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理】銀花、升麻有抗細菌和病毒、抗炎、解熱作用;石膏能抑製發熱時過度興奮的體溫調節中樞,抑製汗腺分泌並能降低血管通透性,減少滲出,從而阻斷斑疹丘疹形成皰疹,同時促進皰疹迅速結痂幹燥;生地具有降壓、鎮靜、抗炎、抗過敏、強心、利尿、調節免疫功能等作用;連翹濃縮煎劑在體外有抗菌作用,可抑製傷寒杆菌、副傷寒杆菌、大腸杆菌、痢疾杆菌、白喉杆菌及霍亂弧菌、葡萄球菌、鏈球菌等;赤芍、牡丹皮有擴張血管、抗栓、抗凝的作用;黃連、黃芩具有廣泛抗菌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等均有抑製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八、驚風
驚風又稱“驚厥”,俗名“抽風”,是小兒時期常見的一種病證,可由多種原因及多種疾病引起,臨床上出現頸項強直,四肢抽搐,甚則角弓反張或意識不清症狀者,均歸屬於驚風的範疇。一般以1~5歲嬰幼兒為多見,年齡愈小,發病率愈高。七歲以上則逐漸減少。發病時往往症情比較凶險,變化迅速,常能威脅到小兒生命。
【方一】定風丹
【出處】《中國醫學雜誌》
【組成】生乳香10克,生沒藥10克,朱砂2克,全蜈蚣1條,全蠍3克,雙鉤藤10克。
【功用】定驚安神,熄風止痙。
【主治】小兒急驚風。
【方解】乳香、沒藥行氣活血;朱砂安神定驚;全蠍、蜈蚣熄風止痙;鉤藤鎮肝熄風止痙。
【藥理】乳香有鎮痛、消炎、升高白細胞、促進傷口愈合、祛痰的作用;沒藥有抑菌、降脂作用;朱砂能降低大腦中樞神經興奮性,有鎮靜、抗驚厥作用;全蠍、蜈蚣有明顯抗癲癇、抗驚厥作用;鉤藤有降壓、鎮靜、抗栓、抗凝的作用。
【用法】共研為細末,每次衝服0.3克。亦可置其口中,乳汁送下。
【方二】定風散
【出處】《河南中醫》
【組成】生石膏24克,天竺黃18克,膽南星12克,朱砂9克,蜈蚣20條。
【功用】清熱瀉火,豁痰開竅,定驚熄風。
【主治】小兒急驚風。
【方解】石膏清熱瀉火;天竺黃、膽南星化痰開竅,清熱定驚;朱砂安神定驚;蜈蚣熄風止痙。
【藥理】天竺黃有明顯的鎮痛抗炎作用,提高痛閾強度優於消炎痛;朱砂能降低大腦中樞神經興奮性,有鎮靜、抗驚厥作用;全蠍、蜈蚣有明顯抗癲癇、抗驚厥作用;膽南星有祛痰及抗驚厥、鎮靜、鎮痛作用。
【用法】研為細末,根據年齡酌量服用。定風散內朱砂,因含汞不宜煎煮,長期服用時,劑量宜小,以免蓄積汞中毒。
【方三】人參湯加味
【出處】《中國現代實用醫學雜誌》
【組成】人參9克,幹薑2克,白術6克,茯苓8克,炙甘草5克,山藥6克,扁豆5克,薏米8克,天麻5克,鉤藤6克,地龍5克。
【功用】溫中祛寒,補氣健脾,平肝熄風。
【主治】小兒慢驚風。
【方解】用白術培脾土之虛,人參益中宮之氣,幹薑散胃中之寒,甘草緩三焦之急也。且幹薑得白術,能除滿而止吐;人參得甘草,能療痛而止痢。方中炙甘草、幹薑溫中散寒;人參、白術、茯苓、山藥、扁豆、薏米健脾益氣,除濕止瀉;天麻、鉤藤平肝熄風。
【藥理】人參湯(《傷寒論》理中丸)能促進黏膜細胞再生修複,促進醋酸型胃潰瘍愈合。能降低胃液中遊離鹽酸濃度,減輕黏膜侵蝕和減少胃蛋白酶激活,對胃潰瘍的發生起保護作用。對脾胃陽虛型低血壓有一定程度的升高血壓作用。本方現代主要運用於慢性胃腸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胃擴張、胃下垂、慢性結腸炎、功能性子宮出血等證屬中焦虛寒者,為本方溫中祛寒、補氣健脾、平肝熄風的功能提高了一定的藥理依據。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四】麻翹石膏湯
【出處】《新疆中醫藥》
【組成】麻黃6克,生石膏20克,連翹20克,金銀花20克,大貝母20克。
【功用】解表清裏泄熱。
【主治】急驚風證見發熱,怕冷,咳嗽,流涕,心痛抽風,白苔或黃苔,紋紅紫,脈浮數。
【方解】麻黃解表邪,石膏清裏熱,大貝母泄降,連翹、金銀花清熱解毒,蜂蜜、白糖潤腸緩下,以瀉裏熱。並能補虛解熱、強心等。綜合起來,有解表清裏,泄熱之效。
【藥理】麻黃具有興奮中樞神經係統的作用;金銀花的化學成分有環己六醇、黃酮類、皂苷鞣質等,具有抗菌、消炎、收斂作用,對多種細菌、黴菌均有抑製作用;川貝含貝母堿、西貝母堿等多種生物堿,具有降低血壓作用;石膏能抑製發熱時過度興奮的體溫調節中樞,抑製汗腺分泌並能降低血管通透性,減少滲出;連翹濃縮煎劑在體外有抗菌作用,可抑製傷寒杆菌、副傷寒杆菌、大腸杆菌、痢疾杆菌、白喉杆菌及霍亂弧菌、葡萄球菌、鏈球菌等。
【用法】一劑藥煎兩遍。合在一起,加白糖、蜂蜜各30克。一歲內小兒,分六次服;1~8歲,分五次服,3~6歲,分四次服,6~9歲,分三次服,9~12歲,分二次服。
【方五】麻翹石膏湯加服蠍蠶珀牛散
【出處】《新疆中醫藥》
【組成】蠍蠶珀牛散(蠍牛散):全蠍15克,僵蠶15克,琥珀5克,天麻15克,川貝母18克,牛黃1.2克,麝香0.6克,梅片0.6克,赤金16張。麻翹石膏湯見方四。
【功用】泄熱豁痰,清熱解毒,鎮驚安神,平肝熄風,鎮疼解痙,通絡開竅。
【主治】急驚風證見後腦部劇疼,脊背和四肢酸痛。
