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吃出學問——男人的健康是吃出來的(2 / 3)

①菠菜加胡蘿卜防卒中(中風):美國一份研究報告披露,每天吃一定量的菠菜和胡蘿卜,可明顯降低卒中(中風)危險。這份報告顯示,每天吃1份菠菜的女士比1個月吃1份者,中風危險降低53%,每天吃1份胡蘿卜者比不吃者低68%。這主要得益於β胡蘿卜素,它可以轉化成維生素A,防止膽固醇在血管壁上積結,保持腦血管暢通而拒卒中(中風)於體外。

②蘋果加茶葉防心髒病:荷蘭醫學研究者認為,蘋果、洋蔥、茶葉含有大量黃酮類天然抗氧化劑,可以保護心髒。一份涉及800名男子長達5年的觀察資料表明,飲食中的黃酮類物質主要來自於蘋果、洋蔥和茶葉,凡堅持每天飲茶4杯以上的男子死於心髒病的危險性可減少45%,吃1個蘋果以上者危險性減少一半。

③葉酸加硒酵母防胃癌:英國醫學專家新近宣布,葉酸和硒酵母均具有防止胃癌的作用。多種綠葉蔬菜、菌菇、動物肝腎等,都是葉酸和硒元素的“富礦”,不妨多吃。

④穀物加蔬菜加紅葡萄酒防腸癌:美國癌症研究所的一項大規模調查發現,喜歡吃各類雜糧、新鮮蔬菜並適量飲用紅葡萄酒的人,其腸癌發病的可能性明顯降低。因為紅葡萄酒中含有阿司匹林成分,有助於降低與癌結緣的概率。

⑤維生素A加硒元素防肺炎:臨床醫師報道,具有抗氧化與調節免疫作用的維生素A和硒元素,能使兒童免遭肺炎之害。已患肺炎的兒童多攝入這兩種營養素,可以緩解病情,加快康複。

⑥維生素C加銅元素防流感:最新研究表明,服用維生素C究竟能否預防流感,關鍵在於人體內是否有足量的銅元素。因為銅離子可積聚在流感病毒表麵,為維生素C提供攻擊的“靶子”,從而置流感病毒於死地。因此,在流感盛行時,除了要服用一定量的維生素C,還需多吃些含銅元素的食物,如動物肝髒、芝麻、豆類等。

對於相克的食物,要避免同時食用,對於相生的食物,要使其作用得到最大化,這才是科學的飲食。

四防癌從餐桌上開始

盡管癌症的“廬山真麵目”至今猶在“雲遮霧繞”之中,但有一點已獲確認,即80%~90%的癌症患者與環境因素有關。其中又有35%~40%的病人與不科學、不合理的膳食有關,如食品汙染、某些營養素的缺乏、過多或不平衡等。換言之,相當一部分人的癌症是“吃”出來的。不妨設想,充分利用健康食物作“磚瓦”,在餐桌上築起一道防癌的“馬其諾防線”,不僅切實可行,而且卓有成效。

科學家從人類與癌症千百年來的鬥爭史中反思所得的教訓是:三餐膳食結構、飲食習慣與烹調方式是否科學,直接決定著人體防癌與抗癌能力的高低強弱。

(1)先說膳食結構,醫學研究表明,三餐食物結構不合理的人與癌症的距離最近。知道嗎,包括直腸癌、結腸癌在內的大腸癌發病率近年來之所以不斷飆升,奧秘之一就是“美餐族”的人數在劇增。“美餐族”青睞“三高一低”的食譜(高熱量、高脂肪、高蛋白、低纖維素),他們頻頻出入飯店、酒樓,攝入了大量的熱能、脂肪與蛋白質,加上缺乏運動,導致腸道蠕動減弱,糞便堆積,而糞便中潛藏著不少諸如吲哚、糞臭素乃至“二級膽酸”等致癌物,將腸道置於長時間遭受其惡性刺激的危險環境中,腸黏膜怎不癌變呢?再以美國為例,營養專家直言不諱地指出:美國人也許害怕輻射、有毒化學物質甚至手機致癌,而實際上糟糕的飲食結構更有可能將他們中的一些人推到癌症患者的行列中。原來他們很少有人達到了醫生建議的每天吃5份蔬菜、水果的最低要求,致使維生素的攝入量嚴重不足,進而改變人體細胞的DNA結構,為癌症的侵襲開了方便之門。

