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吃出學問——男人的健康是吃出來的(3 / 3)

本來嘛,世界上既然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人,也應該沒有完全相同的食譜。日常生活中不是常常聽到“油浸不長肉、喝水也長膘”的說法嗎?文學作品中也不時出現“高大威猛”、“膚如凝脂”、“紅光滿麵”等人體形象描寫,說的就是這樣一個概念:體質。所以,飲食勢必要和每個人的體質類型掛鉤,否則可能引起失誤。

近年來,營養學家一致強調“平衡膳食”才是人體健康的源泉。什麼是平衡膳食呢?簡單地說就是三餐食譜必須與食者的體質相適應。離開了這一原則,即使是山珍海味、燕窩熊掌、麻雀的腦子、千年的烏龜、百年的老窖,也未必就是佳品。比如烏龜、熊掌、對蝦屬熱性,體質屬熱的人就沒有口福,否則有如火上加油,你會消受不了;麻雀腦子含膽固醇較高,冠心病病人就不能吃,因其血管口徑已經阻塞得夠窄的了,擴大血管口徑、降低血漿膽固醇還唯恐不及,再讓阻塞“更上一層樓”怎麼得了?

中醫學把人體的體質分成4種主要類型,即熱體、寒體、實體與虛體,基本上涵蓋了所有的人群。而食物則有寒熱溫涼4性與甜酸苦辣鹹5味,不同的性味進入人體後將產生不同的生理作用。如番茄、西瓜、苦瓜等性寒;紅椒、桂圓、核桃等性熱。怕冷的人應吃桂圓、核桃等;怕熱的人宜吃番茄、苦瓜等。吃對了有營養,吃錯了人反受其害。

總之,堅持平衡膳食原則務必抓住兩個要點:一個是人體體質和食物性味之間的平衡,隻有貫徹“寒則熱之,熱則寒之,虛則補之,實則瀉之”的原則才能達到平衡,否則就會失衡;二是食物與食物之間的平衡,如一種菜如何搭配才能符合某個個體的體質狀態,大有講究。下麵將分別說說4種體質的特點以及日常食物的不同性味,你不妨來個“對號入座”。

1寒性體質人屬於寒體的人大多形體肥胖,形盛氣衰,容易疲勞,臉色蒼白,精神不振,多汗,多痰,小便清長,大便多溏,畏寒怕冷,肢冷體涼,行動無力,喜食熱物等。症結在於身體功能代謝活動較為衰弱,抵抗力差、體溫偏低等。男性易發生性欲淡漠、性欲低下、陽痿、不射精或精液流而不射、陰冷、陰縮、陰汗、排尿無力或癃閉、精子活力低下、不育等男科疾病。在調攝上除了選擇溫性或熱性食物外,還應當避免感寒受濕,宜顧護陽氣,不妨服用性溫平和之藥食如鹿茸、人參、羊肉、牛鞭、枸杞等。

2熱性體質人熱性體質人大多形體消瘦,情緒易於激動,口幹舌燥,顏麵潮紅,眼睛充血,容易上火發炎,小便短少或色黃,大便幹燥或秘結,畏熱喜涼,五心煩熱,喜食冷物或冷飲。症結在於腺體亢進,身體機能代謝旺盛,容易興奮緊張。屬於熱性體質的男性易於發生性欲亢進,性欲要求較強,陰莖異常勃起,或雖勃起但不堅硬而易於疲軟、早泄、遺精、精子存活率降低、死精或畸形精子過多、精液不液化或液化時間過長、抗精子抗體陽性及內外生殖器的炎性疾病、過敏性疾病和生殖係結核等男科疾病。熱性體質者三餐應清淡,以涼性或寒性食物為主,忌食煎炒炙爆及辛辣之物,忌用鹿茸、鞭類等辛溫燥熱之品。也可服用性平緩和之滋補藥物和食物,如沙參、麥冬、百合、冬蟲夏草等,並適當節製性欲,注意外陰清潔衛生。

