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準備生育的夫婦和已懷孕的婦女,在飲料的選擇上應注意盡量少喝或者不喝那些富含咖啡堿類物質的飲料。從受孕的計劃時期,做好優生、優育的準備,這樣有利於孕育一個健康可愛的小寶寶。
孕婦忌吃過敏性食物
孕婦喝酒、吸煙、濫用藥物對胎兒危害很大,這一點被很多孕婦了解並注意防範,但是對於食用過敏食物對胎兒發育的影響卻有很多孕婦不了解,或者不太重視,因而往往因吃了過敏食物造成流產、早產、畸形等,即便按期生育,也可致嬰兒患多種疾病。這與致敏作用明顯有關。
孕婦應如何預防食用過敏食物,可從以下5個方麵注意:
1.以往吃某些食物發生過敏反應現象,在懷孕期間應注意禁止食用。
2.不要食用過去從未吃過的食物或黴變食物。
3.在食用某些食物後如發生全身發癢、出蕁麻疹或心慌、氣喘,或腹痛、腹瀉等現象時,應考慮到食物過敏,立即停止食用這些食物。
4.不吃或慎吃過敏的食物,如海產魚、蝦、蟹、貝殼類食物及辛辣刺激性食物。對海產食物可先少量吃,看是否有過敏反應再決定以後是否食用。
5.食用異性蛋白類食物,如動物肉、肝、腎,蛋類,奶類,魚類應燒熟煮透,以減少過敏。
孕早期勿忘補葉酸
各國科學家研究證實,神經管畸形是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而環境因素則是其主要病因。早在20世紀80年代,英、美、澳大利亞等國家先後發現胎兒神經管畸形是由於孕婦體內葉酸含量不足造成的,另外還從不同的研究方式得出十分接近的結果:如果在母親懷孕前1個月到懷孕後3個月期間每天都給予一定量的葉酸補充,則神經管畸形發生率可降低60%~85%。葉酸不能由體內產生,隻能靠食物攝取。葉酸主要存在於綠葉蔬萊,豆類,蛋,動物的肝、腎組織和魚中。由於食物的不當貯存、蔬菜的不當烹調等因素使葉酸遭到大量破壞。北方地區高於南方,農村高於城市,冬春季高於夏秋季,可能和生活習慣以及蔬菜的生產季節有關,而這個規律恰好和神經管畸形的發病分布一致。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推薦,孕婦每日補充的劑量應約為400微克。因為神經管的閉合是在受精後的4~6周內便已完成,故葉酸製劑在此之前就應補給。再說胚胎的中樞神經係統發育,在第3~6周是最敏感期,最易受致畸因素的影響,因此該階段是預防神經管畸形的最佳時期。服用葉酸後2周雖在血清中已發現葉酸水平有較大幅度升高,但紅細胞中的葉酸濃度則是在服用後4周才有明顯增加現象,故要在計劃懷孕時提前1個月服用,效果才能更顯著。
需要注意的是,孕婦長期服用過量的葉酸有害無益,會幹擾孕婦的鋅代謝,導致鋅不足而影響胎兒的發育,因此除非孕婦患巨幼紅細胞性貧血,否則一般情況下不宜使用過量的葉酸,或應在醫生指導下服用。
妊娠晚期不宜吃得過鹹
大多數孕婦在受孕8個月以後,容易發生水腫及高血壓症狀,這時如果吃得過鹹可以使這些症狀加重,危害母體與胎兒健康。
