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五官科2

七、青光眼

青光眼是一種以眼壓增高伴視神經損害、視野缺損為特征的的眼病,是我國主要致盲眼病之一。世界上約20%的盲人為青光眼所致。至今病因不十分清楚。本病多雙眼同時或先後患病,臨床表現以眼無明顯不適,或頭眼脹痛,眼珠變硬,瞳孔散大,視力嚴重減退、視野漸窄,終致失明為主要特征。青光眼的種類主要有四種:先天性青光眼、原發性青光眼、繼發性青光眼、混合型青光眼。

本病歸屬於傳統中醫學“綠風內障”、“青風內障”範疇。

【方一】活血減壓湯

【出處】《遼寧中醫雜誌》

【組成】地龍12克,紅花10克,赤芍15克,茯苓30克,益母草、車前子各20克。

【功用】活血化瘀,利水通絡。

【主治】原發性青光眼。

【方解】方中地龍、紅花、赤芍活血通絡化瘀,茯苓健脾利濕,益母草、車前子利水通絡。

【藥理】活血藥與利水藥的配合使用,既可加快眼局部的血液循環,增加局部及視神經的血液供應和營養,又可加快房水循環,從而降低眼壓,提高視功能,以延緩其失明的時間。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溫服。

【方二】丹梔逍遙散

【出處】《婦人良方》

【組成】炒白芍、炒當歸、茯苓各9克,柴胡、白術、牡丹皮、焦山梔各6克,薄荷、甘草各5克,煨薑3片。

【功用】清熱疏肝,開竅明目。

【主治】氣鬱化火,氣火上逆所致青風內障。

【方解】本方為逍遙散加牡丹皮、梔子而成。逍遙散疏肝解鬱,調暢目中氣機,健脾養血;梔子、牡丹皮清肝瀉火。共奏疏肝清熱、開竅明目之功。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表明白術具有促進血液循環、利尿作用。白芍具擴血管增加器官血流量,提高組織耐缺氧能力的作用,減輕視神經損害。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每日2次。

【方三】黃連溫膽湯

【出處】《六因條辨》

【組成】黃連9克、法半夏9克、陳皮9克、茯苓15克、甘草6克、枳殼12克、竹茹12克。

【功用】清熱化痰,開竅明目

【主治】痰熱升擾之青風內障。

【方解】方中二陳湯為燥濕祛痰,理氣和胃;加竹茹、枳實清熱化痰;黃連清熱燥濕,除煩止嘔。諸藥共奏清熱祛痰,和胃降逆之效。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茯苓能抑製腎小管重吸收以利尿,並促進電解質的排出。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每日2次。

【方四】阿膠雞子黃湯

【出處】《通俗傷寒論》

【組成】陳阿膠(烊衝)6克、生白芍9克、石決明15克、雙鉤藤6克、大生地12克、炙草6克、茯神木12克、雞子黃2枚、絡石藤9克、生牡蠣12克。

【功用】滋陰降火,柔肝熄風。

【主治】陰虛風動引起青風內障。

【方解】阿膠、雞子黃滋陰熄風,白芍、大生地滋陰柔肝,生牡蠣平肝潛陽,石決明清熱平肝,雙鉤藤、茯神木、絡石藤涼肝安神,炙草調和諸藥。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白芍具擴血管增加器官血流量,提高組織耐缺氧能力的作用。鉤藤能抑製血管運動神經,擴張外周血管,起到保護視神經的作用。

【用法】除阿膠,雞子黃外,用水煎汁去渣,納膠烊盡,再入雞子黃,攪令相得,溫服。每日1劑,每日2次。

【方五】活血養陰湯

【出處】《中國中醫眼科雜誌》

【組成】生地黃、茺蔚子、香附各12克,當歸、川芎、赤芍、木通各9克,茯苓、澤瀉、連翹、麥門冬各15克,甘草6克。

【功用】活血利水,養陰生津。

【主治】青光眼術後前房延緩形成。

【方解】方中生地黃、麥門冬清熱養陰生津,當歸、川芎、赤芍、香附行氣養血活血,茯苓、澤瀉、木通、茺蔚子健脾利濕,連翹清熱解毒,甘草調和諸藥。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生地能擴張血管,利尿消腫,具有改善微循環的作用。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每日2次。

【方六】加減駐景丸

【出處】《銀海精微》

【組成】車前子、枸杞子、五味子各90克,當歸、熟地黃各60克,川椒、楮實子各30克,菟絲子250克。

【功用】補益肝腎。

【主治】肝腎虧虛所致青風內障。

【方解】本方以菟絲子、枸杞子、五味子、楮實子、當歸、熟地黃補益肝腎,滋養精血;川椒溫陽行氣,使諸藥補而不滯;車前子利水瀉肝腎之熱,抑諸藥之溫燥。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五味子能增強中樞神經係統的興奮與抑製過程,收縮瞳孔,還具有改善視力,擴大視野的作用。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每日2次。

