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內 科2

十、急性胃腸炎

急性胃腸炎是胃腸黏膜的急性炎症,由於飲食不當,食入過多生冷不易消化、刺激性食物,或攝入被細菌或毒素汙染的食物所致。此病好發於夏秋季節,起病急,臨床表現以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發熱為主,嚴重者可出現脫水、休克等。可分為三型:以胃痛、惡心嘔吐為主者,稱急性胃炎;以腹痛、腹瀉為主者,稱急性腸炎;二者兼有者,稱急性胃腸炎。

本病屬中醫學“嘔吐”、“胃脘痛”、“泄瀉”、“腹痛”、“霍亂”等範疇。多由中焦元氣素虧,外感風寒暑濕之邪;或飲食不潔,損傷脾胃,以致運化失職,脾失健運,胃失和降,濁陰內阻,清濁相幹,亂於胃腸而成。臨床本著“急則治其標”的原則,突出止嘔、止瀉、止痛,然後針對病因采用散寒、理氣、清熱、消食、活血、祛濕、收澀、健脾、疏肝、和胃等方法,調暢胃腸氣機,使邪去正安。

【方一】葛根芩連湯

【出處】《傷寒論》

【組成】葛根15克,甘草6克,黃芩9克,黃連9克。

【功用】解表清裏。

【主治】急性胃腸炎,屬表證未解,裏熱甚者。症見身熱汗出,瀉下急迫,氣味臭穢,肛門灼熱,胸脘煩熱,口渴,舌紅苔黃,脈數或促。

【方解】方中重用葛根,既能解表退熱,又能升發脾胃清陽之氣而止下利,為君藥;臣以黃芩、黃連清熱燥濕,厚腸止利;使以甘草甘緩和中,調和諸藥。

【藥理】葛根芩連湯對內毒素所致的發熱家兔有顯著的解熱作用;對福氏痢疾杆菌、傷寒杆菌、金黃色葡萄球菌、人輪狀病毒等有抑製作用;對內毒素所致小鼠腹瀉有抑製作用;能促進小鼠胃排空;使家兔離體腸肌鬆弛,並能對抗乙酰膽堿對腸管的興奮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

【方二】藿香正氣散

【出處】《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大腹皮、白芷、紫蘇、茯苓各5克;半夏曲、白術、陳皮、厚樸、苦桔梗各10克、藿香15克,炙甘草12克,生薑3片,大棗1枚。

【功用】解表化濕,理氣和中。

【主治】急性胃腸炎,外感風寒,內傷濕滯證。症見脘腹疼痛,上吐下瀉,泄瀉清稀,甚如水樣,或伴惡寒發熱,頭痛,舌苔白膩。

【方解】方中藿香辟穢和中,升清降濁,為君;配以紫蘇、白芷辛香發散,助藿香外散風寒,兼可芳化濕濁;半夏曲、陳皮燥濕和胃,降逆止嘔;白術、茯苓健脾運濕,和中止瀉;厚樸、腹皮行氣化濕,暢中除滿;桔梗宣肺利膈;薑、棗、甘草諧營衛而調藥和中。

【藥理】研究表明,藿香正氣水有抑製離體腸管收縮、抑製胃腸推進功能和體外抑菌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甲、乙型副傷寒杆菌,痢疾杆菌有明顯的抑製作用。

【用法】水煎服。

【方三】連樸飲

【出處】《霍亂論》

【組成】製厚樸6克,薑川連、石菖蒲、製半夏各3克,炒香豉、焦梔子各9克,蘆根60克。

【功用】清熱化濕,理氣和中。

【主治】急性胃腸炎,濕熱並重者。症見上吐下瀉,胸脘痞悶,心煩躁擾,小便短赤,舌苔黃膩,脈滑數等。

【方解】蘆根清熱和胃,除煩止嘔;又以黃連清熱燥濕,厚樸理氣祛濕,菖蒲芳香化濕,半夏和胃燥濕,四者合用,可使濕去熱清,氣機調和;佐以梔子、豆豉清宣胸脘鬱熱,而除煩悶。諸藥配伍,使濕熱除,脾胃和,吐瀉立止。

【藥理】厚樸可調整胃腸運動,對腸管,小劑量出現興奮,大劑量則為抑製。高濃度黃連小檗堿可抑製離體豚鼠回腸痙攣。石菖蒲煎劑對豚鼠離體回腸有很強的解痙作用,還能促進消化液分泌,製止胃腸的異常發酵。製半夏可抑製嘔吐中樞而止嘔。

【用法】水煎溫服。

【方四】木香檳榔丸

【出處】《儒門事親》

【組成】木香、檳榔、青皮、陳皮、莪術、黃連各3克,黃柏、大黃各5克,炒香附子、牽牛各10克。

【功用】行氣導滯,攻積泄熱。

【主治】急性胃腸炎,屬濕熱食積者。症見脘腹痞滿脹痛,噯腐酸臭,瀉下黏膩臭穢,裏急後重,舌苔黃膩,脈沉實等。

【方解】方中木香、檳榔行氣導滯,消脘腹脹滿,除裏急後重;大黃、牽牛攻積導滯泄熱;青皮、香附行氣化積;莪術疏肝解鬱,破血中之氣;陳皮理氣和胃,健脾燥濕;黃連、黃柏清熱燥濕。全方以行氣導滯為主,配以清熱、攻下、活血之品,共奏行氣導滯,攻積泄熱之功。

【藥理】木香能調整胃腸運動促進胃的排空。檳榔、牽牛子增加腸蠕動。陳皮揮發油對胃腸道有溫和的刺激作用,能促進消化液分泌和排除腸內積氣。黃柏可增強家兔離體腸管收縮。大黃小劑量可促進胃液分泌,對離體胃有促進胃運動的作用。

【用法】水煎服。

【方五】保和丸

【出處】《丹溪心法》

【組成】山楂18克,神曲6克,半夏、茯苓各9克,陳皮、連翹、萊菔子各6克。

【功用】消食和胃。

【主治】急性胃腸炎,屬食積內停者。症見腹痛腸鳴,瀉下糞便,臭如敗卵,瀉後痛減,脘腹脹滿,噯腐酸臭,不思飲食,苔垢濁或厚膩,脈滑。

【方解】方中重用山楂,能消一切飲食積滯,尤善消肉食油膩之積;神曲消食健脾,善化酒食陳腐之積;萊菔子下氣消食,長於消穀麵之積;半夏、陳皮行氣化滯,和胃止嘔;茯苓滲濕健脾,和中止瀉;連翹清熱散結。諸藥相合,共奏消食和胃,清熱祛濕之功。

【藥理】實驗研究,本方無糖顆粒劑灌胃,能顯著增加小鼠腸蠕動頻率,加速小腸推進運動,增加胃液分泌,提高胃蛋白酶活性,使胃蛋白酶和胰蛋白排出量增加。

【用法】水煎服。

【方六】半夏瀉心湯加味

【出處】《光明中醫》

【組成】薑半夏12克,黃連9克,黃芩9克,黨參12克,廣木香12克,厚樸12克,白芍15克,幹薑6克,蒼術12克,車前子(包煎)15克,炙甘草6克,大棗5枚。

【功用】寒熱平調,散結除痞。

【主治】急性胃腸炎,症見胃脘不適或痞滿,惡心、嘔吐,腸鳴絞痛,腹瀉黃色水樣便或帶黏液,或有發熱,舌質偏紅,舌苔多膩。

【方解】半夏瀉心湯中半夏為君,辛苦入胃,以和胃消痞,降逆止嘔;輔以幹薑辛溫散寒,增強其辛開散結之功;黃連、黃芩苦寒瀉熱,增強其苦降除逆之力;佐以參、草、棗補脾益氣以和中。同時在原方基礎上酌加白芍以緩急止痛;廣木香行腸胃滯氣;厚樸除胃滿積滯;蒼術燥濕,以除脾濕,升清陽;車前子以利小便實大便。全方寒熱、辛苦、補瀉同施,而使胃氣得和,升降複常,則痞滿吐利諸症自消。

【藥理】薑半夏可抑製嘔吐中樞而止嘔。黃芩、黃連有較強的體外抗菌作用,能抑製葡萄球菌、痢疾杆菌等;黃連小檗堿還可對抗霍亂弧菌和大腸杆菌所致腸分泌亢進、腹瀉及死亡。蒼術揮發油可抑製胃腸平滑肌運動。幹薑具有解痙鎮痛、抗炎止瀉作用。

