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賞梅(2 / 2)

楊禦史聞言,大呼冤枉,又有些忿忿不平。蘇禦史見狀,恐二人因此震怒,於是從中道:“吳公直諫,真實之人,楊公不必掛懷,但你卻又失禮之嫌,該當罰酒一杯。”

楊禦史大呼冤枉,又拗不過情麵,道:“此番罰酒一杯,我受了,還望諸公不要說我厚此薄彼之嫌了。”語畢,他端起杯子,足足吃了一整杯。

吃酒之後,眾人也不再提及,楊禦史看桌上筆墨紙硯比比皆是,於是道:“諸位飽學之士,在此作樂,我正好也是同科,雖詩賦欠佳,但願向諸君討教,萬望三位莫笑我。”

吳公三人點頭稱是。

且說楊禦史本願來此,原為一件棘手之事而來,不料又三人在此,又俱是詩書之人,一時也不好說出口,待閑了片刻,實在憋不住,道:“,三公在此,吾此番來吳公府上,實有一件棘手的事件,需與吳公商議,倘若吳公能助一臂之勞,此中好處,是絕不會少了的。”

吳公詫異道:“楊禦史,何事如此掛懷,有何好處?”

另二人也側耳傾聽。

楊禦史清了清嗓子,娓娓道:“此事蹊蹺之極,蓋為朝中太子太傅之姊妹劉氏,原是加封皇後,太傅才得以榮升太傅一職。而這太傅之家還有一旁親劉氏,官拜駙馬都尉,此人驕橫跋扈,貪得無厭,無人敢管。他聞得城外一戶田地盛產,膏腴豐厚,於是垂涎已久,在皇後加封之際,叫府上搶奪勒來,那家農戶告天天不靈,告地地不應。

此事傳的沸沸揚揚,鬧的滿城風雨,那駙馬都尉也畏懼的,欲以錢財賠償,孰料那農戶鐵了心,非要回田地,告慰祖宗不可,奈何都尉就是不還。此事在衙門中也紛紛揚揚都要依法來處置他,最先站出來的是那翰林郭老,揚言要還天下清明,義正乾坤。那都尉怕此事傳入聖上龍耳,擔心龍顏大怒,於是請人從中斡旋,對那農戶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吾此次來,既是為此事,列位大人,還望仗義調庭。”

吳公聞言,原來是貪官擾民,不由怒道:“楊禦史此言差矣,那都尉貪贓枉法,知法犯法,理應嚴懲,爾卻為此人說好話,於理不和。”

蘇禦史也憤怒道:“他做官,本應為國為民,效命皇上,但是卻仗勢欺人,蠶食他人膏腴,欺君罔上,怎奈一賤人也。”

李翰林點頭讚同。

那楊禦史被眾人怒斥冷對,也是老臉羞紅,汗顏道:“老夫雖詩賦遜於列位,但也是丹心於胸,忠肝義膽,為國為民,吾雖愛財,但是取之有道,有法可依,不愧於心。外麵傳言,我奸詐阿諛,但是我不諂媚,老夫此番作為實為欲求高升罷了,俗話曰:‘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老夫的行徑也是常理之內。”

三人聽罷,也無話可說,吳公道:“但此次事情,楊禦史卻助紂為虐,實在叫我等氣憤,愛莫能助了。”

楊禦史聞言,歎了口氣,道:“公所不知,吾也是身不由己,吾年少之時,家徒四壁,一貧如洗,寒窗苦讀。當時的駙馬都尉乃是一善人,見我勤學,於是常常資助我與饑寒之際,此種大恩,我發誓定當結草以報。如今,那老都尉以死,留下他那忤逆獨子和一女。後來,我科舉登榜,一朝身榮,但是總不忘那雪中送炭之情。今日,這恩供後人有難,我願挺身而出,為其善後,還望諸公如我所願,日後定當回報此恩情。”

三人,聽罷,唏噓不已,但是他們一向嫉惡如仇,不願助紂為虐,一時也沒好的法子,麵麵相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