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法】竹瀝,臨臥之時,服半小杯。
【按語】本品性寒,對寒痰及便溏者忌用。
【方八】驗方
【出處】《家用良方》
【組成】苧麻根(不拘多少)。
【功用】清熱解毒。
【主治】小兒腹痛曲腰啼哭。
【方解】苧麻根性味甘寒,歸心肝經。有清熱解毒之功。
【藥理】本品含酚類、三萜(或甾醇)、綠原酸等,有明顯止血作用,並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抑製作用。
【用法】苧麻根搗碎,滾水潤濕,貼於臍上。
【方九】驗方
【出處】《一味中藥巧治病》
【組成】蟬蛻5克。
【功用】涼肝息風。
【主治】小兒驚癇夜啼。
【方解】本品甘寒,既能疏散風熱,又可涼肝息風,可用於治療小兒感冒夾驚,驚癇夜啼。
【藥理】本品含大量甲殼酸和蛋白質、氨基酸、有機酸等。蟬蛻具有抗驚厥作用,能對抗士的寧、可卡因等中樞興奮藥引起的小鼠驚厥死亡,抗驚厥作用蟬衣身較頭足強;蟬蛻能抑製小白鼠的自發活動,能協同環己巴比妥鈉的麻醉作用而表現有鎮靜作用;蟬蛻尚有解熱作用,其中蟬蛻頭足較身部的解熱作用強。
【用法】蟬蛻水煎頻服,連服2~3天。
【方十】驗方
【出處】《一味中藥巧治病》
【組成】地龍1條。
【功用】清熱息風。
【主治】小兒高熱夜啼。
【方解】地龍性味鹹寒,有清熱、息風、定驚之功。治療溫病熱極生風之夜啼。
【藥理】本品含蚯蚓解熱堿、蚯蚓素、蚯蚓毒素,又含含氮物質及黃嘌呤、腺嘌呤、鳥嘌呤、膽堿等。水煎劑及蚯蚓解熱堿均有良好的解熱作用。熱浸液、醇提溶液有鎮靜、抗驚厥作用。
【用法】水煎頻服,連服2~3天。
【方十一】驗方
【出處】《一味中藥巧治病》
【組成】青黛0.5克。
【功用】清熱解毒,清肝瀉火,定驚。
【主治】小兒暑熱夜啼。
【方解】本品性味鹹寒,善清肝火,有清熱息風止痙之功。
【藥理】本品含靛藍和靛玉紅。青黛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炭疽杆菌、誌賀氏痢疾杆菌、霍亂弧菌等有抗菌作用。
【用法】蜜糖調服,1日2次。
【方十二】驗方
【出處】《小兒常見病簡易療法》
【組成】蟬蛻、燈心草各3克。
【功用】清心除煩,涼肝息風。
【主治】嬰兒病後體弱,餘熱未盡,虛煩不寐,驚哭夜啼之症。
【方解】燈心草性味甘、淡、微寒,歸心、肺、小腸經,有清心除煩之功。蟬蛻甘寒,既能疏散風熱,又可涼肝息風,可用於治療小兒感冒夾驚,驚癇夜啼。兩藥和用共奏清心除煩,涼肝息風之功。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蟬蛻含大量甲殼酸和蛋白質、氨基酸、有機酸等。蟬蛻具有抗驚厥作用,能對抗士的寧、可卡因等中樞興奮藥引起的小鼠驚厥死亡,抗驚厥作用蟬衣身較頭足強;蟬蛻能抑製小白鼠的自發活動,能協同環己巴比妥鈉的麻醉作用而表現有鎮靜作用;蟬蛻尚有解熱作用,其中蟬蛻頭足較身部的解熱作用強。燈心草根含有機酸、氨基酸、黃酮苷、酚類及糖類,具有抗氧化和抗微生物作用。
【用法】每日1劑,分3~4次口服,連服2~3劑。
五、嬰兒濕疹
嬰兒濕疹是一種常見的急性或亞急性皮膚瘙癢性、炎症性疾病,屬中醫學胎毒、濕毒範疇,俗稱奶癬,是嬰兒常見的皮膚病不都是嬰兒。輕者皮膚局部紅斑、丘疹、水皰,有分泌物滲出;重者以糜爛瘙癢為主反複發作,影響嬰兒健康。
【方一】艾葉外洗方
【出處】《中醫·養生》
【組成】艾葉少許。
【功用】利濕止癢。
【主治】嬰兒濕疹。
【方解】艾葉性味苦、辛、溫,歸肝、脾、腎經。有利濕止癢之功。
【藥理】艾葉油具有抗過敏作用。體外實驗證明,艾葉油對球菌和大多數革蘭氏陰性杆菌均有抑製作用。水煎劑及煎劑對多種致病細菌及真菌有輕度抑製作用。艾葉熏煙對細菌和真菌亦有明顯抗菌作用,用於空氣消毒,可使菌落減少95%~99.8%。
【用法】用8~15克艾葉加1千克水煮沸(水沸後即止),將藥液用紗布濾取藥渣後傾入浴盆,兌入適量清水,調整水溫為38~42℃,為嬰兒洗浴(艾葉用量視嬰兒體重和洗澡用水量而定原則上以洗澡水呈淺褐色為宜),浴後抱出拭幹,脂溢型或濕潤型濕疹的嬰兒可用鬆花粉均勻塗布患處或皮膚褶皺較多的地方。鬆花粉(鬆科植物馬尾鬆或同屬植物的幹燥花粉)是花粉製劑,具有祛風收斂祛濕作用。一般每日洗1~2次,1~2周便會痊愈,而且不易複發。
【按語】①皮膚上的痂皮會逐漸自行脫落,家長不要硬性揭下痂皮。
②不要用嬰兒肥皂以及各種浴液和洗液給嬰兒勤洗,否則會加重濕疹。③嚴重難愈的濕疹嬰兒可到中醫門診辨證用藥。
【方二】驗方
【出處】《河北中醫》
【組成】龍膽草3克,紫草6克,連翹6克,馬齒莧5克,生石膏10克,生地黃6克。
【功用】清熱利濕,疏風止癢。
【主治】嬰兒濕疹濕熱型,症見:形體強壯,活潑好動,多食易饑,多怒,大便多幹,小便多赤。
【方解】方中龍膽草大苦大寒,能上清肝膽實火,下泄肝膽濕熱,瀉火除濕,切中病機;生石膏辛甘大寒,清熱瀉火,尤善清胃經實熱;紫草、連翹、馬齒莧涼血解毒;諸藥屬苦寒燥濕傷陰之品,故用生地黃養陰,使祛邪而不傷正。