【用法】每日1劑,水煎2次,分2次服,3日為1療程。服藥時應以少量多次為原則,以免藥汁入胃即吐。對個別惡心嘔吐嚴重者,服藥前應先服生薑汁半勺,以開胃止嘔。

【方七】滑石藿香湯(溫病條辨)

【出處】《江蘇中醫》

【組成】滑石15克,藿香梗10克,茯苓皮10克,豬苓10克,陳皮10克,白豆蔻5克(後下),厚樸5克,白通草5克,廣木香10克,焦楂麯(各)10克。

【功用】淡滲芳化,行氣導滯。

【主治】急性胃腸炎,證屬濕熱阻滯脾胃,濕重於熱者。症見胸脘痞悶,惡心欲嘔,不思飲食,口幹而不欲飲,小便色黃,舌質紅、苔白膩,脈濡滑。

【方解】方中滑石清熱利水;藿香梗化濕止嘔;茯苓皮、豬苓、通草利水滲濕;陳皮健脾燥濕;白豆蔻芳香化濕;厚樸、木香行氣;焦楂麯消食和胃。

【藥理】藿香揮發油能促進胃液分泌,增強消化力,對胃腸有解痙作用,還可收斂止瀉。陳皮揮發油對胃腸道有溫和的刺激作用,能促進消化液分泌和排除腸內積氣。木香、厚樸調整胃腸運動。白豆蔻能促進胃液分泌,增進胃腸蠕動,製止腸內異常發酵,祛除胃腸積氣,故有良好的芳香健胃作用,並能止嘔。

【用法】每日1劑,水煎2次,分服。

【方八】三仁湯加味

【出處】《實用中醫內科雜誌》

【組成】杏仁10克,白蔻仁10克,薏苡仁30克,滑石15克,竹葉10克,厚樸15克,通草15克,製半夏10克,木瓜15克,石葦20克,白芍15克,神曲20克,焦楂15克,甘草5克。

【功用】清利濕熱,消食化積。

【主治】急性胃腸炎,屬濕重於熱者。

【方解】方中杏仁宣利肺氣,氣化則濕亦化;白蔻仁芳香化濕,行氣寬中;薏苡仁利濕清熱健脾;滑石、通草、竹葉淡滲利濕;半夏、厚樸行氣化濕,散結除痞;神曲、焦楂消食化積;白芍、甘草緩急止痛。

【藥理】白蔻仁能促進胃液分泌,增進胃腸蠕動,製止腸內異常發酵,祛除胃腸積氣,故有良好的芳香健胃作用,並能止嘔。木瓜似有緩和胃腸肌痙攣的作用。石葦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杆菌、變形杆菌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製作用。芍藥甘草合用可解除胃腸平滑肌痙攣、鎮痛。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每劑煎三次,共得藥汁600毫升,分三次服用,對於嘔吐頻繁的患者可隨時飲用。

【方九】神術散

【出處】《中華實用中西醫雜誌》

【組成】藿香6~10克,砂仁(後下)2克,川樸3克,陳皮3克,蒼術6~10克,甘草2克。

【功用】運脾止瀉,和胃止嘔。

【主治】小兒急性胃腸炎。

【方解】方中藿香外散表邪,內化濕濁,與砂仁相配,既能理氣和中,又能辟穢止嘔;蒼術、川樸燥濕運脾,寬脹除滿;陳皮理氣行滯;甘草增脾強胃,調和諸藥。

【藥理】藿香揮發油能促進胃液分泌,增強消化力,對胃腸有解痙作用,還可收斂止瀉。砂仁揮發油、陳皮揮發油能促進胃液分泌,可排除消化道積氣,故能行氣消脹。蒼術揮發油可抑製胃腸平滑肌運動。

【用法】每日1劑,每服80~120毫升,分3~4次服完,2天為1療程。

【按語】濕熱重者加葛根、黃芩、川連;寒濕重者加幹薑;泄瀉次多者加薏苡仁、車前子;嘔吐較劇者加薑半夏、伏龍肝;腹脹明顯者加神曲;大便鏡檢有紅

、白細胞者加白頭翁、地錦草。

十一、胃下垂

胃下垂是指人體直立時胃的下緣達盆腔,胃小彎弧線的最低點降到髂脊連線以下。是由多種因素導致胃組織及韌帶鬆弛和胃壁的遲緩而形成。輕者臨床表現不明顯。重者可見胃脘隱痛、腹脹,食後加重;消化不良,厭食、惡心,消瘦乏力,噯氣,便秘或溏;腹部有重墜感,平臥或以手托腹部則感舒適;脹痛以立位較重,臥位時即減輕或消失,勞累後加重。久病後可見心煩失眠、焦躁、心悸、眩暈、血壓低等症狀。亦可有其它內髒下垂表現。

中醫學無胃下垂病名,根據其臨床特點,屬於“胃痞”、“胃脘痛”、“胃緩”的範疇。近代醫家將本病的病機概括為脾胃失和,中氣下陷。病因有飲食不節、內傷七情、勞累過度或脾胃虛損等。治療以補中益氣,升陽舉陷為基本方法,兼以消食導滯、養陰和胃、疏肝解鬱、溫陽助運、活血化瘀等法。

【方一】補中益氣湯

【出處】李杲《脾胃論》

【組成】黃芪18克,炙甘草9克,人參6克,當歸3克,橘皮6克,升麻6克,柴胡6克,白術9克。

【功用】補中益氣,升陽舉陷。

【主治】胃下垂。

【方解】方中重用黃芪,補中益氣,升陽固表;配人參、炙甘草、白術補氣健脾,與黃芪合用,增強其補中益氣之功;當歸養血和營;陳皮理氣和胃,使諸藥補而不滯;少量升麻、柴胡升陽舉陷。諸藥合用,使氣虛者補之,氣陷者升之。

【藥理】黃芪具有增強小腸運動和平滑肌緊張度的效應。白術煎劑有明顯促進小鼠胃排空及小腸推進功能的作用。當歸及其成分當歸多糖、阿魏酸均有增強機體免疫功能作用。柴胡能調節胃腸運動機能,如柴胡粗皂苷能明顯增強乙酰膽堿對豚鼠離體小腸和家兔離體腸肌的收縮作用。升麻提取物能輕度增強氯化乙酰膽堿及血管收縮素引起的胃腸平滑肌收縮。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二】枳術湯

【出處】張仲景《金匱要略》

【組成】枳實30克,白術30克。

【功用】益氣健脾,行氣消痞。

【主治】胃下垂。症見脘腹脹滿隱痛,噯氣、納少。舌淡,苔薄膩,脈細。

【方解】方中枳實行氣導滯,消痞除脹;白術益氣健脾,燥濕和中。共奏消補兼施,升降並用之功效。

【藥理】藥理研究證明,枳實對動物胃腸有興奮作用,能使胃腸蠕動增強而有節律。白術可促使胃腸分泌旺盛,蠕動增速。

【用法】水煎服。

【方三】柴平湯

【出處】《湖南中醫雜誌》

【組成】柴胡、枳實、黃芩、法半夏、厚樸、陳皮、蒼術各10克,大黃6克,白芍、蒲公英、蘆根各15克,甘草5克。

【功用】清熱燥濕,行氣止痛。

【主治】胃下垂。症見形體消瘦,臍下隆起,胃脘部痞滿,灼熱痛牽引兩脅肋,小腹墜脹,舌質紅、苔黃膩,脈弦細滑。

【方解】柴平湯是以大柴胡湯清肝膽鬱熱;平胃散燥濕運脾健胃,行氣寬中;白芍、甘草緩急止痛;蒲公英清熱利濕;蘆根清熱生津和胃。諸藥合用,使鬱熱得清,濕化熱退。

【藥理】柴胡粗皂苷能明顯增強乙酰膽堿對豚鼠離體小腸和家兔離體腸肌的收縮作用。蒼術醇提液對正常大鼠胃平滑肌有輕度興奮作用。厚樸煎劑對家兔離體腸肌有明顯興奮作用。大黃小劑量對離體胃有促進胃運動的作用,還可興奮結腸平滑肌。

