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生命在於運動:科學運動保健康(3 / 3)

在這裏提醒男性朋友,進行鍛煉前,一定要進行充分的準備活動,讓肌肉和韌帶得到充分的放鬆,防止因為運動量的突然加大而造成肌肉和韌帶損傷。

2夏季有“防”要牢記

垂釣是一項有益於身心健康的活動,被越來越多的男性朋友所喜愛。但在垂釣活動中,如果不注意自我保健,也有可能對您的身體健康造成危害。

眼睛損傷。水麵像鏡子一樣會反射太陽光,當垂釣者長時間注視水麵時,陽光中的紫外線和紅外線會直接反射至眼內,使視網膜溫度迅速上升,導致視網膜損傷,表現為視物模糊、視力下降、視網膜水腫或出血,出現異物感、刺痛、畏光、結膜水腫充血、眼瞼痙攣等。

日射病。垂釣者長時間暴露於陽光下,誘發日射病,出現頭昏、頭痛、耳鳴、眼花、惡心、嘔吐等。嚴重者會導致痙攣、暈厥等。長時間日曬還容易引起皮膚損傷,如出現紅斑、脫屑、起皰、色素沉著、濕疹等。

蚯蚓病。蚯蚓是多種病菌的宿主,當垂釣者被魚鉤劃傷後,病菌會趁機侵入人體,引起各種疾病,尤其是蚯蚓常攜帶的革蘭陽性短弧菌對人體危害最大。

垂釣者若在有血吸蟲的水域中垂釣,極易感染血吸蟲,引起血吸蟲病。

為了防止這些危害,喜愛垂釣的男性朋友應加強自我保護意識,采取一些防範措施,如備一頂太陽帽,以便垂釣時遮擋陽光;垂釣時注意視力調節,經常向綠陰處眺望或閉目休息片刻。如出現前述症狀應立即停止垂釣,及時就醫。垂釣時還應注意衛生,不要在被汙染或有血吸蟲的水域釣魚。接觸蚯蚓後應仔細洗手。當手被魚鉤劃傷後,應及時清洗消毒,並包紮好,以防各種病菌感染。

炎炎夏日,遊泳是人們十分喜愛的一項運動。它既能防暑,又能增強體質。但如果忽視安全和衛生,則很容易發生危險。因此,夏季遊泳莫忘“五防”。

防淹溺。遊泳時,一定要摸清水域情況。即便是熟練掌握遊泳技術的男性,也不應到情況不明的水域遊泳。此外,必須學會自救與救人。如果遊泳時不慎落入深水區,應盡快采取仰臥位,頭向後仰,口、鼻露出水麵呼吸。溺水者被救出水麵後,應立即清除其口、鼻內的淤泥及嘔吐物,對神誌喪失、頸動脈搏動消失者,應立即施行口對口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壓。

防抽筋。遊泳時,如果發生腿腳抽筋,切莫驚慌失措在水中亂蹬,應迅速采取以下措施:腳趾抽筋時,用兩手強行掰開腳趾往下按壓;小腿抽筋時,用手握住小腿按摩,將腳趾向腳背方向拉伸或用患腳使勁向下蹬踹,可製止抽筋。之後應立即上岸,通過曬太陽等方式使肢體暖和起來。

防耳道炎。為了保護耳部,遊泳時下水前在外耳道塗少許抗生素軟膏,可以保護皮膚,減少水的浸漬。遊泳後應將耳內殘留水擦幹,以免耳內潮濕促使細菌生長繁殖。

防結膜炎。不要去不清潔的水域遊泳。遊泳後用潔淨潔水洗臉或3%硼酸水洗眼,或用0.25%氯黴素或利福平眼藥水滴眼,每天4~6次。

防皮炎。工業廢水、生活汙水等可導致接觸性皮炎或過敏性皮炎。遊泳後應常規用清水衝澡,更換衣服。若出現皮疹,及時在醫生指導下進行治療。

3“秋凍”鍛煉要適宜

誰都知道“春捂秋凍”這個道理。除了年老體弱以及慢性病和體溫調節功能差的人,對多數健康男性來說,“秋凍”還是符合健身養生的科學道理的。

眾所周知,人是恒溫動物,體內有一套完善的體溫調節係統。作為這個係統的”司令部”——大腦皮質下丘腦,也隻有在接受氣溫變化的刺激下來增強體溫的調節能力,提高機體的耐寒抗菌能力,進而為適應寒冬的到來打下基礎。從這個意義上講,長期的恒溫環境隻能使人的熱適應能力下降。氣溫稍有改變而添衣保暖,就是在製造這種恒溫環境。這樣,沒有得到鍛煉的大腦皮質下丘腦,一旦與寒冷接觸,就可能抵擋不住致病細菌的挑戰,從而容易導致疾病。

