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飲食科學健身方法(1 / 3)

第九章飲食科學健身方法

1.補充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是人類從膳食中獲取熱量的主要來源。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主要以澱粉形式供給肌體,進入人體後以糖原形式暫時儲存於肝和肌肉組織中,成為肌肉活動的後備物質。

碳水化合物分為單糖類、雙糖類、多糖類三類。其主要功能有:供給熱量;促進發育;構成組織;防止酸中毒;解毒作用。食物中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質的平均消化率分別為98%、95%和92%(動物性)及80%(植物性)。三者雖均可在體內氧化生熱,但應以碳水化合物為主。因為如以脂肪供熱為主,會因氧化不完全而產生酮體,久之形成酸中毒現象。而蛋白質主要為促進肌體的成長和修補,以此供熱很不經濟。比如有兩組處於低血糖狀況的人,此時一組補充碳水化合物,而另一組補充純肉食,結果補充碳水化合物的那組低血糖狀況改善明顯。

因此,在日常膳食中,科學並及時地為身體供應足夠但不多餘的碳水化合物,即可保證對身體的“供熱”。例如,在每次健身訓練後的30~60分鍾裏,應及時有效地補充碳水化合物才能理想地鞏固訓練成果。這一點對腦力勞動者尤為重要,因為碳水化合物對人腦的“供熱”比蛋白質“供熱”更為高效。目前,流行上午10點和下午3點鍾適當的吃一些甜點和加糖的咖啡,相當於往高速運轉的大腦補充“能量”。

另外,許多人認為吃主食是發胖的原因,其實不然。碳水化合物所產生的“熱量”在吸收和被利用的過程中,“快速”而“潔淨”的性質是脂類和蛋白質所不能相比的。

2.補充蛋白質

蛋白質是一切生命的物質基礎,是肌體細胞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體組織更新和修補的主要原料。蛋白質由20多種氨基酸組成:按氨基酸組成的數量和排列順序不同,人體中蛋白質多達萬種以上。

蛋白質的生理功能

(1)構成和修補人體組織:人體的組織包括肌肉、內髒、皮膚、毛發、大腦、血液、骨骼,其主要成分都是蛋白質。人體的代謝、更新也需要蛋白質。人體受到外傷後,組織修補也要大量的蛋白質。

(2)維持肌體正常的新陳代謝和各類物質在體內的輸送。

(3)維持機體內的體液平衡:滲透壓的平衡和酸堿平衡。

(4)免疫球蛋白可維持肌體正常的免疫功能。

(5)構成人體必需的催化和調節功能的各種酶和激素的主要原料。

(6)維持神經係統的正常功能:味覺、視覺和記憶。

(7)提供熱能。

蛋白質與運動的關係

(1)身體的後備能源。

(2)饑餓時才會使用。

(3)構成或修護細胞、肌肉、血液、骨骼、皮膚等。

(4)攝入過多蛋白質在炎夏可能增加脫水的機會。

(5)運動前攝食大量蛋白質可能會引起腸胃不適。

含豐富蛋白質的食物

每天的食物中應該要有10%~15%的蛋白質。若蛋白質缺乏,則肌肉消瘦、肌體免疫力下降、貧血,嚴重者將產生水腫。蛋白質在體內不能貯存,過量攝入蛋白質會增加肝髒和腎髒的負荷,因代謝障礙產生蛋白質中毒甚至死亡。魚、蛋類、豆製品、堅果(如花生、向日葵籽、杏仁)、肉類(如牛肉、豬肉、雞肉、羊肉)、小麥、乳製品等食物含有豐富的蛋白質。

3.補充脂肪

脂肪產生的熱能在所有營養素中是最多的。脂肪不溶於水,食用的脂肪由飽和脂肪酸和不飽和脂肪酸、類脂組成。

脂肪的生理功能如下:

(1)供給維持生命必需的熱能;保持體溫和貯存熱能。

(2)構成身體細胞的重要成分之一。脂肪中的磷脂、固醇是形成新組織和修補舊組織、調節代謝、合成激素所不可缺少的物質。

(3)脂肪是脂溶性維生素A、D、E、K等的溶劑。

(4)給人體提供必需的脂肪酸。

(5)多數芳香物質都是脂溶性的,脂肪有利於提高食品的香氣和味道,以增進食欲。

(6)可延長食物在消化道內停留時間,利於各種營養素的消化吸收。

脂肪是重要的營養物質,是食物的一個基本構成部分。攝入過多的飽和脂肪酸容易誘發心腦血管病,會導致肥胖症,還將誘發高血壓、糖尿病等。不飽和脂肪酸中的亞油酸、亞麻酸和花生四烯酸在人體內不能合成,必須從食物中獲取,稱為“必需脂肪酸”。適當攝取有益於預防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若缺少這些脂肪酸則會產生生長遲緩、皮炎等症狀。

4.補充維生素

維生素又名維他命,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必需的一類有機物質,也是人體健康的重要活性物質。維生素在體內的含量很少,但在人體生長、代謝、發育過程中卻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各種維生素的化學結構以及性質雖然不同,但它們卻有著以下共同點:

(1)維生素均以維生素原(維生素前體)的形式存在於食物中。

(2)維生素不是構成肌體組織和細胞的組成成分,也不會產生能量,它的作用主要是參與肌體代謝的調節。

(3)大多數維生素,肌體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不能滿足肌體的需要,必須經常從食物中獲得。