【方七】綠風羚羊飲

【出處】《醫宗金鑒》

【組成】玄參6克、防風6克、茯苓6克、知母6克、黃芩3克、細辛3克、桔梗6克、羚羊角3克、車前子3克、大黃3克。

【功用】清熱瀉火,涼肝熄風。

【主治】風火攻目綠風內障

【方解】方中用羚羊角清熱明目,平肝熄風;黃芩、玄參、知母清熱瀉火;大黃涼血活血,泄熱通腑;車前子、茯苓清熱利水;防風散伏火;桔梗清熱利竅;細辛開竅明目,治頭風痛。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玄參有擴張血管的作用,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茯苓能抑製腎小管重吸收以利尿,並促進電解質的排出。

【用法】水煎服,羚羊角為末衝服,每日1劑,每日2次。

【方八】滋陰疏肝湯

【出處】《遼寧中醫雜誌》

【組成】北沙參、麥冬、當歸各12克,生地黃、枸杞子各20克,夏枯草、茯苓、五味子、茺蔚子各15克,白茅根、鉤藤各30克,川楝子、柴胡各9克。

【功用】疏肝清熱,養肝明目。

【主治】慢性單純性青光眼。

【方解】本方采用一貫煎養肝陰,疏肝氣,加夏枯草清肝明目,並五味子酸甘斂陰,補腎明目,滋水涵木,起到增效之功。

【藥理】夏枯草有顯著而持久的降壓和利尿作用;五味子能增強中樞神經係統的興奮與抑製過程,還具有改善視力,擴大視野的作用。

【用法】水煎,每日1劑。分2次服。

【方九】將軍定痛丸

【出處】《審視瑤函》

【組成】黃芩21克,僵蠶、陳皮、天麻、桔梗各15克,青礞石、白芷各6克,薄荷9克,大黃(酒蒸,焙幹)60克,半夏30克。

【功用】降火逐痰,平肝熄風。

【主治】痰火鬱結之綠風內障。症見起病急驟,頭眼劇痛、視力急降、白睛混赤,黑睛呈霧狀混濁、瞳神散大,瞳內呈淡綠色、眼珠變硬等。

【方解】本方重用大黃為主藥,配黃芩、礞石、陳皮、半夏、桔梗,大力降火逐痰;以僵蠶、天麻平肝熄風;白芷協助主藥,定頭風目痛;薄荷辛涼散邪,清利頭目。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大黃有明顯的瀉下作用,還可擴張血管,利水降低眼壓,並可保護視神經,減少損傷。

【用法】上為細末,水為丸,綠豆大。每服6克,食後臨臥清茶吞之。

【方十】羚羊鉤藤湯

【出處】《重訂通俗傷寒論》

【組成】羚羊角片(先煎)4.5克、雙鉤藤(後下)6克、霜桑葉6克、川貝母(去心)12克、生地黃15克、滁菊花9克、生白芍9克、茯神木9克、生甘草2.5克。

【功用】涼肝熄風。

【主治】綠風內障中熱極動風,陰血已傷之證。

【方解】方中羚羊角、鉤藤、菊花、桑葉清熱平肝熄風;生地黃、白芍滋陰涼血養肝;貝母、甘草清熱化痰;茯神木寧心安神。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菊花含黃酮化合物,具有明顯的抗氧化作用。白芍具擴血管增加器官血流量,提高組織耐缺氧能力的作用。

【用法】用鮮淡竹茹15克,與羚羊角先煎代水煎上藥服,每日1劑,每日2次。

【方十一】息風丸

【出處】《中醫眼科六經法要》

【組成】赤芍、紫草、菊花、僵蠶、玄參各30克,川芎21克,桔梗15克,北細辛15克,牛黃1.5克,麝香0.3克,羚羊角12克。

【功用】清肝瀉火,熄風通絡。

【主治】肝膽火熾生風引起的綠風內障。

【方解】方中赤芍、紫草、菊花、川芎清肝瀉火;僵蠶活血化瘀通絡;牛黃、麝香、羚羊角清熱解毒熄風;玄參防熱病傷陰;桔梗引藥上行;細辛防寒涼太過留邪。

【藥理】藥理研究發現川芎素對人多形核粒細胞釋放的氧自由基有明顯清除作用,對黃嘌呤-黃嘌呤氧化酶係統產生的O2-和OH-有明顯清除作用,證實川芎素能直接捕獲氧自由基。

