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法】搗西瓜取汁,濾去滓,灌之即醒。

【方七】五物香薷湯

【出處】《仁齋直指方錄》

【組成】香薷3兩,白扁豆、厚樸、白茯苓各1兩5錢,炙甘草1兩。

【功用】祛暑和中。

【主治】中暑。

【方解】香薷乃解暑要藥,有化濕醒脾之功,伍以扁豆、厚樸、茯苓、甘草之品以和中,共收祛暑和中之功。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五物香薷湯俱有發汗解熱作用,並可刺激消化腺分泌及胃腸蠕動,對腎血管能產生刺激作用而使腎小管充血,濾過壓增高,呈現利尿作用。

【用法】每服三錢,水煎,溫服。

【方八】中國人丹

【出處】《北京市中藥成藥選集》

【組成】甘草8兩,草豆蔻1兩,木香1兩5錢,檳榔、茯苓、砂仁、橘皮、肉桂、小茴香、青果各1兩,公丁香5錢,薄荷9錢,冰片3錢,紅花5錢,麝香1分。

【功用】清熱祛暑,鎮靜止嘔。

【主治】夏令受暑,暈車暈船,惡心嘔吐。

【方解】本方重用甘草清熱解毒,伍以草豆蔻、木香、檳榔、砂仁、橘皮、肉桂、小茴香、青果、丁香醒脾理氣,薄荷、冰片、麝香醒神,諸藥合用,共收解暑安神之功。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中國人丹具有鎮靜、消炎、解暑等功效。

【用法】上為末,糯米粉糊為丸,朱砂為衣,每服20丸,溫開水送服。

【方九】六和湯

【出處】《普濟方》

【組成】縮砂仁、半夏、杏仁、人參、甘草各1兩,赤茯苓、藿香葉、白扁豆、木瓜各2兩,香薷、厚樸各4兩。

【功用】醒脾化濕。

【主治】冒暑伏熱煩悶,心脾不調,氣不升降,霍亂轉筋,嘔吐泄瀉。

【方解】本方以香薷、厚樸解暑,伍以砂仁、半夏、杏仁、茯苓、藿香葉、白扁豆、木瓜醒脾化濕,人參、甘草益氣健脾,諸藥合用,共收解暑醒脾之功。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六和湯具有解暑、抗炎、利尿等功能。

【用法】上銼,每服四錢,水一盞半,加生薑三片,棗一個,煎至8分,去滓,不拘時候服。

二十三、黃疸

黃疸是由於膽紅素形成過多或排泄障礙,使大量膽紅素蓄積在體內,以麵、目、皮膚熏黃,小便黃赤為主要表現的疾患。主要涉及病毒性肝炎,各種嚴重的細菌感染及其他微生物的感染,各種原因所導致的肝硬化、各種溶血性黃疸、膽石症、膽管炎、腫瘤等多種疾病。

從中醫角度分析,黃疸主要的原因有肝、膽、脾、胃功能失調,寒濕阻遏、濕熱蘊蒸、瘀血阻滯等,以及氣機鬱滯,膽失疏泄,膽汁滲溢於肌膚而發為黃疸。

【方一】棗礬丸

【出處】《實用單方驗方大全》

【組成】大棗500克,皂礬120克(炒透研麵),白麵適量。

【功用】健脾利濕,消炎退黃。

【主治】黃疸。

【方解】方中皂礬氣味酸、涼、無毒,有燥濕殺蟲補血之功,合大棗健脾養血,共奏健脾利濕,消炎退黃之功。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棗礬丸具有消炎退黃的作用。

【用法】共搗泥,做成丸如楝子大。每日服1~3丸。

【方二】車茵柳湯

【出處】《實用單方驗方大全》

【組成】車前子300克,茵陳15克,鮮柳葉500克。

【功用】清熱利濕。

【主治】黃疸。

【方解】本方以車前子、鮮柳葉利濕清熱,茵陳利濕退黃,諸藥合用,共奏祛濕邪,退黃疸之功。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車茵柳湯具有利膽、促進膽紅素排泄和利尿等作用。

【用法】水煎,不拘量,代茶飲。

【方三】二香小豆散

【出處】《實用單方驗方大全》

【組成】苦丁香、公丁香、赤小豆各49粒。

【功用】芳香開竅,補血利濕。

【主治】黃疸。

【方解】本方以苦丁香、公丁香芳開竅,赤小豆利濕補血,吹鼻用以使濕邪從鼻竅流出。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二香小豆散具有抑菌、解熱、抗氧化、利尿等作用。

【用法】共為細末,吹鼻用,每日3次。

【方四】木賊草湯

【出處】《實用單方驗方大全》

【組成】幹木賊草30克。

【功用】清肝退黃。

【主治】黃疸型肝炎。

【方解】本方以大劑量木賊草清肝利濕,以奏利濕退黃之效。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木賊草湯具有利膽退黃的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五】青蒿根煮肉湯

【出處】《實用單方驗方大全》

【組成】青蒿根100克,瘦豬肉100克,紅糖30克。

【功用】清熱利濕,補益氣血。

【主治】黃疸型肝炎。

【方解】本方重用青蒿清熱利濕,合用瘦豬肉、紅糖補益氣血,諸藥合用,祛邪和扶正並用。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青蒿根煮肉湯利膽、促進膽紅素排泄的作用。

【用法】水煎煮,吃肉喝湯。每日1劑,連服5天。

【方六】茵陳二草湯

【出處】《實用單方驗方大全》

【組成】茵陳30克,金錢草30克,鮮車前草30克,冰糖少許。

【功用】清熱利濕,消炎利膽。

【主治】急性黃疸型肝炎。

【方解】本方重用青蒿清熱利濕,合用金錢草、車前草增強利濕之力,諸藥合用,共奏消炎利膽之功。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茵陳二草湯具有消炎利膽、促進膽紅素排泄,利尿等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七】馬鞭草湯

【出處】《常見病驗方研究》

【組成】馬鞭草180克(生熟各半)。

【功用】清熱利濕,消炎退黃。

【主治】黃疸。

【方解】本方重用馬鞭草清熱利濕,以收消炎退黃之功。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馬鞭草湯具有消炎利膽退黃的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八】益母草湯

【出處】《常見病驗方研究》

【組成】益母草30克。

【功用】活血消炎。

【主治】黃疸。

【方解】本方重用益母草活血利水,以收消炎退黃之功。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益母草湯具有消炎利膽退黃的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按語】孕婦忌服。

