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四】獨活寄生湯

【出處】《中華中西醫學雜誌》

【組成】獨活15克、寄生40克、秦艽15克、防風15克、細辛3克(後下)、川芎15克、當歸15克、熟地黃20克、白芍40克、桂枝20克、茯苓15克、杜仲15克、川牛膝20克、黨參20克、甘草10克。

【功用】祛風除濕,散寒止痛,扶正祛邪。

【主治】慢性風濕性關節炎,表現為肌肉、關節酸痛、麻木、重著、屈伸不利,每遇潮濕或氣候變化疼痛加重,舌質淡紅,苔薄白,脈弦。

【方解】方中獨活長於祛下焦風寒濕邪,蠲痹止痛,為君藥;防風,秦艽祛風散濕,桂枝溫經散寒,通利血脈,細辛祛寒止痛為臣藥;佐以寄生、牛膝、杜仲補益肝腎,強壯筋骨;當歸、白芍、熟地黃、川芎養血活血;黨參、茯苓、甘草補氣健脾,扶助正氣均為佐藥;甘草調和諸藥,又為使藥。本方特點以祛風散寒除濕為主,輔以補肝腎,益氣血之品。攻補兼顧,祛邪扶正,扶正不礙邪。

【藥理】藥理研究顯示,獨活寄生湯有抗炎作用,對角叉菜膠和甲醛所致足蹠腫脹有抑製作用;還可以鎮痛;調節機體免疫功能,提高單核巨噬細胞吞噬功能。

【用法】水煎早晚溫服,療程15~30天。

【方五】身痛逐瘀湯

【出處】《現代中醫藥》

【組成】當歸30克,川芎15克,紅花9克,桃仁9克,五靈脂9克,威靈仙15克,秦艽15克,羌活12克,川牛膝12克,香附12克,地龍15克,乳香9克,沒藥9克,甘草6克。

【功用】活血通絡,逐瘀止痛。

【主治】風濕性關節炎,瘀血阻絡者。症見關節刺痛難忍,伴有麻木感,屈伸不利,舌質暗兼有瘀點,脈澀而沉。

【方解】方中當歸、川芎、紅花、桃仁活血逐瘀;五靈脂、乳香、沒藥消腫止痛,活血逐瘀;地龍、川牛膝、秦艽、羌活、威靈仙祛風除濕,通絡止痛;甘草調和諸藥。

【藥理】秦艽具有抗炎作用,所含秦艽堿甲可抑製大鼠甲醛性及蛋清性關節腫和足腫;並有抗過敏和鎮痛作用。牛膝可提高機體免疫功能,激活小鼠巨噬細胞對細菌的吞噬能力以及擴張血管,改善循環,促進炎性病變吸收等,以發揮抗炎消腫作用。羌活對多種實驗性足腫脹有明顯抑製作用,並能促進佐劑型關節炎模型動物全血白細胞吞噬功能。

【用法】水煎每日1劑,每次服250毫升,早晚各服1次,10劑為一個療程。

【方六】四妙湯加減

【出處】《中國校醫》

【組成】忍冬藤20克,蒼術10克,薏苡仁15克,知母10克,牛膝6克,木瓜10克,赤芍10克,川芎6克,當歸10克,生甘草3克。

【功用】清熱祛濕,活血通絡。

【主治】風濕性關節炎,屬濕熱者。

【方解】方中忍冬藤清熱解毒,善治熱痹;黃柏苦寒清熱,蒼術苦溫燥濕,二者配合具有清熱燥濕之效;蒼術、黃芪、牛膝、木瓜既能祛濕,又能舒筋通絡;生地入血分清熱涼血;芍藥、甘草斂陰養血,緩急止痛,佐以川芎、當歸有助於血脈之暢通;諸藥合用藥症相合,使濕祛熱清,病症自除。

【藥理】忍冬藤具有抗炎作用。知母有解熱抗炎作用,對大腸杆菌所致家兔發熱有解熱作用,對鹿角菜膠性大鼠腳爪水腫及棉球性肉芽腫均有顯著抑製作用。木瓜對動物實驗性關節炎有明顯消腫作用。

【用法】每天1劑,水煎2次分服。10~20天為1個療程。

【方七】通陽活血湯

【出處】《實用中醫內科雜誌》

【組成】當歸15克,桂枝10~15克,白芍12~30克,黃芪15~30克,細辛3克,通草12克,川芎、防風、桃仁、紅花各10克,甘草6克。

【功用】通陽養血,散寒除痹。

【主治】風濕性關節炎,日久病邪不去,陽虛血弱、寒凝痹阻者。症見四肢關節疼痛,遇寒涼加劇,得溫熱則舒,麵黃少華,舌質淡紫,苔薄白,脈細澀。

【方解】全方以桂枝、黃芪、細辛補氣溫陽,散寒通脈;以當歸、白芍養血柔筋;以川芎、桃仁、紅花活血通絡;以防風、通草疏風祛濕;甘草調和諸藥。諸藥配伍,予攻予補,攻補兼備。

【藥理】桂枝有明顯的抗炎、抗過敏作用,對過敏性炎症模型大鼠佐劑型關節炎有抑製作用。白芍調節免疫,白芍總苷及芍藥苷有鎮痛作用。細辛有較強鎮痛作用,抗炎作用明顯,對角叉菜膠引起的大鼠足腫脹有明顯的抑製作用,明顯減少炎症組織和滲出液中細胞含量。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30天為1個療程。

【方八】消痹湯

【出處】《中國中醫藥雜誌》

【組成】桂枝10克,羌、獨活各10克,防風10克,木瓜10克,淫羊藿15克,豨薟草15克,絡石藤15克,絲瓜絡15克,伸筋草15克,秦艽10克。

【功用】祛風通絡,除濕通痹。

【主治】風濕性關節炎,屬風寒濕痹者。症見大關節腫脹疼痛,遇寒涼加劇,得溫熱則舒等。

【方解】方中羌活、獨活、秦艽、豨薟草祛風濕;防風、伸筋草、絲瓜絡、絡石藤祛風通絡;木瓜和胃除濕;淫羊藿溫補腎陽;桂枝溫通經脈。諸藥合用,起到通經活絡,行氣活血,除濕通痹的作用。

【藥理】羌活、獨活均有抗炎作用,能抑製角叉菜膠引起的大鼠足腫脹。木瓜對動物實驗性關節炎有明顯消腫作用。豨薟草對於實驗性關節炎具有消炎作用,可降低血ASO、ESR。秦艽堿甲可抑製大鼠甲醛性及蛋清性關節腫和足腫,並有抗過敏和鎮痛作用。

【用法】每日1劑,水煎取汁800毫升,分早、晚2次服。7天為1療程。

【方九】活血通絡湯

【出處】《中華臨床新醫學》

【組成】黃芪15克,苡米30克,羌獨活各10克,秦艽10克,寄生15克,熟附子6克,桂枝6克,絲瓜絡10克,雞血藤15克,當歸15克,川芎8克,木瓜12克,茯苓15克。

【功用】補益肝腎,活血通絡,祛風除濕。

【主治】風濕性關節炎。

【方解】黃芪、苡米健脾利濕,益氣生血治本;當歸、雞血藤、川芎、絲瓜絡補血養肝,活血通絡;羌獨活、秦艽、熟附子、桂枝祛風化濕,溫經散寒止痛;茯苓、寄生、木瓜有補腎強筋、利水滲濕之功。

