左右,敵第一輛汽車進入伏擊圈,聶榮臻傳令:沉住氣,無命令不許開火。等板垣師團第21旅團千餘人及汽車、大車300餘輛進入伏擊圈後,115師某團5連連長曾賢生率全連首先向敵衝殺,用手榴彈炸毀敵人最後一輛汽車。敵人拚命衝殺,反複爭奪公路兩側製高點——老爺廟。激烈的戰鬥持續到27日白天,板垣師團21旅遭殲滅性打擊。

平型關戰役中,李雲龍跟隨115師343旅686團2營參戰,在激烈的戰鬥中,他不幸胸部中彈。戰鬥結束後,李雲龍被送到後方醫治。由於醫療條件有限,醫生為了防止傷口感染,就將紗布塞入他的胸腔消毒,如此反反複複,直到傷口最終愈合。

組建炮兵第63師,抗美援朝擊落233架敵機

解放戰爭中,李雲龍曾擔任100師政治部主任、副政委等職務。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0年6月,100師師部與淞滬警備司令部高射炮指揮所合並改編為上海城防高炮第3師。1951年1月,以高炮第3師機關及直屬隊和華東高炮第12團為基礎,補充其他單位和部隊組建炮兵第63師。

1951年3月,63師接到緊急入朝的命令,李雲龍率領63師的戰士們,離開了繁華的大上海一路北上,到達朝鮮後便擔任了保衛永柔機場的任務。4月7日夜裏,部隊剛剛進入陣地,就擊落了一架美式B-26轟炸機。首戰告捷,使全師上下士氣大振。4月8日,63師又擊落敵機五架,擊傷二架。

此後,為保衛我交通運輸,上級下令將高炮63師調往中坪和閣岩一線執行防空任務。在這裏,63師同樣出色地完成了任務。

1952年3月,63師轉戰“東線”,再次與敵人的“空中絞殺戰”展開較量,一舉擊落敵機13架。擊傷95架。4月24日,配合20兵團參加“夏季戰役”,擊落敵炮兵校正機六架。63師在戰鬥中越打越硬,越打越強,取得了擊落敵機233架的輝煌戰績。

親人的回憶

與母親一別二十年

回憶起父親,長子李冀閩感慨,與父親相聚的歲月實在太短,“我的童年時代,父親南征北戰,無暇照顧家庭。到了十幾歲,我外出求學,與他也是離多聚少。”

李冀閩對父親的記憶定格在1965年。那一年父親46歲,李冀閩20歲。如今距離父親去世已經整整48年了,但讓李冀閩覺得安慰的是,父親的形象從來不曾模糊,“他說過的話,他走路的樣子,他微笑的樣子,我都靖晰地記得。”

空暇的時間,李冀閩搜集著和父親有關的點點滴滴,他將那些資料收集起來,一段一段拚接起來,不經意間,竟然也有十幾萬字了。每讀這些文字,李冀閩都仿佛看到了父親——那個瘦弱的福建少年,懷著革命理想參加了紅軍,從此,他一往直前、義無反顧,在經曆了九死一生之後,終於盼來了革命的勝利。他寫信到千裏之外的家鄉,詢問親人的消息。年邁的母親得知兒子還活著,顧不上寫一封信,便千裏迢迢跋山涉水趕來團聚。見麵時。幹言萬語卻都化作了靜默和淚水……

董岩據《現代快報》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