食鹽攝入過多會增加細胞外液量,引起水分瀦留,同時又加重了心髒的負擔,還有血管平滑肌細胞內鈉與水量增加,使血管內阻力加重,鹽的排泄又要依靠腎髒,日子久了可使孕婦出現浮腫,血壓升高,甚至還會引起腎性高血壓。因此,此期間實不宜吃得過鹹。
孕婦的食鹽攝入量不宜過多,但也不必禁鹽,一般情況下每天攝入5克以內的食鹽不會造成任何危害,如果是晚期妊娠已出現了水腫與高血壓症狀,鹽的攝入量最好控製在每日2~3克,這樣可以有效地減輕孕婦的高血壓腳腫、妊娠毒血症等。
孕婦忌節食
有的年輕孕婦,怕懷孕發胖,影響自身的體形,或怕胎兒太胖,生育困難,常常節製飲食,盡量少吃。這種隻想保持自身形體美而不顧母子身體健康的做法是十分有害的。
婦女懷孕以後,新陳代謝變得旺盛起來,與妊娠有關的組織和器官也會發生增重變化,胎兒的養育袋——子宮,要增重670克,為給嬰兒提供營養乳汁,乳房要增加到450克,還需貯備脂肪4500克,胎兒重3000~4000克,胎盤和羊水重900~1800克。總之婦女在孕期要比孕前增重11千克左右。試想,這需要攝入多少營養物質?所以孕婦體重增加、身體發胖一些都是必然的、合理的、必要的,大可不必擔心和控製。很顯然,孕婦需要營養,胎兒也需要營養,在這種情況下節食是有害無益的。
營養不良對孕婦本身的危害更為嚴重。缺乏蛋白質,就不能適應子宮、胎盤、乳腺組織的變化,尤其是在懷孕後期,會因血漿蛋白降低而引起浮腫,還可以使抗體合成減小,對疾病的抵抗力降低而多病;缺鈣,會使骨骼軟化,腰酸腿痛;缺鐵,會出現貧血、頭昏腦脹;缺乏維生素A,容易出現早產、死胎,而且身體抵抗力降低,容易發生產後感染;缺乏維生素B1,會影響食欲和乳汁分泌,而下肢浮腫也加劇,易得腳氣病;缺乏維生素C,可加劇便秘、貧血等孕期症狀,並容易出現早產、流產。
由此可見,孕婦不可任意節食,否則就容易形成某種營養素的缺乏或相互間失去平衡。懷孕5個月後,每日至少需熱量2700~2800千卡,這些熱量可從飲食總量中獲得。要保證充分的蛋白質,適量的脂肪、糖、鈣、鐵、維生素的供給,要多吃雞蛋、魚、瘦肉、豬肝及乳類、雜糧、豆類、新鮮蔬菜、水果和海產品等。要合理搭配飲食,不挑食、不偏食,這樣才能滿足妊娠期營養的需求。
孕婦忌常吃罐頭食品
有的孕婦喜歡吃水果罐頭或魚、肉罐頭,認為加工後的水果酸甜適口,也有營養,在沒有鮮水果的時候還可以代替水果,也便於家庭保存。魚、肉罐頭也同樣味美、方便。可是,罐頭食品除這些優點外,還有對孕婦不利的方麵。
據有關資料研究證明,妊娠早期大量食用含有食品添加劑的罐頭,對胎兒的胚胎發育是不利的。這是因為,罐頭食品在生產過程中,往往加入一定的添加劑,如色素、香精、甜味劑和防腐劑等,這些都是人工合成的化學物質,對胚胎組織有一定影響。在胚胎早期(受孕20~60天),細胞和組織嚴格按一定步驟和規律進行繁殖和分化,這時的胎兒對一些有害化學物質的反應和解毒功能尚未建立,在此期間受到不利幹擾,會導致畸胎的發生。
再次,罐頭保鮮期一般在半年至1年,市場上出售的罐頭食品往往超過保鮮期,或者自家存放時間較長,質量發生變化,孕婦吃了當然不利。