【藥理】黃芪、當歸有調節免疫功能、增加機體耐缺氧能力的作用,可提高內皮細胞抗損傷能力。川芎抗血小板凝集,溶栓,降低血液濃度,抗痙攣,減少血管滲出和水腫。苡米抑製肌肉收縮,鎮痛解熱。附子所含生物堿對滲出性炎症有抑製作用,且同時抑製滲出液中白細胞的滲出,此外還具有鎮痛作用。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各1次。

十六、類風濕性關節炎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個累及周圍關節為主的多係統性炎症性的自身免疫病,其特征性的症狀為對稱性、周圍性多個關節慢性炎性病變,臨床表現為受累關節疼痛、腫脹、功能下降,病變呈持續、反複發作過程。

本病屬中醫“痹證”範疇,其發生主要由肝腎不足,氣血虛弱,風、寒、濕、熱諸邪侵襲人體,流注經絡,致氣血閉阻而成。治療以祛邪活絡,緩急止痛為大法,采用散風、散寒、祛濕、清熱、活血通絡等法以祛邪,佐以健脾、補益肝腎以扶正。

【方一】加減痛風方(汪履秋)

【出處】《名醫名方錄》

【組成】生麻黃10克,川桂枝10克,製蒼術10克,熟附片10克,防風10克,防己10克,威靈仙10克,製南星10克,桃仁10克,紅花10克,雞血藤15克,全蠍3克,露蜂房15克,雷公藤15克。

【功用】祛風宣濕,化痰消瘀。

【主治】類風濕性關節炎。症見手指、足趾關節腫脹疼痛,甚則強硬變形,張口不利,或伴四肢關節腫痛,舌苔淡薄微膩,脈象細弦帶澀。

【方解】方中麻黃發散風寒;蒼術苦溫燥濕;附子溫經散寒;防風祛風勝濕;桂枝祛在上之風;防己除在下之濕;威靈仙通行十二經脈,祛風通絡;南星化痰燥濕;桃仁活血消瘀;雞血藤活血養血;全蠍、露蜂房搜風剔絡;雷公藤祛風解毒。

【藥理】麻黃有解熱抗炎作用,能明顯降低腹腔毛細血管的通透性,抑製由致炎物角叉菜膠等引起的炎症反應;麻黃有鎮痛作用;此外,麻黃可體外抑製溶血鏈球菌。桂枝有明顯的抗炎、抗過敏作用。蒼術可清除動物體內免疫複合物。附子具有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

【用法】水煎,每日1劑,每劑煎服2次,首次煎煮時間不少於45分鍾。

【方二】熱痹飲

【出處】《名醫名方錄第四輯》

【組成】當歸12克,黃芩9克,連翹12克,忍冬藤12克,生苡仁24克,防風12克,防己12克,海桐皮12~15克,生甘草12~15克。

【功用】清熱利濕,宣痹通絡。

【主治】類風濕性關節炎。屬濕熱為主,風寒為兼,寒熱虛實錯雜,氣血流通不暢的熱痹證者。

【方解】方中當歸養血活血,善止肌肉、關節、神經痛;黃芩清熱燥濕;甘草調和諸藥,緩急止痛;防風散風寒濕痹、解熱鎮痛,治一身盡痛;防己苦寒泄熱;海桐皮祛風濕,通經絡,消腫止痛;連翹升浮宣散,流通氣血,泄諸經絡之熱;薏苡仁除濕而不助燥,清熱而不傷陰,益氣而不滋濕熱;忍冬藤清熱解毒,通經脈而調氣血。九藥合用,濕化熱清,結散痹通。

【藥理】當歸對急性滲出性炎症有較顯著的抑製作用,對變態反應性炎症也有一定影響,並可鎮痛。黃芩抗炎,對大鼠佐劑型關節炎繼發性損害有預防保護作用,能抑製骨質退化和破壞;並對鏈球菌有體外抑製作用。連翹具有顯著的抗炎作用,能顯著抑製炎性滲出、水腫。防風、防己亦有抗炎作用。

【用法】水煎,1劑煎2次,上午煎頭煎,下午煎二煎,煮開煎半小時,每次煎成1小碗,飯後1小時服,1日1劑。

【方三】烏頭細辛湯

【出處】《湖北中醫雜誌》

【組成】黃芪60克,白術、枸杞、豨薟草各30克,製川烏、製草烏、紅花各12克,生石膏50克,知母20克,製乳香、製沒藥、秦艽各15克。

【功用】清熱祛風,散寒止痛,攻補兼施。

【主治】寒熱錯雜型類風濕性關節炎。

【方解】方中川烏、草烏散寒止痛;秦艽、豨薟草祛風除濕;黃芪、白術、枸杞益氣養血,扶助正氣;生石膏、知母清熱解毒滋陰,並可製約二烏的偏性;乳香、沒藥、紅花活血通絡。

【藥理】黃芪、白術、枸杞具有調節免疫功能的作用。製川烏對於實驗性關節炎具有消炎和鎮痛作用。豨薟草抗炎、抑製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擴張血管,改善微循環。乳香、沒藥、紅花能改善血液循環,增加組織的血氧供給,促進炎症吸收。

【用法】每日1劑,濃煎2次,每劑藥煎1小時,煎取藥液300毫升,日服3次,每次100毫升,飯後溫服。

【方四】痹通湯

【出處】《光明中醫》

【組成】烏梢蛇15克,炙僵蠶10克,炙地鱉蟲10克,炙蜂房10克,廣地龍10克,當歸10克,威靈仙30克,雞血藤30克,甘草6克。

【功用】祛風散寒,除濕通絡,滌痰化瘀。

【主治】類風濕性關節炎。

【方解】方中烏梢蛇、威靈仙祛風除濕、蠲痹通絡止痛;地鱉蟲、雞血藤、當歸散瘀通絡、舒筋活血;炙僵蠶化痰消堅、通經活絡;廣地龍清熱解毒,瀉熱通絡;蜂房興陽起痹,散腫定痛;甘草調和諸藥藥性。諸藥合用,益腎壯督,祛風散寒,除濕通絡,滌痰化瘀。

【藥理】僵蠶在體內外具有較強的抗凝血作用。地龍直接抑製凝血酶-纖維蛋白原反應,具有很好的抗凝、抗血栓之功。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用。

【方五】獨活寄生湯加味

【出處】《中國中醫急症》

【組成】獨活35克,桑寄生20克,杜仲15克,牛膝20克,細辛5克,秦艽20克,茯苓20克,肉桂5克,全蠍5克,蜈蚣3條,防風20克,川芎15克,紅參20克,甘草10克,當歸20克,白芍20克,生地黃15克。

【功用】祛風濕,止痹痛,益肝腎,補氣血。

【主治】類風濕性關節炎,日久不愈、肝腎兩虧、氣血不足之證。

【方解】方中獨活為君,取其理伏風,善祛下焦與筋骨間風寒濕邪;伍以細辛發散陰經風寒,搜剔筋骨風濕而止痛;防風祛風勝濕;秦艽除風濕而舒筋;桑寄生、杜仲、牛膝祛風濕兼補肝腎;當歸、川芎、生地黃、白芍養血活血;紅參、茯苓補氣健脾;肉桂溫通血脈;全蠍、蜈蚣通絡止痛。

