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水神》便是一曲愛的悲歌。
作品分兩段。第一段是“女水神”的愛情自白。一個接一個的“你聽我說”,給下了強烈的印象。這是愛的精靈長期受到禁錮的呼號,也是對愛情的直率而真誠的表露。“我用水珠將暗淡月色下你淅淅瀝瀝的菱形窗口撫摸”,大膽,但又不失柔情。“我姐妹用她們泡沫的雙臂將長滿青草、睡蓮和菖蘭 的島嶼撫摸,或者作弄那鬱鬱蒼蒼、長髯飄拂的垂柳”,用姐妹們對愛的追求,來含蓄地表達女水神對愛的渴望。
第二段變換人稱,改為女水神所愛戀的異性自述。構思別致,讀來頗感新鮮。水珠拍打在意中人的玻璃窗上,這是女水神的歌聲。歌聲唱完,她便提出要求,要他作夫婿,並要他遷進宮殿,作統治諸湖的君王。條件是夠刺激的,可是,他卻沒有答應。因為,他愛一位人世間的姑娘。他需要實實在在的愛。他不需要那種虛無縹緲的愛,更不需要權勢。
作者豐富的想象力令人驚歎。這首散文詩也許出自詩人某個雨夜窗前佇立的片刻聯想。篇幅短小並不妨礙內涵和意境的深邃。詩人借一個虛幻的故事,歌頌了實實在在的人間的 愛,給人以感染和啟迪。女水神的形象亦很美好,感人。
附:
女水神
……我似乎聽見
一陣依稀、悅耳的聲音傳進我的夢鄉,
還有一個憂鬱、親柔的聲音
象斷斷續續的歌聲在我耳邊輕唱。
——茲·布律努:《兩個精靈》
你聽我說!你聽我說!我是女水神,我用水珠將淡月色下你浙浙瀝瀝的菱形窗口撫摸;貴婦人身著波紋的長袍,斜倚露台,凝視著美麗的星夜和沉睡 的秀湖。
每片波浪是水中暢遊的水精,每條小溪是通向宮殿的曲徑;我的宮殿建在湖底的深處,建在火、水、氣三種元素之中,流淌不定,形影不固。
你聽我說!你聽我說!我父親用綠色的榿枝將宣囂的波濤擊打;我姐妹用她們泡沫的雙臂將長滿青草、睡蓮和葛蘭的島嶼撫摸,或者作弄那鬱鬱蒼蒼、長髯飄拂的垂柳!
低聲唱完這首歌,她懇求我戴上她饋贈的戒指,作女水神的夫婿,還要我遷進她的宮殿,作統治諸湖的君王。
因為我告訴她我愛一位人世間的姑娘,她氣惱又怨帳,灑了幾滴淚,然後縱聲大笑,化作一陣沿著我藍色彩繪玻璃窗流淌的狂雨,消失得無影無蹤。
《在死羊岩上》
愛與死是人生的兩大主題,也是文學創作永恒的主題。
一個幾百字的小品,能夠同時容納兩個主題,且表現得撕肝裂肺,震撼人人心,這在散文詩史上,亦不多見。
題目本身便給人一種警示:生與死的抉擇。
一切都為了愛。為了一個能夠賜給詩人才華的美麗的靈魂。
在茫茫荒漠之上,詩人尋覓著。可他看到的是什麼呢?沒有橡樹上的蘚苔。沒有新芽初吐的楊柳。沒有齊聲訴說愛情的微風和小溪。嗅不到任何芬芳。聽不見任何悅耳的聲音。這 使我們想到,當一個人失卻愛情時,太陽也會失色。“一切景語,皆情語也”。大自然本身並沒有情感,在有情人眼裏,它便有了情感。這也使我們想到,失去的這些,正是詩人倍加留戀的,是他和情人過去曾經享有的。可是,這一切,都失去了。因為,“荒漠上再也聽不見讓·巴蒂斯特的聲音”!