【藥理】龍膽草含龍膽苦苷、獐牙菜苦苷、龍膽二糖、龍膽酮和龍膽酸等,有抑菌、鎮靜、肌鬆、降壓、健胃作用;紫草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杆菌、枯草杆菌等具有抑製作用;連翹濃縮煎劑在體外有抗菌作用,可抑製傷寒杆菌、副傷寒杆菌、大腸杆菌、痢疾杆菌、白喉杆菌及霍亂弧菌、葡萄球菌、鏈球菌等,並有抗炎作用;馬齒莧對大腸杆菌、傷寒杆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杜盎氏小芽孢癬菌有顯著的抑製作用;石膏能抑製發熱時過度興奮的體溫調節中樞,抑製汗腺分泌並能降低血管通透性,減少滲出,從而阻斷斑疹丘疹形成皰疹,同時促進皰疹迅速結痂幹燥;生地黃具有降壓、鎮靜、抗炎、抗過敏、強心、利尿、調節免疫功能等作用。
【用法】日1劑,頭2煎分2次溫服,第3煎外洗或濕敷。
【按語】加減:便幹加重紫草、生地黃用量;皮疹以頭麵為主加蟬蛻、野菊花;下肢重加苦參、黃柏;滲出液多加土茯苓;癢甚加徐長卿、白鮮皮。
【方三】驗方
【出處】《河北中醫》
【組成】赤苓皮6克,白術6克,澤瀉6克,茵陳4克,生地黃4克,竹葉4克,甘草3克。
【功用】健脾利濕。
【主治】嬰兒濕疹脾虛型,症見:形體虛胖,性格較靜,大便易溏,舌多胖,苔多膩。
【方解】澤瀉、白術健脾溫陽化氣,利水滲濕,使水濕直達膀胱;赤茯苓皮之淡滲,增強利水滲濕之力;茵陳、竹葉、甘草利濕清熱。
【藥理】澤瀉能增加尿量並加快尿素、氯化物等體內代謝物質的排泄,因此能抑製皰疹形成;白術能增強澱粉酶的活性和左旋木糖吸收率,以健運脾土,升陽化濕;赤茯苓皮利尿功效較好;茵陳乙醇提取物對ECHD11病毒有抑製作用;生地具有降壓、鎮靜、抗炎、抗過敏、強心、利尿、調節免疫功能等作用;竹葉有抑菌、退熱作用。
【用法】日1劑,頭2煎分2次溫服,第3煎外洗或濕敷。
【按語】加減:癢甚加白鮮皮、刺蒺藜。
【方四】驗方
【出處】《河北中醫》
【組成】黃芪9克,白芍藥6克,防風6克,甘草3克,當歸9克,丹參9克,山藥9克,白扁豆6克。
【功用】健脾潤燥,益氣養血。
【主治】嬰兒濕疹血燥型,症見:形體偏弱,麵色少華,食納較少,少動懶言,哭聲較低,大便多不成形,小便多清,舌淡,苔少或花剝。
【方解】山藥、白扁豆、防風健脾潤燥;黃芪、甘草益氣;白芍藥、當歸、丹參養血。諸藥合用,則血脈調和,瘙癢自止。
【藥理】黃芪具有增強肌體的免疫功能,強心、降壓、降血糖、利尿、抗衰老、抗腫瘤、抗疲勞、抗病毒、鎮靜、鎮痛等作用;丹參能改善血液流變性,降低血液黏度,抑製血小板和凝血功能,激活纖溶,對抗血栓形成;白芍能促進小鼠腹腔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並有提高免疫力、鎮痛、解痙的作用;防風有解熱、抗炎、鎮靜、鎮痛、抗驚厥、抗過敏作用;當歸具有擴張血管、抗栓、抗凝的作用;山藥對腸管運動有雙向調節作用,有助消化作用,並有降血糖、抗氧化作用;扁豆能增強澱粉酶的活性和左旋木糖吸收率,以健運脾土,升陽化濕,收斂止瀉。
【用法】日1劑,頭2煎分2次溫服,第3煎外洗或濕敷。
【按語】加減:癢甚加白鮮皮、苦參;煩急加佛手、青皮;皮疹反複不愈加赤芍藥、烏梢蛇。
【方五】冰黛散
【出處】《四川中醫》
【組成】青黛150克,苦杏仁(煆存性)100克,黃柏、地膚子各100克,氯黴素80克,冰片10克。
【功用】健脾利濕,瀉火止癢。
【主治】嬰兒濕疹。
【方解】青黛味鹹、性寒,有清熱解毒、涼血散腫、促進結痂之功;冰片味辛、苦,性微寒,有開竅醒神、清熱止痛和防腐之用;黃柏味苦、性寒,具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力;苦杏仁味苦,性微溫,殺蟲治諸瘡疥,將杏仁煆存性用於外科疾病嬰兒濕疹的治療,是杏仁的妙用;地膚子味苦、性寒,有清熱利水、止癢的功效;氯黴素為抗生素藥,具殺菌消炎、收斂滋液之力。諸藥合用,共奏清熱利濕、收斂止癢、解毒消炎之功效。前賢有“外科之法,最重外治”之訓,外用藥具有使藥物直達病所,見效快的特點,最適合小兒用藥。
【藥理】青黛含靛藍和靛玉紅,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炭疽杆菌、誌賀氏痢疾杆菌、霍亂弧菌等有抗菌作用;冰片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抑製作用,主要成分有耐缺氧作用;黃柏具有廣泛抗菌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等均有抑製作用;地膚子水浸液對許蘭氏黃癬菌、奧杜盎氏小芽孢癬菌、鐵鏽色小芽孢等多種皮膚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製作用;苦杏仁是山杏果仁,味苦,含脂肪油50%,並含有苦杏仁苷和苦杏仁酶和各種遊離氨基酸,有殺菌消炎作用。
【用法】其中將黃柏、地膚子烘幹,杏仁在鍋裏文火煆黑,再把各種藥物分別研成極細末,過120目篩,瓷瓶裝,密封備用。滲出液多者(濕性),幹撒患部,滲出液少或無滲出液者(幹性),用小兒寶寶霜與藥粉10∶1的比例配製混勻,擦於患部,不需包紮。1日2~3次,連續用藥7天為一個療程。
【按語】治療期間忌食海鮮、魚腥等物,避免搔抓及肥皂、熱水燙洗。
【方六】除濕湯
【出處】《河北中醫》
