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家庭醫療保健1(2 / 3)

最佳溫度。洗澡水溫:洗澡水的最佳溫度是35℃—38℃之間,因為這個溫度與正常體溫近似,感覺十分舒服。洗腳水溫:睡前洗腳水的最理想溫度是40℃—50℃(水要浸沒於雙足的踝部),因為這個水溫最能使足部的血管擴張,促進血液循環,使大腦得以休息,有利於入睡。泡茶水溫:泡茶時開水的最佳溫度為70℃—80℃,這樣泡出來的茶色、香、味俱佳。

19中年人的自我保健

擴大愛好和興趣,陶冶情操 一些中年人,尤其是知識分子,終日伏案,辛勤工作,因活動少,各種疾病會乘虛而入。因此,八小時之外,應培養起各種興趣和愛好,如下棋、散步、養花、釣魚,積極參加體育鍛煉等。體質增強了,工作起來會更加得心應手。

祛除心理壓抑,戒掉不良嗜好 人生道路並非一帆風順,各種困難、坎坷和挫折隨時在考驗著人們,對於中年人來說更不例外。由此產生的壓抑感,最好的辦法是化憂愁為樂觀,力爭在工作中取得優異成績,以求得勝利的歡樂而將痛苦衝淡。俗話說:“心胸豁達則百病除”。此外,中年人應摒除一些不良嗜好,如吸煙、酗酒等,以免身受其害。

熱情社交、誠摯交友 中年人往往埋頭工作,天長日久,孤獨感便會產生,煩惱、苦悶等不良心態也隨之而來。甚至易患不同程度的抑鬱症。為此,在工作之餘,人們應主動結交一些誌同道合的朋友,互相來往,取長補短。這樣,既能調劑精神得到歡樂,又對健康大有裨益。

做感情的主人,做生活的強者 人過“不惑之年”,應學會用理智駕馭情感,遇事“三思而後行”。達到頭腦冷靜,審時度勢,力爭妥善解決問題。“生活從四十歲開始”,讓我們身體力行,深刻理解其中的哲理吧。

20談談“瘦人”的保健

所謂“瘦人”,是指體質瘦弱者,其體重低於正常體重的20%。正常體重的計算方法是:身高(厘米)減去105後,再乘以2。瘦人類似於祖國醫學所說的“陰虛”、“血虛”體質之人,其體質特點是構成人體的最基本物質——精、血、津液的嚴重不足,而精、血、津液的虧損,會影響人體的正常生命活動。因此,必須高度重視體瘦的危害性。即使是對於老年人來說,也並非“千金難買老來瘦”。國外某研究機構對5000多人作了長達30多年的追蹤觀察後發現:不管是胖人,還是瘦人,其死亡率都大大高於不胖不瘦的人。那些體重最輕、身體最瘦的人,其壽命也最短。瘦人的體質特點:時常口燥咽幹,手足心熱,午後麵色潮紅,睡眠少,大便幹、小便黃,不耐春夏,多喜冷飲,脈細數少,舌紅少苔。

瘦人的保健需注意:

1精神調養。瘦人由於陰虛火旺,故性情急躁,常常心煩易怒,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瘦人多火”。因此,瘦人平常必須加強自我涵養,尤應遵循《黃帝內經》所說的“恬澹虛無”、“精神內守”之養神大法,自覺地養成冷靜、沉著的習慣;在生活和工作中,對非原則性問題,少與人爭,以減少激怒;要少參加互爭勝負的文娛活動。

2健脾益胃。中醫養生學認為,脾胃是後天之本。人體的生長發育、維持生命的一切營養物質,都要靠脾胃供給。若脾胃虛弱,人體的生長發育、新陳代謝就會受到嚴重影響。因此,健脾益胃,是體瘦之人必須重視的。若飯後腹脹,大便稀者,說明吸收功能不好,責之於脾。可吃點補氣的藥,如補中益氣丸之類,並注意平時不要吃寒涼或油膩的食物。若不能吃,責之於胃。當注意補胃,可吃些香砂六君子丸之類。若既不能吃,又消化不好,則須脾胃雙補。