【用法】水煎服。方中牛黃、麝香、羚羊角三藥皆為細末衝服。每日1劑,每日2次。

【方十二】半夏羚羊角散

【出處】《審視瑤函》

【組成】羚羊角、薄荷、羌活、半夏各4.5克,白菊花、川烏、川芎、防風、車前子各15克,細辛6克。

【功用】平肝熄風,清熱祛痰。

【主治】風熱痰火引起的綠風內障。

【方解】羚羊角、薄荷、白菊花清熱平肝熄風;半夏利濕化痰;羌活、防風、細辛溫散風邪;川烏熄風通絡;車前子清熱利水化濕;川芎調理氣機。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車前子具延緩衰老的作用,能明顯提高SOD活力,降低LPO含量。

【用法】水煎服。方中羚羊角為末衝服,每日1劑,每日2次。

八、慢性鼻炎

慢性鼻炎是鼻腔黏膜和黏膜下層的慢性炎症性疾病。臨床表現以一側或兩側鼻腔通氣不良,反複發生或經久不愈,鼻腔黏膜腫脹、分泌物增多、無明確致病微生物感染、病程反複發作為特征。本病分成慢性單純性鼻炎和慢性肥厚性鼻炎兩種類型。

中醫稱本病為“鼻窒”。認為本病多因正氣虛弱,傷風鼻塞反複發作,餘邪未清而致。

【方一】黃芩湯

【出處】《醫宗金鑒》

【組成】黃芩12克、梔子15克、桑白皮15克、連翹15克、薄荷6克、荊芥12克、赤芍12克、麥冬12克、桔梗6克、甘草6克。

【功用】清熱散邪,宣肺通竅。

【主治】肺經蘊熱、壅塞鼻竅,鼻甲腫脹、鼻塞、涕黃量少、鼻氣灼熱

【方解】方中以黃芩、梔子、桑白皮、甘草清瀉肺熱而解毒。連翹、薄荷、荊芥疏風清熱通鼻竅。赤芍清熱涼血。麥冬清熱養陰。桔梗清肺熱,載諸藥直達病所。諸藥合用,清熱瀉肺、宣通鼻竅。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表明黃芩具有較廣的抗菌譜,其中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和綠膿杆菌作用較強;其抑菌主要有效成分為黃芩素和黃芩苷,還有促進淋巴細胞轉化作用。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每日2次。

【方二】溫肺止流丹

【出處】《辨證錄》

【組成】訶子6克、甘草6克、桔梗18克、魚腦骨(煆過存性)15克、荊芥9克、細辛35克、人參12克。

【功用】溫補肺氣,散寒通竅。

【主治】鼻窒病因肺氣虛寒所致,見鼻塞不通,鼻涕白濁,遇風寒加重者。

【方解】方中以人參、甘草、訶子補肺斂氣;細辛、荊芥疏散風寒;桔梗、魚腦石散結除涕。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訶子對白喉杆菌、痢疾杆菌、變形杆菌、綠膿杆菌、溶血性鏈球菌、肺炎雙球菌及金黃色葡萄球菌等有顯著的抑製作用,另有抗流感病毒的作用。細辛亦有抗炎作用。

【用法】上藥研細末,糊丸,每服5克,每日2次。

【方三】通竅活血湯

【出處】《醫林改錯》

【組成】桃仁12克、紅花9克、赤芍12克、川芎12克、老蔥3根、生薑9克、大棗5枚、麝香0.3克、黃酒半斤。

【功用】行氣活血,化痰通竅。

【主治】邪毒久留,血瘀鼻竅所致鼻塞較甚或持續不減,語聲重濁或有頭脹頭痛,嗅覺減退等症。

【方解】方中桃仁、紅花、赤芍、川芎活血化瘀,疏通血脈。麝香、老蔥通陽開竅;黃酒溫通血脈。全方合用,有行氣活血、化瘀通竅之功。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紅花黃素可增加與改善纖維蛋白溶酶活性,改善微循環。赤芍對傷寒杆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有較強抑製作用,對流感病毒也有一定抑製作用。

【用法】將前7味煎一盅,去滓,將麝香入酒內再煎二沸,臨臥服。

【方四】蒼耳散

【出處】《濟生方》

【組成】蒼耳子7.5克、辛夷15克、白芷30克、薄荷1.5克。

【功用】疏風散熱,宣肺通竅。

【主治】風熱外襲,肺氣失宣,而致鼻窒。

【方解】本方以蒼耳子宣通鼻竅,散風止痛;辛夷、薄荷散風通竅;白芷祛風宣肺,諸藥合用,具有疏散風邪,通利鼻竅之功。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表明白芷含有多種呋喃香豆素,對多種病毒、革蘭氏陽性菌、致病真菌有一定的抑製作用,其提取液有鎮痛、消炎、解熱作用。

