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嬰幼兒飲食宜忌(1 / 3)

第八章嬰幼兒飲食宜忌

給新生兒哺乳不宜拋棄初乳

產後從1~5天或至7天內所分泌的乳汁稱為初乳。初乳呈黃白色,稀薄似水樣,內含多量的蛋白質和礦物質、較少的糖和脂肪,最適合新生兒的消化要求。但在一些地方,受舊風俗的影響,主張把產後前幾天的少量黃奶汁擠出去扔掉,嫌這些開始的乳汁不幹淨。其實,初乳不但質量很高,而且有免疫作用。

根據對產後1~16天母乳營養成分調查結果表明,初乳中免疫球蛋白含量很高,還含有大量免疫物質,能保護新生兒嬌嫩的消化道和呼吸道的黏膜,使之不受微生物的侵襲。而這些物質在新生兒體內含量是極低的。如果用母乳進行喂養,可使新生兒在出生後一段時間內具有防止感染的能力。初乳中含有中性粒細胞、巨噬細胞和淋巴細胞,它們有直接吞噬微生物異物、參與免疫反應的功能,能增加新生兒的免疫能力。

初乳還含有豐富的微量元素,如鋅,對促進嬰兒的生長發育特別是神經係統的發育,很有益處。

初乳有輕瀉的作用,可以使新生兒的胎糞盡早排出。

由此可見,初乳是新生兒最理想的營養食品,所以,應該讓新生兒吸吮初乳,不宜把初乳棄掉。

不要在第一次喂母乳前喂養新生兒

在母親第一次喂奶前喂給嬰兒糖水或牛奶,稱為哺乳前喂養,目前許多醫院和家庭正在這樣做。但近期研究表明,哺乳前喂養沒有必要,這是因為新生兒在出生前,體內已貯存了足夠的營養和水分,可以維持到母親來奶,而且隻要盡早給新生兒哺乳,少量的初乳就能滿足剛出生的正常新生兒的需要。

如果堅持進行哺乳前喂養,反而會對嬰兒和母親都不利。對新生兒的危害是:因新生兒吃飽以後,不願再吸吮母親的乳頭,也就得不到具有抗感染作用的初乳,而人工喂養又極易受細菌或病毒感染而容易引起新生兒腹瀉,過早地用牛奶哺養也容易發生新生兒對牛奶的過敏等。

對母親來說,推遲開奶時間也相應地使母親來奶的時間推遲,如新生兒再不把奶水吃完,母親更易發生乳脹或乳腺炎。

忌新生兒哺乳方法不當

剛剛做媽媽的婦女,應學會正確的喂奶方法。首先,每次哺乳前,應給嬰兒更換清潔幹燥的尿布,母親先洗淨雙手,再用溫開水洗奶頭。喂奶時母親姿勢要舒適,以減輕疲勞,抱起嬰兒麵朝母親側臥,嘴及下頜緊靠乳房。母親用食指及中指夾住乳房,將乳頭及乳暈完全送入小兒口中。

注意不要堵住小兒鼻孔,以免影響呼吸。小兒吸吮動作緩慢有力,母親的乳汁會大量湧出,此時母親可用手指擋一下或暫停一會,以防止小兒嗆咳。母親應取坐位給孩子喂奶。

每次每側乳房可喂5~15分鍾。因為母乳排乳反射至少3分鍾,在5分鍾內排空75%,15分鍾內排空90%。每次喂奶應吸空雙側乳房,吸空一側再吸空另一側。每次哺乳時間15~20分鍾,最長不超過30分鍾。因為較長時間的喂奶可使新生兒養成吃奶緩慢的習慣,也不利乳汁分泌。

喂奶完畢,可將小兒豎起,輕拍其背部以吐出空氣,然後要將嬰兒側臥,以防溢奶後吸入氣管。

忌對雙胞胎新生兒喂養方法不當

雙胞胎新生兒絕大多數不是足月分娩,發育不成熟。雙胞胎兒的胃容量小,消化能力差,因此宜采用少食多餐的喂養方法。

雙胞胎出生後12小時,就要喂哺50%糖水20~50克。這是因為雙胞胎兒體內不像單胎足月兒有那麼多的糖原貯備,如饑餓時間過長,可能會發生低血糖,影響大腦的發育,甚至危及生命。如果是足月分娩的雙胞胎,條件允許也可以提前嚐試吸吮母乳。

第2個12小時內可喂1~3次母乳。此後,體重不足1500克的新生兒,每2個小時喂奶1次,每24小時要喂奶12次;體重1500~2000克的新生兒,夜間可減少2次,每24小時喂奶10次;體重2000克以上的新生兒,每24小時要喂奶8次,每3個小時喂奶1次。采取這種喂法是因為雙胞胎兒身體瘦而輕,熱量散失較多,熱能需要按體重計算,比單胎足月兒多。

若是沒有母乳或母乳不夠,可用牛奶和水配成1∶1或2∶1的稀釋奶,再加5%的糖喂給嬰兒。對於缺乏吸吮能力的嬰兒,可用滴管滴入。

在雙胞胎出生的第2周起,應補充鮮橘汁、菜汁、鈣片、魚肝油等;從第5周起應增添含鐵豐富的食物,如肝泥糊、寶寶福等。但一次喂入量不宜多,以免引起消化不良,導致腹瀉。

雙胞胎由於全身器官發育不夠成熟,血漿丙種球蛋白低,對各種感染的抵抗力弱。因此,在喂養時要特別注意衛生,奶頭、奶瓶要保持清潔,每次用前要清洗,用後要消毒。

喂母乳的小兒忌過早喂果汁

一般認為完全由母乳喂養的小兒,在4個月之前是不需要加果汁的。

因為水果熬的水,多用來補充嬰兒缺乏的維生素C和礦物質。而母乳的營養成分最適合嬰兒生長發育的需要,其中的鈣、磷比例合適,易於吸收,鐵、鋅的含量雖與牛奶一樣,但吸收率是牛奶的幾倍,母乳中的維生素C雖不太多,但它無需加熱,不會被破壞,僅維生素D不足,那又不是果汁所能提供的,必須從魚肝油或多曬太陽得來。