還有,罐頭食品在製作、運輸、存放過程中如果消毒或密封不嚴時,可導致食品被細菌汙染。細菌在罐頭內生長繁殖,可產生對人體有害的毒性物質,若被人誤食後可造成食物中毒,其危害相當嚴重。因此,懷孕後為了自身的健康和胎兒的安全,最好不要吃罐頭食品。孕婦可以根據季節多吃一些新鮮水果、蔬菜,雞蛋、魚、肉也最好買新鮮的食用。
孕婦忌吃黃芪燉雞
黃芪是人們較為熟悉的補益肺胃之氣的中藥,用單味黃芪加入老母雞中同燉食之,補養身體的功效更強,所以常被一些病虛體弱的人采用。一些孕婦為了增加營養,使胎兒更健壯、聰明,也常常吃黃芪燉母雞,在某些地區甚至已成為習慣。其實這樣做對孕婦是不利的。
婦產科醫生觀察到,一些孕婦尤其是快臨產的孕婦,由於吃了黃芪燉雞,不少人引起過期妊娠,常因胎兒過大而造成難產,結果不得不作會陰側切、產鉗助產,甚至作剖宮產分娩,給孕婦帶來痛苦,同時增加了胎兒損傷的機會。
孕婦吃黃芪燉母雞造成難產的原因:一是黃芪有益氣、升提、固澀作用,幹擾了妊娠晚期胎兒正常下降的生理規律;二是黃芪有“助氣壯筋骨,長肉補血”的功用,加上母雞本身是高蛋白食品,兩者起滋補協同作用,使胎兒骨肉發育長勢過猛,造成難產;三是黃芪有利尿作用,通過利尿,羊水相對減少,以致延長產程。因此,從利於健康角度考慮,孕婦不要吃黃芪燉雞,還是從比較正常的途徑加強營養為好。
孕婦忌缺乏維生素B12
維生素B12具有促進紅細胞生成、維護神經髓鞘代謝的功能。妊娠期維生素B12供給不足,孕婦易患巨幼紅細胞性貧血,新生兒也可患貧血。在妊娠過程中,胎兒不斷將維生素B12貯存於肝髒,足月胎兒體內共積存約30微克。如果孕婦食物中缺乏維生素B12,新生兒也會缺乏維生素B12,這對新生兒發育不利,甚至使其患貧血症。也有的專家指出,孕婦食物中缺乏維生素B12,胎兒的畸變發生率也可能增加,所以維生素B12對孕婦非常重要。維生素B12在食物中的來源主要是動物性食品,豆類經發酵也含有維生素B12,如牛肝、牛腎、豬心、蝦、火腿、雞肉、雞蛋、牛奶、幹酪以及臭豆腐、豆豉、黃醬等含有較多的維生素B12。
孕婦忌全吃素食
有些孕婦擔心身體發胖,平時多以素食為主,不吃葷食,懷孕後加上妊娠反應,就更不想吃葷食了,結果形成了全吃素食。這種做法不科學,對胎兒視力有影響,甚至導致失明。
最近,國外有人用貓進行實驗,結果表明,如果增加孕貓的牛磺酸食用量,有助於幼貓視力的正常發育;如果明顯減少孕貓的牛磺酸食用量,則幼貓在胎兒期和出生後均出現持久的視力異常,部分孕貓在繁殖過程中還會出現嚴重的視網膜退化,個別的也會導致自身失明。
孕婦全吃素食,而不吃葷食,就會造成牛磺酸缺乏。因為葷食大多含有一定量的牛磺酸,再加上人體自身亦能合成少量的牛磺酸,因此正常飲食的人不會出現牛磺酸的缺乏。而對於孕婦來說,由於需要牛磺酸的量比平時增大,人體本身合成牛磺酸的能力又有限,加之全吃素食,而素食中很少含有牛磺酸,久之,必然造成牛磺酸缺乏。因此,從外界攝取一定數量的牛磺酸就十分必要了。這種攝取,當然要靠吃些葷菜來補充。我們提倡孕婦要多吃素食,注意葷素搭配。
因此,我們告誡那些已懷孕而又不想吃葷食的婦女,為了自身健康,為了嬰兒的正常發育,請適當食用些鮮魚、鮮肉、鮮蛋、小蝦、牛奶等含牛磺酸的葷食,以避免造成大人、孩子視力異常。
孕婦忌缺乏維生素B6
