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兒 科
一、小兒消化不良
小兒消化不良為兒科多發病。臨床上以腹瀉、不消化便、食欲減退、腹脹、腹痛、伴有惡心、嘔吐、糞便鏡檢可見大量脂肪球為特征,若治療不得當,可遷延不愈,影響小兒生長發育,易演變成營養不良、佝僂病、貧血等慢性疾病。
【方一】疳瀉驗方
【出處】《遼寧中醫雜誌》
【組成】龜板、鱉甲、穿山甲、雞內金、刺蝟皮各10克,蛇蛻1條,雄豬肝中心葉1具。
【功用】消癥散結,益氣止瀉。
【主治】小兒消化不良氣血兩虛兼有瘀血者。
【方解】龜板、鱉甲性平味甘,滋陰補血,益腎健骨,消癥散結,主治骨痿、囟門不合、骨蒸潮熱、癥瘕積聚;穿山甲味淡性平,活血通絡而走竄,無處不至,能通髒腑經絡,透達關竅,引諸藥直達痛所,散癥瘕,破積聚;雞內金為健脾胃、助消化、消積滯、除脹滿、治嘔吐、止瀉利之佳品;蛇蛻性平味鹹,祛風,定驚,殺蟲,治解顱、目翳、弄舌、搖頭;剌蝟皮降氣定驚、益腎、澀精、止瀉;豬肝能補肝養血明目,醫血虛萎黃、雀目夜盲、脾虛浮腫、瀉利。以上7味藥均為血肉有情之品,以豬肝為主,其它為佐為輔,補而不雍,香而不燥,攻而不猛,塞而不滯,對肝脾胃均有補益之功,並有消積聚、散癥瘕、益氣血止瀉利之效。
【藥理】該方的構成具有增強消化與免疫功能、調整植物神經功能、改善營養狀況和微循環等作用。
【用法】前6味藥研末過籮;然後用竹刀(在整個製作過程中忌用鐵器)把豬肝中心葉割下,放在砂鍋內,置於文火上,再用竹筷將豬肝穿成無數小洞,撒上藥粉並搗入小洞內,隨熔隨撒,直到藥粉撒完,豬肝焙幹黃為度(防止烤成焦黑),最後取出用石臼研粉過籮裝瓶密封防潮。每日服3次,每次3克,溫開水衝服或伴隨飲食同吃亦可。
【方二】驗方
【出處】《中國民間療法》
【組成】蔥白1根,生薑15克。
【功用】通陽散結。
【主治】小兒消化不良。
【方解】蔥白為百合科植物蔥的鱗莖,性味辛溫,有發表散寒,通陽散結之功;生薑性味辛溫,能發汗解表,祛風散寒。
【藥理】蔥白含揮發油,其揮發油對白喉杆菌、葡萄球菌等有抑製作用,並對多種皮膚真菌有抑製作用;生薑含揮發油,油中主要為薑醇、薑烯、水芹烯、檸檬醛、芳香醇、甲基庚烯酮、壬醛等,尚含辣味成分薑辣素,對傷寒杆菌、霍亂弧菌、陰道滴蟲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殺作用,並有止嘔、退熱的作用。
【用法】共搗碎後加入茴香粉9克,混勻後炒熱(以皮膚能忍受為度),用紗布包好敷於臍部。每日1~2次直到治愈。
【方三】升清降濁湯
【出處】《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
【組成】蒼術10克,白術10克,炒薏米10克,茯苓10克,藿香8克,葛根8克,荷葉6克,陳皮8克,扁豆8克,白蔻8克,神曲6克。
【功用】健脾和胃止瀉。
【主治】小兒消化不良性腹瀉。
【方解】方中蒼術、白術、炒薏米、茯苓、藿香、葛根、荷葉運脾化濕,升清止瀉;陳皮、扁豆、白蔻和胃降濁;神曲助消化。全方配伍,切合“脾升清,胃降濁”。
【藥理】蒼術、白術、炒薏米、茯苓、藿香、葛根、荷葉、白蔻、扁豆能增強澱粉酶的活性和左旋木糖吸收率,以健運脾土;茯苓有利尿的功能,能提高機體免疫力,抗腫瘤、抗心肌缺血,降血糖;神曲含有乳酸杆菌及澱粉酶,助消化,抑製腸管發酵,抑製致病性大腸杆菌的生長;陳皮對消化道有緩和作用,利於胃腸積氣的排出,並能促進胃液分泌,有助於消化,還能刺激呼吸道黏膜,使分泌增多,痰液稀釋,有利於排出;甘草有抗炎、抗氧化等作用。
【用法】每天1劑,水煎分3次服。
【方四】大承氣湯加減
【出處】《中國中醫急症》
【組成】大黃8克(後下),芒硝8克,枳實10克,厚樸8克。症狀消除後以扁豆、山藥、薏苡仁、法半夏、茯苓、白術健脾和胃。
【功用】蕩滌腸胃。
【主治】小兒消化不良。
【方解】方中大黃苦寒,既能挫其熱勢,又可瀉下通便;芒硝性寒軟堅潤燥,助大黃瀉熱蕩積、推陳致新;佐以枳實、厚樸行氣放結,消食除滿;茯苓、白術健脾和胃。如此腑通胃和,則病去體安。
【藥理】大黃有瀉下作用;芒硝所含主要成分為硫酸鈉,能使腸道引起機械性的刺激,促進腸蠕動而致泄;枳實對胃腸道平滑肌有促動力作用,可興奮胃腸平滑肌,使胃腸運動收縮節律增強而有力,增強胃排空;厚樸有抗菌、鎮靜中樞神經、肌肉鬆弛、抗潰瘍等作用;白術、茯苓、扁豆能增強澱粉酶的活性和左旋木糖吸收率,以健運脾土,升陽化濕,收斂止瀉;山藥、薏苡仁能調節消化酶的分泌,增強消化與免疫功能。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3次服,5天為1療程,共用10天。
【方五】四磨湯
【出處】《醫學理論與實踐》
【組成】木香、枳殼、烏藥、檳榔。
【功用】消食導滯理氣。
【主治】小兒消化不良。
【方解】木香、枳殼行氣寬中,烏藥行氣止痛,檳榔消食行氣,主消素食。