【用法】上藥曬幹,研為粗末,每次取6克,食後用蔥茶調服。亦可以原藥不研末,水煎服,每日1劑。

【方五】川芎茶調散

【出處】《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薄荷12克,川芎、荊芥各6克,甘草6克,防風9克,白芷、羌活各6克,細辛3克。

【功用】疏風散邪,通絡止痛。

【主治】風邪頭癰。治療風邪外襲,肺氣失宣而致鼻塞、涕多之鼻窒症。

【方解】方中重用川芎辛溫祛風活血而止頭痛;薄荷、荊芥、白芷、羌活疏風止痛,清利頭目;細辛散寒止痛;防風辛散上部風邪;炙甘草益氣和中,調和諸藥。

【藥理】實驗研究顯示川芎能在炎症的早期滲出性階段發揮抗炎作用,並能抑製炎症的晚期增殖病變,同時能抑製醋酸引起的小鼠扭體次數,提示川芎嗪及阿魏酸具有抗炎及鎮痛作用。

【用法】上藥研末。每次取6克,食後用清茶調下。每日2次。亦可不研末,水煎服。每日1劑。

【方六】防風散

【出處】《世醫得效方》

【組成】防風、羌活各15克,薄荷、大黃6克,當歸、梔子、川芎各10克,蟬蛻9克,甘草6克。

【功用】疏風清熱,消腫通竅。

【主治】風熱外襲,引動肺胃內熱,上灼鼻竅而致鼻窒症,見鼻部疼痛或鼻涕量多,發熱、便秘者。

【方解】方中防風、羌活疏散風邪;薄荷、梔子、蟬蛻疏風清熱通竅;當歸、大黃、川芎清熱涼血活血;甘草調和諸藥。

【藥理】實驗研究顯示防風含有揮發油、甘露醇、苦味苷等,具有抗病毒解熱鎮痛作用,對綠膿杆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痢疾杆菌有一定的抗菌作用,其揮發油能增強吞噬細胞功能。

【用法】上藥共研為粗末。每次取12克,加燈心100厘米,竹葉10片,水煎服。每日2次。或可不研末,水煎服,每日1劑。

【方七】升降散

【出處】《傷寒溫疫條辨》

【組成】白僵蠶15克、蟬蛻9克、薑黃12克、生大黃9克。

【功用】升清降濁,散風清熱。

【主治】外感風熱,引動陽明內熱,上灼鼻竅而致鼻窒症。

【方解】方中僵蠶能散風邪;蟬蛻祛風透邪;薑黃化瘀行氣,通絡止痛;大黃泄陽明火熱於下。

【藥理】實驗研究證明本方煎劑含有多種揮發油,具有抗菌消炎,抗病毒作用,還可擴張毛細血管,增強鼻通氣性。

【用法】上藥共研細末,和勻。每次用6克,用黃酒、蜂蜜調勻冷服。每日2~3次。亦可不研末,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

【方八】辛夷湯

【出處】《禦藥院方》

【組成】辛夷、甘菊花、白芷、前胡、川芎、薄荷葉、石膏、白術、赤茯苓、生幹地黃、陳皮各30克,甘草60克。

【功用】疏風清熱,行氣通竅。

【主治】熱邪壅肺,肺氣不利,頭目昏眩,鼻塞聲重,咯痰稠粘。

【方解】方中甘菊花、薄荷葉、石膏疏風清熱;辛夷、白芷、前胡辛溫散風;白術、陳皮、赤茯苓健脾利水化痰;生幹地黃養陰清熱;川芎行氣;甘草調和諸藥。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白芷含有多種呋喃香豆素,對多種病毒、革蘭氏陽性菌、致病真菌有一定的抑製作用,其提取液有鎮痛、消炎、解熱作用。

【用法】上藥同為粗末。每服15克,用水225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渣,食後溫服。每日2次。