【藥理】藥理研究顯示,獨活寄生湯有抗炎作用,對角叉菜膠和甲醛所致足蹠腫脹有抑製作用;還可以鎮痛;調節機體免疫功能,提高單核巨噬細胞吞噬功能。

【用法】每日1劑,文火煎取汁250毫升,早晚分服。

【方六】獨仙子湯

【出處】《光明中醫》

【組成】獨活10克,威靈仙12克,製馬錢子1克,竹茹10克,鬆節15克,防風10克,川斷15克,骨碎補12克,桂枝9克,白芍12克,穿山甲10克,地龍10克,全蠍10克,當歸12克,烏梢蛇10克。

【功用】祛風除濕,養血活血,通絡止痛。

【主治】類風濕性關節炎。

【方解】方中獨活、威靈仙、鬆節、防風祛風除濕;川斷、骨碎補益腎養精;桂枝、白芍調和營衛,祛風活血;當歸養血活血;馬錢子搜風活絡,散結開痹;地龍、全蠍、穿山甲、烏梢蛇活血祛瘀,通絡止痛,祛風除濕;竹茹祛濕調胃。

【藥理】獨活抗炎,所含成分可抑製角叉菜膠引起的大鼠足腫脹,並有鎮痛作用。馬錢子通絡散結止痛與興奮中樞神經係統、鎮痛、改善微循環等藥理作用有關。骨碎補能促進骨對鈣的吸收,並有一定的改善軟骨細胞功能、推遲細胞退行性變的作用。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兩煎,每煎1小時。早晚分服,療程三個月。

【按語】服藥後一旦出現惡心、眩暈等不適感時,可去馬錢子或減量。

【方七】桂枝芍藥知母湯

【出處】《深圳中西醫結合雜誌》

【組成】桂枝15克,白芍9克,炙甘草6克,麻黃12克,白術12克,知母12克,防風10,炮附子10克,生薑15克。

【功用】祛風除濕,溫經散寒,滋陰清熱。

【主治】類風濕性關節炎活動期,寒熱錯雜證。

【方解】方中桂枝、白芍、甘草、生薑相伍調和營衛;桂枝、麻黃、防風相配疏風散寒;白術健脾燥濕;桂枝與炮附子溫經通絡;知母養陰清熱,兼製諸藥溫燥。

【藥理】桂枝有明顯的抗炎、抗過敏作用,桂枝總揮發油對急性炎症有明顯的抑製作用,對過敏性炎症模型大鼠佐劑型關節炎有抑製作用。白芍調節免疫,白芍總苷及芍藥苷有鎮痛作用。知母有解熱抗炎作用,對大腸杆菌所致家兔發熱有解熱作用,對鹿角菜膠性大鼠腳爪水腫及棉球性肉芽腫均有顯著抑製作用。

【用法】每日1劑,水煎早晚各服1次。

【方八】烏附三蟲湯

【出處】《山東中醫雜誌》

【組成】製川烏(先煎)10克,熟附子(先煎)10克,全蠍8克,蜈蚣2條,穿山甲10克,當歸10克,熟地黃10克,砂仁(後入)8克,炙甘草6克。

【功用】溫經通絡,化痰祛瘀,養血柔筋,健脾補腎。

【主治】類風濕性關節炎。

【方解】附子逐寒,烏頭去風,二藥合用,溫經散寒、蠲痹通絡;全蠍、蜈蚣、山甲破痰逐瘀,搜剔逐邪;熟地黃、當歸補腎養血柔筋,取辛溫入脾胃腎之砂仁,專入中、下二焦,溫補脾胃,更引藥入腎,三藥合用,肝脾腎並補;使以甘草,調和藥性,並緩解諸藥的偏性和毒性。

【藥理】製川烏對於實驗性關節炎具有消炎和鎮痛作用。附子具有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所含生物堿對滲出性炎症有抑製作用,此外還具有鎮痛作用。全蠍具有抗凝及促纖溶作用,能抗血栓形成;且蠍毒含有鎮痛活性多肽,對多種疼痛模型均有很強的鎮痛作用。

【用法】水煎400毫升,分2次服,日1劑。

【方九】黃芪桂枝湯加味

【出處】《陝西中醫》

【組成】黃芪、熟地黃各20克,桂枝、白芍、生薑、大棗各10克,片薑黃、茯苓各15克。

【功用】益氣溫陽,養血通絡。

【主治】類風濕性關節炎,氣陽兩虛型。症見關節腫痛,遇寒加重,膚色暗紫或蒼白,麵色蒼白,肢冷畏寒,疲乏無力,納差,小便頻數,大便稀溏,舌淡苔薄白,脈沉細無力。

【方解】黃芪補氣健脾,益衛固表,利水消腫;桂枝溫經通陽,使陽氣直達病所,驅寒邪外出;白芍養血益營,薑棗調和營衛,血氣盛則正氣足,營衛實則抵禦外邪再次入侵;片薑黃活血通絡;茯苓健脾化濕,防熟地黃滋陰膩脾,又可祛除寒濕之邪。全方以扶正為主,兼以祛邪。

【藥理】研究表明,桂枝湯具有抗炎作用,對角叉菜膠性足腫脹、二甲苯所致皮膚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均有明顯的抑製作用;對免疫功能有雙向調節作用,能使偏亢的免疫功能降低;還具有抗鏈球菌及鎮痛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劑,每次服100毫升,每日2次。

十七、貧血

在一定容積的循環血液內紅細胞計數、血紅蛋白量以及紅細胞壓積均低於正常標準者稱為貧血。其中以血紅蛋白最為重要,成年男性低於120g/L(12.0g/dl),成年女性低於110g/L(11.0/dl),一般可認為貧血。貧血是臨床最常見的表現之一,然而它不是一種獨立疾病,可能是一種基礎的,有時是較複雜疾病的重要臨床表現。一旦發現貧血,必須查明其發生原因。

中醫學中沒有貧血的名稱,但從患者臨床所呈現的證候,如麵色蒼白、身倦無力、心悸、氣短、眩暈、精神不振、脈見細象等,則相似於“血虛”、“陰虛”諸疾。一般可將貧血劃入“血虛”或“虛勞亡血”的範疇。

【方一】海參豬骨大棗湯

【出處】《廣西中醫藥》

【組成】海參(幹品)50克,豬骨10隻,大棗200克。

【功用】補益氣血。

【主治】再生障礙性貧血。

【方解】海參益氣養血,豬骨補髓生血,大棗健脾養血,共收補益氣血之功。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海參的活性成分具有抗凝血、抗腫瘤、增加免疫力及抗病毒等作用,豬骨、大棗能促進造血機能。

【用法】每天1劑,10天為一療程,每個療程間隔2~4天。

【方二】野菊豬肉湯

【出處】《遼寧中醫雜誌》

【組成】野菊根莖30克,鮮精豬肉30克。

【功用】清熱養血。

【主治】再生障礙性貧血。

【方解】野菊根莖清熱,鮮精豬肉補氣養血,共收清熱養血之功。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野菊花煎劑對多種致病菌有抑製作用,精豬肉含有豐富的蛋白質。

【用法】藥同煎煮,去渣。

【方三】參芪仙補湯

【出處】《中醫雜誌》

【組成】人參6克,黃芪24克,補骨脂15克,仙鶴草24克。

【功用】益氣養血。

【主治】慢性再生障礙性貧血。

【方解】參芪益氣健脾,補骨脂、仙鶴草補腎養血,共收益氣養血之功。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參芪仙補湯具有促進機體造血功能,提高人體免疫力的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四】涼血解毒湯

