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詩人王懷讓的第10部詩集,也是他創作30年來有關鄉土詩的選集。
我最早接觸王懷讓的詩歌作品,是在1978年。當年4月 號的《詩刊》發表了他的詩作《歌唱我們新時代——致薑秀珍同誌》,詩的最後一節是:“有個建議提出來,/希望《詩刊》搭歌台;/山南海北齊歌唱,/歌唱我們新時代。/新天新地放光彩!”《詩刊》采納了他的建議,設立了專欄,集中刊登新民歌。在這批作品中,王懷讓的作品又格外引入注目。他寫的《我把太行當鼓擂》和《春歌唱綠太行山》兩組民歌,至今難忘.格調清新,音韻鏗鏘,真實地唱出了新長征路上廣大農民改天換地的豪邁氣概和寬廣胸懷。既給人以獨特的美感享受,又能鼓人鬥誌,催人奮起。他寫道:“愚公鐵鎬握手內,/我把太行當鼓擂;/快馬加鞭追四化,/響鼓還須加重錘。/擂得太行放光輝!”(《我把太行當鼓擂》)“丁丁當當丁丁當,/山上山下錘聲響;/我用鐵錘巧雕刻,/雕出一個新太行。/雙手捧著獻給 黨!“(《雙手捧著獻給黨》)也許現在有人會認為這樣的詩句太虛假,那是他並不真正了解曆史。新中國的曆史上的的確確曾經有過這樣的時期,農民對黨的感情就是如此的深厚!
之後,陸陸續續讀到他在多種報刊上發表的詩作,形成了一個突出的印象:他的詩總是高奏時代的強音,總是與泥土結緣。
詩人,應是時代的代言人。他通過詩句記錄時代,讀者則通過他的詩去感受時代。30年來,新中國雖走過曲折的道路,但翻天覆地的變化是舉世公認的。王懷讓忠實地記錄了這些變化,謳歌了這些變化,也忠實地記下了坎坷和曲折。《神土》共分6輯,除第6輯是兩首敘事長詩外,其餘5輯都是新時代的詠唱。
詩貴情真。《神土》的一大特色是真誠。詩人有感而發,記錄下他感受最深的生活畫麵。1964年,詩人曾參加“四清”運動,和豫東的農民生活在一起。他以自己的親身經曆寫下了《我是公社新一輩》等詩篇。“落戶來到小張莊,/正趕隊裏插秧 忙;/背包一放就下水,/濺了兩腿紅泥漿。/社員說我象棵秧!”(《落戶》)語言質樸,感情熾誠。這是時代的一個縮影。有過那一段經曆的人,讀後當會倍感親切。
清新和樸素是《神土》的另一特色。王懷讓自覺地為人民大眾寫詩,他追求的藝術風格亦為人民大眾喜聞樂見。他的詩絲毫沒有貴族氣、學院氣,根本不存在晦澀難懂,因而擁有廣泛的讀者群。他的作品不論民歌體或是自由體;不論抒情還是敘事,都能做到清新和樸素。縱觀這些詩篇,豪放多於婉約,明朗多於含蓄,朗朗上口,講究韻律,大多都比較適合朗誦。 10年來,中國的詩壇曾有過幾次大的喧鬧。近年來則旗幟林立,異彩紛呈。王懷讓不為所動,不改初衷,始終走著自己的路。他把“國風”當作自己畢生學習的經典,孜孜不倦地進行鄉土詩的創作。
中原大地有鄉土詩的傳統。“五四”以來曾相繼出現過徐玉諾、蘇金傘、李季等卓有成就的鄉土詩人,為中國新詩的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我們高興地看到,這個傳統沒有中斷!王懷讓的作品便是一個雄辯的證明。而中原農民出版社在當今鄉土詩受到冷落的情況下推出《神土》,無疑也是對新詩發展的一個貢獻。
(1990年)
對生活的禮讚與思索
——讀高旭旺詩集《多情的季節》