(4)人體對維生素的需要量很小,日需要量常以毫克或微克計算,但一旦缺乏就會引發相應的維生素缺乏症,對人體健康造成損害。

維生素與運動的關係

不同的體育活動,需要加重攝取不同的維他命。

需要眼力的運動:維他命A;

需要瞬間爆發力的運動:維他命B。

運動強度大,能量消耗多的運動:維他命C。

缺乏維生素的危害及主要食物來源

維生素一般分為兩大類:脂溶性維生素、水溶性維生素。大多數維生素不能在人體內經自身的同化作用合成,主要靠食物供應,如長期缺乏某種維生素會引起代謝紊亂,進入病理狀態。

(1)維生素A不足:皮膚粗糙、瘙癢,指甲出現深刻的白線,頭發幹枯,記憶力減退,心情煩躁及失眠,眼球結膜幹燥,泌尿道結石。

問題解決:多吃牛肝、雞蛋、紅黃色蔬菜、水果和魚肝油。

(2)維生素D不足:骨質軟化;兒童軟骨病。

問題解決:多進魚類及蛋類、多曬曬太陽。

(3)維生素B1(硫胺素)不足:對聲音過敏,對音響有過敏性反應,小腿有間歇性的酸痛,患腳氣病、神經性皮炎等。

問題解決:多吃豆類、穀類、硬果類、水果、牛奶和綠葉菜。

(4)維生素B:(核黃素)不足:口角發炎,出現各種皮膚性疾病如皮膚炎、陰囊炎等,手指有灼熱感覺,對光有過度敏感的反應等。

問題解決:多進食肝髒、牛奶、雞蛋、豆類、綠色蔬菜。

(5)維生素B5(尼克酸、煙酸)不足:舌炎、皮炎、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嘔吐、頭暈、記憶力減退。

問題解決:多進食粗糧、綠葉蔬菜、肝髒、花生、肉類等。

(6)維生素B12:行動易失平衡,身體會有間歇性不定位置痛楚,手指有麻刺感。

問題解決:多進食動物肝髒及酵母。

(7)維生素C(抗壞血酸)不足:無過度勞累、環境急劇改變或其他器質性疾病等客觀原因,但卻常感疲勞,易感冒、咳嗽,抵抗力下降,牙齦經常出血,傷口難愈,舌頭有深痕等。

問題解決:多進食柑、橙、柚子、紅棗、酸棗等。

(8)維生素E不足:可發生溶血性貧血和早衰。

問題解決:植物油、杏仁、向日葵籽、花生、小麥胚芽油、種子油。

5.增加礦物質

礦物質亦稱無機鹽,是組成生命體的重要成分之一,約占體重的22%~43%。礦物質在人體內所占的比重雖然微不足道,但對人體健康卻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鈣是構成骨骼和牙齒的主要材料,可以幫助血液凝固,維持正常的心肌活動;鎂是人體內許多酶的活化劑,參與體內許多新陳代謝的合成和分解過程;鈉和鉀分別儲存於細胞內外,起著維持細胞內外滲透壓和酸堿度平衡的作用;氯在人體內除維持滲透壓之外,還是胃酸的主要成分;血紅素中的鐵和銅、甲狀腺素中的碘、胰島素中的鋅等等,也都是維持生命活動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質。

礦物質與運動的關係

礦物質為構成人體細胞,骨骼的主要成分。不同食物蘊含不同種類的礦物質,一般都能滿足肌體需要較易缺乏的隻有鈣和鐵兩種。從事激烈運動或訓練的人,因流汗的關係,礦物質的流失也大於其他人,應注意及時補充。

缺少礦物質的危害及食物補充來源。

(1)缺鈣:兒時會造成骨骼、牙齒發育不正常。成人的骨骼關節病、肌肉抽搐等很多疾病與缺鈣有關。綠色蔬菜的含鈣量很高,如100克蘿卜葉含鈣190毫克,100克菠菜含鈣120毫克,每天吃500克這類蔬菜,便可以補足人體所需的鈣。

(2)缺磷:則會造成骨質疏鬆、軟骨病、食欲不振等。幾乎所有的食物都含磷,特別是穀類和含蛋白質豐富的食物。

(3)缺鐵:會貧血,容易疲勞等等。膳食中鐵的良好來源主要有肝髒、動物血、牛腎、魚子醬、雞內髒、可可粉、魚類、馬鈴薯、精白米、黃豆、菠菜、萵苣、韭菜等。

(4)缺碘:直接影響甲狀腺素的分泌等。碘的食物來源主要有幹海藻、碘化食鹽、海水魚、海產品、蔬菜、乳類及乳製品、蛋、全小麥等。

(5)缺鋅:食欲減退,生長發育遲緩,皮膚粗糙、幹裂,味覺失去靈敏度,毛發色素變淡,指甲上有白斑,創傷愈合較慢等;孕婦缺鋅甚至可能出現胎兒畸形。鋅的主要食物來源有:肉類、肝、調味品、糙米、小米、雞蛋黃、豆類、芹菜、海產品等。

(6)缺硒:引起克山病的一個重要病因。缺硒會誘發肝壞死及心血管疾病。人輕度或中度缺硒,征兆和症狀不明顯。攝入過量的硒將引起中毒。硒的主要食物來源:魚粉、龍蝦、啤酒、蘋果醋、螃蟹、小麥、糙米、玉米、動物肝、腎等。

6.運動前後的科學飲食

(1)運動前:在運動前你最好是前1到2小時之間吃些高纖餅幹,或是優酪乳、葡萄幹,或是新鮮的水果來讓你運動得更有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