【出處】《北京中醫》

【組成】羚羊角粉1克(衝服),牡丹皮、板蘭根各10克,生地黃、茜草各24克,黃芩6克,蒼耳子12克,辛夷9克,三七、琥珀各2克(衝服)。

【功用】清熱涼血。

【主治】急性再生障礙性貧血。

【方解】羚羊角粉、板蘭根清熱瀉火,生地黃、牡丹皮、茜草、黃芩涼血止血,蒼耳子、辛夷疏風,三七、琥珀收斂止血,共收清熱涼血之功。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涼血解毒湯具有鎮痛、解熱、抗炎、止血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五】填精補血湯

【出處】《上海中醫藥雜誌》

【組成】紫河車10克,熟地黃12克,龜板9克,鹿角膠9克,黨參9克。

【功用】補腎填精,益氣補血。

【主治】再生障礙性貧血。

【方解】紫河車補養氣血,熟地黃、龜板、鹿角膠補腎填精,黨參補氣生血,共收補腎填精,益氣補血之功。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填精補血湯具有保護骨髓,促進造血功能的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六】芪附湯

【出處】《遼寧中醫雜誌》

【組成】炙黃芪12克,黑附塊9克,仙靈脾12克,仙茅12克,菟絲子12克,肉桂45克(分2次後入),仙鶴草30克,旱蓮草12克,炙甘草9克,鹽水炒牛膝12克,烏雞白鳳丸1粒(每日3次)。

【功用】溫補脾腎。

【主治】再生障礙性貧血脾腎陽虛者。

【方解】黃芪、附子、仙靈脾、仙茅、菟絲子、肉桂溫補脾腎,仙鶴草、旱蓮草滋補腎陰,牛膝補腎活血,烏雞白鳳丸補氣養血,共收溫補脾腎,化生氣血之功。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芪附湯具有類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能增強機體免疫功能,烏雞白鳳丸具有明確的補血、補腎、抗炎、抗疲勞及耐高、低溫,耐缺氧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劑,分3次衝服烏雞白鳳丸。

【按語】此為吳聖農主任醫師驗方。

【方七】參芪湯

【出處】《遼寧中醫雜誌》

【組成】黨參9克,炙黃芪12克,當歸身9克,生熟黃地各9克,驢皮膠(衝服)9克,製首烏9克,杭白芍12克,焦白術6克,炙甘草4.5克。

【功用】益氣養血。

【主治】再障屬心脾兩虛、腎陰虧耗、髓虛血虧者。

【方解】參、芪、術、草益氣健脾,二地、歸、芍、首烏養血活血,共收益氣養血之功。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參芪湯具有促進機體造血功能,提高人體免疫力的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按語】此為秦伯未名老中醫驗方。

【方八】八珍參芪湯

【出處】《遼寧中醫雜誌》

【組成】黨參6克,黃芪9克,生熟地黃各9克,當歸身9克,白術9克,杭白芍9克,製鱉甲9克,首烏12克,驢皮膠(衝服)9克,焦棗仁12克,朱茯神12克,五味子5克,山萸肉3克,肉蓯蓉9克。

【功用】益氣養血,滋陰補腎。

【主治】再障屬心脾兩虛、腎陰虧耗、髓虛血虧者。

【方解】方中四君子湯益氣健脾,四物湯養血活血,再合鱉甲、驢皮膠、五味子、山萸肉、肉蓯蓉滋陰補腎,棗仁養血安神,共奏益氣養血,滋陰補腎之功。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八珍參芪湯促進機體造血功能,提高人體免疫力的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按語】此為秦伯未名老中醫驗方。

【方九】真武湯

【出處】《天津中醫》

【組成】茯苓、生薑、芍藥、附子各9克,白術6克。

【功用】健脾益腎。

【主治】再障屬脾腎陽虛者。

【方解】附子、生薑溫補脾腎,茯苓、白術健脾益氣,芍藥滋陰,以生化源。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真武湯可明顯提高陽虛小鼠胸腺指數,降低脾髒指數;能顯著降低陽虛小鼠血清MDA水平,增加其紅細胞SOD活性。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按語】此為趙寄凡名老中醫驗方。

十八、肺結核

肺結核是由結核杆菌引起的一種慢性肺部感染性疾病。常見的全身症狀有周身不適,精神萎糜,易倦乏力,性情煩躁,心悸、食欲減退,體重減輕,盜汗,不規則低熱,兩顴潮紅,婦女月經不調等。本病中醫屬“癆瘵”範疇,亦稱“肺癆”。

【方一】雞汁救肺湯(黃一峰)

【出處】江蘇省蘇州市中醫院

【組成】南沙參15克,天、麥冬各10克,炙百部10克,炙紫菀8克,桔梗8克,肥玉竹15克,茯苓10克,生甘草8克,地骨皮10克,生牡蠣30克(先煎),十大功勞葉10克,母雞1隻(重500克)。

【功用】培元囿本,益氣養陰。

【主治】空洞型肺結核。陰虛火旺,形瘦潮熱,口千舌絳少津或見痰血者。

【方解】母雞肉煮汁可補五髒,續絕傷,療勞病,益氣力。空洞型肺結核,形精俱虧,非血肉有情之品,難以複康,故以雞汁大補五髒為主藥,培元囿本,以沙參、天麥冬等益氣養陰,降火祛痰,標本兼顧。現代藥理研究也證明;百部、紫菀、桔梗、玉竹、甘草、地骨皮、生牡蠣、功勞葉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抗癆作用。

【用法】取母雞淨身之肉,不放鹽酒等,文火煮濃汁6杯。餘藥用水浸泡30分鍾,文火煎煮40分鍾,濾取藥液,加水再煎30分鍾,過濾,將2次藥液混合成2杯(約400毫升)。每日上下午各服中藥1杯,雞汁1杯。

【按語】空洞型肺結核是肺結核(肺癆)的一種證型,是由癆蟲侵蝕損壞肺葉,耗傷肺絡、肺體而形成的肺葉空洞之病。屬肺陰虧耗,陰虛火旺之證。治癆多用殺蟲、補虛兩大原則:補虛培元、增強正氣,以提高抗病能力;殺蟲是針對病因治療,以絕其根本。因此,長期堅持服用本方,對於空洞型肺結核可獲良效。如伴咯血者,加茅針花、側柏炭等涼血止血之品。服藥期間應嚴忌煙、酒、辛辣及房事。遇有風寒表證、食積內停者,當先治新疾。

【方二】益脾滋肺膏(李聰甫)

【出處】湖南省中醫藥研究院

【組成】炙黃芪70克,西黨參70克,淮山藥70克,抱茯神70克,麥門冬(米炒)70克,熟地黃100克,山萸肉50克,炒棗仁70克,蒸苡米70克,肥玉竹70克,宣百合70克,阿膠珠(蛤粉炒)70克,當歸身70克,川貝母50克,枇杷葉(炙)70克,川續斷50克,紫菀茸50克,款冬花50克,炙甘草30克,淨白蜜1000克,廣冰糖500克。

【功用】益脾滋肺,化痰降火。

【主治】肺癆病(肺結核),咳嗽,吐血,咽喉燥癢,兩顴泛赤,胃納銳減,午後潮熱,精神萎弱等。

【方解】益脾滋肺膏雖未明言補腎,實亦在其中。方中以大量芪、參、地、歸等補氣益血滋陰,肺脾腎同補,以治其本,並以川貝、杷葉、紫菀、冬花等止咳化痰降火,咳痰兼療,而治其標。用膏者,一則服用方便,二則緩補藥力持久。