【方九】和肝散

【出處】單方驗方

【組成】全瓜蔞60克,廣鬱金15克,片薑黃15克,神曲15克,生甘草15克。

【功用】清熱化鬱,健脾和肝。

【主治】新生兒黃疸,屬濕熱熏蒸型。

【方解】方中以瓜蔞、鬱金、薑黃清熱化痰,行氣活血,以神曲、甘草消食和胃,諸藥共用,共奏清熱化鬱,健脾和肝之功。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和肝散具有利膽消炎的作用。

【用法】共研細粉,3歲每次2克(可隨年齡大小的而增減),每日3~4次,白糖水衝服。

二十四、腹水

積聚於腹腔的過量遊離液體叫作“腹水”,也稱“水臌”,或“水臌脹”。腹水既可以單獨出現,也可以是全身性水腫的一部分。分析腹水的病因,首位是肝硬化,占42.5%,其次是腫瘤,占25.9%,第三位是結核性腹膜炎,占21.8%,其它病變占9.8%。

腹水屬於中醫學“水鼓”“鼓脹”的範疇。每因肝不條達,失於疏泄,肝虛傳脾,脾失健運,脾虛傳腎,水濕停聚。肝、脾、腎三髒俱病,三焦決瀆失常,膀胱氣化不利,致水濕停留不化,水穀精微不能正常輸布,水濕不能正常排泄於體外。

【方一】葫蘆車前飲

【出處】《中醫單方驗方選》

【組成】陳葫蘆30克,車前子9克。

【功用】利水消腫。

【主治】肝硬變兼腹水。

【方解】本方重用陳葫蘆利水消腫,合用車前子增強利水之力,二藥合用,共奏利水消腫之功。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葫蘆車前飲具有利尿消腫的功能。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二】螻蛄粉

【出處】《中醫單方驗方選》

【組成】螻蛄適量。

【功用】活血通絡,利水消腫。

【主治】肝硬變腹水。

【方解】螻蛄性味鹹寒,直入膀胱經,能利水消腫,活血通絡。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螻蛄可促進肝髒生理機能好轉,並能使肝脾腫大縮小變軟。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三】白背樹根湯

【出處】《新醫藥》

【組成】白背樹根30克,黃腳雞30克,葫蘆茶30克,五指毛桃30克,木通12克。

【功用】健脾益腎,利濕消腫。

【主治】肝硬化腹水。

【方解】方中以白背樹根、葫蘆茶清熱利濕,解毒清熱,五指毛桃益氣補虛、行氣解鬱、壯筋活絡、健脾化濕,黃腳雞益氣養陰,木通利濕,諸藥合用,共奏健脾益腎,利濕消腫之功。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白背樹根湯具有利尿消腫功能。

【用法】水煎服,日1劑。服至病人腹水消退,症狀改善為止。

【按語】治療期間病人宜戒鹽或低鹽飲食。

【方四】全豬湯

【出處】《實用單方驗方大全》

【組成】豬心、豬肝、豬肺各1具,柿子醋1000毫升,蒜瓣24個,砂仁30克。

【功用】補益心肺,保肝和胃。

【主治】肝硬變腹水、肝功能受損、球白倒置。

【方解】本方以砂仁、醋、蒜瓣蒸製豬心、豬肝、豬肺,食用之可以補益心肺,保肝和胃,從而促進肝功能恢複,水腫消除。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本方具有改善肝功能,糾正白球蛋白倒置,提高機體免疫力等作用。

【用法】將豬心、肝、肺放砂鍋內水煮半熟,棄水加醋、蒜瓣、砂仁共蒸至醋幹,用竹刀切片。吃豬心、肝、肺。忌食辣椒。

【按語】義烏孫定邦驗方。

【方五】羊腦

【出處】《實用單方驗方大全》

【組成】羊腦子1具。

【功用】保肝利水。

【主治】肝硬化腹水。

【方解】方以羊腦一味,保肝利水。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本方具有促進肝功能恢複及腹水消退的作用。

【用法】煮食,每具羊腦分3天服用。

【按語】密縣馬傑驗方。

【方六】貓眼草

【出處】《中級醫刊》

【組成】貓眼草(澤漆)7根,雞蛋7個,黃酒250克。

【功用】補氣血,消腫。

【主治】腹水。

【方解】方以貓眼草活血利水,雞蛋、黃酒補氣血,共奏活血利水之功。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貓眼草具有利尿、消炎、退熱的作用。

【用法】先將雞蛋煮熟去殼,將貓眼草切成1寸長,每個雞蛋上插上7~8個,將雞蛋放入砂鍋內,倒入黃酒,文火煮之,酒盡為度。任意食之,7個即單為一劑,病不好,隔10天再食第2劑,一般吃3~4劑即愈。

【按語】食後忌鹽。

【方七】二甲丸

【出處】《實用單方驗方大全》

【組成】穿山甲500克,醋炙鱉甲300克,雞內金500克,蜂蜜2000克。

【功用】破血軟堅,滋陰利水。

【主治】肝硬化腹水。

【方解】方以穿山甲、炙鱉甲破血軟堅,雞內金健脾消積,蜂蜜調中,諸藥合用,共奏活血散結利水之功。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二甲丸具有利水、軟肝縮脾等作用。

【用法】前3味共為細末,煉蜜為丸,每丸10克。日服3次,每次1丸。

【方八】靈脂熊膽丸

【出處】《實用單方驗方大全》

【組成】五靈脂15克,熊膽1.5克,蒲黃適量。

【功用】活血養氣,清熱利膽,甘潤養肝。

【主治】肝硬化腹水。

【方解】方以蒲黃、五靈脂活血化瘀,熊膽清熱利膽,諸藥合用,祛瘀血,通水道。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靈脂熊膽丸具有抗菌解熱抗炎、利膽保肝,抑製血小板凝集,增加纖溶酶活性,改善微循環等作用。

【用法】上藥煉蜜為丸,如黃豆大,蒲黃為衣。早晚各服1丸,開水送服。

【方九】甘蔗蔸須飲

【出處】《廣西中醫藥》

【組成】甘蔗蔸須30克,繡花針(虎刺)15克。

【功用】清熱利水。

【主治】肝硬化腹水。

【方解】方中以甘蔗蔸須、繡花針清熱利水,以達利水消腫之功。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甘蔗蔸須飲具有利尿消腫的功能。

【用法】水煎服,日1劑,連服1~2月。

二十五、水腫

水腫是中醫病名,是指體內水液瀦留,泛濫肌膚,而引起眼瞼、頭麵、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泛腫的病證。嚴重者還可以伴有胸水、腹水。在西醫診斷中水腫隻是一種症狀,多見於內科的急慢性腎小球腎炎、腎病綜合征等病,婦科常見的多為功能性水腫。