(2)再說飲食習慣:毋庸諱言,國人的不少傳統飲食嗜好值得商榷。比如說偏愛醃臘、燒烤、黴製的食品,如臘肉、臘腸、黴豆腐、豆瓣等,而這些食物可謂致癌物的集大成者。另外,癌症“夫唱婦隨”的現象也有所增加,俗稱“夫妻癌”。為什麼夫妻會雙雙受到癌症之害呢?醫學專家調查了一些胃癌患者家庭的飲食習慣之後發現,這些夫妻往往收入較低,動物蛋白攝入量少,不新鮮或黴變的食物接觸較多,菜肴偏鹹,新鮮蔬菜、水果、大豆供應不充分,或者喜吃刺激性食品。總之,不良飲食習慣作為一種促癌劑已成為專家的共識。

(3)不科學的烹飪方式也不可忽視:研究表明,在煮、蒸、燉、燜、炸、溜、爆、烤、熏、煎等10種烹飪方式中,烤、熏、煎等三種方式致癌的風險最大。這幾種方式不但使食物中的維生素大量破壞,還可能產生苯並芘等致癌物,長時間食用的累積損害會使人在不知不覺中得上癌症。

1食物防癌之灶剛才說過,不合理的飲食模式可能成為啟動癌症發病機製的“鑰匙”。但是,科學的食譜卻能成為保護人體的強有力“盾牌”。因為不少食物乃是天然的防癌高手,我們完全可以巧加利用,為餐桌上的“馬其諾防線”添磚加瓦。

那麼,食物何來如此神功呢?這是因為它們擁有許多針對癌症的“秘密武器”,除了眾所周知的維生素、礦物質外,還有異鷹爪豆堿、蘿卜硫素、苯乙基一異硫氫酸鹽、萜烯、植物化學鉀、植物固醇、異黃酮、抗性澱粉等。切莫小看這些名字稀奇古怪的成分,正是它們在人體內築起了抵禦癌症侵襲的堅強防線。

第1道防線是:植物化學物質阻止人體內致癌物質的形成,消除癌症發生的內在基礎。如番茄、草莓、菠菜中的酸類,可阻止致癌物亞硝胺產生;圓白菜與綠菜花中的特殊成分,可改變體內雌激素分解為某些致癌物的代謝過程;蔥蒜類含有的有機硫化合物,可破壞掉人體內的潛在致癌物。

第2道防線是:如果仍有部分致癌物侵入人體細胞,那麼植物化學物質可激發細胞中的蛋白分子,將“入侵者”包圍起來,同時細胞膜自動打開一個缺口,將這些有害物“驅除出境”。如綠菜花中的蘿卜硫素、菜果中的鞣花酸、橘類水果中的萜烯等成分即有此種作用。

第3道防線是:如果已經形成了癌病灶,隻要較小(直徑1~2毫米),植物化學類物質可直接將其消滅掉。如大豆中的異鷹爪豆堿,即可將1~2毫米的小癌灶“吃”掉。

2.防癌食物排行榜防癌食物形形色色,防癌功效有大有小,概括起來可分為3類:第1類具有較強的防癌功效,如大蒜、卷心菜、甘草、大豆、生薑、胡蘿卜以及芹菜等;第2類肯定有防癌作用,但強度稍低一些,如洋蔥、茶、花椰菜、番茄、茄子、菠菜以及柑橘類水果;第3類如黃瓜、紫蘇、麩子、甜瓜、草莓、蘑菇、海產植物等。