體溫調節能力是可以通過日常生活對冷環境的逐漸適應加以提高的。從秋天開始的耐寒鍛煉就是提高調節反應靈敏度的最有效手段。

給自己暴露於冷環境的機會,包括不要穿得過於厚實、嚴密。實際上,過早、過度保暖,身體出汗又不易覺察,反而容易感冒。

要進行冷適應。從秋天開始,要逐漸培養用冷水洗手、洗臉,喝冷開水的習慣。這是一個逐漸降溫的過程,而且效果顯著。但需注意每次冷水衝洗後,要用幹毛巾擦。

4警惕冬練“雙刃劍”

運動是一把雙刃劍,過量或不適宜的運動能傷害身體,甚至造成猝死,在冬天的晨練中尤為突出,不可不防。所以冬練應注意以下幾點:

1.季節適應

深秋初冬,天氣乍寒,尤其是大風過境,寒流降溫時,一些人對寒冷的“應激反應”強烈,表現為交感神經興奮,血壓升高,心率加快,皮膚微小血管收縮,容易造成心血管意外。一般經過4~6周後,進入真正的冬天,機體適應了低溫,反倒相對安全些了,這就是“冷適應”過程。

2.溫度與風力

據北京市74萬人心血管病10年監測結果顯示,北京市的急性心肌梗死與腦卒中都是與平均溫度呈典型性逆向相關,即平均溫度越低,則急性心肌梗死與腦卒中發病率越高。研究表明:當從室內走到室外,受0℃以下的冷空氣直吹麵部,可立即引起冠狀動脈痙攣和血壓升高,造成心絞痛發作。因此出門前要做好保暖措施。

3.生物鍾節律

按生物鍾現象,人體在下午4~6時,心血管功能處於最佳狀態,其次為上午10時以後,最差是清晨6~9時。因此,如果健康狀況良好,則一天的任何時候運動都可以,如果有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壓、冠心病、心絞痛、心功能不全,則宜選在下午4~6時活動,或在上午10時以後外出,盡量不要淩晨冬練,因為這時交感神經張力急劇升高,心血管負擔最重。大霧天氣不僅空氣汙染重,且濕度過高使空氣中氧含量相對變少,也不宜晨練。

4.運動量

冷天本已使機體耗氧量增多,淩晨又是危險時刻。因此老人冬練運動量要相應減少,不然容易使有氧運動變成無氧運動,結果適得其反。

5.飲食調養

提高機體防寒能力的飲食原則是高蛋白、高熱量及充足水分。蛋白質有一種特殊熱動力作用,使機體不怕冷。充足的水分能保證機體有良好的循環,不易凍傷。

三注意運動不宜事項利健康

運動鍛煉對有一些事項是必須要注意的,比如健身的異常現象,如果不加以注意,有可能會引起大的病變。再比如運動有五不宜,這可能是大部分人都常犯的錯誤,有必要引起男性的注意。

1注意健身運動中的異常現象

自我感覺是生物機體的自然反應,也是每個人身體變化的信號。自我感覺分為正常感覺和異常感覺。人的正常感覺常有渴、餓、困、乏、冷、熱、脹、痛、麻等,這些感覺可隨著條件的改變而消除。在健身活動中,當發現有異常感覺時,應暫停活動,就醫診斷處理或谘詢專家。

(1)頭暈在健身活動中,除開始練習某些旋轉動作外,都不應出現頭暈的感覺。若發生持久或短暫的頭暈,則不應勉強活動,應去醫院做心血管係統和頸椎方麵的檢查。

(2)頭痛在一切體育活動中或活動後都不應發生頭痛感。發生頭痛時,應停止活動,側重於心腦血管係統的檢查。

(3)喘喘在運動中是一種正常現象,隨著活動的強度不同會發生不同程度的喘,經休息可恢複正常,這屬於正常生理現象。如果輕微活動就喘,且休息很長時間還不能恢複,這屬於異常現象,應停止活動,側重呼吸係統的檢查。