【方解】方中以全蠍、僵蠶、天麻鎮靜解痙;以琥珀,赤金養心安神,平肝鎮驚;以梅片、麝香、川貝母、牛黃泄熱豁痰,通絡開竅。
【藥理】僵蠶醇有催眠、抗驚厥作用;琥珀酸具有中樞抑製作用;天麻能使小鼠自發性活動明顯減少,可抑製或縮短實驗性癲癇的發作時間;牛黃有解熱、鎮靜、抗驚厥、降壓、抗炎、止血、降脂作用;麝香對中樞神經係統有雙向調節作用,小劑量興奮,大劑量則抑製。
【用法】惡心嘔吐,抽搐不安時,可刺少商,曲池,合穀。共為細末。1歲內小兒,每服0.1~0.3克;1~3歲;每服0.15~0.5克;3~6歲,每服0.3~0.6克;6~9歲,每服0.5~1克;9~12歲,每服0.6~1.2克。1日3次,開水送下。
【方六】麻翹石膏湯加服青蟬散
【出處】《新疆中醫藥》
【組成】青蟬散:大青葉30克,蟬蛻30克。麻翹石膏湯見方四。
【功用】清熱化痰,定驚熄風。
【主治】小兒驚風抽搐,高熱昏迷,頭疼發冷等證。
【方解】青蟬散用大青葉,清熱解毒;用蟬蛻,熄風鎮驚,平肝解痙。
【藥理】蟬蛻有抗驚厥、解熱的作用。大青葉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均有一定抑製作用,對乙肝表麵抗原以及流感病毒亞甲型均有抑製作用,並有顯著的抗白血病作用。
【用法】共為細末。1歲內小兒,每服0.3~0.6克;1~3歲,每服0.5~1克;3~6歲,每服0.6~1.2克;6~9歲,每服1~2克;9~13歲,每服1.5~3克。一日三次,開水送下。
【方七】銀葛桂枝湯
【出處】《新疆中醫藥》
【組成】金銀花20克,連翹20克,大青葉20克,葛根10克,白芍10克,桂枝10克,僵蠶10克,蟬蛻10克,生甘草3克,生薑10克。
【功用】清熱解毒,熄風解痙,鎮驚安神,解表散邪。
【主治】小兒急驚風證見昏迷不醒,頭向後背,口張不開,脖項強直、硬,高熱譫語,煩躁不安,發驚抽搐。
【方解】金銀花、連翹、大青葉清熱解毒;葛根、桂枝發表解肌,祛風解痙;僵蠶、蟬蛻熄風解熱;生薑解表和胃;白芍養血斂陰,平抑肝陽;生甘草調和諸藥。
【藥理】蟬蛻、葛根有明顯解熱、解痙作用。金銀花的化學成分有環己六醇、黃酮類、皂苷鞣質等,具有抗菌、消炎、收斂作用,對多種細菌、黴菌均有抑製作用;連翹濃縮煎劑在體外有抗菌作用,可抑製傷寒杆菌、副傷寒杆菌、大腸杆菌、痢疾杆菌、白喉杆菌及霍亂弧菌、葡萄球菌、鏈球菌等;大青葉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均有一定抑製作用,對乙肝表麵抗原以及流感病毒亞甲型均有抑製作用,並有顯著的抗白血病作用;僵蠶醇有催眠、抗驚厥作用;白芍能促進小鼠腹腔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並有提高免疫力、鎮痛、解痙的作用。
【用法】配合刺十宣,大椎。一劑藥煎兩遍,合在一起。1歲小兒,分6次服;1~3歲,分5次服;3~6歲,分4次服;6~9歲;分三次服,9~12歲,分2次服。
【方八】蠶蜈雄星散
【出處】《新疆中醫藥》
【組成】僵蠶6克,全蠍6克,蜈蚣6克,雄黃6克,膽南星6克,蟬蛻6克,天竺黃6克,麝香0.6克。
【功用】泄熱豁痰,平肝鎮痙,安神定驚。
【主治】急驚風證見一直高熱不減,或是一陣一陣發高熱,納呆。
【方解】本方用僵蠶、全蠍、蜈蚣鎮痙解毒;用雄黃、蟬蛻平肝安神;用南星、麝香、天竺黃泄熱豁痰,開竅通絡。
【藥理】僵蠶醇有催眠、抗驚厥作用;全蠍、蜈蚣有明顯抗癲癇、抗驚厥作用;雄黃體外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100%的殺滅作用,也可殺滅大腸杆菌;天竺黃有明顯的鎮痛抗炎作用,提高痛閾強度優於消炎痛;膽南星有祛痰及抗驚厥、鎮靜、鎮痛作用;麝香對中樞神經係統有雙向調節作用,小劑量興奮,大劑量則抑製;蟬蛻有明顯解痙作用。
【用法】可刺少商,大椎,十宣。共為細末。1歲內小兒,每服0.15~0.3克;1~3歲,每服0.3~0.5克;3~6歲,每服0.5~1克;6~9歲,每服0.6~1.2克;9~12歲,每服0.7~1.5克。每4小時服1次,開水送下。
【方九】參麝樟腦散
【出處】《新疆中醫藥》
【組成】紅麗參8克,樟腦3克,麝香0.9克。
【功用】益氣固脫。
【主治】急驚風證見脈快無力,並且亂,大囟門膨脹,眼斜視,眼皮下垂,瞳孔散大,或左右瞳孔大小不等,口眼歪斜,腹瀉等時。
【方解】紅麗參、樟腦強壯健腦;麝香氣味香竄可以芳香開竅。
【藥理】三藥可以強心興奮,亢進腦中樞之機能,消除腦中樞之抑製狀態。
【用法】可剌人中、印堂、合穀、隱白。共為細末。1歲內小兒,每服0.15~0.3克;1~3歲,每服0.3~0.6克;3~6歲,每服0.4~0.9克;6~9歲,每服0.5~1克;9~12歲,每服1~2克。1日3次,開水衝服。
【方十】朱冰散
【出處】《新疆中醫藥》
【組成】朱砂0.5克,冰片0.9克,薄荷冰0.6克,生甘草3克。
【功用】醒腦通竅,安神鎮靜。
【主治】急驚風證見脈快無力,並且亂,大囟門膨脹,眼斜視,眼皮下垂,瞳孔散大,或左右瞳孔大小不等,口眼歪斜,腹瀉等時(同方九)。
【方解】方中冰片,芳香去穢,通竅啟閉;薄荷冰、朱砂鎮心安神;生甘草補虛清火。