日本學者具體測試了近20種蔬菜的抗癌能力,並按其強弱排出了“座次”,位居第一把“交椅”的竟是毫不起眼的紅薯,抑癌率高達98.7%。其餘依次為:蘆筍93.7%、花椰菜92.3%、卷心菜91.4%、花菜90.8%、芹菜83.7%、茄子74%、甜椒55.5%、胡蘿卜46.5%、薺菜35.4%、苤藍34.8%、芥菜32.9%、金針菜32.6%、雪裏蕻29.8%、番茄23.8%、大蔥16.3%、大蒜15.9%、黃瓜14.3%、大白菜2.4%。

除了上述種種外,應特別提及的還有以下7種。

(1)秋橄欖:這是一種生命力極強的灌木所結出的漿果,這種果實所含的番茄紅素是番茄的18倍,而番茄紅素乃是公認的抗癌成分之一。

(2)柑橘:日本學者的最新實驗發現,柑橘的含糖量越高,其β-玉米黃質的含量也越多,而β-玉米黃質含量越多,抗癌功效也越好。換言之,柑橘越甜越抗癌。你隻要堅持每天吃2個柑橘,就能使血液中玉米黃質量達到有效抗癌濃度。

(3)鮮魚:調查資料顯示,日本的吸煙者與英國一樣多,但肺癌患者隻有英國的2/3,奧妙何在?原來得益於日本飲食中的大量鮮魚。進一步研究顯示,大量吃鮮魚的人,無論男女,得肺癌的可能性都較低。不過,吃鹹魚或幹魚卻沒有這種效果。

(4)花生:花生的優勢在於富含植物固醇,在預防腸癌、前列腺癌、乳腺癌等方麵效果獨到。植物固醇可通過抑製細胞分裂、改變某些促進腫瘤生長的激素活動來加速腫瘤細胞的凋亡。

(5)蘑菇:蘑菇特別是香菇,含有豐富的抗腫瘤成分β-葡萄糖苷酶,對胃癌、腸癌、肺癌、宮頸癌等有效。臨床資料顯示,癌症初起者經常食用香菇可消除癌細胞,患了癌症者可減輕化療的不良反應,施行手術者則有防止癌細胞轉移的效果。

(6)玉米:美國康乃爾大學的食品科學家稱,玉米特別是烹煮過的甜玉米能夠釋放更多的抗氧化成分阿魏酸,這是一種健康物質,能夠對抗癌症。

(7)畜禽血:畜禽血中含有一種名叫創傷激素的物質,可以將壞死與損傷的細胞清除掉,並能為受傷部位提供新的血紅蛋白,從而使受傷組織逐漸痊愈,國際醫藥界用來防治癌症已顯示出效果。法國畜禽血樣研究中心讓白血病患者食用消毒後的新鮮豬血,約有50%的病人症狀減輕。

3.發揮擾癌食物的集體力量食物抗癌,首要一條是注意多品種搭配,發揮集體的力量。以蔬菜為例,美國夏威夷一個科研小組對332名肺癌病人及865名健康人的試驗發現,蔬菜豐富的飲食與肺癌危險性之間確有著可靠的聯係,但這種保護作用來源於蔬菜的“集體力量”,而絕非單一品種的“個人英雄主義”。進一步研究觀察到,蔬菜之所以具有很強的抗氧化與抗腫瘤活性,是其中含有多種抗氧化劑交互作用的結果,以往認為蔬菜的抗腫瘤作用是來源於它們所含的維生素C、維生素E和胡蘿卜素,但新近證明沒有任何一種單一的維生素能起到這種作用,隻有所含的多種抗氧化劑交互作用,才能產生抗病效果。為此,營養學家建議每天進食蔬菜不少於5種,其中至少一種富含維生素A,至少一種富含維生素C,至少一種屬於高纖維,每周多吃幾次葉部或根部蔬菜。舉例:清晨吃蔬菜葉,午餐喝菜湯,晚餐選擇薯類或其他蔬菜,烹調麵食或肉食時加入蔬菜,如花菜、胡蘿卜等。另外,應充分考慮到蔬菜養分的時間性,力爭在其養分含量處於高峰期食用之。例如,7月份的番茄維生素含量是2月份的2倍,夏季的黃瓜維生素含量是冬季的2倍,6月份胡蘿卜中的胡蘿卜素含量是隆冬時節的1.5倍等,提示這些蔬菜在夏季食用抗癌效果最佳。最後,還要考慮到足夠的進食量。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生化學家布魯斯·艾姆斯強調,一個人在一天中蔬菜的總攝入量不應低於總食物攝入量的50%,否則對人體的保護作用難以實現。