水腫的病機與肺、脾、腎、肝、三焦對水液代謝功能失調有關。常因風邪外襲,肺的治節、肅降失司,可以出現水腫,脾虛不能運化則水濕瀦留也可發生水腫;腎虛不能化氣,亦可水濕瀦留而腫。

【方一】五苓散

【出處】《方劑學》

【組成】豬苓9克,澤瀉15克,白術9克,茯苓9克,桂枝6克。

【功用】利水滲濕,溫陽化氣。

【主治】蓄水證,水濕內停,痰飲。

【方解】方以茯苓、豬苓、白術、澤瀉利水滲濕,桂枝溫陽化氣,上藥合用,共奏利水消腫之功。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五苓散具有利尿、調整水電解質代謝的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劑,分3次服。

【方二】四苓散

【出處】《方劑學》

【組成】豬苓9克,澤瀉9克,白術9克,茯苓9克。

【功用】滲濕利水。

【主治】水腫。

【方解】方以茯苓、豬苓、白術、澤瀉利水滲濕,上藥合用,共奏利水消腫之功。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四苓散具有利尿、調整水電解質代謝的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劑,分2次服。

【方三】胃苓湯

【出處】《方劑學》

【組成】五苓散、平胃散各3克。

【功用】祛濕和胃,行氣利水。

【主治】水腫。

【方解】方以五苓散利水滲濕,溫陽化氣,平胃散祛濕和胃,二散合用,共奏行氣利水之功。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胃苓湯具有利尿、調整水電解質代謝的作用。

【用法】上和合,薑棗湯,空心服。

【方四】防己黃芪湯

【出處】《方劑學》

【組成】防己12克,黃芪15克,甘草6克,白術9克。

【功用】益氣祛風,健脾利濕。

【主治】風水或風濕。

【方解】方以防己祛風利水,黃芪、白術、甘草益氣健脾,運化水濕,上藥合用,共奏祛風利濕消腫之功。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防己黃芪湯具有抗炎,鎮痛,利尿,降血脂,調節免疫的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五】防己茯苓湯

【出處】《方劑學》

【組成】防己9克,黃芪9克,桂枝9克,茯苓18克,甘草6克。

【功用】益氣通陽利水。

【主治】皮水。

【方解】方以防己、茯苓祛風利水,黃芪、桂枝、甘草益氣溫陽助運,上藥合用,共奏祛風利水消腫之功。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防己茯苓湯具有利尿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劑,分溫三服。

【方六】五皮散

【出處】《方劑學》

【組成】生薑皮、桑白皮、陳皮、大腹皮、茯苓皮各9克。

【功用】利水消腫,理氣健脾。

【主治】皮水。

【方解】方以五種利水行氣藥物的外皮,專走皮膚,以利水消腫,消除皮水。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五皮散具有利尿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劑,溫服。

【方七】苓桂術甘湯

【出處】《方劑學》

【組成】茯苓12克,桂枝9克,白術9克,甘草6克。

【功用】溫陽化飲,健脾利濕。

【主治】各型水腫。

【方解】方以桂枝、甘草溫陽化飲,白術、茯苓健脾祛濕,上藥合用,共奏助陽健脾複運之功。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苓桂術甘湯具有利尿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劑,分溫三服。

【方八】真武湯

【出處】《方劑學》

【組成】茯苓9克,芍藥9克,白術6克,生薑9克,炮附子9克。

【功用】溫陽利水。

【主治】水腫屬脾腎陽虛,水濕內停型。

【方解】方以炮附子溫補脾腎陽氣,白術、茯苓、生薑健脾利水,芍藥滋陰利水,上藥共用,共奏溫陽利水之功。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本方具有改善心腎功能、調節水電解質平衡的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劑,分溫三服。

【方九】實脾散

【出處】《方劑學》

【組成】厚樸、白術、木瓜、木香、草果仁、大腹子、炮附子、白茯苓、幹薑各6克,甘草3克。

【功用】溫陽健脾,行氣利水。

【主治】陽虛水腫。

【方解】方以炮附子、幹薑、甘草溫陽,厚樸、木香、草果、大腹子行氣利水,白術、茯苓、木瓜健脾利水,諸藥合用,共奏溫陽健脾,行氣利水之功。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實脾散具有利尿消腫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劑,溫服。

二十六、腹瀉

腹瀉是指排便次數多於平日,糞便稀薄,水分增加,或含未消化食物或膿血。腹瀉常見伴有排便急迫感、肛周不適、失禁等症狀。根據病理生理可分四類:①腸腔內滲透壓增加,超過血漿滲透壓,引起高滲性腹瀉;②收功能障礙引起的吸收障礙性腹瀉;③分泌增多引起的分泌性腹瀉;④運動功能失調,蠕動亢進,引起運動性腹瀉。

腹瀉屬中醫學“泄瀉”範疇,以大便溏薄而勢緩者為泄,以大便清稀如水而直下者為瀉。中醫學認為“泄瀉之本,無不由於脾胃”,故多責之脾虛濕盛。

【方一】白術車前煎劑

【出處】《中醫單方驗方選》

【組成】土炒白術30克,車前子15克(包)。

【功用】健脾益氣,利水止瀉。

【主治】水瀉。

【方解】方中以白術健脾益氣,土炒後入脾,車前子利水滲濕止瀉。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白術車前煎劑具有雙向調節胃腸功能、利尿等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二】三鮮飲

【出處】《中醫單方驗方選》

【組成】鮮藿香15克,鮮荷葉9克,鮮扁豆葉9克,六一散9克(包)。

【功用】芳香化濕,祛暑止瀉。

【主治】暑熱泄瀉。

【方解】方中以藿香、荷葉、扁豆芳香醒脾化濕,六一散利水,上藥合用,共奏芳香化濕,祛暑止瀉之功。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三鮮飲具有解暑、利尿等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三】芍甘湯

【出處】《中醫單方驗方選》

【組成】杭芍藥90克,甘草6克。

【功用】柔肝止痛。

【主治】腹痛腹瀉。

【方解】方中重用芍藥養陰柔肝,緩急止痛,體現了抑木扶土的治法。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芍甘湯具有鎮痛鎮靜、抗炎抗潰瘍、解熱解痙、利尿等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四】蒼術砂仁散

【出處】《山西醫刊》

【組成】蒼術、砂仁各適量。

【功用】健脾開胃,燥濕止瀉。

【主治】腹瀉。

【方解】方以蒼術燥濕健脾,砂仁養胃,二藥合用,共奏健脾開胃,燥濕止瀉之功。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蒼術砂仁散具有抗炎抗潰瘍的作用。