另外過早地給喂母乳的小兒加果汁,就會減少孩子從母親乳房吸取乳汁的量,慢慢會導致母乳的分泌量越來越少,孩子吃慣了橡皮奶頭也會不適應吮母親的奶頭。

總之,母乳充足的母親盡管安心地喂嬰兒至4~6個月,即使在炎熱幹燥的氣候,母乳也含有嬰兒所需的充足的水,不需喂額外的水或果汁為嬰兒解渴。

給新生兒喂奶粉不宜過濃

有時因產婦某些情況,需要人工喂養新生兒,最好給新生兒喂牛奶。如果沒有牛奶,也可用全脂奶粉代替,但喂奶粉不可太濃,若太濃新生兒不容易消化,會引起腹瀉,而且奶粉中含有較多的鈉離子,若鈉離子沒有適當地稀釋,而被新生兒大量吸收,就會使血液中鈉含量升高,對血管的壓力增強,致使新生兒血壓增高,極易引起腦部毛細血管破裂出血,出現抽筋、昏迷現象。因此,給新生兒喂奶粉,不可過濃,但也不可太淡,太淡也會造成營養成分不足。

給新生兒配製奶粉的比例按重量應該是1∶8或按容量1∶4計算,即1克奶粉加8克水或1份奶粉加4份水。

這樣配製出的奶液相當於新鮮奶的濃度。調奶粉時要先放在碗裏,用冷開水調成濃漿狀,再加熱開水稀釋到要求的總量。

使用時,再按新生兒不同階段對濃度的需要,決定應加的水和糖量,配好後用文火煮沸3分鍾,晾溫後再喂給新生兒。

配製好的牛奶

忌放在保溫瓶裏

嬰兒晚上要吃牛奶,年輕父母圖省事,臨睡前就將牛奶煮開放入保溫瓶,半夜倒出給嬰兒吃。這種做法是不妥當的。因為,隨著時間的推移,瓶中溫度逐漸下降,當下降到適宜的溫度時,保溫瓶裏空氣中的一些雜菌,便會進入溫度適宜的牛奶中繁殖起來。牛奶中富含蛋白質和糖,最適合細菌生長,細菌在牛奶中約20分鍾繁殖一次,3~4小時之後,保溫瓶中的牛奶就開始變質。這時牛奶外觀無明顯改變,口感異味也不明顯,家長不易察覺而將這種奶喂嬰兒,往往會引起嬰兒腸道感染,發生腹脹、腹瀉、消化不良,甚至食物中毒。因此,牛奶應隨煮隨吃,奶粉衝了就喝掉,不可留到下一頓。

鮮牛奶忌高溫加熱

鮮牛奶必須要加熱消毒才能給小兒飲用,但加熱時間要短,溫度要低一些。因為加熱到沸騰時,其中有些營養成分就會被破壞,如牛奶中乳糖被焦化,分解成乳酸和甲酸,沸騰時間越長,溫度越高,營養成分破壞就越多。煮鮮牛奶理想的溫度應控製在75℃左右,這時可見牛奶表麵有小的波動,用文火保持20秒鍾左右就能達到消毒的目的。同時,營養成分的損失也能降低到最低限度。但嬰兒如果消化吸收不好,這時就應該延長牛奶煮沸時間,使牛奶中脂肪球變得細小,有利於消化。

牛奶喂養的嬰兒忌缺水

用牛奶喂養的嬰兒“火氣大”,容易缺水,發生便秘,這是因為牛奶中蛋白質較多,吃進較多的蛋白質,比吃脂肪及碳水化合物更需要補充水分,才能滿足機體對水的需要。此外,經腎髒排出的代謝產物中,又以蛋白質的代謝產物最多,這些含氮的代謝產物從尿中排出時,需要帶出水分。所以,牛奶喂養的嬰兒,體內水分排出也相對多些。牛奶中礦物質也多,鈉為人奶的2倍,因此牛奶喂養的嬰兒血中的鈉較高,腎髒排出鈉時也會帶出水分。牛奶中蛋白質以酪蛋白為主,容易形成較大的凝塊而不易被消化。牛奶中的鈣、磷也多,容易與蛋白質凝塊結合成一種稱為“鈣皂”的硬塊。由於牛奶喂養的孩子水分常不足,大腸從糞便中回收水分也就增多,加上大便中有不易軟化的皂塊,使嬰兒的大便幹結而難以排出。如果孩子飲水不夠,則身體隻好消耗自身的體液,於是就出現口幹尿少等“火氣大”的現象。因此,牛奶喂養的嬰兒要多補充水分。

忌不良的飲食習慣

兒童由於十分嬌小脆弱,又受到寵愛嬌慣,在飲食活動中容易形成許多不良習慣,主要表現為愛吃零食,喜歡偏食,暴飲暴食等,這些不良的飲食習慣,會嚴重影響到兒童的身心健康。