活躍於中原詩壇,已在詩的田園苦苦耕耘了10多年的高旭旺,最近向讀者奉獻了詩集《多情的季節》(中國文聯出版公司出版)。
詩人是多情的。他的詩質樸,清新,有一種蕩人心弦的陰柔之美。詩人把詩集定名為《多情的季節》,也許有兩方麵的含義:他正在由而立之年向不惑之年進發,正當盛年,這是詩人最富於詩情的黃金季節;另外,社會環境提供給詩人一個理想的機遇,他可以自由自在地唱出他心靈的歌聲。詩分5輯,有對大西北那片神秘大漠的沉吟;有對絢麗生活的思索;有對“曆史的曲線”黃河的素描;還有一組獻給陽朔和漓江的情歌;末輯是“從田野上飄來的歌”。詩人當過兵,作過農村文化工作,生活閱曆較廣。他以真摯的詩情,抒寫了一曲曲新生活的五彩樂章。“大西北詩草”數量不多,分量卻不輕。《駝鈴》稱得上壓卷之作。這是一曲深沉而高亢的生命讚歌。它之所以引人注目,在於它的象征意味。駱駝在黃昏中/沿著生命的艱辛之路/昂著頭顱,在渴望/一絲絲綠色的雨//大漠的黃昏/似太陽失戀的歎息/隻有駝鈴,在沉睡的/古道上,敲響了/敦煌壁畫上的新韻,這僅僅是在寫駱駝嗎?讀者從駱駝艱辛的遠征中會想到人。駝鈴則是人的魂。它是崇高信念與不屈意誌的交響。隻要這聲音存在,茫茫大漠便充滿希冀,生命的綠洲就不會隻是一場夢景。駝鈴的意象是獨特的,由鈴聲又引來敦煌壁畫上的飛天神女,現實與神話融為一體,使詩意顯出幾分奇詭和浪漫。短短16行詩,內涵極為豐厚。
詩人出生於三門峽市,是喝混濁的黃河水長大的。他對黃河一往情深,寫下了不少歌吟黃河的詩章。旭旺沒有正麵寫黃河的粗曠和雄奇,也沒有站在曆史的高度,抒發激昂的民族之情,而是以大河為背景,寫下了兩岸人民詩情畫意般的生活,其中不乏優美的情歌。人民的命運和黃河的命運緊緊連在一起。我和黃河一樣/在曆史的曲線上爬行/有過歡笑追求/也有過淚水、失望(《太陽渡》)。詩人看到黃土高原上被洪水衝刷的 斷層麵,聯想起父輩們苦澀的過去,他寫道:斷層麵,是自然/珍藏著人生的記憶//多少年啊,這個/生活與曆史造成的畫麵/沒有一個畫家/把它,搬進自己的作品裏。這是詩人的一個發現。他不僅描繪了自然中的斷層麵,而且開采了生活深處一個又一個斷層。
從詩集的大多數作品看,旭旺屬於一個浪漫型的詩人。婉約多於豪放,陰柔多於陽剛。他不滿足於一種風格寫詩,詩風不斷變化。《多情的季節》是他多年來心智與汗水的結晶。
旭旺執著於詩歌,又很勤奮。我們期待讀到他更加成熟的力作。
(1988年)
過目難忘的兩首短詩
讀好詩是一種奇妙的享受。
不同於一般的享受。你仿佛走進一座藝術的宮殿,在聲色俱佳的境地裏漫遊,清新的氣息撲麵而來。漸漸地,記憶的閘門被打開,曆史與現實交織在一起。想象力頓時也張開了翅膀。心境再也不能平靜。沉思中,心靈奇怪地發出微顫!至直至善至美的情愫在心中滋長。
——這是我在讀了徐剛的兩首近作之後產生的感覺。
我不禁拍案,妙哉!我敢說,我不會再忘掉。詩有兩種:一種隻能進入眼簾,合卷即忘;另一種則能進入心扉,永駐心間。這是美學意義上的能夠產生美感和共鳴的真正的詩。徐剛的近作屬於後者。
真正的詩能夠被感受,卻是無法解釋的。
讀過《帳篷》,我看到一位襟懷坦蕩、思想深沉的詩人向人走來。他洞察了形形色色的麵孔和心靈之後,慨然道之:“朋友,請記住,我的心窗永遠都會敞開著,以我真誠的詩作 證……” 餘下的話詩人雖未出口,讀者則能明明白白地聽到:“如果每個人的心中都沒有城府,世界該會多麼美好!”