科學家們由蔬菜推及其他食物,設計出由種種食物組成的複方,從而使抗癌食譜應運而生。本書介紹幾則供讀者參考。

首先是15個國家的食品營養專家與癌症病理學家經過曆時4年的共同研究,從三餐結構的戰略高度提出了15條飲食防癌的建議:選擇以植物性食品為主的飲食,包括各種蔬菜、水果、豆類以及最低程度加工的澱粉類主食;保持一年四季每天食用至少3份各式蔬菜、水果;每天食用3份以上殼類與豆類食物;盡量少吃精細加工過的食品,控製糖精用量;不飲烈性酒;食用紅肉(豬、牛肉等)每天不超過100克,肉食應多選用魚類及禽類,控製動物脂肪的攝取等;在調味品方麵,需要嚴格限製臘味食品和醃製品的應用,改用草本植物和香料調味;不吃因長期貯存而可能帶有真菌的食物,不吃炭烤食品;不吸煙,不嚼檳榔(檳榔中的檳榔堿與高濃度的銅離子能誘發口腔癌)。

美國專家在1988年提出了以腸癌為主要對象的防癌方案。要點有:①減少脂肪攝入,少吃豬、牛、羊等畜肉,可用禽肉與魚肉代替;②盡量少吃醃臘食品以及經過加工的肉製品;③少飲酒;④增加含纖維素多的新鮮水果、蔬菜與粗糧;⑤每天保證從三餐中攝取800~1000毫克鈣質。

最近,科學家們又提出了新的建議:一是在每天的飲食中添加海藻類食品,可將海帶切成小塊做成沙拉,每天吃2~3湯匙;二是少吃高脂肪食物,包括黃油、人造奶油,尤其是表麵看上去脂肪並不多的香腸、灌腸及奶酪、燒烤食品,因為每晝夜人體對脂肪的需求量不過80~100克足矣;三是餐桌上一定要有十字花科的蔬菜——孢子甘藍、卷心菜、花椰菜、菜花;四是每星期至少食用3次海魚——金槍魚、鮭鱒魚、沙丁魚、鰈魚、鱈魚;五是多吃豆製品,盡可能以此代替肉食;六是盡量購買沒有農藥、殺蟲劑汙染的安全衛生食品;七是每天至少喝3杯綠茶,不要擔心會過量,一杯綠茶比一杯咖啡少一半咖啡因;八是多用非精煉的植物油(橄欖油、亞麻油等)做菜;九是常食用綠色蔬菜、蒜、洋蔥、韭菜等。第二節男人也要食之有“道”

飲食要科學,除了吃什麼,還講究怎麼吃,即吃法要科學。很多時候就是因為吃法不科學才導致食物營養流失或沒發揮其應有作用。

食之有“道”更重要的是根據自己的體質來吃,要取食物之“長”補自己之“短”,以此來得到相得益彰的作用。

唯有如此,才能讓男人在食物的輔助下日益強壯,保持健康。

一吃法科學營養好

當人類學會使用火以後,飲食文化便由生食時代跨入了熟食時代,炸、煎、燜、蒸、煮、炒等烹調方式相繼“閃亮登場”,為人類的口福與健康立下了汗馬功勞。

生活中不難見到這樣的情況:選擇的食物也屬於健康食品,但獲得的保健效益卻大相徑庭,有時甚至天壤之別。奧妙何在?原因固然很多,但吃法是否科學也舉足輕重。因此,男人日常也要注意飲食是否科學。