【用法】將血驢膠用蛤粉炒成珠狀,即阿膠珠,餘藥(除蜜、冰糖外)加入水浸泡24小時,濃煎3次,去渣,過濾再煎濃縮,加入阿膠珠、冰糖、白蜜收膏,裝瓶備用。每日早中晚各服1湯匙,開水衝服。

【按語】肺癆是癆蟲侵蝕肺葉引起的慢性傳染性疾患,病位在肺,久病可及脾、腎,對肺癆的治療,一要補虛以補其元,二要殺蟲以絕其根。補虛當補肺脾腎。臨證若咳血甚者,加白茅根、側柏炭、仙鶴草、生地炭,盜汗,加五味子、浮小麥;大便幹結,加黑芝麻;低熱心煩,加肥知母、地骨皮、川鬱金。服藥期間,嚴禁煙,酒、薑、椒及生冷等物品,亦忌房事。若患感冒,應暫停服用。

【方三】保肺露(黃如玉)

【出處】江西中醫學院附屬醫院

【組成】百部10克,天漿殼10克,烏賊骨10克,龍膽草10克,石決明15克,白芍10克,麥冬10克,紫菀10克,秋石8克,潼沙苑10克,百合30克。

【功用】養肺陰,清肝火,益腎精。

【主治】肺癆(輕中型浸潤型肺結核)。咳嗽痰血,五心煩熱,形容消瘦或骨蒸潮熱,顴紅,舌質紅,脈細數。

【方解】本方為自擬方,以百合、麥冬、天漿殼潤肺寧心,清熱止咳,百部、紫菀潤肺殺蟲,散結降氣,秋石滋陰降火,潼沙苑益腎氣,清肺氣,烏賊骨味鹹而澀,通經閉,治血枯,龍膽草清瀉肝火,石決明清肝經風熱而潛降;白芍補養肝血兼斂肺氣。因典型的肺癆多有喘咳痰血,骨蒸潮熱,五心煩熱,胸脅掣痛等木火刑金之候,龍膽草配石決明清瀉潛降肝火,肝火清,則諸火漸息,可見清瀉肝火以保肺陰,較之滋腎水以養肺陰更捷。龍膽草係瀉肝保肺常用之品,其用量6~10克為宜,因其大苦大寒,火勢降,咯血止,即當停用,不可過服久服,以免苦燥傷陰。

【用法】先將上藥用水浸泡30分鍾,文火煎煮40分鍾,濾汁。加水再煎30分鍾。兩煎共濾取藥汁約400毫升,混合。用法:每日1劑,早晚分2次溫服。

【按語】臨證若咳血甚者,加三七粉、白芨粉、仙鶴草以止血,痰多者加川貝母、全瓜蔞以清熱化痰。

【方四】保肺愈勞湯(高宜民)

【出處】吉林省渾江市中醫院

【組成】太子參(或黨參、西洋參)20克,沙參25克,百合50克,川貝母15克,炙百部15克,知母20克,紫菀20克,玉竹25克,五味子10克,地骨皮30克,桔梗15克,生地黃30克。

【功用】滋陰潤肺,止咳化痰。

【主治】肺癆。證見咳嗽痰少,痰中帶血,五心煩熱,自汗盜汗,氣短形消者。

【方解】本方由紫菀湯和百合固金湯兩方加減化裁而成,兩方均為治療陰虛、癆嗽之名方,現彙合於一方,更集中治陰虛癆嗽之優勢。

【用法】用水將藥浸泡30分鍾,文火煎煮40分鍾,濾汁加水再煎30分鍾,將兩次煎出之藥汁混合。每日1劑,分2~3次溫服。

【按語】臨床應用仍需隨症加減:咯血,痰中帶血者,加白芨、阿膠珠、三七粉,盜汗易汗者,加生黃芪、牡蠣,低熱或五心煩熱者,加鱉甲、白薇、青蒿,口幹舌燥無痰者,加天麥冬,胸悶脅痛者,加瓜蔞、枳殼,納呆者,加陳皮、砂仁、焦三仙。並應注意加強營養,適當休息,保持心情舒暢,預防感冒,方能收到更佳的療效。

【方五】加味犀角地黃湯(沈炎南)

【出處】廣州中醫學院

【組成】犀角8克(水磨衝服),生地黃30克,白芍12克,牡丹皮12克,黃芩9克,蒲黃炭12克,側柏炭12克,艾葉炭9克,荷葉炭9克,白茅根24克,三七粉9克(分衝),花蕊石9克。

【功用】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主治】肺結核大咯血。證見咳嗽氣逆,咯血不止,胸悶不舒,煩熱神倦,麵頰紅,舌質紅,苔黃,脈虛數。

【方解】本方係《千金要方》之犀角地黃湯加味而成。凡溫熱燔於血分,陽絡傷而血外溢,陰絡傷而血內溢,所引起的咳、吐、衄、便諸般血證,皆可應用。又加蒲黃、側柏葉、艾葉、藕節、茜草、荷葉、大小薊等炭劑,以加強收斂止血之力,又合茅根、花蕊石、三七活血止血。共奏涼血止血之效。本方藥專力宏,療效顯著。

【用法】先將上藥用水800毫升,浸泡30分鍾,再煎煮30分鍾,每劑煎2次共濾取藥液400毫升,二煎混合。每日1劑,涼服。少量多次,緩緩飲下。

【按語】臨床應用若見出血過多,有氣隨血脫之勢者,加黨參60克(或人參10克)煎湯內服,若無犀角者,可用水牛角粉30克代。

【方六】三七止血湯(劉曉漢)

【出處】黑龍江中醫學院附屬醫院

【組成】參三七粉5克(分衝),白芨35克(搗碎),藕節15克,茅根15克,側柏炭15克,生地黃20克,川貝15克,天冬15克,炙百合15克,桔梗15克,阿膠15克,當歸15克,白芍15克,元參15克,大黃8克,甘草10克。

【功用】涼血止血,養血斂陰。

【主治】肺癆大咳血。

【方解】本方係經驗方。方用三七止血,兼能消瘀,白芨止血斂肺,藕節、茅根、側柏炭均有止血之功;生地涼血止血,川貝、百合、天冬、桔梗、元參潤肺止咳,桔梗載藥上行,用量以3~5克為宜,過則升提太過,反對止血不利,用時應斟酌,阿膠、當歸、白芍養血斂陰,甘草調和諸藥。咳血多因火旺迫血妄行所致,大量咳血,咳逆氣嗆病勢凶猛之際,必用大黃清熱降衝,折其火勢,導血下行,不可因肺癆日久體弱恐大黃性猛而畏懼不用,但劑量不宜過大,凡咳血減輕,病勢已去,即應減去。血止後仍需繼續抗癆治療,以免複發。