【用法】研成細末,裝瓶備用。每次1~1.5克,每日3次,白開水送下。

【方五】楓葉湯

【出處】《浙江中醫雜誌》

【組成】楓葉(陳舊者佳)30克。

【功用】祛風,利濕,止瀉。

【主治】腹瀉。

【方解】方中重用楓葉一味祛風、利濕、止瀉。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楓葉湯具有抗炎、抗過敏的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六】防風湯

【出處】《浙江中醫雜誌》

【組成】防風15克。

【功用】祛風利濕,消炎殺菌。

【主治】慢性腹瀉。

【方解】方中重用防風一味祛風利濕,消炎殺菌止瀉。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防風湯具有抗炎、抗過敏的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七】二術湯

【出處】《中醫單方驗方選》

【組成】白術30克,蒼術15克,車前子15克(包),幹薑6克。

【功用】燥濕健脾,利水止瀉。

【主治】寒濕腹瀉。

【方解】方以蒼術燥濕,白術、幹薑健脾溫陽,車前子利水滲濕,共收燥濕健脾,利水止瀉之功。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二術湯具有調節胃腸功能、利尿的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八】術樸陳金湯

【出處】《中醫單方驗方選》

【組成】蒼術、厚樸、鬱金、梔子各9克,陳皮、甘草各6克,茵陳30克,大黃3克。

【功用】燥濕健脾,行氣止瀉。

【主治】脂性腹瀉。

【方解】方以蒼術、厚樸、茵陳、梔子除濕,陳皮、鬱金行氣,甘草調和諸藥,共奏燥濕健脾,行氣止瀉之功。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術樸陳金湯具有調節胃腸功能、抗炎的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九】芡實蓮棗湯

【出處】《中醫單方驗方選》

【組成】芡實15克,蓮子12克,紅棗5枚。

【功用】健脾益氣,和胃止瀉。

【主治】脾虛久瀉。

【方解】方以芡實、蓮子健脾益氣,紅棗調中,共收健脾止瀉之功。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芡實蓮棗湯能增強人體免疫功能,有強壯體質的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劑。

二十七、便秘

便秘是一種症狀而非疾病的名稱。便秘是指便次太少,或排便不暢、費力、困難、糞便幹結且量少。

中醫認為便秘是大便秘結不通,排便時間延長或欲大便而艱澀不暢的一種病證。在我國古代醫學中,便秘有很多名稱,如“大便難”、“後不利”、“脾約”、“閉”、“陰結”、“陽結”、“大便秘”、“大便燥結”、“腸結”等。古代醫家對便秘的產生原因有許多論述,認為引起便秘的原因很多,其中,便秘與腎、脾、胃、大腸、肺、氣血津液、寒熱虛實等均有關。

【方一】瓜蔞飲

【出處】《中醫單方驗方選》

【組成】瓜蔞30克,玄明粉10克。

【功用】寬胸行氣,瀉下通便。

【主治】老年體弱便秘。

【方解】方以瓜蔞行氣寬胸,玄明粉潤下通便,二藥合用,共收行氣通便之功。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瓜蔞飲能增加腸蠕動。芒硝經加工處理使之失去水份,即為玄明粉。芒硝的藥理作用為硫酸鈉水解後產生硫酸根離子,不易被腸壁吸收,存留腸內形成高滲溶液,阻止腸內水分的吸收,從而軟化大便。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二】單味肉蓯蓉湯

【出處】《中醫單方驗方選》

【組成】肉蓯蓉30克。

【功用】潤腸通便。

【主治】年老體虛便秘。

【方解】方中重用大劑量肉蓯蓉溫潤腸道,從而起到通便之功。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肉蓯蓉具有潤腸的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三】大黃麻仁飲

【出處】《中醫單方驗方選》

【組成】大黃6克,火麻仁15克。

【功用】通腑泄熱,潤腸通便。

【主治】一般便秘。

【方解】方以大黃通腑泄熱,火麻仁潤腸通便,二藥合用,共奏瀉熱潤腸通便之功。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大黃麻仁飲具有消炎、抗病毒、潤腸等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四】蘇子湯

【出處】《中醫單方驗方選》

【組成】蘇子10克,蜂蜜30克。

【功用】降氣通便。

【主治】習慣性便秘。

【方解】方以蘇子降氣,蜂蜜潤腸,二藥合用,共奏降氣通便之功。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蘇子湯具有潤腸的作用。

【用法】蘇子炒焦研碎,清晨空腹用蜂蜜送服,連服10天。

【方五】枳實湯

【出處】《江蘇中醫雜誌》

【組成】枳實6~10克。

【功用】行氣通便。

【主治】老年性便秘。

【方解】腸道氣滯則大便不行,方以枳實行氣消滯,推導大便下行。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枳實湯具有增加腸蠕動的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六】夏黃粉

【出處】《中醫單方驗方選》

【組成】半夏9克,硫磺3克。

【功用】健脾和胃,解毒通便。

【主治】寒證便秘。

【方解】寒性收引,寒凝則氣滯,腸道受寒則氣滯大便不行。方以硫磺溫陽通便,半夏散結和胃,共奏健脾和胃,解毒通便之功。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夏黃粉具有的消炎、殺菌作用。

【用法】共研細粉,裝瓶備用。每次3克,每日2次。

【方七】地參飲

【出處】《中醫單方驗方選》

【組成】生地黃30克,太子參30克。

【功用】益氣生津,潤腸通便。

【主治】虛證便秘。

【方解】津虛腸虧,則無水舟停。方以生地黃、太子參益氣生津,增水行舟,共奏潤腸通便之功。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地參飲具有皮質激素樣作用、增強機體免疫力。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八】草決明茶

【出處】《中醫單方驗方選》

【組成】草決明30克。

【功用】清熱瀉肝,通便。

【主治】各種便秘。

【方解】方以草決明清熱瀉肝,以奏通便泄熱之功。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草決明茶具有通便功能。

【用法】水煎,代茶飲。

【方九】生首烏汁

【出處】《中醫單方驗方選》

【組成】生首烏60克,蜂蜜60克。

【功用】養血,潤腸,通便。

【主治】習慣性便秘。

【方解】津虧血虛,則腸道幹涸,大便不行。方以首烏、蜂蜜養血潤腸,增水行舟,以奏溫潤通便之功。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生首烏汁具有潤腸通便的作用。

【用法】生首烏水煎取汁,加蜂蜜分2次服。

二十八、盜汗、自汗

自汗、盜汗是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證。不因外界環境因素影響,而白晝時時汗出,動輒益甚為自汗;寐中汗出,醒來自止者稱為盜汗。