3飲食調理。基本原則是既要營養充足,又要易於消化。之所以要多吃些營養豐富的食物,是因為體瘦本身就是營養不良所造成的。這裏所說的營養豐富是指能夠起到補精、補血、增津液的作用,如芝麻、蜂蜜、乳品、甘蔗、魚、豆腐等。條件許可者可食用燕窩、銀耳、海參、淡菜、龜肉、鱉肉、老雄鴨等。但對於蔥、薑、蒜、韭、薤、椒等辛辣燥烈之品則應少吃,以免火上澆油。

4環境調攝。瘦人因屬陰虛體質,而陰虛陽氣偏亢,故時常多炎,表現為手足心熱,口咽幹燥,常畏熱喜涼,冬寒易過,夏熱難受。因此,在炎熱的夏季,應注意避暑,有條件的最好到海邊、高山之地旅遊。秋天,氣候幹燥,而“燥邪傷陰”,故瘦人在秋天更要注意養陰。居室環境應安靜,最好住坐北朝南的房子。

5提高睡眠質量。因為睡眠時,人體基礎代謝率降低,體內合成增加。經常夜不能寐的人,往往是體瘦者。因此,體瘦者要睡好覺。

21與腦力工作者話保健

人體的大腦約占人體總重量的2%,大腦神經細胞的耗氧量則為體重的總耗氧量的20%,給腦每分鍾的供血量占心髒排血量的20%;大腦每分鍾消耗葡萄糖約50克,占全身消耗葡萄糖總量的1/4。對於持久又緊張的用腦者來講,若補充給腦的營養物質不足,勢必使腦血流量低下,誘發“腦供血不全”或“低血糖症”,會感到頭暈目眩、疲憊,以及出現視力低下或視覺疲勞、耳鳴、重聽等。

中醫有“以髒補髒”、“以腦補腦”的理論。牛腦、豬腦、羊腦、猴腦等含氨基酸的比例適宜,且富含具有健腦、益智功能的腦磷脂及卵磷脂。在魚頭、魚眼周圍、魚腦內含有較多的魚油,魚油內含有二十碳五烯酸及二十二碳六烯酸,能加強腦的生理活性及抗動脈粥樣硬化。

B族維生素、維生素C、E、β—胡蘿卜素、微量元素硒、鋅、鐵、鎂及有機鍺與智能、腦活力、新陳代謝均有關聯。

要防“五勞傷身”。中醫古籍《黃帝內經·素問‘宣明五氣篇’》中即有“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的記載。

《韻語陽秋》語:大抵書生牽於勻氣,不能割愛於書冊,故為目害尤甚”;元人胡紫山有詩“讀書悅身心,既久即傷目”;明《永樂大典》直言:“久視傷睛成近視”。

為養睛護目,不妨采用以下諸法:

(一)白晝遠眺藍天白雲或遠方景點;夜晚極目星鬥或皎月。

(二)做眼保健操:顏麵朝前不動,挺胸直背,眼球上下左右環順移動,眼球從右上到左下;再從左上到右下交替轉移,接下來圓睜雙眼,左右來回移動,也可再做眨眼運動:先雙目同時眨動,繼而雙目左右交替眨動,每次持續1分鍾,頻率及速度由個人掌握,可連續重複數次。