【用法】用水600毫升將上藥(除三七外)浸泡30分鍾,煎煮至200毫升。先以涼白開水送服三七粉,隨即服下湯藥。

【方七】虎石粉

【出處】《家庭實用偏方精選》

【組成】守宮(壁虎)10條,滑石粉5克。

【功用】清熱解毒散結。

【主治】肺結核。

【方解】守宮功能解毒散結、滑石粉清熱利尿。曾有骨癆片中用守宮以解毒散結,活血化瘀,治療骨與關節結核。

【用法】將壁虎洗淨,去內髒,炒黃,加入滑石粉後共研,每服末0.5~1克,每日2次。

【方八】白芨散

【出處】南京中醫學院附院方

【組成】白芨、百部、牡蠣、炮山甲等份。

【功用】涼血止血,殺蟲解毒。

【主治】肺結核。

【方解】白芨涼血止血、百部殺蟲解毒,另加牡蠣、炮山甲收斂固澀,通絡化痰散結。

【用法】研粉,如病灶有活動,百部加倍,每服3~5克,1日服2~3次。

【方九】參芩抗癆方

【出處】《偏方妙用》

【組成】北沙參12克,黃芩炭9克,生牡蠣12克,生龍骨12克,阿膠珠6克,仙鶴草9克,炙紫菀9克,炙百部9克,橘紅3克,生地黃9克,當歸身9克,百合10克,生山藥12克,山萸肉9克,牡丹皮6克,炙甘草3克。

【功用】養陰清熱,涼血補血。

【主治】肺結核早期,浸潤型肺結核。

【方解】北沙參、炙紫菀、炙百部、百合、黃芩、橘紅養陰清熱,止咳化痰;生牡蠣、生龍骨收斂固澀,化痰散結;阿膠珠、當歸身、仙鶴草、牡丹皮涼血補血;生地黃、生山藥、山萸肉補腎陰健脾運。

【用法】每付藥煎2次,藥汁合一,分2次空腹服下。

【按語】服藥時,忌煙酒及辛辣食物,忌食甘肥油膩。

十九、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目前可分為甲、乙、丙、丁、戊五型,傳染性較強,傳播途徑複雜,發病率較高,乙、丙、丁三型易演變成慢性,或發展為肝硬化並有發生肝細胞癌的可能。

病毒性肝炎屬於中醫“黃疸”、“脅痛”、“鬱證”、“癥積聚”等範疇。中醫學認為本病多因脾濕內鬱複感濕熱疫邪所致。多因平素飲食不節,過食油膩或嗜好飲酒,損傷脾胃,以致脾胃運化功能失常,濕濁內生,鬱而化熱;加上外感濕熱痰邪,蘊結脾胃,內外合邪,上而宣散不暢,下而利泄不及,濕熱交阻,脾濕肝鬱而發病。

【方一】茵陳散

【出處】《單驗方選》

【組成】茵陳120克,雞蛋2個,包穀麵30克。

【功用】利膽消炎,健脾開胃。

【主治】急性黃疸性肝炎。

【方解】茵陳清熱利濕,利膽消炎,包穀麵、雞蛋健脾開胃。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茵陳有保肝、解熱、降壓、抗病毒的作用。

【用法】每次用15克茵陳麵合雞蛋、包穀麵和蒸吃。

【方二】麻連湯

【出處】《黑龍江中醫藥》

【組成】淨麻黃5克,連翹、杏仁各6克,赤小豆30克,桑皮、甘草各6克,茵陳15克,鮮生薑3片,紅棗6枚。

【功用】健脾和胃,清熱利濕。

【主治】急性黃疸性肝炎。

【方解】麻黃、連翹、杏仁、赤小豆、桑皮宣肺利濕,茵陳清熱利濕退黃,薑、棗、草益氣健脾,共收健脾和胃,清熱利濕之功。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麻連湯具有保肝、解熱、抗病毒的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三】苦白湯

【出處】《江西中醫藥》

【組成】苦參12克,炒蒼、白術各9克,白芍12克,木香9克,製香附9克,茵陳15克,當歸12克,山楂15克,佛手9克,澤蘭9克,生牡蠣15克,王不留行12克。

【功用】疏肝活血,健脾和胃。

【主治】慢性肝炎,證屬肝滯血瘀,脾失鍵運型。

【方解】木香、香附、茵陳、佛手、山楂疏肝和胃,苦參、蒼白術祛濕,當歸、白芍、澤蘭、生牡蠣、王不留行活血化瘀,諸藥合用,共收疏肝活血,健脾和胃之功。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苦白湯具有抗病毒保肝、抗肝纖維化的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按語】此為關幼波教授驗方。

【方四】參苓湯

【出處】《江西中醫藥》

【組成】黨參9克,茯苓9克,製大黃9克,地鱉蟲6克,桃仁6克,龍膽草6克,山梔9克,玉米須30克,阿膠9克(烊化衝服),炮山甲1.2克(另吞)。

【功用】疏肝行氣,活血化瘀。

【主治】慢性肝炎肝硬化,證屬肝氣鬱結,氣滯血瘀型。

【方解】黨參、茯苓益氣健脾,山梔、龍膽草、玉米須祛濕,大黃、地鱉蟲、桃仁、山甲、阿膠活血養血。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參苓湯具有保護肝功能,抗肝纖維化,利尿,降低膽紅素等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按語】此為薑春華教授驗方。

【方五】柴芩湯

【出處】《江西中醫藥》

【組成】柴胡9克,黃芩12克,白芍9克,三棱9克,甘草9克,鱉甲15克,丹參18克,佛手9克,鬱金9克,法半夏9克,太子參9克,生薑3片。

【功用】疏肝清熱,益氣活血。

【主治】慢性肝炎,轉氨酶長期不降者。

【方解】方中以柴胡、佛手、半夏、鬱金行氣疏肝,黃芩清熱,三棱、莪術、丹參、白芍活血養血,太子參益氣養陰,諸藥合用,共收疏肝清熱,益氣活血之功。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柴芩湯具有保肝降酶的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按語】此為步玉如名老中醫驗方。

【方六】玫川湯

【出處】《山東中醫雜誌》

【組成】玫瑰棉30克,川楝子12克,香附9克,白術12克,橘絡6克,丹參12克,甘草3克,生薑2片,大棗3枚。

【功用】疏肝活血,健脾開胃。

【主治】慢性肝炎。

【方解】方中以玫瑰棉、川楝子、香附、丹參疏肝活血,白術、橘絡、薑、棗健脾開胃,肝脾同治。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玫川湯具有保肝降酶的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按語】此為呂學泰名老中醫驗方。

【方七】沙冬湯

【出處】《新中醫》

【組成】沙參、天冬、女貞子、熟棗仁各15克,石斛18克,玉竹24克,茉莉花9克,土鱉蟲、九裏蟲各6克。

【功用】滋陰生津,活血通絡。

【主治】慢性肝炎。

【方解】方中以沙參、天冬、女貞子、熟棗仁、石斛、玉竹滋陰生津,茉莉花、土鱉蟲、九裏蟲活血通絡,諸藥合用,共收滋陰通絡之功。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沙冬湯具有保肝降酶的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按語】此為林呂生名老中醫驗方。

【方八】田基黃湯

【出處】《新中醫》

【組成】田基黃24克,白背葉根15克,夏枯草9克,雞骨草、土茵陳、板蘭根、白芍、丹參、黨參各12克,甘草6克。

【功用】清熱解毒,益氣活血。

【主治】無黃疸型肝炎。

【方解】方中以田基黃、白背葉根、夏枯草、雞骨草、土茵陳、板蘭根清熱解毒,白芍、丹參、黨參、甘草益氣活血,諸藥合用,清熱解毒法與益氣活血法並用。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田基黃湯有保肝、解熱、抗病毒的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按語】此為沈炎南名老中醫驗方。

【方九】三草三根湯

【出處】《中西醫結合雜誌》

【組成】白花蛇舌草、白茅根各15~30克,夏枯草12~15克,甘草6~12克,板蘭根、山豆根各10~15克。

【功用】消炎解毒,清熱利濕。

【主治】慢性乙型肝炎。

【方解】本方以白花蛇舌草、板蘭根、山豆根、夏枯草、甘草清熱解毒,白草根清熱利濕,諸藥合用,共收消炎解毒之功。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三草三根湯有保肝、解熱、消炎、抗病毒的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劑。2~3月為一療程。