在異常的寂寞中,詩人來到死羊岩上,躑躅在深淵的邊緣。當詩人發出痛苦的嗚咽時,我們怎能不感到震憾!
詩人視愛情為生命的陽光,陽光失卻了,生命也就會隨之 枯萎。把愛情看得高於一切,在現實生活中,固然不可取,但在藝術中,以殉情寫愛的忠貞,卻有它獨特的魅力。
附:
死羊岩上
我也被荒野的荊棘撕碎,
我每天在那兒遺下我一部分軀體。
《殉道者》卷五
這裏沒有橡樹上的蘚苔和新芽初吐的楊柳,這裏沒有齊聲訴說愛情的微風和小溪。
雨後的清晨,露水凝聚的傍晚,嗅不到任何芬芳;除了尋覓青草的小鳥的啁啾,聽不見任何悅耳的聲音。
荒漠上再也聽不見讓·巴蒂斯特的聲音,荒漠沒有隱士,也不見飛鴿!
我的靈魂也是一樣寂寞。在孤寂中,我躑躅在深 淵的邊緣;生死咫尺,我發出一陣痛苦的嗚咽。
詩人就象脆弱而馥鬱的紫羅蘭,生長在花崗岩裏;他需要泥土,但更需要陽光。
可是,唉!自從賜我才華的那雙秀眼緊閉,我失卻了陽光!
《鏖戰之後的夜晚》
寫戰爭,不正麵寫戰爭的殘酷,敵我雙方激動人心的撕殺場麵,而寫偃旗息鼓之後一片沉寂的夜晚。不寫大動而寫大靜。這是詩人寫戰爭帶給人詩意沉思的獨特視角。
詩人的筆好象一個鏡頭。隨著鏡頭的移動,我們看到一個 極富感染力的畫麵。一場鏖戰雖然停止了,但戰爭尚未結 束,表麵的平靜包含著新的不平靜。哨兵還在握槍巡邏,“他不 在漆黑的城垛俯身凝望,留心敵營的動靜”。他點燃篝火,風卷軍旗“發出簌簌的嗚咽”。帳篷裏“戰死的軍官仰臥在床上,手中還握著利劍”。軍旗的響聲好似以聽覺形象再現將士們的威武不屈,兩者在此達到了完美的統一。狼群在戰場的嗥叫渲 染了戰爭的悲劇氣氛。戰爭不僅使人間,也使自然發生了變化。
詩人在作品的前四節,以電影蒙太奇的寫實手法,再現了鏖戰之後營壘中的景象。遠景、近景與特寫鏡頭交錯,視覺和聽覺並舉,讀之平易,實則是一種很高的技巧。筆墨極為簡約,形象卻十分鮮明。
後三節變為以主觀抒情為主的詠歎。讀者也隨之思索。勝利來之不易。許多戰友已長眠不醒。幸存的人千萬不要忘記!
附:
鏖戰之後的夜晚
而烏鴉就要出去。
——維克多·雨果
I
一名哨兵,握著槍,披著鬥篷,沿著城牆巡視。他不時在漆黑的城垛間俯身凝望,留心敵營的動靜。
Ⅱ
他在河水深邃的城壕邊點燃篝火;天是黑暗的;樹林裏充滿喧囂;風兒把濃煙刮到河邊,卷動著軍旗,發出簌簌的嗚咽。
Ⅲ
軍號不響,戰歌沉寂;帳篷裏燈光明亮,戰死的軍官仰臥在床上,手中還握著利劍。
Ⅳ
下雨了,雨在帳篷上流淌;寒風凍僵了哨兵,占領戰場的狼群發出一陣嗥叫。一切表明:天上、地下,正在發生離奇的事情。
V
你帳篷內床上靜靜休憩的戰士,千萬不要忘記:你今天險些兒被敵劍刺穿胸膛。
Ⅵ
你的戰友衝鋒在前,英勇地倒在陣地上,用生命營救了同伴,博得了榮譽;可是,同伴們很快就會把他們遺忘。
Ⅶ
這裏曾經發生一場血戰,現在偃旗息鼓,一片沉 寂;但是,多少勇士再也不會蘇醒,或者隻會明天蘇 醒在天國!
