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飪鱔魚忌不清洗
市場上賣的鱔魚多是從農田中捕捉,體外沾有大量汙水和細菌,盛鱔魚的盆、水也較髒,剮過的鱔魚血很快會變質。烹飪中時間、溫度掌握不當,細菌就不能全部殺死,吃了以後容易生病。所以,剮過的鱔魚要洗幹淨了再烹飪。
吃黃鱔忌爆炒
人們愛吃脆嫩的鱔魚片,烹調時,不燒煮熟透,隻是在鍋中爆炒幾下就出鍋。這樣烹調的鱔魚,味道雖美,但對人體的健康不利。因為黃鱔體內有一種叫頜口線蟲的囊蚴寄生蟲,鱔魚片爆炒,如果沒有熟透,就不會殺死這種寄生蟲。它進入人體半個月後,會使人體溫突然升高,並出現厭食,同時在須頜部、腋下及腹部皮下會出現疙瘩,這就是發生了頜口線蟲感染。因此,黃鱔最好煮熟燒透了吃,以防引起感染。
忌吃死蟹、死甲魚
每100克甲魚肉中約含水分80克,能量318.2千焦,蛋白質16.5克,脂肪0.1克,碳水化合物1.6克,鈣107毫克,磷135毫克,鐵1.4毫克,維生素B1高達0.62毫克,維生素B2高達0.37毫克,尼克酸3.7毫克。另含動物膠、角蛋白、維生素D和磺等特殊成分。每100克中華鱉肉中膽固醇含量為95毫克。
甲魚性平涼,味甘鹹,入肝、脾、肺三經,有滋陰、除熱、散結、消痞、益腎、健骨等功效。能散淤血,通月經,消脾腫,除癆熱。適用於陰虛、骨蒸、久瘧、久痢、脫肛、子宮下垂、崩漏帶下、月經閉止、肝脾腫大及肝炎合並性貧血和血清球蛋白缺失等病人食用。
甲魚的甲板是一種膠質藥,能消除體表硬塊、鎮靜神經,通血脈、破淤滯,對肝脾腫大、月經閉止有療效,且能抑製結締組織增生和提高血漿蛋白的功用。
甲魚血則主要用於退熱滋陰,適用於肺結核有低熱的患者。
甲魚頭可治小兒脫肛和婦女子宮脫垂等症。
因甲魚的主要功能是滋陰,所以久病體虛、陽虛怕冷、胃腸功能虛弱、消化不良或食欲不振者應慎吃。另外,非肝脾腫大及肝炎合並性貧血的肝病患者、慢性腎炎患者、腎功能不全的病人亦不宜吃甲魚,以免引起肝昏迷。
據古書記載,吃甲魚時要忌與雞蛋、兔、豬、雞、鴨肉以及莧菜同吃,否則非但無益,反而有害。吃甲魚還要活宰放血,不能吃已死去的甲魚,否則易引起組胺中毒。
螃蟹和甲魚,喜食動物屍體等腐爛食物,它們的胃腸裏也常有致病菌和有毒雜物。一旦死後,這些病菌便大量繁殖。另外,螃蟹和甲魚體內,還含有較多的組胺酸。組氨酸在胺氧化酶的作用下,極易分解成組胺,特別是螃蟹、甲魚死後,組氨酸分解更為迅速。它們死的時間越長,體內積累的組胺越多。組胺是一種有毒物質,當它在人體內積蓄到一定數量時,就會引起食物中毒。所以,不能吃死蟹和死甲魚。
忌食死黃鱔
每100克鱔魚鮮品中含水分約80克,熱量347.5千焦,蛋白質18克,脂肪0.8克,維生素B2 0.2(北京)~2(上海)毫克,尼克酸3.8毫克,維生素E 1.53毫克,鈣11(河南鄭州)~283(安徽合肥)毫克,磷203毫克,鐵2.2毫克,另外還含有其他礦物質和卵磷脂、鱔魚素等營養成分,所含豐富的卵磷脂是構成人體各器官組織細胞膜的主要成分,而且是腦細胞不可缺少的營養;所含特種物質“鱔魚素”,能降低血糖和調解血糖,對糖尿病有較好的治療作用,加之所含脂肪極少,因而是糖尿病患者的理想食品。
黃鱔魚作為一種食物比一般魚類味美且營養價值高,但隻能食用活黃鱔,特別是以現宰、現烹調最佳。
若吃死黃鱔魚有害無益,甚至使毒性大作。因為鱔魚死後,體內所含維氨酸很快就會變質,在脫羥酶和細菌作用下分解,生成有毒的物質維氨。食用維氨90~110毫克即可中毒。