沒有寫風起雲湧的改革之勢,同樣有強烈的時代感。從幹千萬萬顆善良的心中發出的,不正是這樣一種無聲的呼喚嗎?
《聽雨》寫的剔透玲瓏。我們聽見雨點滴落在深山裏,奏起美妙的樂章。誰可想到一滴雨水的意義?雨點消失在頃刻之間,詩人卻捕捉到了永恒的人生哲理。
情感和想象產生藝術美。這句話大概來源於黑格爾。但在很長一段時間裏,美學關進了監牢,黑格爾被人遺忘了。黑格爾“獲釋”後,徐剛曾認真地鑽研過他的幾大卷美學。可以看出,詩人的近作,更注意於藝術美的追求,也實實在在地給人以別人洞天的美感。
比如《帳篷》一詩,寫稀疏的頭發6隨蒲公英落在山野築起帳篷,想象多麼奇特和美麗!全詩字裏行間蘊涵著詩人滾燙的深情。詩貴含蓄,貴情真,而情愈真愈深,則愈不外露。濃縮後的感情最有力量。有時能夠在平靜的海麵上掀起萬丈狂瀾!
聰明的讀者還可看出,九行抒情詩是徐剛在藝術形式上的一個創造。除這兩首外,他還寫了一定數量的九行詩等。藝術允許不同形式的探索和創新。西方有十四行詩,我們寫九行詩 有何不可?當然,探索的成敗那是要由曆史老人來作結論的。
(1986年)
附:
九行抒情詩二首
徐剛
帳篷
舉起雙手,揚起我稀疏的頭發。
隨著蒲公英落在山野,
我是帳篷。
門窗永遠是打開的。
誰都能走進我的心中,
你好,夜行的旅人,
你好,夏草與冬蟲,
在流浪者的身後,
我是一個流浪的夢。
聽雨
雨打深山,山作豎琴,
百音交響的今夜啊,
隻因為沒有閃電雷鳴。
小雨滴無法浸濕沙漠,
卻也是珠圓玉潤的生命,
發生與結果都在頃刻之間
一支歌也隻是一個音。
那是一落萬丈的歌呀,
什麼叫短暫?什麼叫永恒?