【方九】辛夷散

【出處】《濟生方》

【組成】辛夷仁、細辛、槁本、升麻、川芎、防風、羌活、甘草、白芷各等份。

【功用】疏風散寒通竅。

【主治】肺虛,風寒濕邪外襲,鼻內壅塞,涕出不已,氣息不通或不聞香臭。

【方解】方中辛夷仁、細辛、槁本、升麻、防風、羌活、白芷著力疏風散寒通竅,川芎行氣止痛,甘草調和諸藥。

【藥理】現代實驗研究,槁本含揮發油,主要為丁基苯酚,川芎內酯等,有顯著的抗病毒功效,並對多種常見的致病性真菌有抑製作用。

【用法】上為細末。每服6克,食後用清茶調服。每日2次。

【方十】蒼辛魚芷湯

【出處】《雲南中醫雜誌》

【組成】蒼耳子10克、辛夷7克、魚腥草20克、白芷10克、防風10克、桔梗6克、川芎10克、甘草10克。

【功用】疏風清肺通竅。

【主治】慢性單純性鼻炎。

【方解】方中白芷、防風疏散風邪;蒼耳子、辛夷、魚腥草、桔梗清肺化痰通竅;川芎行氣活血通竅;甘草調和諸藥。

【藥理】藥理研究表明,魚腥草有較好的抑製卡他球菌、流感杆菌、肺炎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細菌的作用。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方十一】清燥救肺湯

【出處】《醫門法律》

【組成】桑葉19克、煆石膏12克、甘草3克、人參12克、胡麻仁9克、阿膠9克、麥門冬12克、杏仁15克、枇杷葉1片。

【功用】清燥潤肺,宣肺散邪。

【主治】肺津不足,燥熱傷肺,而致鼻窒,見鼻中幹燥,灼熱疼痛,涕痂帶血者。

【方解】方中以桑葉、石膏清宣肺經燥熱;麥冬、人參、阿膠、火麻仁養陰生津潤燥;杏仁、枇杷葉宣肺散邪;甘草調和諸藥。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桑葉對傷寒杆菌有強大抑製作用,也能抑製葡萄球菌的生長。石膏能降低血管通透性,有消炎、抗水腫作用,煆製後能收斂黏膜、皮膚等組織,減少分泌。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溫服。

【方十二】百合固金湯

【出處】《醫方集解》

【組成】熟地黃、生地黃、當歸身各18克,白芍、甘草各9克,桔梗、玄參各12克,貝母、麥冬、百合各15克。

【功用】滋養肺腎,生津潤燥。

【主治】肺腎陰虛所致鼻窒,見鼻幹較甚,鼻衄,嗅覺減退,咽幹燥者。

【方解】方中以熟地黃、生地黃、百合、麥冬、玄參滋養肺腎之陰,生津潤燥;白芍、當歸養血益陰;貝母、桔梗清肺而利咽喉;甘草調和諸藥。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表明當歸有抗炎、抗菌、止痛作用,又有促進淋巴細胞轉化的功能。麥冬可使周圍血液中白細胞增多,增強體液免疫###第五章 五官科2

力,提高適應外界刺激的能力。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溫服。

九、慢性鼻竇炎

慢性鼻竇炎是鼻竇黏膜的慢性卡他性或化膿性炎症,多因急性鼻竇炎反複發作未徹底治愈而遷延所致,以雙側發病或多竇發病常見。臨床表現以鼻流濁涕、鼻塞、頭痛經久不愈為主症。

本病屬於中醫學“鼻淵”範疇,是鼻科慢性常見病、多發病之一,病程較長,纏綿難愈。古代醫家又將本病命名為“腦漏”、“腦滲”、“控腦痧”等。

【方一】二陳湯

【出處】《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半夏6克,橘紅15克,白茯苓12克,甘草6克。

【功用】宣肺化痰,祛濁通竅。

【主治】痰濁阻肺鼻流白黏涕,量多,鼻塞,頭昏。

【方解】方中半夏、茯苓燥濕化痰;陳皮、甘草理氣和中。可加白芷、厚樸、蒼術等加強化濁祛痰之力,加辛夷、蒼耳子、石菖蒲等宣通鼻竅。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證明陳皮能刺激呼吸道黏膜,使分泌物增多,利於排除;茯苓能提高單核細胞的吞噬能力,促進體液免疫力。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每日2次。

【方二】辛夷清肺飲

【出處】《醫宗金鑒》

【組成】辛夷花9克,生甘草6克,石膏24克,知母15克、梔子12克,黃芩6克、枇杷葉12克,升麻12克,百合12克、麥冬12克。

【功用】宣肺清熱,解鬱通竅。

【主治】肺經蘊熱涕黃量少,鼻塞;檢查見鼻肌膜紅腫,中鼻道有膿涕,可有頭痛、咽癢、咳嗽,吐少量黃痰等。

【方解】方中以辛夷宣暢肺氣,散邪通竅;升麻、枇杷葉、黃芩、山梔子、石膏、知母清熱泄肺;百合、麥冬潤肺養陰;甘草調和諸藥。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石膏能降低血管通透性,有消炎、抗水腫作用,煆製後能收斂黏膜、皮膚等組織,減少分泌。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每日2次。

