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蔬菜類飲食宜忌(3 / 3)

菠菜還適宜於高血壓病、貧血病、糖尿病、痔瘡、便秘、便血、壞血病、夜盲症及皮膚粗糙、過敏、鬆弛的患者食用。

菠菜雖好,但是也不宜多吃。這主要是因為:菠菜中含有較多的草酸,食物中的鋅、鈣極易與草酸結合而被排出體外,從而引起體內缺鋅和缺鈣。缺鋅會使人出現食欲缺乏、味覺下降,使兒童發育不良;缺鈣則會使人骨骼和牙齒發育不良,甚至出現軟骨病。因此,食用菠菜不宜過多,而且烹好之前,最好用開水焯一下或用熱水浸泡一下,以減少其中的草酸含量。

不宜用胡蘿卜做下酒菜

在酒館或飯店,經常有“拌三絲”這種涼拌小菜,供人們做下酒菜。但是食品專家告誡人們:“胡蘿卜下酒”的吃法是不利於健康的。

這是因為:胡蘿卜中豐富的胡蘿卜素和酒精一同進入人體,就會在肝髒中產生毒素,引起肝病。所以,胡蘿卜不宜做下酒菜,喝酒時也不宜服用胡蘿卜素營養劑,特別是在飲用胡蘿卜汁後,不要馬上飲酒,以免危害健康。

不宜食用藍紫色的紫菜

紫菜是海藻類植物,通常生長在近海淺水區的岩礁上。市場上出售的紫菜係紅藻的幹製品,呈黑紫色而發亮光,其含蛋白質高達35.6%,還含有豐富的甘露醇、維生素等營養成分。據測定,紫菜含蛋白質比鮮蘑菇高9倍,脂肪比海帶高8倍,維生素B2比香菇高近10倍。常食紫菜,對人的健康十分有益。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紫菜若保管貯藏不當,極易發生黴變;另外,紫菜還常會受與其為鄰的藍綠藻、雙鞭甲藻類等藻類分泌的有毒物質(如環狀多肽、岩藻素等)所汙染,使紫菜色澤變為藍紫色。更不可忽視的是這些毒素對熱穩定,即使加熱燒焦也不能解毒。因此,紫菜若變為藍紫色就不宜再食用了。

不宜食用隔夜熟白菜

冬季餐桌上,大白菜出盡了“風頭”:大白菜炒肉絲、大白菜粉絲湯、辣白菜、白菜燉土豆、白菜豬肉水餃等等。大白菜不僅易於保存,口感軟糯,容易入味,而且含有豐富的維生素,並有較高的藥用價值。難怪人們喜歡食用它。

然而,大白菜含有大量的硝酸鹽類,煮熟後如放置較久,由於細菌的作用,會使硝酸鹽還原成亞硝酸鹽。而亞硝酸鹽對人體有害,進入胃腸道後,可迅速進入血液中的血紅蛋白攜帶大量的氧供機體代謝,而亞硝酸鹽能使正常的血紅蛋白氧化成高鐵血紅蛋白而喪失攜帶氧的能力,使機體缺氧而引起皮膚青紫等症狀,嚴重危害人體健康。因此,大白菜應現炒現吃,不宜食用隔夜熟白菜。

日常飲食宜多吃些西紅柿

西紅柿被人們譽為蔬菜中的維生素倉庫,可見其所含維生素的全麵豐富。它是含維生素D最豐富的蔬菜之一,所含維生素C和尼克酸的量,在蔬菜中也名列榜首。

西紅柿對治壞血病有效。番茄素有助消化利尿之功,對腎病康複有益,對高血壓、眼底出血均有治療作用。中醫認為,新鮮西紅柿有清熱解毒、涼血平肝、健胃消食、生津止渴、補血養血和增進食欲的功效。

柿子不宜與紅薯、螃蟹同食

柿子富含豐富的維生素A、C。紅薯含有足夠的澱粉。螃蟹含豐富的蛋白質。

紅薯是含澱粉較多的食物,吃了以後會使胃裏產生大量胃酸,而柿子則含有較多的鞣質和果膠,胃酸和鞣質、果膠相遇,會發生凝聚作用,形成難溶性的硬塊——胃柿石。得了胃柿石使人胃腸道不適,大的胃柿石因排不出,刺激胃腸而導致出血、胃炎或潰瘍病,嚴重者可造成胃穿孔,甚至危及生命。