【藥理】四磨湯中木香含木香內酯、木香堿,能使大腸興奮,收縮力加強,蠕動加快,可緩解胃腸氣脹所致的腹脹;烏藥可以加速血液循環,有促進腸蠕動的作用;枳殼對胃腸道平滑肌有一定的興奮作用,可使胃腸運動收縮節律性增加;檳榔含檳榔次堿等,可治食積、氣滯、腹脹、便秘等。綜上所述,四磨湯具有促進胃腸蠕動、改善消化功能、促進食物消化吸收的作用,從而達到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目的。
【用法】每次1支,每日3次,2周為1療程。
【方六】胃安通降湯
【出處】《新中醫》
【組成】枳實30克,莪術15克,威靈仙、青皮、陳皮各10克,炒萊菔子20克。
【功用】消積導滯,理氣通降。
【主治】小兒消化不良。
【方解】枳實、莪術、炒萊菔子、青皮、陳皮、威靈仙消積導滯,理氣通降。
【藥理】枳實、莪術、青皮對胃腸道平滑肌有促動力作用,可興奮胃腸平滑肌,使胃腸運動收縮節律增強而有力,增強胃排空;威靈仙有促進腸平滑肌運動和調節胃腸運動功能作用。
【用法】每天1劑,水煎取汁300毫升,分早、晚餐前30分鍾各服150毫升。
【方七】驗方
【出處】《中醫雜誌》
【組成】烏梅10克,生地黃15克,炒麥芽20克。
【功用】消食和胃,養陰生津。
【主治】小兒消化不良屬胃腎陰虛。
【方解】烏梅味酸,善清涼收澀,既能養陰,又能降虛熱,又可和胃生津,配以生地黃其功大增,胃陰虛得補,虛熱則平,又加炒麥芽消食和中,健脾和胃,故對小兒消化不良患者起到極好的治療效果。
【藥理】烏梅對多種致病菌有抑製作用,並有抗過敏和緩解平滑肌痙攣的作用;麥芽含有澱粉酶,能消化糖類;生地黃具有降壓、鎮靜、抗炎、抗過敏、強心、利尿、調節免疫功能等作用。
【用法】水煎取汁200毫升,放入白糖適量調至口味適中,做為冷飲料,囑患兒每次20~30毫升,每2小時服1次,每日1劑,6劑為1個療程。
【方八】消化合劑1號
【出處】《遼寧中醫雜誌》
【組成】白術、茯苓各3克,木香、砂仁、白豆蔻各6克,焦山楂、炒神曲、炒麥芽各10克,雞內金6克,香附3克,秦皮9克,陳皮6克,車前子9克,澤瀉6克,木通、甘草各3克。
【功用】健脾利濕,理氣導滯,開胃消食,清熱燥濕。
【主治】小兒消化不良。
【方解】白術、茯苓、車前子、澤瀉、木通健睥和胃,利小便而實大便;木香、砂仁、白豆蔻、陳皮理氣導滯;焦山楂、炒神曲、炒麥芽、雞內金開胃助消化;秦皮清熱燥濕:甘草調和諸藥。全方共收健脾利濕,理氣導滯,開胃消食,清熱燥濕之功。
【藥理】茯苓有利尿的功能,能提高機體免疫力,抗腫瘤、抗心肌缺血,降血糖;神曲含有乳酸杆菌及澱粉酶,助消化,抑製腸管發酵,抑製致病性大腸杆菌的生長;麥芽含有澱粉酶,能消化糖類;山楂消肉食,刺激胃液分泌,使胃內遊離鹽酸增加,能消化蛋白質;雞內金含有胃激素,能增加胃液分泌量,提高酸度及消化力,增強胃腸蠕動,加快胃的排空;秦皮對腸道某些革蘭氏陰性杆菌有抑製作用;砂仁對消化係統有調整的作用,可促進胃腸蠕動,增強消化吸收功能,防治應激性潰瘍,可增強人體免疫功能。綜上所述,全方可以增強胃腸功能,提高胃排空率,緩解腸痙攣,調整胃腸蠕動,抑製腸道致病。
【用法】加水500毫升,煎至90毫升即成,3~6個月患兒,每次服5毫升;7~11個月患兒,每次服10毫升;1~1.5歲患兒,每次服20毫升;1.6~3歲患兒,每次服30毫升。每日3次,7天為1個療程。
【方九】三仙散
【出處】《藥膳食療》
【組成】焦山楂、焦麥芽、焦神曲各600克。
【功用】消食化滯。
【主治】小兒宿食停滯,消化不良,腹滿脹痛,飲食減少等。
【方解】焦山楂、焦神曲、焦麥芽消食化積行氣,和胃健脾。
【藥理】神曲含有乳酸杆菌及澱粉酶,助消化,抑製腸管發酵,抑製致病性大腸杆菌的生長;麥芽含有澱粉酶,能消化糖類;山楂消肉食,刺激胃液分泌,使胃內遊離鹽酸增加,能消化蛋白質。
【用法】共研細末和勻,每服3克,每日2次,開水送服。
【方十】二聖散
【出處】《藥膳食療》
【組成】橘紅500克,甘草240克,細鹽25克。
【功用】理氣健脾,燥濕化痰。
【主治】消化不良、積滯少食。
【方解】橘紅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甘草益氣補中,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
【藥理】橘紅對消化道有緩和作用,利於胃腸積氣的排出,並能促進胃液分泌,有助於消化,還能刺激呼吸道黏膜,使分泌增多,痰液稀釋,有利於排出;甘草有抗炎、抗氧化等作用。
【用法】水煎煮爛,取出曬幹,再研細末。每服6克,淡薑湯送下。
【方十一】三子養親湯
【出處】《藥膳食療》
【組成】山楂核、萊菔子、白芥子各等份。
【功用】消食化痰,利氣宣導。
【主治】痰食積滯所致消化不良。
【方解】山楂消食化積行氣;萊菔子消食除脹,降氣化痰;白芥子溫肺化痰,利氣,散結消腫。
【藥理】山楂消肉食,刺激胃液分泌,使胃內遊離鹽酸增加,能消化蛋白質;萊菔子具有抗菌、抗真菌、抗病毒、降壓、增加離體兔回腸節律性收縮的作用,抑製小鼠胃排空的作用;白芥子使唾液分泌及澱粉酶活性增加,小劑量可刺激胃黏膜,增加胃液及胰液的分泌。
【用法】水煎服。
【方十二】醒脾散
【出處】《藥膳食療》
【組成】高良薑450克,小茴香(炒)240克,甘草360克。
【功用】散寒止痛,理氣和胃。
【主治】用於嘔吐酸水,小腹脹滿,不思飲食,傷冷泄瀉等。