1生熟各有奧妙食物生吃熟吃各有奧妙,這裏以番茄為例來說明。番茄是科學家著力推薦的健康食品之一,所含的豐富番茄紅素在防範心腦血管病乃至癌症方麵功不可沒。

在吃法上有兩種方式,即生食與熟吃,各有妙用。先說生食,抗血栓作用強烈,對於預防心肌梗死、腦梗死有較高價值,一般一天平均生吃一個即夠,若飲用番茄汁,最好不超過250毫升,以晨起進食為佳。奧妙在於早晨正值水分不足之際,血液較易凝結,而番茄能補充水分,清潔血液,將其打汁或做成沙拉食用,將是有效的抗血栓“特效藥”。

不過,若要更多地獲得番茄紅素,增強番茄抗癌的功效,則以熟食為佳。研究人員將番茄加熱到88℃,分別持續2、15、30分鍾,所含轉番茄紅素分別增加54%、171%、164%,順番茄紅素分別增加36%、17%、35%,抗氧化劑含量分別提高28%、34%、62%。美國哈佛大學專家通過48萬男子的觀察發現,每周吃10盤熟番茄,前列腺癌發病率降低50%。

2巧在搭配食物搭配得好其功效才會發揮。豆腐是人們喜歡的素食之一,保健作用顯著,然而,豆腐保健功效在於搭配巧妙。原來,食物中蛋白質營養價值的高低,不僅取決於蛋白質的數量,更取決於蛋白質所含氨基酸的種類、數量與相互間的比例,相互間比例越恰當的蛋白質營養價值越高。豆腐雖然蛋白質數量多,但某些氨基酸(如蛋氨酸)卻偏低,醫學上稱為不完全蛋白質,營養價值因而大打折扣。若將其與肉食搭配做成豆腐燒肉、豆腐烹魚頭、豆腐烹蛋等,補足蛋氨酸等氨基酸,則營養價值倍增。

另外,豆腐與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搭配可促進鈣質的吸收。道理很簡單,豆腐乃是鈣的“富礦”,但單獨食用,鈣的吸收率與利用率都低,一旦與含維生素D豐富的食物同烹,如排骨烹豆腐、豆腐烹魚頭等,由於維生素D的“加盟”,豆腐中鈣質的吸收與利用率可提升約20倍。

此外,豆腐也有缺陷,如它所含有的一種稱為皂角苷的物質能加快人體內碘元素的排泄。換言之,常吃豆腐有導致缺碘的隱患。若能在豆腐中加入含碘豐富的食物,如海帶、紫菜等,則珠聯璧合兩全其美了。說到這裏,你該明白為豆腐找一個好“搭檔”多麼重要。

3同類不同種吃法有別這一點主要針對同類食物,要根據其特性安排吃法。蘿卜有“土人參”之稱,保健功效可見一斑。不過,蘿卜種類不同,吃法也應有所差別。

先說白蘿卜,生嚼最科學。因為白蘿卜中的澱粉酶與維生素C都不耐熱,溫度超過70℃就會遭到破壞,從而削弱了營養價值。更為重要的是白蘿卜中的幹擾素誘生劑很豐富,此乃是人體抵禦包括癌症在內的眾多疾病的秘密武器,但這種秘密武器的最大弱點是怕熱,隻有生吃才能直接接觸黏膜細胞,刺激消化道產生幹擾素,進而保護消化道免遭癌症之害。

胡蘿卜則相反,以熟吃為優。首先,胡蘿卜中所含有的精華胡蘿卜素屬於脂溶性,隻溶於脂肪而不溶於水,如果生吃將有70%以上的胡蘿卜素不能吸收,若加油烹調,吸收利用率則大大提高。研究資料表明,胡蘿卜切片並用油炒,胡蘿卜素的保存率在79%左右,切塊並用油炸,保存率增至81%,切塊加調料與肉同燉,胡蘿卜素的保存率可飆升至95%以上。如果將胡蘿卜煮熟,再搗碎成泥後食用,胡蘿卜素的人體吸收率將比生吃增加4~5倍。因為胡蘿卜中帶有硬壁細胞,煮熟後有助於細胞“脫膜”,對人體健康更為有利。