【組成】金銀花15~20克,連翹15~20克,地膚子10克,馬齒莧10克,苦參15~20克,荊芥10克,蟬蛻10克。
【功用】清心除煩。
【主治】嬰兒濕疹。症見:頭麵部皮膚丘疹或紅斑,並可見小水皰,黃白色鱗屑及痂皮,可有滲出、糜爛及繼發感染,慢性者皮膚變粗稍厚,可呈苔癬樣變。
【方解】方中金銀花、連翹、馬齒莧清熱解毒;地膚子、苦參清熱燥濕;荊芥、蟬蛻祛風止癢,其中蟬蛻既可疏風泄熱主外風,又可平肝定驚主內風,達止癢、鎮靜雙重效果。諸藥合用,共奏清熱解毒,除濕止癢作用。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表明,連翹能明顯抑製炎性滲出;苦參所含苦參堿、氧化苦參堿等能抑製速發型變態反應過敏介質的釋放;蟬蛻有鎮靜作用;黃柏有廣譜抗菌作用;金銀花的化學成分有環己六醇、黃酮類、皂苷鞣質等,具有抗菌、消炎、收斂作用,對多種細菌、黴菌均有抑製作用;馬齒莧對大腸杆菌、傷寒杆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杜盎氏小芽孢癬菌有顯著的抑製作用。
【用法】每日1劑,煎濃液外洗,每日2次,每次10~15分鍾。7日為1個療程。
【按語】有黃色滲液加黃柏10克;有脫屑加土茯苓10克。
【方七】二黃散
【出處】《遼寧中醫雜誌》
【組成】硫磺30克,雄黃24克,鬆香6克,白礬12克,白芷15克。
【功用】清熱祛風除濕。
【主治】嬰兒濕疹。
【方解】方中硫黃歸腎心包經,殺蟲止癢,補火助陽,陰陽學說中:“陽者衛外,而為固也”,具有護衛保護之意,主治疥癬濕瘡;雄黃歸肝胃經,解瘡毒,主治濕瘡疥癬;鬆香功效生肌止痛收濕止癢,主治痛腫疥癬;白芷辛溫主治風熱濕疹瘙癢,還能活血排膿,是痛疽瘡毒常用藥。
【藥理】硫磺主含硫,升華硫有殺菌及殺疥蟲作用,局部應用對皮膚有溶解角質的作用;雄黃為硫化物類礦物雄黃族雄黃,主含二硫化二砷,並含少量其他重金屬鹽,雄黃水浸劑,在試管內對多種皮膚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製作用;白礬主含硫酸鋁鉀,對多種細菌有抑製作用;白芷有抗菌、抗真菌、解熱、抗炎、鎮痛、解痙、抗癌、降血壓的作用。
【用法】共為細末,用新鮮的豬板油搓成糊膏。用法:溫開水洗淨患處塗抹,每日1次。
【方八】三黃湯
【出處】《陝西中醫》
【組成】黃連、黃柏、甘草各5克,苦參、艾葉各10克。
【功用】清熱祛濕。
【主治】嬰兒濕疹濕熱型。
【方解】方中黃連、黃柏具清熱解毒燥濕之效;苦參清熱解毒,治療周身瘙癢;艾葉除濕止痛;甘草調和諸藥。
【藥理】黃連、黃柏具有消炎作用,其中黃連具有抗菌、抗過敏作用,苦參、艾葉具有抗多種皮膚真菌作用;甘草有類皮質激素樣作用。
【用法】濃煎取液約200毫升,以消毒紗布浸濕敷於患處,每劑用5天。
【方九】驗方
【出處】《中醫外治雜誌》
【組成】單味馬齒莧50克(鮮品用100克)。
【功用】清熱利濕解毒。
【主治】嬰兒濕疹。
【方解】馬齒莧性寒味酸,具有清熱利濕、解毒療瘡、止癢收斂之功,為陽症瘡瘍要藥,如《聖濟總錄》馬齒散敷方治甲疽,《聖惠方》治惡瘡、翻花瘡、白禿等。
【藥理】馬齒莧水浸劑不僅有殺菌作用,並證實有明顯的抗組胺作用和收縮血管的作用,水煎後濕敷並溫洗,可使藥物有效成分直達病所,促進炎症消散,減少滲出,從而迅速發揮治療作用。
【用法】藥物劑量可視病變範圍而適當增減,加涼水適量,浸泡30分鍾,然後煎藥,水開後改用文火煎10分鍾,再待藥水溫度降至自然涼度後,用紗布或純棉毛巾蘸藥液濕敷患處,每日1~2次,每次30分鍾,5天為1療程,滲出型需延長1~2個療程。
【方十】三仙湯
【出處】《湖南中醫藥導報》
【組成】炒麥芽10克、炒穀芽10克、炒神曲10克、土茯苓5克、苡仁5克、防風5克、山藥5克、蒼術5克。
【功用】健脾消食、清熱除濕。
【主治】嬰兒濕疹脾虛濕盛型。
【方解】方中焦三仙健脾消食,薏苡仁、山藥健脾除濕,土茯苓、蒼術清熱除濕,配以防風清熱疏風止癢。諸藥合用有健脾消滯、清熱除濕之功。
【藥理】麥芽、穀芽對胃酸與胃蛋白酶的分泌有輕度促進作用,故能助消化,另外麥芽、穀芽含澱粉酶、轉化糖酶、蛋白分解酶,這些消化酶能治療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傷食、食積等;神曲含有乳酸杆菌及澱粉酶,助消化,抑製腸管發酵,抑製致病性大腸杆菌的生長;山藥對腸管運動有雙向調節作用,有助消化作用,並有降血糖、抗氧化作用,還能促進白細胞的吞噬功能,促進過敏介質釋放的作用;防風有解熱、抗炎、抗過敏作用。
【用法】水煎,日1劑,分2次服。服藥期間忌食辛辣刺激油膩食物,食母乳者其母忌食辛辣刺激油膩食物。
【方十一】三心導赤飲
【出處】《遼寧中醫雜誌》
【組成】連翹心6克,山梔心3克,蓮子心3~6克,燈芯3紮,木通、淡竹葉各6克,生地黃、車前子各10克,甘草4克。
【功用】鎮靜止癢,清解毒熱。
【主治】嬰兒濕疹。