【方解】高良薑散寒止痛,溫中止嘔;小茴香散寒止痛,理氣和胃;甘草益氣補中,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
【藥理】高良薑根莖含揮發油、黃酮類、高良薑素、山萘素、山萘酚、榭皮素、高良薑酚等,煎液對多種細菌有不同程度的抗菌作用;茴香含揮發油(茴香油)等,能增強胃腸蠕動,排出胃腸中積氣,因而有助於緩解痙攣,減輕疼痛;甘草其所含甘草次酸、甘草鋅能治療急慢性炎症。
【用法】共放入120克麻油中煎至油幹為度,加入500克食鹽炒,涼後研細末。每用3克,白開水送服,每日3次。
二、遺尿症
遺尿是指3周歲以上的小兒,在睡眠中不能自主控製排尿。多數發生於夜間,引起遺尿除少數由於尿路病變,蟯蟲病,脊柱裂等所致,絕大多數因大腦皮質及皮質下中樞功能失調引起。
【方一】遺尿方
【出處】《實用中醫藥雜誌》
【組成】桑螵蛸、烏藥、覆盆子、川斷、淫羊藿、鎖陽、炒雞內金、山萸肉、金櫻子、五味子各12克,益智仁9克,肉桂4克,製附片6克,山藥15克,煆龍骨、煆牡蠣各20克。
【功用】補腎助陽,益氣固澀,止遺尿。
【主治】小兒遺尿。
【方解】方中淫羊藿、鎖陽、山萸肉補肝腎、固精氣、縮小便,烏藥溫腎散寒,桑螵蛸固腎而縮小便,金櫻子酸澀而收小便,五味子補腎固精、收納腎氣而止小便。全方配伍共奏補腎助陽,益氣固澀,止遺尿之功。
【藥理】桑螵蛸有輕微抗利尿、降糖降血脂、促進消化液分泌及斂汗作用;山藥、肉桂具有增強肌體的免疫功能,強心、降壓、降血糖、利尿、抗衰老、抗腫瘤、抗疲勞、抗病毒、鎮靜、鎮痛等作用;覆盆子有抗利尿作用並對大腦皮質有良好的調節作用;附子有強心、抗炎、抗氧化的作用;雞內金含有胃激素,能增加胃液分泌量,提高酸度及消化力,增強胃腸蠕動,加快胃的排空;川斷、鎖陽、益智仁有調節內分泌功能的作用;烏藥有抗乙酰膽堿的收縮效應,能解除平滑肌的痙攣,鬆馳膀胱逼尿肌作用,故接受治療的患兒易自醒;龍骨能抗驚厥、減輕骨骼肌的興奮性;金櫻子有抑菌、收斂、止瀉作用;牡蠣有鎮靜、鎮痛、抗驚厥、降血脂、抗凝血、抗血栓作用。
【用法】每日1劑,早上、中午水煎服,晚上控製飲水。
【方二】縮尿散
【出處】《柳州醫學》
【組成】五倍子、吳茱萸、小茴香、補骨脂、附子各等份,碾碎成細末,搖勻,裝瓶備用。
【功用】調補心腎、健脾益肺、固精止澀,縮小便。
【主治】小兒遺尿。
【方解】故在治療上以五倍子、吳茱萸、小茴香、補骨脂、附子溫腎健脾,縮泉澀精。全方具有調補心腎、健脾益肺、固精止澀、縮小便的作用,取腎經之湧泉、任脈之神厥穴外敷,這樣,下元虛冷得以溫煦,膀胱的製約能力得以恢複,遺尿可止。
【藥理】五倍子對小腸有收斂作用,可減輕腸道炎症止腹瀉,並有抑菌作用;附子有強心、抗炎、抗氧化的作用;吳茱萸有健胃、鎮痛、止幹嘔和止噯酸等功效,有利尿作用,並對大腸杆菌有強力的抑製作用,對豬蛔蟲有顯著殺蟲作用;補骨脂有調節內分泌功能的作用;茴香含揮發油(茴香油)等,能增強胃腸蠕動,排出胃腸中積氣,因而有助於緩解痙攣,減輕疼痛。
【用法】取上藥粉約20克,用溫開水調成厚糊狀,外敷神闕穴、湧泉穴(雙側),用膠布固定,每晚睡前進行敷貼,次日晨起時將藥取下,如有敷藥處起紅疹者可改用植物油調敷,10天為一個療程。
【按語】在飲食上忌生冷苦寒之品,睡前2小時少飲水及飲料,夜間家長可喚醒排尿1次,年長兒則應多給予安慰,幫助其克服緊張情緒,消除自卑感,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方三】縮泉湯加味
【出處】《浙江中醫雜誌》
【組成】益智仁、金櫻子、淡吳萸、五味子各5克,烏藥、牡蠣、桑螵蛸各10克,山藥15克。
【功用】益氣溫腎止遺。
【主治】小兒遺尿。
【方解】益智仁暖腎溫陽;金櫻子酸澀而收小便;淡吳萸溫腎健脾,縮泉澀精;牡蠣、桑螵蛸收斂固澀;五味子補腎固精、收納腎氣而止小便;烏藥溫腎散寒;山藥補氣健脾益胃。
【藥理】桑螵蛸有輕微抗利尿、降糖降血脂、促進消化液分泌及斂汗作用;五味子對神經係統各級中樞都有興奮作用,可消除疲勞,提高大腦皮層的調節作用,既可起到醒腦作用,又可起到解痙作用;吳茱萸有健胃、鎮痛、止幹嘔和止噯酸等功效,有利尿作用;益智仁有調節內分泌功能的作用;牡蠣有鎮靜、鎮痛、抗驚厥、降血脂、抗凝血、抗血栓作用;烏藥有抗乙酰膽堿的收縮效應,能解除平滑肌的痙攣,鬆馳膀胱逼尿肌作用,故接受治療的患兒易自醒;金櫻子有抑菌、收斂、止瀉作用;山藥具有增強肌體的免疫功能,強心、降壓、降血糖、利尿、抗衰老、抗腫瘤、抗疲勞、抗病毒、鎮靜、鎮痛等作用。
【用法】每劑服1.5天,10天為1療程。
【方四】補腎止遺湯
【出處】《中醫藥學刊》
【組成】黃芪15克,五味子、覆盆子、益智仁各10克,烏藥8克,菟絲子10克,肉桂8克,桑螵蛸10克,麻黃5克。
【功用】益氣溫腎止遺。
【主治】小兒遺尿。
【方解】方中黃芪益氣健脾;肉桂溫補腎陽;菟絲子溫腎化氣,固澀益精;益智仁暖腎溫陽可助肉桂溫暖下元,又有固澀縮尿之功;桑螵蛸補腎助陽,固澀縮尿;麻黃宣通氣機,散發津液,凋節水道;五味子補腎養心,收斂固澀;覆盆子益腎固精縮尿;烏藥溫腎縮泉。