【藥理】朱砂能降低大腦中樞神經興奮性,有鎮靜、抗驚厥作用;冰片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抑製作用,主要成分有耐缺氧作用;薄荷含有薄荷醇、薄荷酮等成分,具有鎮痛止癢之功;甘草其所含甘草次酸、甘草鋅能治療急慢性炎症。
【用法】共為細末。1歲內小兒,每服0.15~0.3克;1~3歲,每服0.3~0.6克;3~6歲,每服0.4~0.9克;6~9歲,每服0.5~1克;9~12歲,每服1~2克。1日3次,開水衝服。
【方十一】附星散
【出處】《新疆中醫藥》
【組成】白附子6克,天麻6克,天南星6克,防風6克,白芷6克。
【功用】通陽散寒,祛風辟穢,開竅滌痰,熄風導滯。
【主治】急驚風證見小兒昏迷,不省人事,口眼歪斜,手足抽動。
【方解】白附子辛溫散寒,溫發陽氣;天麻,南星滌痰啟閉,熄風除濕;防風,除風解熱;用白芷辟穢開竅。
【藥理】白附子有明顯的鎮靜、抗驚厥及鎮痛作用;防風有解熱、抗炎、鎮靜、鎮痛、抗驚厥、抗過敏作用;天麻能使小鼠自發性活動明顯減少,可抑製或縮短實驗性癲癇的發作時間;天南星具有祛痰、抗驚厥、鎮靜及鎮痛作用;白芷有抗菌、抗真菌、解熱、抗炎、鎮痛、解痙、抗癌、降血壓的作用。
【用法】可刺人中,印堂。共為細末。1歲內小兒,每服0.15~0.3克;1~3歲,每服0.3~0.6克;3~6歲,每服0.4~0.9克;6~9歲,每服0.5~1克;9~12歲,每服1~2克。一日三次,開水衝服。
【方十二】抱龍丸
【出處】《新疆中醫藥》
【組成】抱龍丸(片玉心書方):膽南星15克,天竺黃3克,雄黃1.5克,辰砂3克,老琥珀0.9克,牛黃0.3克,麝香0.15克。
【功用】化痰開竅,清熱醒神。
【主治】急驚風證見昏睡喘促,痰聲漉漉,抽搐。
【方解】牛黃清熱開竅;麝香開竅醒神,通經活絡;朱砂清心鎮靜,安神解毒;琥珀鎮驚安神;膽南星、天竺黃清熱化痰,清心定驚;雄黃祛痰。
【藥理】牛黃有解熱、鎮靜、抗驚厥、降壓、抗炎、止血、降脂作用;琥珀酸具有中樞抑製作用;麝香對中樞神經係統有雙向調節作用,小劑量興奮,大劑量則抑製;天竺黃有明顯的鎮痛抗炎作用,提高痛閾強度優於消炎痛;膽南星有祛痰及抗驚厥、鎮靜、鎮痛作用;雄黃體外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100%的殺滅作用,也可殺滅大腸杆菌;辰砂能降低大腦中樞神經興奮性,有鎮靜、抗驚厥作用。
【用法】共為細粉,將生甘草用雪水熬膏,投入藥粉為丸,如皂角子大,黃臘色。1~3歲,每服三分之一丸至二分之一丸;3~6歲,每服二分之一丸至一丸。一日服二次,開水送下。在潮時用燈心,竹葉湯或薄荷湯送下。
九、鵝口瘡
鵝口瘡是嬰幼兒的常見病之一,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所致的口腔炎症,狀似鵝口,白屑似雪的乳嬰兒常見病,又稱“雪口”,現代醫學稱“念珠菌病”。祖國醫學認為,小兒胎中受熱,蘊於心脾,心脾積熱上薰;稟賦不足;體質素弱;護理不當,致口腔不潔,感染邪毒而引起,多見於新生兒,營養不良,消化不良及免疫缺陷之嬰兒。現代醫學認為新生兒、嬰兒因口腔不潔、黏膜損傷、營養不良、慢性腹瀉或長期應用廣譜抗生素(包括成人)、腎上腺皮質激素導致消化道菌群失調機體抵抗力低下時,口內白色念珠菌迅速生長而發病,其典型症狀是口腔黏膜上出現白色點狀或乳凝塊樣物,布滿頰部、舌、齒齦、上齶等處。
【方一】驗方
【出處】《簡易普濟良方》
【組成】馬牙硝。
【功用】清熱消腫。
【主治】小兒鵝口瘡。
【方解】芒硝在盆中煎煉時,凝結在下層、質精者,稱為樸硝;在上層、有芒狀結構者,稱為硭硝,有牙狀結構者,稱為馬牙硝。氣味:苦、寒、無毒。有清熱消腫的作用。
【藥理】芒硝所含主要成分為硫酸鈉,能使腸道引起機械性的刺激,促進腸蠕動而致泄。
【用法】研細於舌上摻之,日三五度。
【方二】驗方
【出處】《黎居士簡易方》
【組成】密陀僧。
【功用】殺蟲收斂。
【主治】小兒鵝口瘡。
【方解】性味:鹹、辛,平;有毒。有殺蟲收斂之功。
【藥理】密佗僧膏2%濃度時在試管中對共心性毛癬菌、童色毛癬菌、紅色毛癬菌及鐵鏽色小芽孢菌呈抑製作用;在4%濃度時,對絮狀表皮癬菌、石膏樣毛癬菌、足趾毛癬菌等均呈抑製作用。水浸劑(1∶3)在試管內對多種皮膚真菌也有不同程度的抑製作用。能與蛋白質結合而成蛋白鉛。有收斂局部黏膜血管,而庇護潰瘍麵和減少黏液分泌的作用。
【用法】調塗腳心,瘡愈洗去。
【方三】驗方
【出處】《家用良方》
【組成】赤小豆24粒。
【功用】清熱利水。
【主治】小兒鵝口瘡。
【方解】赤小豆清熱利水。
【藥理】赤小豆有抑菌、利尿的作用。
【用法】搗研成末,以醋調和,頻頻塗之。
【方四】清火口疳散
【出處】《廣西中醫藥》
【組成】(1)清火散:黃連、黃柏、青黛各3克,黃芩5克,石膏8克,冰片0.2克,薄荷腦0.1克。共研細末,100目篩過篩,上一料分8包。(2)口疳散:玄明粉6克,煆石膏8克,青黛1克,冰片、血竭各0.4克,薄荷腦0.1克。共研細末備用。
【功用】清熱瀉火。
【主治】小兒鵝口瘡。
【方解】清火散清胃瀉火、釜底抽薪治其本;外用口疳散祛腐解毒、燥濕生肌,直達病所治其標。
