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日常生活飲食宜忌(3 / 3)

忌長期用可樂瓶盛裝食油和酒類

可樂飲料瓶的主要原料是聚丙烯塑料,本身無毒無害,盛裝可樂型飲料對人體無不良影響。但它仍含有少量的乙烯單位,如長期貯存食油、酒類等溶性有機物,則會發生化學反應,乙烯單位會緩慢溶出。長期食用被乙烯汙染的食物,會使人出現頭暈、頭痛、惡心、食欲不振、記憶力下降、失眠等症狀,甚至可導致貧血的發生。

同時,此類飲料瓶具有透明度高、易於老化的特點,在空氣中會受到氧氣、臭氧、紫外線的作用而產生強烈的異味,如長期存入食油、醬油、醋或酒類,不僅易使食品酸敗變質,而且可加速聚合物本身的老化,引起聚合物碳鍵斷裂,釋放出更多的乙烯單位。

一般情況下,偶爾使用飲料瓶短時間盛裝一下食油或酒類也未嚐不可,但時間不宜超過一周,用完後應及時清洗。反複使用期限最好不超過半年。

忌用化纖布擦洗餐具

有人習慣用化纖布或線團擦洗餐具,這樣對身體非常有害。常見的化纖布都是由化工原料加工而成的,用此類物品擦洗餐具,一些難以用肉眼發現的細小纖維,就會粘在餐具上,隨著食物進入人的胃腸道。由於化纖纖維不能被胃酸和身體內的多種活酸分解,很容易滯留在胃腸黏膜上,刺激和誘發胃腸道疾病。若用帶有顏色的化纖布或線團擦洗餐具,其纖維上的染料對人體的刺激將更大,甚至引起過敏反應。因此,不要用化纖布擦洗餐具。

忌用金屬容器盛裝酸性飲料

酸梅湯、山楂糖水、橘子汁等酸性飲料,不宜裝在金屬容器內。因為,酸性飲料能和金屬起化學反應,使金屬物質溶於飲料中。如喝了這種飲料,就會引起食物中毒,出現頭暈、嘔吐、腹瀉等症狀。因此,酸性飲料不要用金屬容器盛,最好盛於玻璃和木桶等容器中。

忌用生冷自來水煮飯

許多人習慣用生冷的自來水煮飯,其實這是不科學的。因為生冷的自來水中含有一定數量的氯氣,在燒飯過程中,它會大量地破壞糧食中所含的人體不可缺少的維生素B1。

據測定,用自來水燒飯,維生素B1的損失數量與燒飯時間、燒飯溫度成正比。一般情況下,損失約30%。如果用燒開的熱水燒飯,維生素B1,就可以免受損失,因為燒開後的熱水氯氣已經隨水汽蒸發掉了。

忌吃久放的紅糖

紅糖營養價值高,但久放則不好。因為紅糖中糖蜜的含量較高,水分和雜質也較多,因而在存放過程中,極易受乳酸菌的損害。特別是在一定氣溫下,如加蓋不嚴或滲入水分而受潮時,乳酸菌就會迅速生長繁殖,使紅糖中的蔗糖成分,逐漸分解成葡萄糖及乳糖,然後轉化成乳酸及其他有機酸,使紅糖的甜度降低並帶有一定的酸味,引起變質,不宜食用。因此,紅糖不宜久放。

製幹菜忌暴曬

把加工成條、片、絲、塊狀的鮮菜,如豆角、茄子、黃瓜等直接暴曬,會使蔬菜脫水過快,加上陽光的氧化作用,菜中所含的營養成分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尤其是葉綠素、維生素損失較多,故製幹菜忌暴曬。在菜至七成幹時,應移到通風幹燥處慢慢陰幹。

燉骨頭不宜加醋

以往人們認為,燉骨頭湯時加入食醋,有利於骨頭中的無機元素的逸出。然而最新資料表明,這種做法的結果正好相反。

因為,燉骨頭時不加食醋,逸出的礦物質及微量元素是以有機合物形式存在的;盡管加入食醋可以使無機元素的浸出略有增加,但逸出的大部分元素,在酸性環境中轉變為無機離子,而無機離子的存在形式,直接影響機體的吸收率,一般認為,無機元素的有機結合物被吸收的數值,比其無機離子大3~4倍,因此,燉骨頭不宜加醋。

澱粉食品不宜涼了再吃

人的胃不能直接消化澱粉,澱粉類食品進入十二指腸,由胰澱粉酶進行消化,直到全部澱粉都變成葡萄糖為止,由小腸吸收,轉化成人體所需的熱量。澱粉經加熱後,能形成平行的膠化囊狀,稱為澱粉的糊化,糊化的澱粉很容易接受澱粉酶的作用,而分解為葡萄糖,為人體所吸收。如果澱粉類食品放冷以後,其已經糊化了的澱粉分子,尤其是直鏈澱粉分子,就會自動互相有規律地定向排列,形成一種質地堅硬的結晶,其澱粉分子排列整齊,含水量也較少,俗稱澱粉老化,也就是日常所說的“回生”。澱粉老化以後的食品,如冷水飯、冷粽子之類,會失去固有風味特色,吃時不易嚼碎,並很難與人體內的消化液充分混合。因此,這種老化的澱粉食品,不能全部或大部分變成糖和人體內所需的熱量,且因為消化吸收不良,容易引起腹瀉。

生熟食品不要混放

生菜、生肉、生魚等常常帶有細菌,甚至有致病菌、寄生蟲蟲卵等。烤熟煮透的食品,細菌基本上都已被殺死。如果生熟食品混放,或者用裝過生食品的容器放熟食和用切過生食品的刀、砧板再切熟食,就會使熟食被汙染。人若吃了這種交叉汙染的食品,即可引起腸傳染病。所以,家庭中生、熟食品要分開放置,刀、碗、盤等用具都要做到生熟分開使用。

糖精與醋精忌同用

糖精和醋精由於各自的化學成分不同,二者直接混合易產生化學反應,刺激胃黏膜,引起惡心、嘔吐、上腹部酸痛,甚至會出現麵色蒼白、全身出冷汗等急性胃炎以及休克等症狀,所以在夏季或高溫下作業時,不宜以醋精加糖精來作解暑的飲料。

做飯不宜把米多淘久泡

一般做米飯或熬粥時須先淘洗米,以去除米中的泥沙、稗子、穀殼等雜質。但應注意淘米得法,否則容易造成營養素的大量損失。因為大米中所含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無機鹽和維生素B1、維生素B2、煙酸等營養物質大多易溶或可溶於水,通過淘、搓和浸泡,容易大量丟失,並且淘、搓次數愈多,浸泡時間愈長,淘米水溫愈高,營養素的損失也愈多。