兒童常吃零食會影響食欲,因吃零食,破壞胃腸道消化的規律,容易引起胃病。

偏食容易造成兒童營養不良,影響智力發育。調查表明,兒童因營養缺乏而引起的疾病多達20餘種。

兒童消化器官發育不健全,若吃得過飽,消化液的分泌供不應求,容易引起腸胃病。

吃飯過快,唾液分泌不足,會影響消化和營養成分的吸收。

說笑、打鬧進食,食物容易嗆入氣管,造成窒息的危險。

邊走邊吃,不但不文明,而且很不衛生。把空氣中的灰塵、細菌和食物一起吞進去,有害身體健康。

邊吃飯,邊看電視,邊看書,影響消化液的分泌,天長日久,會引起消化不良。

蹲著吃飯,腹部受擠壓,腸胃不能正常蠕動,從而影響食物的消化吸收。

常吃甜食,特別是糖果,容易造成齲齒,引起肥胖、糖尿病和心髒病等。

經常吃過鹹的食物,會使體內水分滯留,心髒排血量增加,容易引起腎髒病和高血壓症。

有的兒童頑皮,不好好吃飯,有的家長很容易發脾氣,采取強製手段,如嚇唬、訓斥,以不給買玩具、不帶他(她)去公園來威脅兒童,甚至打罵等等,迫使寶寶吃東西。強製飲食對兒童的機體和個性都是一種壓抑,不利於兒童的身心健康。兒童不想吃或不願吃的東西,往往是他當時不需要的食物。即使有些營養的食物,像胡蘿卜、水果、青菜、牛奶等,醫生建議堅持讓兒童吃的也不要強迫壓服,否則會引起兒童的反感,可以通過講故事和耐心說教的方式逐漸加以更正。

強迫壓服不對,強求乞求也十分有害。有的家長為了讓兒童吃東西,死氣白賴地強求乞求,變著法說呀、勸呀、許願呀等,兒童吃不吃,基本上順其自然,稍加幹涉即可,否則會養成縱言嬌慣的習慣。

進食時應平心靜氣,有祥和的氣氛,不要在兒童進食時批評訓斥兒童,更不能在吃飯時或吃飯前打罵兒童。如兒童剛剛哭鬧發過脾氣,在氣頭上暫時不要進食,應緩一緩,煙消雲散,在充滿輕鬆快樂的心情下進食,否則容易導致胃病。

有的兒童不喜歡吃主食,喜歡吃巧克力、小食品、冰淇淋三類食品,家長便投其所好,一再遷就。主食,其意在主上,不能用小食品代替主食。小食品隻能是零食,要吃得適當,不可喧賓奪主,主次不分。

對兒童的異食行為,要及早發現製止。對有偏食行為的要設法糾正。挑食的更要嚴格要求,有的兒童自動養成挑菜、揀菜、翻菜的不良習慣,必須教育兒童養成吃飯的禮貌行為。

有的家長由於各種原因常催促兒童快吃,這不利於咀嚼和消化。如果寶寶確實要出去玩或上學,最好吃多少算多少,總比不嚼就咽下去強得多。

兒童吃東西,也應像上課一樣要求,不應分散注意力。應當將電視關掉,將玩具收起來,把書本作業也放下,吃飯就集中吃飯。吃飯時談笑風生,說話嘮叨,邊打鬧說笑邊吃飯,這樣如果不小心,食物容易誤入氣管,引起嗆咳、窒息,甚至危及生命;也不要邊看書邊吃飯,這樣不但飯菜無味,而且影響消化液的分泌。日久天長會造成消化不良,還會引起近視。

有的兒童一邊走路一邊吃東西,兒童端著碗,到處走,這很危險。這樣兒童容易摔倒,造成摔傷、燙傷、戳傷等意外事故。另外,上街也不要隨便買小食品邊走邊吃,這樣既不文明,也不衛生。擱下飯菜,跑出去嬉鬧一陣回來再吃,這樣不僅有損於身體的健康,而且也會導致兒童做事不認真,養成很隨便的壞習慣。

常聽有的家長為了使兒童吃得多,就說:“你看某某同學,每次吃兩碗。”有的兒童有很強的好勝心,願和別人比個高低,為了顯示自己和為了討好媽媽的喜歡,就強咽下許多食品,這也會鬧出毛病來。要培養兒童養成吃飯的禮貌行為。

忌“零食”;忌“偏食”;忌“暴食”;忌“快食”;忌“笑食”;忌“走食”;忌“看食”;忌“蹲食”;忌“甜食”;忌“鹹食”;忌強迫壓服進食;忌強求乞求進食;忌生氣中進食;忌投其所好進食;忌放縱姑息進食;忌催促快速進食;忌分散注意力進食;忌邊走邊吃;忌相互攀比進食。

忌用果汁代替水果喂孩子

許多家長認為,水果吃起來不太方便,於是就給孩子喝瓶裝果子汁,以代替吃水果。一般說來,市售的各類果汁都是經過加工製成,在加工過程中不但要損失一部分營養素,而且還必然要添加一些食品添加劑,例如食用香精、色素等,這些東西雖然對人體影響不大,但對嬰幼兒來說,如果長期過多地飲用瓶裝果汁,對身體健康是不利的。而且果汁可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細菌汙染,因此,為了孩子的健康,家長還是盡可能給孩子吃新鮮水果,少喝或不喝瓶裝果汁。