(4)渴運動後常感到口渴,這是正常的。如喝了很多水,仍渴而不止,小便過多,這屬於異常現象,應檢查血糖和胰腺功能。

(5)餓運動後食欲增加,屬正常生理現象。但若食量驟增且持續,應去內分泌科檢查胰腺功能。

(6)厭食激烈運動後,暫不想吃飯,休息後食欲好,這是正常現象。如果長時間不想吃而且厭食則屬異常,應檢查消化功能。

(7)乏健身活動後產生疲乏是正常現象。一般在活動後休息15分鍾左右應有所恢複,如果持續數日不能恢複,則表明運動量不適應,可減少活動量。如減輕活動量仍感持久疲乏,應檢查肝髒和循環係統。

(8)痛剛開始活動,或長久停止活動後又恢複活動,或變換新的活動內容,都會引起某些部位的肌肉酸痛,屬正常現象。雖酸痛,但一般不會引起功能障礙。若發生在關節或關節附近疼痛並有關節功能障礙,這就不正常了,應停止活動,檢查關節有無生病。

2運動適量以防冠心病發作

媒體時常有某人在爬山途中、跑步機上、打網球時或連續數天打網絡遊戲猝死的報道。猝死的原因多是冠心病突然發作。其中有部分死者在生前並不知道自己患有冠心病,而在不適當的運動中發作。

冠心病全稱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髒病,即專門供心髒本身血液循環的血管患有動脈粥樣硬化。正常應該光滑的血管內壁被脂類和血小板堆積成斑塊,血管腔變得狹窄。大部分人安靜時,狹窄的血管還能供給心髒足夠的血液和氧,因此自己沒有感覺。但是過勞時,心髒負荷加大,心肌需要更多的血液供氧,可此時有病的冠狀動脈不配合脹大反而收縮變窄,就會感覺心前區、胃或左肩背疼痛。如果被斑塊栓塞堵死,造成大麵積心肌缺血、缺氧,導致心肌壞死,心髒就像一個撒氣的皮球一樣而無力泵血,人體大腦缺血缺氧,幾分鍾就會昏迷致心源性猝死。

運動對於隱匿性冠心病和已確診冠心病者如同雙刃劍。專家認為,通過學習健康知識,進行適量運動,90%的心腦血管病意外是可以避免的。

3運動五不宜

(1)淩晨不宜據研究,地麵空氣含氧量需太陽出來半小時後才有利於呼吸。《黃帝內經》早就指出,冬季活動必待日光。從近代觀點看,應以日出為好。日出前為氧含量最低時刻(指0時-24時內),陽光沒照到植物葉片上,植物沒有光合作用,其附近沒有新鮮氧氣,反而積存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據專家研究,秋、冬、春三季,近地麵逆溫層使得空氣汙染物在早晨6點左右最不易擴散,而且氣溫低,人易受寒感冒。因此,在上午10點左右、下午4點左右的工作間隙或傍晚時鍛煉為好。

(2)陰天在樹林處不宜植物的葉綠素隻有在陽光的參與下才進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無陽光則相反,因而陰天在樹林中鍛煉易導致二氧化碳中毒。

(3)街邊、公路處不宜這些地方汽車尾氣等汙染相對集中,有害氣體大量增加。應選擇公園、傍水處等空氣清潔度較高的地方鍛煉。如慢跑應以在空曠場地進行為好。

(4)心腦血管疾病者不宜上午運動患心腦血管疾病者,發病時間和死亡時間常在早晨8~10點。據人體生物鍾規律,血壓早晨6點開始上升,10點為最高峰,而且一夜睡後體內水分丟失較多,早晨血流量相對減少,上午6~9點血小板黏稠度增加,易增加血栓的可能。因此,高血壓及心腦疾病患者可在下午4點以後至傍晚時間鍛煉。

(5)空腹不宜晨練時間較長,或中等以上強度的運動時,不宜空腹。否則,會增加心髒及肝髒負擔,出現心律不齊等不良反應。而且,空腹會造成消化道補充血糖的能力受限,容易發生低血糖。