3實性體質人實性體質人排毒功能比較差,排便、排尿、排汗等排泄功能均有某種程度的障礙,內髒往往有積熱,體力充沛而無汗,常有便秘,尿量少等症狀。食譜宜以平性食物為主,適當吃些具有瀉下作用的食品,作為飲食保健的座右銘。

4虛性體質人虛性體質者排便、排尿、排汗均較為正常,但元氣不足,對病毒、細菌等致病微生物的抵抗力減弱,免疫力差,體虛盜汗,手心常濕,晚上常流冷汗,臉色蒼白,行動無力,體弱多病者多屬於此種體質。除以平性食物為主外,適當進食滋補性食物很有必要。

至於食物的性味,相應分為以下4類。

(1)溫性熱性食物:吃後機體產熱量增多,可使功能興奮、活力增強,適合寒性體質人吃,可改善其衰退沉滯,貧血萎縮的功能。相反,若讓熱性體質者吃,則會因過度興奮亢進造成發腫、充血、便秘等諸症臨身。具體食物有:辣椒、胡椒、蔥白、韭、大蒜、芫荽、肉桂、茴香、八角、醋、龍眼、荔枝、桃、杏仁,櫻桃、核桃仁、鬆子、木瓜、南瓜、胡蘿卜、黃豆芽、紅棗、糯米、紅糖,當歸、檳榔、韭菜、芥菜、香菜、辣椒、花椒、生薑、南瓜、芥子、小茴香、刀豆、大蒜、酒、醋、鱔魚、蝦、蚶、鱅魚、鰱魚、羊肉、狗肉、雀肉、豬肝、雞肉、豬肚、火腿、鵝蛋、鹿肉、熊掌等。一般民間所說的“熱”或“燥火”的食物即屬於此類。

(2)寒性涼性食物:此類食物吃後對生理功能具有鎮靜及清涼消炎的作用,宜於熱性體質者,可改善其失眠、腫脹及炎症。同樣,若讓寒性體質者吃,則反使冷症及貧血現象更為嚴重。具體有薏苡仁、綠豆、綠豆芽、海帶、紫菜、西瓜、甜瓜、黃瓜、香蕉、梨、橘、橙、芒果、枇杷、甘蔗、楊桃、香瓜、番茄、柚子、竹筍、冬瓜、黃瓜、絲瓜、苦瓜、豆腐、豆豉、芹菜、子白菜、菠菜、空心菜、金針、番茄、茄子、蓮藕、茭白、荸薺、菱角、白蘿卜、蜂蜜、茶葉、綠豆、鹽、醬油、白糖、西洋參、車前草、海帶、海藻、田螺等。一般民間所說的“冷”、“涼”或“退火”的食物即是指寒涼性食物。

(3)滋補性食物:食後可增進體力,恢複元氣,強化免疫功能,消除慢性炎症,宜於虛體質者用餐。假如讓實性體質者進食,則很可能造成便秘、汗排不出、病毒積於體內,進而引起高血壓、發炎、中毒等病症。具體如高麗參、紅棗、栗子、山藥、櫻桃、胡麻、糙米、小麥、蓮藕、楊梅、枇杷、蠶豆、赤豆、扁豆、甲魚、鱔魚、草魚、鰱魚、帶魚、牛蛙、鴨子、狗肉、牛奶、百合、桂圓等。

(4)瀉性食物:可協助病毒或代謝廢物排出體外,並改善便秘、尿黃等症狀,宜於實性體質者。如果虛性體質者也常進食,特別是食用過量,便會造成便溏,使身體更為虛弱,抵禦病毒、細菌等致病微生物的能力降低。具體有蘆薈、芹菜、豆腐、蘆筍、香蕉、西瓜、鳳梨、蜜柑、番瀉葉、牛蒡子等。

