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豆穀類飲食宜忌
吃粗米能夠延年益壽
粗米胚芽中含有維生素E。維生素E為脂溶性物質,是天然的抗氧化劑,是維持人體細胞膜正常功能的重要組織成分。如果缺乏維生素E,人體細胞機能就會下降,婦女就會患不孕症,人體也容易出現衰老現象,例如皮膚光澤消失,皺紋增多,產生褐斑等。
粗米胚芽中的維生素E含量很多,每日能食一餐粗米即可攝取維生素E的必需量的1/3,如大量地食用粗米和素食,則每日的維生素E的供給量即可充足。
粗米中含有大量不飽和脂肪酸,又含有維生素E,因此是延年益壽的重要食品。
溫開水煮的飯不能吃
一些集體夥食單位,每當飯後,總是習慣性地往鍋內加些涼水,使其自然溫熱,認為這樣既節約能源,下次煮飯又方便。殊不知,有時用溫開水做飯,人吃了以後也會發生中毒。症狀為皮膚青紫、呼吸急促、心跳加快、嘔吐腹瀉,嚴重的可致使呼吸衰竭而危及生命。
忌吃變餿的飯
熱天,飯菜隔夜就變餿,氣味酸臭。這是因為食物沾染葡萄球菌所致。致病性葡萄球菌在飯菜、熟食裏生長繁殖,不僅分解、破壞了食物裏的營養,使食物發酵、酸敗、變色、變味、發黏等,還會產生腸毒素。據研究資料表明,葡葡球菌在奶類、米粥中生長繁殖4小時以上即產生腸毒素,在糯米涼糕、涼粉、米飯等食物中五、六小時後也產生腸毒素。這種腸毒素可以引起急性胃腸炎,出現惡心、嘔吐、腹痛、腹瀉以及頭暈、頭痛、發冷、低燒等症狀。也有的人因劇烈嘔吐、腹瀉,引起大量失水和虛脫的症狀。
有人將餿的飯菜加堿回鍋,認為這樣可以去酸消毒,其實事與願違,這樣不但不能消毒,吃後對人體還有害。因為病性葡萄球菌生長繁殖過程中產生的腸毒素耐熱性強,經一般烹調加熱是不能破壞毒素的,所以食後會引起急性胃腸炎。腸毒素有多種,有一種B型腸毒素在99℃的高溫下,須經87分鍾方能破壞其毒性,否則人吃了仍會發生食物中毒。
忌用開水蒸饅頭
家庭蒸饅頭一般都用開水蒸,其實這樣並不好,因為生饅頭突然放入開水的蒸籠裏,急劇受熱,饅頭裏外受熱不勻,容易夾生,蒸的時間也就不得不延長。如果鍋裏放入涼水就上籠,溫度上升緩慢,饅頭受熱均勻,即使饅頭發酵差點,也能在溫度上升緩慢中彌補不足,蒸出來的饅頭又大又甜,還比較省火。所以說,忌開水蒸饅頭。
不宜吃用硫磺熏蒸的饅頭
市場上常可見到有些小販賣的饅頭蓬蓬鬆鬆、潔白美觀,很是誘人,但走近一聞,即可嗅到一股刺鼻的硫磺味。這就是用硫磺熏蒸的饅頭。這種饅頭雖然又白又大,但卻是不宜食用的,對人體頗為有害。
這是因為,硫與氧發生反應,會產生二氧化硫,遇水會生成亞硫酸。亞硫酸不但對胃腸有刺激作用,而且會破壞維生素B1,影響人體對鈣的吸收,工業用硫磺中還含有砷,人吃了,會發生砷中毒,危害更大。因此,用硫磺熏蒸的饅頭不宜食用。
忌用開水泡飯
吃飯吃到最後時喝一些菜湯是好的。因為吃菜時,蔬菜的許多養分都到湯裏去了。喝菜湯還可以刺激胃液的分泌,可以幫助消化。喝了湯,胃液會變淡,但不久又會分泌出新的胃液來,維持一定的濃度,不會妨礙消化。就是湯喝得比較多,也會迅速進入腸內而被吸收,不至於有害。不過,喝菜湯時,應該等飯在口中嚼爛以後再喝,不要讓它有“送飯下肚”的作用。
但是,如果吃開水泡飯或水分很多的湯飯,對身體是不好的。因為水分多了,食物往往還沒有嚼爛就隨水“送”了下去。唾液和食物也沒有充分混合,這就直接妨礙消化。所以,忌用開水泡飯吃。
早餐忌吃幹飯
因為清晨人在起床後,胃腸功能還不能完全恢複,缺乏食欲,如果吃幹飯,不但吃不多,而且也不容易消化。何況一夜的睡眠,機體消耗了許多水分,人體正處於相對脫水狀態,所以應當多吃一些含有水分的食物或飲料。這樣不但可以增加體內熱量,而且還可以擴充血容量,有利於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的恢複。因此,早餐忌吃幹飯。
忌蹲著吃飯
蹲著吃飯對身體是非常有害的。下蹲時胃腸呈受擠壓狀態,直接影響消化功能,另外腹部動脈受壓,胃部毛細血管得不到足夠新鮮血液的補充,會導致消化功能的減退。再則,蹲著吃飯也是不美觀的吃飯姿勢。因此,忌蹲著吃飯。
吃粗糧雜食好處多