【用法】水煎服,日1劑,分早、晚服。15天為1個療程,間隔3天,行下1個療程,共治療3個療程。

【方四】調中益氣湯

【出處】《新中醫》

【組成】黃芪45克,人參(另煎)、升麻各9克,蒼術、木香各30克,橘皮12克,甘草6克。

【功用】調中益氣,行氣降逆。

【主治】胃下垂。

【方解】方中黃芪、人參、柴胡、升麻、甘草具有補中益氣、升陽舉陷之功;木香、橘皮具有行氣、調中降逆之功;蒼術燥濕健脾。

【藥理】黃芪具有增強小腸運動和平滑肌緊張度的效應。人參對免疫功能有明顯的促進作用。木香能使血中胃動素升高而促進胃排空,其提取液可使離體兔腸腸蠕動幅度和肌張力明顯增強。

【用法】水煎服,日1劑。15天為1個療程,療程結束後,停藥3天,再進行第2個療程。治療期間忌食生冷辛辣刺激食物。此外,藥渣趁熱用布包外敷於胃脘部,同時自行按順、逆時針方向各按摩15分鍾,力量要適中,每天2次。

【按語】脾腎陽虛者,加熟附子、幹薑;胃陰虛者,加沙參、石斛;瘀血者,加蒲黃、五靈脂。

【方五】枳實理中湯

【出處】《吉林中醫藥》

【組成】枳實、白術各30克,茯苓、黨參各15克,柴胡、法半夏各10克,幹薑、甘草各6克。

【功用】溫補脾胃,消積逐飲。

【主治】胃下垂,證屬脾胃虛寒,飲濁內停者。症見脘脅痞滿,時有墜痛,空腹為輕,進食後加劇,時而泛吐清涎及飲食物,形體消瘦,舌質淡、苔薄膩,脈遲緩。

【方解】枳實理中湯以理中湯溫補脾胃,枳實、茯苓逐水化積、理氣消痞,再加法半夏合方中的茯苓化痰濕而和胃氣,加柴胡升提中氣,使清升濁降。諸藥合用,補中有消,降中有升,脾胃升降有序,胃複其位。

【藥理】枳實對動物胃腸有興奮作用,能使胃腸蠕動增強而有節律。白術煎劑有明顯促進小鼠胃排空及小腸推進功能的作用。黨參可調整胃腸運動,黨參液使離體豚鼠回腸張力升高、收縮幅度增大。半夏能顯著增強家兔腸道輸送能力。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按語】食積者,加萊菔子、炒山楂、神曲、麥芽;泛酸者,加海螵蛸、煆瓦楞子;脅肋脹痛者,加製香附、延胡索;便秘者,加大黃;血瘀者,加丹參;夾熱者,加黃連。

【方六】消補湯

【出處】《浙江中醫學院學報》

【組成】神曲、穀麥芽、山楂各30克,黃芪、柴胡各15克,黨參、白術各10克,枳殼、陳皮、升麻各5克。

【功用】消食除痞,益氣升陽。

【主治】胃下垂,脾胃虛弱,飲食不化,宿食停積者。

【方解】方中的山楂消肉食油膩,神曲消酒食陳腐,穀麥芽消穀食,陳皮理氣,枳殼下氣,增強氣機運動,共成消食除痞為主;再以黃芪、黨參、白術健脾益氣,升麻、柴胡升舉清陽為輔,使脾氣健旺,下垂之胃上升。

【藥理】神曲、穀麥芽促進消化。山楂對大鼠弛張狀態下的胃平滑肌具有促收縮作用。黨參可調整胃腸運動,黨參液使離體豚鼠回腸張力升高、收縮幅度增大。白術可促使胃腸分泌旺盛,蠕動增速。升麻提取物能輕度增強氯化乙酰膽堿及血管收縮素引起的胃腸平滑肌收縮。

【用法】水煎服,日1劑,20天為1個療程,治療3個療程。

【方七】化肝煎(蔡柳洲)

【出處】《中華名醫名方薪傳胃腸病》

【組成】牡丹皮、梔子、川楝子、麥冬、黃芩各10克,白芍15克,代赭石30克。

【功用】疏肝清熱,降濁升清。

【主治】胃下垂,證屬肝胃鬱熱,氣逆於上者。症見胃脘灼痛,氣上衝胸,口苦便秘,舌紅苔薄黃,脈弦。

【方解】方中牡丹皮清熱涼血;川楝子行氣止痛;黃芩、梔子清熱瀉火;麥冬、白芍養陰柔肝;代赭石降氣鎮逆。

【藥理】梔子乙醇提取液可使兔、大鼠離體腸管的緊張度增加,蠕動減少。川楝子能興奮腸管平滑肌,使其張力和收縮力增加。麥冬能明顯促進胃腸道推進功能。代赭石對腸管有興奮作用,使腸蠕動亢進。

【用法】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

【方八】旋覆代赭湯(蔡柳洲)

【出處】《中華名醫名方薪傳胃腸病》

【組成】旋覆花12克,代赭石、黨參、法半夏、陳皮各10克,炙甘草6克,茯苓15克。

【功用】燥濕化痰,和胃降逆。

【主治】胃下垂,證屬脾失健運,痰阻氣逆者。症見胃脘痞滿疼痛,胸悶惡心,嘔吐痰涎,頭暈乏力,舌淡,苔白膩,脈滑。

【方解】方中代赭石、旋覆花降氣鎮逆;法半夏、陳皮、茯苓和胃化痰;黨參、炙甘草補益胃氣。

【藥理】代赭石對腸管有興奮作用,使腸蠕動亢進。黨參可調整胃腸運動,黨參液使離體豚鼠回腸張力升高、收縮幅度增大。半夏能顯著增強家兔腸道輸送能力。

【用法】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

【方九】胃下垂方(劉惠民)

【出處】《中華名醫名方薪傳·胃腸病》

【組成】人參50克,生白術90克,雞胚粉150克,雞內金120克,紅豆蔻45克,馬錢子粉。

【功用】補中益氣,健脾和胃。

【主治】胃下垂,證屬脾胃虛弱,中氣不足。症見上腹疼痛,悶脹,噯氣,食後尤甚,食欲不振,消瘦無力,麵色黃,舌淡紅苔薄白,脈沉細。

【方解】人參、白術益氣健脾,助其升清之力;雞胚、雞內金為血肉有情之品,補氣生血,且助脾運;豆蔻溫中健脾;合而用之,補中益氣,健脾和胃。

【藥理】人參對免疫功能有明顯的促進作用。白術煎劑有明顯促進小鼠胃排空及小腸推進功能的作用。馬錢子含番木鱉堿,既能增強胃肌張力,又能促進消化液的分泌,為治療胃下垂的要藥。

【用法】上藥共研細粉,每30克藥粉加精製馬錢子粉1.5克,研勻,每次4.5克,每日2次,飯後服。

十二、肝硬化

肝硬化是常見的慢性肝病,由各種病因長期損害肝髒,引起肝髒慢性、進行性、彌漫性纖維性病變。以肝組織彌漫性纖維化、假小葉和再生結節形成為特征。臨床上分為肝功能代償期和失代償期。代償期症狀輕,主要表現為乏力、食欲減退、腹脹不適、上腹隱痛、輕微腹瀉、肝脾輕度腫大等。失代償期症狀顯著,主要為肝功能減退和門靜脈高壓症兩大類臨床表現,可見脾大、腹水、肝髒硬、出血、貧血等。晚期常出現消化道出血、肝性腦病、繼發感染等嚴重並發症。

肝硬化屬中醫的“積聚”、“鼓脹”等範疇,在代償期多屬“積聚”,失代償期多屬“鼓脹”。積聚的發生主要關係到肝、脾兩髒;氣滯、血瘀、痰結是形成積聚的主要病理變化。鼓脹的病機重點為肝脾腎三髒功能失調,氣滯、瘀血、水飲互結於腹中。治療時,根據疾病不同階段,在辨別虛實的基礎上,靈活采用攻法和補法,或以攻邪為主,或以扶正為主,或攻補兼施。

【方一】軟肝湯(薑春華經驗方)