(5)平性食物:一般日常食物以平性者居多,適宜於所有體質的人。如蘋果、葡萄、鳳梨、梨、橙、芒果、橄欖、白果,李子、大米、玉米、甘薯、花生、蠶豆、芝麻、黑豆、豌豆、黃豆、白蘿卜、冬瓜、茄子、絲瓜、芹菜、綠豆、土豆、大頭菜、白菜、扁豆、胡蘿卜、薏米、白木耳、豬肉、鴨肉、龜肉、鱉肉、青魚、鯧魚、黃魚、鯽魚、鰻鱺魚等。

總之三餐膳食以平衡為要,平衡膳食以體質為本。根據自身體質特點擬訂食譜,既能讓食物最大限度地發揮營養功效,又能起到類似藥物調整人體功能狀態的積極作用,一舉兩得,身體自然健康。

三飲食也“色”字當頭

你一看到某種食物就想吃,是因為顏色勾起了你的食欲。由此可知食品色澤的強大誘惑力,一點也不遜於香與味,這也是人們將食物的色、香、味並列的奧妙所在。

食物的顏色從何而來?其實就是所含有的色素。以蔬果為例,即含有葉綠素、葉黃素、類胡蘿卜素、番茄紅素、花青素等,科學家統稱為生物類黃酮。生物類黃酮不僅使我們的餐桌五彩繽紛,而且在人體健康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如葉綠素的化學結構為四吡咯衍生物,與人的血紅素極其相似,具有補血作用,且富含礦物質鎂;葉黃素可合成視紫質,人體缺乏會招致視網膜黃斑發育不良,因而視物模糊不清;類胡蘿卜素為維生素A的前身,可在人體內轉化成維生素A。至於番茄紅素,雖不能發揮營養作用,卻是人體抵禦心髒病、卒中(中風)乃至癌症的“衛士”。

我們經常接觸的幾類食品所含有的色素主要有:

(1)肉類:血紅素。

(2)魚類:血紅素、類胡蘿卜素。

(3)蛋類:類胡蘿卜素。

(4)甲殼類:類胡蘿卜素。

(5)酪製品:類胡蘿卜素。

(6)綠色蔬菜:葉綠素、類胡蘿卜素、葉黃素。

(7)根菜類:類胡蘿卜素、花青素、葉黃素。

(8)穀類:類胡蘿卜素。

(9)糖蜜:焦糖色、褐色素。

(10)水果類:葉綠素、葉黃素、類胡蘿卜素、番茄紅素、花青素。

按色擇食

食物的色澤不同,所蘊藏的化學物質也不一樣,因而對健康的影響也有差別。現在就以3大類日常主食為例,對食品顏色與健康的關係來一番審視。

(1)肉食類:以顏色的有無及深淺分為3大類。

①一類色澤鮮紅或暗紅,如豬肉、牛肉、羊肉等,稱為深色肉或紅肉。

②另一類如雞肉、鴨肉、鵝肉、兔肉及魚肉等,肉色嫩白,稱為淺色肉或白肉。

③還有一類水生貝殼類動物肉,如蛤肉、牡蠣與蟹肉等,幾乎無色,稱為無色肉。

三類肉食哪一類更有利於保健呢?科學家認為是後兩類。奧妙在於淺色或無色肉中的飽和脂肪與膽固醇含量明顯低於紅肉,例如豬肉中的飽和脂肪量約占40%~60%,而雞肉中脂肪含量僅為豬肉的1/2,蛋白質含量卻近乎豬肉的3倍。再如小牛肉每百克含膽固醇達140毫克之多,而同等量的兔肉僅含65毫克、鴨肉僅含80毫克、鯽魚稍高一點也不過90毫克。尤其值得稱道的是接近無色的肉食,其飽和脂肪酸含量較其他任何類肉食都要低,總的脂肪含量僅有奶酪和雞蛋的一半,從而最大限度地避免人體膽固醇的增高。比較一下,孰優孰劣一目了然。如果要排出一個座次表,無疑是:無色>淺色>紅色。