【方三】溫肺止流丹

【出處】《辨證錄》

【組成】訶子3克,甘草3克,桔梗9克,魚腦骨(煆過存性)15克、荊芥1.5克,細辛1.5克,人參1.5克。

【功用】溫補肺髒,散寒通竅。

【主治】肺氣虛寒間歇性鼻塞,鼻涕黏白,嗅覺減退,頭昏頭脹。

【方解】人參、甘草、訶子補肺斂氣;細辛、荊芥疏散風寒;桔梗、魚腦石散結除涕。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訶子對白喉杆菌、痢疾杆菌、變形杆菌、綠膿杆菌、溶血性鏈球菌、肺炎雙球菌及金黃色葡萄球菌等有顯著的抑製作用,另有抗流感病毒的作用。

【用法】上藥研細末,糊丸,每服5克,每日2次。

【方四】參苓白術散

【出處】《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炒扁豆24克,人參12克、白術12克,茯苓12克,陳皮9克,懷山藥12克,蓮子肉9克,薏苡仁9克、砂仁3克、桔梗6克,炙甘草6克。

【功用】健脾利濕,益氣通竅。

【主治】脾氣虛弱鼻涕白黏或黃稠,量多,頭昏重,嗅覺減退,鼻塞較重。

【方解】人參、白術、茯苓、甘草補脾益氣;山藥、扁豆、薏苡仁、砂仁健脾滲濕;桔梗開宣肺氣,祛痰排膿。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表明白術具有促進血液循環作用。人參能增強網狀內皮係統及白細胞的吞噬能力。茯苓能提高單核細胞的吞噬能力,促進體液免疫力。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每日2次。

【方五】腎氣丸

【出處】《濟生方》

【組成】熟地黃24克,炒山藥12克,山茱萸12克,澤瀉12克,茯苓12克,牡丹皮15克,官桂9克,炮附子6克,川牛膝9克,車前子9克。

【功用】溫補腎陽,散寒通竅。

【主治】腎陽虛衰鼻涕清稀,量多不止,鼻塞,嗅覺減退,鼻癢,噴嚏時作,每遇風冷則症狀加重。

【方解】方中六味地黃湯滋腎健脾,以資化源;附子、肉桂溫腎壯陽;牛膝、車前子補腎利水。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山茱萸對金黃色葡萄球菌、誌賀痢疾杆菌、綠膿杆菌有不同程度抑製作用。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每日2次。

【方六】通竅活血湯

【出處】《醫林改錯》

【組成】桃仁12克,紅花9克,赤芍12克,川芎12克,老蔥3根,生薑9克,大棗5枚,麝香0.3克,黃酒半斤。

【功用】活血化瘀,解毒除淵。

【主治】氣血瘀阻鼻涕白黏或黃稠,鼻塞較甚,頭昏沉悶痛,痛無定時,遷延不愈。

【方解】方中以桃仁、紅花、川芎、赤芍活血化瘀,疏通脈絡,以導滯通竅;以麝香芳香通竅,老蔥、薑棗調和營衛。

【藥理】紅花黃素可增加與改善纖維蛋白溶酶活性,改善微循環。赤芍對傷寒杆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有較強抑製作用,對流感病毒也有一定抑製作用。

【用法】將前7味煎一盅,去滓,將麝香入酒內再煎二沸,臨臥服。

【方七】銀翹辛夷湯

【出處】《中醫內科臨床治療學》

【組成】銀花9克,連翹12克,辛夷3克,山梔3克,黃芩3克,桑葉9克,荊芥6克,薄荷3克,桔梗6克,生甘草3克,絲瓜藤10克。

【功用】疏風清熱解毒。

【主治】鼻淵因風熱上乘,肺失宣利,熱毒壅盛,熏蒸鼻竅者,見鼻流濁涕,腥臭氣穢,黏稠不易擤出,鼻塞不通,頭痛昏脹,眉棱骨痛,或發熱惡寒等。

【方解】方中銀花、連翹清熱解毒;與荊芥、桑葉、薄荷同用疏散肺熱,透達表邪;黃芩,山梔清瀉肺火;辛夷入肺經而通鼻竅;絲瓜藤化痰濕、通鼻絡;桔梗引諸藥入肺經,直達病所;甘草調和諸藥,共為輕清上行,解毒通竅之劑。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表明金銀花、連翹均具有抗炎、解熱、提高免疫功能,促進白細胞吞噬功能。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每日2次。

【方八】辛前甘桔湯

【出處】《中醫雜誌》

【組成】辛夷、防風各6克,前胡、天花粉各9克,薏苡仁12克,桔梗9克,甘草3克。

【功用】祛風化痰,利濕通竅。

【主治】脾胃濕熱型鼻淵。

【方解】方中辛夷、防風、前胡辛溫祛風;天花粉滋陰清熱;薏苡仁、桔梗健脾利濕化痰通竅。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防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抑製作用,桔梗可增強巨噬細胞吞噬能力,增強白細胞殺菌能力。天花粉對多種杆菌、溶血性鏈球菌、肺炎雙球菌等有不同程度抑製作用,對真菌也有抑製作用。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每日2次。