【出處】《臨床中醫家薑春華》

【組成】生大黃6~9克,桃仁9克,丹參9克,地鱉蟲3~9克,鱉甲9克,炮山甲9克,黃芪9~30克,白術15~60克,黨參9~15克。

【功用】活血化瘀,軟肝散結,益氣健脾。

【主治】早期肝硬化,輕度腹水。

【方解】方中大黃蕩滌瘀血,桃仁活血化瘀,地鱉蟲逐瘀破結,三味相合,破血之力頗猛;丹參活血祛瘀,涼血消腫;炮山甲鹹能軟堅,性善走竄,鱉甲味鹹氣寒,入肝脾血分,既能滋陰退熱,又可軟堅散結,兩藥均對肝硬化肝脾腫大有較好治療效果;佐以黃芪、白術、黨參健脾益氣之品,符合仲景“見肝之病,當先實脾之旨”。上藥共具攻補兼施,活血化瘀,軟肝散結之功。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證明,大黃抑製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環;並具有保肝作用,可使急性肝損傷大鼠肝細胞腫脹、變性及壞死明顯減輕,促進肝細胞再生。丹參可促進肝髒生理機能好轉,並能使肝脾腫大縮小變軟。鱉甲能抑製肝脾結締組織增生,提高血漿白蛋白水平。白術有明顯的利尿作用,故能消腫。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二】軟肝煎(鄧鐵濤經驗方)

【出處】《中國名老專家學術經驗集》

【組成】太子參30克,白術15克,雲苓15克,川萆薢10克,楮實子12克,菟絲子12克,鱉甲(先煎)30克,土鱉蟲(研末衝服)3克,丹參18克,甘草6克。

【功用】健脾護肝,化癥軟堅。

【主治】早期肝硬化。

【方解】本方取四君子湯補脾氣,健運脾陽以“實脾”;用川萆薢入肝胃兩經升清降濁;加楮實子、菟絲子、鱉甲以養肝腎。病已及血分,故用土鱉、丹參以祛瘀活血。

【藥理】四君子湯具有增強免疫、護肝作用;並可促進代謝,提高小鼠肝糖原的含量。鱉甲能抑製肝脾結締組織增生,提高血漿白蛋白水平。丹參可改善肝髒微循環,且能清除自由基,保護肝細胞。

【用法】水煎服,每劑藥煎二次,日二服。

【方三】蒼牛防己湯(方藥中經驗方)

【出處】《當代名老中醫臨證萃(第一冊)》

【組成】蒼、白術各30克,川、懷牛膝各30克,漢防己、大腹皮各30克。

【功用】健脾疏肝,活血利水。

【主治】肝硬化腹水。症見腹脹尿少,麵色灰暗,下肢水腫,舌暗紅苔薄白,脈弦細數。

【方解】方以蒼、白術補脾燥濕治其本:以川、懷牛膝益血活血,緩肝疏肝以利補脾;以漢防己、大腹皮行水利尿以治其標。諸藥合用,共奏健脾活血,行水之效。

【藥理】蒼術保肝,對鼠肝細胞損害有顯著的預防作用,對肝髒蛋白質合成亦有明顯促進作用。白術有明顯的利尿作用,故能消腫。牛膝增強免疫,加速肝髒蛋白質合成能力。防己具有抗肝纖維化作用,能抑製膠原蛋白合成,對成纖維細胞的增殖亦有抑製作用,還可維護肝細胞的穩定性。

【用法】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可連服2~3周。

【方四】消水丹(李昌源經驗方)

【出處】《當代名老中醫臨證萃(第一冊)》

【組成】甘遂10克,枳實15克,沉香10克,琥珀10克,麝香0.15克。

【功用】行氣利水。

【主治】肝硬化腹水。症見脅下痞塊脹痛,腹脹,小便短少,大便秘結。

【方解】本方以甘遂瀉腹水而破瘀血為主;輔以枳實破結氣而逐停水;沉香降逆氣而暖脾腎;佐琥珀利小便而通經絡;麝香通諸竅而活血滯。上藥裝入膠囊,棗湯送服,其旨在顧護脾胃,免傷正氣。諸藥合用,氣滯散則腹水消,氣血髒腑可望恢複。

【藥理】枳實理氣消脹的功效與其增強小腸電活動的效應、興奮胃腸平滑肌等藥理作用有關。沉香所含揮發油有促進消化液分泌及膽汁分泌等作用。

【用法】上藥共研細末,裝空心膠囊,每次4粒,隔日1次,兌大棗湯空心平旦吞服。

【方五】丹金強肝散(杜雨茂經驗方)

【出處】《中國名醫名方》

【組成】丹參30克,鬱金15克,三七12克,雞內金15克,黨參24克,茯苓30克,青黛12克。

【功用】清熱活血,健脾益氣。

【主治】早期肝硬化,屬於正氣方虛,濕熱毒邪留戀及氣血凝滯者。症見麵色黯黑微黃似熏,唇紫,麵肢輕度浮腫,右脅下隱痛不舒,腹脹不思食,小便黃而不利,脈細弦,舌淡紅不鮮,苔白。

【方解】丹參活血養血,善消積聚,解毒止痛;鬱金辛苦且涼,既能涼血破瘀,又可行氣解鬱,清熱止痛;三七化瘀生新,止血止痛;青黛清熱解毒,涼血瀉肝。此四味藥俱可入肝,使氣行瘀散,熱清毒解,痛消而正安,為本方之主藥。黨參、茯苓、雞內金甘平而淡,益氣健脾,消利濕熱,消積開胃,以之為佐,寓有見肝之病當先實脾之意。諸藥合用,可使濕熱、毒瘀俱祛,脾氣健旺,化源充沛,肝複滋榮,以達肝強健脾之目的。

【藥理】據近代藥理研究,丹參、三七、青黛有抗菌及抗病毒作用,單味丹參又有消肝脾腫大之功。茯苓可促進實驗性肝硬變動物肝髒膠原蛋白降解,使肝內纖維組織重吸收。

【用法】共為細粉,每日2~3次,每次服3克,開水衝服。

【方六】臌脹黃疸方(金洪元經驗方)

【出處】《中國名醫名方》

【組成】茵陳15~20克,鬱金12克,雞內金10克,金錢草30克,生大黃3~6克。

【功用】清熱利濕,理氣化瘀。

【主治】肝硬化,濕熱黃疸,伴腹脹,苔膩,便秘或出血者。

【方解】茵陳為清熱除、利膽退黃之要藥,用量宜重;鬱金性寒味辛苦,入氣分則行氣解鬱,入血分則涼血祛瘀,尤宜氣滯血瘀之症;雞內金有健脾開胃,運化水穀之功,能除脘腹脹滿而助消化;金錢草清化濕熱,利水解毒;大黃蕩滌瘀熱,推陳致新。全方合用,可收清利濕熱,理氣祛瘀之效。

【藥理】茵陳促進膽汁分泌,且具有保肝作用,能降低肝損傷大鼠血清穀丙轉氨酶活力,減輕肝細胞變性、壞死。大黃為治黃疸要藥,具有利膽退黃作用,能疏通膽小管及微細膽小管膽汁瘀滯,增加膽管舒縮,加強膽紅素排泄及抑製溶血反應。金錢草抗炎利膽。

【用法】水煎服。

【按語】舌紅少苔者加沙參10克、麥冬10克;脅痛而舌黯有瘀斑者,加茜草10克;脅痛兼脹者加青皮10克、川楝子10克;便溏不暢者,去大黃加木香10克、苡米30克。

【方七】活瘀消積湯(巴坤傑經驗方)

【出處】《中華當代名醫妙方精華》

【組成】荊三棱(炒)10克,蓬莪術(炒)10克,青皮(炒)10克,枳殼(炒)10克,柴胡8克,鬱金10克,當歸10克,赤芍12克,鱉甲(醋製)15克,牡蠣(生用先煎)20克。

【功用】養血活瘀,疏肝止痛,軟化肝脾。

【主治】多種病因引起的肝硬化。症見:脘腹脹滿,兩脅脹痛,腹大青筋,或有少量腹水,麵色黧黑,或見蜘蛛痣、肝掌,唇青舌瘀或舌質暗紅,脈細澀。

【方解】方中三棱、莪術破血祛瘀,行氣止痛為君;當歸祛瘀血,養新血;赤芍瀉火降氣,行血散瘀,合為養血瀉肝,以輔主藥治瘀之效;青皮疏理肝氣,散結消滯;柴胡疏解肝鬱,條達氣機;鬱金入胸膈,活血行氣;枳殼走脘腹,寬中疏脹。四藥為佐,體現氣血相依,氣行血行理論;鱉甲以柴胡引之,去脅下硬;牡蠣主心腹癥瘕堅積,二藥取其鹹能軟堅散結,佐助軟化肝脾。