二十、痢疾

痢疾是指以腹部疼痛、裏急後重、下赤白膿血便為主症的腸道傳染性疾病。多發於夏秋季節,冬春兩季也可見到。現代醫學認為本病是由痢疾杆菌所引起的急性腸道傳染病,簡稱菌痢。主要通過病人或帶菌者的糞便汙染水、食物和手傳播,蒼蠅來去於糞便、飲食之間,對散播菌痢也起著重要作用。

中醫學認為本病的發生主要由於感受夏秋季節濕熱之邪,濕熱侵入腸胃,或飲食生冷不潔之物,積滯腸中,或脾胃素虛,大腸功能虛弱,使得風寒暑濕之邪乘虛而入,以上因素作用於腸間使大腸功能受損,傳導功能失常,從而出現一係列消化道症狀。

【方一】單味夏枯草

【出處】《浙江中醫雜誌》

【組成】夏枯草60克。

【功用】清熱利濕,消炎殺菌。

【主治】痢疾。

【方解】本方以大劑量夏枯草清熱利濕,消炎殺菌止痢。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夏枯草具有消炎殺菌的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劑,分四次口服,7日為一療程。

【方二】馬鞭龍芽草飲

【出處】《浙江中醫雜誌》

【組成】馬鞭草、龍芽草各900克,海蚌含珠600克,大蒜120克。

【功用】清熱利濕,解毒殺菌。

【主治】痢疾。

【方解】本方以馬鞭草、龍芽草清熱利濕,海蚌含珠、大蒜解毒殺菌,共奏止痢之功。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馬鞭龍芽草飲具有消炎殺菌的作用。

【用法】將上藥洗淨,置鍋內,加水10000毫升,煎至600毫升,去滓,濃縮至4400毫升,酌加食糖適量調味。

【方三】青葙草

【出處】《廣東中醫》

【組成】青葙全草(鮮品)150~180克、青葙全草(幹品)30~60克。

【功用】清熱利濕。

【主治】痢疾。

【方解】本方用大劑量青葙草清熱利濕,以奏止痢之功。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青葙草具有消炎殺菌的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劑,分4~5次服。小兒酌減。

【方四】椿根皮口服液

【出處】《上海中醫藥雜誌》

【組成】椿根皮1000克。

【功用】清熱利濕,殺菌止痢。

【主治】細菌性痢疾。

【方解】本方用大劑量椿根皮清熱利濕,以奏止痢之功。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椿根皮口服液具有消炎殺菌的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傷寒杆菌、甲型副傷寒杆菌、費氏痢疾杆菌、綠膿杆菌及大腸杆菌有抑製作用。

【用法】將上藥加溫水5000毫升,溫浸半小時後,加熱煮沸1小時,過濾,濾液貯瓶保存,殘渣再加水2~3倍,煮沸40分鍾,過濾後與前濾液合並,蒸發濃縮至1000毫升,再加入0.25%苯甲酸鈉液適量以防腐。每日3次,每次10毫升,極量不超過15毫升。

【方五】土大黃根

【出處】《中華醫學雜誌》

【組成】土大黃根500克。

【功用】清熱解毒,活血消炎。

【主治】細菌性痢疾。

【方解】本方用大劑量土大黃根清熱利濕,活血消炎,以奏止痢之功。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土大黃能使毛細血管收縮,通透性降低。它也能增加機體免疫作用,抗炎效應,抗氧化作用。

【用法】將上藥洗淨,加水適量,濃縮取汁500毫升,加入單糖100毫升,苯甲酸鈉1克,裝瓶備用。每次20毫升,每日3~4次。

【方六】全蒼耳液

【出處】《河南中醫》

【組成】全蒼耳(鮮品,根葉莖俱全)20~30克,白糖10克。

【功用】清熱解毒,活血消炎。

【主治】細菌性痢疾。

【方解】本方用大劑量蒼耳液清熱解毒,活血消炎,以奏止痢之功。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全蒼耳液具有抗病毒、抗過敏以及調節免疫功能的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劑,分3次服。

【方七】前胡粉

【出處】《浙江中醫雜誌》

【組成】前胡粉。

【功用】清熱利濕。

【主治】菌痢。

【方解】本方用大劑量前胡粉清熱利濕,以奏止痢之功。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前胡粉具有抗炎、解熱等作用。

【用法】每次6克,每日3次。

【方八】薯茛根

【出處】《廣西赤腳醫生》

【組成】薯茛根。

【功用】清熱利濕,消炎殺菌。

【主治】菌痢。

【方解】本方用薯茛根清熱利濕,以奏止痢之功。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薯茛根具有消炎、殺菌的作用。

【用法】將上藥切片,曬幹,研粉,壓片,每片0.5克。每次服4片,每日3~4次,溫開水送服。

【方九】白頭翁湯

【出處】《中華內科雜誌》

【組成】白頭翁60克,炒白芍、金銀花、忍冬藤各30克,澤瀉、車前子各15克,川黃連、廣木香、檳螂各10克。

【功用】清熱解毒,利濕消炎。

【主治】菌痢。

【方解】本方以白頭翁、炒白芍、金銀花、忍冬藤清熱解毒,澤瀉、車前子利濕消炎,川黃連、廣木香、檳螂行氣導滯,共奏止痢之功。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白頭翁湯對痢疾杆菌、大腸杆菌、金色葡萄球菌、綠膿杆菌及結核杆菌皆有抑製作用,並能殺滅溶組織阿米巴原之滋養體和陰道滴蟲。對腸黏膜有收斂作用,故能止瀉、止血,其所含之白頭翁素尚有鎮痛、鎮靜及抗痙攣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劑,溫服。

二十一、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多見於兒童及青少年。以腮腺腫大、疼痛為主要臨床特征,有時其他唾液腺亦可累及。腦膜腦炎、睾丸炎為常見合並症,偶也可無腮腺腫大。

流行性腮腺炎相當於中醫學所稱的“痄腮”,俗稱“蛤蟆瘟”。中醫學認為,它是由風熱時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

【方一】仙人掌外敷方

【出處】《中醫單方驗方選》

【組成】仙人掌1塊。

【功用】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主治】流行性腮腺炎。

【方解】仙人掌味淡性寒,可起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仙人掌有抑菌作用,對急、慢性炎症都有明顯的抗炎作用,並是免疫增強劑。

【用法】選鮮而多汁的仙人掌1塊,剝掉外皮和小刺,搗爛如泥,外敷患處,1日換敷1次,2~3天可治愈。

【方二】馬齒莧泥

【出處】流傳民間或醫界

【組成】馬齒莧適量。

【功用】清熱解毒。

【主治】流行性腮腺炎。

【方解】馬齒莧清淡鮮香,風味獨特,具有清熱解毒,健脾養胃,散血消腫的功效。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馬齒莧對痢疾杆菌、大腸杆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多種細菌都有較強抑製作用,有“天然抗生素”的美稱。

【用法】將馬齒莧洗淨,搗爛如泥,敷於患處。每日換1次。

【按語】方名自擬。

【方三】大黃蔥白膏

【出處】《陝西中醫》

【組成】大黃粉30克,蔥白2根。

【功用】瀉火解毒。

【主治】流行性腮腺炎。

【方解】本方以大黃粉瀉火解毒,蔥白通陽散結解毒,共奏解毒散結之功。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大黃蔥白膏有抗菌、抗病毒、抗炎、解熱、瀉下、利尿、調節免疫功能等作用。