一般以淘洗2~3次為宜,不要用熱水淘,更不宜在水中長時間浸泡。

原湯不宜丟棄

有一句話叫“原湯化原食”,這句話是符合科學道理的。在維持人體健康的維生素中,有的是可以溶於水的,如維生素C。做餃子所用的麵粉中含有較多維生素B1和維生素B2,餃子餡有菜,其中還含有維生素C。這樣,煮餃子或麵條的湯裏,就有不少維生素C。有人作過實驗:煮熟後的麵條的維生素B1隻有煮之前麵條含量的51%,其餘的49%除一部分損失之外,大部分都溶解在煮麵條的湯裏了。維生素可以提高人的食欲和促進胃腸道的正常蠕動。喝了煮麵條和餃子的湯,就喝進了一些維生素B1,這就是“原湯化原食”,所以原湯不宜丟棄。

煮土豆忌用大火

在煮、燒土豆時,要用文火才能把土豆均勻地煮熟,如果用急火、大火煮土豆則會產生毒素,食後會引起中毒。

豬油忌用大火煎熬

豬油用大火煎熬,油溫達200℃,使其發生化學變化產生丙烯醛。食用後引起消化係統、上呼吸道等疾病。因此,煎熬豬油宜用文火。

燒肉時忌過早放鹽和醬油

有的人在燉肉時習慣一開始就放入鹽和醬油,其目的是使肉入味,味道更香。其實這種做法,一是會使肉味過鹹,二是破壞了肉的營養成分。

鹽和醬油主要成分是氯化鈉,氯化鈉能加速肉中蛋白質凝固,使肉質變硬,不易煮爛,影響了人體對蛋白質的消化吸收。因此,燒肉時忌過早加入鹽和醬油。

正確的放鹽和醬油的時間是,肉燒至七成熟時放入醬油,肉燒至九成熟時放入鹽,醬油早些放入,是為了使肉色內外均勻,並可去掉生醬油味,使醬油的醇鮮味道充分溶於肉湯中。

炒菜時也不要過早放鹽,因為放入鹽後菜的外滲透壓增高,菜內的水分會很快滲出,不但會使菜熟得慢,而且出湯多,炒出的菜無鮮嫩味。將熟時放入鹽為最佳時間。用花生油炒菜可以先在油裏放少許鹽,以除去花生油中的黃黴菌。用動物油炒菜先在油中放點鹽可減少油中的有機氯的殘餘量,對人的健康有利。

剛宰殺的畜禽肉忌立即烹食

剛宰殺的畜禽肉新鮮,有的人喜歡立即下鍋烹調食用,以求味道鮮美、營養豐富,這是不對的。

一般來說,牛、豬、羊等畜肉宰殺後,夏季經2小時,冬季經4小時再烹調為宜;雞、鴨、鵝、兔宰殺6小時後,烹調味道最美。宰完就烹食的畜禽肉味道不美,不易煮爛,影響人體的吸收。

這是因為剛宰殺的畜禽肉由於澱粉酶的作用,會使動物澱粉和葡萄糖變為乳酸,之後又因肉中三磷酸腺苷的迅速分解而形成磷酸,使肉質較僵硬,不易煮爛,影響人體對營養素的吸收。隨著澱粉酶的繼續作用,肉質開始變軟,並產生一定的彈性與肉汁,這時再烹食最為理想。

堿性食品忌加味精

堿性食品忌加味精,因為在堿性條件下發生消旋作用,不但會使味精鮮味下降,同時還會對人體有害。因此,堿性食品忌加味精。

食油忌用透明玻璃容器貯存

很多家庭習慣用玻璃瓶貯存食油,這對保護食油的營養成分不利。食油存放在透明的玻璃容器內,光線會直接照射食油,促使食油中的油脂發生氧化,尤其是紫外線危害更為明顯。這樣,很容易導致食油變質變味,營養價值大為降低,還會損害人體健康。

食品忌盛在包裝帶編織的菜籃中

包裝帶是由聚氯乙烯等化學原料合成的,是一種對人體有害的物質。吃了接觸過這種有害物質的食品,會出現過敏反應、皮膚瘙癢、積累性中毒等。因此,食品忌盛在包裝帶編織的菜籃子中。

塑料袋忌裝食品

據有關專家介紹,現在人們使用的塑料袋有三類:第一類是既不能沾皮膚,又不能放食物的,隻能用來裝建築材料或其他物品;第二類是作為包裝材料用的,如服裝袋等;第三類是可勉強用來盛放食品的。這三種塑料袋有的含有“毒素”,如聚氯乙烯塑料,其原料雖然無毒但在製作塑料的過程中加入了有毒的增塑劑。另外,還有些塑料製品加入了穩定劑,而這些穩定劑的主要成分是硬脂酸鉛,也有毒性。這種鉛鹽極易析出,如果用這種塑料袋裝食品,食品就會被汙染。經常食用這種被汙染的食品,就會使人體造成積蓄性鉛中毒。所以,裝食品特別是熟食品時千萬不可亂用塑料袋。

再者,顏色較深的塑料袋更應引起人們的注意。一些賣魚的、賣白條雞的經常使用顏色特別深的黑色、紅色和深藍色的塑料袋。這種深色調的塑料袋多是用回收的廢舊塑料重新加工而成,對人體有巨大的危害,更不能用來裝食品。再者,主食攤上使用的超薄塑料袋也是禁止裝食品的。

另外,不能用聚氯乙烯塑料製品存放含酒精或是含油的食品,也不能放溫度在50℃以上的食品,否則袋中的鉛就會溶入食品中。

因此,用塑料袋裝食品是不利於健康的,隨手抄起塑料袋裝食品的習慣是健康的大敵。所以,無論買菜或買食物,最好不要使用塑料袋。

鋁製餐具盛放食物時間忌過長

鋁製餐具因其質輕、不怕摔碰,而且具備耐用、價廉等特點,受到人們的歡迎。但是,鋁製餐具的致命弱點是容易受酸、堿、鹽等的腐蝕而受到破壞。

一種食物、一品佳肴均是通過不同的加工方法,按一定程序並添加多種作料烹製完成的,其中的油、鹽、醬、醋、糖、酒、麵、菜等如果在鋁製餐具中存放時間過久,都會與其發生不良反應而腐蝕鋁製餐具。同時,也會使食物中的鋁元素增加,進而使人體出現不良反應而影響健康。

另外,即使是不含醬、鹽、醋等調味劑的麵粉在鋁製品中存放時間長了,也會使鋁製品表層的氧化鋁保護膜破壞,造成斑點狀脫落而形成表麵的麻坑。所以,鋁製餐具盛放菜肴一般不宜過夜,當天的食物應及時吃完並衝洗幹淨。