老板與詩人
在鄭州,知道段海峰其人的,頗有些人。主要原因恐怕不在他的詩,而在於他是“三味書社。年輕有為的老板。在河南新 聞出版界,放棄社會上多少人翹首羨慕的編輯職業不幹,自願留職停薪去幹個體戶的,他是第一個,也可能是唯一的一個。一時間,此舉成為省會新聞出版界的熱門話題。二十幾家新聞單位的記者相繼采訪、宣傳。加上他開辦的書店專售舊書,效 頗佳,經常門庭若市,知名度便逐漸擴大。有一次竟碰到一個外國留學生慕名光顧,提出要和老板合夥做一筆生意。
當然,段海峰作為一個詩人,也並非無人不知,隻不過範圍局限在河南詩歌界和編輯同仁之內。雖不斷有詩作發表,卻沒有看到驚人之作問世。較之“老板段海峰”的知名度,實在無法相比。
可是,他愛戀最深並為之獻身的,不是一個富翁老板,而是詩歌女神。在他結束一年半個體戶生活重返編輯崗位之後,首先考慮的事是編出他的詩集。他最終給人留下的印象,當是一位詩人,而不是一個老板。
作為同事和詩友,我是支持他留職停薪開辦書店的。我覺得,賺錢畢竟是第二位的東西。關鍵是要得到一般人缺乏的生活體驗和思想收獲。他很讚成我的話,說是很想體驗一下當老板的滋味。
我的話得到了驗證。這本詩集便是最好的說明。他最好的詩也許不在本詩集的第三輯,然而最獨特的詩卻是第三輯:“生意場”。這是段海峰對詩壇的一個獨特貢獻。經商,在全民族曾經掀起過一個空前的熱潮,其他文學樣式都有反映,唯獨詩歌很少涉及。這組詩似乎寫得匆忙了些,但它最可貴的特色是真誠,真實地寫出了生意人複雜而矛盾的心靈體驗。印象較深的是《獨自一人》:“書店打烊了/窗幔遮住大部分光亮/店員們各自回家/我獨自數著今天賺的錢//沒錢的時候略顯尷尬/破皺的西裝不能說明我高風亮節/現在鈔票在手裏嘩嘩作響/ 這聲音聽起來確實心曠神怡/如今人們聚在一起總要談談錢/商品社會嘛/談錢自然是時髦//於是詩人去賣羊肉串/許多人紛紛要去承包/還有人幹脆直說/芝麻芝麻開門/時髦是一頂帽子/戴在頭上能遮醜//獨自一人的時候/錢卻變成一塊塊火炭/燒手/炙心。”詩人寫出了更深一層的意蘊,沒有在生意場上碰過運氣的人,不會有這種體驗;有這種經曆然而失掉一顆子之心的人,仍然不會有這種體驗。它帶給人關於社會與人生的綿長思索。
通覽整本詩集,象進入一座新建的園林,雖不是五彩繽紛,但奇葩異卉不時可見。風格是多樣的:有的粗曠,有的細 膩;有明朗的陽光,也有朦朧的陰雲。記得5年前第一次讀到 他的詩是收入集中的《平原》,當時我曾驚異這樣深沉的詩竟出自一位20剛出頭的青年人之手。今天重溫,仍覺是一首佳作。我認為詩人最好的作品是寫給故鄉和父輩的篇什。我確信這些作品能夠引起眾多讀者的感情共鳴。
詩人把集子取名為《瀟灑的青春》,可以看出他的追求。青春應該是瀟灑的,詩也應該是瀟灑的。詩集便是一個印證。
(1990年)
青春歲月的困惑
老實說,當我接過《羅曼地帶》這部書稿的時候,心裏多少有些惶惑。此類標題似乎多了些。作者能寫些什麼呢?
首先挑出書中同名的一首詩來讀。我發現我的預感出了毛病。海峰的詩不同於當前某類流行詩。我默讀兩遍,非但沒 有品嚐出“羅曼”的味道,反而咀嚼出幾分苦澀。“總想著有— 片羅曼地帶/迎風而去卻撞上南牆”現實是冷酷的,並不如幻 想那麼美好。在一個大家都想發財的世界,“生意人永遠碰不 見林妹妹/賣書人說女人穿得越少越好賣/酒店老板總希望人人成酒鬼/棺材鋪盼望天天死人”,說是羅曼,能羅曼起來嗎?