(以上所引原著均采用程依榮譯文)
生命岩漿的壯麗噴射
——讀《人生命運愛情一柯藍散文詩選》
熱愛散文詩的讀者,無人不知柯藍。這位延安時期的老作家,已出版小說、散文等多種體裁的作品30餘部,在讀者中影 響最大的,是他的散文詩。50年代末期風靡一時的《早霞短笛》,使人們記住了柯藍的大名,這是他的第一部散文詩集,也 是建國後最早出版的散文詩集之一。“文革”期間,他因《早霞短笛》落難。曆史掀開了新的一頁,柯藍迎來了創作的第二個青春,連續出版了一部又一部散文詩新作。這些新作,既保持了以往的特色,又不斷推陳出新,受到廣大讀者的注目和喜愛。
前不久,群眾出版社精選了他不同時期的散文詩結集出 版,題為《人生命運愛情——柯藍散文詩選》,洋洋20多萬字。這是散文詩壇的一件幸事。近年來,散文詩的創作日趨活躍,新作疊出,但是,重要散文詩作家的大型選集出版,尚不多見。這部選集的推出,無論對於廣大讀者,還是散文詩研究者,都顯得彌足珍貴。
柯藍在書的扉頁“獻辭”中寫道:“清晨或是深夜,在某一片斷的時刻裏,我想把我一閃的思想記載下來,於是就寫出了下麵這些不成形的小東西。應該說這是很微小的聲音。是從我心底發出的聲音。這聲音隻有我自己才能聽得見。如果這能傳送給別人,我願意雙手相送。在生活裏隻有自己的東西,才能相送……”這是真誠的自白。其中包含著柯藍散文詩兩個特色。其一,以小見大。篇幅都很短小,如他一貫倡導的,一般都在三五百字以內,的確是一些“小東西”。就在這些小東西“裏,我們卻聽到了時代潮音的回響,看到了生命岩漿 的噴射。這是感情的濃縮,藝術的濃縮。這個特色,體現了散文詩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能夠長存於世的本質特征。其二,全是他“自己的東西”。作者雖在不同時期寫下了不同內容 同情調的作品,有讚美、歡歌,也有詛咒、悲歎,但有一點卻 共同的:他所有的作品都清晰地凸現出“柯藍”的印記,裏麵熔進了他獨有的氣質、品格、學識和思索。它使我們感到親切。在其他人的作品裏我們無法找到這種感受。我們以感激之情接受他的饋贈。
讀柯藍的散文詩不能一目十行。瀏覽可以用於小說,但卻不適於散文詩。快速閱讀會使人產生錯覺,感到作品浮淺。柯藍的作品從外表看都象信手寫來,很少精雕細刻,頗似普裏什文後期的一些作品——隨手寫在筆記本上的劄記。但這並不味著沒有豐厚的內涵。應當一字一字的慢慢品味。當你如此讀完一篇篇作品之後,會感到審美的滿足。你會驚喜地發現:單純擁有豐富,樸素包含華美。
他的作品不是無力的細流,而是驚心的巨浪,使我們感受到燃燒與噴射的壯麗。他總使我們想到生活中美好的一麵。即使是在黑夜,天幕上也一定會有星光。他歌頌崇高的人生,不屈的命運,純真的愛情。在他的作品裏,你找不到與失望有關的語句。有淚水,也有痛苦,有失落,也有悵惘,但這隻是他的樂章中偶爾出現的音符,回蕩在作品中的主旋律依舊是火一樣的豪情。他說:“我的心中有一盞不滅的燈。照亮我自己,也照亮我的四周。我的一生將是燃燒的一生。刀這盞燈不時出現在他的作品裏,它使我們感到明亮和溫暖。