【方解】連翹心味苦性涼,具清熱解毒散結消腫之功;梔子心性味苦寒,有瀉火除煩,清熱利濕,涼血解毒之功;蓮子心性味苦寒,具清心去熱之功。上述三心直清心肺之熾熱,輔以生地黃、黃芩、木通、淡竹葉4味,其中生地黃性味甘寒,有清熱涼心,養陰生津之功;黃芩性味苦寒,有清熱燥濕的作用,並能瀉火解毒;木通性味甘淡微寒,且瀉火行水,通利血脈之功;淡竹葉性味甘寒,也具清心火,除煩熱,利小便之功。前二味助三心以撲肌膚腠理之血熱,有利於紅斑之類皮損消退;後兩味導熱下行,從遊竅而泄心肺熾熱,上下分清,則毒熱孤矣。方中赤小豆性味甘平,有利水除濕,消腫解毒,和血排膿之功。車前子、車前草性味甘寒,子有清熱利水之功,而甘草又能清熱解毒,善治熱毒癰腫;而蟬衣輕靈宣達,引諸藥直至膚腠,合奏鎮靜止癢,清解毒熱之效。
【藥理】本方中黃芩、連翹、梔子、甘草、木通、地黃等,有抑菌抗炎、抗過敏、抗變態反應的作用。
【用法】每天1劑,濃煎至100毫升為宜,分3次口服。如為母乳喂養,可由其母每日口服兩次,患兒服1次。通過哺乳,使患兒獲得藥效。5劑為1療程,可連續服用2~3個療程。
【方十二】濕疹湯
【出處】《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
【組成】茵陳9克,茯苓皮6克,山藥12克,薏苡仁15克,蒼術6克,黃柏6克,烏梅9克,花椒6克,黃連4.5克,滑石6克,蒲公英6克,金銀花6克,蟬蛻6克,連翹9克,竹葉2克,燈心草1克。
【功用】健脾除濕,清熱熄風止癢。
【主治】嬰兒濕疹。
【方解】方中茵陳清熱利濕為主藥;茯苓皮、山藥、薏苡仁健脾利濕滲濕以治內濕;蒼術、黃柏、黃連苦寒清熱燥濕而治外濕;烏梅調理肝脾;花椒伍黃連辛開苦降;蒲公英、金銀花、連翹、蟬衣清熱解毒散風;竹葉、燈心草、滑石導濕熱從小便去。諸藥合用使風散、熱清、脾健、濕除,使機體氣機通暢,氣血調和。
【藥理】本方中黃連、黃柏、金銀花、蒲公英等,有抑菌抗炎、抗過敏、抗變態反應的作用;山藥能促進白細胞的吞噬功能,促進過敏介質釋放的作用;薏苡仁具有解熱、鎮靜、鎮痛作用;茯苓能增強澱粉酶的活性和左旋木糖吸收率,以健運脾土,升陽化濕,收斂止瀉;花椒有鎮痛抗炎,殺細菌和真菌,殺疥蟎的作用;蟬蛻有抗驚厥、解熱的作用;烏梅有抗真菌、抗過敏的作用,又可降低口腔pH值而抑菌。
【用法】以上藥物用適量的清水浸泡30分鍾,約煎15~20分鍾,兩次煎液混合,分次服用。一般1~3個月約服5~10毫升,3~6個月服10~20毫升,6個月~1歲服30~60毫升,1~2歲服60~100毫升。急症、重症每日服3~4次,輕症、緩症每日服2次。
六、疳積
疳積為兒科常見病,多發於斷乳之後至6歲的小兒。臨床表現各異,常以泄瀉、浮腫、贏弱為主。本證主要證候,均具有長期形體消瘦,肌肉鬆馳,麵色、皮膚色澤不華,毛發稀疏;有明顯的脾胃症狀,如大便不正常,厭食和異嗜症史,以及肚腹膨脹等現象;其它如精神異常,萎靡不振,煩躁不寧,脾氣急躁,揉眉捋眼、咬牙嚼指等動作亦頗常見;嚴重患兒呈老人貌,骨瘦如柴。
【方一】疳積散
【出處】《中華實用中西醫雜誌》
【組成】生梔子18克,樸硝18克,文術6克,三棱6克,桃仁6克,紅花6克,芫花6克,醋軍6克,青皮6克,白術6克,山藥6克。
【功用】行氣活血,清熱散結。
【主治】小兒疳積。
【方解】青皮、文術、三棱行氣散結;桃仁、紅花、醋軍活血化瘀;梔子、樸硝清除積熱;芫花清熱散結;白術、山藥健脾益胃。
【藥理】梔子有降壓、利膽、解熱、鎮靜、抑菌作用;芒硝所含主要成分為硫酸鈉,能使腸道引起機械性的刺激,促進腸蠕動而致泄;三棱、文術能顯著延長凝血酶對人纖維蛋白的凝聚時間;桃仁能降低血管阻力,改善血流動力狀況;紅花能抑製血小板聚集,增強纖維蛋白溶解,降低全血黏度;大黃有促進排便、抗感染、健胃、止血、降壓的作用;芫花水浸液對黃癬菌、大芽孢菌、鐵鏽色小芽孢菌、星狀皮癬菌等皮膚真菌有抑製作用;對胃腸道平滑肌有促動力作用,可興奮胃腸平滑肌,使胃腸運動收縮節律增強而有力,增強胃排空;白術能增強澱粉酶的活性和左旋木糖吸收率,以健運脾土;山藥對腸管運動有雙向調節作用,有助消化作用,並有降血糖、抗氧化作用。
【用法】上藥為末,共90克。取本藥加阿魏13克與黍米粥共搗為泥,敷小兒胃脘部,上至劍突,下至臍上兩指,24小時取下加黍米粥再搗如泥重敷,每劑連用3~4次,15天為1療程。
【方二】二陳湯加味
【出處】《實用中醫藥雜誌》
【組成】製半夏、橘紅各9克,白茯苓、蒼術各6克,炙甘草、製豬牙皂各3克,焦神曲10克,生山楂10克。
【功用】運化脾濕,降逆和胃。
【主治】小兒疳積。
【方解】製半夏、蒼術、製豬牙皂燥濕運脾,降氣和中,宣肺通利大腸,善消乳積,穀食所致之疳積,共為君藥;橘紅行氣和中,焦神曲健胃消食導滯,輔助君藥以達醒脾助運,和胃增納之效;白茯苓健脾利濕為佐藥;為防燥藥之過燥劫陰之弊,故以食糖,炙甘草,生山楂為使,酸甘合化生陰,甘以補中,健脾益氣,運化藥力以消積。諸藥合用,運脾和胃,升清降濁,緩中健運,消乳食積滯。
【藥理】半夏含揮發油、氨基酸、β-穀淄醇、膽堿、生物堿、葡萄糖苷和醛類等,具有鎮咳,祛痰及止吐等作用;所含的葡萄糖醛酸的衍生物有顯著的解毒作用;蒼術醇有促進胃腸道運動作用,對胃平滑肌也有微弱收縮作用;陳皮含揮發油、橙皮苷、維生素B1、維生素C等,揮發油對消化道有緩和作用,利於胃腸積氣的排出,並且陳皮能促進胃液分泌,有助於消化,還能刺激呼吸道黏膜,使分泌增多,痰液稀釋,有利於排出;茯苓有利尿的功能,能提高機體免疫力,抗腫瘤,抗心肌缺血,降血糖;山楂消肉食,刺激胃液分泌,使胃內遊離鹽酸增加,能消化蛋白質;神曲含有乳酸杆菌及澱粉酶,助消化,抑製腸管發酵,抑製致病性大腸杆菌的生長;甘草其所含甘草次酸,甘草鋅能治療急慢性炎症。