【方九】白芷黃芩湯

【出處】《實用中西醫結合雜誌》

【組成】白芷、黃芩各30~60克。

【功用】清熱通竅。

【主治】額竇炎。

【方解】方中白芷散風邪通竅;黃芩清熱解毒,兩藥共奏清熱通竅之功。

【藥理】現代實驗研究表明白芷含有多種呋喃香豆素,對多種病毒、革蘭氏陽性菌、致病真菌有一定的抑製作用,其提取液有鎮痛、消炎、解熱作用。

【用法】水煎二汁,早晚分服,每日1劑。

【方十】牛氏通竅湯

【出處】《陝西中醫》

【組成】辛夷、蒼耳子各12克,黃芩、防風、升麻、槁本、荊芥、牛蒡子、蟬蛻各9克,連翹、川芎各10克,白芷15克。

【功用】疏風清熱通竅。

【主治】肺經風熱所致鼻淵。

【方解】方中辛夷、蒼耳子、防風、升麻、槁本、荊芥、牛蒡子、白芷疏散風邪;黃芩、蟬蛻、連翹清熱解毒;川芎行氣通竅。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黃芩具有較廣的抗菌譜,其中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和綠膿杆菌作用較強;其抑菌主要有效成分為黃芩素和黃芩苷,還有促進淋巴細胞轉化作用。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每日2次。

【方十一】鎮痛飲

【出處】《四川中醫》

【組成】魚腥草30克,黃芩、鉤藤各15克,羌活、防風、蒼耳子各12克,川芎、白芷、蔓荊子各10克,僵蠶、甘草各9克,白附子6克。

【功用】清肺泄熱,消腫排膿,活血止痛。

【主治】額竇炎,頭額脹痛朝重暮輕,鼻塞多涕者。

【方解】方中魚腥草清肺泄熱排膿,羌活、防風、蒼耳子、白芷、蔓荊子散風邪;黃芩泄熱解毒;鉤藤、僵蠶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白附子、川芎行氣止痛。

【藥理】藥理研究表明,魚腥草有較好的抑製卡他球菌、流感杆菌、肺炎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細菌的作用。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每日2次。

【方十二】取淵湯

【出處】《辨證錄》

【組成】辛夷6克,當歸30克,柴胡12克,梔子9克,玄參30克,貝母30克。

【功用】清肝活血通竅。

【主治】鼻塞不通,鼻流濁涕,適用於鼻淵肝膽火熱證。

【方解】方中辛夷辛溫散邪;柴胡、梔子清肝瀉火;玄參、當歸、貝母活血散結通竅。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柴胡煎劑對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均有增強作用,對病毒亦有抑製作用,當歸有抗炎、抗菌、止痛作用,又有促進淋巴細胞轉化的功能。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每日2次。

十、鼻出血

鼻出血是耳鼻咽喉科臨床常見症狀之一,可單純由鼻腔、鼻竇疾病引起,也可由某些全身性疾病所致,以前者為多見。可單側出血,亦可雙側出血,表現為間歇性反複出血或持續性出血。輕者鼻涕帶血,重者可大量出血而休克,反複出血可導致貧血。

中醫學將本病稱為“鼻衄”,古人根據病因和症狀不同尚有不同的命名,如傷寒鼻衄、時氣鼻衄、虛勞鼻衄、經行鼻衄、紅汗、鼻洪、鼻大衄等。

【方一】桑菊飲

【出處】《溫病條辨》

【組成】桑葉18克,菊花15克,桔梗9克,連翹9克,杏仁9克,薄荷6克,蘆根12克,甘草6克。

【功用】疏風清熱,涼血止血。

【主治】外感風熱或燥熱之邪犯肺,邪熱循經上壅鼻竅,熱傷陽絡發為鼻衄。

【方解】方中重用桑葉疏散上焦肺熱;菊花散風熱,清利頭目而肅肺,杏仁、桔梗宣利肺氣;連翹、薄荷清熱解毒;蘆根清熱生津止渴;甘草調和諸藥。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菊花具有縮短凝血時間的作用,還能抑製組織胺所致局部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每日2次。

【方二】涼膈散

【出處】《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川大黃、樸硝、甘草各600克,山梔子、薄荷葉、黃芩各300克,連翹1.2千克。