自汗、盜汗的中醫學病機是由於陰陽失調,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病變髒腑涉及肝、脾胃、肺、腎。病理性質屬虛者為多。自汗多屬氣虛不固,盜汗多屬陰虛內熱。因肝火、濕熱等邪熱所致者,則屬實證。病程久者,或病變重者,則會出現陰陽虛實錯雜的情況。自汗久則可以傷陰,盜汗久則可以傷陽,出現氣陰兩虛,或陰陽兩虛之證。邪熱鬱蒸,病久傷陰,則見虛實兼夾之證等。

【方一】玉屏風散

【出處】《世醫得效方》

【組成】黃芪15克,白術10克,防風6克,黨參10克,浮小麥20克,糯稻根15克,麻黃根10克,煆牡蠣30克(先煎),大棗5枚,甘草6克。

【功用】益氣固表。

【主治】自汗為主,伴有盜汗,以頭、頸、肩背尤為明顯,動則益甚,神倦乏力,麵色少華,肢端欠溫,易患感冒。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

【方解】方以黃芪、白術、人參、甘草益氣固表,浮小麥、糯稻根、麻黃根、煆牡蠣收斂止汗,大棗和中健脾,諸藥合用,共奏益氣固表之功。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玉屏風散有很好的免疫調節和增效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二】黃芪湯

【出處】《兒科證治》

【組成】黃芪9克,黨參9克,白術9克,白芍9克,五味子9克,龍骨15克,牡蠣15克,浮小麥30克,大棗3枚,炙甘草3克。

【功用】益氣固表。

【主治】自汗,盜汗。

【方解】方以黃芪、黨參、白術、大棗、甘草益氣固表,芍藥、五味子、龍骨、牡蠣、浮小麥斂陰止汗,諸藥合用,共收益氣斂陰之功。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黃芪湯能興奮中樞神經係統、增強網狀內皮係統的吞噬功能、提高抗病能力。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三】桂枝湯加減

【出處】《傷寒論》

【組成】桂枝6克,白芍10克,生薑2片,大棗5枚,黃芪10克,浮小麥15克,糯稻根15克,煆龍骨20克(先煎),甘草6克。

【功用】調和營衛。

【主治】自汗為主,汗出遍身,微寒怕風,低熱或不發熱,神疲納呆。舌淡,苔薄白,脈緩。

【方解】方以桂、芍、薑、棗、草調和營衛,黃芪益氣,浮小麥、糯稻根、龍骨收斂止汗,諸藥合用,共奏調營衛,斂汗之功。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桂枝湯對體溫、汗液分泌、腸道蠕動、免疫功能等均具有雙向調節作用,並有抗炎、鎮痛、鎮靜、抗病毒的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四】加減黃芪桂枝五物湯

【出處】《實用中醫兒科學》

【組成】桂枝6克,白芍6克,黃芪9克,大棗3枚,浮小麥15克,煆牡蠣20克,炙甘草6克。

【功用】調和營衛,收斂止汗。

【主治】自汗。

【方解】方以桂、芍、棗、草調和營衛,黃芪益氣,浮小麥、牡蠣收斂止汗,諸藥合用,共奏調營衛,斂汗之功。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加減黃芪桂枝五物湯具有調節免疫功能、鎮靜、止汗的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五】加味生脈散

【出處】《內外傷辨惑論》

【組成】太子參15克,麥冬10克,五味子6克,烏梅6克,枸杞子10克,黃芪10克,碧桃幹10克,糯稻根10克。

【功用】益氣養陰,收斂止汗。

【主治】自汗盜汗屬氣陰兩虛者。

【方解】方以黃芪、太子參、麥冬、五味子、枸杞子、烏梅、碧桃幹益氣養陰,糯稻根收斂止汗,諸藥合用,共奏益氣養陰,收斂止汗之功。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加味生脈散具有提高機體適應性、抑菌以及止汗的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六】芪牡盜汗湯

【出處】《臨床方劑手冊》

【組成】黃芪15克,生地黃15克,白芍12克,五味子10克,龍骨15克,牡蠣15克,地骨皮10克,浮小麥20克。

【功用】益氣養陰,收斂止汗。

【主治】盜汗。

【方解】方以黃芪、生地黃、白芍、五味子、地骨皮益氣養陰,龍骨、牡蠣、浮小麥收斂止汗,諸藥合用,共奏益氣養陰,固表止汗之功。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芪牡盜汗湯具有提高機體免疫力以及止汗的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七】保和丸

【出處】《丹溪心法》

【組成】山楂10克,神曲10克,萊菔子10克,陳皮6克,法半夏6克,茯苓10克,連翹10克,胡黃連6克,黃芩10克,麥芽15克,甘草6克。

【功用】消積化滯,清熱和胃。

【主治】自汗屬脾胃積熱者。

【方解】脾胃積熱,則腠理開泄。方以山楂、神曲、萊菔子、麥芽消積化滯,陳皮、半夏理氣和胃,茯苓利濕,連翹、胡黃連、黃芩清熱,甘草調和諸藥,共奏消積化滯,清熱和胃,以達止汗之功。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保和丸具有增強腸蠕動頻率、提高排空速度的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八】加味曲麥枳術丸

【出處】《實用中醫兒科學》

【組成】焦神曲10克,炒麥芽15克,炒白術10克,炒枳實10克,山楂10克,萊菔子10克,雞內金6克,連翹10克,胡黃連6克,銀柴胡10克。水煎服,每日1劑。

【功用】消積化滯,清熱和胃。

【主治】自汗屬脾胃積熱者。

【方解】脾胃積熱,則腠理開泄。方以山楂、神曲、萊菔子、麥芽消積化滯,白術、陳皮、內金理氣健脾,枳實下氣,連翹、胡黃連、銀柴胡清熱,諸藥合用,共奏消積化滯,清熱和胃,以達止汗之功。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加味曲麥枳術丸具有增強腸蠕動頻率、提高排空速度的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九】止汗粉

【出處】流傳於民間或醫界

【組成】牡蠣粉、五倍子粉各等量。

【功用】收斂止汗。

【主治】自汗或盜汗。

【方解】方以牡蠣粉、五倍子粉外用,以達收斂止汗之功。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止汗粉具有減少汗出的作用。

【用法】調勻,撒布於出汗部位。

二十九、中風

中風是中醫學的一個病名,也是人們對急性腦性管疾病的統稱和俗稱。它是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伴發口眼歪斜、語言不利、半身不遂或無昏倒而突然出現半身不遂為主要症狀的一類疾病。包括西醫的腦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腦梗塞、腦血栓、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等。