嬰兒不宜躺著吃奶

小嬰兒,尤其是對於那些尚不會坐、走的孩子,家長往往讓其整天躺在床上,就連吃奶也不抱起,這樣是不對的。

兒童和成人的胃一般呈垂直位,像一個“魚鉤型”,上部(稱胃底)呈圓隆狀,位於胃的入口處——賁門以上,這樣,當有氣體吞入時就會留在胃底部,不致因氣體溢出胃部而將食物隨著帶出造成嘔吐。可是小嬰兒與成人相比就不一樣了,小嬰兒的胃呈水平狀,胃的入口處賁門鬆弛,當臥位吃奶時,使空氣容易隨著吞咽動作、呼吸、哭鬧而進入胃裏,氣體多則溢出而造成嘔吐或漾奶;更為嚴重的是吐出奶,由於仰臥位還容易誤吸入氣管造成窒息,後果不堪設想。

同時,這種喂奶方式還可造成耳聾。這是因為躺著喂奶時,因嬰兒的咽鼓管短,位置平而低,將有一部分奶或小兒嘔吐物帶細菌流到孩子的耳朵裏去,加之嬰兒的免疫機能尚不健全,細菌侵入耳的鼓室和中耳,嬰兒極易得急性化膿性中耳炎,如治療不及時,就可導致耳聾。所以母親不要躺在床上給嬰兒喂奶,同樣嬰兒也不要躺在床上吮吸奶瓶,因為這樣也可使乳汁順著嬰兒短且低平的咽鼓管流入耳內,汙染中耳,也可引起化膿性中耳炎。

家長在給小嬰兒喂奶時,應該注意使孩子頭部略高些,每次吃完奶要將孩子輕輕豎起拍其背部,讓胃內氣體排出,減少溢奶、吐奶的發生。

幼兒忌專吃精細食物

現在生活條件好了,不少家庭給孩子都吃精白麵、精米、精鹽等精細食物,認為這樣的食物營養豐富,其實這是錯誤的做法。就拿大米來說,精白米中的維生素B1就比糙米中維生素B1少得多。穀粒碾磨成米時,加工越細,富含維生素B1的糊粉層及穀芽去掉的也越多。同時,人們淘米時,如用手搓米或長時間浸泡米,或用熱水淘米,也容易將外層和穀芽去掉,剩下的白心兒含維生素B1就極少。而缺少維生素B1,人就會得腳氣病。小兒得了這種病,開始煩躁,發展下去則反應遲鈍、無力、食欲減退、惡心、嘔吐、心慌氣短、浮腫,嚴重時癱瘓致死。精製米麵除了丟失維生素B1外,無機鹽(鈣、鐵等)和纖維素也會丟失。精製糖、鹽丟失礦物質的現象也很嚴重。因此,小孩吃精細食物不利於吸收各種營養成分。

用牛奶喂養小兒忌加糖過多或過少

嬰兒喝牛奶加糖,不僅是為了甜,而主要是因為牛奶中含糖不足,滿足不了小兒的需要。每100毫升牛奶中含蛋白質3.5克,脂肪3.5克,糖4.8克,其中糖提供的能量僅占總能量的30%左右。這對小兒來說不如人奶理想,需要加糖來補充能量。

具體的方法是:100毫升牛奶中加5~8克的糖,即5%~8%的濃度。一湯匙可裝15克糖,1/3湯匙的糖就是5克。也可以按500毫升(0.5公斤)牛奶加糖25克左右計算。有的父母在給小兒喂牛奶時不注意加糖比例,隨便加一些糖,這是不對的。因為在牛奶內加糖多少直接影響小兒的消化功能。

有的母親在母乳不足時,喜歡用高濃度的糖水或加糖的牛奶喂嬰兒,這樣做會引起孩子患腹瀉、消化不良、食欲不振,以致發生營養不良。嬰兒食用高糖的水和乳,還會使壞死性小腸炎發病率增加。這是因為,水和乳中的高濃度的糖會損害嬰兒的腸黏膜。糖食入後在腹腔發酵,產生大量氣體造成腸腔充氣,腸壁不同程度積氣,造成腸黏膜與肌肉層出血壞死,重者還會引起腸穿孔。患者多有腹脹、嘔吐,大便先為水樣便,後出現血便。

因此,不要用高濃度糖水和加高糖乳汁喂嬰兒,如有必要,可配製不太濃的奶粉進行喂養。加糖過少,低於5%,就會使小兒熱量不夠,造成營養不良,所以,牛奶加糖喂養小兒,不能加糖過多或過少。

忌不掌握斷奶時機

母奶喂養不能滿足整個嬰兒期的需要,必須按時添加輔食。添加輔食也是為將來斷奶作準備。農村有些孩子單吃母乳到1歲多,有的到2~3歲才斷奶。因沒有及時添加輔食,孩子斷奶時帶來不少困難,往往什麼食物也喂不進去,而母乳又不夠吃。這樣的孩子因營養攝入不足,表現為麵色蒼白、肌肉鬆弛、毛發黃疏等營養不良症狀,大人既心疼又焦急。要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單純喂母乳的時間不能太久,既使母乳量足夠,也應添加輔食,以免在完全斷奶時發生麻煩。

通過按時添加輔食,嬰兒斷奶的時間最好在1歲半左右。如果恰好是炎夏或孩子有病,時間可以適當延後,因為夏天易引起胃腸功能紊亂,消化不良。此外,有病時食欲減退,消化功能降低,這時完全斷奶改用其他飲食,孩子不僅不習慣,其消化功能也難以適應,故暫不宜斷奶。