【用法】加適量水浸泡30分鍾,煮沸後文火慢煎30分鍾,趁熱過濾藥液,自然滴盡。二煎法同上。合並濾液濃縮至180毫升,加入15%白砂糖,1日分3次服。
【方三】保和湯
【出處】《郴州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組成】焦山楂6克,焦麥芽6克,焦神曲6克,製半夏3克,陳皮3克,萊菔子6克,連翹3克。
【功用】消食和胃,化濕散結。
【主治】小兒疳積。
【方解】山楂,神曲,麥芽消食和胃;半夏,陳皮化濕和胃;萊菔子行氣和胃,消積散結;連翹清熱散結。
【藥理】神曲含有乳酸杆菌及澱粉酶,助消化,抑製腸管發酵,抑製致病性大腸杆菌的生長;麥芽含有澱粉酶,能消化糖類;山楂消肉食,刺激胃液分泌,使胃內遊離鹽酸增加,能消化蛋白質;半夏含揮發油,氨基酸,β-穀淄醇,膽堿,生物堿,葡萄糖苷和醛類等,具有鎮咳,祛痰及止吐等作用,所含的葡萄糖醛酸的衍生物有顯著的解毒作用;陳皮含揮發油、橙皮苷、維生素B1、維生素C等,揮發油對消化道有緩和作用,利於胃腸積氣的排出,並且陳皮能促進胃液分泌,有助於消化,還能刺激呼吸道黏膜,使分泌增多,痰液稀釋,有利於排出;萊菔子具有抗菌,抗真菌,抗病毒,降壓,增加離體兔回腸節律性收縮,抑製小鼠胃排空的作用;連翹濃縮煎劑在體外有抗菌作用,可抑製傷寒杆菌,副傷寒杆菌,大腸杆菌,痢疾杆菌,白喉杆菌及霍亂弧菌,葡萄球菌,鏈球菌等。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每劑煎取藥液至80~120毫升,每日口服5~6次,每次10~30毫升,3天為一療程。
【方四】疳積膏
【出處】《社區中醫藥》
【組成】淨桃仁11粒,光杏仁9枚,生山梔11枚,紅棗7個,皮硝10克,蔥白頭7根。
【功用】健脾和胃,散結導滯。
【主治】小兒疳積。
【方解】方中桃仁、杏仁、梔子、紅棗、皮硝具有溫脾助運、和胃調腸、散結導滯之功,上述藥物通過神闕穴滲透和經絡傳導,發揮藥效,從而改善髒腑功能。
【藥理】桃仁能降低血管阻力,改善血流動力狀況;苦杏仁可作用於呼吸中樞而鎮咳平喘;梔子有降壓,利膽,解熱,鎮靜,抑菌作用;大棗能增加胃腸黏液,糾正胃腸病損,抗變態反應作用;蔥白對皮膚真菌有抑製作用。
【用法】上藥共搗碎,加適量麵粉,1枚雞蛋清及白酒若幹將其調成糊狀成麵團,敷於臍中,外用紗布覆蓋後以膠布固定,24小時後取下即可。
【方五】加味生鐵落飲
【出處】《國醫論壇》
【組成】生鐵落(先煎)10~30克,蒼術、白術、黨參、雞內金、陳皮、黑芝麻(炒)各4~10克,焦山楂、炒麥芽、炒神曲各5~10克,檳榔3~8克,炙甘草3克。
【功用】健脾助運,消積導滯,攻補兼施。
【主治】小兒疳積。
【方解】生鐵落《本經》列為中品,味辛甘,性平散,“能除胸膈中熱氣,食不下,止煩”;四君子湯健脾益氣,以厚中州;蒼術運脾;焦三仙、檳榔、陳皮健胃消積,行氣導滯;紅糖苷緩補中調和;全方藥味平和,口感宜人。功能健脾助運,消積導滯,攻補兼施。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證明黑芝麻含豐富的鈣,鋅等。疳積患兒每多煩躁哭鬧,愛發脾氣,易激惹,現代研究表明,鐵缺乏可影響人的性格,不苟言笑。美國哈佛醫學院達基姆教授研究發現:當鐵缺乏時,大腦氧化功能明顯降低,從而引起大腦血清代謝障礙,出現思維和情緒異常,表現為脾氣變大,孤僻,愛哭。神曲含有乳酸杆菌及澱粉酶,助消化,抑製腸管發酵,抑製致病性大腸杆菌的生長;麥芽含有澱粉酶,能消化糖類;山楂消肉食,刺激胃液分泌,使胃內遊離鹽酸增加,能消化蛋白質;四君子湯增加機體免疫力,改善腸道血液循環,利於炎症的吸收;檳榔含檳榔次堿等,可治食積、氣滯、腹脹、便秘等;鐵落能鎮靜。
【用法】每日1劑,水煎後加紅糖適量分2次溫服。症狀改善後,按比例改湯劑為丸劑,每次服3克,每日3次。3個月為1個療程。
【方六】健脾化食散
【出處】《湖南中醫雜誌》
【組成】白術6克,蒼術3克,雲苓4克,焦楂8克,神曲6克,法夏9克,陳皮3克,砂仁6克,木香2克,黃連2克,枳實2克,使君子、檳榔兩藥則按年齡及體重可用0.1~1克左右。
【功用】健脾和胃,消食化積。
【主治】小兒疳積。
【方解】白術補脾益氣,燥濕,與蒼術皆可升可降,一為陰中之陽,一為陽,一為益氣和中,強脾土,一為補中除濕;配雲苓共奏燥濕健脾之功而溫運脾胃;枳實能消胃中之虛痞,逐心下之停水;半夏,陳皮破滯氣,削堅積,且止嘔,消食寬胃;黃連清熱燥濕;木香,砂仁理氣和胃;焦山楂,神曲皆為消食開胃之品;使君子,檳榔健脾消疳除積殺蟲。諸藥合用,共奏健脾和胃,消食化積之功。對病程長,體質差且食積輕者,手法宜緩和有節;對病程短,體質壯者,宜用較重快節律手法。
【藥理】白術,茯苓能增強澱粉酶的活性和左旋木糖吸收率,以健運脾土,升陽化濕,收斂止瀉;蒼術醇有促進胃腸道運動作用,對胃平滑肌也有微弱收縮作用;檳榔含檳榔次堿等,可治食積,氣滯,腹脹,便秘等;木香含揮發油,生物堿,菊糖等,雲木香對支氣管平滑肌及小腸平滑肌有解痙作用,有降壓作用,並對傷寒杆菌,痢疾杆菌,大腸杆菌,多種真菌有一定的抑製作用;焦楂、神曲促進消化酶的分泌,可助消化;枳實對胃腸道平滑肌有促動力作用,可興奮胃腸平滑肌,使胃腸運動收縮節律增強而有力,增強胃排空;陳皮的揮發油對消化道有緩和作用,利於胃腸積氣的排出,並能促進胃液分泌,有助於消化;法夏具有鎮咳、祛痰及止吐等作用;使君子有麻痹蛔蟲頭,有明顯驅蛔蟲、驅蟯蟲作用。