中風的病因病機是虛在肝腎,因虛致瘀,瘀阻腦絡,血瘀生風。腎虛是其病理基礎,腎陰虛可致肝陽上亢;腎陽虛可致脾虛生濕,從而產生氣血虧損、陰陽失調的病理變化,而七情內傷、風寒侵襲、煩勞過度、飲食不節等皆為本病的誘發因素。

【方一】牽正散合導痰湯

【出處】《楊氏家藏方》

【組成】白附子12克,僵蠶10克,全蠍5克,法半夏15克,膽南星12克,地龍10克,陳皮6克,鉤藤15克,甘草6克。

【功用】祛風化痰通絡。

【主治】中風中經絡屬風痰阻絡型。

【方解】方以白附子逐風痰,伍以僵蠶、陳皮、半夏、南星增強化痰之力,地龍、全蠍活血通絡,鉤藤熄風,諸藥合用,共奏祛風豁痰通絡之功。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牽正散合導痰湯具有鎮靜、解熱、抗炎、降脂、

改善血液循環、抗血栓形成等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二】熄風化痰湯

【出處】《湖南中醫雜誌》

【組成】鉤藤15克,半夏、天南星、天麻、紅花、生薑、桂枝各10克,竹瀝10毫升,甘草5克,雞血藤30克。

【功用】平肝熄風,化痰通絡。

【主治】中風中經絡屬風痰阻絡型。

【方解】方以天麻、鉤藤平肝熄風,半夏、南星、竹瀝化痰,紅花、雞血藤活血通絡,桂枝、生薑通陽散結,諸藥合用,共奏平肝熄風,化痰通絡之功。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熄風化痰湯具有鎮靜、解熱、抗炎、降脂、改善血液循環、抗血栓形成等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三】培元通經熄風湯

【出處】《湖南中醫雜誌》

【組成】當歸10克,生黃芪30克,生地黃15克,赤芍15克,白芍15克,天竺黃10克(後下),全蠍8克,白蒺藜15克,地龍15克,膽南星10克,竹瀝汁20毫升,天麻15克,鉤藤15克,白附子10克,桂枝10克。

【功用】益氣養血,活血通絡,平肝熄風。

【主治】中風。

【方解】方以黃芪、當歸、赤白芍、地黃益氣養血活血,天竺黃、南星、竹瀝、白附子化痰,天麻、鉤藤、蒺藜平肝熄風,全蠍、地龍活血通絡,桂枝溫陽散結,諸藥合用,共奏益氣養血,活血通絡,平肝熄風之功。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培元通經熄風湯能改變血小板的結構和功能,改善血液濃、黏、聚狀態,促進脂類物質的代謝,擴張血管,增加血流量,改善微循環。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四】散風通絡湯

【出處】《遼寧中醫雜誌》

【組成】稀薟草15克,老鸛草12克,桑枝20克,牛膝12克,秦艽12克,木瓜10克,地龍10克,海風藤15克,丹參12克,赤芍10克,土鱉蟲10克,全蠍6克,僵蠶10克。

【功用】散風活血通絡。

【主治】中風中經絡。

【方解】方以稀薟草、老鸛草、桑枝、秦艽、海風藤散風通絡,木瓜柔筋緩急,牛膝、地龍、丹參、赤芍、土鱉蟲、全蠍、僵蠶活血通絡,諸藥共用,以收散風活血通絡之功。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散風通絡湯具有抗炎、改善血液循環、抗血栓形成等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五】鎮肝熄風湯

【出處】《醫學衷中參西錄》

【組成】代赭石30克,白芍、天冬、玄參、菊花各15克,鉤藤、龜板、龍骨、牡蠣各20克,天麻12克,牛膝18克。

【功用】平肝熄風潛陽。

【主治】中風屬陰虛陽亢型。

【方解】方以代赭石、龜板、龍骨、牡蠣鎮肝潛陽,伍以天麻、鉤藤熄風,白芍、天冬、玄參養陰,菊花清肝,牛膝引血下行,諸藥合用,共奏平肝熄風潛陽之功。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鎮肝熄風湯具有鎮靜、解熱、抗炎、降脂、改善血液循環、抗血栓形成等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六】趙氏中風方

【出處】《中國中醫秘方大全》

【組成】天麻、黃芩、鉤藤、玄參、懷牛膝、丹參、夏枯草各9克,生地黃12克,生牡蠣、石決明各30克。

【功用】平肝熄風,活血通絡。

【主治】中風中經絡。

【方解】方以石決明、生牡蠣鎮肝熄風,伍以天麻、鉤藤平肝熄風,黃芩、夏枯草、生地黃、玄參清熱養陰,丹參、牛膝活血通絡,諸藥合用,共奏平肝熄風,活血通絡之功。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趙氏中風方具有鎮靜、解熱、抗炎、降脂、改善血液循環、抗血栓形成等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七】平肝熄風湯

【出處】《中國中醫秘方大全》

【組成】生地黃20克,山茱萸15克,山藥20克,天麻10克,鉤藤15克,麥冬10克,蟬蛻9克,桑葉10克,菊花10克,知母15克,夏枯草10克,甘草6克。

【功用】平肝熄風,養陰通絡。

【主治】中風中經絡。

【方解】方以天麻、鉤藤平肝熄風,菊花、夏枯草、桑葉、知母、蟬蛻疏散風熱,生地黃、山茱萸、山藥、麥冬養陰,甘草調和諸藥,共奏平肝熄風,養陰通絡之功。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平肝熄風湯具有鎮靜、解熱、抗炎、降脂、改善血液循環、抗血栓形成等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八】羚羊角湯

【出處】《中國中醫秘方大全》

【組成】羚羊角0.3克(銼末衝服),菊花、夏枯草各15克,石決明、龜板各30克,生地黃、鉤藤各20克,白芍15克,牡丹皮、天竺黃、黃芩各10克。

【功用】清肝熄風,開竅。

【主治】中風中髒腑。

【方解】方以羚羊粉清肝開竅,伍以菊花、夏枯草、鉤藤、牡丹皮、黃芩清肝,決明、龜板鎮肝,天竺黃化痰,生地黃、白芍養陰,諸藥合用,共奏清肝熄風、開竅之功。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羚羊角湯具有鎮靜、解熱、抗炎、降脂、改善血液循環、抗血栓形成等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九】滌痰湯加減

