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水擦浴:用32℃~36℃的溫水浸濕毛巾,自頸部沿上臂外側至臂,自側胸經腋窩內側至手心;用同法擦另一側上肢。然後,囑病人側臥,露出背部,自頸向下擦拭背部。下肢自髖部沿腿的外側擦至足背,自腹股溝的內側擦至踝部。順序是先上後下。一般擦拭為20分鍾,擦浴時可有腋窩、腹股溝、窩處稍停留,以提高降溫效果。擦浴時要注意關好門窗,保持室內溫度(18℃~22℃)。
酒精擦浴:常用30%~50%酒精200~300毫升(溫度在32℃左右),用擰至半幹的濕紗布擦拭。除前胸、腹部、後頸部外均可行酒精擦浴,時間不超過20分鍾(身體虛弱者禁用)。
冰敷法:取小塊的冰,用水衝去冰的銳角和汙垢,裝入冰囊或冰袋內,加水少許,排氣後擰緊(紮緊)蓋口,加套或墊上毛巾等放於病人的頭部(前額或頭頂)或體表大血管處,如頸部、腋下、腹股溝、窩等處。應用冰敷時,要注意觀察皮膚,如皮膚呈紫紅色或病人感覺局部麻木時,要立即停用冰敷,以防凍傷。冰融化後應及時更換。以上各種方法也可相互配合使用。如溫水或酒精擦浴後使用冰敷法。如果家裏條件較差,室內溫度又偏低,也可用冷濕敷法,用冷水浸濕毛巾,擰至半幹放於病人的頭部,有代替冰袋的作用,每隔3~5分鍾更換1次。對畏寒的高熱病人禁用擦浴。擦浴過程中出現皮膚蒼白、發冷時也要立即停止擦浴。在采取了以上降溫措施後,體溫仍不下降,可根據醫囑口服退熱藥物。降溫時要注意觀察病人的出汗情況,避免體溫降得過猛而引起虛脫。鼓勵高熱病人多飲水也是護理中的一件重要的事,高熱病人每日水的攝入量不少於3000毫升,可配製可口的清涼飲料備用(橘子汁、蘋果汁等)。給予細軟易消化、高熱量、高維生素、高糖、高蛋白、低脂肪的飲食,加強機體營養。高熱時,唾液分泌減少,易出現口腔幹燥、口唇幹裂、舌炎、口腔潰瘍等,因此,也要注意做好口腔護理。在體溫下降期可有大量的汗液排泄,此時要特別注意防止病人著涼,保持皮膚清潔,及時更換衣服、被褥、床單等。
7.昏迷護理
昏迷是病情危重的一種表現,病人已神誌損半,意識喪失。昏迷病人的護理,不僅工作繁多,而且直接關係到治療的成功與失敗。
對於昏迷病人,除了定期測量體溫、脈搏、呼吸、血壓外,密切觀察病情更為重要,如觀察病人瞳孔的大小和對光反射,經常呼喚病人,了解病人的意識情況等。仰臥位的病人頭宜偏向一側,有活動假牙者應取出,注意必要時吸痰,痰液粘稠者考慮給予霧化吸入。有舌後墜者,可將下頜抬起,使頭後仰或用舌鉗將舌拉出,以保持呼吸道的通暢。白天每2~3小時翻身、叩背1次,並按摩骨突和受壓部位,注意保持皮膚清潔、床鋪的幹燥、平整,以預防褥瘡的發生。適當做些肢體被動活動。加強口腔護理,每日2~3次。昏迷病人眼瞼多不能閉合,可每日用生理鹽水或1%硼酸水衝洗,應用抗生素眼藥點眼或用0.25%氯黴素眼藥膏或凡士林紗布覆蓋。定時清洗外陰,以預防泌尿道的感染。昏迷病人通過鼻飼給予高營養的飲食,也要注意保持大便通暢,必要時給予生理鹽水灌腸。此外,對躁動不安的病人,要定期修剪指甲,加用床擋或約束帶,以防止昏迷病人的墜床和自身抓傷。
8.煎煮中藥
應用中藥治療疾病,乃是我國人民常用的治病方法。在煎煮中藥方麵,也有許多講究。
盛器的選擇往往是首先考慮的問題,由於中藥裏含有不少鞣酸或其他生物堿,遇到鐵或其他金屬時,可使中藥成分發生生物化學變化,輕則減輕藥的效力,重則生成有毒物質,危害人體健康,因此,應選用砂鍋煎藥為最好,或用搪瓷器具也是可以的。對於鐵器則要忌用,鋁製品也要避免應用。
煎煮中藥前,通常要檢查一下,認清哪些是先煎的,哪些是衝服的,不能混在一起煎煮。有些中藥,如磁石、龍骨、牡蠣、龜板等較為堅硬的中藥,要敲碎後再煎。