維生素6是中樞神經係統活動、血紅蛋白合成以及糖原代謝所必需的輔酶。它與蛋白質、脂肪代謝密切有關。人體缺乏維生素B6可引起小細胞低血色素貧血、神經係統功能障礙、脂肪肝、脂溢性皮炎等。
妊娠時由於雌激素增加,色氨酸代謝增加,維生素6需要量增加。此外,妊娠時血液稀釋,孕婦血中維生素6可降至孕前水平的25%。胎兒在5個月時為中樞神經係統增長高峰,對維生素B6最為需要,因而必須重視維生素B6的攝入量。許多食物中都含維生素B6,動物性食品有牛肝、雞肝、雞肉、牛肉、豬肉、魚、蟹、雞蛋、牛奶等;植物性食物有葵花籽、炒花生仁、核桃、黃豆、胡蘿卜、扁豆、甜薯、柿椒、香蕉、葡萄幹、橘子、菠菜、土豆、全麥粉等。
孕婦忌缺乏維生素C
維生素C又名抗壞血酸。維生素C為連接骨骼、結締組織所必需。它維護牙齒、骨骼、血管、肌肉的正常功能;增強對疾病的抵抗力;促進外傷愈合。缺乏時引起壞血病,毛細血管脆弱,皮下出血,牙齒腫脹、流血、潰爛等症狀。
妊娠期間胎兒必須從母體取得大量維生素C來維持骨骼、牙齒正常發育以及造血係統正常功能等,以致母體血漿中維生素C含量逐漸降低,至分娩時僅為孕初期的一半。
多吃各種新鮮蔬菜和水果補充維生素C對孕婦、胎兒健康有益。含維生素C豐富的食物有:柿椒(紅、青)、菜花、雪裏蕻、白菜、西紅柿、黃瓜、四季豆、薺菜、油菜、菠菜、莧萊、白蘿卜、酸棗、山楂、橙、檸檬、草莓、鴨梨、蘋果等。但是在製作食物時,切不可燒、煮過度,以免損失維生素C。
孕婦吃酸食也應講科學
人們都知道,一般婦女懷孕後會出現惡心、嘔吐、食欲下降、四肢無力、疲勞等症狀。這是因為婦女懷孕後,胎盤分泌一種“絨毛膜促性腺激素”。這種激素能夠抑製胃酸分泌,使胃酸減少。由於消化酶活性的降低,影響了胃腸的消化吸收功能,從而使孕婦產生惡心、嘔吐等一係列的症狀。酸性食物能刺激分泌胃液,又能提高消化酶的活性,促進腸蠕動,增加食欲,有利於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所以多數孕婦喜愛吃酸的東西。
從營養學的角度來看,孕婦適當吃些酸性食物有利於母親和胎兒的營養需要。一般胎兒2~3個月後,骨骼開始形成。構成骨骼的主要成分是鈣,但必須有酸性物質的參與,才能使遊離鈣形成鈣鹽在骨骼裏沉積下來。孕婦多吃酸性食物還有利於鐵的吸收,促進血紅蛋白的形成。
孕婦吃酸性食物,也應該講究科學。比如維生素C是一種酸性物質,是孕婦和胎兒必需的營養素,它對胎兒形成細胞質、產生結締組織、心血管以及造血係統的生長發育都有重要作用。孕婦多吃含維生素C的食物比單一食用酸味食品更好。而有的孕婦喜歡吃人工醃製的酸菜,這種酸菜味兒很濃,吃起來也很過癮,但維生素C、蛋白質、礦物質、糖分等多種營養幾乎全被破壞了。而且醃菜中的致癌物質亞硝酸鹽含量很高。如果過多地食用對母親及胎兒的健康有害。
奉勸喜愛吃酸類食物的孕婦,最好選擇那些有酸味又有營養的食品或果、菜,如酸棗、葡萄、酸蘋果、石榴、西紅柿、山楂、橘子等。
孕期忌蛋白質攝取不足
蛋白質是直接成為血液和肌肉的最基本的物質,是積極參與發育的重要的營養物質。蛋白質的質量好壞,是根據蛋白質中含有的氨基酸的量和質決定的。在氨基酸中,特別是隻能從食品中攝取的,含有大量的必需氨基酸的蛋白質,一般叫做“優質蛋白質”。