藍在散文詩中說他是一個遊牧者,“一個廣闊無邊的思中的遊牧者。一個永不滿足,永遠尋找的遊牧者”。在藝術的田園裏,他的確如此,一直在不倦地探索,不倦地追求。他從不以一種固定的形式寫作,總是在不斷地變換手法,尋求形式與內容的完美結合。他寫哲理體,也寫抒情體和敘事體。書信、寓言、格言、雜感、旅途小劄,自我詠歎……種種不同的形式,都可以成為他的散文詩的外衣。在內容上,他由50年代以讚 和哲理為主轉入一個更寬廣的世界——人的心靈。他那些寫入的隱秘的情感體驗和複雜情愫的篇章,令人驚喜和震憾。
散文詩是雅文學。但,雅文學並不等於貴族文學。它依然屬於大眾。它完全可以走進大眾。柯藍的作品受到廣大讀者的喜愛,便是生動的說明。
(1993年)
自然的詩意沉思
—一讀散文詩集《沉思集》
我懷著欣喜之情讀完黑龍江少兒出版社出版的散文詩集《沉思集》。作者馬晉乾是山西一位有成績的中年詩人,曾出版詩集《小葉集》。近年來,他將創作精力轉移到散文詩上,為青少年讀者創作了數量可觀的散文詩。在眼花繚亂的通俗讀物充斥書市、嚴肅文學的出版發行頗不景氣的情況下,詩人不改初衷,堅持為青少年讀者寫作,貢獻純正鮮美的精神食糧,實在可敬可佩!
這是一本富有特色的少年讀物。詩人雖沒有直接描寫少年兒童的生活,但書的內容具有少年特點和情趣,適合少年讀者閱讀。詩人保持了《小葉集》的風格,語言清新流暢。全書找不到一處那種故作高深、讓讀者朦朧難辨的詩句。可以看出,詩人明顯受到印度大詩人泰戈爾的影響,不少作品與《飛鳥集》和《新月集》的寫法相類似。詩人從大自然中獲得靈感惑,將人們熟悉的各種自然景物寫入詩篇。從表麵上看,詩人所寫都 是大自然和古跡名勝,實際上散文詩的內核卻是在寫人,寫人生。正如英國詩人葉芝所說:“我覺得藝術的題材是人,而景物隻是人的陪襯。”在美學家眼裏,大自然都是“人化”了的,在詩人眼裏更是如此。詩人是在借助大自然,對人生進行詩意沉思。詩人的沉思充滿哲理,對青少年朋友探索人生、認識生活大有裨益。
月光集“是集子的第一輯,全是用隨想錄似的格言體寫成,頗有特色。這些片言隻語,濃縮了詩人對生活的獨特感受,文筆優美雋永,令人過目難忘。如:“缺月正視自己的缺陷,一天天認真地彌補著。於是,它變得越來越亮了。”“牽牛花並不是幸運兒。它雖然攀得很高,卻是走著一條彎彎曲曲的路。” “大樹老了,但它並不悲哀。它指著年輪自豪地說:‘看吧,這就是我的履曆表!”每一首小詩都包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但人們又不感到這是在說教。
另外幾輯作品篇幅也都很短小,大多一二百字,少數較長亦不過四五百字,體現了散文詩這種體裁的高度凝煉的特點。詩人寫自然界的各種景象,以此寄托他對人生的理解。在一首題為《被雷電擊傷的老樹》中,詩人寫道:“山腰上有顆被 雷電擊傷的老樹。它的傷勢不輕啊,半個身軀被燒成了木炭。請看它的另一半身軀:新生的綠枝伸出了有力的長臂,鬱鬱蔥蔥,生機盎然……”這是在寫樹嗎?分明是一種壯麗人生的頌歌!