【藥理】活血化瘀藥物可改善肝內微循環,抑製肝纖維增生,防止肝硬化的發生、發展。柴胡保護肝細胞,使膠原蛋白總量及Ⅰ、Ⅲ、Ⅳ型膠原和纖維粘連蛋白含量及其合成受到抑製,並有利膽作用。鬱金可抑製肝損傷大鼠的肝髒炎症反應,促進肝細胞損傷修複,降低血清穀丙轉氨酶,提高血漿總蛋白含量。

【用法】水煎服,日1劑,分兩次服。

【方八】軟肝縮脾方(趙紹琴經驗方)

【出處】《中華當代名醫妙方精華》

【組成】柴胡6克,黃芩10克,蟬衣6克,白僵蠶10克,片薑黃6克,水紅花子10克,炙鱉甲20克,生牡蠣20克,生大黃1克,焦三仙各10克。

【功用】行氣開鬱,活血化瘀,軟肝縮脾。

【主治】早期肝硬化,肝硬、脾大。

【方解】方中用升降散開通內外,平調升降,燮理氣血。柴胡疏達肝膽之經氣,解除肝氣之鬱結;黃芩苦寒,善清陽鬱熱,並清因諸鬱而蘊生內熱;水紅花子除血滯、化水濕;焦三仙化積滯以疏導胃腸;鱉甲、牡蠣鹹寒軟堅以散瘀結。諸藥合用,針對肝硬化早期多以肝硬、脾大為主要表現的病症,可收到調氣開鬱,活血化瘀,軟肝縮脾之功效。

【藥理】黃芩具有利膽、保肝作用,可顯著抑製實驗動物血清穀草、穀丙轉氨酶。鱉甲能抑製肝脾結締組織增生,提高血漿白蛋白水平。大黃抑製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環;並具有保肝作用,可使急性肝損傷大鼠肝細胞腫脹、變性及壞死明顯減輕,促進肝細胞再生;還可利膽退黃。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九】綜合治肝湯(段英廉經驗方)

【出處】《中華當代名醫妙方精華》

【組成】黨參、黃芪、黑醜、杏仁、五味子、遠誌、幹薑、桂枝、黃芩、蒲公英、丁香各10克,知母20克,生地黃35克。

【功用】清鬱熱,通經絡,升降並調。

【主治】臌脹(肝硬化腹水)。症見形衰神疲,麵色黯黑,睛黃唇紫,腹大如鼓,脈絡怒張,手掌部見有赤色絲紋。舌苔厚膩,脈弦澀,重按無力。

【方解】方中遠誌、幹薑、桂枝達肝鬱;黃芩、蒲公英、知母清肝熱且防止上藥辛熱之性;生地黃、丁香滋腎陰、溫腎陽,扶助腎之功能;黨參、黃芪補中氣,健脾胃、升清陽;黑醜、杏仁利尿,疏利以降濁氣。此乃升降相因,攻補兼施之意。妙用五味子酸斂養陰,且防辛散之藥散發太過,散斂同用,固護正氣。

【藥理】黨參具有保肝作用,可使四氯化碳中毒的小鼠肝細胞壞死減輕,肝細胞間Disse腔膠原纖維顯著減少。黃芪可明顯減少大鼠肝髒中膠原蛋白的病理性沉積,對實驗性肝纖維化肝硬化有明顯的治療作用。黃芩具有利膽、保肝作用,可顯著抑製實驗動物血清穀草、穀丙轉氨酶。生地對小鼠四氯化碳中毒型肝炎有保護作用,能防止肝糖原減少。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服。

十三、急性腎小球腎炎

急性腎小球腎炎(簡稱“急性腎炎”)是由免疫反應而引起的彌漫性腎小球毛細血管內增生性損害,多由鏈球菌感染或其他細菌、病毒及寄生蟲感染後引起。好發於學齡兒童及青少年,男多於女。其特點為急性起病,患者出現血尿、蛋白尿、水腫和高血壓,並可伴有一過性氮質血症。本病大多預後良好。

急性腎炎一般屬於中醫“水腫”(陽水)、“尿血”等範疇。其發病機理,多因感受外邪,肺失宣肅,不能通調水道,風遏水阻,溢於肌膚而發水腫;濕熱蘊結膀胱、灼傷血絡而發尿血;脾失健運、腎氣不固而現蛋白尿。病位在肺、脾、腎,累及膀胱、三焦。治療上根據辨證,分別采用宣肺利尿、涼血止血、清熱解毒、健脾利濕、收澀固精等方法。

【方一】坤草茅根湯(鍾新淵)

【出處】《名醫名方錄第四輯》

【組成】白茅根30克,白花蛇舌草30克,益母草30克,車前草30克。

【功用】清熱解毒,活血利水。

【主治】急性腎小球腎炎。

【方解】茅根能“除瘀血血閉寒熱、利小便”,與益母草“消水行血”為主導,輔以車前草通五淋,利小便,白花蛇舌草清熱解毒。四藥合方,集甘寒、辛微苦之味,俾利氣機靈動,行而不傷正,奏澄本清源、邪去正安之功效。

【藥理】白茅根能緩解腎血管痙攣,使腎濾過增加而產生利尿作用。白花蛇舌草能刺激網狀內皮係統增生,促進抗體形成,使網狀細胞、白細胞的吞噬能力增強,而達到抗菌消炎的目的。益母草可以改善腎髒微循環、改善細胞膜通透性,從而消除水腫、蛋白尿。車前草可抗菌消炎利尿,降低血肌酐水平。

【用法】上方分2次煎,合兩煎藥液濃縮約150毫升,分3次空腹服,日2次、夜1次。

【方二】宣肺靖水飲(張誌堅)

【出處】《名醫名方錄第四輯》

【組成】荊芥10克,連翹15克,僵蠶10克,蟬衣10克,生黃芪15克,防風10克,生白術10克,石葦30克,生地黃10克,炙雞內金5克,生甘草3克。

【功用】宣肺祛風,扶正潔源。

【主治】急性腎炎。症見尿蛋白長期不消失,反複感冒,咽痛,麵肢浮腫,舌苔薄,脈細或浮細。

【方解】本方用荊芥、連翹、僵蠶、蟬衣宣肺祛風,散結破聚,開上焦而逐戀邪,宣肺氣以淨水源;石葦助肺腎之精氣,上下相交,使水道行而小便利。方中合玉屏風散,旨在益氣固衛以調整免疫機能;加甘草、雞內金,調和諸藥,健脾助運;生地黃以滋養腎陰扶助下元。全方合奏宣肺祛風、扶正逐邪、潔源淨水之功。

【藥理】荊芥、防風、蟬衣對於鏈球菌有抑製作用。連翹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痢疾杆菌、流感病毒、鼻病毒等多種病原微生物有抑製作用,還具有抗炎、利尿作用。石葦具有抗組織胺作用和利尿作用。黃芪能增強免疫機能,緩解腎小球血管痙攣,使腎血流量及濾過率增加。

【用法】每日1劑,頭煎、二煎藥液合並共約400毫升,分早晚2次於飯後1小時溫服。症狀緩解取得療效後,可守原方隔日服1劑,或以上方劑量比例研末為丸,分早晚2次,於飯後各取6~9克吞服,以資鞏固,以尿蛋白持續消失3月停藥。

【方三】疏風利水湯(鄒雲翔)

【出處】《中華當代名醫妙方精華》

【組成】金銀花、連翹、茯苓、玄參、石斛、六一散(滑石6份,甘草1份,共研細末混勻)各9克,苡米12克,蘆根30克,桃仁、紅花各3克。

【功用】疏風清熱,和絡滲利。

【主治】急性腎炎。症見眼瞼浮腫,精神萎靡,口幹欲飲,脈細。

【方解】方中金銀花、連翹疏風清熱;桃仁、紅花和血化瘀;苡米、茯苓、六一散、蘆根滲濕利水;玄參、石斛顧護陰津。上藥合用,則能疏風清熱,和絡滲利。

【藥理】金銀花、連翹等清熱解毒藥有提高機體免疫功能,抗變態反應性炎症,改善腎髒血液循環,促進腎髒病理損害的修複和纖維蛋白的吸收作用。茯苓素具有和醛固酮及其拮抗劑相似的結構,其利水滲濕作用還與對機體水鹽調節機製的影響有關。蘆根對溶血鏈球菌有抑製作用。桃仁、紅花擴張血管,改善腎髒血液循環。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服。