【藥理】麻黃含有生物堿具有興奮中樞神經、引起精神興奮作用;五味子對神經係統各級中樞都有興奮作用,可消除疲勞,提高大腦皮層的調節作用,既可起到醒腦作用,又可起到解痙作用;烏藥有抗乙酰膽堿的收縮效應,能解除平滑肌的痙攣,鬆馳膀胱逼尿肌作用,故接受治療的患兒易自醒;桑螵蛸有輕微抗利尿、降糖降血脂、促進消化液分泌及斂汗作用;益智仁有調節內分泌功能的作用;菟絲子有抗利尿作用並對大腦皮質有良好的調節作用;黃芪、肉桂具有增強肌體的免疫功能,強心、降壓、降血糖、利尿、抗衰老、抗腫瘤、抗疲勞、抗病毒、鎮靜、鎮痛等作用;覆盆子有抗利尿作用並對大腦皮質有良好的調節作用。補腎止遺湯治療遺尿症具有療效確切,其作用可能是通過溫腎固澀,改善了機體,提高了體內去氨加壓素分泌水平,從而使遺尿症狀消失。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五】益氣固腎湯
【出處】《河北中醫》
【組成】黃芪、煆牡蠣各20克,黨參、淮山藥各15克,五味子、山茱萸、益智仁、桑螵蛸、炙雞內金各8克,升麻、炙甘草各3克。尿頻數清長胃寒者加肉桂(後下)2克。
【功用】培元益氣、補腎縮尿。
【主治】小兒遺尿。
【方解】方中黃芪、黨參、白術、淮山藥補氣健脾益胃;五味子、山茱萸、益智仁、桑螵蛸補腎培元,固精縮尿;煆牡蠣固澀收斂;升麻協同黃芪、黨參而升舉陽氣;炙雞內金消食健胃止遺,又能使諸藥補而不膩。諸藥合用,共奏培元益氣、補腎縮尿之功。
【藥理】黃芪、黨參、山藥、肉桂具有增強肌體的免疫功能,強心、降壓、降血糖、利尿、抗衰老、抗腫瘤、抗疲勞、抗病毒、鎮靜、鎮痛等作用;桑螵蛸有輕微抗利尿、降糖降血脂、促進消化液分泌及斂汗作用;五味子對神經係統各級中樞都有興奮作用,可消除疲勞,提高大腦皮層的調節作用,既可起到醒腦作用,又可起到解痙作用;益智仁有調節內分泌功能的作用;雞內金含有胃激素,能增加胃液分泌量,提高酸度及消化力,增強胃腸蠕動,加快胃的排空;牡蠣有鎮靜、鎮痛、抗驚厥、降血脂、抗凝血、抗血栓作用;升麻有鎮痛、消炎、升高白細胞、解熱、抗驚厥、抗凝、抗菌作用。
【用法】根據不同年齡增減藥物劑量。水煎服,每日1劑,7日為1療程。
【方六】溫腎縮泉湯
【出處】《光明中醫》
【組成】山藥、桑螵各9克,肉桂6克,烏藥6克,益智仁6克,通草3克,菟絲子6克,覆盆子6克。
【功用】補腎益氣,健脾,固攝下焦。
【主治】小兒遺尿。
【方解】山藥健脾益腎;桑螵、肉桂、烏藥、益智仁溫腎收澀;菟絲子溫腎化氣,固澀益精;覆盆子益腎固精縮尿;通草利水通淋。
【藥理】通草、菟絲子、覆盆子有抗利尿作用並對大腦皮質有良好的調節作用;烏藥有抗乙酰膽堿的收縮效應,能解除平滑肌的痙攣,鬆馳膀胱逼尿肌作用,故接受治療的患兒易自醒;肉桂具有增加胃血流量和細胞保護作用,且有很強的分解脂肪作用;益智仁有調節內分泌功能的作用;山藥具有增強肌體的免疫功能,強心、降壓、降血糖、利尿、抗衰老、抗腫瘤、抗疲勞、抗病毒、鎮靜、鎮痛等作用;桑螵蛸有輕微抗利尿、降糖降血脂、促進消化液分泌及斂汗作用。
【用法】上藥共煎取30毫升,每日1劑。晚飯前服用,4周為一療程。
【方七】遺尿方
【出處】《新中醫》
【組成】黃芪20克,黨參、菟絲子、桑螵蛸、金櫻子、覆盆子各10克,益智仁、肉蓯蓉、五味子各8克。
【功用】宣肺溫腎健脾、固精縮尿止遺。
【主治】小兒遺尿。
【方解】益智仁溫脾暖腎,固精縮尿;桑螵蛸補腎助陽,固精縮尿;金櫻子固精縮尿;覆盆子益腎固精縮尿;黃芪補脾益肺以製水;黨參補中益氣,升陽舉陷,恢複膀胱決瀆功能;五味子收斂止遺;菟絲子補益腎精,固脬止遺;肉蓯蓉溫散下焦虛冷,以助膀胱氣化。諸藥合用,共奏宣肺溫腎健脾、固精縮尿止遺之效。
【藥理】桑螵蛸有輕微抗利尿、降糖降血脂、促進消化液分泌及斂汗作用;菟絲子有抗利尿作用並對大腦皮質有良好的調節作用;黃芪、黨參、肉蓯蓉具有增強肌體的免疫功能,強心、降壓、降血糖、利尿、抗衰老、抗腫瘤、抗疲勞、抗病毒、鎮靜、鎮痛等作用;覆盆子有抗利尿作用並對大腦皮質有良好的調節作用;五味子對神經係統各級中樞都有興奮作用,可消除疲勞,提高大腦皮層的調節作用,既可起到醒腦作用,又可起到解痙作用;金櫻子有抑菌、收斂、止瀉作用;益智仁有調節內分泌功能的作用。
【用法】以上劑量為5歲患兒用量,具體視患兒年齡大小調整。每天1劑,水煎,分早、午、晚3次服,7天為1療程。服藥期間,囑患兒白天不宜過度玩耍,以免疲勞貪睡,晚飯後注意控製飲水量,並囑家長臨睡前提醒患兒排尿,入睡後按時喚醒1~2次,從而逐步形成能自行排尿的習慣。
【方八】清心蓮子飲
【出處】《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
【組成】石蓮子10克,黃芪10克,黨參8克,麥冬6克,黃芩5克,地骨皮6克,茯苓7克,車前子7克,甘草5克。
【功用】清心滋腎、安神固脬。
【主治】小兒遺尿。
【方解】方中石蓮子甘澀平,能清心火,固腎澀精,交通心腎;人參、黃芪益氣;麥冬養陰;黃芩、地骨皮、甘草、茯苓、車前子清熱,共奏清心滋腎、安神固脬之功,使陰平陽秘,水火既濟,遺尿自愈。