【用法】配合推脾土,大腸,七節,按臍摩腹,揉龜尾。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湯藥每日3次口服,每次1劑(隨年齡,身高決定劑量)。
【方七】戊己丸加味
【出處】《和劑局方》
【組成】黃連,吳茱萸,白芍各等份組成。
【功用】清熱健脾。
【主治】小兒疳積下痢。
【方解】方中用少量黃連既能“厚腸胃”(《本草經疏》),又能“平肝胃之嘔吐”(《本草正義》)以清熱燥濕,清胃瀉火;吳茱萸配生薑燥濕止嘔,溫中散寒作用彌強;“白芍藥益脾,能於土中瀉木”(《本草綱目》)。
【藥理】黃連具有廣泛抗菌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等均有抑製作用;吳茱萸有健胃,鎮痛,止幹嘔和止噯酸等功效,還有利尿作用,對大腸杆菌有強力的抑製作用,對豬蛔蟲有顯著殺蟲作用;白芍能促進小鼠腹腔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並有提高免疫力、鎮痛、解痙的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八】驗方
【出處】《實用中醫兒科手冊》
【組成】胡黃連,玄明粉,白胡椒,大黃,生梔子等共研細末。另將桃仁,杏仁,使君子仁,置乳缽中邊研邊加上述藥粉,調成稠膏狀,滅菌即可。
【功用】消疳健脾,瀉熱通便,安蛔驅蟲。
【主治】小兒疳積。
【方解】胡黃連退虛熱,除疳熱,清濕熱;大黃、玄明粉清熱消腫解毒,潤燥軟堅;白胡椒溫中散寒,下氣消痰;梔子瀉火除煩,清熱利濕,涼血解毒;桃仁活血祛瘀,潤腸通便;杏仁潤腸通便;使君子殺蟲消積。
【藥理】胡黃連有利膽,抑菌作用;桃仁有增加血流量,降低血管阻力,抗凝,抗炎,抗菌,抗過敏的作用;杏仁含苦杏仁苷等成分;苦杏仁苷經苦杏仁酶水解,產生氫青酸和苯甲酸,氫靑酸是劇毒物質,所以苦杏仁直接內服易中毒,煎熬後毒性大減,微量的氫青酸不致引起中毒,可作用於呼吸中樞而鎮咳平喘,對細菌有抑製作用;梔子有降壓,利膽,解熱,鎮靜,抑菌作用;胡椒有抗炎作用,口服可以促進膽汁分泌;使君子可麻痹蛔蟲頭,有明顯驅蛔蟲、驅蟯蟲作用;大黃有促進排便、抗感染、健胃、止血、降壓的作用;芒硝所含主要成分為硫酸鈉,能使腸道引起機械性的刺激,促進腸蠕動而致泄。
【用法】治療時用消疳臍敷膏適量填滿臍部,膠布固定,每日或隔日換藥1次,治療6次為1個療程,一般用藥2~4個療程。
【方九】小兒化積散
【出處】《實用中醫藥雜誌》
【組成】炒山楂、建曲、炒雞內金、炒麥芽、黑白醜各15克,檳榔、製龜板、鱉甲、白蔻、白術、茯苓各10克,共製成粉。
【功用】消食導滯健脾。
【主治】小兒疳積。
【方解】建曲,雞內金,麥芽健胃消食;檳榔,黑白醜化積瀉火通便;龜板,鱉甲滋陰補肝腎,養血益心脾;白蔻、白術、茯苓健脾除濕。
【藥理】白術能增加消化係統的分泌,刺激造血係統,提高紅細胞血紅蛋白;山楂含有山楂酸,枸木緣酸,維生素C等,能增加胃中的酶,而促進消化;雞內金促進胃腺分泌,起到了消積化食的目的;鱉甲能提高淋巴母細胞轉化率,延長抗體存在時間,增強免疫功能;小兒化積散含豐富的維生素,微量元素,氨基酸等,有助補充營養,促進患兒消化吸收功能,從而起到促進生長發育的作用。
【用法】每次3克,每日3次,溫開水衝服,15天為一療程,連用2個療程。
【方十】資生丸加味
【出處】《雲南中醫中藥雜誌》
【組成】人參、白術、茯苓、山藥各30克,扁豆、苡仁、芡實、蓮子、甘草各20克,砂仁、白蔻、陳皮各10克,神曲、山楂、麥芽各15克,桔梗、藿香各6克,黃連5克。
【功用】攻補兼施,健脾益氣。
【主治】小兒疳積。
【方解】方中參、苓、術、草、炒扁豆、炒苡仁之甘溫健脾陽益肺氣;以芡實、蓮子、山藥之甘平滋脾陰;並以陳皮、神曲、山楂、麥芽消食去積;砂仁、白蔻、桔梗、藿香開胃健脾;黃連小量清心熱;加肉豆蔻溫脾陽;蒼術燥濕以止瀉;黃芪益氣固表補肺氣。全方是重在補而輔以消,補消得當,陰陽兼顧,升降和運,運轉乾坤。
【藥理】補脾益肺藥物有提高免疫功能,增強機體抗病能力,促進生長發育的作用;消食類藥物含脂肪酶,澱粉酶,及維生素B等能興奮胃腸平滑肌,增強腸管蠕動,排出腸腔積氣積物,具有促進消化,代謝,增強食欲的作用。
【用法】每天取藥末12克,開水浸泡後取藥汁20毫升,進食前0.5小時服用5毫升,30天為1療程。
【方十一】驗方
【出處】《中國民間療法》
【組成】內服湯劑:雞內金20克,炒麥芽10克,使君子10克,山藥10克,胡黃連6克,銀柴胡6克,五穀蟲10克,白術10克,木香6克。同時用中藥敷臍:白頭翁10克,使君子10克,山梔子6克,香附6克,共研細末,加麻油適量調為糊,貼敷臍部。隔日換藥1次。
【功用】扶脾健胃,清熱消積。
【主治】小兒疳積。
【方解】雞內金消食力強,且具運脾健胃之功,常與炒麥芽同用於食積不化及小兒疳積;使君子常用於小兒脾胃不健而引起的各種疾病,與五穀蟲同用,消疳積之力更強;銀柴胡味甘性微寒,常用於治療小兒疳積發熱;山藥補脾胃,白術健脾益氣生血,胡黃連反佐山藥,白術之甘溫,同時有消積,清虛熱之功;木香能行腸胃滯氣,和胃健脾,且可減滋補藥物呆滯之弊而增強藥物的治療效果。外敷方中,香附長於消積聚;白頭翁,山梔子善除腸胃熱毒蘊結;使君子具消積殺蟲之功。內服外敷結合應用,可在短時間內收到通導髒腑之氣機之功,使升降得暢,積食得消。
