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婦的貧血與飲食補救
在孕期,孕婦對鐵的需求相當於懷孕前的4倍,極易發生缺鐵性貧血,主要由於孕婦飲食中鐵的含量低,長時間鐵的攝入不足,使孕婦體內的遊離鐵和鐵儲備都有所減少。
而從第四個孕月起,胎兒發育迅速,無論孕婦體內鐵儲備是否充足,胎兒都會不客氣的攝取。這時,孕婦就很容易出現缺鐵性貧血,如果孕婦在懷孕前就患有貧血或有影響鐵吸收及有慢性失血的疾病,則會讓孕婦與胎兒更容易發生缺鐵性貧血,而且病情較重。
血細胞中的血紅素具有攜氧能力,貧血直接後果就是孕婦的血紅細胞攜氧能力降低,從而導致胎兒的宮內缺氧,進而造成胎死宮內、早產、分娩低體重兒;由於胎兒先天儲備不足,出生後很快發生營養性貧血。
貧血還會影響胎兒腦細胞的發育,使寶寶後來的學習能力低下。
由此可見,缺鐵性貧血對胎兒危害極大,應注意加以防治。
含鐵豐富的食物有肝、動物血、瘦肉、腎髒、豆類等。其中動物肝髒和血中鐵的吸收率最高。對某些孕婦來說,孕期單單從飲食中攝取鐵質,有時還不能滿足身體的需要,對於有明顯缺鐵性貧血的孕婦,可在醫生的指導下選擇攝入胃腸容易吸收和接受的鐵劑。當然,也不要忘了在血細胞的分化成熟過程中,蛋白質、葉酸和維生素B12也是不可缺少的物質。
維生素B12是人體三大造血原料之一。它是惟一含有金屬元素鈷的維生素,故又稱為鈷胺素。維生素B12與四氫葉酸(另一種造血原料)的作用是相互聯係的。如果孕婦身體缺乏維生素B12,就會降低四氫葉酸的利用率,從而導致“妊娠巨幼紅細胞性貧血”。這種病可以引起胎兒最嚴重的缺陷。
維生素B12缺乏的原因有3種:
1食物中維生素B12的供應不足,多發生在長期習慣吃素食的人之中。
2“內因子”的缺乏,這種內因子是胃賁門和胃底部粘膜分泌的一種糖蛋白,可以由先天缺乏或者全胃切除術造成。
3某些傳染病可以影響腸道對維生素B12的吸收。
維生素B12除了對血細胞的生成及中樞神經係統的完整起很大的作用之外,還有消除疲勞、恐懼、氣餒等不良情緒的作用,更可以防治口腔炎等疾患。維生素B12隻存在於動物食品中,如牛奶、肉類、雞蛋等。180克軟幹奶酪或1/2升牛奶中所含的維生素B12就可以滿足人體每日所需。隻要不偏食,孕婦一般不會缺乏維生素B12。
多食富含鐵的食物:我國推薦孕婦每日鐵的供給量為28毫克,為了達到這個標準,孕婦應多吃含鐵及葉酸豐富的食品,膳食中鐵的良好來源為動物肝髒、動物的血、畜禽肉類、魚類,尤其是紅色瘦肉、綠色蔬菜是補充葉酸的良好食物來源。但植物性食物不利於鐵的吸收,因此不是鐵的良好食物來源。黑木耳、莧菜、菠菜等含鐵較高,在孕期可以適當吃些,作為鐵質的補充。
孕婦下肢抽筋的補食方法
懷孕7~8個月以後,有些孕婦往往感到小腿部或足部時時抽筋,疼痛難忍,一時行動不便,常夜間和睡眠時加重。這主要由於妊娠後期,隨著胎兒逐漸長大,需要母體更多、更充分的精血和營養物質以供養胎兒,如果孕婦素體質虛弱,氣血不足,以致筋脈失養引起下肢抽筋、疼痛;另外,因胎兒增大,壓迫母體經脈,使氣血流行不暢,也可引起下肢抽筋、疼痛。
治療方法是補氣養血、舒筋通絡,可用白芍30克,黨參、雞血滕各15克,焦白、當歸、炙甘草、絲瓜絡、路路通各9克,伸筋草、生地黃、黃芪各12克等煎服。
成藥有補氣養血膏,每日早晚各服1次,每次1匙,開水衝服;人參滋補片(膏),片劑每日3次,每次 3~4片;膏劑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1匙,均用溫開水送服;烏雞白鳳丸分早晚2次,每日1粒吞服,開水送下。
孕產婦小便不通的補法治療
有些孕婦,當妊娠7~8個月時,往往出現小便不通,甚至小腹脹急,心中煩熱,坐臥不安,這種現象,古時稱之為“轉胞”,即胎兒壓迫膀胱的意思。引起的原因主要有兩種:一是孕婦中氣不足,不能負重上載胎兒;因此胎重下垂,壓迫膀胱,導致水道不便,小便不能下行;二是腎陽虛弱,不能溫化膀胱水氣,故而小便不得出。這兩種情況,在臨床症狀上是有區別的,中氣不足者開始時小便次數多而量少,隨著胎兒增大,小便可點滴不通、小腹脹痛,伴有短氣、神疲乏力、頭暈目眩;腎陽虛弱者小便頻數量少,嚴重時閉而不通,伴有腰酸怕冷。在治療上,前者用補氣升舉法,方藥有益氣導溺湯:黨參20克,白術、扁豆、茯苓各9克,桂枝3克,炙升麻、甜桔梗、方通草、烏藥各6克,煎服,每日1劑。後者用溫腎補法,方藥用金匱腎氣丸或濟生氣丸。金匱腎氣丸包括:乾地黃24克,山萸肉、淮山各12克,茯苓、澤瀉、丹皮、附子、肉桂各9克。濟生腎氣丸,即上方加車前、懷牛膝。