妊娠期,特別是妊娠晚期,在胎兒急速發育的同時,母體中的子宮和乳腺也在發育,為此需要大量的蛋白質。還有分娩時的出血,為授乳做準備,都需要更多的優質蛋白質。因此如果蛋白質的攝取量不足,會對母子雙方產生不良影響。不僅阻礙胎兒的發育,而且也會引起母體的代謝異常,容易發生妊娠中毒症,減弱對貧血、病原菌的抵抗力,進而成為產後母乳分泌不良的原因。
在攝取蛋白質方麵,要努力吃脂肪少的肉、魚、牛奶、雞蛋、豆類、豆漿、豆腐、豆豉、奶酪等,如果能從這些食品中每天攝取80克左右的蛋白質,差不多就能滿足孕婦的需要。
孕婦忌缺鋅
大量動物實驗表明,鋅缺乏所引起的動物出生缺陷主要是生長停滯或遲緩、骨骼畸形、死產、早產等。人類妊娠早期缺鋅,同樣能使新生兒出現這些缺陷。研究還發現,患有先天性心髒病,如室間膈缺損、主動脈狹窄及尿道下裂、睾丸發育不良(如隱睾)、骨骼及腎髒畸形、先天性中樞神經係統畸形等缺陷的新生兒,其母親妊娠期血液中鋅水平明顯低於分娩正常胎兒的孕婦。該研究進一步指出,鋅缺乏對新生兒畸形的作用並不是分娩期缺鋅的結果,很可能早在受孕或胚胎形成早期便受到影響。觀察孕婦血液中鋅水平下降的情況發現,妊娠20天左右血清鋅濃度即開始下降,並於20~60天左右下降幅度最大,隨後降低速度減緩。然而,胚胎發生、分化過程中對致畸原最為敏感的器官形成期也是在妊娠20~60天左右。因此認為,人體器官形成期血清鋅水平的急劇下降必然提高胚胎對致畸因素作用的敏感性,從而增加了胎兒先天畸形及自發流產的可能。
膳食鋅的攝入量受食物來源、種類的影響,以牡蠣含鋅量最高,其他海味和肉次之。具體講以下食物含鋅比較高:植物食品有黑芝麻、油麵筋、白糯米、黃豆、毛豆、紫菜等;動物食品有豬心、豬肋排、豬蹄膀、豬腿肉、豬肝、豬舌、羊肉、醬鴨、鹹雞蛋、鯽魚、河蟹、海蟹、河蚌、田螺等,還有醬油、啤酒等。孕婦應多吃這些食品,以補充足夠的鋅。
孕婦忌缺碘
碘是甲狀腺素組成成分。甲狀腺素能促進蛋白質的生物合成,促進胎兒生長發育。妊娠期甲狀腺功能活躍,碘的需要量增加,這樣就易造成妊娠期碘攝入量不足或缺乏,特別是在我國有很多地區屬於缺碘區,更易造成孕婦缺碘。
孕婦缺碘易發生甲狀腺腫大,並影響胎兒的發育,嚴重者新生兒出現“克汀病”。該病的發生以胎兒胚胎期缺碘為關鍵。其臨床上有疲乏、無力、畏寒、嗜睡、對外界興趣不大等代謝和循環功能性變化,骨骼發育異常,腦發育缺陷及延遲,皮膚幹而成鱗片狀,毛發、指甲無光、脆弱等。為了孕婦本身的健康和胎兒的正常發育,孕婦必須注意不可缺碘,尤其在缺碘地區更要有意吃些含碘豐富的食物。
最好的補充碘食品為海產品,如海帶、紫菜、魚肝、海參、海蜇、蟶幹、蛤等,甜薯、山藥、大白菜、菠菜、雞蛋等也含有碘,均可適量多吃一些。如用碘化鹽補充碘時,需注意不可用大量,以免引起產後甲狀腺腫或患甲狀腺功能低下。
孕婦忌缺乏維生素A
維生素A又名視黃醇,主要存在於海產魚類肝髒中。植物組織內存在的β-胡蘿卜素在人體腸內可還原成兩分子維生素A,成為維生素A來源的另一途徑。人若缺乏維生素A,就會在暗光下看不清四周的物體,出現夜盲症。維生素A還能促進機體生長及骨骼發育。另外,維生素A具有維持上皮組織健全的功能。