【藥理】黃連、黃芩、黃柏具有廣泛抗菌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等均有抑製作用。青黛有抗癌、抗菌、保肝作用。石膏能抑製發熱時過度興奮的體溫調節中樞,抑製汗腺分泌並能降低血管通透性,減少滲出,從而阻斷斑疹丘疹形成皰疹,同時促進皰疹迅速結痂幹燥。薄荷含有薄荷醇、薄荷酮等成分,具有鎮痛止癢之功。冰片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抑製作用。
【用法】清火散每次服1包(1歲內小兒劑量減半),每日2次,早晚空腹服。口疳散每日3~5次敷患處(局部淡鹽水拭洗後敷藥)。
【方五】生地藜鉤湯
【出處】《新中醫》
【組成】生地黃3克,白蒺藜2克,鉤藤2克,木通4克,淡竹葉3克,蟬蛻1克,甘草1克。
【功用】祛風清熱,解毒除濕。
【主治】小兒鵝口瘡。
【方解】方中以生地涼血解毒;鉤藤、蒺藜、蟬蛻祛風清熱;木通、淡竹葉、甘草清熱除濕解毒。
【藥理】生地黃具有降壓、鎮靜、抗炎、抗過敏、強心、利尿、調節免疫功能等作用。蟬蛻有抗驚厥、解熱的作用。淡竹葉有抑菌、退熱作用。木通有利尿、抗菌作用。鉤藤有降壓、鎮靜、抗栓、抗凝的作用。白蒺藜有降壓、利尿、強心、提高免疫力、抗過敏等作用。
【用法】每日1劑,濃煎,分數次頻頻喂服,此為15天以內的嬰兒分量,可按年齡大小增減,並配合搽口末藥,除去口腔內的白膜防止落而再生。口末藥組成:天然硼砂50克,明雄黃20克,牛黃3克,兒茶3克,人中白10克。上5味共研極細末,再過篩瓶貯備用。每治1例鵝口瘡3~5克便足夠,用潔淨的竹片或明亮光滑的紙片蘸黃豆大小的藥末於嬰兒舌上即可。
【方六】蓖麻外敷散
【出處】《天津中醫》
【組成】蓖麻子、吳茱萸各30克,大黃、製南星各60克,共研成極細末。
【功用】清熱解毒,引火下行。
【主治】小兒鵝口瘡。
【方解】方中蓖麻清熱利濕,消毒拔毒;吳茱萸開鬱化滯去濕;大黃泄滯導濁,通利腑氣;製南星有燥濕化痰之功。外敷貼於湧泉穴,以引邪毒下行。
【藥理】蓖麻子有促進排便、抗感染的作用。吳茱萸有健胃、鎮痛、止幹嘔和止噯酸等功效;有利尿作用;對大腸杆菌有強力的抑製作用;對豬蛔蟲有顯著殺蟲作用;還有收縮子宮及降壓作用。大黃有促進排便、抗感染、健胃、止血、降壓的作用;天南星具有祛痰、抗驚厥、鎮靜及鎮痛作用。
【用法】用時用雞蛋清調成糊狀,每晚臨睡前貼於湧泉穴處,用膠布固定,第二天早上取下。上藥1料共分5次貼完,每5次為1療程。
【方七】巴豆瓜子霜
【出處】《中西醫結合雜誌》
【組成】巴豆仁1克,西瓜子仁0.5克。
【功用】蝕瘡。
【主治】小兒鵝口瘡。
【方解】巴豆外用蝕瘡;西瓜子仁有化痰滌垢,下氣清營的作用。
【藥理】巴豆有促進排便、抗感染、促凝、鎮痛的作用;西瓜子仁有降壓,消炎的作用。
【用法】上藥共研碎出油,加少許香油調勻,揉成團狀貼於印堂穴,20秒鍾即取下。每日敷1次,連用2次。重症者可連用3次,每次敷藥時間20秒。
【方八】三黃液
【出處】《中國民間療法》
【組成】黃連、黃芩、黃柏各5克。
【功用】清熱瀉火,解毒斂瘡。
【主治】小兒鵝口瘡。
【方解】黃連、黃芩、黃柏清熱瀉火,解毒療瘡。
【藥理】黃連、黃芩、黃柏具有廣泛抗菌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等均有抑製作用。
【用法】上藥浸入適量75%酒精至液體變黃,取三黃液塗抹鵝口瘡處,每日6~8次,治療效果良好。
【方九】吳附粉
【出處】《中醫臨床選萃》
【組成】吳茱萸10克,附子10克。
【功用】引火歸元。
【主治】小兒鵝口瘡。
【方解】吳茱萸性大熱,歸肝、脾、胃經,有祛寒止痛,疏肝下氣燥濕之功效;附子大熱,歸心、脾、腎經,有回陽救逆,溫脾腎,補火助陽,散寒止痛之功效。此法以大熱之藥,治療大熱之病,是以熱引熱,上病下治之意。
【藥理】吳茱萸有健胃、鎮痛、止幹嘔和止噯酸等功效;有利尿作用;對大腸杆菌有強力的抑製作用;對豬蛔蟲有顯著殺蟲作用;還有收縮子宮及降壓作用。附子有強心、抗炎、抗氧化的作用。
【用法】以食用醋調成糊狀,外敷足心(即湧泉穴),膠布固定。連用兩晚,即可生效。
【方十】驗方
【出處】《遼寧中醫雜誌》
【組成】板藍根10克。
【功用】清熱解毒。
【主治】小兒鵝口瘡。
【方解】清熱解毒。
【藥理】有抗細菌和病毒、抗炎、解熱作用。
【用法】加水濃煎,去渣取液,用棉簽沾藥液反複擦洗患處,每日6次,擦藥1~4天,治愈。
【方十一】驗方
【出處】《遼寧中醫雜誌》
【組成】黃連、青黛各15克,寒水石9克,乳香15克,冰片9克,石膏15克,硼砂9克。
【功用】清熱瀉火解毒。
【主治】治心脾積熱,上蒸口舌之鵝口瘡。
【方解】黃連清熱瀉火,解毒療瘡;冰片、硼砂能散熱止痛、防腐消腫;青黛清熱解毒,涼血消斑,清肝瀉火,定驚;石膏、寒水石善清肺胃之火,瀉火解毒,為瘡家聖藥;乳香消腫斂瘡生肌,全方合用,有清熱解毒止痛、祛腐消腫之功效,用於小兒口瘡證屬心脾胃素有蘊熱之實火者確有良效。
【藥理】黃連具有廣泛抗菌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等均有抑製作用。青黛有抗癌、抗菌、保肝作用。乳香有鎮痛、消炎、升高白細胞、促進傷口愈合、祛痰的作用。冰片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抑製作用。石膏能抑製發熱時過度興奮的體溫調節中樞,抑製汗腺分泌並能降低血管通透性,減少滲出,從而阻斷斑疹丘疹形成皰疹,同時促進皰疹迅速結痂幹燥。