【出處】《中國中醫秘方大全》

【組成】法半夏15克,陳皮10克,茯苓、竹茹、膽南星、枳實各12克,鉤藤20克,石菖蒲9克,甘草6克,天麻10克。

【功用】豁痰熄風,開竅。

【主治】中風中髒腑。

【方解】方以南星、菖蒲豁痰熄風,伍以半夏、陳皮、茯苓、竹茹化痰,枳實導滯,天麻熄風,甘草和藥,諸藥共用,共奏豁痰熄風開竅之功。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滌痰湯對降低TC、LDL和對抗脂斑形成方麵具有顯著作用,具有促進脂質排泄的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劑。

三十、頭痛

頭痛是指額、頂、顳及枕部的疼痛,廣義的頭痛尚包括麵部、頸部的疼痛,是由於頭頸部痛覺末梢感受器受到某種致痛因素的刺激,產生異常的神經衝動,經痛覺傳導通路(第Ⅴ、Ⅵ、Ⅹ對腦神經和第1~3對脊神經)至大腦皮層,經大腦的綜合分析,產生的痛覺。頭痛屬於疼痛範疇,是人體對致痛因素的客觀反映。可分為原發性頭痛、繼發性頭痛、顱神經痛和中樞和原發性麵痛及其他頭痛。

中醫理論認為引起頭痛的原因很多,如六淫(風、寒、暑、濕、燥、火)之邪外襲,上犯巔頂,使氣血運行受阻;或內傷病久,氣血不足,失於充養;或痰濁瘀血,阻於經絡,都可導致頭痛。

【方一】顱痛飲

【出處】《浙江中醫雜誌》

【組成】白芍、鉤藤、川芎各30克,細辛15~18克,生石決明60克(先煎)。

【功用】平肝熄風,活血止痛。

【主治】血管性頭痛。

【方解】方以石決明平肝,鉤藤熄風,川芎、細辛散風止痛,白芍養肝陰,諸藥合用,共奏平肝熄風,活血止痛之功。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顱痛飲具有鎮靜、止痛等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二】三生散

【出處】《四川中醫雜誌》

【組成】生草烏、天南星、生白附子各30克,蔥白7個,生薑40克。

【功用】溫經通絡,散寒止痛。

【主治】偏頭痛。

【方解】方以草烏溫經通絡,南星、白附子化痰,蔥、薑散寒,諸藥合用,共奏溫經通絡,散寒止痛之功。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三生散能夠擴張血管促進局部血液循環,促進血液及組織中組織胺和前列腺素的降解,具有鬆弛和激發肌肉,調節神經,從而達到抗炎、消腫、鎮痛等作用。

【用法】將上藥研末調勻,用一層紗布包好,放入鍋內隔水蒸。熱敷痛處,但勿敷眼處。

【方三】頭痛散

【出處】《四川中醫》

【組成】天麻、當歸、菊花、白芷、川芎、丹參、茯苓、白芍、蔓荊子各12克,紅花、生地黃各10克,桃仁6克。

【功用】清熱祛風,活血止痛。

【主治】偏頭痛。

【方解】方以天麻、蔓荊子、白芷、川芎、菊花祛風清熱,當歸、白芍、生地黃、牡丹參、桃仁、紅花養血活血,茯苓健脾,諸藥合用,共奏清熱祛風,活血止痛之功。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頭痛散具有鎮靜、抗炎、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微循環、鎮痛等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四】活血止痛湯

【出處】《陝西中醫》

【組成】當歸10克,川芎35克,菊花12克,白芷、白芥子、香附、柴胡各3克,桃仁9克,甘草3克。

【功用】行氣活血,化痰止痛。

【主治】偏頭痛。

【方解】方以香附、柴胡疏肝理氣,菊花、白芷疏風,白芥子下氣消痰,川芎、當歸、桃仁活血,甘草調和諸藥,共奏行氣活血,化痰止痛之功。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活血止痛湯具有抗炎、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微循環、鎮痛等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劑,分3次服。

【方五】頭風散

【出處】《中醫雜誌》

【組成】白芷75克,川芎30克,川烏30克,生甘草30克,天麻30克。

【功用】祛風止痛,疏風和血。

【主治】肌緊張性頭痛。

【方解】方以白芷、天麻疏散風邪,川烏散寒止痛,川芎行氣活血,甘草調和諸藥,共奏祛風止痛,疏風和血之功。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頭風散具有抗炎、鎮靜、止痛等作用。

【用法】上藥研成細粉,裝瓶備用。每次3克,每日2次。

【方六】通氣散

【出處】《新中醫》

【組成】川芎40克,蓽茇、柴胡、白芷、土鱉蟲各20克,葛根50克,羌活15克,蔓荊子、香附各25克,全蠍10克。

【功用】疏風清熱,散鬱開解,行氣活血,通竅止痛。

【主治】頭痛。

【方解】方以羌活、葛根、蔓荊子、柴胡、白芷疏散風熱之邪,香附、蓽茇調理氣機,川芎、全蠍、土鱉蟲行氣活血通絡,上藥合用,共奏疏風清熱,散鬱開解,行氣活血,通竅止痛之功。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通氣散具有抗炎、鎮靜、止痛、抗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稠度等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七】頭痛停糖漿

【出處】《中醫雜誌》

【組成】丹參15克,當歸10克,白芍10克,川芎12克,雞血藤15克,夏枯草9克,珍珠母20克(先煎),細辛3克(後下),刺蒺藜10克,菊花6克,秦艽10克。

【功用】活血化瘀。

【主治】血管性頭痛。

【方解】方以丹參、當歸、白芍、川芎、雞血藤養血活血,夏枯草、蒺藜、菊花、秦艽祛風平肝瀉熱,珍珠母平肝安神,細辛止痛,諸藥合用,共奏活血化瘀,平肝潛陽,祛風止痛之功。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頭痛停糖漿具有抗炎、鎮靜、止痛、抗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稠度等作用。

【用法】加水1000毫升煎煮後,加入白糖熔化,濃縮至100毫升備用。每日1劑。

【方八】活血止痛湯

【出處】《陝西中醫》

【組成】當歸、川芎、桃仁、菊花、白芥子、香附、柴胡各10克,白芷12克,甘草6克。

【功用】活血止痛。

【主治】頭痛。

【方解】方以桃仁、當歸、川芎養血活血,菊花、白芷疏風,香附、柴胡疏肝理氣,甘草調和諸藥,共奏理氣活血,祛風止痛之功。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活血止痛湯具有抗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稠度、抗炎、止痛等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九】治偏衝劑

