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除了含有較多微量元素硒、鎂外,還有豐富的賴氨酸、木質素以及被稱為致癌化學物“手銬”的穀胱甘肽等多種抗癌物質,能破壞化學物質的致癌性,因而是一種十分理想的抗癌食物,特別能減少結腸癌和直腸癌的發病率。
除了患有肝豆狀核變性病外,玉米適宜一切人食用。特別是那些長期食用精米精粉和精製食品的人,更應該食用一些玉米。
花生和玉米的油性非常大,如果在貯藏中受熱或受潮,就會滋生大量的黃曲黴菌。發黴的花生或玉米很容易產生黃曲黴毒素。黃曲黴毒素是一種致癌物,其毒性比氰化鉀還要強10倍。用含有黃曲黴毒素的飼料喂老鼠,一年後可使老鼠發生肝癌。我國肝癌高發區的花生、玉米中,黃曲黴毒素的含量都非常高。
為了防止吃進含有黃曲黴毒素的花生和玉米,吃前應將變色、發黴或破碎的花生和玉米全部挑出扔掉。含有黃曲黴毒素的花生味苦,萬一吃到嘴裏應趕快吐出來。
做好家庭防蠅、防鼠、防塵工作。剩米飯以及其他熟食品在食用前必須高溫加熱,一般應達到100℃,保持20分鍾。已發現有酸味變質的澱粉類食品忌食用。值得注意的是由該菌引起的中毒食品大多沒有腐敗變質現象,在進行感官檢查時除米飯有時微有發黏以外,或者稍帶異味,大多數食品都可表現為完全正常的感官性狀。
盡量做到不剩或少剩食物,剩米飯應在淺盤中攤開,快速冷卻,在通風陰涼處存放,並加以覆蓋。一般忌放置時間過久,最好不要過夜。
不宜多吃木薯
木薯,又名樹薯,因其塊根內含有豐富的澱粉,經濟價值較高,一般作為提製澱粉和酒精的原料,也可食用和作飼料。
木薯的塊根含有一定量的亞麻配糖體及亞麻配糖體酶,有些人認為火烤、煮熟即失去毒性,結果卻造成中毒。
中毒原因,是吃進的木薯在胃腸道經水解釋放出氫氰酸,氫氰酸被腸道吸收後進入血液,它能與細胞的細胞色素氧化酶結合,使得紅細胞雖仍能攜帶氧氣到身體各組織中去,但組織細胞無法利用氧氣,造成細胞內的窒息,使機體嚴重缺氧。同時,氫氰酸本身還可能損害呼吸中樞及運動中樞,所以,中毒後一般會有惡心、嘔吐、頭昏、眼花、頭痛、腹痛、麵貌表現恐懼等症狀,嚴重者可出現麵色蒼白、皮膚冰涼、呼吸急促、四肢抽搐,亦可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在木薯產區或者是吃木薯的其他地方,應進行衛生防病宣傳,注意食用方法,成人一次不可多吃,特別是空腹時更應少吃,兒童應禁止食用。
未煮熟的豆類食物不宜食用
未煮熟的豆類食物含有皂素、抗胰蛋白酶因子,影響人體對蛋白質的消化。皂素對腸黏膜有強烈刺激作用,會引起局部充血、腫脹及出血性炎症,還可破壞血液中的紅細胞,引起溶血,使病人出現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因此,未煮熟的豆類食物不宜食用。
吃粽子4忌
粽子雖好吃,但不能多吃,而且要注意衛生。因為粽子主要原料是糯米,而糯米帶氣滑腸,不易消化,如果保管不妥,吃得不衛生,還會導致疾病,因此,應注意以下4忌:
1.忌生粽子要紮得小一點,一定要完全煮熟。
2.忌不潔保存應放在籃子裏,懸掛在陰涼通風的地方,要防止蒼蠅、蟑螂、老鼠咬。
3.忌久存粽子紮好後,最好在3~4天吃完,如隔天吃,要回鍋加熱。
4.忌濫吃患有腸胃病或者病後初愈的人都不宜吃粽子,以免帶發老病,誘發新病。小孩由於胃腸功能較差,如果不節製,放開肚皮吃,也是很容易出毛病的。所以,有胃腸病的人,特別是老人、小孩應盡量少吃粽子,並且要蒸後趁熱吃。
黃豆不宜多吃
豆類食品中以黃豆的營養最豐富,故有“豆中之王”、“植物王白肉”的譽稱。足夠的蛋白質雖為人體健康必需,但黃豆及豆製品不是吃得越多越好。因為黃豆中的蛋白質能妨礙人體對鐵的吸收。如過量攝入,會出現缺鐵性貧血,使人出現疲倦、乏力、嗜睡等貧血症狀。黃豆中還含胰蛋白酶抑製素,吃得過多,產生消化不良。
紅豆不宜加鹽吃
