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肉蛋類飲食宜忌(2 / 3)

魚類的肉屬於高蛋白食品。鹹菜在醃製過程中,其含氮物質部分轉變為亞硝酸鹽,當鹹菜與魚一起燒煮時,魚肉蛋白質中的胺與亞硝酸鹽化合為亞硝胺,亞硝胺是一種致癌物質,可引起消化道癌腫,故魚與鹹菜不宜配食。

鯉魚不宜與狗肉同食

鯉魚,氣味甘平,利水下氣,除含蛋白、脂肪、鈣、磷、鐵外,還有十幾種遊離氨基酸及組織蛋白酶,與犬肉同食,二者生化反應極為複雜,可能產生不利於人體的物質。不宜共食,更不宜同烹。

吃狗肉時不宜吃大蒜

從中醫角度說,狗肉與大蒜相克。大蒜辛溫有小毒,溫中、下氣、殺菌、消穀食,含大蒜素,新鮮大蒜中,有大蒜氨酸(一種章硫氨基酸),經蒜酶分解產生大蒜辣素,有殺菌作用,並能刺激腸胃粘膜,引起胃液增加,蠕動增強。狗肉性熱,大蒜辛溫有刺激牲,狗肉溫補,大蒜熏烈,則食助火,容易損人,火熱陽盛素質,尤當忌之。

不宜過多吃精肉

有關研究發現,造成動脈硬化的主要物質是同型半胱氨酸,它是蛋氨酸在人體某種特殊酶的催化作用下形成的,而動物精肉中的蛋氨酸含量恰恰很高。同型半胱氨酸既會直接損傷動脈壁,又會助長血小板集聚、血栓形成、脂質滲入,並直接損害動脈腔內皮細胞,致使動脈壁發生病變,影響動脈壁脂肪代謝的動態平衡,使血液中的膽固醇、三酰甘油等脂質成分沉積於動脈壁,從而形成動脈粥樣硬化。因此,精肉也不宜多吃。

火腿忌放冰箱內存放

有的家庭為使火腿保存的時間長些,將其放入冰箱內貯存。其實這種做法的結果適得其反。

因為,火腿在製造過程中,是經過醃製的,因而氯化鈉含量較高。冰箱內溫度較低,火腿中的水分極易凍結成冰,從而促進了火腿內脂肪的氧化作用,又具有催化作用,使氧化反應的速度大大加快,火腿質量明顯下降,因而貯存期反而縮短。

吃高蛋白質食物後不要立即飲茶

長期以來,人們吃完肉食、蛋類、海味等高蛋白食物以後,總習慣於立即飲茶助消化。近年來,科學研究發現,這種做法是不科學的。

因為,茶葉中含有大量的鞣酸,鞣酸與蛋白質結合,生成具有收斂作用的鞣酸蛋白質,可使腸蠕動減退,從而延長糞便在腸道內儲留的時間,不但易形成便秘,而且還使有毒的物質和致癌物質被人體吸收,有害人體健康。所以,吃高蛋白質食物後,不宜立即飲茶。

服酶製劑時忌吃豬肝、喝濃茶

酶製劑是常用的藥物,常見的有胃蛋白酶、胰酶、菠蘿蛋白酶、澱粉酶、多酶等,其化學本質屬於蛋白質,而蛋白質是由氨基酸通過肽鍵組成的。因此酶製劑具有蛋白質、氨基酸的理化性質。金屬銅可抑製酶製劑的活性,從而降低其藥理作用。

豬肝是含銅豐富的食物(每100克含2.5毫克)。如果服酶製劑同時吃豬肝,豬肝內的銅就可與酶蛋白質、氨基酸分子結構上的酸性基因形成不溶性沉澱物,使其變性,降低療效。而茶葉中含有大量鞣酸,鞣酸可與肽鍵結合,形成牢固的氫鍵締合物,而改變其活性和作用。因此,服酶製劑時不宜吃豬肝和喝濃茶。

