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聯吳抗曹(1 / 1)

劉備和諸葛亮逃到江夏,劉琦給他們提供最後的據點,而諸葛亮奉命出使東吳。這任務並不簡單,因為曹操這時候太強,這時的孫權在心裏可能做出了對抗曹操的打算,可是表麵上卻沒有動作。

諸葛亮出使東吳並沒有舌戰群儒這一段,不過按照常理來分析諸葛亮和主張投降的江東文臣們可能有一番辯論。諸葛亮對孫權的這一番遊說也很精彩。

以下是三國誌原文翻譯:

諸葛亮對孫權說:“天下大亂,將軍您起兵擁有江東,劉豫州也在漢南招集兵馬,共同與曹操爭奪天下。現在曹操平定內患,基本上穩定了北方,接著進軍南取荊州,威勢震懾天下。英雄無用武之地,故此劉豫州避逃到這裏。希望將軍您能根據自己的力量來考慮對策:如果能起用東吳的軍隊與中原的曹軍相抗衡,就應該及早與曹操斷絕關係;假若不能與之相抗衡,何不就此擱下武器、解除盔甲,向對方俯首稱臣呢!現在您表麵上說服從曹操,內心裏又猶豫不決,情勢危急而不當機立斷,大禍即在眼前啊!”

孫權說:“假如情況如你所說,劉豫州怎麼不投降曹操?”

諸葛亮說:“田橫,不過是齊國一個壯士,尚且堅守節操而不投降受辱,何況劉豫州乃大漢皇室的後裔,英才蓋世,群士仰慕,猶如眾水歸海。如果功業不能成功,此乃天意所定,豈可再做曹操的下屬!”

孫權勃然大怒說:“我決不能拿整個東吳的土地和十萬的軍隊去受他人控製。我的主意已經打定!你說除劉豫州外便無人抵擋曹操,可是劉豫州最近剛被打敗,又怎能抵擋住如此強敵呢?”

諸葛亮說:“劉豫州的軍隊雖在長阪戰敗,但現在陸續歸還的兵卒加上關羽的水軍仍有上萬人馬;劉琦集合起的江夏兵卒亦不下萬人。曹操的兵馬遠道奔馳而來,疲憊不堪,聽說他們為了追趕劉豫州,輕騎一晝夜行走三百多裏,這就是常言所道‘強弓發出的箭,在射程之末連魯地的薄絹都不能穿透’,所以用兵之法忌諱這種作戰,並說‘必會招致主將失敗’,況且北方人不適應水戰;另外荊州百姓歸附曹操,實為兵勢所迫,並非心甘情願。現在將軍真正能派出猛將統率數萬兵馬,與劉豫州協力同心,一定能將曹軍擊敗。曹操一敗,必然退歸北方,這樣荊州、東吳的勢力就強大起來,三分天下的局麵也就形成了。成敗的時機,在於今日的選擇。”

孫權聞言大喜,即派周瑜、程普、魯肅等率水軍三萬,隨諸葛亮趕赴劉備那裏,協力抗擊曹操。

諸葛亮在見孫權的時候,心中是明白孫權其實這時候心裏已經下決心對抗曹操,隻是差了那麼一點信心。

所以諸葛亮並沒有太多的客氣,開門見山的說曹操的強大,劉備的逃走,接著話鋒一轉直接點破孫權當麵一套,背後一套。也就是說孫權表麵臣服,心中猶豫。諸葛亮的性格謹慎,可是這一番話卻說得不客氣,可見當時的形式危急已經顧不上許多了,因為這次出使隻有成功才有希望。

孫權被點破之後反問:“劉備為什麼不投降。”

諸葛亮舉了田橫的例子,田橫其實是秦朝末年英雄之一,不肯臣服於劉邦而自殺。說明了劉備不屈服的決心,功業不成是天意。其實諸葛亮是想告訴孫權,劉備已經沒有退路,就像田橫一樣,要麼成功,要麼滅亡,你孫權也是一樣。

孫權接下來才進入主題如何打敗曹操。其實這才是這次對話的重點。

諸葛亮首先說的就是劉備的擁有的實力,因為隻要有實力才能談得上合作,他告訴孫權,劉備有兩萬人馬,關羽一萬,江夏劉琦有一萬。其實劉備那時可能是不足兩萬的。曹操勞師遠征是疲勞的,而孫權是以逸待勞容易取勝,另外北方人擅長陸戰,而不擅長水戰。再有荊州百姓沒有真正歸附曹操。這樣一定能戰勝曹操。

孫權本來就心中有主意,隻是沒有下最後的決心,絕世答應和劉備結盟,孫權對諸葛亮是欣賞的。

孫權在私下裏曾經對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說:“你和孔明是親兄弟,為什麼不留下孔明呢。如果孔明留下我會親自向劉備解釋。

諸葛瑾拒絕了說:“我兄弟既然輔助決定輔助劉備,絕對沒有二心,諸葛亮不會留下來,就像我不會跟隨諸葛亮一起投靠劉備一樣。“

諸葛瑾是了解自己弟弟,這話體現諸葛瑾和諸葛亮高尚的品質。親兄弟不僅在於血緣關係更在於相知。

諸葛瑾兩兄弟後來一個成為吳國大將軍,諸葛亮做了蜀國的丞相,同族的兄弟諸葛誕在魏國聲名顯赫,可是這盛名之下是兄弟之間分離和敵對,從某種意義上說是難以言喻的悲哀。這些自然是後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