忌忽視水和熱量的正常需要

小兒為適應生長發育的需要,每日對水和熱量的需要量比成人大得多。究竟比成人大多少,根據不同年齡而定。特別是患病時,常常要精確計算所攝入的液量與熱量是否能滿足患兒的生理需要,因為維持足夠的液體和熱量對輔助治療和恢複健康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因此,無論是在正常的生長發育過程中或是患病時都需要掌握小兒期水與熱量的正常需要量。其正常需要量是:1歲以下的小兒,每日需水量為125~150毫升/公斤,熱量是110~120千卡/公斤。以後每長3歲,減少25毫升,熱量減10千卡即可推算出水與熱量的生理需要量。年齡越小,生長發育越迅速,則需要量越大。吃奶的孩子每日需要的水大部分由牛奶或母奶補充,不足的部分在奶間喂水補足。舉例:小兒6個月,體重6公斤,則每日需水總量為6×150毫升=900毫升;如每日吃奶750毫升則900-750=150毫升,再將150毫升分為3份,於兩次奶間喂給小兒即可。

忌強行給孩子斷奶

給孩子斷奶要慢慢來,讓嬰兒有一個適應過程。從5~6個月開始就要添加輔食,逐漸使輔食變為主食。開始每天先少喂一次奶,用其他食品來補充,在以後的幾周內慢慢減少喂奶次數,逐漸增加輔食,最後停止夜間喂奶,以至最後完全斷奶。有的父母給嬰兒強行快速斷奶,結果嬰兒哭鬧不停,很容易上火。吃不好,睡不好,影響健康。

也有的平時不為小兒斷奶做準備,要斷奶就往奶頭上抹辣椒水或紅藥水,以此嚇唬孩子。這種突然斷奶的辦法不好,它會使小兒感到不愉快,影響情緒,容易引起疾病,也有的會因為不適應其他食物,造成營養不良。在目前有一種新觀點,稱為自然斷奶,即不斷誘導孩子吃其他食物,而且還允許小兒吃奶,逐步使嬰兒自己停止吃奶。

喂孩子鮮牛奶

不宜加水

有的父母用牛奶喂小兒時要加水,讓新生兒吃加一半水的稀牛奶,然後再吃2份牛奶兌1份水的牛奶;也有的主張應給早產兒或軟弱兒吃1份牛奶兌2份水的奶。他們認為這樣會有利於小兒消化。這樣做實際上小兒營養不夠用,久之會造成營養不良,甚至出現貧血。

現在認為,新生兒剛一出生,對於不適合喂母乳的,就可以喂不兌水的純牛奶,試驗表明,一般新生兒都能消化,並很快使體重增長。隻要孩子吃後不發生吐瀉,就應堅持采用。對於較大些的嬰兒就更應該喂不加水的鮮牛奶。

當然,在兩次喂牛奶之間,應給新生兒加喂一次水,水中可加適量的白糖。每次喂水量應按新生兒情況和外界條件(如天熱幹燥等)來決定。

不宜穿工作服給嬰兒喂奶

有些母親常穿著工作服到哺乳室喂奶,這種做法很不衛生。

工作服上往往會沾染上塵土、油汙、鐵屑以及毒性很強的化學物質,尤其在醫院工作的母親,衣服上還容易沾上細菌和病毒,這些病菌很容易通過喂奶傳染給小兒。有的小兒有吮吸手指的壞習慣,就更容易把手上沾染的髒東西和有害物質吸進嘴裏。嬰兒抵抗力很低,一旦吃進髒東西,很容易得病。

為了培養活潑、健壯、聰明的孩子,奉勸各位母親,在崗位上一定要把工作服脫下,換上幹淨的衣服,並把手洗淨,再去哺乳室喂孩子。

忌隻用米粉喂養嬰兒

母乳不足或牛奶不夠,可加用些米粉類食品以作補充。市場上名目繁多的糕幹粉、健兒粉、米粉、奶糕等,均以大米為主料製成。其中含有79%的碳水化合物,5.6%的蛋白質,5.1%的脂肪及B族維生素等,不能滿足嬰兒生長發育的需要。其所含的蛋白質不但質量不好,含量也少。

如隻用米粉類食物代乳喂養,則會出現蛋白質缺乏症,不僅生長發育遲緩,影響嬰兒的神經係統、血液係統和肌肉的增長,而且抵抗力低下,免疫球蛋白不足,易罹患疾病。長期用米粉喂養的嬰兒,身長增長緩慢,但體重並不一定減少,反而又白又胖,皮膚被攝入過多的糖類轉化成的脂肪充實得緊繃繃的,醫學上稱為泥膏樣。常患有貧血、佝僂病,易感染支氣管炎、肺炎等疾病。

有些家長,在新生兒期便加用米粉類食品就更為不合適。因為新生兒唾液分泌少,其中的澱粉酶尚未發育。胰澱粉酶要在嬰兒4個月左右才達到成人水平,所以3個月之內的嬰兒不要加米粉類食品。3個月以後適當喂些米粉類食品,對胰澱粉酶的分泌有促進作用,也便於唾液中的澱粉酶得到利用,產生的熱量可節約蛋白質與脂肪的消耗,也是價廉物美的食品。

不能隻用米粉類食品喂養,即使與牛奶混合喂養嬰兒也應以牛奶為主,米粉為輔。

不宜用米湯拌牛奶喂嬰兒

牛奶含有一般食品所缺少的維生素A。維生素A是一種脂溶性維生素,它的功能是促進生長發育,維護上皮組織,間接增強抵抗力,增進視力。米湯是以澱粉為主的食物,含有一種脂肪氧化酶。