忌用大油烹調肉食品

大油含有較高的膽固醇,如用大油烹調肉食品,則會使菜肴中的膽固醇大大增加。膽固醇的化學性質相當穩定,即使高溫烹調也損失極少,很不利於健康。如果用植物油烹調肉食品,那麼情形就不同了。因為植物油中含植物固醇的物質,這種物質能抑製人體對膽固醇的吸收,而且其中還含有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可促進膽固醇的正常代謝,使它們不在人體內積蓄。

宜多吃些雞肉

雞肉較豬、牛、羊的肉質要嫩得多,營養也更加豐富,味道也更為鮮美。

每100克雞肉含蛋白質0.5克,脂肪8.1克,維生素B20.11毫克,維生素B10.04毫克,維生素A41微克,維生素E0.38毫克,鈣41.5毫克,磷170毫克,鐵1.75毫克,鉀210毫克,鈉54毫克,硒10.15微克等。總的看,雞肉富含蛋白質,比牛肉要多,比豬、羊肉更多,而脂肪則比豬、羊、牛肉要少,且多為不飽和脂肪酸,是中老年人和心腦血管病人的理想食品。

祖國醫學認為,雞肉有溫中益氣、補虛填精、益五髒、健脾胃、活血脈及強筋骨之功效,一般人皆可將雞肉作為增強體力、強壯身體的佳品食用。

忌吃死後不伸足的雞肉

凡宰殺之雞,放血後,由於缺血、缺氧,猛力掙紮,其腿多伸,體溫散盡後變為強直。雞疫死者足不伸,由於病毒侵襲,高燒中神經中毒肌肉攣縮,其肉中多含毒物,食之往往中毒。

忌食雞頭、雞屁股

有人願意吃雞頭、雞腦子和雞屁股,認為味美,營養豐富。其實不然。

雞長時間從地上啄食,有毒物質隨時可進入體內,經過體內化合反應,產生劇毒素,其中大部分毒物排出體外,但仍有部分毒物隨血液循環,並滯留在腦組織細胞間,長齡老雞腦中的毒素更多,人若食用雞頭是極其有害的。因此雞頭不宜吃,老雞頭更不應吃。

雞屁股指肛門上方雞尾處向外向上突起的肉質疙瘩,肉很肥,人們俗稱雞屁股,不宜食用。

這是因為雞屁股上有個“腔上裹”,裹裏充滿了數以萬計的淋巴細胞和具有很強吞噬力的巨噬細胞。這種細胞能吞噬進入雞體內的各種致病物質,如細菌、病毒以及致癌物質等。人們如果食用雞屁股,對人體健康會造成不利影響,故吃雞時要在燒煮前切下雞屁股扔掉。

病雞肉不能吃

一般來說,打蔫、兩眼呆滯、雞毛無光澤、雞冠暗紫的雞多為病雞,最好不吃。還有打開雞膛,發現肝髒明顯增大、變硬、有結節或其他髒器上有腫塊的雞也不要吃。

豬肉與牛肉不可同食

豬肉與牛肉不可共食的說法由來已久。這主要是從中醫角度來考慮。一是從中醫食物藥性來看,豬肉酸冷、微寒,有滋膩陰寒之性,而牛肉則氣味甘溫,能補脾胃、壯腰腳,有安中益氣之功。二者一溫一寒,一補中健脾,一冷膩虛人,性味有所抵觸,故不宜同食。二是牛肉微帶膻氣,在我國民間傳統配膳中,兩菜同桌也屬罕見,但從豬牛肉不能同烹同煮之說,這不僅是從飲食習慣,從中醫角度來說也是不宜的。

豬肉與豆類不宜同食

從現代營養學觀點來看,豆類與豬肉不宜搭配,原因有以下幾點:

豆中植酸含量很高,60%~80%的磷是以植酸形式存在的。它常與蛋白質和礦物質元素形成複合物,而影響二者的可利用性,降低其利用效率。

多酚是豆類抗營養因素之一,它與蛋白質起作用,影響蛋白質的可溶性,降低其利用率;蛋白水解酶和γ-澱粉酶、脂酶素等起作用,影響消化能力。多酚不僅影響豆類本身的蛋白質利用,在與肉類配合時也影響肉類蛋白的消化吸收。