妊娠期內胎兒機體生長發育以及母體各組織的增加和物質儲備均需要大量的維生素A。動物研究發現:妊娠期維生素A缺乏,可引起流產、胚胎發育不良,幼年動物生長停滯及骨、齒形成不良。維生素A嚴重不足時,可導致動物骨骼和其他器官畸形。但攝入過量的維生素A,同樣有可能引起胎兒畸形和影響胎兒的正常發育。
鑒於以上原因,我國營養學會推薦孕婦維生素A的供給量標準與非妊娠婦女一致,皆為1000微克當量視黃醇,即3300國際單位。
維生素A最好的食物來源是各種動物肝髒、魚肝油、魚卵、牛奶、禽蛋以及核桃仁等;胡蘿卜素的良好來源是有色蔬菜,如菠菜、苜蓿、胡蘿卜、豌豆苗、辣椒、甜薯、韭菜、雪裏蕻、油菜、莧萊、蕹菜、茼菜以及杏、芒果等。
孕婦忌缺乏維生素D
維生素D是膽固醇的衍生物,具有抗佝僂病作用,被稱之為抗佝僂病維生素,維生素D可增加鈣和磷在腸內的吸收,是調節鈣和磷的正常代謝所必需的,對骨、齒的形成極為重要。
人體每日維生素D需要量為10微克,實際上成年人每日經日光中紫外線照射即可合成足量的維生素D。孕婦由於曬太陽機會少些,加上胎兒對維生素D的需求,因此孕婦食物維生素D供給量應增加。維生素D缺乏時,孕婦可出現骨質軟化。最先而且最顯著發病部位是骨盆和下肢,以後逐漸波及脊柱、胸骨及其他部位。嚴重者可出現骨盆畸形,由此影響自然分娩。
維生素D缺乏可使胎兒骨骼鈣化以及牙齒萌出受影響,嚴重者可致使先天性佝僂病。
為了預防小兒佝僂病,孕婦應采取以下幾種措施:吃含有維生素D的食物,如動物肝髒、蛋黃,常到室外曬太陽,適當參加勞動。懷孕後半期和哺乳期婦女,應口服維生素D2,每天1.5萬單位,或每月注射維生素D21~2次,每次40萬~80萬單位。低血鈣抽筋孕婦應及時治療。
但是長期大量服用維生素D可引起中毒。成人每日攝入2300微克,兒童每日攝入1000微克維生素D都可造成食欲下降、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因此,對含維生素D的食品不可過量食用。
富含維生素D的食品有魚肝油、雞蛋、魚、動物肝髒、小蝦等。孕婦隻要能正常食用這些食物,就可保證維生素D的供給。
孕婦忌缺乏“腦黃金”
人的大腦中65%是脂肪類物質,其中多烯脂肪酸DHA與EPA是腦脂肪的主要成分。它們對大腦細胞,特別是神經傳導係統的生長、發育起著重要作用。因此DHA、EPA和腦磷脂、卵磷脂等物質合在一起,被稱為“腦黃金”。
“腦黃金”對於孕婦來說,具有雙重的重要意義。首先,“腦黃金”能預防早產,增加嬰兒出生時的體重。服用“腦黃金”的孕婦妊娠期最長,比一般產婦的早產率下降1%,產期推遲了12天,嬰兒出生體重增加了100克。其次,足夠“腦黃金”的攝入,能保證嬰兒大腦和視網膜的正常發育。
研究表明,如果母體中缺少“腦黃金”時,胎兒的腦細胞膜和視網膜中腦磷脂質就會不足,對胎兒大腦及視網膜的形成和發育極為不利,甚至會造成流產、早產、死產和胎兒發育遲緩,或生下一個腦細胞數量不足的先天性弱智兒或先天性近視。因此,孕婦經常攝入足量“腦黃金”,與優生關係極為密切。