煮飯不宜放堿

煮粥時放點堿爛得快,但這樣做會使米裏的維生素損失過多。如果經常在煮粥時放堿,人就會缺乏維生素B1、B2和維生素C。這些維生素都是喜酸怕堿的。缺乏維生素B1,會得消化不良、心跳、乏力和腳氣病;缺乏維生素B2會使舌頭發麻、爛嘴角、長口瘡以及發生陰囊炎等;缺乏維生素C會出現牙齦腫脹、出血等。

炒菜用油忌過量

炒菜用油要適量,不宜過多。因為菜肴在烹調時用油過多,調味品不易滲到食品內部,會直接影響菜肴滋味。同時,用油過多,食物外麵會包圍一層油脂,食後由於腸胃消化液不能完全與食物接觸,因而不利於人體對營養物的吸收。

炒菜油忌燒得過熱

炒菜時,油燒得過熱,在油層底會出現一種很濃的硬脂化合物,而這種物質可引起低酸胃炎和胃潰瘍,久之,會發生癌變。因此,炒菜時油忌燒得過熱。

炒菜鍋忌不洗連續使用

炒菜時,尤其是炒蛋白質和脂肪菜肴時,會形成3,4-苯並芘的鍋垢,3,4-苯並芘是強致癌物質,經常攝入微量的3,4-苯並芘,會導致胃癌、血癌或肺癌,所以,炒一次菜要洗一次鍋,切忌不洗鍋連續使用。

炒菜時不要讓油鍋起火

炒菜時有意讓油鍋起火是不科學的。在烹調時,把油燒至冒煙或有意讓油鍋起火,這時的油溫可能已經超過200℃,油在這種溫度下,不僅油脂中所含的脂溶性維生素受到破壞,而且其中人體中必需脂肪酸也受到氧化破壞,因而降低了油的營養價值。

此外,油溫過高,油脂被氧化、聚合,可產生過氧化物和高聚物等,不僅使食物中的維生素遭到破壞,阻礙和幹擾了機體對蛋白質的消化吸收,而且對人體有毒害作用。

現在常用的烹調油多經過處理(如脫色、脫酸等),正常燃燒時,沒有明顯冒煙現象。烹調時,應控製油溫在150℃~180℃左右,不要讓油鍋冒煙或起火。

煎炸食品,油溫也要控製在150℃~180℃左右。煎炸魚、肉時不要連續高溫烹炸,要采取間斷複炸方法。如果油溫超過200℃,煎炸時間不應超過2分鍾,否則成品會附著有毒物質,影響身體健康。

炒菜宜用旺火

所謂火候,常指烹調中火力的變化情況,它是烹調美味佳肴的重要環節。火候大致分為三種:旺火、溫火、微火。

蔬菜中的不少維生素遇熱容易被破壞,其中以維生素C最為明顯。蔬菜加熱時間愈長,維生素損失愈多。因此,烹調中掌握好火候可減少營養素的破壞。新鮮蔬菜旺火快炒,損失較少。如果用溫火、微火長時間慢炒、慢煮,維生素的損失要高得多。烹調火候情況,對肉類中維生素A、B族也有類似影響。急火快炒,損失最少,旺火蒸或油炸次之,溫火清燉煨湯,損失最多。

因此,炒菜時應盡量做到:熱鍋、滾油、急火、快炒。做湯菜時應等到鍋裏的水沸再入菜,以縮短加熱時間,減少營養的損耗。

烹調用酒禁忌

烹調用酒一要忌溢,二要忌多。魚、蝦餡酒放多了就不好了。這是因為魚、蝦中含有大量蛋白質,而酒的主要成分——酒精是一種有機溶劑,當它與蛋白質分子接觸時,便進入到蛋白質分子中間,破壞了蛋白質分子的結構,如果過多地加入了料酒,或者加進酒精含量高的白酒,就會將大部分蛋白質破壞,那些被破壞的蛋白質膠體就會脫水分解,魚、蝦餡就癟了。

但也有例外的情況,有的菜肴就是要強調酒味。比如葡汁雞翅。此菜選用十隻雞翅膀經油炸後加番茄醬、糖、鹽一起燜燒至翅酥,隨後加進紅葡萄酒,著芡出鍋裝盤。這道菜把醇濃的葡萄酒香味作為菜肴最大的特點,既然這樣,酒在出鍋前放,減少揮發也就變成合理了。

製作鮮湯忌諱

製作鮮湯的骨頭忌在熱水中下鍋,應在冷水時下鍋。燒燉中途不宜加冷水。

如果一開始就放在熱水中,會使骨頭表麵的肉驟然受熱,從而使肉中的蛋白質不能充分地溶解於湯中,湯的味道就不如放冷水燒出的味道鮮美。肉類、骨頭中含有大量蛋白質和脂肪,若在燒燉中途加冷水,湯的溫度發生變化,蛋白質和脂肪會迅速凝固,肉骨表麵的空隙驟然收縮,不易燒酥,湯的鮮味也會減退。

製作鮮湯忌早放鹽。鹽有滲透作用,最容易滲入原料,使其內部的水分析出,加劇蛋白質的凝固,從而影響湯的鮮味。

製作鮮湯忌薑、蔥、酒等佐料過多。這些佐料會影響湯汁本來的鮮味。

製作鮮湯忌讓湯汁大滾大沸。湯汁大沸,會使湯中的蛋白質分子運動激烈,凝成許多白色顆粒,使湯變得渾濁。

不宜用熱水燙菜

一些鮮嫩的蔬菜放在開水中燙一下再撈出來烹製,有時還要擠出一些菜汁,這樣做必然會破壞蔬菜中的營養素。蔬菜擠出菜汁後,所含維生素損失達70%以上,如果再加上長時間的浸泡,營養素損失就會更多。

蔬菜中的維生素多是極易溶於水的。因此,在烹製鮮嫩的蔬菜時,不要用熱水燙,更不要擠出菜汁。

不宜用麵肥發麵

有些家庭愛用“麵肥”發麵,但這樣做弊病很多。

一是夏季氣候炎熱,加了“麵肥”後發的麵常常發酵過度、酸度過大,蒸出的麵食不好吃;二是“麵肥”在貯存和繼續發酵過程中,很容易被雜菌汙染,加在新麵團中,酵母菌繁殖的同時,各種有害雜菌也會大量繁殖起來,甚至使麵團發臭變味,有礙衛生。

那麼該用什麼發麵好呢?最好是用鮮酵母、幹酵母或發酵粉。

使用油漆筷子害處大

油漆屬大分子有機化學塗料,按其種類不同,分別含有硝基、氨基、苯、鉛等有害成分,尤其是硝基在人體內與氮質產物結合形成亞硝胺類物質,具有強烈的致癌作用。另外,油漆筷子使用過程中油漆脫落,隨食物誤入人體,也會損害健康。

