魷魚卷花刀

魷魚卷在中餐中是最有代表性的花刀菜,要求成品呈卷筒狀,整齊一致,顏色深淺也要一致。

先將水發魷魚洗淨,脫去堿味,剖開成大片狀,去掉周邊不整齊部分。然後,將魷魚麵朝下,平鋪在砧板上,用直刀每隔3毫米剞一刀,深度要達到魷魚厚度的4/5。然後改變魷魚的角度,再用斜刀剞,成斜十字花刀,深度要達到魷魚厚度的3/4。然後,將魷魚改刀成5厘米寬、4厘米長的長方塊,放入沸水中焯一次,即成魷魚卷。

上麵介紹的剞花刀法,用一直、一斜,其成品稱為麥穗花刀。如果都用直刀,其成品稱為荔枝花刀,橫直交角約為70°~80°。斜花刀的刀與砧板間的傾斜角越小,則所形成的花穗越長,形成所謂大麥穗,反之則成小麥穗。刀口的距離是否相等與下刀的深度是否一致,決定花刀的質量好壞。在取材時,要注意挑選魷魚的色澤,最好要一致,不要深淺不等。

對魷魚剞花刀的方法同樣適用於腰子、烏魚幹等原料。

菊花形花刀

適用於魚、雞鴨胗、瘦肉等。

先將被加工的原料剞成直刀紋,刀深至原料厚度的4/5,刀距要密一些。如果料較薄,可用斜刀剞,橫直紋交角成90°,刀紋深度要一致。

在使用此刀法時,肉料要選擇厚一些的,剞刀花後改成正方塊,邊長約4厘米左右,經加熱後即卷曲成菊花狀。

製作菊花魚時,每盤菜肴可放10餘朵菊花(魚塊)。

此外,剞花刀還有多種方式,製作涼菜時多用。如蓑衣花刀、燈籠花刀、梅花片花刀、齒形花刀等。花片形花刀是先將原料剞成花刀塊,再改刀成片後製作而成的。

5其他刀法

所謂其他刀法,是指除直刀法、平刀法、斜刀法、剞刀法幾類刀法以外,而在刀工中又有使用的一類特殊刀法。較為常用的有以下幾種:

一般用於加工畜、禽等肉類帶筋的原料。操作時,為了保持原料的整形,刀尖接觸原料,將筋斬斷,以增加原料的鬆嫩感。

一般用於取骨、部位取料等。操作時,隨部位不同交叉使用刀尖、刀跟,刀路要靈活,下刀要準確,分檔正確,取料要完整,取骨時要把骨剔幹淨。

剖是指用刀將整塊原料破開的刀法。如雞、鴨、魚等取髒時,先用刀將腹部剖開。下刀部位和刀口的大小要根據烹調的需要而定。

刮是用刀將原料表皮雜質或汙垢去掉的一種刀法。操作時,刀身垂直於原料,隻用刀刃接觸實物,橫著運刀。如刮魚鱗、刮菜墩表麵汙垢等。

削是指用力平著去掉原料表麵一層或加工成一定形狀的一種刀法。如萵苣、黃瓜、鮮筍等原料去皮,把某些原料加工成烹調需要的形狀等。

剜是指用刀具剜空原料內部或處理原料表麵的一種刀法。如剜去蘋果、梨核,剜去山藥、土豆等原料表麵的斑點。

旋是指用刀取下某些原料表麵一層的刀法。可分為手上操作和墩上操作兩種。

手上操作是將原料拿在手中,刀刃進入原料表麵旋轉原料,刀隨旋轉進入原料。

墩上操作是將原料放在墩上,刀刃朝左、刀貼墩麵進入原料表層,隨著原料的向後滾動,刀隨著行進,旋下原料表層。如辣黃瓜皮一菜,黃瓜皮的加工就是采用旋的刀法加工而成的。

砸是指用刀背將原料加工成泥茸狀的一種輔助刀法。在加工原料時,砸多是配合剁的刀法進行加工,這樣能使原料形狀更細膩或平整。

拍是指用刀身拍破或拍鬆原料的一種刀法。操作時,將刀身平著拍向原料,使原料破裂或鬆散。如拌黃瓜和糖拌紅丁,就是先將黃瓜或紅蘿卜用刀拍鬆,再另改刀或直接使用的。五、原料成形

經刀工處理的各種材料,其形狀大致可分為塊、條、丁、片、絲、粒、茸、末等。

原料形狀粗細都依材料的性質與調理的要求而定。

現將刀工處理後的材料形狀分述如下:

1成塊

成塊加工可用切法或劈法。無骨材料多用切的刀法,有骨材料則用劈的刀法。塊的形狀頗多,菱形塊、大方塊、小方塊、長方塊、滾料塊等較為常見。

切成塊的材料,大多因為材料本身較小,或依據材料原有的形狀直接切劈外,一般多先切成同大的條或段,然後再切成塊。

動物性帶骨的材料,使用直劈刀法較為實用,劈切為方塊或長方塊(禽類可先去頸及爪,魚類先去頭及尾)比較方便。

植物性材料,如萵苣、蓮藕、茭白、蘿卜、蕃茄、冬瓜、絲瓜等,可切成三角塊或滾料塊。

另一種劈柴塊是先用刀背拍擊材料,使材料纖維軟化後切成塊的方法。

塊的形狀依調理的需要與材料的特征而定,一般而言,在加熱時間較長的燒或燜時,可切成較大塊;加熱時間較短的溜、炒時,則切成小塊。材料質地膨鬆脆軟的,切大塊較好;堅硬有骨的宜切成稍小的塊。大塊的肉類材料可在正反兩麵剞入十字花紋,可幫助快熟以及材料的入味。