【用法】共研細末,密閉貯存,用時用紙筒將此散少許吹口腔患處,每日3次。
十、小兒麻痹症
小兒麻痹是小兒神經係統傳染病,多見於夏秋季節,以弛緩性癱瘓為特征。主要由於脊髓灰質炎病毒混入飲食裏經口傳染,少數也可由呼吸道傳染。1~5歲以下兒童為多見。本病屬於中醫學“濕痹”、“痿證”範疇。證見突然發熱(類似感冒)、煩躁、不安、多汗、全身疼痛,發熱後肢體突然出現弛緩性癱瘓,多發生在下肢。
【方一】驗方
【出處】《中醫兒科臨床選輯》
【組成】木瓜、透骨草、麻黃、當歸、地膚子各12克,製甲珠、桂枝各9克,紅花、川牛膝各13克,露蜂房1隻。
【功用】溫經祛濕,活血通絡。
【主治】小兒麻痹症(待熱退後,方可用之)。
【方解】木瓜、透骨草化濕,舒筋,活絡;地膚子清熱利濕;當歸、紅花、牛膝、甲珠、桂枝活血通絡;蜂房性善走竄,能祛風止痛;麻黃發散骨肉風濕之邪。
【藥理】牛膝能降低全血黏度、紅細胞壓積、紅細胞聚集指數,並有抗凝作用;穿山甲能明顯延長小鼠和大鼠凝血時間,降低血液黏度,擴張血管壁降低外周阻力;蜂房提取物有降壓、擴張血管作用;木瓜有保肝,抑菌作用;麻黃具有興奮中樞神經係統的作用;當歸具有擴張血管、抗栓、抗凝的作用;紅花能抑製血小板聚集,增強纖維蛋白溶解,降低全血黏度;桂枝有降溫解熱,抑菌,健胃,利尿,強心,鎮痛,鎮靜,抗驚厥,止咳祛痰的作用。
【用法】上藥加清水半麵盆煮沸後,加入燒酒、黃酒各60毫升,繼續煮沸後,倒入盆中,趁熱燙洗患肢。必須使藥力熱透,方可有效。每劑可洗3次。
【方二】驗方
【出處】《浙江中醫雜誌》
【組成】生草烏、幹薑、桂枝、伸筋草、川芎、丹參、絡石藤、雞血藤各6克。
【功用】溫經散寒,化瘀通絡。
【主治】早期小兒麻痹症。
【方解】川芎、丹參、雞血藤活血化瘀通絡;桂枝溫經通絡;伸筋草、絡石藤祛風通絡;草烏祛風通絡;幹薑溫經散寒。
【藥理】川芎具有擴張血管、抗栓、抗凝的作用;丹參能改善血液流變性,降低血液黏度,抑製血小板和凝血功能,激活纖溶,對抗血栓形成;烏藥可以加速血液循環,有促進腸蠕動的作用;桂枝有降溫解熱,抑菌,健胃,利尿,強心,鎮痛,鎮靜,抗驚厥,止咳祛痰的作用;幹薑有鎮靜、鎮痛、抗炎、止嘔及升壓作用;雞血藤水提物及酊劑有明顯的抗炎作用,並對免疫係統有雙向調節功能;絡石藤甲醇提取物對動物雙足浮腫、扭體反應有抑製作用,可抗痛風,能抑菌,降壓。
【用法】將上藥煎湯,待稍溫後加白酒100毫升浸浴患處,每日1次。
【方三】驗方
【出處】《中國當代中醫名人誌》
【組成】當歸19克,蘇芍、川牛膝各15克,木瓜、桂枝、紅花、地膚子各12克,甲珠20克,透骨草15克,麻黃10克,露蜂房1個。
【功用】祛風活血,溫經通絡。
【主治】小兒麻痹症。
【方解】牛膝、紅花活血化瘀;當歸、白芍養血活血;桂枝溫經通絡;木瓜化濕舒筋活絡;蜂房性善走竄,能祛風止痛;地膚子清熱利濕;麻黃發散骨肉風濕之邪。
【藥理】牛膝能降低全血黏度、紅細胞壓積、紅細胞聚集指數,並有抗凝作用;當歸、川芎具有擴張血管、抗栓、抗凝的作用;蜂房提取物有降壓、擴張血管作用;木瓜有保肝,抑菌作用;麻黃具有興奮中樞神經係統的作用;紅花能抑製血小板聚集,增強纖維蛋白溶解,降低全血黏度;桂枝有降溫解熱,抑菌,健胃,利尿,強心,鎮痛,鎮靜,抗驚厥,止咳祛痰的作用;穿山甲能明顯延長小鼠和大鼠凝血時間,降低血液黏度,擴張血管壁降低外周阻力;白芍能促進小鼠腹腔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並有提高免疫力、鎮痛、解痙的作用。
【用法】將上藥煎湯,然後入燒酒、黃酒各60毫升再煮沸,倒入盆內,趁熱洗患處。每日早、晚各1次。
【方四】驗方
【出處】《中草藥外治驗方選》
【組成】尋骨風根、威靈仙各30克,半邊蓮240克。
【功用】清熱解毒,祛風通絡。
【主治】小兒下肢麻痹症。
【方解】尋骨風、威靈仙祛風濕,通經絡;半邊蓮清熱解毒,利水消腫。
【藥理】尋骨風有鎮痛、抗炎、解熱作用;威靈仙有促進腸平滑肌運動和調節胃腸運動功能,抗利尿,鎮痛,降血糖,降血壓,利膽,抑菌的作用;半邊蓮有利尿,降血壓,抑菌,止血,對神經係統有先興奮後抑製的作用。
【用法】上藥加清水2000ml,煎沸後,將上藥液倒入杉木水捅內,並放一小木凳於桶中,囑患兒脫去褲襪,坐於桶口,將足踏在小木凳上,並用厚毛巾將水桶口圍起,勿使熱氣外散。趁熱熏洗患處,至藥水不燙時,取出木凳,將小兒患足浸入水中洗泡。每日早、午、晚各1次。
【方五】驗方
【出處】《常見病中草藥外治療法》
【組成】麻黃、杜仲、川烏、草烏、當歸各9克,花椒6克,川斷、黨參各12克,黃芪30克。
【功用】益氣活血,溫經通絡。
【主治】小兒麻痹症末期。
【方解】川烏、草烏祛風濕,溫經通絡;杜仲、川斷祛風濕,強筋骨,補肝腎;麻黃發散骨肉內裏風濕之邪;當歸養血活血,通經絡;花椒祛濕利水;黨參、黃芪補氣生肌。