【藥理】蓮子具有收斂作用;黃芪、黨參具有增強肌體的免疫功能,強心、降壓、降血糖、利尿、抗衰老、抗腫瘤、抗疲勞、抗病毒、鎮靜、鎮痛等作用;麥冬有鎮咳祛痰、強心利尿作用;黃芩、地骨皮具有廣泛抗菌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等均有抑製作用;茯苓能增強澱粉酶的活性和左旋木糖吸收率;車前草有利尿、祛痰、抑菌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九】縮泉丸合升陷湯加味
【出處】《雲南中醫中藥雜誌》
【組成】益智仁20克,烏藥20克,山藥30克,黃芪60克,升麻5克,桔梗5克,柴胡5克,白芍30克,五味子15克,龍骨30克,牡蠣30克,菖蒲15克。
【功用】升陽補氣,培元補腎,固澀小便。
【主治】小兒遺尿。
【方解】舉元煎升陽補氣,縮泉丸培元補腎,固澀小便。而小兒有“肝強脾弱”特點,輔以白芍平肝,而其味酸有收澀之功,合五味子、龍骨、牡蠣收斂固澀小便,加菖蒲清心醒神,則遺尿可治矣。
【藥理】黃芪、山藥具有增強肌體的免疫功能,強心、降壓、降血糖、利尿、抗衰老、抗腫瘤、抗疲勞、抗病毒、鎮靜、鎮痛等作用;五味子對神經係統各級中樞都有興奮作用,可消除疲勞,提高大腦皮層的調節作用,既可起到醒腦作用,又可起到解痙作用;龍骨能抗驚厥、減輕骨骼肌的興奮性;牡蠣有鎮靜、鎮痛、抗驚厥、降血脂、抗凝血、抗血栓作用;烏藥有抗乙酰膽堿的收縮效應,能解除平滑肌的痙攣,鬆馳膀胱逼尿肌作用,故接受治療的患兒易自醒;益智仁有調節內分泌功能的作用;升麻有鎮痛、消炎、升高白細胞、解熱、抗驚厥、抗凝、抗菌作用;石菖蒲可提高大腦對夜尿警覺點的興奮性,改變睡眠深度,打破夜尿症的排尿習慣,從而控製夜間排尿。
【用法】以上藥物冷水浸泡30分鍾後,武火煎開,再以文火煎煮15分鍾即倒出藥液。連續煎藥3次,3次藥液混合均勻。年齡大的患兒每次服藥150毫升,每4小時服藥1次。年齡小的患兒每次服藥數湯匙,每隔1小時左右服藥1次,采取時時頻服的方法。
【方十】益腎縮尿湯
【出處】《陝西中醫》
【組成】益智仁、山藥、山茱萸各10~30克,沙蒺藜、覆盆子、芡實、金櫻子、桑螵蛸、懷牛膝、台烏藥各5~15克,龍骨、牡蠣各15~30克。
【功用】溫腎固精縮尿,澀精止遺。
【主治】小兒遺尿。
【方解】益腎縮尿湯以益智仁、沙蒺藜、山藥溫腎固精縮尿為君藥;桑螵蛸、覆盆子、山茱萸、芡實、金櫻子澀精止遺縮尿共為臣藥;台烏藥、龍骨、牡蠣、懷牛膝行氣安神引藥入經共為佐使;諸藥合用使腎氣複,膀胱約束有權,則遺尿、尿頻可愈。方中用藥多為酸、甘、微溫之品,下焦濕熱、陰虛火旺者本方忌用。
【藥理】山藥、懷牛膝具有增強肌體的免疫功能,強心、降壓、降血糖、利尿、抗衰老、抗腫瘤、抗疲勞、抗病毒、鎮靜、鎮痛等作用;桑螵蛸有輕微抗利尿、降糖降血脂、促進消化液分泌及斂汗作用;烏藥有抗乙酰膽堿的收縮效應,能解除平滑肌的痙攣,鬆馳膀胱逼尿肌作用,故接受治療的患兒易自醒;益智仁有調節內分泌功能的作用;覆盆子有抗利尿作用並對大腦皮質有良好的調節作用;金櫻子、沙蒺藜、芡實有抑菌、收斂、止瀉作用;龍骨能抗驚厥、減輕骨骼肌的興奮性;牡蠣有鎮靜、鎮痛、抗驚厥、降血脂、抗凝血、抗血栓作用;山茱萸有抑菌、抗凝、降糖、利尿、增強免疫功能、抗氧化、收斂的作用。
【用法】每日1劑,水煎至200毫升,早晚兩次分服;治療期間睡前禁止飲水,忌食辛辣食物;5天為1療程。
【方十一】桑螵蛸散加減
【出處】《實用中醫兒科手冊》
【組成】黨參10克,黃芪10克,白術10克,桑螵蛸10克,菟絲子10克,益智仁10克,巴戟天10克,石菖蒲10克。
【功用】益氣溫腎,固攝下元。
【主治】小兒遺尿下元虛寒型。
【方解】方中黃芪、黨參、白術補氣健脾益胃;桑螵蛸澀精止遺縮尿;益智仁溫脾暖腎,固精縮尿;菟絲子、巴戟天溫腎化氣,固澀益精;石菖蒲交通心腎、清心醒腦。
【藥理】桑螵蛸有輕微抗利尿、降糖降血脂、促進消化液分泌及斂汗作用;菟絲子有抗利尿作用並對大腦皮質有良好的調節作用;黃芪、黨參、白術、巴戟天具有增強肌體的免疫功能,強心、降壓、降血糖、利尿、抗衰老、抗腫瘤、抗疲勞、抗病毒、鎮靜、鎮痛等作用;益智仁有調節內分泌功能的作用;石菖蒲可提高大腦對夜尿警覺點的興奮性,改變睡眠深度,打破夜尿症的排尿習慣,從而控製夜間排尿。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十二】補中益氣湯加減
【出處】《實用中醫兒科手冊》
【組成】黃芪10克,黨參10克,白術10克,山藥10克,陳皮6克,升麻6克,當歸10克,益智仁10克,五味子6克,金櫻子10克。
【功用】益氣補脾,培元固澀。
【主治】小兒遺尿脾肺氣虛型。
【方解】金櫻子酸澀而收小便;益智仁暖腎溫陽;黃芪、黨參、白術、山藥補氣健脾益胃;五味子收斂固澀小便;升麻協同黃芪、黨參而升舉陽氣;陳皮健脾燥濕。
【藥理】黃芪、黨參、白術、山藥具有增強肌體的免疫功能,強心、降壓、降血糖、利尿、抗衰老、抗腫瘤、抗疲勞、抗病毒、鎮靜、鎮痛等作用;五味子對神經係統各級中樞都有興奮作用,可消除疲勞,提高大腦皮層的調節作用,既可起到醒腦作用,又可起到解痙作用;益智仁有調節內分泌功能的作用;金櫻子有抑菌、收斂、止瀉作用;升麻有鎮痛、消炎、升高白細胞、解熱、抗驚厥、抗凝、抗菌作用;陳皮利於胃腸積氣的排出,能促進胃液分泌,有助於消化;當歸具有擴張血管、抗栓、抗凝的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劑。
