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水產類飲食宜忌(2 / 3)

魚肉含有豐富的營養,不但可以強身,而且可以防病健體,可作為很多疾病的輔助治療食品。比如,魚湯或原汁清蒸魚可以對低酸性胃炎、貧血有治療作用。魚中所含碘可防止脂質在動脈內壁沉積,可防治心血管疾病。魚含有銅,可調節心搏,預防冠心病等等。魚可防治疾病,強身健體,所以,日常飲食中要多吃魚。

不能吃生魚

肝吸蟲分布於我國不少地區,多在犬、貓等動物或人的膽管內寄生,人體感染以兒童為多見,多為吃生魚或半生不熟的小魚引起。

肝吸蟲的病變和臨床症狀輕重與感染的蟲數、寄生時間的長短有關。若蟲體數量不多時症狀通常不明顯,如果蟲體數量多或多次感染時,由於蟲體的分泌物、代謝產物導致的化學刺激和蟲體活動時的機械刺激,可引起膽管上皮細胞脫落、增生、管壁增厚,甚至引起肝實質的病變。其臨床主要表現是早期倦怠無力、食欲減退、肝區隱痛和肝腫大,大量寄生則可產生膽管炎,以致使膽汁瘀滯,引起阻塞性黃疸,甚至肝細胞壞死,最後形成肝硬化。

肝吸蟲卵先是在河水、塘水的螺螄體內發育成尾蚴。尾蚴遇到魚就會鑽入魚體內寄生下來。它們特別喜歡在草魚、鯉魚、大頭魚等淡水魚體內生長。人如果吃生魚,魚體中的肝吸蟲囊蚴就會鑽入人體肝髒的毛細管裏,發育成為成蟲,使人得病。因此,魚不能生吃,一定要燒熟煮透才能吃。

魚肚內黑膜不能吃

有的人喜歡吃魚的肚腩(或魚尾),因為其口感甜滑宜人;而有的人則喜歡吃魚頭,這是因為魚頭內膠凍樣的肉質實在可口之故。這些都沒什麼奇怪。問題在於吃魚腩時,應刮去魚肚內的那層黑色腹膜。據資料介紹,魚腹腔的那層腹膜,在生理上對腹內髒器,如肝膽、腸道等,起著一種緩衝的保護作用,即可減輕腹內髒器運動時與腹壁的摩擦;但另一方麵,據資料稱,魚腹中這層黑膜沉積有水中的一些汙染物質,不利於人體健康。另外,這層黑膜腥味極大,一些敏感的人進食後可能會引起惡心或嘔吐。由此可見,吃魚時應將這層黑膜刮去為好。

鰱魚不宜吃得太多

據測定,每 100克鰱魚中,約含蛋白質18.6克,脂肪4.6克,熱量494千焦,維生素B1 0.04毫克,維生素B2 0.21毫克,尼克酸2.1毫克,鈣28毫克,磷167毫克,鐵1.2毫克,膽固醇102毫克(大魚較多,小魚較少)。其中最為肥美的部分在腹部,魚越肥大,味越鮮美。

鰱魚有溫中、益氣、健脾、利水和通乳、化濕之功效,常食可潤澤皮膚,解鬱舒肝,暖胃利肺。適宜於腹痛、缺乳、咳嗽、癰腫、痛經、腎炎、肝炎、水腫、小便不利以及營養不良和身體虛弱者食用。

但鰱魚不宜在一個時期內或一次食得太多,否則令人熱中發渴或生瘡疥,痘疹、目疾、疔瘡及瘙癢性皮膚病患者忌食。

鰱魚的食用方法很多,可紅燒、清蒸、熏炸及製成魚肉丸子等,但以燉湯為最佳,如鰱魚火鍋和鰱魚頭火鍋等。醃製後的鰱魚食味較佳,腥味減少,存放時間可延長。即使是鮮食,稍加醃製後味道也更加鮮美。用鰱魚做湯,加豆腐為配料,食之更可口。

不能吃燒焦的魚

燒焦了的魚肉,它的脂肪呈不完全燃燒狀態,這樣能產生一種較強烈的致癌物,其毒性超過黃曲黴素等致癌物。另外,魚肉裏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如果燒焦,其中的高分子蛋白質就會裂變為低分子的氨基酸,這些氨基酸再經過組合,常常形成引起人“致癌突變”的化學物質。人吃了這種燒焦的魚肉對身體十分有害。

罐頭魚比新鮮魚營養豐富

一般人總以為,罐頭魚營養肯定比新鮮魚差。其實不盡然。

罐頭魚的鈣質較新鮮魚豐富。在罐頭消毒時以及儲存期間,魚骨變成了可溶解的物質。魚肉中的含鈣量因而增加了10倍,從每100克含33毫克增加到437毫克。100克新鮮沙丁魚可以提供我們每月鈣需要量的1/120,而罐頭沙丁魚則可提供需要量的一半以上。