(三)指壓眼部保健法:當眼球結合膜(眼白)充血或疼痛脹感時用此法,先閉雙目,從眼內角到眼外角依順移壓,力量由小漸大,閉目5分鍾,最後在太陽穴處按壓。

腦力工作者不宜久坐,久坐使軀體缺乏鍛煉,導致肌肉萎縮及肌力低下,久坐傷脾,脾虛則水穀運化失調;久坐生痔,痔靜脈從血流不暢,日久則淤滯成痔瘡。

長久伏案,頭頸前傾;頸神經根受壓,日久易成“頸椎病”。久站又使軀體重量全由脊柱(尤為腰椎)及骨盆、下肢負荷,長久負重極易引發下肢靜脈曲張症。腰酸、背疼、膝軟足麻、跗腫、腰肌勞損或“小關節綜合症”。腎主骨、藏精,生髓充於腦,久站傷骨,腎虛則骨傷、精虧、髓少。

長久緊張用腦,腦細胞耗氧量增多,其他部位肌肉若運動不足,肌肉組織代謝的廢物——乳酸、二氧化碳等不能及時排泄,血氧供應不足則出現倦怠、酸楚、疼痛、麻脹,稱為“肌肉饑餓綜合症”。腦力勞動者應注意體位及體姿的調整,常用的簡易運動法如下:搓腰,先搓熱雙手,以熱手掌按順時針方向搓腰部雙側各18次,可固腎,減緩腰肌疲憊乏力。

搓尾骨:用雙手食指及中指搓尾骨兩側各36次,激發“腎陽”之氣。

轉膝:取站姿,雙腿並攏,雙膝微屈,身體略往前傾,雙手按於膝部,雙膝順順時針方向做旋轉動作數次,幅度勿過大;反方向做亦可,可治膝關節疼痛。

熱水洗足並搓足心;按摩湧泉穴,可固腎、暖足、滋陰降虛火,舒肝明目,清醒頭腦,治下肢麻木、浮腫及拘攣性疼痛。

注:“腎經”湧泉穴位於足底(除趾)前1/3處,方法為用拇指揉擦湧泉穴(或側臥屈膝用大拇指互擦對側湧泉穴。

22夜班工作者

的自我保健

由於社會不斷發展,工作環境和時間發生變化,越來越多的人需要做夜班工作。夜班工作者為了保證身體健康和適應工作需要,應當注意自我保健。

1合理膳食,營養均衡。夜班工作之前飲食不宜太飽,尤其是重體力勞動之前一定要嚴禁吃過多的食物。人體的胃腸機能有一定的規律,夜班工作者常會出現飲食不準時,所以,飲食過量則易引起腸胃不適症狀。因此,應多吃些具有色、香、味,易消化的食物,輔以新鮮蔬菜、水果。這些果蔬中含有磷、鐵、鋅等微量元素,對腦神經組織細胞的更新、供氧和代謝都極為重要。水果中的有機酸可刺激消化液分泌,增進食欲,幫助消化。如果是前夜班工作,晚餐應少吃一些;若是後夜班工作,則早餐應少吃一些。

2多做運動,保持活力。夜班工作者要注意進行各種輕鬆的運動鍛煉,保持身體的健康狀態。夜班工作比白天工作消耗體力大,所以,應盡量爭取時間鍛煉身體,保持充沛的精力。

3爭取較完美的睡眠時間。從睡眠所要達到的目的來看,安排睡眠在白天或晚上並不重要,人們養成的夜晚睡眠的習慣可以通過自身調節來改變和適應。為了睡好覺首先要創造一個安靜、舒適的休息環境;睡前不吸煙,不喝濃茶和咖啡;睡前聽聽輕音樂,以及用熱水洗腳均有助於入睡。

4保持生活規律。工作單位安排白班與夜班的輪轉時應盡量做到相對穩定。因為人們具有自幼就形成適應日間工作的晝夜節律,一般需要四天才能適應晝夜節律的變化。隻有順應節律,合理安排,才能保證夜班工作者的身體健康。

23春季的養生之道

春回大地,陽氣升發,萬物複蘇,生機勃勃,人體陽氣亦順應春陽之氣向外疏發。根據春季春陽升發,乍暖還涼等特點,要科學、合理地調節人們的精神、起居、衣著、飲食、運動等,以達到養生健身,預防疾病的目的。