但它仍然是羅曼地帶。這使我想起詩人的第一部詩集《瀟灑的青春》。青年詩人總是要寫青年。寫了瀟灑的青春,如今又寫羅曼地帶。羅曼者,浪漫也。人生中最浪漫的一段時光當 屬青年。仍然是一個意思。可每個人對青春韶華的理解卻大不相同,
這首詩為整部詩集定下了基調。
詩人也寫青春的歡樂與溫馨,但他更多地寫了憂傷,寫理想與現實的衝突,寫麵對現實的困惑。他寫對道貌岸然的人生的煩惱(《西裝的第二個扣子》),寫生存的不安全感(《套間》), 人與人之間的隔膜(《訪友》),寫前行道路的嚴酷(《橫過馬路》)……都是真情實感。片片綠葉,均來自生活之樹。他不寫那些虛無縹緲的東西,也不寫讓人猜來猜去的玄學詩。
海峰年齡不大,今年隻有29歲,但閱曆卻不淺。他畢業於 財貿學校,當過工廠業務員,幹過會計,還當過個體書店的老板。他的正業是編輯。期刊編輯兼記者的職業,加上他的勤奮,使他有機會接觸和目睹了大幹世界裏的人世百態。直接和間接的人生體驗,不斷激起他的靈感,成為他詩歌創作取之不竭的源泉。
一個詩人的作品有沒有存在的價值,取決於詩人具不具備一個寶貴的品格:真誠。他應該以自己的眼睛去觀察,以自己的心靈去感悟,以自己的語言去描述。在粗略地讀過《羅曼地帶》之後,我覺得,海峰是做到了這一點的。他不寫粉飾生活的東西,也不寫人雲亦雲的東西。他有自己的聲音。他忠實於自己的感受,是喜,是怒,是哀,是樂,都從心底湧出,讓你實實在在地感覺到。他追求質樸,風格卻是多樣的:有時調佩,有時冷峻,有時清麗,有時深沉。似乎缺少一點恢宏,缺少一種讓人震憾,催人奮起的作品。
不可能要求一本詩集篇篇都是精品。即使一個大詩人也 很難做到。不同的讀者也許可以從這本詩集中找到各自喜愛的作品。作者的第一本詩集已擁有不少讀者,我相信這本詩集也會找到它的知音。
(1992年)
吳瓊愛情詩品賞
《也許》
人生中免不了會有許多遺憾。
當然也包括愛情。
“也許”是一種假設,是對遺憾的聯想。越是渴望得到而又不能得到時,人的想象力就格外發達。
“也許——/我們本不該認識/在命運的車站匆匆錯過”男女相愛,本是一種妙不可言的感情,詩的主人公為何作這樣的 假設?他愛的不是時候!這是遺憾的根源。“但彼此又傾慕太 久/怎能不變成夢裏的一首戀歌”說是不該認識,實際上神交已久,夢裏的相會終歸是虛假的,它牽動著戀人尋找機會,去早日把夢境變為現實。
“也許——/我們早該相見”這是在感歎相見恨晚!這才是真情:不是不該相識,而是認識得太晚了。這是誰的過錯呢?我?還是你?都不是。這是命運的安排!
詩人隻字未提這個曲折而又動人的故事,他隻寫道:“夕陽和朝露各有各的過錯/隻能用黑夜把幻夢相連/你問夜鶯,她究竟唱些什麼”。如果說有過錯,那也隻能是夕陽和朝露的過錯,它們沒有機會相會,相戀隻能是一場幻夢,黑夜是唯一的紐帶。夜鶯的戀歌無人能夠說清,那是一首無法破譯的朦朧詩。
然而,這一對早已傾慕的男女終於認識了,相戀了。“春意 在燈芯裏蔓延”,夜雖然漫長,春卻沒有離去,它始終存留在戀人的心中,恰如那一直燃燒著的燈芯。可是,一個殘酷的現實擺在麵前:“飛霜無情地染盡了鬢角”歲月無情!一場遲到的愛情。泰戈爾老人雖然說過“我同任何人都是同年的”,那畢竟是指一顆童心未泯的詩心!此時默吟這句詩,似有一種解嘲的意味。
這並不是故事的結束。難道老人就不能再有愛情?一道嚴肅的人生課題。麵對著一個有著幾千年傳統觀念的古國!
詩人又來了一個“也許”:“也許/我們的觀念不太浪漫/那就互相埋在遺忘裏吧?——人,隻要獨留這點斑爛”邁出這一步需要有極大的勇氣,還需要屬於當今世界的“浪漫的觀念”,不具備這些,就隻能是柏拉圖的精神戀愛。即使這樣的戀愛, 也還是“不道德”的,最好的辦法是互相忘掉。可是,能忘掉嗎?隻要我們真誠地愛過,我們的記憶裏就永遠有一個閃光的斑點!