螃蟹體內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與柿子的鞣質相結合容易沉澱,凝固成不易消化的物質;因鞣質具有收斂作用,所以,還能抑製消化液的分泌,致使凝固物質滯留在腸道內發酵,使食者出現嘔吐、腹脹與腹瀉等食物中毒現象。

香蕉、黃瓜不宜久放冰箱

有不少消費者買回水果、蔬菜,為了多保存幾天,統統放進冰箱下麵的果蔬盒內。果蔬盒放果蔬自然沒問題,可是你不知道,香蕉、黃瓜是不宜久放在冰箱內的。

這是因為有些果糖的適宜貯存溫度較高,香蕉為11℃~13℃,黃瓜為10℃~13℃,而冰箱果蔬盒內的溫度一般為8℃左右。貯存溫度過低,就會發生凍害。

香蕉屬於熱帶水果,放入冰箱一天後,表皮就會發黑,生香蕉不能再催熱,成熟香蕉的味道會變壞,表麵還會發生凹陷斑塊。黃瓜發生凍害的物證是表皮顏色加深,瓜體變軟呈水浸狀,用刀切開的斷麵有膠狀透明液體流出,並失其特有風味。

為了防止和減輕這些果蔬發生凍害,應用溫度計測試一下果蔬盒的溫度,如果在12℃左右的果蔬一定要在陰涼通風的地方放一放,然後裝塑料袋內再放入冰箱貯存,這樣以保證果蔬食用。

綠葉蔬菜忌燜煮

各種綠葉蔬菜中,含有豐富的營養,也含有不同量的硝酸鹽,人吃適量的新鮮蔬菜,不會引起中毒。但當蔬菜腐爛變質或烹調時燜煮時間太長,硝酸鹽還原成亞硝酸鹽,則可引起中毒。這是因為亞硝酸鹽進入血液後,發生氧化還原反應,使血液中原來能供應各組織氧氣的低鐵血紅蛋白被氧化成高鐵血紅蛋白,而失去運送氧氣能力。中毒初期,皮膚、黏膜出現青紫,如有20%的血紅蛋白已轉變為高鐵血紅蛋白,則可造成機體組織缺氧,產生“窒息”。有時,吃了含有大量硝酸鹽的蔬菜,由於腸道細菌的作用,使硝酸鹽還原成亞硝酸鹽,也會發生中毒,在醫學上被稱之為“腸原性青紫症”。

硝酸鹽和亞硝酸鹽主要來自蔬菜。因此,蔬菜存放過程中要防止腐爛,綠葉蔬菜不能長時間燜煮,煮熟後不要存放太久。另外,醃製蔬菜時,食鹽濃度須在15%以上,醃製15天後方可食用。否則,也易引起亞硝酸鹽中毒。

蔬菜存放3忌

1.忌存放青菜用水洗有的人存放青菜前先用水洗一洗,認為一是幹淨,二是讓菜吸收水分保持鮮嫩。這是不對的,這樣不利於青菜保護營養成分。其實青菜吸收水分靠根部而不在莖葉,青菜水洗之後,莖葉細胞外的滲透壓和細胞呼吸均發生改變,造成莖葉細胞死亡潰爛,大傷營養成分。存放茄子也忌用水洗。茄子表麵有一層蠟質,保護細嫩致密的肉質。茄子經水洗後表皮受損,蠟質被破壞,不利於保護茄肉,也會使微生物侵入茄子內部,引起茄子腐爛變質,使茄子的營養價值受損,如果洗後放時間稍長,茄子就不能吃了。

2.忌久放有的人習慣一次買很多的菜,放起來吃幾天。此乃省事之舉,但對蔬菜營養保護不利。蔬菜放時間長了,就會幹枯腐爛或變質,菜的營養成分損失很大,甚至產生毒素傷害人體健康。比如南瓜看來存放不易腐爛,但是,南瓜含糖量較高,存放時間久了會,瓜瓤內會產生一種不易發現的化學變化,人吃了不但營養價值不高,而且還會中毒,出現頭暈、嘔吐、腹瀉等症狀。