在精神上,因春季屬肝木之令,保持精神情誌的舒暢,則能促進肝氣的疏泄,有助於肝氣的升發與春陽升發相統一,從而增強機體對外界的適應能力。

春日漸長,老年人不要孤眠獨坐,自生鬱悶。改善不良情緒的最佳方法是培養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的良好情懷,在陽光明媚的春日,可約上親朋好友外出遊春賞花,踏青問柳,臨溪戲水,散步練功等,有助於振興精神,忘卻煩惱之事。

在起居上,宜“夜臥早起,廣步於庭”,即適當晚睡,早起,外出散步,以適應春季勃勃生機,吸取大自然的活力,使人保持旺盛的精力。

由於陽氣升發,人體氣血趨向於表,循環係統功能加強,皮膚末梢血液供應及汗腺分泌增多,各組織器官負荷加重,於是中樞神經係統產生一種鎮靜、催眠作用,使身體困乏,早晨不易醒來,醒後又昏昏欲睡,這種現象俗稱“春困”。要適應這種生理變化,就當早起,舒展形體。年高多病者可適當早睡。隨著氣溫的逐漸升高,各種細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開始生長繁殖、傳播疾病,所以要注意室內外衛生。保持室內空氣新鮮,陽光充足,預防春季兒童常見的流感、流腦、腮腺炎、麻疹、猩紅熱等傳染病的發生。

在衣著上,春天雖暖和,但別急著減衣服,因早春氣溫乍暖乍寒,如同孩兒臉,說變就變,常有寒潮來襲。特別是老年人,氣弱骨疏,抗病力差,稍受風寒,易發宿疾。因驟冷會使血管痙攣,血液粘稠,血流速度減慢,髒器缺血,於是感冒、肺炎、氣管炎、哮喘、關節炎、偏頭痛、冠心病等便會接踵而至。故當此之時,應防風禦寒,時備夾衣,遇暖易之,棉衣不可頓去。春季衣著款式應寬鬆舒展,純棉織品吸濕性好,暖和又貼身,是內衣的合適選料。

在飲食上,宜選甘、辛、溫之品,清淡可口,忌油膩、生冷、粘硬食物。由於春天人體新陳代謝加快,營養消耗相應增加,因此應多選用既升發又富營養之品,如黃豆芽、綠豆芽、豆腐、豆豉、大麥、小麥、大棗、瘦肉、魚類、蛋類、花生、黑芝麻、柑桔、蔥、薑、蒜、香菜、蜂蜜之類;由於冬季新鮮蔬菜較少,攝入維生素不足,聚積一冬的內熱要散發出去,所以還要多吃些新鮮蔬菜,如春筍、春韭、油菜、菠菜、芹菜、薺菜、馬蘭菜、枸劄頭、香椿頭等。這對於因冬季過食膏梁厚味導致內熱偏勝者,還可起到清熱瀉火、涼血明目、消腫利尿、增進食欲等作用。對於體質過敏,易患花粉過敏、蕁麻疹、皮膚病等,應禁食含異性蛋白等刺激性食物,如羊肉、狗肉、豬頭、雞頭、海魚、蝦、蟹之類。

春季一般無進補的必要,但對體虛乏力,氣短懶言,動則汗出者,可用黨參、黃芪各20克,雞肉250克,紅棗5枚,生薑三片,加水燉熟,食鹽少許調味,飲湯吃肉,可經常服用。

在運動上,動作宜舒展、暢達、緩慢,猶如百草萌芽,風擺柳絲,蜻蜓點水。運動量不宜過大,以免大汗淋漓而傷陽氣,以運動後精力充沛,身體輕鬆、舒服為度。一般可選擇簡單易行而富有興趣的活動為好,如散步、慢跑、春遊、乃至放風箏、蕩秋千等,老年人還可選擇一些簡單的保健功法,如八段錦,十二段錦,易筋經等。