不宜多吃幹魚片

魚片的奇香,可以引起食欲,但在享受奇香的樂趣中,會不知不覺地帶來可怕的後患。據測定,每吃一包魚片,咀嚼次數達上百次,若每次食10包以上,其咀嚼的次數可隨之而遞增。咀嚼不僅可以粉碎食物,重要的是由反射引起唾液、胃液、腸液、胰液分泌,給食物的消化吸收準備有利條件。但是,異常增多的咀嚼不僅浪費大量對人體有益的唾液,且因咽下大量的唾液,稀釋了胃液,還損害正常胃功能,影響食物的消化。食物在胃裏發生腐敗和發酵,產生氣體的積聚,使人發生呃逆、疼痛、惡心、嘔吐等消化不良症狀。

在飯後幹嚼魚片,能使胃蠕動加強,加速胃內容物排出。食物在胃內停留的時間短,機械、化學消化不分,必然給十二指腸、小腸、大腸帶來巨大的負擔,容易造成後段腸管的功能紊亂。兒童則表現為腹瀉、糞便過多,其中有未消化的蛋白質。

此外,異常多的咀嚼,大量唾液內的酸堿變化,又會影響兒童牙齒的發育,可使牙齒磨損過度,牙齒表麵的琺琅質損壞。

更值得注意的是,漁民把魚從海中撈出後,加鹽醃製7天後,再曬幹,製成魚片,科學家已經從中分離出亞硝胺物質。這種物質為強致癌物質。因此,幹魚片不宜多吃。

忌濫食魚膽

用魚膽作“清涼品”服用,是很危險的!因為魚膽汁中的膽汁毒素既耐熱,又不會被酒精所破壞,不論生吞魚膽還是熟食,或是用酒送服,都可能發生中毒。魚膽中毒的主要表現為惡心、腹痛、嘔吐、肝區疼痛、腹脹、厭食厭油,嚴重的人甚至可出現昏迷、血壓下降、心律失常、出血,甚至死亡。因此,忌濫食魚膽。

忌生吃龍蝦

龍蝦是一種叫鼇蝦的大頭蝦。鼇蝦是肺吸蟲的中間宿主,肺吸蟲的幼蟲——尾蚴能夠在鼇蝦體內形成囊蚴。如果食用生的或半生不熟的鼇蝦,囊蚴會在人體內變成幼蟲,如果最後在肺髒中發育成成蟲,便使人患上類似肺結核病的肺吸蟲病。當蟲體進入腦部便成為腦型肺吸蟲病。

忌食半熟的蝦

現在,人們在吃的方麵,講究是越來越高了,甚至有的人喜歡吃未烹調熟的蝦,認為這樣的蝦肉嫩味美。其實,這對人體很有危害。

因為,蝦生存環境比較複雜,許多在汙水、小河溝中生長的蝦,體內含有許多對人體有害的寄生蟲,如食用半熟的蝦可能會引起肝吸蟲病。肝吸蟲病患者,輕的會有乏力、食欲減退、腹疼、腹瀉和肝髒腫大等症狀,嚴重的可出現浮腫、腹水、脾大、貧血及營養不良等症狀。少數患者一次大量受到感染時,可出現寒顫、高熱、肝區疼痛及輕度黃疸。若小兒久病不治,還會導致個頭矮小。因此,吃不熟的蝦後果嚴重,有這種飲食習慣的人應盡快改掉。

不宜多食鳳尾魚

鳳尾魚有大小之分,綜合起來每 100克鮮魚肉中約含水分74.5克,熱量為452.2千焦,蛋白質14.3克,脂肪4克,維生素B 20毫克,尼克酸 2.2毫克,鈣1100毫克,磷608毫克,鐵 2.05毫克,膽固醇74毫克,另含有其他礦物質。鳳尾魚的營養特點是鈣、磷、鐵以及鋅、硒等微量元素的含量特別高,有利於兒童身體和智力的發育。

由於鳳尾魚的營養成分與一般魚類不同,富含礦物質特別是微量元素,近年來專家們在對此魚進行廣泛研究中,發現鳳尾魚有促進人體抗感染的能力,有益於提高人體對化療的耐受力。因此,專家們特別提倡,患有癌症並進行化療的病人,應多食一些鳳尾魚。祖國醫學認為鳳尾魚入脾、胃經,具有補中益氣、瀉火解毒、活血健脾的功效,可用於治療消化功能紊亂、病後體弱以及癤瘡、痔瘺等症。

因鳳尾魚性溫助火,因此多食易引發熱瘡。

煎魚忌早下薑

煎魚放生薑是為了除去魚的腥味,但薑同魚一起下鍋,就起不了除腥作用。因此,煎魚時,忌早下薑,應該先把魚加熱一會,待魚的蛋白質凝固後再加入生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