要獲得多種維生素的足量供給,最重要的是保證食物的多樣化,尤其是要多吃粗糧,食物種類越多越好,越雜越好。
日本營養學家在連續觀察和記錄了多名60歲以上老人的飲食,檢測他們血液中各種營養素濃度,並測試他們的語言記憶能力後,發現人衰老的程度與血液中的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C以及葉酸等含量的高低有關。當上述維生素缺乏時,其衰老程度明顯加重,衰老速度加快。
例如穀類的維生素B1和維生素B2就主要存在於其糊粉層和穀胚中,加工精度越細,這些營養素失去得就越多。因此過於精細的米麵反而沒有糙米和全麥粉等防衰老的作用強。
人體是一個整合的有機體,需要各方麵的營養物質維持機體的機能和生命的活力。以微量元素為例,如鋅、硒、硼、錳、鉻等,雖然在人體內的含量不到體重的1/10000,但卻能明顯影響人的生老病死。目前沒有任何一種食物能全麵地滿足機體對營養的需要,因此人的食物越雜越好,隻有雜才能互補。
以麥類糧食作物為例,除了小麥外,還有雜糧大麥、元麥、蓧麥、燕麥、黑麥、蕎麥和青稞等。它們的營養作用各有千秋,有的能防治冠心病,有的能防治糖尿病,有的能降血脂,有的能增強人體免疫力,有的則能保持和恢複血管的正常彈性……
除了糧類食物以外,蔬菜水果、飛禽走獸、山珍海味等,都應全麵涉獵,以滿足機體的需求。
粗糧雜食也符合中國古代醫典《黃帝內經》的飲食理論。《黃帝內經》曰:“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所謂“五穀”是指稻、黍、秫、麥、菽,即稻類、黃米、高粱、麥類和大豆。所謂“五果”是指棗、李、杏、栗、桃等水果和硬果。所謂“五畜”是指牛、犬、羊、豬、雞。所謂“五菜”是指葵、韭、薤、藿、蔥。自《黃帝內經》問世後,2400多年來中國人的食物圈子早已超出了上述範圍,但在日常飲食中堅持雜食這一食療觀點卻永遠不會過時。
兒童不宜過多食用豆製品
兒童生長發育需要大量的鈣。當人們缺乏鈣時,骨骼、牙齒發育不良,兒童則出現佝僂病。豆製品中含有豐富的鈣質,故人們普遍認為,豆製品是兒童最安全理想的副食品。
醫學家發現,血液中鈣含量的不斷增加,可阻礙人體對鋅的吸收和利用,引起鋅含量的相對不足;當人體缺乏鋅時,可導致食欲缺乏,生長停滯,味、嗅覺功能減退,皮膚粗糙,傷口不易愈合,性腺發育不良等,甚至還會影響大腦功能。因此,凡使用硫酸鋅的病人,必須禁止食用豆製品,以防止藥效降低。鋅還是核酸和蛋白質必不可少的組成成分。實驗證明,兒童及哺乳期婦女的食物中鋅含量不足,會使兒童的記憶力受到一定影響。
此外,現代醫學研究發現,大豆中所含的皂角苷,不僅能降低膽固醇,而且還會將體內的微量元素碘轉移,排出體外。因此,長期大量食用豆製品,就可能造成體內碘的缺乏。人體一旦缺碘,就會使甲狀腺激素分泌不足,引起單純性甲狀腺腫,嚴重者發生黏液性水腫。當兒童缺碘時,會直接影響他們的生長發育,造成智力低下、聾啞。倘若孕婦或哺乳期婦女缺碘,將使嬰兒甲狀腺發育不全,造成生長發育遲緩,甚至癡呆。
過多食用豆製品的兒童要注意補充含鋅量較高的食物,如瘦肉、魚類、動物肝腎、雞蛋、花生和含碘豐富的海帶、紫菜及各種海產品。營養專家認為,兒童的最佳食療方法是“平衡膳食、合理調養”。有可能的話,每天安排兒童吃多種不同的食物。
食發黴的花生、玉米易致癌
每100克玉米中含蛋白質8.5克,脂肪4.3克,糖類72.2克,能量1398.4千焦,鈣22毫克,磷120毫克,鐵1.6毫克,還有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E、維生素A(胡蘿卜素)、煙酸和微量元素硒、鎂等;其胚芽含52%不飽和脂肪酸,是精米精麵的4~5倍;玉米油富含維生素E、維生素A、卵磷脂及鎂等,含亞油酸高達50%。上述物質能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含量,防止動脈硬化和冠心病的發生。天然維生素E可增強體力及耐抗力,中老年人常吃玉米及花生食品可延緩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