24夏季的養生之道

從立夏到立秋這段時間,其氣候特點是酷熱多雨,人體陽氣此時最易發泄 ,新陳代謝也極其旺盛。《理虛元鑒》指出:“夏防暑熱,又防因暑取涼”。這是夏天養生的基本指導思想:第一,要防止暑熱之邪傷人;第二,不要為了避暑而傷了人體陽氣,即還要注意養陽氣。

一、注意居室涼爽。

夏天,一定要將多餘的或暫時不用的家具搬掉,從而使居室擁有較寬敞的空間。每天,將南北兩向的門窗打開,空氣對流而生的自然風,可使居室滿屋生涼透爽。

將向陽的外窗戶上方裝上涼篷,這樣能將烈日直射帶來的熱量阻之窗外。用淡綠、淺藍、瓦灰、乳白等色彩裝飾牆麵、天花板、窗簾、沙發套,可令人覺得清涼爽氣,這是因為冷色調的色彩,可使人心理滋生涼爽感。若在牆上掛一幅《冰山雪峰圖》或《秋山楓葉紅》的油畫,能達到心底生涼的效果。

二、重視飲食養生。

在菜和菜湯中要適量加點鹽,這是由於高溫下,大量出汗,體內有相當量的鹽分隨汗排出。鹽的供給量,包括普通飲食中的食鹽在內,每日有20—30克即可,也不能太多。

其次,要多喝點飲料,但飲水需注意多次少量飲用,每次不超過300—500毫升,清涼飲料溫度以10攝氏度為宜。茶葉、可可、咖啡、綠豆湯、烏梅湯,除能補充水分外,還有輕度興奮作用,有助於解除疲勞,改善食欲。在夏天,最好多吃點西瓜,又解渴,又祛暑。

還有,適當補充維生素。應首先考慮維生素B1、維生素B2和維生素C等水溶性維生素。一般認為,每日飲食中最好含有維生素B105毫克,維生素B203毫克—05毫克,維生素C150—200毫克。

最後,要多食些水果、蔬菜、瘦肉、動物內髒、雞、鴨、蛋等。相反,脂肪的供應量應適當減少,若過於油膩,就會引起厭食。夏天,往往食欲下降,所以,在飲食中要注意色、香、味,並適當吃些粗糧。酸味和辛辣的調味品,有增進食欲作用,可適當多食。

三、不可忽略睡眠保健。

夏天,體內物質和能量一般消耗較大,因此,睡好覺就顯得十分重要。古人雲:“能眠者,能食,能生長。”這一點在夏天對於一些身體虛弱的人、高溫作業下工作的,尤其不能忽視。睡眠保健的另一方麵,是要節製性生活,以免損傷人體陰精。

四、身體鍛煉講方法。

暑天炎熱的氣候往往使人煩悶、焦躁、容易“生火”,因而,這時的健身應以避暑熱而從清爽為主。俗話說:“心靜自然涼”,保持精神上的自我寧靜,便是炎夏保健的一個重要內容。旅遊、避暑、遊泳等諸項活動,是暑天健身的有益活動。這些活動的好處在於:置身於自然之中,精神輕鬆愉快,既能避暑消夏,又可鍛煉身體,確實是盛夏有益的健身活動。

祖國醫學認為,夏天人體陽氣最易向外發泄,故應該“夜臥早起,無厭於日”,迎著初升的太陽堅持室外鍛煉。若在夏季能進行20—30次日光浴,每次15分鍾左右,所得的紫外線能使用一年。

五、防病保健。

夏令酷熱多雨,暑濕之氣容易乘虛而入,造成疰夏、中暑。疰夏的主要表現是胸悶、胃納欠佳、四肢無力、精神萎靡、大便稀薄,此病主要反映了胃腸消化功能減退。故減少食量、少吃油膩、減輕胃腸負擔,是預防疰夏的主要措施。中暑大多因為較長時間的日光暴曬或高溫而引起,預防的辦法是多喝些防暑飲料,如酸梅湯、西瓜汁等,野外作業者要戴帽子,避免暴曬。