廚房用具使用禁忌

忌用烏柏樹砧板。人們總以為烏柏樹砧板好用,殊不知它含有一種木質毒素,這種砧板經水浸泡後,就會滲出一種烏色毒素來,切的菜如果沾上毒素,人吃了就會引起嘔吐、抽搐或腹痛,所以砧板宜用柳樹、白果樹之類。

忌用鹵缸或壇子盛米。用鹵缸或用放過腥味食物的壇子盛米,很容易使米吸收這些容器上的臭味或異味,用這種米做出來的飯有怪味不好吃。所以盛米要用透氣的用具,如米籮、笆鬥等較好。

忌用鐵鍋煮藕。用鐵鍋煮藕會引起化學反應,白生生的藕用鐵鍋煮後,即變成黑色,人吃了不僅起不到滋補清熱的作用,反而會引起胃腸不適。因此,煮藕用砂鍋好。

鋁、鐵炊具不宜混用

鋁元素在體內積累到一定數量時,易使腦功能受損而出現癡呆症狀。一般從幼年到老年,鋁的積累才能達到病變程度。若鋁、鐵炊具合用,則會使體內鋁量增加更快。如炒菜時用鐵鍋鋁鏟,較軟的鋁鏟會被鐵鍋挫損成粉狀微粒,隨飯菜進入人體。一般二三年,鋁鏟即被磨損1/4,約20多克鋁,就會使體內鋁量猛增千萬倍。因此,鋁、鐵炊具不宜混合使用。

食品混合存放禁忌

糧食與水果不宜混合存放。糧食易發熱,水果受熱後會變幹癟,而糧食吸收水分後容易黴爛。

蛋和生薑、洋蔥不宜混合存放。蛋殼上有許多小氣孔,生薑、洋蔥有強烈的氣味,易透進小氣孔,使蛋變質。

麵包和餅幹不宜混合存放。麵包含水分較多,而餅幹一般幹而脆,兩者一起存放,容易使麵包變硬,餅幹受潮發軟,失去酥脆。

茶葉與香煙不宜混合存放。茶葉對氣味的吸附作用特別強,如與香煙混放在一起,會把香煙的辛辣味吸收,使沏出的茶味道不正。

方便麵不宜長期存放

方便麵長時間存放,受空氣的影響,油脂會發生化學反應,分解出遊離脂肪酸,使方便麵產生哈喇味,而且改變其營養成分,降低維生素含量,並產生對人體有害的物質。

貯藏月餅、糕點忌諱

月餅忌重拿、重放、多翻動。尤其是蘇式月餅,餅皮酥鬆,最易破碎,如果餅皮脫落,不僅影響質量及美觀,且容易受潮。

月餅忌受潮、悶熱、不通風。月餅受潮,極易變質、發黴,所以應放在通風陰涼的地方。鮮肉、豆沙、豆蓉、蓮蓉、椰蓉之類的“軟貨”月餅,應當隨買隨吃。

糕點也不宜久存。糕點中含有較多的油脂和含有油脂的輔料,這些油料在長時間的貯存後,因受陽光、空氣及溫度等因素的影響,會引起油脂中的脂肪酸敗壞,產生醛類化合物,食後會有害身體健康。其次,有些糕點含水量較高,在高溫和潮濕的條件下貯存過久,會因黴菌大量繁殖而發生黴變。

夏季大米不宜久存

由於稻穀加工成大米後,米粒失去了稻殼的保護,其中含有的營養物質全部暴露在空氣中,極易受濕、熱影響,招致蟲黴侵害。特別是梅雨、高溫季節,大米吸濕性強,大米表層和空氣中的黴菌繁殖加快,大米中的糠粉又會影響米堆中濕、熱的散發,稍不注意,便會出現大米發熱、發黴、生蟲。

醃菜禁忌

忌醃製前久放

蔬菜在進壇醃製前,主要是防止新鮮蔬菜腐爛,因為腐爛的蔬菜會產生大量的亞硝酸鹽。如果曬菜時天氣不好,陰雨連綿,則新鮮蔬菜不易曬成半幹,容易漚爛,如果將菜曬成半幹後不及時拌鹽進壇醃製,而是等了幾天後再進壇醃製,這樣產生的亞硝酸鹽更多。這是因為蔬菜中的大腸杆菌等細菌生長繁殖,將蔬菜中硝酸鹽分解成亞硝酸鹽。

醃菜食用前忌久泡

醃菜食用前不要久泡(不要超過8小時),而且最好用開水浸泡。因為醃菜在曬幹過程中可能被大腸杆菌等汙染。如果用冷水浸泡時間過長,細菌又會繁殖,將醃菜中的硝酸鹽分解成亞硝酸鹽,使即將食用的醃菜中含非常多的亞硝酸鹽。

新醃的蔬菜忌多吃

新醃的蔬菜中,含有一定量的亞硝酸鹽和硝酸鹽成分,其中維生素C已被大量破壞,如果人們長期過多食用,通過腸道的細菌作用,將原來硝酸鹽還原為亞硝酸鹽,易使亞硝酸鹽含量顯著增高。亞硝酸鹽進入人體後,能使細胞中的低鐵血紅蛋白被氧化成高鐵血紅蛋白,失去攜帶氧的能力,造成組織缺氧。同時亞硝酸鹽在胃內可與胺類物質化合成亞硝酸胺,而亞硝酸胺是一種強致癌物質。

未醃透的酸菜忌食用

未醃透的酸菜中含有大量的亞硝酸鹽。這種物質進入人體血液循環中,使正常的低鐵血紅蛋白被氧化成高鐵血紅蛋白,使紅細胞失去載氧的功能,從而導致全身缺氧,出現胸悶、氣促、乏力、精神不振、嘴唇青紫等症狀。

禁忌食用的“動物食品”

動物腎上腺

動物的腎上腺俗稱“小腰子”,位於兩側腎髒的前方,淡褐色,腎上腺外麵包著一層白色的纖維膜。腎上腺中含有一定量腎上腺皮質激素,可使人體內水鹽代謝發生障礙,引起血壓升高,肌肉無力,促進脂肪的分解和重新分布;腎上腺中還含有腎上腺髓質激素,可使全身血管收縮,心跳加快和加強,促使糖元分解,引起血糖升高。

動物淋巴結

動物的淋巴結俗稱“肉棗”,正常顏色為灰白色,如果出現充血、出血、腫脹、炎症等說明已發生病變。淋巴結是一種正常的組織器官,以豬為例,其全身約有淋巴結190多個,其功能是協助血液循環、輸送營養和加速新陳代謝,由於它對病原微生物起著過濾和吞噬作用,因此,淋巴結中往往聚集有較多的細菌和病毒,食之容易感染疾病。