米湯含有多種營養素,有利於嬰兒的生長發育。但不宜用米湯拌牛奶給嬰兒吃,以防牛奶中維生素A的損失。

如果用米湯拌牛奶,這種脂肪氧化酶就會破壞牛奶中的維生素A。國外有人做過實驗,將牛奶與米湯摻和後分別置於各種溫度下,結果維生素A損失較多。

嬰兒主要依靠乳製品來攝取維生素A。嬰兒若長期缺乏維生素A,就會導致發育遲緩,體弱多病。

喂養小兒時最好把米湯和牛奶分開喂,不宜拌喂。

衝奶粉忌用酸梅晶作甜味劑

酸梅晶是用烏梅、砂糖、檸檬酸等原料配製而成的。檸檬酸是一種有機酸,因此,酸梅晶及其水溶液均呈現明顯的酸性。奶粉是由鮮牛奶經過濃縮,噴霧脫水而成。

新鮮牛奶本身就有一定的酸度,如果把奶粉和酸梅晶放在一起用水衝泡,酸梅晶中的檸檬酸就與奶粉中的蛋白質充分作用,從而出現蛋白質凝結現象,愈是攪動,凝結現象愈明顯。

衝奶粉時,一般都是加白糖,而不能用酸梅晶或類似酸梅晶的山楂晶、菠蘿晶、橘子晶等作為甜味劑。

牛奶與果子露混合飲用危害大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牛奶已被大部分家庭所食用,不但是嬰兒的飲料,也是主食。有的家長在牛奶中加入適量的果子露,認為這樣可以增加牛奶的甜味,但是常常會發生大便秘結。所以家長應該注意不要這樣做。

牛奶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果子露屬酸性飲料,在胃中能使蛋白質凝固成塊影響吸收,從而降低牛奶的營養價值,嬰兒會越喝越瘦的。但是在飲用牛奶後1小時單獨飲用果子露,這樣不但有助於消化,而且還能防止便秘。

忌用煉乳作為嬰兒的主食

煉乳是用鮮牛奶經加熱濃縮,使水分蒸發製成的。一般煉乳的體積隻是原牛奶的一半,如加一倍的水,又可變成牛奶。

煉乳在加工過程中加入了40%的糖,含糖量大大高於小兒身體的需要量。如把甜煉乳加1倍水稀釋,其蛋白質、脂肪的含量與牛奶一樣,適合小兒食用,但甜度太大難以入口,必須再加4倍的水,把含糖量稀釋到10%以下。這樣,煉乳中蛋白質和脂肪的含量卻隻有2%以下,遠遠滿足不了嬰兒生長發育的需要。因此長期用煉乳哺育嬰兒,會使嬰兒營養不良、貧血、水腫、抵抗力降低,易患各種疾病,影響生長發育。所以,不宜用煉乳作嬰兒的主食,應以牛奶做嬰兒的主食。

忌以乳酸奶代牛奶喂嬰兒

目前,乳酸奶的種類很多,如樂百氏、喜樂等。它們都含有少量牛奶,易於消化吸收,很適合小兒的口味,孩子都喜歡飲用。有的孩子不喝牛奶,家長就用乳酸奶代替牛奶喂小兒,認為這種飲料含有牛奶,營養豐富。

這種做法是不妥的,從營養價值上看,牛奶和乳酸奶相差懸殊。牛奶中營養素的含量比乳酸奶飲料高得多,其中蛋白質、脂肪、鐵和維生素的含量均是乳酸奶飲料的3倍以上。乳酸奶飲料含牛奶不足30%,其營養含量比牛奶低,即喝10瓶乳酸奶飲料還不如一瓶牛奶。

因此,以乳酸奶飲料喂孩子而不喂牛奶的做法是不對的。為了寶寶的健康生長發育,不能讓寶寶隻喝乳酸奶飲料,而應以喂牛奶為宜。

忌隻用豆奶喂養嬰兒

豆奶是以豆類為主要原料製成的。豆奶含有豐富的蛋白質以及較多的微量元素鎂,此外,還含有維生素B1、B2等,是較好的一種營養食品,很受消費者的歡迎。但是,豆奶所含的蛋白質主要是植物蛋白,而且豆奶中含鋁比較多。

如果嬰兒長期喝豆奶,可使體內鋁增多,影響大腦發育。故喂養嬰兒,還是以牛奶為好,特別是4個月以內的嬰兒,更不宜單獨用豆奶喂養,還應以牛奶為主,豆奶隻作為補充食品。如喂牛奶一時不太方便,可用奶粉喂養嬰兒。

忌用麥乳精代奶粉喂養嬰兒

用麥乳精代替奶粉喂養小兒是不科學的。麥乳精是一種用麥精、糖、奶、蛋及可可等為原料配製而成的一種營養飲料,不是高級營養品,是低蛋白、高糖的物質。每100克麥乳精中含糖70克,其中含糖量比奶粉要高一倍;每100克麥乳精中所含蛋白質6~8克,僅是奶粉中蛋白質含量的1/4~1/3左右,而且麥乳精所含蛋白質是質量較差的植物性蛋白質,生理價值不足奶粉的生理價值的1/2。

奶粉比麥乳精營養成分高得多,每100克全脂奶粉含蛋白質26.2克,而且是動物性蛋白,生理價值很高,其中含大量必需氨基酸,對孩子生長非常有益。生長發育中的孩子對氨基酸的需要量是成人的10~20倍,對蛋白質的需要量也要在3倍以上,因此要多給孩子吃牛奶、奶粉,千萬不能用麥乳精來代替奶粉給嬰兒喝,否則時間稍長就會造成嬰兒營養不良,或貧血,或體弱多病,嚴重的會使嬰兒生長發育遲緩和智力發育障礙。