25秋季的養生之道

秋令,天高氣爽,氣候逐漸轉涼,民間有“一場秋雨一場寒,十場秋雨要穿棉”之說。秋季晝夜溫差大,後半夜氣溫比較低,若防備不好容易著涼感冒或導致腹瀉,故夜間睡覺時,要蓋好被子,尤其要保護好腹部。民間又有“秋不忙加冠,春不忙減衣”之說,即“春捂秋凍”。這是說秋季的著裝不要一下穿得太多,趁天氣不太冷時,適當地“凍”著點,這樣有益於提高身體的耐寒和抗寒能力,以適應冬季不良的氣候條件,但也不是說,天氣很涼了還要穿著薄單衣,這樣超過了身體的抗寒限度,反而會導致疾病的發生。

對於秋季的養生保健,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學經典《黃帝內經》已有專門的記載。它提倡人們:“秋三月,此為客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誌安寧,以緩秋刑,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生之道也。”比較詳細地論述了人體必須隨著季節氣候的變化而適當地增換衣著,保持精神愉快、情誌安定,以及順應四時而養生的方法。秋季的鍛煉甚為重要,要常用冷水洗手、洗臉、洗腳,有條件的亦可進行冷水浴,這些都要循序漸進,持之以恒。同時要養成早睡早起的生活習慣,清晨堅持到戶外活動,均能提高人體的耐寒和抗病能力。

秋季又為燥氣之令,燥傷津液,人們會感到咽幹鼻燥,皮膚幹澀,口渴欲飲。故秋季的飲食應以清淡滋潤為宜。豆漿、稀粥、牛奶是必要的飲料,並適當地多飲開水。蔬菜應選用新鮮汁多的蘿卜、冬瓜、西紅柿等,水果應食用養陰生津之品為佳,如葡萄、香蕉。梨有“百果之宗”之稱,中醫說它:“生者能清六腑之熱,熟者能滋五髒之陰。”梨是秋季的保健佳品。藥食兼優的芡實,有生津開胃、滋陰止渴之效。用銀耳泡發後煮爛加糖服食,亦是秋季的潤補之品。百合,既是佳蔬,又是良藥,能夠清熱生津、潤肺止咳。取百合適量與大米同煮,文火(即小火)熬到爛熟,加入適當的白糖,即是“百合粥”,對秋燥幹咳者,頗有療效。

秋季的飲食,總以滋潤為宜,忌食過鹹以及辛辣油炸之物,少嗑瓜子,飲酒不可貪杯,以防助燥傷津。

26冬季的養生之道

冬季,自然界陽衰陰盛,草木凋零,冰封雪飄,寒氣襲人,易損人體陽氣。所以冬季養生要順應陽氣潛藏,斂陰護陽,從而預防疾病的發生。

一、宜早睡晚起。冬季是萬物生機潛伏閉藏的季節,人們早睡晚起,可使意誌安靜,自身潛伏的陽氣不受幹擾。

二、背部宜暖。冬季要注意背部的保暖。因為背為陽中之陽,風寒之邪極易通過人的背部侵入人體,發生疾病。老人、小孩及體弱者冬日宜穿背心,睡時也要保暖背部,避免寒邪的侵襲,陽氣的損傷。

三、宜避寒就溫。冬日氣候寒冷,人們尤須避寒就暖,氣候驟寒或寒潮過境時,最好不要外出;如要外出,應戴好帽子,穿上保暖衣服和鞋襪。另外,老人、冠心病患者及體弱者宜居住溫室。

四、慎洗澡。洗澡能清潔皮膚,促進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對健康十分有益。但冬季氣候寒冷,稍有不慎,易發生傷風感冒,並誘發呼吸道疾病和心血管疾病。因此每周洗一次澡為宜,而老年人及患有心髒疾病的人則稍長一些為宜。