紅豆能促進心髒活化,並有利尿消腫的功能。但是,紅豆製品隻能做甜食,如為了口欲加上鹽,利尿的功能就會減半。而且甜鹹參半的食物,吃後使人神經不安。
不要多吃炒豆、爆豆
大豆的蛋白質含量是小麥的3.6倍,玉米的4.2倍,稻米的5倍,番薯的10倍,比牛肉、雞肉、牛奶高2倍以上,比豬肉高1倍,且品質較好,富含人體需要的8種必需氨基酸。大豆的脂肪含量也很豐富,高達15%~20%,且以不飽和脂肪酸為主。此外,大豆中還含有特殊的成分——皂甙,具有抗炎症、抗潰瘍及降血脂的作用。每100克黃豆中含碳水化合物25.3克,熱量1725千焦,粗纖維4.7克,鈣367毫克,磷571毫克,鐵11毫克,維生素A原0.4毫克,維生素B1 0.79毫克,維生素B2 0.25毫克,煙酸2.1毫克。
大豆,特別是黃豆,性平、味甘、無毒,有清熱解毒、利水消腫之功效。現代醫學認為,大豆可以預防動脈硬化,抑製人體發胖,防治缺鐵性疾病,補充兒童和中老年人的鈣質,減少膽固醇在體內的積存,增強腦細胞發育,增強記憶力,降低糖尿病和癌症的發病率。
在大豆的家族中,黃豆的營養價值最高,它所含的鈣質比青大豆多50%,比黑大豆多45%;它所含的磷,比青大豆多8%,比黑大豆多27%;它所含的鐵比青大豆多1倍;它所含的維生素B1、維生素B2也都比青大豆和黑大豆要高。隻有煙酸、蛋白質和熱量稍比其他大豆低一些。
青大豆的子實表皮是青色(成熟後也帶有黃色),主要用以嫩食,供炒食和煮湯,有補肝養胃、滋補強壯之功效。
黑大豆蛋白質含量最高,有長筋骨、悅顏麵、烏須發、明目寧心和延年益壽之功。
白大豆亦稱“飯豆”,宜作煮粥的原料,與紅棗、粳米共煮粥,味道香甜,宜於老弱病殘者食用。
黃豆中含有一種胰蛋白酶抑製素,能妨礙人體內胰蛋白酶的消化。為了使黃豆容易消化,就得破壞這類物質。於是人們將黃豆研製成豆製品,經過加工的各種豆製品,胰蛋白酶抑製素大多數被破壞,其蛋白質在人體中的可消化率達90%以上。特別是豆腐,其蛋白質的消化率可達95%。而炒豆、爆豆中的胰蛋白酶抑製素基本沒破壞,故不要多吃。
忌吃未煮熟的黃豆
生黃豆中有兩種對人體有害的物質。一種是胰蛋白酶阻礙因子,另一種是血球凝集素。胰蛋白酶阻礙因子有抑製體內蛋白酶的作用,並對胃腸有刺激作用,生食後會引起惡心、嘔吐、腹瀉等中毒症狀。血球凝集素有凝集紅細胞的作用。這兩種有毒物質在高溫下均易被破壞,經煮熟後就不會中毒。
不宜多吃臭豆腐
臭豆腐雖然聞著很臭,但是吃起來味道卻很鮮美。同時,它還含有豐富的營養。因此,適當吃點臭豆腐,對人體健康是有益的。
臭豆腐所以值得吃,是因為做臭豆腐要用上好的黃豆,精細的製作工藝,要經過製坯(泡豆、磨漿、濾漿、點鹵)、前發酵、醃製、後發酵等數道工序,整個製作過程約需50天左右的時間。在製作過程中,豆腐中的蛋白質被分解,所含的硫氨基酸也被充分水解,由此而產生的硫化氫具有刺鼻的臭味;豆腐中的蛋白質被分解而產生的氨基酸,卻又具有鮮美的香味。這就是臭豆腐聞著臭、吃著香的道理。
據分析,每兩塊臭豆腐中所含的蛋白質相當於一個雞蛋中蛋白質的含量。而臭豆腐由於經過微生物發酵,其營養成分更容易被人體消化和吸收。
臭豆腐發出來的是硫化氫的臭味,對人體卻是有害的。
臭豆腐雖可吃,但不宜多吃,更不宜天天吃、餐餐吃。
高粱忌與中藥附子同食
高粱的營養價值與玉米近似,稍有不同的是高粱子粒中的澱粉、蛋白質、鐵的含量略高於玉米,而脂肪、維生素A原(胡蘿卜素)的含量又低於玉米。據測定,每100克高粱米中含有蛋白質8.4克,脂肪2.7克,糖類75毫克,鈣7毫克,磷188毫克,鐵41毫克,維生素B 0.26毫克,不含維生素C,含熱量15.25千焦。在穀物中,高粱蛋白質中賴氨酸含量最低,因而蛋白質的質量也最差;高粱的尼克酸含量也不如玉米多,但卻能為人體所吸收,因此,以高粱為主食的地區很少發生“癩皮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