另外,愛飲酒的人也不宜將胡蘿卜作為下酒菜。美國食品專家提醒人們,胡蘿卜中豐富的胡蘿卜素與乙醇一同進入人體,會在肝髒內產生毒素而誘發肝病,故胡蘿卜不宜作下酒菜,在飲用胡蘿卜汁後也不要馬上飲酒。

還有一些常見食物其吃法也是有講究的,日常須注意。

1玉米烹燒增加抗病物質美國康奈爾大學食品科技專家稱,無論是做玉米糊、蒸玉米或燒烤玉米,烹燒後玉米能夠釋放有益健康的營養物質,大大降低心髒病與癌症的發病風險。

首先,盡管維生素C有所流失,但燒使玉米保留了抗氧化活性。其次,烹燒的玉米能放出一種苯酚化合物,醫學上稱為阿魏酸,能對抗癌症。它存在於玉米不易溶解的纖維內,被束縛在細胞壁上,而玉米在高溫下持續烹燒後,阿魏酸會大大增加。

2香蕉重在吃熟香蕉營養豐富,味道爽口,且有減肥功效,可謂老少皆宜。吃法上要注意3點:一是最好與牛奶與奶製品同吃,這樣更容易消化;二是不要與主食一道吃,也不要與蔬菜或其他水果一起享用,因為它們之間不能很好地融合,可帶來沉重的消化問題;三是在香蕉成熟時吃,有益於消化。有些人之所以吃香蕉後感覺肚子脹,原因之一就是不少香蕉采摘時還是生的,成熟過程中的香蕉可能給人的消化係統帶來不適。

3菜花生食為佳菜花又名花椰菜,在美國被列為10大健康食品中的“老四”。營養豐富自不待說,且有防癌之功,據美國癌症協會報告,在眾多的果蔬之中,菜花與大白菜的抗癌效果最好。

不過,要想獲得最佳抗癌效果,一是務必生吃,不經烹煮;二是足量,每天約1000克左右;三是吃時要盡量細嚼慢咽,有利於養分的吸收。吃之前應將菜花洗淨,並放入鹽水中浸泡幾分鍾,以祛除菜蟲和殘留的農藥。

4花生煮食為優花生營養豐富,含有多種維生素、卵磷脂、氨基酸、膽堿、油酸、硬脂酸、棕櫚酸等。熱量也頗多,大大高於肉類,比牛奶高1倍,比雞蛋高4倍。

民間流行的花生吃法不少,但多不科學。如常用的油煎、炸或用火直接爆炒,使花生中的養分損失很大。另外,花生本身含有大量植物油,遇到高熱蒸製,會使花生甘平之性變為燥熱之性,多食、久食或體虛火旺者食之極易生熱上火。因此,無論從保護養分還是養生保健及口味上來看,都以水煮為好。煮出的花生不溫不火、口感潮潤、入口即爛、易於消化,老少皆宜。若能在中醫師指導下適當加些中藥一並煮食,效果更佳。

5香菇浸泡更佳香菇香氣誘人,肉質鮮嫩,是優質堿性食物,能將人的體液調節到生理需要的弱堿狀態,常食能增強機體免疫力,並能收到抗癌之功效。不過,新鮮香菇並不鮮美,奧妙在於鮮香菇缺乏呈鮮味的物質烏核苷酸,而這種物質是在人工幹燥的過程中,由於酶的不斷作用積累起來的。

告訴你一個小竅門,先將幹香菇放在30℃左右的溫水中浸泡半小時,待菇蓋全部吸水軟化,立即撈起稍稍擠幹再烹調,風味特別鮮美。泡發時如果在水中放少量白糖,由於滲透壓的關係,可以減少香菇中美味成分的流失。另外,還可將香菇預先曬一曬,經過陽光中紫外線的照射,香菇中所含的維生素D原——麥角固醇可轉化成維生素D,有利於促進人體對鈣元素的吸收與利用,無疑大大提升了香菇的營養價值。

6豆子煮不爛怎麼辦煮了很久的豆子,吃起來還是硬如石頭。照以下步驟做,可以把豆子煮得軟綿綿的!