產後小便不通,大多由於產程過長,用力過度,耗氣傷血,或助產時手術操作不慎等因素引起,影響膀胱的氣化功能,而致小便不能自解。所以在治療時,按中醫的理論分析,屬氣虛和腎虛兩種:氣虛者,必須用補中益氣潤肝法治療,以補中益氣湯加味:黨參15克,黃芪、白術、陳皮、茯苓、柴胡、全當歸、麥冬各9克,甜桔梗、方通草、升麻各6克,煎服,每日1劑。腎虛者,必須用溫腎化氣行水法治療,以濟生腎氣丸:幹地黃20克,山萸肉、淮山各12克,澤瀉、丹皮、茯苓、附子、肉桂、車前子、懷牛膝各9克,煎服每日1劑。
以上兩種小便不通,其發病原因和機理雖然不同,但卻同用補法治療,這就是中醫稱常講的“異病同治”。
乳腺炎的飲食調理法
乳腺炎俗稱“奶癤”,病人多為初產婦,病後全身發熱,乳房紅、腫、疼痛,常引起化膿。致病菌為急性化膿性細菌(以金黃色葡萄球細菌多)。對於初產婦來說,乳頭易吸收細菌,病菌就易由此侵入乳房。
病人感到畏寒、發熱,患側乳房紅、腫、熱、痛,同側腋窩淋巴結腫大、疼痛。如果不及時治療,則易導致乳房膿腫。
中醫稱之為“乳癰”,一般多由嬰兒吮乳吹風,或嬰兒含乳而睡感風寒,或因乳汁過多,嬰兒少飲,或乳頭破裂疼痛,而不能給乳兒吸盡,或初產婦乳絡不暢,致乳汁壅塞在內,再加上情誌刺激,暴怒憂鬱等誘因,於是肝氣鬱結,胃熱壅盛,宿乳積滯,互結為癰。在飲食上要注意什麼呢?
1宜食清淡而富於營養之食物,如西紅柿、青菜、絲瓜、黃瓜、菊花腦、茼蒿、鮮藕、荸薺、赤小豆湯、綠豆湯等,水果中宜食桔子,金桔餅等。
2忌辛辣、刺激、葷腥油膩之品。
產後腰疼、足跟痛的治療
產後腰疼或足跟痛是常見的病症,有的人兩種症狀同時發生,有的隻見其中一種。症狀表現的程度亦有輕重不同,輕者勞累時疼痛加重,休息時減輕;重者長年累月會疼痛不已,行動不便,往往影響生活和工作,對這種病變,有些人錯誤認為是產後得的毛病,等下次懷孕分娩後會不治自愈。其實,這是不對的。引起產後腰痛、足跟痛的原因,主要是由於平素體質弱,加上分娩時用力過度,或產程過長,或分娩時出血過多,耗氣傷血,氣血不足,百脈空虛。筋脈失於應有的營養所致。中醫學認為:“腎為五髒之本,主骨,腰為腎之腑”,平素體質弱,分娩時又耗傷腎氣,所以造成產後腰痛、足跟痛。如未得到及時治療,下次分娩時,會使病變加重。因此,產後腰痛、足跟痛,主要由於腎氣虛弱、氣血不足所致。
治療方法,主要是補益腎氣和補益氣血。常用的方藥是熟地15克,山萸肉9克,淮山、懷牛膝、枸杞子、杜仲、菟絲子、當歸各12克,肉桂45克(後下),製附子9克(先煎),鹿角膠9((烊衝)煎服。也可服用成藥補骨脂衝劑每日2次,每次半包,溫開水衝服;附桂八丸味或右歸丸,每日2次,每次45克,淡鹽水送下;補腎強身片,每日2次,每次5片,淡鹽水送下。另外,胡桃肉500克用鹽水炒,黑芝麻500克炒熟,共研末,加紅糖適量,每日早晚各服1次,每次1匙。
飲食調節妊娠高血壓綜合症
妊娠高血壓綜合症,簡稱妊高症,是孕婦特有的綜合症。因妊娠而發病,又因妊娠的終止而痊愈。該症狀多發生在懷孕20周之後,主要表現為高血壓、浮腫、蛋白尿等,嚴重時出現抽搐、昏迷甚至母嬰死亡。
患妊高症的孕婦對自己的飲食要格外注意。必須充分攝取蛋白質,適宜吃魚、瘦肉、牛奶、雞蛋、豆類等,不宜多吃動物性脂肪。減少鹽的攝入量,日常飲食以清淡為佳,忌吃鹹菜、鹹蛋等鹽分高的食品。水腫明顯者要控製每日鹽的攝取量,限製在2~4克之間,忌用辛辣調料,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適當補充鈣元素。
妊娠高血壓症飲食
婦女妊娠前無高血壓病史,妊娠24周以後血壓增高至175/12千帕,或者與基礎血壓(指妊娠前或者妊娠24周前的血壓)相比較,收縮壓升高4千帕,舒張壓升高2千帕以上,無浮腫及蛋白尿時,稱為妊娠高血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