五、宜洗足。古代養生秘訣主張“飯後三百步,睡前一盆湯”。腳是人體之根,與五髒六腑有著密切的聯係。冬季臨睡前用40℃—45℃的熱水洗足(雙腳浸泡10~15分鍾),對促進足部的血液循環、消除疲勞、改善睡眠具有良好的保健作用。此外,還有益於延緩大腦衰老。

六、冬寒防病變。冬至節之前是陰寒最嚴重的階段,重病患者往往會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因此,重病患者可在“立冬”前後,有針對性地服食一些滋補強體藥,如紅棗、桂圓、板栗、核桃仁、芝麻、山藥、黃芪、人參等,以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

七、調飲食。冬季氣候寒冷,早起外出宜進紅棗薑湯或牛奶、豆漿、紅棗粥等熱飲,以暖和身體;冬令膳食應以補為主,可多食些優質蛋白質食物,如肉、魚、蛋、豆類食品;多選食熱量高的食物,如羊肉、狗肉等。冬季氣候幹燥,還應多攝取含有維生素B2的食物,以防皮膚幹粗、皸裂等。另外,多吃生蒜可防感冒,日常膳食應多安排些熱湯以溫暖脾胃,增進食欲。

八、宜適當鍛煉。早晨起床後,可行搓腰術。方法是:兩手對搓發熱後,緊按腰眼處,然後用力上下搓120次(一上一下為一次),或以熱為度,也可用手搓熱擦麵部和耳部,有補胃、防聾、悅顏色、潤肌膚的作用。

此外,還可根據各人身體狀況選擇性地進行鍛煉,如慢跑、散步、球類、練氣功、習劍、登山、遊泳、打門球、做保健體操等。

27健身“三部曲”

1每天用中指按摩太陽穴,可消除頭痛、頭暈,促進麵部血液循環,有利眼的保健。每次可做二三次,每次做兩分鍾,按摩時應閉目養神。

2雙手同時前後甩動雙臂,要用力加大弧度。此法對肩周炎和胳膊痛都有療效,每天至少要甩動兩次,每次堅持三分鍾,這對擴張胸部血管,增加肺活量有好處。

3每晚睡覺前,用力搓手心,待搓熱時捂住自己的肚臍,稍用力按摩揉動,可治胃寒,提高消化係統的功能,防治便秘。

堅持做這套操,能強身健體,祛病延年,帶給您愉快和幸福。

28牙齒的養生與保健

牙齒是人的口腔第二道門戶,功能為:一是咀嚼食物;二是觀瞻儀表;三是屏障,語言表達不可少。牙齒生長的狀況反映人們身體健康與否。

牙齒露在口腔部分叫牙冠,埋在牙槽內的叫牙根,二者交界處叫牙頸,整個牙齒叫牙體。咀嚼食物的牙麵,叫咬合麵。牙釉質與牙骨分別覆蓋於牙冠和根的表麵,其內層為牙本質。牙本質內有一髓腔,經根尖孔與牙周組織相通。牙周組織是由牙周膜、牙槽骨和牙齦組成。人們賴以生存所需各種食物首先要經過牙齒的咀嚼,然後進入消化係統吸收營養。所以它對人們身體健康至關重要。道理雖然淺顯,但是真正做好牙齒的日常保健就不是說到即成的事。對於牙齒口腔的保健和衛生,古人很重視。北宋時的文豪蘇東坡養生之道就有一條,每日早起在靜謐處盤腿靜坐,即必先上下叩齒數十次,此間將口中津液慢慢咽下,以鍛煉保健牙齒。清代《弟子規》,對口腔等衛生也有論述:“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輒淨手。”現今生活水平有很大提高,人們吃的食品越來越精細,因此對牙齒的鍛煉時機少了。尤其多吃糖類及甜食使牙組織易患疾病,甚至會造成過早的牙組織肌肉萎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