忌不給5個月以上吃奶嬰兒添加輔食

嬰兒生長發育迅速,需要全麵供應各種營養物質。供應不足就會發生各種疾病,如佝僂病、貧血等,所以要根據嬰兒生長的情況和月齡適當補充輔助食物,以滿足嬰兒的生長需要。

輔食對嬰兒來講是指乳類食品以外的其他食物。母乳是嬰兒最好、最合適、最理想的食品。這是與其他動物的乳類及代乳品相比而言。對5~6個月以內的嬰兒來說,母奶所含的營養已不能滿足嬰兒期的需要。

從乳類食品包括母乳在內的營養成分來看,所含的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如鋅、鐵、銅等)遠遠不能滿足嬰兒期的需要,蛋白質、脂肪和糖三大營養素的量和比例,也不能適合嬰兒身體的需要。

就熱量來講,100毫升的母奶僅產68千卡的熱量,而嬰兒的胃容量是有限的,不能無限製地加大容量,當嬰兒每日熱量需要量超過700千卡時,所需的母奶應在1000毫升以上,而3個月的嬰兒胃容量僅100毫升。

由此可見,要滿足嬰兒所需熱量,單純加大母奶量,胃是難以容納的。因此必須用含熱量高、體積小,含有各種維生素和礦物質的稠或半稀的食物來代替一部分母乳。

忌給嬰兒吃固體食物方法不當

教給嬰兒食用固體食物和果汁,應該是循序漸進的,其步驟是每次隻給予一種食物。醫生或護士會指導您在適當時間加固體食物。

重要的是您每周隻添加1種新食物,這樣您將會觀察到他對何種食物會有過敏反應。以新鮮的香蕉作為開始添加的固體食物是很理想的,因它柔軟、味甜,似乎大部分嬰兒都喜歡。蛋黃雖然富於蛋白質,但最初要小心試吃,因它容易引起過敏反應。

如果嬰兒試用了新食物之後,發生皮疹、哮喘或排便習慣的改變,一星期內應避免再喂這種食物。如果再試食時,反應再度發生,那麼嬰兒就是對這種食物過敏,至少在6個月內不能再喂這種食物。等將來嬰兒的消化道更成熟時,您可再試試。

更重要的是,即使您已經開始給您的寶寶喂固體食物,因為他隻吃幾種極少量的固體食物,所以也不可能單從此等食物中獲得完整均衡的營養。因此您最好繼續以母奶或營養均衡的嬰兒奶粉來喂您的嬰兒。因為母奶或營養均衡的嬰兒奶粉才能提供嬰兒健康發育所需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維生素及礦物質。

母奶或營養均衡的奶粉是您的嬰兒在第一年內所吃有限的固體食物的理想輔助品。

小嬰兒忌吃雞蛋清

不足6個月的嬰兒為小嬰兒。小嬰兒不宜吃雞蛋清。

這是因為,小嬰兒消化係統發育尚不完全,腸壁很薄,通透性很高,而雞蛋清中的蛋白為白蛋白,分子小,可以直接透過腸壁進入小嬰兒的血液中。這種異體蛋白為抗原,可使小嬰兒體內產生抗體,再次接觸這種異體蛋白時,則出現一係列過敏反應與變態反應性疾病,如濕疹、蕁麻疹、喘息性支氣管炎等。所以,小嬰兒隻宜喂蛋黃,不宜喂蛋清。

嬰兒忌多吃蛋類

雞蛋、鴨蛋營養豐富,均含有豐富的蛋白質、鈣、磷、鐵和多種維生素,對嬰兒的生長發育有一定的益處,但食之過多,會給嬰兒帶來不良的後果。

營養專家認為,嬰兒最好隻吃蛋黃,而且每天不能超過一個:1歲半到2歲,可以隔日吃一個(包括蛋黃和蛋白);年齡稍大些後,才可以每天吃1個。有些家長為了讓孩子長得壯些,就千方百計地給孩子多吃蛋。這種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不能吃蛋過多,因為嬰兒胃腸道消化機能發育尚不成熟,分泌各種消化酶少。如果周歲左右的嬰兒每天吃3個或更多的蛋,就不易消化了,還會引起消化不良,並發生腹瀉。有的小兒由於吃蛋過多,使體內含氮物質堆積引起氮的負平衡,加重腎髒負擔,導致疾病。還有的嬰兒因吃蛋過多會引起維生素H缺乏症。

另外,如果嬰兒正在發熱、出疹,暫時不要吃蛋,以免加重腸胃負擔。

嬰兒輔食忌太鹹

食鹽是嬰幼兒生長發育必不可少的物質之一,也是輔食中常用的調味品。輔食中適當加點鹽,可使味道鮮美,增進食欲。但由於嬰兒的腎髒發育尚不成熟、排鈉能力弱,不能像成人那樣濃縮尿液以排出大量溶質,如果吃的食物太鹹,就會使血液中的溶質含量增加。腎髒為了排出過多的溶質,就要彙集體內的大量水分來增加尿量。這樣一來,不僅加重了腎髒的負擔,也會導致身體脫水。同時,嬰兒長期吃過鹹的食物,使體內鈉離子增多,會造成鉀離子隨尿排出過多,從而易引起心髒、肌肉衰弱。