【藥理】川烏有明顯的抗炎、鎮痛作用;杜仲具有調節細胞免疫平衡的功能;麻黃具有興奮中樞神經係統的作用;當歸具有擴張血管、抗栓、抗凝的作用;黨參增加機體免疫力,改善腸道血液循環,利於炎症的吸收;黃芪具有增強肌體的免疫功能,強心、降壓、降血糖、利尿、抗衰老、抗腫瘤、抗疲勞、抗病毒、鎮靜、鎮痛等作用;川斷有抗維生素E缺乏症的作用,對瘡瘍有排膿、止血、鎮痛、促進組織再生作用;花椒有鎮痛抗炎,殺細菌和真菌,殺疥蟎的作用。
【用法】上藥加清水適量水煎,過濾去渣,將藥液倒入盆內,趁熱先熏後洗患肢。每日1~2次。
【方六】甘露消毒丹加減。
【出處】《實用中醫兒科手冊》
【組成】藿香10克,黃芩10克,射幹10克,蔻仁(後下)6克,滑石(包煎)15克,葛根10克,薑半夏10克,苡仁10克,焦楂曲各10克,甘草6克。
【功用】解表清熱,疏風利濕。
【主治】小兒麻痹症邪侵肺胃型。
【方解】藿香、蔻仁芳香化濕;半夏燥濕化痰;黃芩善清上焦濕熱;滑石、薏仁清熱利水;葛根清熱解肌;射幹清熱解毒;甘草調和諸藥。
【藥理】藿香能促進胃液分泌,增強消化力,對胃腸有解痙作用,並有防腐、抗菌作用;葛根能直接擴張血管,使外周阻力下降;射幹對外感及咽喉疾患中的某些病毒也有抑製作用;黃芩具有廣泛抗菌作用;半夏含揮發油、氨基酸、β-穀淄醇、膽堿、生物堿、葡萄糖苷和醛類等,具有鎮咳、祛痰及止吐等作用;所含的葡萄糖醛酸的衍生物有顯著的解毒作用;山楂消肉食,刺激胃液分泌,使胃內遊離鹽酸增加,能消化蛋白質。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七】三妙丸加減
【出處】《實用中醫兒科手冊》
【組成】蒼術10克,黃柏10克,牛膝10克,生苡仁15克,絲瓜絡15克,川芎10克,紅花6克,雞血藤10克,甘草6克
【功用】清熱祛濕,舒筋活絡。
【主治】小兒麻痹症邪注經絡型。
【方解】蒼術祛風燥濕;黃柏燥濕清熱;苡仁清熱利濕;牛膝、絲瓜絡、川芎、紅花、雞血藤活血化瘀通絡;甘草調和諸藥。
【藥理】蒼術揮發油對中樞神經係統,小劑量是鎮靜作用,同時使脊髓反射亢進,大劑量則呈抑製作用;雞血藤水提物及酊劑有明顯的抗炎作用,並對免疫係統有雙向調節功能;紅花能抑製血小板聚集,增強纖維蛋白溶解,降低全血黏度;牛膝能降低全血黏度、紅細胞壓積、紅細胞聚集指數,並有抗凝作用;黃柏具有廣泛抗菌作用;絲瓜絡有明顯的鎮痛、鎮靜和抗炎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八】補陽還五湯加減
【出處】《實用中醫兒科手冊》
【組成】黨參10克,黃芪10克,當歸10克,赤芍10克,紅花10克,地龍10克,川芎10克,甘草6克。
【功用】益氣活血,祛邪通絡。
【主治】小兒麻痹症氣虛血滯型。
【方解】黨參、黃芪養氣生肌;當歸養血活血;赤芍、紅花、川芎、地龍活血化瘀通經絡;甘草調和諸藥。
【藥理】黨參增加機體免疫力,改善腸道血液循環,利於炎症的吸收;黃芪具有增強肌體的免疫功能,強心、降壓、降血糖、利尿、抗衰老、抗腫瘤、抗疲勞、抗病毒、鎮靜、鎮痛等作用;地龍有解熱、鎮靜、抗驚厥、降壓、抗凝、增強免疫力、抗菌等作用;當歸、川芎、赤芍具有擴張血管、抗栓、抗凝的作用;紅花能抑製血小板聚集,增強纖維蛋白溶解,降低全血黏度。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九】七寶美髯丹加減
【出處】《實用中醫兒科手冊》
【組成】首烏10克,牛膝10克,當歸10克,茯苓10克,枸杞子10克,菟絲子10克,補骨脂10克,甘草6克。
【功用】滋補肝腎、強筋健骨。
【主治】小兒麻痹症肝腎虛損型。
【方解】首烏養血生精;補骨脂養精生髓;當歸養血活血;茯苓補益中氣,清熱利濕;枸杞填補腎精;菟絲子補腎養精;牛膝補肝腎,強筋骨;甘草調和諸藥。
【藥理】首烏對腦和肝組織中的B型單胺氧化酶活性有顯著抑製作用,並能使老年小鼠的胸腺不致萎縮,甚至保持年輕的水平;當歸具有擴張血管、抗栓、抗凝的作用;茯苓具有很好的利尿消腫作用;枸杞對免疫有促進作用,同時具有免疫調節作用,對造血功能有促進作用,還有抗衰老、抗突變、抗腫瘤、降血脂、保肝及抗脂肪肝、降血糖、降血壓作用;牛膝能降低全血黏度、紅細胞壓積、紅細胞聚集指數,並有抗凝作用;菟絲子對大腦皮質有良好的調節作用;補骨脂有調節內分泌功能的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十】驗方
【出處】《實用中醫兒科手冊》
【組成】生石膏15克,葛根15克,銀花15克,白芍15克,黃連3克,黃苓15克,全蠍3克,蜈蚣3克,甘草6克。
【功用】清熱解毒,疏風通絡。
【主治】小兒麻痹症急性發熱期。
【方解】石膏、葛根清氣分之熱;銀花清熱解毒;黃連、黃芩清中上二焦濕熱;白芍養血通絡;全蠍、蜈蚣通經活絡;甘草調和諸藥。
【藥理】葛根有明顯解熱、解痙作用;金銀花的化學成分有環己六醇、黃酮類、皂苷鞣質等,具有抗菌、消炎、收斂作用,對多種細菌、黴菌均有抑製作用;全蠍、蜈蚣有明顯抗癲癇、抗驚厥作用;黃連、黃芩具有廣泛抗菌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等均有抑製作用;石膏能抑製發熱時過度興奮的體溫調節中樞,抑製汗腺分泌並能降低血管通透性,減少滲出;白芍能促進小鼠腹腔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並有提高免疫力、鎮痛、解痙的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十一】驗方