(2)蔬果類:菠菜、青菜等綠色蔬菜以富含維生素C、β-胡蘿卜素、鎂以及葉酸等抗氧化劑著稱,因而在防範心髒病、癌症等大病方麵功勳卓著。據調查,高加索地區是世界上的長壽地區之一,那裏的菜地看上去綠油油一片,很少看到其他雜色蔬菜,綠色果蔬有延年益壽之效。而且綠色越深,上述養分越多,防病作用亦越強。黃色果蔬的特點是β-胡蘿卜素、葉黃素等蘊藏量頗豐,蛋白質含量高,脂肪低,堪稱為中老年人的食中佳品。紅色食品常是優質蛋白質和許多無機鹽、微量元素的來源,但各種維生素相對較少。白色食品則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等10多種營養元素,消化吸收後可維持生命和運動,但往往缺少人體所必需的氨基酸。總的說來“旗鼓相當”、“各有千秋”。當然,也可以這樣來排順序:綠色>黃色>紅色>白色。

(3)穀物類:顏色的影響力也是不容忽視的。如經過多次加工的精白米、白麵,與加工次數少的糙米、黑麵相比較,葉酸與維生素B1等重要養分已所剩無幾。即使拋開加工問題,顏色深的穀物如黑米、大麥、燕麥等含的營養素本身也較淺色穀物為高。此外,黑米還蘊藏著一種膠狀、水溶性的纖維——β右旋葡萄糖,對於降低人體膽固醇值十分有益。而大麥與燕麥所含的一種油性複合物能夠阻止膽固醇生成。可見穀物類的顏色深淺與人體健康的關係,剛好與肉食類相反,即深色>淺色。

這就是所說的按色擇食的意思,此時的顏色如同食物的“身份證”,將內部秘密(如營養價值高低、保健功效強弱等)“和盤托出”,供人們品評挑選。

按需食色

其實,每類食物都有“一技之長”,巧加利用無異於一條保健捷徑。

(1)紅色食品:常吃紅色蔬果可以增強抗感冒的實力。奧妙何在?法國顏色治療專家一語破的:辣椒一類身穿紅色外衣的食物,天生具有增進人體健康衛士之一的巨噬細胞活力的功能,巨噬細胞乃是感冒病毒等致病微生物的“殺手”。其活力增強了,感冒病毒自然難以在人體內立足,更談不上生長繁殖了。至於顏色較辣椒稍淺一些的胡蘿卜,所含的胡蘿卜素可在體內轉化為維生素A,發揮護衛人體上皮組織如呼吸道黏膜的作用,常食之同樣可以增強人體抗禦感冒的能力。此外,還有山楂、老南瓜、紅米等亦具此功能,值得你信賴。

(2)紫色食品:美國戴維·西伯博士通過近20年的潛心研究,發現紫色果蔬中含有花青素,具有強力的抗血管硬化的神奇作用,可阻止心髒病發作和血凝塊形成引起的卒中(腦中風)。這類食物有黑草莓、櫻桃、茄子、李子、紫葡萄、黑胡椒粉等。如果你患有心腦血管疾患,常與紫色食品“親密接觸”便是你的最佳選擇。

(3)黃色食品:黃色果蔬如胡蘿卜、黃豆、花生、杏等的優勢在於富含兩種維生素,一種是維生素A,另一種是維生素D。維生素A能保護胃腸黏膜,防止胃炎、胃潰瘍等疾患發生;維生素D則有促進鈣、磷兩種礦物元素吸收的作用,進而收到壯骨強筋之功。

(4)綠色食品:葉酸是心髒的新殺手——同型半胱氨酸的“克星”,可有效地清除血液中過多的同型半胱氨酸,保護心髒。此外,綠色蔬菜也是享有生命元素稱號的鈣元素的最佳來源,其蘊藏量較通常認為的含鈣“富礦”牛奶還要多,故吃“綠”被營養學家視為最好的補鈣途徑。