3.冬貯忌搬動有些冬存菜隻是細胞間的水分結冰,而細胞壁並無任何損傷,隻要不搬動它,氣溫上升後它仍然會複蘇。如果搬動,就會因外力擠壓而使細胞間的硬冰擠壞細胞壁,氣溫升高後,它就會變得黏糊腐爛,不能食用。

茄子忌淋雨水

茄子表皮上有一層蠟質,一旦著了雨水,蠟質就易被衝刷掉,使微生物侵入茄肉內部,尤其是表皮遭到碰磕的茄子更易腐爛。為了減少茄子的損失,一是要避免碰傷,二是要防止雨淋。

煮黃豆不要早加鹽

黃豆吸收了足夠的水分,就容易煮熟。如果煮黃豆過早加鹽,鹽水濃度超過了黃豆中的濃度,水不但滲透不進,還會從煮胖的黃豆中“鑽”出來,黃豆中沒有足夠的水分就煮不爛了。

紅薯貯存4忌

1.紅薯存放時不可放置在陽光下這樣會使鮮紅薯曬幹、風幹,使大量營養素損失,如果曬得過幹就難以食用。

2.忌貯存在過於潮濕的地方潮濕會使紅薯表皮呈現褐色、黑色斑點。腐爛或薯心變硬發苦,說明紅薯受到了黑斑病的侵襲,不但營養損失殆盡,而且食後對人的肝髒有毒害作用。吃黑斑紅薯會引起食物中毒,出現胃部不適、惡心嘔吐、腹痛腹瀉,嚴重時可發生高熱、頭痛、氣喘、嘔血、神誌不清、抽搐昏迷,甚至死亡。

3.不可貯存時間過長貯存時間過長的紅薯,稍有不當,就會變質,造成營養成分的損失。

4.受鎬傷或在運送中碰破皮的紅薯忌長時間存放這類紅薯極易腐爛或使營養成分丟失。被水淹過的紅薯也不要貯存。

正確的貯存紅薯方法是,將紅薯放在地窖內貯存。地窖應選擇地勢高、通風好、不滲水,並保持地窖涼爽濕潤,不潮濕。保存時間一般以一冬為宜,到了春季氣候變化大,忌再保存。

香菇忌用涼水泡

香菇之所以受到人們的喜歡,主要是因為它香味濃鬱。用香菇燒菜、煲湯或作為燉肉、燉雞的輔料,味道極佳。再者,香菇營養非常豐富,每100克幹香菇中含脂肪1.8克、碳水化合物54克、鈣124毫克、磷415毫克、鐵25.3毫克,還含有維生素、尼克酸、蛋白質等,經常食用可提高機體免疫功能、延緩衰老、抗病毒、防癌、抗癌、降血壓、降血脂、降膽固醇、防止動脈硬化和肝硬化等。

香菇多為幹品,在食用時首先要泡發,然後才能烹製菜肴。在具體泡發上很有講究:不能用涼水;不能用剛開的水;不能泡發時間過長。這是因為,香菇中含有一種核酸分解酶,用溫度為80℃左右的熱水浸泡時,這種酶才會催化香菇中的核糖核酸,分解出具有鮮香味的物質。這樣泡發的香菇,烹製出的菜肴才能出味,香味濃鬱。如果用冷水浸泡,就不容易將這種物質泡出;如果泡發的時間過長,就會使香菇的香味、鮮味大大降低,從而影響香菇的食用價值。

新鮮木耳不宜食用

新鮮木耳中含有一種卟啉類光感物質。這種物質對光線敏感,食用後經太陽照射可引起日光性發炎,暴露部位易出現瘙癢、水腫、疼痛,甚至發生壞死,個別嚴重者因咽喉水腫而發生呼吸困難。因此,新鮮木耳不宜食用。木耳幹燥後,所含卟啉類光感物質即自行消失,並失去毒性,食用無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