【出處】《實用中醫兒科手冊》
【組成】蒼術6克,防風6克,炙甘草6克,木瓜10克,當歸6克,桑寄生6克,秦艽6克,赤芍6克,桂枝3克,川芎6克,獨活6克,熟地黃10克,茯苓10克,薏苡仁15克,細辛1.5克。
【功用】祛風除濕,活血通絡。
【主治】小兒麻痹症。
【方解】蒼術、防風、木瓜祛風除濕;秦艽祛風濕,強筋骨;赤芍、川芎活血通絡;桂枝、細辛溫經通絡;當歸養血通絡;桑寄生祛風濕,補肝腎;薏苡仁利濕通絡;熟地黃補血養陰,填精益髓;甘草調和諸藥。
【藥理】蒼術揮發油對中樞神經係統,小劑量是鎮靜作用,同時使脊髓反射亢進,大劑量則呈抑製作用;防風有解熱、抗炎、鎮靜、鎮痛、抗驚厥、抗過敏作用;當歸、川芎、赤芍具有擴張血管、抗栓、抗凝的作用;木瓜有保肝,抑菌作用;桂枝有降溫解熱,抑菌,健胃,利尿,強心,鎮痛,鎮靜,抗驚厥,止咳祛痰的作用;獨活有抑製作用有抗炎、鎮痛及鎮靜作用,對血小板聚集有抑製作用;茯苓具有很好的利尿消腫作用;桑寄生煎劑或劑在體外對脊髓灰質炎病毒和多種腸道病毒病毒均有明顯抑製作用;熟地黃具有對抗地塞米鬆對垂體-腎上腺皮質係統的抑製作用,並能促進腎上腺皮質激素的合成。
【用法】水煎衝入黃酒少許,分3次服,每日1劑。
【方十二】驗方
【出處】《兒科應用必備》
【組成】銀花10克,連翹10克,葛根15克,黃芩10克,黃連3克,茯苓12克,滑石10克,甘露消毒丹(包煎)15克。
【功用】解表清熱,疏風利濕。
【主治】小兒麻痹症。
【方解】銀花、連翹清熱解毒;葛根清氣分之熱;黃連、黃芩清中上二焦濕熱;茯苓、滑石補氣利濕。
【藥理】連翹濃縮煎劑在體外有抗菌作用,可抑製傷寒杆菌、副傷寒杆菌、大腸杆菌、痢疾杆菌、白喉杆菌及霍亂弧菌、葡萄球菌、鏈球菌等;金銀花的化學成分有環己六醇、黃酮類、皂苷鞣質等,具有抗菌、消炎、收斂作用,對多種細菌、黴菌均有抑製作用;葛根有明顯解熱、解痙作用;滑石所含硫酸鎂有吸附和收斂功效,內服能保護腸壁;茯苓具有很好的利尿消腫作用;黃連、黃芩具有廣泛抗菌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等均有抑製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十一、新生兒臍炎
新生兒臍炎是由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杆菌,溶血性鏈球菌等感染臍部引起的局部炎症。臍部為水濕所侵,臍中濕潤不幹者稱為臍濕,臍部為邪毒感染,紅腫熱痛或膿水溢出者,稱為臍瘡。
【方一】荊芥液
【出處】《中醫藥物貼臍法》
【組成】荊芥30克。
【功用】清熱祛濕,收斂固澀。
【主治】新生兒臍炎,屬濕穢漬臍型,臍帶脫落後,臍窩仍濕潤浸漬不幹,創麵微紅、腫脹,全身狀況良好者。
【方解】荊芥有祛風止癢療瘡作用,可治療風疹瘙癢、瘡瘍初期等。
【藥理】荊芥煎劑,體外試驗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及白喉杆菌有較強的抗菌作用,對炭疽杆菌、乙型鏈球菌等有一定抑製作用。
【用法】上藥加水500毫升,濃煎200毫升,去渣取液,趁熱用消毒紗布,蘸藥液洗滌患處。每日2次。
【方二】馬齒莧散
【出處】《中醫藥物貼臍法》
【組成】馬齒莧20克。
【功用】清熱解毒,疏風散邪。
【主治】新生兒臍炎,屬毒熱內侵型,臍部紅腫痛,甚則糜爛,膿水流溢,惡寒壯熱,啼哭煩躁,口幹欲飲,唇紅舌燥,舌質紅,苔黃膩,指紋紫。
【方解】馬齒莧清熱解毒,疏風散邪。
【藥理】馬齒莧對大腸杆菌、傷寒杆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杜盎氏小芽孢癬菌有顯著的抑製作用。
【用法】上藥燒後,研末,敷臍。每日1次。
【方三】大黃粉
【出處】《河北中西醫結合雜誌》
【組成】大黃若幹。
【功用】解毒消腫,活血化瘀。
【主治】新生兒臍炎。
【方解】生大黃粉具有解毒消腫、活血化瘀作用。
【藥理】其主要成分由蒽醌類衍生物,具有抗菌、消炎、收斂、止血等作用,能廣泛用於人體內外損傷、出血及紅腫瘡毒,並且對伴有滲血及肉芽組織增生療效甚好。
【用法】以50%酒精清洗臍部後,上敷大黃粉0.3~1克,每日1次,5天為1療程。
【方四】紫草油
【出處】《中國中西醫結合雜誌》
【組成】紫草150克,麻油1000克。
【功用】涼血活血,清熱解毒透疹。
【主治】新生兒臍炎。
【方解】紫草,亦名紫草根,性味苦寒,入肝、心包經,有涼血活血,清熱解毒透疹之功能。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紫草含乙酰紫草醌、紫草素、乙酰紫草素等,口服或局部用藥均有抗炎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及多種皮膚真菌有抑製作用,且對炎症急性滲出期的血管通透性亢進、滲出和水腫及增殖期炎症均能拮抗,切除動物腎上腺仍有抗炎活性。由紫草提取物或其色素成分製備的軟膏局部用藥,對肉芽的增殖有促進作用,可明顯加速創傷愈合。臨床上紫草油局部應用可以收到消腫、止痛、幹燥、收斂、創麵愈合快,縮短抗生素使用療程等療效。