【用法】取蔥白洗淨,搗爛如泥,調入大黃粉成膏狀,敷於患處。每日換1次。

【方四】大蒜糊

【出處】流傳民間或醫界

【組成】陳醋、大蒜。

【功用】清熱解毒。

【主治】流行性腮腺炎。

【方解】方以大蒜、陳醋清熱解毒,散結消癰。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大蒜糊具有抗病菌、抗原蟲作用,大蒜被譽為“廣譜抗菌素”其揮發性物質、大蒜汁、大蒜侵出液及蒜素對多種致病球菌、杆菌和弧菌都有明顯的抑製和殺滅作用。

【用法】將陳醋與去皮的大蒜搗成糊狀,敷於患處,每日換敷2~3次,現搗現敷,直至消退為止。

【方五】綠豆白菜湯

【出處】流傳民間或醫界

【組成】取綠豆100克,白菜心3個。

【功用】清熱解毒。

【主治】流行性腮腺炎。

【方解】本方重用大劑量綠豆、白菜心清熱解毒散結,以收散火消癰之功。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綠豆白菜湯具有抗過敏、抗菌、增強食欲、保肝護腎等作用。

【用法】先將綠豆洗淨,加水適量煮爛,然後將白菜心放入再煮20分鍾即成,1日分2次食用,連吃3天。

【方六】青根湯

【出處】《山西中醫》

【組成】大青葉20~30克,板藍根20~30克,夏枯草20克。

【功用】清熱解毒散火。

【主治】流行性腮腺炎。

【方解】方中以苦寒之品大青葉、板蘭根清熱解毒,夏枯草瀉火散結消腫,諸藥合用,共奏解毒消癰之功。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青根湯具有抗病毒、殺菌消炎的作用。

【用法】每日1劑,將上藥浸泡1小時,用文火煎煮20分鍾,一二煎兌勻,早晚分服。

【方七】橘薑鯽魚湯

【出處】《民間便驗方薈萃》

【組成】橘皮4克,生薑2片,鯽魚1條,枸杞菜連梗350克。

【功用】解毒散結。

【主治】流行性腮腺炎。

【方解】方中以鯽魚健脾利濕、和中開胃、活血通絡、溫中下氣,枸杞菜清肝火解毒,橘皮、生薑和胃,諸藥共用,共奏解毒散結之功。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橘薑鯽魚湯具有殺菌消炎,增強人體免疫力的作用。

【用法】用水煮熟。1日2次服完。

【方八】三豆湯

【出處】《民間便驗方薈萃》

【組成】綠豆100克,黃豆80克,黑豆120克。

【功用】清熱解毒。

【主治】流行性腮腺炎。

【方解】綠豆性涼,具有清熱解毒,消暑,利水之功;黃豆益氣健脾;黑豆入腎功多,故能治水、消腫下氣,治風熱而活血解毒;三豆合用,共收清熱解毒散結消腫之功。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三豆湯具有抗過敏、抗菌、增強食欲、保肝護腎等作用。

【用法】水煮至爛,加糖調食。

【方九】絲瓜單方

【出處】流傳民間或醫界

【組成】老絲瓜1條。

【功用】清熱解毒散結。

【主治】流行性腮腺炎。

【方解】本方重用絲瓜清熱解毒,散結通絡,以收消癰散結之功。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絲瓜含有維生素A、維生素C、胡蘿卜素、多種礦物質和多種有機酸等營養成分,具有抗病毒、抗氧化等作用。

【用法】將老絲瓜放入砂鍋內炒微黃、研成細末,每日2~3次,每次10~12克,用黃酒或白開水送服,一般2~5日痊愈。

二十二、中暑

中暑是指在高溫和熱輻射的長時間作用下,機體體溫調節障礙,水、電解質代謝紊亂及神經係統功能損害的症狀的總稱。表現為驟然高熱、出汗、神昏、嗜睡,甚則躁擾抽搐。

中暑屬於“暑證”範疇。顱腦疾患的病人,老弱及產婦耐熱能力差者,尤易發生中暑。

【方一】綠豆湯

【出處】流傳於民間或醫界

【組成】綠豆適量。

【功用】清熱解暑。

【主治】中暑。

【方解】本方重用綠豆煎湯清熱解毒利尿,以收防暑祛暑功效。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綠豆湯具有解暑利尿之功。

【用法】水煎湯服。

【方二】芳化湯

【出處】《新編單方驗方大全》

【組成】葛根、白芍、澤瀉、鮮藿香,佩蘭各12克,黃芩、廣木香各9克,黃連6克。

【功用】清暑化濕。

【主治】中暑高熱。

【方解】暑易夾濕,故本方清暑化濕並用,以芩、連、葛根清熱,藿香、佩蘭醒脾化濕,澤瀉利水,木香行氣,芍藥滋陰。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芳化湯中藿香、佩蘭含有多種揮發油,可祛痰消炎,對流感病毒有直接抑製作用;黃連、黃芩對多種病毒有較強的抑製作用,並且抗病毒範圍很廣。

【用法】水煎服。

【方三】青蒿扁豆湯

【出處】《新編單方驗方大全》

【組成】青蒿、白扁豆各6克,連翹、雲苓、西瓜翠衣各10克,通草、生甘草各3克。

【功用】清暑利濕。

【主治】中暑暑濕證。

【方解】方中以青蒿、西瓜翠衣、連翹清熱,扁豆、茯苓、通草祛濕,甘草和合諸藥,共收清暑利濕之功。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青蒿扁豆湯具有消暑、解熱、利尿之功。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四】扁豆湯

【出處】《新編單方驗方大全》

【組成】扁豆15克,薏苡仁10克,蓮葉梗30克,柳葉3克。

【功用】健脾祛濕,解暑。

【主治】中暑恢複期。

【方解】方中以扁豆、薏苡仁健脾祛濕,蓮葉、柳葉解暑,以收祛暑醒脾之功。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扁豆湯具有消暑、解熱、利尿之功。

【用法】水煎服。

【方五】萬金錠

【出處】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

【組成】京墨2兩,兒茶、胡黃連、川黃連各1兩,冰片6分,麝香當門子、西牛黃各5分,熊膽2錢。

【功用】清熱祛暑,解毒止血。

【主治】吐血衄血,口舌生瘡,牙齒疼痛,及小兒熱症。

【方解】本方京墨、兒茶、胡黃連、川黃連、熊膽清熱解毒,麝香當門子、西牛黃、冰片解毒散結,重在散解暑熱之毒。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萬金錠具有抗病毒、解熱、鎮靜、強心、抗驚等作用。

【用法】上為細末,再用人乳合糊為丸,如梧桐子大,金箔為衣。每服四五分,小兒減半,熟湯化下。

【方六】天生白虎湯

【出處】《馮氏錦囊》

【組成】西瓜汁。

【功用】清解暑熱。

【主治】中暑。

【方解】本方重用大量西瓜汁來清解暑熱,補氣養陰。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西瓜汁液中幾乎包括了人體所需要的各種營養成分,如維生素A、B、C和蛋白質、葡萄糖、蔗糖、果糖、蘋果酸、穀氨酸、瓜氨酸、精氨酸、磷酸及鈣、鐵、磷和粗纖維等,具有解暑、利尿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