【藥理】梔子有降壓,利膽,解熱,鎮靜,抑菌作用;香附含揮發油、酚類物質、葡萄糖、果糖、澱粉等,能抑製子宮平滑肌收縮,並能緩和其肌張度,水煎劑有降低腸管緊張性和拮抗乙酰膽堿的作用,對某些真菌有抑製作用,有鎮痛作用;白頭翁在體外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杆菌,痢疾杆菌,枯草杆菌,傷寒杆菌,沙門氏杆菌以及一些皮膚真菌等,均具有明顯的抑製作用,另外有鎮靜,鎮痛,抗驚厥,強心作用;雞內金、炒麥芽促進消化酶的分泌,可助消化;使君子可麻痹蛔蟲頭,有明顯驅蛔蟲、驅蟯蟲作用;木香能行腸胃滯氣,和胃健脾,且可減滋補藥物呆滯之弊而增強藥物的治療效果。
【用法】共研細末。每日3次,每次3~6克。紅糖水送服。
【方十二】健脾消積湯
【出處】《浙江中西醫結合雜誌》
【組成】生曬參6克,白術6克,茯苓10克,雞內金10克,焦山楂10克,神曲10克,
木香5克,佛手5克,玳玳花5克,劉寄奴6克,蜈蚣1條。
【功用】益氣健脾,理氣消積。
【主治】小兒疳積。
【方解】生曬參,白術,茯苓益氣健脾;雞內金,山楂,曲消食開胃;木香,佛手,玳玳花行氣導滯;方用劉寄奴(又稱化食丹)性溫,味苦,入心脾二經,苦能降下,辛溫通行,故既能破血下脹,又能消食化積,使滯者破而即通;用蜈蚣,源於紹興民間單方,考藥典,蜈蚣辛溫,走竄之力最速,內而髒腑,外而經絡,凡氣衄凝聚之處皆能開之,驗臨床,確為消疳積之良藥。諸藥合用,共奏益氣健脾,理氣消積之功。
【藥理】人參大補元氣,增加機體免疫力,改善腸道血液循環,利於炎症的吸收;白術,茯苓能增強澱粉酶的活性和左旋木糖吸收率,以健運脾土,升陽化濕,收斂止瀉;木香能行腸胃滯氣,和胃健脾,且可減滋補藥物呆滯之弊而增強藥物的治療效果。消食類藥物含脂肪酶,澱粉酶及維生素B等,能興奮胃腸平滑肌,增強腸管蠕動,排出腸腔積氣積物,具有促進消化,代謝,增強食欲的作用。劉寄奴有加速血液循環,解除平滑肌痙攣,促進血凝,抗缺氧,抗菌作用;蜈蚣有抗驚厥,抗菌,改善微循環,延長凝血時間,降低血黏度,鎮痛,抗炎的作用。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對於服藥困難的患兒,可采用多次少飲法服藥,不必強調每日2次盡劑。
七、水痘
水痘是由水痘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1~4歲小兒多見,一年四季均有發生,但常見於冬春兩季,傳染性強。中醫稱“水花”、“水喜”、“水赤豆”等。
【方一】桑菊飲加減
【出處】《實用中醫兒科手冊》
【組成】桑葉10克,野菊花10克,銀花10克,薄荷(後下)6克,牛蒡子6克,桔梗3克,滑石(包煎)15克,苡仁10克,甘草3克。
【功用】清熱解毒,疏風滲濕。
【主治】水痘風熱夾濕。
【方解】桑葉、菊花疏散風熱,桔梗、牛子清利咽喉,銀花、連翹清熱解毒,薄荷利咽喉、清頭目,蘆根清熱生津,滑石、苡仁利水滲濕。
【藥理】銀花有抗病毒作用。連翹濃縮煎劑在體外有抗菌作用,可抑製傷寒杆菌、副傷寒杆菌、大腸杆菌、痢疾杆菌、白喉杆菌及霍亂弧菌、葡萄球菌、鏈球菌等。薄荷含有薄荷醇、薄荷酮等成分,具有鎮痛止癢之功。桑葉有抗病原微生物的作用,其煎劑在體外試驗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杆菌、乙型鏈球菌及白喉杆菌有較強的抑製作用,另外還有解痙、利尿作用。桔梗含桔梗皂苷、桔梗酸等成分。具有祛痰、抗炎、降膽固醇等作用。滑石所含硫酸鎂有吸附和收斂功效,內服能保護腸壁。薏苡仁具有解熱、鎮靜、鎮痛、抑製骨骼肌收縮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二】銀翹散。犀角地黃湯加減
【出處】《實用中醫兒科手冊》
【組成】銀花10克,連翹10克,水牛角(先煎)30克,赤芍10克,牡丹皮10克,生石膏30克,知母6克,生地黃10克,苡仁10克,甘草3克。
【功用】清熱涼血,解毒祛濕。
【主治】水痘邪熱熾盛。
【方解】銀花、連翹清熱解毒;赤芍、牡丹皮、水牛角清熱涼血、活血祛瘀;石膏、知母清熱瀉火;生地黃清熱涼血,養陰生津;苡仁利水滲濕;甘草調和諸藥。
【藥理】銀花有抗病毒作用。連翹濃縮煎劑在體外有抗菌作用,可抑製傷寒杆菌、副傷寒杆菌、大腸杆菌、痢疾杆菌、白喉杆菌及霍亂弧菌、葡萄球菌、鏈球菌等。赤芍、牡丹皮具有擴張血管、抗栓、抗凝的作用。石膏能抑製發熱時過度興奮的體溫調節中樞,抑製汗腺分泌並能降低血管通透性,減少滲出,從而阻斷斑疹丘疹形成皰疹,同時促進皰疹迅速結痂幹燥。知母含有多種皂苷、煙酸、黏液質,有抗菌、解熱、鎮靜等作用。生地黃具有降壓、鎮靜、抗炎、抗過敏、強心、利尿、調節免疫功能等作用。薏苡仁具有解熱、鎮靜、鎮痛、抑製骨骼肌收縮作用。水牛角有強心、降血壓、抗炎、鎮靜、解熱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三】驗方
【出處】《實用中醫兒科手冊》