不少散文詩大家都寫過兒童體或適合少年兒童讀的散文詩,如郭風、柯藍等。但從總體上看,兒童體散文詩的創作目前還較薄弱。出版的集子屈指可數。叫《沉思集》的作者對此作出了可貴的貢獻。相信廣大的少年讀者會喜愛這本精美的讀物,並深深感謝它的作者。 (1989年)
大漠的靈魂
——讀散文詩《大西北》劄記
法國前期象征主義大詩人蘭波曾就“詩人”發過一番議淪。他認為,詩人和常人不同,應該是一位幻覺者,或者叫通靈者,洞觀者。
這大概是寫詩的一個奧秘。也是讀詩和解詩的一把鑰匙。不然,麵對一大堆紛繁的意象,你隻會感到莫名的惶惑和懊惱。
讀詩不是被動的接受。詩不是數學算式,每一個字母和數字都有嚴格的固定的含義。詩句的含義卻是飛動的,變換的。字麵的含義和詩人要表達的意義往往不同,往往似是而非。對此你大可不必過於認真。比如字麵是:“駝鈴”、“麋鹿”、“廢墟”、“聽雨”等等,你可以看作客觀之物,又不能真看作客觀之物。它們在詩人的心靈裏變形,變幻,成了另一種“人化”的物。可以意會,卻很難用文字準確地破譯。
由拜讀馬新朝的散文詩新作,偶然萌發以上的聯想。
看到“大西北”三個字,你作何感想?
中國地大物博,有永遠也寫不盡的詩的題材。南國富饒,鳥語花香,山清水秀,遍地皆詩。北國儼然另一番景致。大西北尤甚。貧脊,荒涼。極目遠望,除了黃土,便是黃沙。在這偌大的一片空曠之中,卻有著誘人的神秘的魅力。
“生命中既然有春天的花期,也會有沙漠地帶”。在詩人眼中,沙漠之所以誘人,因為它是生命的一部分,而且是重要的一部分。
四季中有春季,也有秋季。大地上有平原,也有山川和沙漠。人生呢?春風得意之時,又有幾何?更多的是彷徨、孤獨、懊惱、失敗。不斷的追求之中,不斷的企盼之中。翻開一個民族的曆史,血與火的曆史總是大於鮮花與歡笑的曆史。
所以,在你看到“大西北”三個字時,你決不會無動於衷。
內地人,一旦來到邊塞,目睹“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奇景,心靈一定會受到震懾,進而陷入沉思。詩人呢?他會 另一種目光——幻覺的目光來看待這塊土地,感受這塊土 ,思索這塊土地。大漠中的自然之象轉化為意象似流星一樣不時在他思想的星空劃過。
當詩人的心靈和和大自然達到某種契合時,詩便誕生了。
我讀過四個短章之後,心裏似有一種奇妙的聲響:是大漠上的天籟之音,也是詩人的心靈之音,二者無法區分。我感受到一個沉重的靈魂,它屬於詩人。
詩人發現了大漠之所以誘人之所以亙古長存的源泉。
既然它如此貧脊,如此蒼涼,“漠風是死神的哀鳴,驅趕著一個又一個日子”,為什麼世世代代,大漠上人類的足跡不斷?
“一個戰士永遠在這裏躺下了,他的綠圍巾成為路標,成為警示。/沙漠是產生悲劇的地方/而橫亙沙漠的駝鈴之聲便是人類的希望“。
—一這便是答案。
荒原上的生活遠比人們想象的要殘酷。“大漠是環形的逐鹿場”。“一群野狼在拚命追逐”。孤獨的麋鹿向往著荒原之外。“然而,麋鹿的最後一腳也是最初的一腳便陷下去了,那是一 個深深的陷阱,四周一片黑暗”。
依然是一個不屈的靈魂。
心中向往著一片綠,和戰士心中的綠圍巾不謀而合。
看起來荒漠單調而又乏味,詩人卻看到了蘊涵其中的驚心動魂的故事。
大漠中有的是廢墟。廢墟在詩人眼中變了形:“一兩頁殘斷壁老人般固執,默默地遙望著渾黃的大漠深處。”
廢墟埋葬著昨天,是大漠的全部秘密所在。
“一片死亡的遺跡,/理想風幹後留下的標本,/不屈者意誌結成的化石。”
依然是魂。大漠的魂靈已無所不在。這是詩人的慧眼所見。
置身於幹涸的荒漠之上,人們向往著雨水。大漠中沒有水,大漠依然存在,人的心靈若是離開水的滋潤生命就會枯萎。
在萬籟俱寂的夜,詩人聽到雨聲。
真的是雨聲嗎?我們未必知道。或許是詩人一種心靈的感應?