2成片

成片可用直刀法、平刀法或斜刀法削切而成薄片,較塊薄。若材料的形狀與寬窄適合切成片,則可直接用刀切成薄片;若材料的形狀不適合切片,則先用刀將材料切成條後再加工成片。有些材料須先去皮、筋及骨等,切成較大的塊或較寬幅的條後再加工成片。

根據調理的要求,片有大、小、厚、薄之分。氽(白煮)時的片,加熱時間較短,宜切成薄片。因入鍋後無須翻麵,若切厚則容易沉底,也不容易熟。用於炒、爆、溜的片,宜稍厚。因加熱時間略長,有翻麵、掛芡等必要,過薄則容易破碎或粘鍋。

切片時,應以材料原型為依據適當處理。例如茭白、紅蘿卜等本身為圓柱形,宜先直劈後再切成月牙片(半月形),也可切成斜方形,加工後成橄欖片或菱形片(均為菱形)。萵苣、茭白等宜用滾料刀法,切成剪刀頭片。換言之,宜根據材料形狀和烹調的要求,切成相關的各種片型。

片型種類有:柳葉片、桃葉片、長方片、梳子片、剪刀頭片、橄欖片、齒輪片、蝴蝶片等。

各種片形因厚薄、大小的差異,用途也有所改變。例如,肉類多切成柳葉片,用於白煮、爆炒。魚切成長方片,用於炒、溜等。

腎髒先施以刻刀,再用斜刀切成梳子片。因熗拌、清湯等,多把萵苣、茭白、紅蘿卜、竹筍等切成橄欖片,做為肉類、雞等的副材料。

3成條、絲

條與絲的的粗細有所區別,但形狀相似,長度一般為3~4厘米,條細者寬約7毫米,粗者為1厘米。細的絲寬約2毫米,粗者為3~4毫米,絲最細可達到1毫米以下。

加工條與絲時,首先將材料切成片(若屬較薄的材料如百頁等,則無需切成片),再以直刀法直切、推切或拉切成絲。

條較絲厚且寬,常一片一片分開切成。絲可一次將片形原料數片疊放而切,其疊法有如下三種:

瓦楞形疊切法

將一片片材料像屋頂的瓦一樣斜排。層勿過多,疊成4~5層即可。此法是應用最廣的疊法,這種疊法在切時,原料不會潰散。

砌磚形疊切法

把材料疊積整齊的切法。該種疊法須使材料每片的大小與形狀一致。

此疊切法的缺點是,切到最後因手難以把穩材料,其疊切的形狀容易潰散。

卷筒形疊切法

將片狀材料卷成圓筒狀再切,適用於麵積較寬、質薄而堅韌、富於彈性的材料。如百頁、蛋餅等。若切成絲後過長,再橫切1~2刀,使之成恰好的長度。

切條與絲時,推切和拉切適宜於切有彈性而堅韌的材料(如豬肉、雞、鴨、魚肉等);對於清脆的材料(如蘿卜、茭白、竹筍等)則須直切。同時,根據材料纖維生長的方向,可采取順切、橫切或斜切等不同的切法。

4成丁、粒、末

丁較塊小,由條加工而成。其大小依據條之粗度而定。粗條切成大丁,細條切成小丁。

丁的形狀可分為:小方丁、橄欖丁、菱角丁、手指丁等。

粒比丁更小,由絲切成,大小猶如米粒。

末比粒更小,大小如粟或芝麻,多由丁或粒切成。

丁的用途廣泛,適用的材料很多。例如,彈性佳的各種肉類,清脆的竹筍、茭白等材料均適合於加工成丁。

粒多用於彈性較好的材料,如炒豌豆時使用的火腿,最適宜切成粒。

末多用於菜肴中的配色、調味或勾芡等。雞肉、肉類、火腿、香菇、蔥、薑等都適合於加工成末。末也可用於菜肴的主材料,例如,四川菜中的“麻婆豆腐”,即以牛肉末與豆腐為主材料烹調而成。

5成茸、泥

我國地域遼闊,各地人們的習慣不同,稱呼也不盡相同,茸、泥因地域不同,加工的形狀有所差異。有些地方稱用刀背與刀刃敲打後剁碎的材料為茸;用刀腹擊打,使成新膏狀的為泥。但有的地方稱剁碎成軟漿的豬肉、魚蝦等為茸,也有地區將煮熟的馬鈴薯磨碎的稱為泥。還有一種說法,茸比泥軟,泥比茸細。

對於茸、泥,各地說法皆不一致。一般而言,茸泥均以排刀法或用刀腹磨碎而製成,其方法不外乎細剁材料,使成泥狀。使用的材料有雞、肉、蝦、魚等。

在把材料加工成茸之前,須先去筋與皮。製作雞茸、魚茸時,宜添加適量的豬背脂(通常剁雞茸加30%;剁肉茸、魚茸約40%),使之產生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