三、小兒口瘡
小兒口瘡是口舌黏膜上出現淡黃色或灰白色小潰瘍,局部灼熱疼痛,尤以實熱證較為多見,常伴有發熱,流涎,納差,大便幹結等症狀。
【方一】白芨連冰粉
【出處】《新中醫》
【組成】白芨15克,黃連9克,冰片2克。
【功用】清熱瀉火,解毒斂瘡。
【主治】小兒口瘡屬脾胃積熱者。
【方解】黃連清熱瀉火,解毒療瘡;白芨有收斂止血、消腫生肌之功;冰片能散熱止痛、防腐消腫,全方合用,有清熱解毒止痛、祛腐消腫之功效,用於小兒口瘡證屬心脾胃素有蘊熱之實火者確有良效。
【藥理】黃連具有廣泛抗菌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等均有抑製作用;白芨其主要成分白芨膠及揮發油的止血效果迅速而確實,並有抑製革蘭氏陽性球菌的作用;冰片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抑製作用。
【用法】上藥碾成極細粉末,過130目篩後裝瓶備用。令患者先用蒸餾水或淡鹽水漱洗口腔後,取藥粉約2克,分撒在口腔潰瘍處,每天1~2次,5天為1療程。
【方二】導赤散加味
【出處】《江蘇中醫藥》
【組成】生地黃5~15克,麥冬5~12克,木通3~9克,車前子3~10克(包),鮮竹葉5~6克,甘草梢3~6克。
【功用】清熱瀉火。
【主治】小兒口瘡。
【方解】方中生地黃、麥冬清熱涼血,養陰生津;木通、車前子、鮮竹葉上清心經之火,下清小腸之熱而利水;甘草梢清熱解毒,調和諸藥。全方配伍,性味甘寒,清心養陰,利濕導熱。此方有利水不傷陰、瀉火不伐胃之功。
【藥理】生地黃具有降壓、鎮靜、抗炎、抗過敏、強心、利尿、調節免疫功能等作用;麥冬有鎮咳祛痰、強心利尿作用;木通有利尿、抗菌作用;車前子有利尿、祛痰、抑菌作用;竹葉有抑菌、退熱作用;甘草其所含甘草次酸、甘草鋅能治療急慢性炎症。
【用法】水煎頻服,日服1劑,重者可日夜各服1劑。
【方三】釜底抽薪散
【出處】《中醫外治雜誌》
【組成】吳茱萸15克,胡黃連、川大黃各6克,膽南星3克。
【功用】導熱下行,引火歸元。
【主治】小兒口瘡。
【方解】方中吳茱萸為主藥,以熱治熱,引熱下行,《本草綱目》曰:“吳茱萸,咽喉口舌生瘡者,以吳茱萸末醋調,貼兩足心,移熱便愈,其性雖熱,而能引熱下行,蓋從治之義。”胡黃連退虛熱,除疳熱,使浮遊之虛火製;小兒多熱易驚,以膽星清熱鎮驚;大黃取其苦寒沉降之性,使上炎之火得以下泄;醋溶合諸藥,且斂中有散,協同引熱。諸藥合用,寓有引熱下行、引火歸元之義。
【藥理】吳茱萸有健胃、鎮痛、止幹嘔和止噯酸等功效,並有利尿作用,還對大腸杆菌有強力的抑製作用;大黃有促進排便、抗感染、健胃、止血、降壓的作用;膽南星具有祛痰、抗驚厥、鎮靜及鎮痛作用;胡黃連有利膽、抑菌作用。
【用法】上方共研細末,製成散劑備用。1歲以下小兒每次用藥3克,1歲以上可酌情增至6~12克。用時將藥末與陳醋適量調成糊狀,候患兒睡熟後塗敷於兩足心,外用紗布包紮,晨起去之。
【方四】黃連瀉心湯
【出處】《四川中醫》
【組成】黃連、黃芩各3克,竹葉、生地黃、木通、赤芍各6克,元參、山梔各5克,連翹10克,生甘草2克。
【功用】清熱泄火解毒。
【主治】小兒口瘡。
【方解】黃連、黃芩苦寒瀉火,解毒療瘡;山梔清瀉三焦之熱;生地黃、赤芍、木通清熱涼血降火利火,使濕熱之邪從小便而走;竹葉、連翹清心除煩,導熱下行,質輕性淡善走上焦,配合元參養陰清熱使元陰得固,不發明火;甘草清熱導火,並能促進潰瘍麵愈合。
【藥理】黃連、黃芩具有廣泛抗菌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等均有抑製作用;生地黃具有降壓、鎮靜、抗炎、抗過敏、強心、利尿、調節免疫功能等作用;木通有利尿、抗菌作用;竹葉有抑菌、退熱作用;赤芍具有擴張血管、抗栓、抗凝的作用。
【用法】水煎濾汁200毫升,每日分2~5次服完,每日1劑,3日為1療程。
【方五】甘草瀉心湯
【出處】《遼寧中醫雜誌》
【組成】炙甘草20~30克,黃連3克,黃芩6~9克,幹薑3~5克,黨參10克,半夏6克,高熱者加生石膏(先煎)30克,咽部破潰者加桔梗10克,大便秘結者加生大黃(後下)5~10克,小便赤黃者加滑石15克,陰虛火旺者去幹薑加沙參、知母各10克。
【功用】健脾、清熱、化濕。
【主治】小兒口瘡。
【方解】方中炙甘草補虛健脾,宜重用為主藥;黨參補益中氣;黃連、黃芩苦寒瀉熱;半夏燥濕化痰為輔;幹薑溫脾助運,同時防苦寒太過為佐。
【藥理】黃連、黃芩具有廣泛抗菌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等均有抑製作用;半夏含揮發油、氨基酸、β-穀淄醇、膽堿、生物堿、葡萄糖苷和醛類等,具有鎮咳、祛痰及止吐等作用,所含的葡萄糖醛酸的衍生物有顯著的解毒作用。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3天為1療程。
【方六】複方五倍子散
【出處】《黑龍江中醫藥》
【組成】五倍子50克、兒茶30克、冰片少許。
【功用】清熱泄火、斂瘡止痛。