(1)豆子先泡水一晚。

(2)煮1~2小時,用文火慢煮,煮到軟為止。

(3)重點是煮的過程中要不斷加水,讓水能蓋過豆子1厘米。

(4)等豆子充分變軟之後,分2~3次加入砂糖。不可一次加入多量的砂糖,這樣會使浸透壓升高,讓豆子脫水變硬。

豆類可造成胃腸脹氣,原因是含有難以消化的寡糖,從小腸送到大腸,被細菌分解、發酵成大量的氫、二氧化碳與甲烷,混合後產生排氣反應。辦法:一是泡水,8小時以上,可除掉75%~90%的寡糖成分;二是煮豆時加入海帶,海帶不但幫助消化,同時含有多種微量礦物質、鉀及抗氧化劑。三是不要加酸性作料,以免豆子發硬。

7菠菜最好涼拌吃美國《時代》雜誌曾將菠菜列為現代人10大健康食品的第2位,原因是菠菜富含多種維生素成分,其中以胡蘿卜素、葉酸、維生素B1、維生素B2含量較高。不過,有關專家認為,菠菜含有大量的草酸,過多攝入草酸可能對身體健康有害。

菠菜裏的草酸主要是以草酸鈣和草酸鉀的形式存在,草酸鈣不溶於水和胃腸液,不會被吸收,對人體健康不會造成太大的影響。但草酸鉀的水溶解度很高,所以菠菜煮湯後,大量草酸鉀就溶解到湯裏。草酸鉀進入體內後,遇鈣形成不溶於水的草酸鈣,在消化道裏沉澱,妨礙人體對鈣的吸收,還可能引起結石症。有關專家認為,草酸鉀易溶於水,直接用水煮菠菜湯喝並不科學,應將菠菜加水稍煮後,把湯倒掉,再涼拌著吃。吃菠菜後如能多喝些水,也可減少草酸鈣結石的機會。

吃法科學,可讓食物的功效得到最佳發揮。否則,食物的營養或被破壞,或者沒能得到充分發揮,都是沒能起到應有作用。

二根據體質定飲食

現在涉及一日三餐的問題,可謂“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有人說隻要遵循“一、二、三、四、五;紅、黃、綠、白、黑”的原則,就可以及早登上“健康快車”;又有人說,國人吃豆漿比吃牛奶好,吃蝦比吃肉好。如此等等,莫衷一是。

然而,不論公有理還是婆有理都不如自己的體質有理,隻有根據自己的體質確定飲食,才是最科學的。

華先生剛到不惑之年,正是大展雄才的年紀,卻不幸被直腸癌擊中。雖然發現較早,及時施行了根治手術,保住生命了,但肛門“遷移”到了肚皮上,給生活帶來了不便。他去請教一位老中醫,老中醫仔細察看了他的脈象與舌象,又詳細地詢問了他的飲食起居,尤其注意到他喜歡吃麻辣燙、火鍋等,告訴他錯就錯在飲食選擇有誤。按照中醫辨證學原理,華先生屬於熱體質,應該多吃涼性或平性食物,少與熱性食品打交道,而麻辣湯等食物,恰恰大多屬於熱性食品,如辣椒、胡椒、薑、蒜等,以致熱上加熱,形成熱毒,熱毒長時間作用於機體,自然麻煩不斷,甚至發生癌症臨身的災難。華先生恍然大悟,自己活了幾十年了,對吃飯這門學問還沒有入門,原來隻憑口感好惡來選擇食品是不科學的,按體質進餐才是獲取健康的不二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