動物甲狀腺

人吃了動物甲狀腺後,體內甲狀腺激素增加,會幹擾人體正常的內分泌機能。由於甲狀腺內的甲狀腺素比血液中高100倍以上,並且耐受高溫,故食之容易中毒,如果一次食入含2~3克甲狀腺素的甲狀腺就會引起中毒,出現類似甲狀腺功能亢進的一係列症狀,如頭痛、頭昏、惡心、嘔吐、興奮、煩躁、心悸、多汗、發熱、手指震顫、全身抽搐等症狀,嚴重者可致死亡。

動物肝髒

因為肝髒是家畜體內的主要解毒器官,血液中有害物質大量流入肝髒,肝髒內聚集的毒性物質較多。此外,肝髒中含有大量的維生素A,如果食用過多可導致惡心、嘔吐、頭昏、嗜睡、骨質疏鬆、皮疹、毛發幹枯等症狀,並對人的肝髒有一定的損傷作用。

忌食生炒的內髒

家畜的一些內髒有時可能感染和攜帶乙型肝炎病毒,並且具有傳染性。乙型肝炎病毒的抵抗力較強,60℃燒煮4小時亦不能殺滅。生炒隻能炒熟外部,不能殺滅內部的乙型肝炎病毒,人食用後有可能感染上乙型肝炎。

燒魚不宜早放生薑

燒魚時,放一些生薑可以去腥增鮮,但過早地放入生薑,魚體浸出液中的蛋白質會影響生薑,使薑不能發揮去腥作用。魚體的浸出液略偏酸性(PH值5.5左右)時,放入生薑,其去腥的效果最佳,因此,燒魚時應待到魚的蛋白質凝固後再加入生薑以發揮去腥增香的效能。

冷藏熟食不宜直接食用

電冰箱是靠低溫使食品保鮮的,而低溫隻能抑製細菌的生長繁殖,卻不能消滅細菌。一些腸道杆菌,如傷寒杆菌、腸炎病菌,在冰雪中還至少可生存3個月,一旦恢複到正常溫度,它便會迅速生長繁殖,並產生大量毒素。如果熟食品在冷藏前就已被上述細菌汙染,取出後直接食用,就很容易引起腸道病的發生。

幹魚片不能多吃

據測定,每食一包魚片咀嚼次數達上百次。由於咀嚼的次數愈多,唾液的分泌量愈多,這樣咽下大量的唾液可以稀釋胃液從而降低胃的消化能力,並容易在胃內發生腐敗和發酵。另外,分解食物和產生氣體的急驟,使人發生呃逆、胃痛、惡心、嘔吐等消化不良的症狀。

不宜過多食入高蛋白食物

蛋白質是生命的基礎,是人體必需的營養物質。它在構成、修補人體組織、提供熱量、增強人體抵抗力方麵有著極重要的作用。但是,進食過量的蛋白質,可發生蛋白質中毒,對人體是不利的。

無鹽醬油使用禁忌

無鹽醬油適於腎炎浮腫和肝硬化腹水等病人食用,是以氯化鉀為主要鹹味劑製成的調味品。

腎功能尚好,每天尿量在1200毫升以上者,可以放心使用無鹽醬油。

如果病人腎功能不佳,24小時尿量在1000毫升以下,血鉀偏高,就應當盡量少用無鹽醬油,因為尿少不能把多餘的鉀排出體外;如果血鉀過高,尿量又少,應禁止食用無鹽醬油,否則會出現高血鉀症,引起生命危險。

天然調味品不宜濫用

天然調味品,如桂皮、八角、茴香、花椒等是家庭常用的烹調調味品。據國內腫瘤研究單位檢測,這些調味品有一定的誘變性和毒性,有害於人體健康,如桂皮內含有移碼突變型及堿基對置模型誘變物,花椒、八角、茴香含有移碼突變型誘變物。誘變物能改變正常組織細胞的遺傳功能,使細胞發生突變,誘發惡性腫瘤,損害人體健康。因此,天然調味品也不宜濫用,應盡量少用。

夏秋季不宜用熱性調料

夏秋季燥熱,氣溫高,烹飪時使用熱性調料(八角、茴香、小茴香、桂皮、花椒、白胡椒等),會使人燥熱不能忍耐,還會引起消化道和泌尿道一些病症。

熱性調料可以引起便秘、痔瘡、腸脹氣、尿少、尿痛、血尿、腎痛等,同時還會引起全身性疾病,如口角炎、唇燥裂、咽炎、鼻衄、結膜炎、頭暈、心悸、痱子、中暑等。患慢性病者,如肝病、心髒病、肺結核、糖尿病、重度高血壓、動脈硬化、甲亢等,使用熱性調料,會導致病情加重。因此,夏秋季不宜用熱性調料,必要時可微量應用,或用蔥、蒜、薑等平性調料代替。

減肥者不宜吃芥末

芥末中含有一種化學物質,可以刺激胃黏膜,產生過多的胃酸,使人產生饑餓感,食欲大增。結果立誌節食者,反而食量增加,減肥失效。

受潮、變硬的奶粉不宜食用

奶粉如在較高的溫度下存放,很快就會引起顏色變褐,降低原有的香氣,同時發出一種陳腐的氣味,並且溶解度下降,蛋白質生理價值及消化性也大為降低,細菌容易滋生而使奶粉變質。

奶粉開罐、拆袋後很容易吸收空氣中的水分。一旦奶粉中的乳糖吸水之後,就會使奶粉中的蛋白質粒子彼此粘結而使奶粉形成塊狀。因此,存放時應特別注意。若奶粉回潮變硬則不宜再食。

骨頭湯的益壽功能及措施

人體中最重要的組織之一是骨髓。骨髓是充滿骨內腔隙的柔軟組織,分紅骨髓和黃骨髓。紅骨髓由網狀組織構成支架,在網眼中含有各種不同發育階段的血細胞,是造血器官之一。這些血細胞成熟後即進入血液循環,以補充血液中血細胞的損耗。紅骨髓在成人分布於扁骨內和長骨兩端。黃骨髓存在於長骨的中部,主要由脂肪細胞所構成,正常時沒有造血功能。骨髓是人體造血的“工廠”,無論是紅細胞、白細胞都是在骨髓中形成的。但是隨著人的年齡增長,骨髓製造紅細胞和白細胞的功能也自然衰退。然而,人們可以從體外攝取類粘朊使骨髓生產血細胞的能力加強,從而達到減緩老化的目的。

提取類粘朊最簡單的辦法是利用動物骨頭中的類粘朊。最好是用牛骨頭,把骨頭砸碎以1份骨頭加5份水的比例,用弱火煮2小時,目的是把含有類粘朊和骨膠原的髓液溶解。然後過濾,棄去骨頭。過濾後的骨頭湯冷卻後會在容器底部積一層黏質的東西。食用時,搖動容器,使底部的黏質物混在骨頭湯內。這種骨頭湯可當佐料或做菜湯,都行。

奶對身體的補益作用

奶及奶製品已經相當普遍地進入平民百姓的家庭中了,然而,仍然有人對奶及奶製品存有疑慮。部分人飲用牛奶後有腹脹、排氣現象;也有人飲用牛奶後發生腹瀉。那麼,奶及奶製品的營養價值到底怎麼樣呢?