【主治】小兒口瘡。
【方解】五倍子屬收澀藥,《開寶本草》中記載“療濕癬疥癢膿水……,小兒麵鼻疳瘡”。《本草綱目》中記載“能散熱毒瘡腫,其性收能除濕爛”。兒茶:《本草綱目》中記載“清上膈熱,化痰生津,塗金瘡,一切諸瘡……”,《本草求真》中記載“……功專清上膈熱……收濕,涼血……治一切口瘡喉痹”。冰片清熱止痛,可消炎,又避免了五倍子對潰瘍麵的刺激性疼痛。
【藥理】五倍子對小腸有收斂作用,可減輕腸道炎症止腹瀉,並有抑菌作用;冰片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抑製作用,主要成分有耐缺氧作用;兒茶有收斂、止瀉、降壓、抑菌的作用。
【用法】共研細末,以香油調和,塗於患處,每日1次。
【方七】雞黛玉湯
【出處】《江蘇中醫藥》
【組成】雞蘇散15克,黛蛤散20克,玉泉散20克。
【功用】清熱利濕,瀉火止痛。
【主治】小兒口瘡。
【方解】雞黛玉湯方中,雞蘇散由滑石、甘草、薄荷組成,清熱利濕兼解表,使熱邪從小便而泄,故熱可退,渴可解,祛邪而不傷正,利濕兼能和胃;黛蛤散由青黛、蛤殼組成,清熱解毒、生肌療瘡且有較強的止痛作用;玉泉散由生石膏、生甘草組成,石膏善清肺胃之火,瀉火解毒,為瘡家聖藥。
【藥理】滑石所含硫酸鎂有吸附和收斂功效,內服能保護腸壁;薄荷含有薄荷醇、薄荷酮等成分,具有鎮痛止癢之功;青黛有抗癌、抗菌、保肝作用;石膏能抑製發熱時過度興奮的體溫調節中樞,抑製汗腺分泌並能降低血管通透性,減少滲出,從而阻斷斑疹丘疹形成皰疹,同時促進皰疹迅速結痂幹燥;澤瀉能增加尿量並加快尿素、氯化物等體內代謝物質的排泄,因此也能抑製皰疹形成,與石膏有協同作用。
【用法】將上藥加水適量,浸泡30分鍾後煎煮,頭煎取藥液100毫升,二煎取藥液50毫升,將二煎藥液混合,分3~4次服完,連服3日。若采取漱口方式,同樣有效。
【方八】口瘡清飲
【出處】《中國民間療法》
【組成】生石膏(先煎)10~30克,川連3~6克,黃芩9克,焦山梔9克,連翹9克,薄荷(後下)5克,淡竹葉10克,生軍(後下)3克。
【功用】清上泄下。
【主治】小兒口瘡。
【方解】方中以生石膏、黃連、黃芩、山梔之大苦大寒,瀉中焦氣分之火;配連翹、薄荷輕揚清上以通達宣泄;伍生軍、淡竹葉瀉腑實、清心火,並引三焦火熱從水道、穀道而出。全方共奏清上泄下之功。
【藥理】竹葉有抑菌、退熱作用;石膏能抑製發熱時過度興奮的體溫調節中樞,抑製汗腺分泌並能降低血管通透性,減少滲出,從而阻斷斑疹丘疹形成皰疹,同時促進皰疹迅速結痂幹燥;黃芩具有廣泛抗菌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等均有抑製作用;薄荷含有薄荷醇、薄荷酮等成分,具有鎮痛止癢之功;竹葉有抑菌、退熱作用;梔子有降壓、利膽、解熱、鎮靜、抑菌作用。
【用法】上藥每日1劑水煎分3次服。
【方九】口疳八味散
【出處】《陝西中醫》
【組成】大青葉、鮮生地、生石膏各30克,鮮蘆根25克,黑玄參15克,京赤芍、粉牡丹皮各10克,生甘草3克。
【功用】清熱養陰,活血涼血。
【主治】小兒口瘡。
【方解】方中生石膏、鮮蘆根性甘寒,清熱瀉火,生津止渴;大青葉解毒力強,又能涼血,對此症有良效;生地黃、玄參養陰清熱,兼能通便;牡丹皮、赤芍既涼血又能清心除熱,散血化瘀;再調以甘草,和中解毒,緩和生石膏、大青葉的峻烈作用,藥雖八味,功效擅一。
【藥理】生地黃具有降壓、鎮靜、抗炎、抗過敏、強心、利尿、調節免疫功能等作用;赤芍具有擴張血管、抗栓、抗凝的作用;大青葉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均有一定抑製作用,對乙肝表麵抗原以及流感病毒亞甲型均有抑製作用,並有顯著的抗白血病作用;蘆根具有解熱、鎮靜、鎮痛、降血壓、降血糖、抗氧化、抑製骨骼肌收縮作用;玄參有降血壓、降血糖、解熱和強心作用;牡丹皮有解熱、鎮靜、鎮痛、解痙、抑菌、擴張血管、抗栓、抗凝的作用。
【用法】每日1劑,煎二汁,每汁150毫升,少量頻服,服藥期間,均不服其它藥物。
【方十】驗方
【出處】《山東中醫雜誌》
【組成】吳茱萸15克。
【功用】引火歸源。
【主治】小兒口瘡。
【方解】吳茱萸加醋有引火下行之功效,且湧泉穴屬腎經,有引火歸源、退虛熱的作用。
【藥理】吳茱萸有健胃、鎮痛、止幹嘔和止噯酸等功效;有利尿作用;對大腸杆菌有強力的抑製作用。
【用法】將吳茱萸研成細末,加醋調糊,敷於雙側湧泉穴,連續治療3天。
【方十一】口炎散
【出處】《江西中醫藥》
【組成】吳茱萸6克,重樓6克,烏賊骨5克,黃連6克,蒲黃5克,大黃6克。
【功用】清熱解毒,化瘀斂創。
【主治】小兒口瘡。
【方解】本方以吳茱萸為主藥,其性雖熱但取其引熱下行,引火歸原功效;重樓、黃連有清熱解毒、散瘀作用;烏賊骨有收斂創麵、破瘀血功效;而大黃苦寒,長於通下泄熱;加用蒲黃以加強活血祛瘀生新止痛功效。
【藥理】大黃有促進排便、抗感染、健胃、止血、降壓的作用;吳茱萸有健胃、鎮痛、止幹嘔和止噯酸等功效,並有利尿作用,還對大腸杆菌有強力的抑製作用;黃連具有廣泛抗菌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等均有抑製作用;蒲黃有促進凝血,降血壓,改善微循環,抗炎,利膽,利尿,鎮痛,平喘等作用;烏賊骨有抗消化性潰瘍、抗腫瘤、抗放射及接骨作用。