祖國醫學曾講究用井水或泉水煎煮中藥,而現在普遍認為,用幹淨的涼水即可,不清潔的河水與池塘水不可應用,有些人愛用開水煎藥也是不妥當的。
中藥煎煮前,通常要浸泡一下,用於慢性疾病的滋補藥品,常要先浸泡半小時至1小時,對一些急性病症,尤其是一些風寒表證的用藥,常常是隨泡隨煎,夏天或氣溫高的地方,中藥也不能久泡。
每劑中藥的加水量要參考中藥配方數量的多少、煎煮時間的長短靈活掌握,一般加水要超過藥麵2~3厘米為好,使煎成的藥汁為150~200毫升。煎煮中藥的火候也很重要,總的原則是小火慢煎,家用電爐煎藥,常常不易掌握火候,不宜選用。煎煮的時間通常根據醫囑來定,一般地說,不同的中藥或不同的疾病,所要求煎煮中藥的時間而不盡相同,風寒解表藥、急症,要急火快煎,一般5~10分鍾;強壯滋補藥,慢性病症,煎煮中藥時間要長,可達1~2小時。例如應用中藥金銀花、菊花、紫蘇葉、地丁、魚腥草、大青葉、馬齒莧、車前草等以花、葉為主的中藥,或者是肉桂、陳皮、砂仁、藿香等含揮發油較多的中藥,不宜久煎,約10分鍾左右即可,而黃芪、黨參、當歸、龜板、鱉甲、巴戟天、肉蓯蓉等藥品,應煎半小時至1小時。有的老中醫認為,人參應以微火煎蒸,長達2~3小時更好;有些中藥如南星、半夏、附子等含有毒性,要先行煎煮,可以減少毒性;有些粉劑(青黛)、小顆粒藥品(車前子、萊菔子)要選用紗布包好,才能煎煮。一般的中藥均需分煎2次(頭煎和二煎),有人早晚各煎1次,隨煎隨服,有人連煎2次,將藥液兌混在一起,分2次服用。
煎煮中藥的要求,應結合地區、季節及家庭的具體條件,還要遵照中醫師的囑咐,以保證中藥得到合理的應用,發揮應有的效力。
9.冷敷熱敷
冷敷常用於高熱病人的降溫,或局部出血和充血時。可以使局部血管收縮,從而減輕症狀。冷敷常用的方法有幹冷敷和溫冷敷。
幹冷敷一般將小冰塊裝入厚的塑料袋中,紮緊袋口,外加布套,置冰袋於適當部位。當用於降溫時,常常將冰袋放於病人的前額或枕部,或放在頸部、腋下或腹股溝等接近大血管處;鼻出血則用小冰袋,放在鼻根部兩側迎香穴;軟組織損傷早期,有皮下閼血或血腫者,局部敷以冰袋。冷敷時間根據病情適當掌握,除降溫者用冷敷的時間稍長,局部冷敷一般15分鍾即可暫停,必要時換添冰塊,重複冷敷。濕冷敷則用濕的冷水毛巾敷於局部,濕毛巾以不滴水為度,根據病患部位折疊成適當大小,10分鍾左右更換1次,高熱病人,亦可用濕的冷水毛巾敷於額部及體表接近大血管的部位。濕冷敷的適應證與幹冷敷相同。
熱敷是極為常用的護理技術,對於消除局部疼痛、促進炎症吸收和消除疲勞都有輔助作用。通常有幹熱敷與濕熱敷兩種方法。
幹熱敷的工具有市售的熱水袋、熱水爐和家庭自備的熱水玻璃瓶(常用空的生理鹽水瓶和葡萄糖液瓶,裝入熱水),所用熱水的溫度約為60℃左右,熱敷器具須加用布套,防止局部燙傷。一般應該在患處墊上毛巾,再將熱敷器具放在患處。濕熱敷先在局部塗凡士林,再蓋以幹布或幹毛巾,熱水中的濕毛巾或濕布,擰幹水,待其濕毛巾或濕布對手麵皮膚無灼熱感時,折疊成小方塊(視患處大小而定)敷於患處,再加蓋棉墊或裹以大毛巾保溫,每隔5分鍾左右更換1次濕毛巾或濕布。
每次熱敷時間大約15~20分鍾,熱敷時防止燙傷,當皮膚明顯潮紅並有不適或有灼痛感時,則應停止熱敷,必要時塗以凡士林保護皮膚,有些疼痛尚未明確診斷,如急性軟組織扭傷、挫傷的早期,不宜做熱敷治療。
10.局部滴藥
局部滴藥法是將藥物滴注入腔內生效的方法。眼、耳、鼻是3個常用滴藥法給藥的部位。
(1)滴眼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