豆類纖維素中的醛糖酸殘基可與瘦肉、魚類等葷食中的礦物質如鈣、鐵、鋅等結合成螯合物而幹擾或降低人體對這些元素的吸收。故豬肉與黃豆不宜相配。豬肉、豬蹄爪燉黃豆是不合適的搭配。

蝦不可與豬肉同食

蝦有淡水蝦、海蝦之分。淡水蝦,性味甘溫,功能補腎壯陽,通乳;海蝦,性味甘鹹溫,亦有溫腎壯陽、興奮性機能作用。豬肉助濕熱而動火,故二者相配,耗人陰精。故陰虛火旺者,尤忌豬肉與蝦配食。

食豬肝不宜炒得太嫩

豬肝含有多種營養物質,富含維生素A和微量元素鐵、鋅、銅等,而且鮮嫩可口,很多人喜食。但不少人還不知道,吃豬肝要先去毒。

豬肝是豬體內最大毒物中轉站與解毒器官,各種有毒的代謝產物和混入飼料中的某些有毒物,如農藥等都會集中在肝中,並被它解毒,經腎髒從小便中排出。肝髒也會發生疾病,甚至肝癌。此外,肝吸蟲等寄生蟲,亦會寄生其中。所以,肝髒又是個“納垢藏汙”的場所,倘若肝髒的各類毒性物質未能排淨,或解毒功能下降,有毒物質就會殘留在肝髒中,可能誘發癌症、白血病及其他疾病。

有人吃豬肝喜歡嫩,甚至帶血吃,認為這樣才鮮嫩。殊不知,因為在鍋中炒的時間太短,不但難以殺死豬肝內的某些病原菌或寄生蟲卵,同時也不能有效地除毒。所以,豬肝不宜炒得太嫩。

羊肉與生魚片不宜共食

羊肉與生魚片共食有4不宜:羊肉大熱,而生魚片配以薑、蒜、醋皆辛熱之品,益助其熱,此一不宜;羊肉含蛋白質、脂肪、多種維生素及微量元素,而魚片肉生,其酶未推動活性,二者同食變化複雜,易發生不良反應,此二不宜;羊肉氣膻,生魚片味腥,腥膻雜進,亦非佳味,此三不宜;生魚肉中易感染寄生蟲,此四不宜。

忌食青蛙肉

蛙肉鮮美,細膩可口,然而吃蛙肉易得病且後患無窮。

近年來,因農田使用化學農藥,昆蟲吞食含有農藥的農作物後,體內農藥殘毒聚集,食蛙肉者,將會把聚集在蛙肉內的毒素一並吃進,久而久之,就會造成慢性中毒。再說,青蛙有益於農業作物,從生態保護來說,也不應食用青蛙。

不宜盲目吃狗肉

據測,每100克狗肉中約含水分76克,熱量為490千焦,蛋白質16.8克,脂肪4.6克,碳水化合物1.9克,維生素B1 0.34毫克,維生素B2 0.2毫克,尼克酸3.5毫克,維生素E 1.4毫克,鈣52毫克,磷68(廣東)~146(山東)毫克,鐵2.9毫克,鉀147毫克,硒14.5微克,膽固醇62.5毫克。另含多種微量元素、氨基酸和脂類。

狗肉,又稱“香肉”。廣東流傳有“狗肉滾幾滾,神仙站不穩”的諺語;我國北方也有“要吃走獸,豬肉狗肉”的說法。這些諺語說明,狗肉是一種味道醇厚、芳香四溢、營養價值很高、頗受人們青睞的肉食。然而,狗肉卻是不宜盲目多吃的。這是因為:

狂犬病是一種可怕的病,食用了狂犬肉或帶有狂犬病毒的狗肉(健康狗也可能帶狂犬病毒),就容易患狂犬病。而目前,狂犬肉和正常狗肉尚無多大區別。因此,若食用狗肉,一定要食用健康狗肉和經高溫煮熟透的狗肉。

狗肉性熱,易“發流動火”,因此,夏天不宜吃狗肉,患感冒、發熱的病人不宜吃狗肉,健康人也不宜過多吃狗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