此外,食鹽過多,可得高血壓、動脈硬化等疾病。美國某醫療組織調查學齡兒童,發現這些兒童在嬰兒時期多吃罐頭裝的鹹食品,他們之中有11%的人在10~13歲就患了高血壓病,故為了預防疾病的發生,嬰兒食物不宜太鹹。

嬰幼兒飲食忌缺鋅

鋅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雖然在人體中的含量很少,隻有1.4~2.3克,但其功能非常重要。嬰幼兒缺鋅會引起嚴重的後果,不僅會導致生長發育的停滯,而且會影響嬰幼兒智力的發育。嬰幼兒缺鋅最常見的症狀是厭食、異食僻癖和生長停滯。若在胎兒和乳兒期缺鋅,就會造成智力發育障礙。

為給嬰幼兒補充鋅元素,乳母的膳食必須注意平衡,多攝入含鋅較多的食物,如除魚以外的海產品。不同月齡階段的嬰幼兒對鋅的需要量有所不同,出生至半歲嬰兒每日需要鋅1.25毫克。除吃奶的孩子外,不吃奶的孩子還必須合理調配膳食。多吃含鋅較多的食品,如肝泥、肉泥及強化了鋅的嬰兒營養米粉等。

嬰兒忌多食味精

一般說來,成人適量食入味精是有益的,而嬰兒,特別是12周以內的嬰兒(以母乳為主食),如果母乳內含有過量的味精,就會使穀氨酸鈉進入嬰兒體內。穀氨酸鈉對嬰兒生長發育有不良影響,它能同嬰兒血液中的鋅發生特異性結合,生成不能被機體吸收的穀氨酸鋅,隨尿排出體外,從而導致嬰兒味覺變差、智力減退、厭食、生長發育遲緩及性晚熟等。

科學家告誡,分娩3個月內的母親及嬰幼兒所食的菜肴內不宜放過多的味精,最好不放味精。提高嬰兒的食欲,應從輔食多樣化著手,做到菜肴色、味、香俱全。

嬰幼兒忌多食甜食

多數家長怕孩子的熱量不足,經常給他糖果、巧克力、甜點心吃,給他喝葡萄糖水、橘子水、白糖水及各種甜飲料,有的還給孩子吃甜粥、奶中放糖較多等,以為這樣可以增加孩子的營養和抵抗力。另外多數孩子從出生開始,所給飲食就是帶甜味的,養成了從小愛吃甜食的習慣。對於嬰幼兒來說,不隻是需要足夠的熱量,更重要的是需要多種營養素,特別是蛋白質。有些孩子由於過多或長期吃甜食,常常食欲不好,吃飯不香,外觀長得胖乎乎的,體重有時還超過正常標準,實際上是虛胖,肌肉鬆軟無力,身體並不強壯。這是因為身體所需的熱量幾乎均由糖來供給了,總的熱量雖已足夠了,但蛋白質和脂肪分擔產熱部分極少,熱量來源比例發生了嚴重失調,這種孩子還常常有齲齒。由於乳牙生長不好,將來的恒牙也受影響。中醫也認為甜食容易傷脾胃,以致胃納不佳。因此,孩子多吃甜食並不好,不要給孩子養成吃甜食的嗜好。

忌控製嬰兒攝入脂肪

中老年人少吃些脂肪,以減少膽固醇過高引起心髒病是非常必要的。但有的家長認為,嬰兒飲食也應像大人一樣控製脂肪攝入,這是不妥的,不利於嬰兒的生長發育。

嬰兒的生長對脂肪的需求量比一生中其他任何時候都多,一般嬰兒每公斤體重每日約需脂肪4克。人體內所需熱量主要來自脂肪。嬰兒生出後頭24個月是生長最快的時期,也是需要熱量最多的時候。人體內每一個細胞的生長都需要膽固醇,同時,嬰兒的中樞神經係統的發育也需要脂肪。

專家指出,小兒如不吃母乳,應多吃肉食及適當吃蛋類,不能喝低脂肪奶,以保證脂肪的攝入。

嬰幼兒忌多吃動物油

嬰幼兒長期食用過多的動物脂肪,會影響鈣的吸收,並可造成成年後血脂與血中膽固醇不正常,導致心血管疾病。

脂肪是人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提供機體熱能最主要的來源。對嬰兒來說,脂肪可提供35%左右的熱量,同時,脂肪還是脂溶性維生素的介質,如維生素A、D、E、K均溶於脂肪。因此,脂肪有促進這些維生素的吸收、利用的功能。

脂肪可分為油與脂兩大類,凡是在室溫(20℃)呈液體狀稱為油,如豆油、菜子油、麻油等;呈固體狀的稱為脂,如羊油、豬油等。無論是油或脂,均由脂肪酸和甘油組成。植物油所含的脂肪酸多是不飽和脂肪酸,這是人體不能合成的必需脂肪酸,而動物性脂肪所含的脂肪酸,多數是飽和脂肪酸。

營養專家認為,植物性脂肪中,所含的不飽和脂肪酸是嬰幼兒神經發育、髓鞘形成所必需的物質。食物中不飽和脂肪酸供給不足,既可影響神經發育,也會導致嬰幼兒體重下降,嬰幼兒脂肪的攝入量,對質的要求比對量的要求更高。因此,在哺喂嬰幼兒時,不宜多吃動物油,應以植物油為宜。

嬰兒忌過量吃西瓜

西瓜能消暑解渴,是人們非常喜食的水果之一,特別是小兒百食不厭。西瓜還可以防病治病,但若食用不當也會影響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