最妙的還是結尾兩句:“但世界總在也許上旋轉/你總得 讓我把這個謎猜完”世界上永遠都存在著“也許”,謎底也並非 一個,就看我們的觀念夠不夠浪漫……
《四季》
戀人們的四季。
但是,男女主人公都沒有在詩中正麵出現。也沒有纏綿緋 側的浪漫故事。詩人把鏡頭對準了風。用四季的風暗喻戀人在不同階段的心態,真可謂奇思妙想。
讓我們看看,在四季風的吹拂下,出現了哪些景觀——
春天是一個萬象更新、生機勃勃的季節。戀人們春情萌發,充溢著美好的遐想,恰似那在湖上、在天際間浩蕩的東風,擁抱著萬紫千紅。
夏夜月下的漫步和呢喃是戀人們最銷魂的時刻。從月宮裏飄落下的甘露,仿佛絲絲都灑在戀人們的心田。夏夜的風,如此醉人。
秋江泛舟。戀人的心再也不能平靜。秋水不再是一片空濛,而被無數繽紛的倒影抹去,這是從心靈裏折射出的具象。風,也不是強勁的,象是一頭迷了方向的小鹿,跑過去,又跑回來。
戀人心中無冬天。冬晨的風是熱烘烘的。當情人不期相遇,兩雙腳印疊在一起的時候,眼睛裏卻是一團紅色的火焰。冬天的風象一把刀,可在戀人的臉上不是割,而是舔。
這首詩在構思上別具匠心。題曰《四季》,詩人並非在寫現 實生活中的四季,而是巧妙地借用四季的景象,暗喻戀人從初戀到熱戀的微妙心理。詩中的四季是一種意象。可以理解成戀人們感覺中的四季,也可以把“四季”看成一個戀愛的周期。
的語言簡潔、明快,既有中國古典詩詞的餘韻,又有現代詩的張力。“蓮蓬”、“溶溶”、“濛濛”、“烘烘”四個疊詞用得極妙。蓬蓬,象鼓點,是春天的聲音,又象少男少女們春情萌發的心靈搏動。 “溶溶”和“濛濛”來自夏夜月下芳草地上的霧靄和江河之上傘濛的秋風,恰如情人間的纏綿。“烘烘”是烈火燃燒之聲,屬於冬天,又似戀人相愛的高潮。四個疊詞形容四季的風,新穎、準確,同時又有濃厚的感情色彩,給人以頗多聯想。
我們聽到的是天籟之聲,回味之後則又感到是心靈的歌唱,天籟與心靈此時水乳交融地合為一體。這是詩的高層境界。
(1990年)
深沉的人生謠曲
——讀潘萬提詩集《咖啡廳情詩》
這是一部短詩集。多數作品都在10行上下。讀著讀著, 突然出現一個幻覺:好象有一位兄長坐在對麵,在昏暗的燈光 下,邊喝咖啡邊向你娓娓而談。他的聲調不高,卻有著大提琴 的深沉和纏綿。你不得不全神貫注。因為在他質樸的話語裏, 不時有智慧的火花閃爍,引發你對愛情與人生的思索。
多年來,詩人潘萬提一直吟唱著人生與愛情的牧歌。這也是許多詩人常常表現的主題。生活之樹常青,所以,這個主題也可以稱為“永遠年輕的主題”。但是,同一主題的樂曲唱得多了,總會有危險:容易出現雷同。在我初讀這部詩集時,就曾有過一絲擔憂。讀過之後,才知這種擔憂完全是杞人憂天,多此一舉。詩人保持了清新和質樸的詩風,在內容和意境的挖掘上,不時可見山外青山樓外樓,新意疊出,令人喜不自禁。語言更加凝煉,內容也更富有哲理。