市場上供應的鮮奶主要是牛奶,奶製品有酸奶、奶粉、煉乳及含有奶酪的各種製品。奶及奶製品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有資料表明,100毫升牛奶中含有蛋白質3.3克,脂肪4.0克,糖5.0克,還含有維生素A、維生素D、維生素C、維生素B,以及鈣、鉀等礦物質。牛奶中所含的營養素不僅較為全麵,更重要的是,牛奶中的蛋白質為優質蛋白,更適合中年人的需要。牛奶又很容易消化吸收,很適合中年人食用。牛奶中的乳糖,有助於腸道乳酸杆菌的生長、繁殖,有助於提高中年人的消化功能。奶及奶製品中含鈣量較高,對於預防中年骨質疏鬆是很有益的。酸奶是用鮮奶添加乳酸杆菌後發酵而成的。乳酸杆菌在腸道內可以抑製致病菌的繁殖,加快食物殘渣的酵解,還可以在腸內增加B族維生素的形成,促進人體對維生素D和鈣的吸收。酸奶尚可以刺激胃酸分泌,增強胃腸消化功能,患有慢性萎縮性胃炎的中年病人,胃酸較少,酸奶的功用就更大了。所以,奶及奶製品的確是中年人的高級營養品。

奶及奶製品的營養價值雖高,但是並非完美無缺。腸道疾病的恢複期,病人不宜飲用奶品;傷寒病人在恢複期更不能飲用牛奶,病人往往因有腹脹而增加痛苦,尚易誘發腸穿孔。有些人腸道內缺少乳酸、糖酶,不能較好地分解牛奶中的乳糖,飲用牛奶後常有腹瀉,如果在飲用牛奶前先吃些米麵食品,或選用米粉、藕粉、杏仁霜等放入牛奶中,煮成稀糊狀半流質飲食,然後服用,一般即可以避免腹瀉。患有高脂血症及肥胖症的人,不宜過多地飲用奶及奶製品。

蜂蜜的補益作用

蜂蜜是常用的保健食品之一。蜂蜜是蜜蜂采集各種花粉釀製而成的,常見的蜂蜜有槐花蜜、油菜花蜜、棗花蜜等。蜂蜜中含有豐富的葡萄糖、果糖、蔗糖等,其含量約為牛奶的十多倍,還含有多種維生素、無機鹽等營養物質,適當服用蜂蜜有益於增進健康。一般多用溫開水衝服,每次1~2匙,早晚各服1次。有些人在麵包、蛋糕等食品中添加適量蜂蜜,也是可取的方法。

老年人胃腸功能較差,消化吸收能力弱,蜂蜜中的營養成分大部分可以近於直接吸收,服用蜂蜜還可以有助於提高消化功能,增進食欲。蜂蜜對改善老年人的消化功能有較強的針對性。老年人常有慢性便秘,服用蜂蜜後,可增強腸的蠕動,有良好的潤腸通便功能。老年性慢性支氣管炎及高血壓病是老年人的常見病、多發病,服用蜂蜜則為重要的輔助治療。因此說,蜂蜜是老年人的滋補佳品。但是,老年人食用蜂蜜過多,血糖升高,也可能誘發糖尿病,患有糖尿病的老年人,更不宜食用蜂蜜。

枸杞子的益壽功能及措施

枸杞子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糖,以及甜菜堿、胡蘿卜素、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C、煙酸、亞油酸、氨基酸、甙類、胺類等成分。它具有營養細胞,保護視力,保護肝、腎和心血管係統,降低膽固醇,興奮大腦神經等作用。常服能延緩衰老,可預防和治療多種慢性疾病和老年性疾病,防治須發早白,故有“去老聖藥”之稱。

枸杞子還是一種營養豐富的滋補膳食。用枸杞子清蒸雞蛋、鴨蛋、豬腦或鴿子,加糖或淡鹽食用,對貧血、身體虛弱、神經衰弱等症有良效。用枸杞子清燉牛鞭,既是名菜,又是壯骨益精的良藥,可治療陽痿、遺精等症。枸杞子還可作飲料用,患高血壓或糖尿病的人,每日用枸杞子15克泡開水當茶飲用,有一定療效;加菊花6克同泡,對頭昏眼花、迎風流淚、夜盲患者有好的治療效果。用枸杞子50克泡酒喝,能補虛弱,益精氣,去冷寒,壯陽道,健腰腿。

蜂蜜不宜用金屬器皿存放

有人習慣用鐵罐盛蜂蜜,以為這樣密封程度好。其實恰恰相反,這樣存放蜂蜜不僅營養成分受到破壞,而且人服了會引起惡心、嘔吐等中毒症狀。這是因為蜂蜜中含有0.2%~0.4%的有機酸和碳水化合物,這兩種酸性物質在酶的作用下,部分轉變為乙酸。當蜂蜜長期貯存在金屬器皿內,產生的乙酸就會使鍍鋅的鐵皮腐蝕脫落,從而增加了蜂蜜中的鋁、鋅、鐵等金屬含量,使蜂蜜變質。因此,不宜用金屬器皿存放蜂蜜。

不宜吃生蜂蜜

有的人以為,生鮮蜂蜜是蜜蜂新釀製的蜂蜜,既新鮮,又未經加工和保存、轉運,因此營養更豐富,味道更純正,汙染也更少,更適合食用。殊不知,這種認識是錯誤的,生蜂蜜和鮮蜂蜜是不宜直接食用的。

這是因為:蜜蜂在釀製蜂蜜時,尤其是在花源短缺時,常常會采集一些有毒的花粉。因此,鮮蜂蜜內難免會含有有毒花粉的成分,人若吃了這種蜂蜜,也難免會中毒。至於生蜂蜜,在蜂蜜收獲、運輸、保管過程中,可能會受到細菌汙染,因此直接食用也是不當的。食用蜂蜜還是以經過加工、加溫、消毒處理的為好。