沙漠總使人想到悲劇。
沙漠是產生悲劇的地方。唯其悲劇才最具有認識的價值。
感謝馬新朝把這麵悲劇撕成碎片送給我們,使我們得以慢慢咀嚼,細細品味另一種人生。
(1991年)
讀朱廣世散文詩三題
歲月在片片落葉裏
—一讀《撿拾歲月》小劄
歲月,是無形的。在作家的筆下它可以變得有形並且可觸,如朱自清的《匆匆》。
《撿拾歲月》卻沒有為我們描繪出歲月本身。它留給我們的隻是綿綿的遐思。
一個人尤如農婦拾穗一樣彎腰撿拾歲月。
歲月是無法撿拾的,但可以撿拾落葉。每一片葉子裏都有一串美好的記憶,每一片葉子裏都印證著逝去的歲月。
愛情需要執著。人生需要執著。執著使歲月充實。執著使人生完整。
作者在第:-節為我們描繪了一個難忘的畫麵:“遠山塗上 了你微笑的顏色,我看見你在紅色中彎腰撿拾歲月,如米勒油 畫《拾穗者》中的情景一樣……”
執著。拾穗者的執著。
正因為有此執著,才會有“你送我的秋天依然金黃如初”;才會有“窗外總有一雙深邃的目光穿透我的靈魂”;才會有“用彼此的目光取暖”;才會有“任窗外雨雪交加,霧靄流嵐,我們依舊對坐互賞彼此的風華”。
歲月,帶給人的不僅僅是幸福,辛酸苦辣樣樣俱全。落葉,畢竟代表著逝去和記憶。它最終被詩人埋葬在黃土之下。
隻要愛的火焰不熄,隻要愛的信念不泯,埋葬掉的隻會是痛苦和悵惘,美好的記憶會化作營養,使希望長滿青翠。
也許是秋天落葉的飄飛引起了詩人的思緒?或是一位女郎彎腰撿拾激發了詩人的靈感?於是,便有了這篇美麗的散文詩。
一個小小的三部曲。回蕩在三個樂章之中有一個重複的樂句:“你到底收獲了什麼?”它象一根琴弦不時在人們的心頭撥響。它迫使人們認認真真地思索著三個問題:愛情真正的顏色,人生的真諦,歲月的經曆。
其實,這些答案都已包含在樂章之中,作者隻點題而不說破。詩意便悠然而生。
雖然不少詩人都已寫過歲月。但我們讀《撿拾歲月》並不 感覺到藝術的重複。朱廣世有他獨特的視角和獨特的語言。主題雖然嚴肅,卻沒有刻意為之的感覺。信手拈來,從容道去。語言是典型的散文詩的。那些非詩的散文化的一般敘述,在朱廣世的散文詩中幾乎沒有立足之地。
瞬間情愫
—一讀《八月》
看到“八月”,會使人想起炎熱的酷暑。
醉翁之意不在酒。詩人巧妙地利用自然之景,暗喻心中之情。景與情在詩人筆下達到了水乳交融般的契合。
人與故事都遠離我們。甚至也看不到景。隻能感受到一種情緒。這情緒如輕煙稍縱即逝,可詩人卻捕捉了它。品味這種情緒,如品味一枚禁果般妙不可言。
這一切也許可以歸結為語言的奇跡。
“我在八月遇見你,偶然的,僅僅擦肩而過。但是我記住了你,就象記住了一顆曾經絆倒我的小草。”
小草能將人絆倒嗎?詩的語言如詩的情調一樣柔美。
“我窺見了你眼睛背後的隱秘。一絲溫柔的風吹開一朵微閉的花蕊,清澈的湖水波光粼粼。”