據調查,每100毫升母乳中“腦黃金”的含量,美國大約為7毫克,澳大利亞為10毫克,而日本則為22毫克,因此,日本兒童的智商普遍高於歐美兒童。我國產婦乳汁中“腦黃金”的含量則遠遠達不到這一標準,當然使嬰兒更缺乏“腦黃金”。
孕婦補充“腦黃金”除服用含“腦黃金”的營養品外,還要多吃些富含DHA類的物質如富含天然亞油酸、亞麻酸的核桃仁等堅果類食品,攝入後經肝髒處理能合成DHA,此外還包括海魚、魚油、甲魚等。同時,為保證嬰兒“腦黃金”的補充,堅持嬰兒母乳喂養也是首要的和最基本的。
孕婦忌營養過剩
有的孕婦胃口特別好,不但吃得多,而且所吃食物營養相當豐富,並且很少活動。她們以為這樣才有利於胎兒生長發育和孕婦分娩。其實這種吃法,很容易使孕婦發胖,也使胎兒過大,造成分娩困難。這裏所說分娩困難是指胎兒“過大”而言。
孕婦過食糖類和脂肪食品,會出現營養過剩,會導致孕婦血壓偏高和導致胎兒長成“巨大兒”。我國目前產婦死亡率為0.488%,其中主要原因是妊娠高血壓所致;另一個原因就是“巨大兒”造成的難產,分娩期延長,子宮收縮無力,引起產後大出血;也有的因產婦過胖,造成哺乳困難,不能及時給孩子喂奶,乳腺管堵塞,引起急性乳腺炎。
所以,孕婦要合理飲食,既不能營養不足,也不要營養過剩。即要做到營養適度,葷素搭配,注意活動。防止由於營養過剩造成的高血壓和“巨大兒”的出現。
孕婦在孕早期忌多食動物肝髒
動物肝髒營養豐富,含有多種維生素及微量元素。有的孕婦懷孕後就想多吃動物肝髒,以補充營養,有利於胎兒的生長發育。可是近幾年來營養學家研究證實,在妊娠初期孕婦吃動物肝髒,可導致胎兒畸形。
這是因為,動物肝髒尤其是雞、牛、豬肝,每100克含維生素A的平均值為正常每日規定飲食量所含維生素A值的4~12倍。早期妊娠婦女吃動物肝髒等於大量攝入維生素A。大量研究表明維生素A過量會引起發育異常,很可能由於它幹擾神經上皮細胞內的DNA合成,使細胞分裂周期延長,導致細胞增殖速度降低,從而表現出各種組織生長、分化異常所致。有人認為過量維生素A阻礙了齶的生長發育,使兩側齶葉未能及時吻合形成齶裂。也有人認為,維生素A的致畸作用在於改變了體內硫酸黏多糖的代謝,體內硫酸黏多糖合成減少所致。可見維生素A過量對人體及胚胎可能有害。
孕婦忌熱能不足
孕婦在妊娠過程中由於母體大量貯存脂肪和胎兒新組織生成,能量消耗高於未妊娠時期。因此,妊娠後熱能的需要增加,且隨妊娠延續而增加。所以,保證孕期熱能供應極為重要。如果孕婦妊娠期熱能供應不足,母體內貯存的糖原和脂肪被動用,人就會消瘦、精神不振、皮膚幹燥、骨骼肌退化、脈搏緩慢、體溫降低、抵抗力減弱等。此外,葡萄糖是胎兒代謝所必需也是唯一的能量來源,由於胎兒消耗母體葡萄糖較多,當母體供糖類食物不足時,不得不動員脂肪、蛋白質供應,易引起母體患酮症,繼而影響胎兒智力發育,攝入量少可使出生胎兒體重下降。因此,孕婦應攝入足夠的熱能,保持血糖正常水平,避免血糖過低對胎兒體格及智力生長發育的影響。婦女懷孕後代謝增加,各器官功能增強,為了加速血液循環,心肌收縮力增加,碳水化合物可作心肌收縮時的應急能源。腦組織和紅細胞也要靠碳水化合物分解產生的葡萄糖供應能量。因此,碳水化合物所供能量對維持妊娠期心髒和神經係統的正常功能、增強耐力及節省蛋白質消耗有非常重要意義。因此,孕婦必須重視碳水化合物類食品的攝入。