【組成】銀花10克,蘆根30克,甘草3克。
【功用】清熱解毒生津。
【主治】水痘。
【方解】銀花清熱解毒;蘆根清熱瀉火,生津止渴,除煩,止嘔,利尿;甘草調和諸藥。
【藥理】銀花有抗病毒作用;蘆根具有解熱、鎮靜、鎮痛、降血壓、降血糖、抗氧化、抑製骨骼肌收縮作用。
【用法】水煎內服,日1劑,連服3~4日。
【方四】驗方
【出處】《實用中醫兒科手冊》
【組成】野菊花10克,銀花10克,紫草10克,甘草3克。
【功用】清熱解毒涼血。
【主治】水痘。
【方解】菊花、銀花疏散風熱,清熱解毒;紫草清熱涼血活血;甘草調和諸藥。
【藥理】菊花、紫草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多種致病性杆菌及皮膚真菌均有一定抗菌作用,並具有降壓、縮短凝血時間、解熱、抗炎、鎮靜作用;銀花有抗病毒作用。
【用法】水煎內服,日1劑,連服3日。
【方五】驗方
【出處】《實用中醫兒科手冊》
【組成】苦參30克,浮萍15克,芒硝30克。
【功用】清熱燥濕,透疹止癢。
【主治】水痘。
【方解】苦參清熱燥濕;浮萍發汗解表,透疹止癢,利尿消腫;芒硝清熱消腫。
【藥理】苦參有抑製細菌和真菌、利尿、抗炎、抗過敏、鎮靜、平喘等作用;浮萍有利尿、解熱及抑菌作用;芒硝所含主要成分為硫酸鈉,能使腸道引起機械性的刺激,促進腸蠕動而致泄。
【用法】煎水外洗,每日2次。
【方六】驗方
【出處】《實用中醫兒科手冊》
【組成】銀花藤10克,車前草15克,板藍根15克,蒲公英15克。
【功用】清熱解毒,滲濕利水。
【主治】水痘。
【方解】銀花藤、板藍根、蒲公英清熱解毒;車前草利水滲濕。
【藥理】銀花藤、板藍根、蒲公英有抗細菌和病毒、抗炎、解熱作用;車前草有利尿、祛痰、抑菌作用。
【用法】煎湯外洗。
【方七】驗方
【出處】《實用中醫兒科手冊》
【組成】薏苡100克,綠豆100克。
【功用】清熱解毒,滲濕利水。
【主治】水痘。
【方解】薏苡滲濕利水;綠豆清熱解毒利水。
【藥理】薏苡仁具有解熱、鎮靜、鎮痛、抑製骨骼肌收縮作用;綠豆有解毒作用。
【用法】加水熬熟,加少許糖,每日2次服用。
【方八】驗方
【出處】《兒科應用必備》
【組成】銀花9克,連翹9克,牛蒡子9克,薄荷9克,桔梗6克,甘草3克,竹葉3克,滑石6克。
【功用】疏風清熱解毒。
【主治】水痘。
【方解】銀花、連翹清熱解毒;桔梗、牛蒡子清利咽喉;薄荷利咽喉、清頭目;竹葉清熱瀉火,除煩生津利尿;滑石利水滲濕;甘草調和諸藥。
【藥理】銀花有抗病毒作用;連翹濃縮煎劑在體外有抗菌作用,可抑製傷寒杆菌、副傷寒杆菌、大腸杆菌、痢疾杆菌、白喉杆菌及霍亂弧菌、葡萄球菌、鏈球菌等;桔梗含桔梗皂苷、桔梗酸等成分,具有祛痰、抗炎、降膽固醇等作用;滑石所含硫酸鎂有吸附和收斂功效,內服能保護腸壁;薄荷含有薄荷醇、薄荷酮等成分,具有鎮痛止癢之功;竹葉有抑菌、退熱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九】驗方
【出處】《兒科應用必備》
【組成】銀花5~15克,淡竹葉5~10克,甘草3克。
【功用】清熱解毒利尿。
【主治】水痘。
【方解】銀花清熱解毒;淡竹葉清熱瀉火,除煩利尿;甘草調和諸藥。
【藥理】銀花有抗細菌和病毒、抗炎、解熱作用;竹葉有抑菌、退熱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十】驗方
【出處】《兒科應用必備》
【組成】忍冬藤15克,車前草15克,板藍根15克,千裏光15克。
【功用】清熱解毒,滲濕利水。
【主治】水痘。
【方解】忍冬藤、板藍根、千裏光清熱解毒;車前草利水滲濕。
【藥理】銀花藤、板藍根、千裏光有抗細菌和病毒、抗炎、解熱作用;車前草有利尿、祛痰、抑菌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劑。對化膿的水痘,亦可用本方清洗消毒。
【方十一】驗方
【出處】《兒科應用必備》
【組成】銀花9克,連翹9克,蟬蛻9克,甘草3克,紫花地丁6克,赤芍4克,板藍根4克。
【功用】清熱解毒,涼血透疹。
【主治】水痘。
【方解】銀花、紫花地丁、板藍根、連翹清熱解毒;蟬蛻疏散風熱,透疹;赤芍清熱涼血、活血祛瘀;甘草調和諸藥。
【藥理】銀花、紫花地丁、板藍根有抗細菌和病毒、抗炎、解熱作用;連翹濃縮煎劑在體外有抗菌作用,可抑製傷寒杆菌、副傷寒杆菌、大腸杆菌、痢疾杆菌、白喉杆菌及霍亂弧菌、葡萄球菌、鏈球菌等;赤芍具有擴張血管、抗栓、抗凝的作用;蟬蛻有抗驚厥、解熱的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十二】驗方
【出處】《兒科應用必備》
【組成】升麻6克,黃連6克,黃芩9克,石膏15克,生地黃9克,牡丹皮6克,銀花9克,連翹9克,赤芍6克,甘草3克。
【功用】清熱涼營解毒。
【主治】水痘。
【方解】升麻解表透疹,清熱解毒;黃連、黃芩清熱燥濕、瀉火解毒;赤芍、牡丹皮清熱涼血、活血祛瘀;銀花、連翹、石膏清熱解毒;生地黃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甘草調和諸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