【方四】芳化清利湯

【出處】《河北中醫》

【組成】白花蛇舌草30克,連翹15克,黃芩10克,蟬蛻10克,牛蒡子20克,佩蘭10克,蒼術20克,薏苡仁30克,白茅根30克,益母草30克,萆薢20克,牛膝15克,陳皮6克。

【功用】清熱利濕,祛風解毒。

【主治】急性腎小球腎炎,濕熱證。

【方解】方中白花蛇舌草、連翹、黃芩、蟬蛻、牛蒡子清熱解毒,宣利上焦肺氣,蓋肺主一身之氣,氣化則濕亦化;佩蘭、薏苡仁、蒼術、萆薢利濕熱而健脾;益母草、白茅根、牛膝活血利水而益腎;陳皮芳香醒脾,疏利氣機。全方清熱利濕,祛風解毒、消散血結氣聚。

【藥理】藥理研究證實,白花蛇舌草等清熱解毒中藥具有清除抗原、抑製抗體,抑製活性免疫細胞產生及抑製過敏介質的釋放等作用;白花蛇舌草等還能刺激網狀內皮係統增生,增強吞噬細胞功能。牛蒡子等可清除尿蛋白,抑製免疫複合物形成對腎髒的損害;益母草、牛膝等活血化瘀藥物具有增加腎血流量,改善微循環,調節免疫功能,並有對抗自由基損傷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五】麻桂蘇蟬白術湯

【出處】《河南中醫》

【組成】麻黃、桂枝、蘇葉各10克,蟬衣6克,白術30克,生薑3片。

【功用】解表利水。

【主治】急性腎小球腎炎,初起有風寒表證者。

【方解】方中麻黃發汗解表;桂枝調和營衛;配蘇葉、蟬衣宣通氣機;白術、生薑健脾利水。諸藥合用,共奏“開鬼門,潔淨府”,宣上達下之功。

【藥理】麻黃擴張腎血管使腎血流增加,並阻礙腎小管對鈉離子重吸收而發揮利尿作用。桂枝抗炎、抗過敏,且有一定的利尿作用。蘇葉、蟬衣對於鏈球菌有抑製作用。白術水煎劑和流浸膏灌胃或靜脈注射對大鼠、家兔、犬有明顯而持久的利尿作用。

【用法】水煎溫服,每日1劑,分2~4次服。

【方六】麻黃連翹赤小豆加丹參湯

【出處】《湖北中醫雜誌》

【組成】麻黃4~9克,連翹8~15克,赤小豆15~25克,桑白皮9~12克,苦杏仁6~9克,生薑3~6克,益母草9~15克,大棗4~6枚,丹參9~15克。

【功用】清熱解表,活血利水。

【主治】急性腎小球腎炎,濕熱兼表證者。

【方解】方中麻黃宣肺利水消腫,杏仁降肺氣;連翹清熱解毒,與桑白皮合用瀉肺行水;生薑既能助麻黃宣散水氣,又可助杏仁降肺逆;大棗安中和中,赤小豆利水,兩藥合用可使脾腎功能漸複;益母草活血利水;丹參活血祛瘀。諸藥合用,共奏疏風消腫利水之功。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證實,麻黃使腎血流增加而利尿。連翹抗菌、消炎利尿。桑白皮有利尿作用,可使動物尿量及鈉、鉀、氯化物排出量均增加。益母草可以改善腎髒微循環、改善細胞膜通透性,從而消除水腫、蛋白尿。丹參是氧自由基的強力清除劑,還有降血脂、降壓、強心、抗炎、抑菌等作用。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分早晚2次口服。

【方七】芪丹茅苓湯

【出處】《湖南中醫藥導報》

【組成】生黃芪10~30克,丹參10~20克,白茅根20~60克,土茯苓50~200克,益母草6~20克,麥芽20~40克,牛蒡子6~10克,白芨6~15克,茜根6~10克,魚腥草6~20克。

【功用】健脾利水,涼血活血,解毒。

【主治】急性腎小球腎炎。表證已除,唯留水腫、蛋白尿、血尿(多為鏡下血尿)者。

【方解】方中生黃芪、土茯苓、麥芽健脾利水,合乎“其製在脾”之機理;丹參、白茅根、益母草、茜根為活血化瘀之品,伍以白芨,活血止血而不留瘀,有利於血尿的消除;牛蒡子、魚腥草有疏散風熱、清熱解毒之功,配伍於活血化瘀藥之中,可預防毒瘀互結,以防疾病纏綿轉為慢性。

【藥理】據近年有關資料報道,生黃芪、土茯苓、魚腥草、益母草、茜根有消蛋白尿之功用。白茅根能緩解腎小球血管痙攣,改善腎血流,使腎素產生減少,具有降壓利尿、降低血管通透性作用,減少蛋白的排出。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按語】本方重用土茯苓,源於任繼學教授之經驗。

【方八】三仁湯加味

【出處】《中國中醫急症》

【組成】杏仁15克,白豆蔻15克,薏苡仁20克,半夏15克,川樸15克,通草10克,滑石15克,竹葉20克,石葦30克,白茅根30克。

【功用】宣暢氣機,濕熱分消。

【主治】急性腎小球腎炎。

【方解】方中杏仁苦溫,善開上焦,宣通肺氣;白豆蔻芳香苦辛,能宣中焦;配半夏、厚樸苦溫除濕,恢複中焦升清降濁之職;薏苡仁甘淡,益脾滲濕,疏導下焦,配以通草、滑石、竹葉清利濕熱;石葦甘苦性涼,清肺金以滋化源,通膀胱而利水道。白茅根味甘性寒,能透鬱熱,導熱下行,清上通下,涼血止血。

【藥理】現代藥理證實,薏苡仁可增強體液免疫,促進抗體產生。石葦具有抗組織胺作用和利尿作用。白茅根緩解腎小球血管痙攣、降低血管通透性,利尿、消蛋白。厚樸煎劑對肺炎球菌、溶血性鏈球菌、痢疾杆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均有抑製作用。通草可增加尿中鉀離子的排出量,從而發揮利尿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九】枇杷葉煎

【出處】《河北中醫》

【組成】枇杷葉15~30克,北杏仁、焦梔子皮、淡豆豉、通草12~15克,茯苓皮20~30克,滑石25~30克,薏苡仁18~30克。

【功用】肅肺化氣,行水消腫。

【主治】小兒急性腎小球腎炎。

【方解】方中杏仁、枇杷葉辛開苦降,能使壅塞之肺氣得以宣通,清肅之令行,三焦水道通暢無阻;梔子、豆豉能“宣其陳腐鬱結”(王孟英語),清泄鬱熱,和中化濁;配茯苓、薏苡仁、滑石、通草等淡滲而性涼,使氣化濕除,溺暢腫消。

【藥理】藥理研究表明,枇杷葉、梔子有抗菌消炎作用。通草可增加尿中鉀離子的排出量而利尿。茯苓素具有和醛固酮及其拮抗劑相似的結構,調節機體水鹽代謝。薏苡仁增強機體免疫力。

【用法】每日1劑,煎2次分服。

十四、慢性腎小球腎炎

慢性腎小球腎炎簡稱慢性腎炎,本病為一多因素導致的慢性、進行性腎損害。臨床表現有水腫、高血壓、貧血、蛋白尿、血尿及腎功能下降,至晚期,由於腎小球大部分被破壞導致腎功能衰竭。僅有少數慢性腎炎是由急性腎炎發展所致,絕大多數慢性腎炎的確切病因尚不清楚,起病即屬慢性。起始因素多為免疫介導炎症。本病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但以青中年為主,男性多見。