詩集分為“纏綿情話”和“坎坷人生”兩輯。對比之下,我更喜歡後一輯。可以看出,這一輯詩作,溶進了詩人豐富的人生體驗,很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人生是美好的,但人生絕不僅是鮮花和美酒。什麼是最美好最光輝的人生?詩人這樣寫:“人生/是一部厚重的書/艱難的行旅/是寫就它的/獨特文字 //泥濘雕塑新奇/坎坷寫出精彩/崎嶇描繪光輝//不奢望暢銷的/往往卻更有讀者”(《人生之書》)。詩人把人生比作一部書,它的分量是由“泥濘”、“坎坷”和“崎嶇”寫就,意味深長,令人深思。詩人還這樣寫人生:“有詩一般的人生/但不是所有的人生/都能寫成詩”(《人生》)。尤如警句,使人讀之難忘。讀《眺望》一詩,會使人眼界頓時開闊:“不倦的眺望/便是心靈的翅 膀//有時,人生的風雨/會折落幾支羽毛/但,向住是倔強的/會穿越歲月的迭幛//眺望是一隻思想鳥/越是沉重/越是奮力飛翔”。詩人寫出了人生的坎坷和沉重,但他不是一個悲觀論 者。他的詩總是給人以自信,絲毫沒有那種低沉哀怨的世紀末情緒。《人生謠曲》一詩,更加顯示了詩人的追求:“人生是一首 謠曲,我斷言過——/每個人唱得都不輕鬆//生活的舞台/烹 時非常廣闊/有時又顯得窄狹//還是將謠曲掛於險峻處/讓其 長出一株眺望/生命便會多出一種/蔥綠的生機……”如果把《咖啡廳情詩》看作一首人生謠曲,那麼,這首詩便是它的主旋律。
談不上《咖啡廳情詩》首首俱佳。但耐讀的作品畢竟不少。他是詩人不倦探索的新收獲。在潘萬提已經出版的1 0部詩集 中,《咖啡廳情詩》大概是最富有代表性的一部。
(1993年)
純真迷人的兒童世界
——讀《王懷讓兒童詩選》
我素來對從事兒童文學創作的作家和詩人們畢恭畢敬。我自己寫不好這類東西。雖然大家都從兒童時代經過,但保持一顆童心卻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在成人世界裏做事,久而久之,世故的東西多了,童心漸漸減少直至泯滅。沒有童心,不能與孩子們的心靈發生共震與共鳴,怎麼能為他們寫作呢?
看到海燕出版社剛剛出版的厚厚的一大本《王懷讓兒童詩選》,油然而生的是對作者的羨慕和尊敬。
打開詩集,便沉浸在一個純真迷人的兒童世界裏。有幼兒園、校園的生活,有田園的童趣,還有關於戰爭的童話。詩人準確地掌握了兒童純真、好奇和富於幻想的心理,用兒童的眼睛 看待世界,從而表現出兒童的天真情懷和美好的心靈。詩人這樣寫兒童對老師的愛戴:“亮又亮,/明又明,/月亮像個大紅燈,/紅燈掛在藍天上,/照我放學回家中。//跳一跳,/蹦一 蹦,/伸出雙手摘星星,/摘下星星摘月亮,/正月十五去賽燈。//再想想,/不能動,/留著月亮當燈籠,/老師夜裏來備課,/掛在窗前好照明。”(《留著月亮當燈籠》)完全是用兒童語言表現出來的兒童情趣,絲毫看不到成人“作”出來的痕跡。詩 >對農村生活比較熟悉。詩集收了不少帶有鄉土氣息,散發著土地芳香的兒童詩。這些詩寫出了一段曆史時期內,廣大農民新農村的無限熱愛和改山換地的豪情。其中有這麼一首詩:“你姐我姐他姐姐,/一人一把開山钁,/一人一副大籮筐,/一人一雙登山鞋。//你姐我姐他姐姐,/一個更比一個倔,/夏天修渠不怕熱,/冬天造田頂著雪。//你姐我姐他姐姐,/歌聲像火一樣烈:/‘我們名叫鐵姑娘,/專和石頭來打別!’//你姐我姐他姐姐,/一群姐姐都姓鐵,/你說奇怪不奇怪,/高山見鐵低半截……”(《一群姐姐都姓鐵》)民歌風味與兒童特點相結合,讀來別有一番韻味。