【用法】紫草浸於70℃麻油中1小時,再於常溫下浸泡24小時,取出紫草,除去殘渣,過濾,取無菌紗布浸泡,經過高溫蒸汽消毒後,儲藏在遮光密封處備用。用消毒棉簽蘸3%過氧化氫溶液塗擦臍部,由內向外作環形消毒,清除膿性分泌物,再用紫草油均勻塗抹局部,最後用紫草油紗布敷於臍部,每日2次。
【方五】枯礬粉
【出處】《中國優生與遺傳雜誌》
【組成】明礬若幹。
【功用】燥濕止癢,斂瘡消腫。
【主治】新生兒臍炎。
【方解】枯礬又稱枯白礬,它是由明礬煆製而成的,其性能具有酸澀、寒、燥濕、殺蟲止血、消炎、解毒、收斂防腐、定痛的作用。
【藥理】外用低濃度白礬有消炎、收斂、防腐作用,對革蘭氏陰性、陽性菌均有抑製作用。通過臨床應用發現枯礬粉對控製新生兒臍部感染,促進愈合療效顯著。
【用法】將明礬搗碎,放入鐵罐(或鐵鍋)內,密蓋封口,置炭火上,文火加熱成潔白空鬆的塊狀物,即枯礬。將其碾細末後過篩,然後裝入不透光的瓶內備用。
【方六】驗方
【出處】《實用中醫兒科手冊》
【組成】大黃,血竭。
【功用】解毒活血。
【主治】預防新生兒臍炎。
【方解】大黃有攻積導滯,瀉火涼血,活血祛瘀,利膽退黃之功;血竭有行瘀止痛,斂瘡生肌之效。
【藥理】大黃對葡萄球菌、鏈球菌、大腸杆菌、臍炎雙球菌、綠膿杆菌及多數皮膚真菌有抑製作用;而血竭則對黃色毛癬菌、許蘭氏黃癬菌等多種致病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製作用。此外,二者還有較好的收斂、止血作用。故二藥合用,抗菌譜廣、力強,收效卓著。
【用法】先將大黃烘幹,碾碎過篩成粉狀,再將血竭碾碎過篩成粉狀,然後以10∶1(大黃10份、血竭1份)之比例相混拌勻,送高壓消毒後即成。新生兒臍帶脫落後,即在臍創麵塗抹適量黃竭粉,然後加蓋無菌紗布,次日給新生兒冼澡時,先觀察臍部,若不幹燥,洗澡後再塗抹該粉一次,通常僅需使用1~2次即可。
【方七】驗方
【出處】《小兒常見病簡易療法》
【組成】五倍子50克,生龍骨25克,冰片0.2克。
【功用】清熱解毒,收濕斂瘡。
【主治】新生兒臍炎,熱毒內侵證。
【方解】五倍子收濕斂瘡;龍骨收斂固澀;冰片清熱止痛。
【藥理】五倍子中沒食子酸對蛋白質有沉澱作用,與皮膚、黏膜的潰瘍麵接觸後,其組織蛋白質即被凝固,形成一層被膜而呈收斂作用;龍骨所含鈣離子,能促進血液凝固,降低血管壁通透性;冰片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抑製作用,主要成分有耐缺氧作用。
【用法】共研細末。取適量以陳醋調成膏狀,敷貼於臍部,每日1次。
【方八】驗方
【出處】《小兒常見病簡易療法》
【組成】海螵蛸10克。
【功用】收濕斂瘡。
【主治】新生兒臍濕。
【方解】海螵蛸鹹、澀微溫,功擅收濕斂瘡,《名醫別錄》言其“止瘡多膿汁不燥”。
【藥理】海螵蛸具有抗消化性潰瘍、抗腫瘤、抗放射及接骨作用。
【用法】研細末,用香油調勻,搽患處。
【方九】驗方
【出處】《小兒常見病簡易療法》
【組成】伏龍肝10克。
【功用】溫中燥濕。
【主治】新生兒臍炎。
【方解】伏龍肝功能溫中燥濕,李時珍雲可治“小兒臍瘡”。外用可發揮收濕斂瘡之功效。
【藥理】伏龍肝有縮短凝血時間,抑製纖維蛋白溶解酶及增加血小板第三因子活性等作用。
【用法】研細末,敷臍。
【方十】驗方
【出處】《小兒常見病簡易療法》
【組成】魚腥草、野菊花各5克。
【功用】清熱解毒。
【主治】新生兒臍瘡。
【方解】魚腥草清熱解毒,消癰排膿;野菊花清熱解毒。
【藥理】魚腥草對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雙球菌、甲型鏈球菌、流感杆菌、卡他球菌、傷寒杆菌、結核杆菌等多種革蘭陽性及陰性細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製作用;野菊花有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白喉杆菌、痢疾杆菌、流感病毒、皰疹病毒以及鉤端螺旋體均有抑製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劑,每日3次。
【方十一】驗方
【出處】《子母秘錄》
【組成】黃檗末塗之。
【功用】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主治】小兒臍瘡不合者。
【方解】黃柏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用藥心法》言其“治瘡痛不可忍著”。
【藥理】黃柏主含小檗堿,小檗堿有較強的廣譜抗菌作用。黃柏對真菌也有較強的抑製作用。
【用法】塗之。
【方十二】驗方
【出處】《聖惠方》
【組成】龍骨煆研。
【功用】收濕斂瘡。
【主治】新生兒臍炎。
【方解】龍骨有生肌斂瘡作用,可治療潰瘍久不收口。
【藥理】龍骨能抗驚厥、減輕骨骼肌的興奮性的作用。
【用法】敷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