(5)黑色食品:紫菜、黑米、烏骨雞等黑色食品走俏日本餐桌,在日本掀起了黑色食品熱。究其緣由,乃因此類食品具有以下優勢:一是來自天然,所含有害成分極少;二是營養成分齊全,質優量多。以黑芝麻為例,含17種氨基酸、14種微量元素與維生素;三是可明顯減少動脈硬化、冠心病、卒中(中風)等嚴重疾病的發生概率。此外,各自尚有其獨特的防病本領,如黑木耳可防治尿路結石等。

(6)白色食品:雖說在總的營養價值方麵排名末位,但“末位淘汰製”並不適用於它,因為它也有獨到之處,如冬瓜、甜瓜、竹筍、花菜、萵筍等。這些食品給人一種質潔、鮮嫩的感覺,常食之對調節視力與安定情緒有一定作用。對於高血壓、心髒病患者益處也頗多。

上麵介紹的是顏色與健康的一般規律,但也有例外,下麵幾種日常食物就是例子。

(1)綠葡萄與紅葡萄:通常認為綠優於紅,但葡萄卻倒了個兒。分析發現,紅葡萄除了含有豐富的鉀、鐵等礦物質元素外,尚擁有水楊酸、花色苷、鞣質等特殊生化物質。其中水楊酸可以降低膽固醇,花色苷有助於器官供血,鞣質則稀釋血液,故紅葡萄在防治心肌梗死與卒中(中風)等心腦血管疾病方麵作用突出。比較起來,綠葡萄則遜色多了,因為它僅含有鉀、鐵以及維生素C、維生素B等,不含或含極少水楊酸等特殊物質。

(2)綠蘋果與紅蘋果:難分伯仲,兩者都含有維生素B(有助於活躍神經與大腦功能)與維生素C(強化免疫功能)以及近20種礦物質,如鉀、鎂(降低血壓)、硼(提升大腦活力)、鈣(有助於骨骼生長與代謝)等,具有護心、保肝、清潔腸道等多項保健功能。故對兩者應一視同仁,不要有親疏之分。

(3)胡蘿卜與綠芹菜:按通常規律,應該是芹菜(綠色)優於蘿卜(黃色)。但研究發現兩種蔬菜都含有調節血壓與保護神經的鉀元素,而且蘿卜含有的葉酸、維生素C和維生素E比芹菜多1倍,還蘊藏著不少芥子油,而芥子油是一種抗癌物質,故常吃蘿卜可減少罹患癌症的危險。從這個意義上講,胡蘿卜應排在綠芹菜前麵。

(4)紅辣椒與綠辣椒:據測量,每100克紅辣椒含維生素C 200毫克,是綠辣椒的2倍。另外,紅辣椒還富含胡蘿卜素、維生素B6、維生素E、葉酸等。這些均是增強人體免疫力的重要成分。故辣椒與葡萄一樣,紅優於綠。

(5)胡蘿卜與黃瓜:兩者同屬於黃色食品,胡蘿卜是胡蘿卜素的最佳供應者,而胡蘿卜素可在體內轉化成維生素A,進而提高人體的免疫力,增強抗癌係統的實力。此外,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C以及鉀、鈣等多種礦物質元素也不少。而黃瓜則以富含堿性成分著稱,乃是治療痛風與風濕病的理想食物。應該說胡蘿卜與黃瓜“各領風騷”,但胡蘿卜似乎略占上風。

(6)草莓與醋栗:以100克草莓汁,含有較豐富的鐵以及調節新陳代謝的錳元素,所含的維生素C也多於1隻橙子。至於醋栗,雖然含鉀多一些,但維生素C含量太少了,故以草莓為優。