人體所需要的熱能都來自產熱營養素,即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如各種糧穀食品,它們在體內消化、吸收和利用較脂肪、蛋白質迅速而完全。含碳水化合物豐富的植物食品有:黃豆、綠豆、赤豆、白扁豆、粉絲、豆沙、玉穀、土豆、白薯、蠶豆、桂花藕粉、大蒜頭、卷心菜、洋蔥、紫菜等;動物食品有:肉鬆、皮蛋、螺螄、奶粉、牛奶、酸乳、嬰兒奶糕等。含蛋白質多的食物有魚、肉、乳、蛋、禽等和豆類及其製品。脂肪多存於動物油、植物油、肉類和豆製品中。
孕婦忌缺乏維生素E
維生素E又名生育酚,廣泛存在於綠色植物中,動物體內僅含微量。維生素E能促進人體新陳代謝,增強機體耐力,維持正常循環功能;還是高效抗氧化劑,保護生物膜免遭氧化的損害;還能維持骨骼、心肌、平滑肌和心血管係統的正常功能。此外,維生素E與維持正常生育有關。
維生素E缺乏的臨床病例,幾乎完全局限於早產嬰兒。可見,孕婦保證維生素E的供給是非常必要的。研究認為維生素E缺乏與早產嬰兒溶血性貧血有關。早產兒發生溶血性貧血時用生育酚治療,維生素E缺乏產生的水腫、過敏和溶血性貧血等症狀即行消失。為了使胎兒貯存一定量的維生素E,孕婦應每日多加2毫克攝入量。
維生素E廣泛分布於植物組織中,尤其是麥胚油、棉籽油、玉米油、菜籽油、花生油及芝麻油等含維生素E較多。萵葉及柑橘皮含生育酚也很多,幾乎所有綠葉植物都含有此種維生素。此外,豬油、豬肝、牛肉以及杏仁、土豆中也含有維生素E。隻要孕婦在飲食上做到多樣化,維生素E就不會缺乏。
孕婦忌長期服用魚肝油
由於魚肝油所含的維生素D,可促進人體對鈣和磷的吸收,所以,有些孕婦就多吃魚肝油以滋補身體,促進鈣質吸收,幫助胎兒發育。這種想法有道理,孕婦也可以適當吃些魚肝油,但積蓄維生素D過多則對胎兒不利。研究表明,孕婦體內維生素D含量過多會引起胎兒主動脈硬化,影響其智力發育並引起腎損傷及胎兒骨骼發育異常。
胎兒在母體內長到5個月時,牙齒開始鈣化,骨骼迅速發育,這時孕婦為補充體內鈣質可以多吃些肉類、蛋類和骨頭湯等富含礦物質的食物。此外,孕婦還應常到戶外活動,接觸陽光,這樣在紫外線的照射下,可以自身製造出維生素D,不必長期過多服用魚肝油,也完全可以保證胎兒正常發育。
還有報告證明,維生素A(魚肝油主要成分之一)過量服用,可使孕婦進食銳減、頭痛及煩躁。
孕婦忌缺乏維生素B2
維生素B2是一種黃色物質,由於分子含有核糖醇,故又名核黃素。核黃素是機體中許多酶係統的重要輔基的組成成分。這種輔基與特定蛋白質結合,形成黃素蛋白。黃素蛋白是組織呼吸過程中很重要的一類遞氫體。妊娠期母體代謝旺盛,故核黃素需要量有明顯增加。研究發現,妊娠後4個月尿核黃素排量明顯下降,而分娩後就迅速回升。妊娠期核黃素不足,可引起或促發孕早期妊娠嘔吐,孕中期口角炎、舌炎、唇炎以及早產兒發生率增加,孕晚期核黃素缺乏其危害比孕早期小。因此,必須重視孕早期核黃素的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