忌多食油條

製作油條時必須加入明礬,明礬是一種含鋁的無機物。如果天天吃油條,日久天長所積累起來的鋁的數量就相當驚人了。被攝入人體的鋁,雖經腎髒可以被排除一部分,但由於天天大量積蓄,是很難排淨的。體內的鋁達到一定的數量時,便對大腦及神經細胞產生毒害作用,可引起老年性癡呆症。因此,忌多食油條。

不宜過量食用洋快餐

近年來,洋快餐猶如雨後春筍般地出現在我國市場上,不少青少年和家長對此趨之若鶩,摒棄中餐。其實,偏食洋快餐,對健康是不利的。

這是因為洋快餐代表的是歐美式膳食結構“三高”,即高熱量、高脂肪、高蛋白。長期過量食用這類食品,是引發高血壓、糖尿病、動脈硬化的潛在原因。以其含量較高的動物脂肪為例,這種脂肪過多則難以在體內分解,常常會附著於血管壁上,久而久之,就會使血管變窄,血流減少,導致疾病。

而洋快餐中肉類是主要成分,蔬菜很少,糧食類的加工也過於精細,損失了很多維生素。因此,還是少食為宜。

不宜多吃休閑食品

如今,很多人喜歡吃那些花花綠綠的休閑小食品,如膨脹類的蝦條、薯片、雪餅、涼果,蜜餞類的話梅、果脯等。殊不知,不少休閑食品都采用了較多的食品添加劑,如防腐劑、香精、味精、色素等。這些添加劑多係化學合成,有著一定的毒害性,如果過多食入這些含有添加劑的小食品,會對健康造成一定的危害,因此要盡量少吃或不吃休閑類食品。

忌過量食用午餐肉

午餐肉在醃製過程中需加少量的硝酸鈉、亞硝酸鈉等化學藥物。這些藥物多有較強的防腐作用,使肉製品不易腐敗變質。另外,亞硝酸鈉在酸性條件下會還原為亞硝酸,而亞硝酸又會與鮮肉的血紅素和肌紅素發生化學反應,使肉質變成美麗的玫瑰紅色。

硝酸鈉和亞硝酸鈉是對人體有害的化學物質,它使血液中的低鐵血紅蛋白氧化成高鐵血紅蛋白,失去輸氧能力而引起組織缺氧性損害。尤其是當肌體胃腸功能不全,腸內硝酸鹽還原菌過度繁殖情況下,食用過量午餐肉或亞硝酸鈉殘留超過0.1%的午餐肉,均可引起輕重不等的亞硝酸鹽中毒症狀,如頭痛、嗜睡、嘔吐、腹痛、發熱、呼吸急促等。因此,午餐肉以少吃為宜。

熏烤食物不宜多吃

烤鴨、烤雞、烤羊肉、烤紅薯、火腿、熏魚等熏烤食物,有一種特殊的香味,是家庭餐桌和宴會酒席上的佳肴,很多人喜歡食用。但是,從養生保健角度看,這些食品是不宜多吃、不宜經常食用的。

經過熏烤的魚、肉及烤糊、燒焦的米麵中,都含有一種化學物質——多環芳香烴。這種化合物中含有致癌物質3,4-苯並芘,它是在食物熏烤、焦糊過程中產生的,溫度越高,產生得越多。

熏烤食物還會在胃中產生亞硝酸胺,它是由仲胺和亞硝酸鹽在人的胃中酸性條件下形成的。仲胺的來源很多,食物中蛋白質熏烤受熱分解可產生仲胺,而亞硝酸鹽則是食物中的“常客”。

那麼,是否偶爾吃些熏烤食物就會引起癌症呢?當然不是。因為癌症的形成取決於多方麵的因素。例如,熏烤加工的方式如何、同時吃的其他食物是什麼、個人的健康狀況怎樣等。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熏烤食物吃得多了致癌。因此,熏烤食物不宜多吃、常吃。

方便麵不宜常吃

現在人們的生活節奏快,方便麵、麵包、餅幹等方便食品很受人們青睞,確實省時方便,味道也很鮮美,尤其很多小孩也往往把方便食品當作主食來吃。但人們忽視了方便食品所含營養不全這一重要問題。

一般說來,方便食品如方便麵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少量味精、食鹽和調味品。其調味品如牛肉汁、雞肉汁、蝦汁中的牛肉、雞肉、蝦肉的含量很少,而且缺乏蔬菜,有的有菜末或菜汁,但量很少。因此,方便食品中並不具備人體所需要的蛋白質、脂肪、礦物質、維生素和水等較全麵的營養素。

因此,人如果長期食用方便麵,就會造成某些營養素的缺乏而罹患疾病。據營養學家調查表明,在長期食用方便食品的人群中,有60%的人營養不良,54%的人患缺鐵性貧血,23%的人患維生素B2(核黃素)缺乏症,16%的人缺鋅,20%的人因缺乏維生素A而患眼疾。

此外,有些方便食品還或多或少含有對人體不利的食品色素和防腐劑等。方便食品還有較多的油脂,容易氧化酸敗,攝入人體後對人體內重要的酶係統有一定破壞作用,經常攝入這類食物,會使人加速衰老。

有哈喇味的食品不能吃

食用油脂和含油脂豐富的點心、餅幹、花生、核桃、香腸、香肚等在貯存過程中容易產生哈喇味。其原因是油脂的原料殘渣和微生物產生的酶引起了油的酶解,或受到陽光、溫度、水分、金屬容器等的作用,發生了分解,生成一種不飽和脂肪酸——亞油酸,亞油酸非常容易和空氣中的氧發生化學反應,產生有毒的低分子物質,如醛、酮和某些過氧化物。這種現象叫油脂氧化,也就是化學上常說的油脂酸敗,酸敗的油脂會有哈喇味。

有哈喇味的食品不能吃。一方麵,因為油脂酸敗後,會使食品風味變劣,營養價值明顯降低,油脂中所含的維生素E、維生素A、維生素D都已被氧化,損失殆盡;另一方麵,有哈喇味的食品對人體有害,食後會刺激消化道黏膜,使人惡心、嘔吐、腹痛,嚴重者還會使肝髒腫大。

為了防止食品出現哈喇味,在食品製作過程中,應該清除油中殘渣,避免微生物的汙染,以杜絕或延緩酶解過程。另外,含油脂豐富的食品包裝要嚴密,盡量使它不與空氣接觸,並放在陰暗、低溫、通風的地方,避免陽光直射。煉製豬油的時間要長一些,使水分煉盡,同時添加花椒、大料、生薑等天然抗氧化劑,既能增加香味,又可延長貯存時間。

忌生吃菱角

現代藥理實驗表明,菱角所含的β-穀甾醇、麥角甾四烯等成分對癌細胞的變性組織增生均有抵禦作用。特別是作為食道癌、乳腺癌、子宮癌病人的食療方法,菱角具輔助治療的作用。菱角可益氣健脾、補中延年、祛病強身,所以有“秋來食菱益健康”的說法。但是,生食菱角會感染薑片蟲病。