【用法】上藥共研細末瓶裝密封備用。使用時用棉簽沾取藥末塗在潰瘍麵上,每日3次。一般使用1~2天創麵即可愈合,3天為一個療程。
【方十二】龍膽瀉肝湯
【出處】《陝西中醫》
【組成】龍膽草2~5克,山梔、黃芩、柴胡、生地黃、當歸、木通、澤瀉、竹葉各6~10克,車前子、地榆各12~20克,甘草3~6克。
【功用】清熱瀉火解毒。
【主治】小兒口瘡。
【方解】選用膽草、黃芩、山梔苦寒瀉火、解毒,直拆其火勢;選用澤瀉、木通,重用車前子使濕熱之邪從小便清利;當歸、生地黃活血養血益陰;柴胡祛風透熱;竹葉清熱除煩,導熱下行,質輕性淡、善走上焦;甘草抗炎抗過敏,對潰瘍麵有保護作用;地榆能瀉火解毒,並有收斂作用,能使潰瘍麵滲出減少,疼痛明顯減輕,愈合加速。
【藥理】生地黃具有降壓、鎮靜、抗炎、抗過敏、強心、利尿、調節免疫功能等作用;木通有利尿、抗菌作用;車前子有利尿、祛痰、抑菌作用;竹葉有抑菌、退熱作用;黃芩具有廣泛抗菌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等均有抑製作用;山梔有降壓、利膽、解熱、鎮靜、抑菌作用;柴胡有鎮靜、安定、鎮痛、解熱、鎮咳等廣泛的中樞抑製作用;龍膽草有抑菌、鎮靜、肌鬆、降壓、健胃作用;當歸具有擴張血管、抗栓、抗凝的作用;澤瀉具有很好的利尿消腫作用。
【用法】日1劑,水煎服。
四、小兒夜啼
小兒夜啼是指小兒白天一切如常,入夜則啼哭不安,時哭時止,或者小兒每夜定時啼哭,甚則通宵達旦哭啼的一種疾病。中醫認為主要因脾寒、心熱、驚恐所致。由於傷乳、發熱或其他疾病引起的啼哭,應當審因論治,不屬於本病範圍。
【方一】驗方
【出處】《簡易普濟良方》
【組成】燈心草少許。
【功用】清心除煩。
【主治】嬰幼兒心煩不眠。
【方解】燈心草性味甘、淡、微寒,歸心、肺、小腸經;有清心除煩之功。
【藥理】燈心草根含有機酸、氨基酸、黃酮苷、酚類及糖類,具有抗氧化和抗微生物作用。
【用法】燈心草燒灰塗乳上予吃。
【方二】驗方
【出處】《衛生簡易方》
【組成】牛黃如豆大。
【功用】清熱解毒,化痰開竅。
【主治】小兒腹痛夜啼。
【方解】牛黃性味苦、涼,歸肝、心經;善清心涼肝,有息風止痙、定驚安神之效。
【藥理】牛黃含膽酸、脫氧膽酸、膽甾醇及膽紅素、麥角甾醇、維生素D、鈣、鈉、鎂、鐵、銅、磷等,尚含類胡蘿卜素及丙氨酸、甘氨酸等多種氨基酸。牛黃有鎮靜、解痙作用,對離體豚鼠心髒有興奮作用,有使血管擴張及抗腎上腺素作用而使血壓下降。
【用法】牛黃如豆大,乳汁化服。
【方三】驗方
【出處】《華佗神醫秘方真傳》
【組成】朱砂少許。
【功用】鎮心安神,清熱解毒。
【主治】小兒心神不寧夜啼。
【方解】朱砂甘寒質重,專入心經,寒能清熱,重能鎮怯,所以朱砂既可重鎮安神,又能清心安神,最適心火亢盛之心神不寧、煩躁不眠。
【藥理】朱砂為汞的化合物,汞與蛋白質中的巰基有特別的親和力,高濃度時,可抑製多種酶的活動。
【用法】朱砂磨新汲水塗心窩及兩手足心,五處最驗。
【方四】驗方
【出處】《衛生簡易方》
【組成】麝香0.01克。
【功用】開竅醒神。
【主治】小兒驚啼。
【方解】麝香辛溫,氣極香,走竄之性甚烈,又極強的開竅通閉醒神作用。
【藥理】麝香主要的芳香成分為麝香酮及含氮化合物、膽甾醇、脂肪酸和無機鹽等。小劑量麝香及麝香酮對中樞神經係統呈興奮作用,大劑量則可抑製。可顯著的減輕腦水腫,增強中樞神經係統對缺氧的耐受性,改善腦循環。對離體心髒有興奮作用,增加冠狀動脈血流量。人工或天然麝香酮對麻醉貓有升壓及增加呼吸頻率的作用。
【用法】用真麝香研細,每服清水調下,日三次,量兒大小予服。
【方五】驗方
【出處】《古今靈驗秘方大全》
【組成】生薑若幹。
【功用】發汗解表。
【主治】小兒遍身奇癢叫啼不止。
【方解】生薑性味辛溫,能發汗解表,祛風散寒,適用於風寒感冒輕症。
【藥理】生薑含揮發油,油中主要為薑醇、薑烯、水芹烯、檸檬醛、芳香醇、甲基庚烯酮、壬醛等,尚含辣味成分薑辣素,對傷寒杆菌、霍亂弧菌、陰道滴蟲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殺作用。
【用法】生薑搗爛,稀布包擦。
【方六】驗方
【出處】《普濟方》
【組成】伏龍肝6克。
【功用】溫中散寒。
【主治】小兒寒症腹痛導致的夜啼。
【方解】伏龍肝性味辛、溫,歸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之功。
【藥理】伏龍肝主要含有矽酸、氧化鉛、氧化鐵,此外,尚含氧化鈉、氧化鉀、氧化鎂等,有止嘔的作用。
【用法】伏龍肝6克,水煎服。
【方七】驗方
【出處】《家用良方》
【組成】竹瀝(不拘多少)。
【功用】清熱豁痰,定驚利竅。
【主治】小兒睡夢狂語啼哭。
【方解】竹瀝入心肝經,善滌痰泄熱而開竅定驚。
【藥理】本品含有十餘種氨基酸,葡萄糖、果糖、蔗糖以及愈創木酚甲酚、苯酚、甲酸、乙酸、苯甲酸水楊酸等,有鎮咳、祛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