還有一些富有理想主義氣息的作品,構成這部詩集的一個重要特色。僅僅一些小情懷,不足以反映這個時代,也不足以反映朝氣逢勃、時刻都在向往明天的兒童世界。兒童正在成長時期,他們需要陽光和雨露,需要精神和思想的營養,需要旗幟和向導。充滿理想主義色彩的兒童詩,會給小讀者們理想的啟蒙,成為照亮他們精神世界的太陽。詩集不乏這樣的作品,如《今天和明天》、《關於藍天的遐想》、《走向明天》、《我的名字:東方少年》、《我的理想》等等。
一部近30萬字的詩集,很難做到篇篇都是精品。如果苛求,還可以選得更精一些。即使如此,它的分量已經很重。毫無疑問,它將在河南兒童文學園地裏占有一定的地位。 (1993年)
詩海裏飄過來一葉輕舟
—一讀徐剛的《詩海泛舟》
海是深奧的,且有幾分神秘。詩也如此。詩海泛舟,去探、測海的深奧,絕不是一件輕鬆的事。但當我讀過徐剛的《詩海泛舟》之後,卻產生了這樣一種印象:一葉輕舟從遠方飄然而至,悠哉悠哉!船倉裏裝滿了貨真價實的海味……
書中包涵著作者博大而深厚的文學修養。他將自己的人生經驗、創作體會與中國詩論和西方詩論融彙在一起,從而創造出富有特色的“徐剛詩論”。徐剛的詩論讀起來有一種輕鬆感,使人感到親切、樸實,能夠獲得實實在在的教益。詩人在《後記》中說:“我在寫這些詩論的時候,努力想通過形象去寫,寫得具體一些,寫得樸實一些。我試著用散文或散文詩的筆法去寫創作談,使文章本身也多少有一點美感。”詩人的目的達到了。讀者在讀這本書時,首先驚歎於詩人的文采。作者不是刻意在寫“詩論”,而是有感而發,信手寫來,象朋友一樣娓娓而談。有不少篇章完全可以作為散文或散文詩來欣賞和品味,而且稱得上佳作! 作者已有20餘年創作的曆程。他的詩論和旁觀者的高談闊論不同,更多地是談他自己的甘苦和體會,從中也印證著他對詩的不倦探索的足跡。徐剛是苦學成材的。他是一個孤兒,很小就失去了父親,童年生活是極其苦澀的。因為有人民助學 金的幫助,他才讀完了小學和中學。之後,又到解放軍的奪堡 爐裏冶煉了幾年。生活的磨難使他早熟,也使他對人生和學問有了自己獨特的感受和犀利的見解。他的詩論便是他對詩歌創作的真知灼見。他少年時曾去長江邊尋找靈感,許多年後體會到:“詩人到了海邊,不等於大海到了他的詩裏。”他從一位老人對於柳樹泛青的一句普通的話語中,悟出詩的生命力:“沒有愛和激情的詩不是活著的詩。”他讀了泰戈爾的《新月集》後,寫下了這樣的隨記:“在他的飄動著的長長的白胡須後麵,藏著孩子的天真和樸實。他的胸膛裏是一顆明亮的童心。要使自己的詩不衰老,首先要讓心靈不衰老,”他告誡初學寫詩的朋友:“詩人的任務是反映生活,而不是製造謎語。”他的許多精辟的見解,對於廣大詩歌愛好者,極有教益。
198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