慢性腎小球腎炎屬中醫“水腫”(陰水)、“虛勞”、“腰痛”等範疇。病機主要是肺、脾、腎的虛損,氣血、陰陽的失調。肺脾腎虧虛,氣化不利,水濕內泛;久病入絡,氣滯血瘀;瘀血、水濕相互轉化,互為因果,致病勢纏綿,經久不愈。病變由虛致實,因實更虛,虛實夾雜。治療上常應用益氣、溫陽、育陰、活血、健脾、益腎、固澀諸法,以利水消腫,固攝精微,扶正祛邪。

【方一】資腎益氣湯(盛國榮)

【出處】《中華當代名醫妙方精華》

【組成】生曬參10克(藥湯燉),黃芪30克,車前子20克,茯苓皮30克,杜仲20克,地骨皮15克,澤瀉15克。

【功用】扶正祛邪,益氣養陰。

【主治】慢性腎炎屬氣陰兩虛者。

【方解】方用人參、黃芪補氣益血;茯苓皮、車前子、澤瀉滲濕利尿;杜仲補肝腎;地骨皮涼而不峻,氣輕而清,去浮遊之邪。本方補而不滯,利而不伐,氣陰正常而邪自去。

【藥理】人參對免疫功能有明顯的促進作用,可改善血液流變學,防止動脈粥樣硬化,並對急慢性炎症均有顯著抑製作用。黃芪能增強免疫機能,緩解腎小球血管痙攣,使腎血流量及濾過率增加。杜仲對狗、大小鼠均有利尿作用,還有增強機體免疫功能。澤瀉利尿,可使尿中鈉、鉀、氯及尿素的排泄量增加。

【用法】水400毫升,先浸藥10分鍾,煎20分鍾,去藥渣,將湯燉生曬參10分鍾,分兩次服。

【方二】益氣化瘀補腎湯(朱良春)

【出處】《中華當代名醫妙方精華》

【組成】生黃芪30克,仙靈脾20克,石葦15克,熟附子10克,川芎10克,紅花10克,全當歸10克,川續斷10克,懷牛膝10克。

【功用】益氣化瘀,溫陽利水,補腎培本。

【主治】慢性腎炎日久,腎氣虧虛,絡脈瘀滯,氣化不行,水濕瀦留。腎功損害,纏綿不愈者。

【方解】方中黃芪益氣培本利水;仙靈脾補腎陽、祛風濕;附子補陽益火,溫中焦,暖下元;石葦利尿通淋;川芎活血理氣;紅花活血、破瘀生新;當歸補血活血,且有利尿之效;川續斷、懷牛膝補益肝腎;益母草活血利水消腫。

【藥理】黃芪能增強免疫機能,緩解腎小球血管痙攣,使腎血流量及濾過率增加。附子,仙靈脾具有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石葦能消除腎小球病變。紅花降低血壓。益母草用大劑量時,能消除尿蛋白。

【用法】本方須用益母草90~120克,煎湯代水煎藥。

【方三】健脾溫運湯(鄒雲翔)

【出處】《中華當代名醫妙方精華》

【組成】黨參、山藥、茯苓、薏苡仁、川椒、當歸、白芍、神曲各9克,幹薑、法半夏、陳皮各6克,雞內金3克,大棗5枚。

【功用】健脾化濕,溫中助運。

【主治】慢性腎炎。症見腰酸,神疲乏力,脘痛納少,惡心欲吐,口多黏涎,苔白膩,脈細。

【方解】方中黨參、山藥、內金,神曲健脾益氣;茯苓、薏苡仁淡滲利濕;當歸、白芍養血柔肝;川椒、幹薑、半夏、陳皮溫中運脾,使脾胃功能健旺,水腫得消。

【藥理】黨參、山藥調節機體免疫功能。茯苓素具有和醛固酮及其拮抗劑相似的結構,調節機體水鹽代謝。薏苡仁可增強體液免疫,促進抗體產生。白芍增強免疫、擴張血管、降低血壓。半夏促進胃腸運動、止嘔。陳皮促進消化液分泌和排除腸內積氣。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服。

【方四】加減參苓白術散(鄧鐵濤)

【出處】《中華當代名醫妙方精華》

【組成】黨參、薏苡仁各15克,黃芪20克,茯苓皮25克,白術、山藥、牛膝、豬苓、桂枝各12克,甘草4克。

【功用】健脾化濕利水。

【主治】慢性腎炎,脾虛濕阻證。症見麵色白 光白,或麵色萎黃不華,身重倦怠,胸悶納呆,氣短自汗,大便時溏,小便短少,舌邊有齒印,苔白膩,脈緩弱。

【方解】方用黃芪、黨參、山藥健脾益氣;茯苓皮、白術、豬苓、薏苡仁健脾滲濕消腫;甘草調中和胃;桂枝溫陽化氣;牛膝引水下行。群藥相伍,能健脾化濕利水。

【藥理】黃芪、黨參、山藥、薏苡仁調節機體免疫。茯苓調節機體水鹽代謝。白術有明顯而持久的利尿作用。豬苓抑製腎小管對電解質和水的重吸收,從而發揮利尿作用。牛膝提取物有降壓及利尿作用。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服。

【方五】益腎湯

【出處】《深圳中西醫結合雜誌》

【組成】黃芪15~30克,熟地黃15~30克,淮山藥10克,茯苓10克,澤瀉15~30克,半邊蓮30克,雷公藤15克,山茱萸6克,葫蘆巴15克,益母草30克,蘇葉30克。

【功用】益氣養陰,祛濕化瘀。

【主治】慢性腎小球腎炎,氣陰兩虛、兼濕濁瘀血者。

【方解】方中黃芪,補氣、固表、利水;熟地黃補血滋陰;淮山藥補脾胃,益肺腎;茯苓健脾化痰,利水滲濕;澤瀉利水滲濕;半邊蓮利尿消腫;雷公藤有大毒,能祛風除濕,活血通絡;山茱萸補益肝腎;葫蘆巴溫補腎陽;益母草活血化瘀,利水消腫;蘇葉行氣寬中。全方合用,共奏益氣養陰,祛濕通絡之功效。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黃芪有提高機體免疫力的作用,有助於腎病的恢複及預防並發的作用;雷公藤有激素樣的作用,而無激素的副作用;益母草有消除蛋白尿的作用。半邊蓮、蘇葉有抑菌作用。

【用法】水煎服。

【方六】蛋白寧湯

【出處】《實用中醫內科雜誌》

【組成】生黃芪30克,芡實30克,茯苓15克,金櫻子15克,黃精15克,百合15克。

【功用】健脾補腎,固攝精微。

【主治】慢性腎小球腎炎,蛋白尿長期不退者。

【方解】方中黃芪、白術、茯苓、黨參健脾益氣、統攝精微;山藥、菟絲子、黃精補腎助封藏精微;芡實、金櫻子澀精止遺,直接治療尿蛋白下泄;百合養陰清心。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證實百合對尿蛋白有治療作用。黃芪、黃精有提高機體免疫力的作用。

【用法】每日1劑,水煎2次混合後分3次服。

【方七】真武湯合生脈飲加味

【出處】《四川中醫》

【組成】附子25克(先煎),茯苓30克,白術25克,生曬參15克,麥冬15克,五味子15克,坤草30克,紅花15克,桃仁15克,生薑15克,甘草15克。

【功用】溫腎健脾,活血利水。

【主治】慢性腎小球腎炎,辨證為脾腎陽虛夾有瘀血者。症見周身水腫,腰以下腫甚,按之凹陷,或水腫時輕時重,反複不愈,尿少腰痛,畏寒肢冷,納少便溏,脘腹脹滿,舌體淡胖,舌質淡,舌苔白滑,脈沉細,或同時伴有麵色晦暗,舌質紫有瘀斑,脈沉澀等。

【方解】方中以附子溫腎助陽;生曬參、白術、茯苓、甘草益氣健脾;五味子、麥冬斂陰滋陰;附子、生曬參、白術均為辛燥溫熱之藥,故用斂陰滋陰之劑輔助顧護陰液,以防止其熱燥傷陰;坤草活血利水;桃仁、紅花活血散瘀,與溫熱藥合用以改善血行以及肢體末端循環。

【藥理】附子具有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坤草改善腎髒微循環、改善細胞膜通透性,消除水腫、蛋白尿。桃仁、紅花改善血液循環。生脈散改善微循環,對高血壓者可使其血壓降低;並具有增強免疫、抗炎功能。