薑片蟲學名叫“布氏薑片吸蟲”,祖國醫學稱之為“赤蟲”。其尾蚴在水中吸附於菱角等水生植物表麵變成囊蚴,一旦被人吞下,在消化道和膽汁的作用下,囊蚴破壁後又變成尾蚴,在十二指腸或空腸上段吸取營養,偶爾也會在幽門及大腸甚至膽道內寄生,造成黏膜點狀出血、水腫以致形成潰瘍或膿腫。這樣的患者,尤其是兒童會出現程度不同的消化功能紊亂,交替出現腹瀉和便秘。患者多呈營養不良的症狀,如消瘦、浮腫、貧血。對兒童,還可導致發育障礙、智力減退等。預防薑片蟲感染,關鍵在於不要吃生菱角。

忌生吃荸薺

荸薺又稱馬蹄、地栗。它肉質潔白,營養豐富,清香鮮美,深受人們喜愛,可做成各種菜肴,葷素皆宜,但不能生吃。因為荸薺生於水田池沼之中,被許多有害有毒的生物或化學物質汙染,如生吃荸薺就很容易感染薑片蟲病。可去皮後,在開水中煮片刻,加點白糖即可食用。

忌多食葵花子

葵花子中含有豐富的鉀、磷、鐵、鈣、鎂及維生素E、A、B1、B2、P等。在100克葵花子中含鉀920毫克,維生素E 207毫克。豐富的鉀元素對保護心髒功能,預防高血壓,頗多裨益,而維生素E及精氨酸對生理機能和精子的質量有益。葵花子油中所含植物膽固醇和磷脂,能夠抑製人體內膽固醇的合成,防止血漿膽固醇過多,可防止動脈硬化。葵花子又有綜合性的抗癌作用,對增進營養、健身防病、防癌抗癌都有積極作用。

由於葵花子中還含有不飽和脂肪酸,如果食用過多會消耗體內大量的膽堿,從而使體內脂肪代謝發生障礙。其結果是,大量的脂肪堆聚於肝髒,引起脂肪肝,從而嚴重影響肝細胞的功能,造成肝功能障礙和結締組織增生,甚至形成肝硬化或肝組織壞死等病變。因此,葵花子雖香,但亦應適可而止。

不宜多吃糖

糖尿病並非吃糖過多所引起的,而是由於胰腺中的胰島細胞功能失常,導致胰島素分泌不足而發病。正常的胰島細胞對血糖有很大的調節作用,但是如果進食過多的糖引起肥胖症時,患糖尿病的可能性就會增加,因此,糖雖不是元凶,但不宜多吃。

巧克力有利於保護牙齒

人們總認為巧克力是牙齒的大敵。恰恰相反,巧克力還可保護牙齒。

美國學者經多年研究得出結論:巧克力並不會破壞牙齒的琺琅質,導致齲齒。因為巧克力含有抗齲齒的單寧酸。這種大量存在於茶葉中的物質能卓有成效地包圍有害的微生物,使它們無法危害齒冠表麵的硬組織,從而達到保護牙齒的目的。

水果罐頭不宜分次食用

水果罐頭啟封後,最好一次吃光,若啟封後存放,分次食用,則罐頭內的水果易被汙染、變質,食用後引起疾病。

因為罐頭中的水果含糖和酸較多,啟封後,容易被空氣中的乳酸菌、酵母菌汙染,這類微生物繁殖很快,並能迅速把糖和有機酸分解為乳酸、醋酸和其他物質。因此,水果罐頭啟封後不宜存放。

香腸不宜久貯

久貯的香腸容易發黴。而發黴的香腸容易被毒力較強的肉毒杆菌汙染。肉毒杆菌可以產生毒力很強的肉毒黴素,人若食用則引起中毒,重者危及生命。

熟銀耳忌久放

銀耳含較多的硝酸鹽類。煮熟的銀耳放置時間過長,在細菌的分解作用下,硝酸鹽會還原成亞硝酸鹽。吃了這樣的銀耳湯,亞硝酸鹽使血液中的血紅蛋白喪失攜帶氧氣的能力,破壞人體正常造血功能。因此,煮熟的銀耳最好當時吃,忌久放。

不宜用鋁鍋長久放飯菜

鋁化學性質非常活潑,在空氣裏容易氧化,生成氧化鋁薄膜。氧化鋁薄膜不溶於水,卻能溶於酸性或堿性溶液中。鹽也能破壞氧化鋁。鹹的菜、湯類食物,如果長期放在鋁製容器裏,不僅會毀壞鋁製器,而且湯菜食物,會溶進較多的鋁分子。這些鋁分子和食物發生化學變化,生成鋁的化合物。長期吃含有大量鋁和鋁化物的食物,就會破壞人體中正常的鈣、磷比例,影響人的骨骼、牙齒的發育和新陳代謝,同時還會影響某些消化酶活性,使胃的消化功能減弱。所以,鋁鍋不宜久放飯菜。

炒菜心忌放堿

有人在炒菜心時,喜歡放點堿,這樣炒出的菜心,確實能使其顏色新鮮。但這種方法是不可取的,因為菜心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其中以維生素C為主,而維生素C會在堿性溶液中氧化失效。因此,在炒菜心時不宜放堿,應采用急炒的辦法,這樣能減少維生素C的損失,保持其本身應有的價值。

炒胡蘿卜不宜放醋

胡蘿卜含有大量胡蘿卜素,攝入人體的消化器官後,就可以變成維生素A。維生素A可以維持眼睛和皮膚的健康,皮膚粗糙和患夜盲症的人,就是缺乏維生素A的緣故。但注意不要用醋來炒胡蘿卜,否則胡蘿卜素就會被破壞殆盡。

蔬菜焯水不宜冷水下鍋

蔬菜在水中加熱後,細胞膜即被破壞,並產生氧化酶,對維生素C有很強的破壞作用,但這種酶不耐高溫,65℃時活性很強,85℃以上時就會被破壞。焯菜時如果水冷就下鍋,當水溫30℃~65℃時,氧化酶便大量釋放,維生素即遭到破壞;如果是沸水下鍋,氧化酶就會立即失去活性,從而能保持蔬菜中的大部分維生素C。另外,焯水時如果水不開就放入蔬菜,勢必延長焯水時間,這樣,蔬菜中的營養就會大量地溶於水中,而且會使蔬菜失去脆嫩的質地,變得軟爛。焯水時間長,蔬菜中的葉綠素也會迅速分解,失去原有的翠綠色澤,影響蔬菜的質量。因此,蔬菜焯水宜在水沸時下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