日常宜多吃蝦皮
蝦皮是很好的營養食品。每100克蝦皮含蛋白質39.3克,脂肪3克,糖9克,鈣2000毫克,磷1005毫克,鐵5.5毫克,並含有多種維生素。蝦皮中蛋白質容易消化,營養勝過多數植物蛋白,其含量比禽、肉、蛋都勝一籌。500克蝦皮所含的蛋白質相當於1千克牛肉、1.15千克豬肉、850克雞肉、1.2千克鴨肉、1.5千克鴨蛋、6.35千克牛奶。蝦皮每100克含鈣2克,是任何食品都無法比擬的。蝦皮還含有一般食品所缺乏的碘、維生素B1、維生素B2、尼克酸等,維生素含量也比一般海產魚蝦豐富。
蝦皮不僅營養價值高,而且容易消化吸收。蝦皮含鈣豐富,可為人體尤其是小孩和老年人補鈣,可促進生長發育和防止骨質疏鬆。
蝦皮味道鮮美,放入菜裏或湯裏別有風味,人們喜吃,增加食欲,有利身體健康。蝦皮可以與很多食物配菜,也可作湯料,而且價格便宜。
忌直接食用鮮海蜇
因為海蜇係屬腔腸動物門的水母生物,其含水量達96%,此外還含有五羥色胺、組織胺等各種毒胺及毒肽蛋白。人如果直接食用鮮海蜇,會產生嘔吐、腹痛等中毒症狀。因此,鮮海蜇不宜直接食用,必須經鹽、白礬反複浸漬處理,使之脫水和去除毒性黏蛋白後方可食用。
螃蟹的胃、心、腸、鰓忌食用
人們在煮熟螃蟹後,會感到味道鮮美,十分誘人,但食用不當會引起嘔吐、腹瀉等中毒症狀。要知道蟹鰓俗稱“棉絮”,生長在蟹體兩側,形狀如眉毛,是螃蟹的呼吸器官,含有大量病菌和汙物;蟹胃在蟹殼前半部,與蟹嘴緊緊相連,與蟹黃混在一起,內含大量汙物;蟹心在蟹黃蟹油中間,有一種怪味;蟹腸位於蟹臍中間呈條狀,內含有大量的黑色汙物。因此,蟹鰓、胃、心、腸忌食用。
吃螃蟹不要用水煮
用水煮螃蟹,其美味和營養會大量溶於湯內,使鮮味走失,營養成分大減。科學的做法是,將整隻螃蟹腹朝上,擺入蒸屜內蒸熟。蒸煮的溫度高,熟得快,能縮短烹調時間,可殺滅蟹體內的微生物和寄生蟲等。同時,還可以減少蟹體內胃、腸等對肌肉的汙染機會,確保肉質潔淨味美。蒸螃蟹還可保持蟹體完整,含水分少,衛生,色澤紅潤明亮。
吃蟹的禁忌
螃蟹性寒,食用時應該注意拌以薑、醋,可殺菌、除腥、調口味,也能解寒助消化,患有傷風、發熱、胃痛、腹瀉的人吃螃蟹會使病情加重。
原有慢性胃炎、十二指腸潰瘍、膽石症、膽囊炎、肝炎活動期的人,吃了會使舊病複發。
患有濕疹、皮炎、瘡毒性皮膚病的人,吃了螃蟹能引起病情惡化。
患有冠心病、高血脂的人吃了螃蟹會使病情加重。
忌食河豚魚
河豚魚毒素是一種強烈的神經毒,能引起神經障礙,從而導致神經末梢和神經中樞麻痹。河豚魚毒素相當穩定,鹽醃、日曬和一般燒煮都不能將其破壞。河豚魚的肝髒、卵巢和魚子的毒性最強。發生河豚魚中毒者,一般會出現手指、唇和舌有刺痛,並出現嘔吐、惡心、四肢無力、腹瀉、身體搖擺,甚至全身癱瘓、麻痹,漸至死亡。
河豚魚中毒沒有特效解救方法,死亡率非常高,因此要特別注意預防。忌吃河豚魚。
忌吃長時間浸泡的海帶
海帶中含有豐富的碘、鉀和纖維素。
從商店買回的幹海帶,人們在食用前都要浸泡清洗。但如果用水浸泡時間過長,或過分地敲打、抖動,會使海帶失去應有的營養價值。因為海帶是含碘量較高的食品,另外還含有貴重的營養品——甘露醇。碘和甘露醇都附在海帶的表麵,極易溶於水而造成損失。
海帶忌長時間浸泡。泡海帶的水,待砂石沉澱後,清液仍可放入菜湯中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