我們也窺見了一種感情的隱秘。這種隱秘也許在許多人心靈裏都曾經刹那間出現,但無人能將它捕捉到,用藝術的語言表達出。這需要一種特殊的本領,一種創造性的藝術直覺。隻有詩人和作家才具有這種本領。
《八月》帶給人的藝術美感,它的獨特的語言形式和它體 現出來的詩性意義,雄辯地告訴我們:散文詩在本質上與詩並無二致。它的語言雖然比不上現代詩的大幅度跳躍,但與通常意義上隻有理解度的散文語言明顯不同,它顯然更趨向於詩。
沉迷於愛河
—一簡析《走出河流》
人們常常把正在熱戀之中有幾分癡迷情態的人比喻成陷入愛河。
那是一條令人心醉神迷的河。大凡走進去的人,再想走出來,很難。
朱廣世將這條河意象化。河成了“她”生命的化身:“當我踏進這條河的瞬間,便感知了她的刺骨的冰冷,從靈魂到肉體,我知道我終歸會屬於她。屬於一個我渴望一生而又不敢輕易涉足的領地。”
對生活沒有深刻的隱秘的體驗,很難創造出這樣的意象。當然,對語言的駕馭沒有得心應手的功力,也很難表達出這樣體驗。表達這樣一種複雜的情感體驗,僅靠一些簡單的修辭手段,是遠遠不夠的。
《走出河流》是一篇頗耐品味的散文詩。魅力在哪裏?
題材並不新奇。熱戀、相思、等待,人們曾寫過千百次的題材。
關鍵在於新意。作者獨特的體驗通過獨特的語言準確地表達出來,令人耳目一新。他這樣寫熱戀:“此時我遺忘了一切,包括我自己,隻感到靈魂如一尾魚在自己的腳踝邊遊來遊去……”這樣寫相思:“我痛恨夜晚,又不能不承認夜永遠是思念的溫床。”這樣寫等待:“端坐桌前,信手塗鴉,滿紙皆是你的瞳仁,如一個個小蝌蚪向我遊來,我阻擋不住這強大的攻勢。……我知道你會如期而至,把熾熱的目光寫在我緋紅的臉上,一句話也不說,凝視我,直到我心中的河流停止喧嘩。” 都是獨特感情的體驗,給人一種新鮮的美感。
讀了朱廣世的散文詩,我們會從心底發出這樣的感歎:細 膩地描寫隱秘的感情世界,是女性作家的專長,但絕不是她們的專利,男性作家照樣可以寫出這樣的作品!
散文詩由於篇幅短小,題目優劣顯得尤為重要。好的題目往往能起到畫龍點睛的神效,創造出更為深遠的意蘊。《走出 河流》即有這樣的效果。由散文詩的內容我們可以聯想和認定所謂“河流”是指那條愛河。作者在文中寫道:“我想走出河流,但已不能自已。”明明是走不出愛河,沉迷於愛河,為什麼又標為“走出河流”呢?題目本身就迫使讀者思索。很有些哲理意味。愛就是這麼一個奇妙的難以說清的現象:恰如一條河。你不下河體會不到愛的奧秘,可長時間走不出河流,也許會被水衝走。熱戀的人往往是不清醒的,但高層次的愛又需要人的理智。隻有走出河流,才能看清河流。作者說“不能自已”,可他最終還是走出了河流。這篇散文詩就是一個最好的說明。
(199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