鍛煉是糖尿病康複的主要方法之一,經常運動,能夠控製病情,減少並發症,但是糖尿病病人最不適宜早晨空腹鍛煉,常有早晨空腹鍛煉而致昏厥的糖尿病病例。

清晨大多數人都是空腹鍛煉,這樣極易誘發低血糖,甚至引起低血糖昏迷,糖尿病病人尤其應該注意避免空腹鍛煉。而且清晨花草、樹叢釋放氧氣不多,二氧化碳濃度比白天還高,夜間地麵溫度下降,汙物不僅不能向上擴散,反而趨於回降,地麵空氣汙染嚴重,此時鍛煉者呼吸加深加快,汙物、灰塵、細菌很容易經呼吸道進入人體內,特別是糖尿病病人,抗病能力差,極易造成肺和支氣管感染而加重糖尿病病情。

因此,糖尿病病人(尤其並發有心腦血管疾病者)應把清晨到上午9點作為自己的“警戒線”,在此時間內不要急躁、緊張、生氣,也不要參加較大運動量的活動。糖尿病病人鍛煉的時間最好改為下午或傍晚。

4不宜在霧天做戶外運動

霧天空中塵霧速增,大霧時視線僅有幾十米。塵霧是由許多小水珠組成,水珠中溶解了一些酸、堿、鹽、胺苯、酚等物質,同時還沾帶了一些塵埃、病原體等對人身體有害的物質。霧中含有的有害物質中病原體濃度最高。這些病原體在人體中潛伏期可達1~5年,輕則使人感冒、頭痛,重則使人患高血壓、肺氣腫、肺心病、腦溢血等重大疾病。而在霧中運動時,身體某些敏感部位接觸這些有害物質並大量吸入,可能引起氣管炎、咽喉炎、目艮結膜炎和過敏性疾病。吸入密度大的霧氣,肺泡內的氣體交換還會受到影響;能引起人體供氧不足。霧中跑步會感到胸中憋悶,有壓迫感,易疲乏。

另外,在霧天運動,特別是大霧天氣,由於視距特近,很容易出現安全問題。所以,在有霧的天氣,可靈活改變運動方式,有條件的話,可改在室內運動,並加強對身體的自我監督檢查,一旦感到不適,應及時就醫,確保運動安全有效。

5鍛煉不能光靠溜達

吃完晚飯出門溜達幾圈,這是很多人的習慣。雖然不比跑步、打拳來得激烈,但是“動總比不動強吧”,不少人都抱著這樣的想法。結果他們很可能心有不甘地發現,明明沒“少”活動,但身體似乎並沒有變得更強壯,降血脂、降血壓的願望總也變不成現實。

溜溜達達的確能夠活動筋骨、緩解壓力,但要真正達到鍛煉的效果,必須抬起腿大步走,要記住三個“定”。

第一個“定”是“定時”很多人的鍛煉是隨機的,這種沒規律的不定時鍛煉,身體很難對其產生記憶。科學論證,選一個固定的時間進行鍛煉,到那個時間點就去做,人體就會記憶下來這種行為模式。這對控製血壓、調節血脂、降血糖、改變血液黏稠度以及改善紅血球的質量等都會有幫助。

第二個“定”是“定量”沒有規律的走,不會讓鍛煉發揮最大的效能。所以,在健步鍛煉時最好確定一個運動量,每天用固定的時間去走固定的距離,給身體帶來準確的鍛煉刺激。

第三個“定”是“定強度”也就是說,不能今天溜達,明天散步,後天有勁兒了就去快走,這樣鍛煉的效果非常不好。正確的方法應該是每天用相對固定的強度去進行大步走。

如何才算“大步”走?標準是:100米的距離,男士用90~100步走完,女士用110~120步走完,每天堅持走500步到1000步。每次大步走的時候不要求快,一定要講究質量,盡量把步子邁出去,邁得越遠,效果越明顯。此外,走路鍛煉不能過於“放鬆”,節奏也很重要。例如,在走步的時候,可以哼唱一首節奏明快的歌曲。用這種方法持續走半小時,會使全身的骨骼、肌肉得到充分有效地鍛煉,它給身體帶來的刺激遠遠比那種放鬆地溜達兩個小時更準確、更有效。〖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