【用法】水煎服。

【按語】現代藥理提出坤草有腎毒性,張教授臨床應用,治愈大量腎病患者,並未發現不良現象。

【方八】疏鑿飲子加減

【出處】《四川中醫》

【組成】羌活10克,秦艽15克,檳榔20克,商陸15克,椒目15克,大腹皮15克,海藻30克,茯苓皮15克,澤瀉10克,赤小豆30克,生薑皮15克,二醜各30克(砸碎)。

【功用】瀉下逐水,疏風發表。

【主治】慢性腎小球腎炎,辨證為水熱壅結三焦者。症見周身浮腫,頭麵腫甚,喘息口渴,口幹咽幹,小便不利,大便閉結,脘腹脹滿,舌質紅,舌苔白厚,脈沉數或沉滑而有力。

【方解】本方發表、瀉下、利尿三者兼用,其中羌活、秦艽發汗解表,開鬼門使水從汗解;大腹皮、生薑皮、茯苓皮辛散淡滲,消皮膚之水;商陸、檳榔破堅攻積,使水濕從大便排出;椒目、赤小豆、澤瀉利水道,使水從小便出。全方發汗、利小便、通大便,表裏上下分消其水;另加海藻、二醜軟堅散結、攻逐水飲。

【藥理】羌活揮發油具有抗菌抗炎作用。秦艽抗菌、利尿。商陸對痢疾杆菌、肺炎雙球菌、流感杆菌有不同程度的抑製作用,其根提取物有利尿作用。澤瀉煎劑和浸膏有明顯的利尿作用,並使尿中鈉、鉀、氯及尿素的排泄量增加。

【用法】水煎服。

【方九】清心蓮子飲加減

【出處】《四川中醫》

【組成】黃芪50克,黨參30克,地骨皮20克,麥冬20克,柴胡15克,黃芩15克,車前子20克,石蓮子15克,甘草15克,白花蛇舌草50克,坤草30克。

【功用】益氣滋陰,清熱秘精。

【主治】慢性腎小球腎炎蛋白尿,辨證為氣陰兩虛,兼夾濕熱者。表現為蛋白尿為主,不伴有高血壓及腎功能異常,周身乏力,腰酸腰痛,頭暈心悸,無水腫或輕度水腫,手足心熱,口幹咽幹,舌質紅或舌尖紅,苔白,脈滑或兼有數象。

【方解】本方黃芪、黨參皆為補氣之藥,地骨皮、石蓮子、麥冬、黃芩、柴胡滋陰清熱,取其益氣滋陰、清熱秘精之效;白花蛇舌草、坤草、車前子清熱解毒,活血利水。

【藥理】黃芪、黨參、麥冬具有免疫促進作用。柴胡對溶血性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霍亂弧菌、流感病毒等均有抑製作用。黃芩抗菌抗炎。白花蛇舌草能刺激網狀內皮係統增生,促進抗體形成,抗菌消炎。益母草可改善腎髒微循環、改善細胞膜通透性,消除水腫、蛋白尿。

【用法】水煎服。

十五、風濕性關節炎

風濕性關節炎是風濕熱的臨床表現之一,多見於青少年。風濕熱是一種與A族乙型溶血性鏈球菌感染有關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病變主要累及心髒、關節、皮下組織。風濕性關節炎呈遊走性,受累關節常為大關節,尤其是膝、踝、肘和腕關節。典型表現為紅、腫、熱、痛、壓痛和活動受限。炎症消退後,關節功能完全恢複而很少出現關節畸形。

本病屬中醫“痹證”範疇,係由先天不足或後天失養,致正氣不足,衛外不固,風、寒、濕、熱外邪侵襲人體,或壅滯於經,或鬱塞於絡,氣血凝滯,脈絡痹阻而成。治療以祛邪為主,兼以扶正。

【方一】清熱宣痹湯(張沛虯)

【出處】《名醫名方錄第四輯》

【組成】生石膏30克,知母10克,生甘草5克,桂枝10克,防己15克,忍冬藤30克,天花粉30克,威靈仙30克,豨薟草15克,黃柏12克。

【功用】清熱通絡,宣痹勝濕。

【主治】風濕性關節炎急性期(熱痹),症見高熱,關節腫痛,口渴,苔白膩或黃膩。

【方解】本方由仲景白虎加桂枝湯化裁而成。方中石膏、知母清泄肌熱;忍冬藤、豨薟草、威靈仙、防己、黃柏清熱宣痹,舒筋通絡;桂枝辛溫,在大隊寒藥中,能增強該方祛風濕通經絡的效果。天花粉、生甘草清熱生津,調和諸藥。共奏清熱通絡、宣痹勝濕的作用。

【藥理】白虎湯有顯著解熱作用,並可抗感染。桂枝有明顯的抗炎、抗過敏作用,桂枝總揮發油對急性炎症有明顯的抑製作用,對過敏性炎症模型大鼠佐劑型關節炎有抑製作用。防己有抗炎作用,能明顯減輕甲醛性關節炎大鼠的踝關節腫脹程度;還有抗過敏和免疫抑製作用。

【用法】上藥先煎石膏,約半小時後,將其餘藥物一起兌入,再煎半小時取服,每劑煎2次,日服1劑,分2次溫服。如病情嚴重,可日服2劑,分4次服用。

【方二】五桑四藤防己湯(魏長春)

【出處】《名醫方證真傳》

【組成】桑葉10克,桑白皮10克,桑枝15克,桑椹子12克,桑寄生10克,鉤藤10克,雞血藤15克,忍冬藤15克,天仙藤15克,防己10克。

【功用】清熱除濕,舒筋活絡。

【主治】本方適用於風濕性關節炎,屬陰虛血熱或久服辛燥走竄之品致陰液虧虛者。症見風濕性痹痛,骨節酸楚,脈弦細,舌苔白滑。

【方解】本方以五桑為主,四藤及防己為輔。方中桑寄生補腎健腰;桑椹子補肝腎、養氣血;桑枝祛風濕、利關節;桑白皮清熱利濕;桑葉疏風散熱;雞血藤活血養血,通痹止痛;忍冬藤清熱祛風;鉤藤平肝熄風舒筋;天仙藤疏通氣血、利濕蠲痹;防己治關節腫痛。10味合用,具挾正達邪,驅除風濕,舒筋活絡,調和氣血之功。

【藥理】桑葉煎劑體外實驗對金黃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鏈球菌等多種致病菌有抑製作用。桑白皮有鎮痛作用。忍冬藤、雞血藤具有抗炎作用。防己有抗炎作用,能明顯減輕甲醛性關節炎大鼠的踝關節腫脹程度;還有抗過敏和免疫抑製作用。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服。

【方三】調濕方

【出處】《中華臨床醫學研究雜誌》

【組成】地骨皮30克、羚羊骨18克、薏苡仁30克、雲苓皮30克、桑枝30克、威靈仙15克、白茅根18克、生石膏30克、雞血藤30克、穿破石30克、接骨木30克。

【功用】清熱利濕,活血祛風,通絡止痛。

【主治】風濕性關節炎,濕熱痹阻經脈,氣血運行不暢者。症見大關節紅腫熱痛,伴有全身酸困,發熱,煩渴,納差,尿黃、便幹,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數。

【方解】方中地骨皮清骨瀉火,達腎涼血;羚羊骨、水牛角深入筋骨,熄風清熱止痛;生石膏、雞血藤緩筋通絡,活血清熱,氣血兩清,入筋止搐;雲苓皮、白茅根善清溫火,功專消腫,專利皮膚水結;老桑枝祛風活絡,通利關節,善治周身風濕痹痛;接骨木、穿破石祛風利濕,舒筋通絡,活血止痛,攻堅散結,壯骨和胃;蜈蚣、威靈仙通經達絡,走而不守,引藥力直達病所。諸藥合用,可入絡清熱,入筋祛濕,入皮消腫,入血通脈,入骨止痛,入關利節。

【藥理】地骨皮水、醇提取物對發熱家兔有解熱作用。薏苡仁抑製肌肉收縮,鎮痛解熱。白茅根可抗菌解熱。生石膏對內毒素發熱有明顯的解熱效果。雞血藤有抗炎作用。

【用法】將上藥用冷水浸泡30分鍾,文火煎30分鍾,取汁約300毫升,日服2次,1次150毫升。每日或隔日1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