(7)紫茄子與白茄子:紫茄子含有大量的維生素P,此種維生素可增強微血管的抵抗力,防止血管破裂出血,故前者略勝於後者。

(8)其他:根據科學家的研究,黑木耳的營養價值高於白木耳;綠色青菜優於白色的卷心菜;而冬瓜、甜瓜、竹筍以及茭白等白色蔬菜,相對說來營養價值較低。

盡管食品顏色與人體健康有關係,但要記住,絕對不可單以食品顏色論短長,盲目地挑肥揀瘦,否則便會陷入另一個誤區——偏食。科學的膳食原則應該是品種多樣,比例適當,顏色平衡,讓餐桌五彩繽紛。當然,在堅持平衡膳食的基礎上,適當地多選擇某些顏色的食品(如白肉、胡蘿卜、紅葡萄、紫茄子、黑木耳、綠色蔬菜等),特別是在若幹“非常時期”做一做特殊安排(如感冒高發季節多安排一些紅色食品),也是必要的。總之,既要考慮到食品顏色與保健的特殊關聯,又要強調綜合平衡的原則,切不可走極端,以免弄巧成拙。

四飲食常識可提升健康

飲食有很多的常識需要男性注意,這些常識容易被忽視,又的確會對男性健康產生一定影響。

1正確吃晚餐

當今社會競爭激烈,男人由於工作壓力增大,早晨想多睡一會兒,於是就沒有時間吃早餐,而午餐吃份盒飯也就隨便打發了。一日三餐中,隻有晚飯可以從從容容,便吃得酒足飯飽。其實這樣用晚餐非常不科學。

那麼,怎樣吃晚餐才科學呢?

晚餐宜早吃。晚餐早吃是醫學專家向人們推薦的保健良策。有關研究表明,晚餐早吃可大大降低尿路結石病的發病率。因為人的排鈣高峰期常在進餐後4~5小時,若晚餐過晚,當排鈣高峰期到來時,人已上床入睡,尿液便瀦留在輸尿管、膀胱、尿道等尿路中,不能及時排出體外,致使尿中鈣不斷增加,容易沉積下來形成小晶體,逐漸擴大,形成結石。所以,傍晚6時左右進晚餐比較合適。

晚餐宜少吃。晚間無其他活動,或進食時間較晚,這時如果晚餐吃得過多,可引起膽固醇升高,刺激肝髒製造更多的低密度與極低密度脂蛋白,誘發動脈硬化;長期晚餐過飽,反複刺激胰島素大量分泌,往往造成胰腺β細胞提前衰竭,從而埋下糖尿病的禍根。

晚餐宜素食。在現實生活中,由於大多數家庭晚餐準備時間充裕,吃得比較豐富多彩,這樣對健康不利。晚餐應該偏素,以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為主。研究資料表明,晚餐經常吃葷食的人比吃素者的血脂要高2~3倍,而碳水化合物可在人體內生成更多的血清素,發揮鎮靜安神作用,對失眠者尤為有益。

2幾類人少喝啤酒

啤酒因其清爽可口,能消暑解渴而受到青睞,是男性常喝的飲品。但是,並非所有的人都適合喝啤酒,以下所列舉的幾類人,為了自己的身體健康,應少喝或不喝啤酒。

胃炎患者。醫學研究發現,因為啤酒會使胃壁減少能保護胃黏膜的前列腺腺E的分泌,大量飲用啤酒可以引起胃炎,已經患有胃炎的病人再飲啤酒可使病情加重。

肝病患者。啤酒中的酒精經胃腸道吸收到體內後需經過肝髒的代謝,而患急慢性肝病的人因其肝功能不全,不能及時發揮解毒功能,更容易發生酒精中毒,而且酒精還會直接傷害肝細胞,使其原有疾病加重。