【出處】《中醫雜誌》

【組成】川芎、白芷各12克,白芥子、香附、柴胡、鬱李仁各10克,白芍15克,甘草6克。

【功用】活血行氣,通絡止痛。

【主治】頭痛。

【方解】方以川芎行氣活血,以白芷散風,香附、柴胡疏肝理氣,鬱李仁、白芍、甘草斂陰緩急,諸藥合用,共奏活血行氣,通絡止痛之功。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治偏衝劑具有抗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稠度、抗炎、鎮痛等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劑。

三十一、眩暈

眩是指眼花或眼前發黑,暈是指頭暈甚或感覺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轉。二者常同時並見,故統稱為“眩暈”。輕者閉目即止;重者如坐車船,旋轉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惡心、嘔吐、汗出,甚則昏倒等症狀。眩暈的病因複雜,可由神經係統或其他係統的多種病因所引起。

中醫學對本病的認識久遠,認為眩暈屬肝所主,與髓海不足、血虛、痰飲、邪中等多種因素有關。

【方一】張氏眩暈方

【出處】《中國中醫秘方大全》

【組成】澤瀉24克,生白術9克,鉤藤15克。

【功用】健脾利水,消腫。

【主治】內耳眩暈。

【方解】方以澤瀉利水消腫,白術健脾利水,鉤藤平肝潛陽,諸藥合用,共奏健脾利水,平肝熄風之功。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張氏眩暈方具有利尿、消除內耳水腫、鎮靜等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二】半夏白術天麻湯

【出處】《中國中醫秘方大全》

【組成】半夏9克,白術9克,天麻9克,茯苓9克。

【功用】化痰降濁,健脾和胃。

【主治】痰濁中阻型眩暈。

【方解】無痰不作眩。方以半夏燥濕祛痰,白術、茯苓健脾化濕,天麻熄風平肝,諸藥合用,共奏豁痰降濁,健脾和胃之功。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半夏白術天麻湯具有調脂、鎮靜等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三】天麻鉤藤湯

【出處】《中國中醫秘方大全》

【組成】天麻9克,鉤藤9克,石決明30克,山梔9克,茯苓9克,菊花9克,白芍9克,代赭石15克,陳皮9克。

【功用】平肝熄風,和胃降濁。

【主治】肝陽上亢型眩暈。

【方解】諸風掉眩,皆屬於肝。方以天麻、鉤藤平肝熄風,石決明、代赭石鎮肝潛陽,山梔、菊花清肝,芍藥養陰斂肝,陳皮和胃,諸藥合用,共奏平肝熄風、胃降濁之功。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天麻鉤藤湯具有降血壓和調節血脂等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四】補中益氣湯

【出處】《中國中醫秘方大全》

【組成】黨參9克,黃芪15克,白術9克,陳皮9克,升麻9克,歸身9克,鉤藤9克,半夏9克,茯苓9克。

【功用】補中益氣,養血熄風。

【主治】中氣不足型眩暈。

【方解】氣血虧虛,清竅失養,則發為頭暈目眩。方以參、芪、苓、術、草益氣健脾,升麻、柴胡提升清氣,半夏、陳皮理氣和中,當歸養血和血,諸藥合用,共奏補中益氣、養血熄風之功。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補中益氣湯具有改善微循環,增加血流量,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脂質代謝等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五】益氣養血湯

【出處】《中國中醫秘方大全》

【組成】黃芪15克,黨參9克,白術9克,茯苓9克,當歸9克,川芎6克,白芍9克,鉤藤9克,珍珠母30克。

【功用】益氣養血,熄風安神。

【主治】主治氣血二虛型眩暈。

【方解】氣血虧虛,清竅失養,則發為頭暈目眩。方以參、芪、苓、術益氣健脾,歸、芍、芎養血和血,鉤藤、珍珠母平肝熄風,諸藥合用,共奏益氣養血,熄風安神之功。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益氣養血湯具有改善微循環,增加血流量,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脂質代謝,鎮靜等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六】止暈方

【出處】《中華醫藥化工》

【組成】煆磁石30克(先煎),石決明18克(先煎),生牡蠣30克(先煎),白蒺藜12克,製稀薟9克,西羌活1.2克,北細辛0.45克,甘杞子15克,製首烏5克,紫河車5克,炒當歸9克,炒白芍9克,五味子2.4克,白沙參3克,炙黃芪12克,旋覆花5克(包煎),海蛤粉5克(包煎),南沙參12克,法半夏5克,橘絡紅各3克,川貝母5克(杵),夏枯草9克,雲茯苓9克。

【功用】補精益氣,安神和絡化痰,佐以熄風潛陽。

【主治】眩暈症(美尼爾氏綜合征)。

【方解】本症既非單純風、火、痰之實證,亦非單純之氣血不足、肝腎虧虛之虛候,而是精氣不足,肝腎並虛,肝陽痰火為患。病情複雜,治應標本兼顧,陰陽並補,氣血兩益,肝腎同滋。痰火固宜清化,然病久痰逆絡痹,須兼而治之,故溫清潤化同用,苦降和絡並施,佐以石決明、牡蠣、白蒺藜,平肝熄風潛陽。用羌活、細辛者,取其引藥上下分行。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止暈方具有鎮靜,解熱、抗炎、鎮痛,改善脂質代謝等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七】二陳湯

【出處】《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半夏、橘紅各5兩,白茯苓3兩,甘草1兩5錢。

【功用】燥濕化痰,理氣和中。

【主治】濕痰為患,胸膈痞悶,頭痛惡心。

【方解】痰濕困阻,則清陽不升,清竅失養,發為眩暈。方以半夏、橘紅化痰理氣,茯苓健脾利濕,甘草調和諸藥,共奏燥濕化痰,理氣和中之功。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二陳湯具有改善脂質代謝的作用。

【用法】每服4錢,用水1盞,生薑7片,烏梅1個,同煎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方八】八風散

【出處】《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藿香8兩,白芷、前胡各1斤,黃芪、甘草、人參各2斤,羌活、防風各3斤。

【功用】疏散風邪,清利頭目。

【主治】風氣上攻,頭目眩暈。

【方解】無風不作眩。方以藿香、白芷、羌活、防風疏散風邪,前胡理氣化痰,黃芪、人參、甘草補氣,諸藥合用,扶正祛邪,以收散風邪,利頭目之功。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八風散具有抗炎、解熱、鎮痛、提高機體免疫力等作用。

【用法】上為細末,每服2錢,食後溫服。

【方九】下痰丸

【出處】《增補驗方新編》

【組成】白礬1兩,細茶葉5錢。

【功用】化痰祛風。

【主治】風痰眩暈。

【方解】方以白礬化痰祛風,風祛痰消則眩暈自止。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下痰丸具有降脂、抗炎等作用。

【用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丸,食遠薑湯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