痛風患者。痛風患者因為嘌呤代謝失常,引起高尿酸血症。由於啤酒中含有大量的嘌呤、核酸,故痛風患者飲啤酒可能會因血中尿酸增多誘發痛風。

心髒病患者。啤酒中含有大量水分,飲後會增加心髒的負擔。另外,經常大量飲用啤酒,心髒受到酒精持續的損傷,會引起心肌肥厚,誘發心力衰竭。

糖尿病患者。啤酒中所含酒精雖低,可酒精產生的熱量會幹擾患者正常的飲食,當糖尿病患者服用磺脲類降糖藥時,如飲啤酒過量可能出現低血糖反應。

尿路結石患者。在釀製啤酒的麥芽汁中含有構成結石的主要成分,故有尿路結石的患者不宜飲用。

潰瘍病患者。啤酒中含有大量二氧化碳,喝少量的啤酒無妨,如果過多飲用,有誘發胃穿孔的危險。

3食物治失眠

失眠會給人帶來痛苦和煩惱,是非常令人頭痛的,許多人借助安眠藥來解除失眠的痛苦,但是,長期服用安眠藥對人體健康卻是很有害的。下列一些食物,既可補充營養又有催眠的作用,失眠的男性可以試一試:

小米。性微寒,具有健胃、和脾、安眠的功效。研究發現,小米中含有豐富的色氨酸,能促進大腦神經細胞分泌出一種使人欲睡的神經遞質(五羥色胺),使大腦思維活動受到暫時抑製,使人產生困倦感。小米熬成粥,臨睡前食用,對失眠有效。

龍眼。其味甘、性溫,具有補心益腦、養血安神之功效。臨睡前飲用龍眼茶,或取龍眼加白糖煎湯飲用,對改善睡眠有益。

蓮子。蓮肉味澀、性平,蓮心味苦、性寒,均有養心安神的功效。研究表明,蓮子含有蓮心堿、芸香等成分,有鎮靜作用,可使人入睡。

核桃。昧甘性溫,是一種很好的滋補營養食物,能治療神經衰弱、健忘、失眠多夢。

紅棗。性溫味甘,色赤肉潤,具有補五髒、益脾胃、養血安神之功效。對氣血虛弱引起的多夢失眠、精神恍惚有顯著療效。

蜂蜜。具有補中益氣、安五髒、解百毒之功效,對失眠患者的療效顯著。

牛奶。是理想的滋補品,臨睡前喝上一杯牛奶,可以促人入睡。

4飲食有誤區

日常生活中有一些有飲食誤區,這些誤區看似平常,卻會影響人體健康。

飯後馬上吃水果。科學家經過研究後指出,水果中含有大量的單糖類物質,若被飯菜堵塞在胃中,就會因腐敗而形成脹氣、胃部不適。所以吃水果應在飯前1小時或飯後2小時。

調味佐料越多越好。據美國的一項醫學研究結果表明,胡椒、桂皮、丁香、生薑等天然調味品具有一定的誘變性和毒性,如在飲食中長期使用大量調味品,有致人體細胞畸形、形成癌症的可能。因此,日常飲食中以盡量少用調味佐料為好。

吃豆製品多多益善。營養學家認為,過量攝入黃豆蛋白質可抑製對鐵元素的吸收,從而出現缺鐵性貧血,表現出不同程度的疲倦、嗜睡等症狀。所以豆製品雖然營養豐富,但也不是多多益善,還是以適量為宜。

感冒時吃補藥。補品在人體內能產生較高的能量和熱量,可使患者體溫升高,加重病情。此外,補品還會促進病菌生長繁殖,導致感染程度加重和炎症的擴散。

爆炒禽畜肉好處多。很多人喜歡快火爆炒食物,認為這樣做出的菜肴色澤口味都很好。但事實上,爆炒是一種很不衛生的烹製方法,爆炒時間過短,禽畜攜帶的病毒、病菌不能被殺死,吃了爆炒不熟的食物後,極易發生“人畜共患”疾病。因此,禽畜肉還是燒熟、燒透了再吃才安全。

熱油炒菜香。炒菜時如果油溫高達200℃以上,就會產生一種叫做“丙烯醛”的氣體,它會使油產生大量致癌的過氧化物。因此,在炒菜時還是用八成熱的油較好。

男性日常也要注意自己的飲食之“道”,隻有食之有“道”,才會吃出身體健康;隻有注意飲食之“道”,才會發揮飲食對人體的輔助功效;隻有飲食健康,才能吃出身強體壯。〖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