【功用】清胃瀉火,涼血止血。

【主治】胃平素有積熱或過食辛燥,胃熱熾盛,循經上炎,損傷鼻中陽絡,血液妄行,由鼻而出,發為鼻衄。

【方解】黃芩、梔子清熱瀉火;薄荷、連翹疏解外邪;竹葉清熱利尿,引熱下行;大黃、芒硝、甘草利膈通便。全方清上瀉下,火熱清,則鼻衄止。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連翹具有抗炎、解熱、提高免疫功能,促進白細胞吞噬功能。大黃能改善毛細血管脆性,促進血小板增生,縮短凝血時間,從而止血。

【用法】上研為粗末。每服6克,水300毫升,入切片,蜜少許煎至210毫升,食後溫服,小兒可服1.5克。每日2次。

【方三】龍膽瀉肝湯

【出處】《醫方集解》

【組成】龍膽草12克,梔子18克,黃芩9克,澤瀉12克,車前子9克,木通6克,當歸12克,生地黃12克,柴胡12克,甘草6克。

【功用】清肝瀉火,涼血止血。

【主治】情誌不遂,肝鬱化火或暴怒傷肝,肝火上逆,蒸迫鼻竅,血隨火動,血溢脈外發為鼻衄。

【方解】方中龍膽草、梔子、黃芩清肝,生地黃、當歸養血調肝,佐柴胡疏肝解鬱,車前子、木通、澤瀉利濕清熱,甘草調和諸藥。

【藥理】本方中所含梔子、黃芩均有良好的止血作用。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每日2次。

【方四】瀉心湯

【出處】《金匱要略》

【組成】黃連9克,黃芩12克,大黃6克。

【功用】清心瀉火,涼血止血。

【主治】五誌過極,心火亢盛,迫血妄行,鼻血外湧可發為鼻衄。

【方解】大黃、黃芩、黃連苦寒直折,清心瀉火;可加白茅根、側柏葉、茜草等加強涼血止血之功;心煩不寐可加生地黃、木通、蓮籽心以清熱養陰,引熱下行。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大黃能改善毛細血管脆性,促進血小板增生,縮短凝血時間,從而止血。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每日2次。

【方五】知柏地黃湯

【出處】《醫宗金鑒》

【組成】熟地黃24克,知母18克,黃柏15克,山藥12克,山茱萸12克,茯苓9克,澤瀉9克,牡丹皮9克。

【功用】滋陰降火,涼血止血。

【主治】陰虛火旺虛火上炎,血液升騰溢於鼻竅,發為鼻衄。

【方解】方中地黃滋補腎陰,山茱萸、山藥補肝腎,澤瀉、茯苓泄腎健脾利濕,牡丹皮瀉火祛瘀,知母、黃柏泄虛火。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黃柏有保護血小板,使之不易破碎的作用,並能促進瘀血吸收。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每日2次。

【方六】歸脾湯

【出處】《濟生方》

【組成】人參12克,白術12克,茯神12克,炙甘草6克,黃芪12克,龍眼肉9克,酸棗仁9克,木香9克。

【功用】健脾益氣,攝血止血。

【主治】脾不統血脾氣虛弱,氣不攝血,血不循經,溢於脈道,發為鼻衄。

【方解】本方氣血雙補,兼養心脾,脾旺生化有源,統血攝血之權自複。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黃芪能使疲勞和受害的肌細胞很快恢複,增強體力;有增強毛細血管抵抗力的作用,可防止氯仿、組織胺或負壓所造成的滲透性增加現象,並能使X射線引起的脆性增加的病理現象迅速恢複。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每日2次。

【方七】瀉白散

【出處】《小兒藥證直訣》

【組成】地骨皮、桑白皮各30克,甘草3克,粳米50克。

【功用】清肺瀉熱止血。

【主治】肺熱上灼,鼻竅陽絡受損而致鼻衄,伴咳嗽、痰黃、舌紅,脈數等症。

【方解】本方以桑白皮清肺熱、瀉肺氣;地骨皮瀉肺中伏火;甘草、粳米養胃和中。四藥合用,清熱而不傷陰,瀉肺而不傷正,使肺氣清肅,火熱下降而衄自止。

【藥理】方中地骨皮有解熱、止血作用;桑白皮對呼吸係統有平喘、止咳、祛痰作用。

【用法】上藥銼散,以水300毫升,煎至200毫升,飯前服。每日1劑。

【方八】三生飲

【出處】《雲南中醫雜誌》

【組成】生地黃20克,生桑皮20克,生側柏葉15克,降香6克,桔梗10克,炒棗仁10克,麥冬10克,甘草6克。

【功用】清火降逆止血。

【主治】氣火上逆而致鼻衄,伴身熱,頭痛、咽喉幹燥、咳嗽痰黃等症。

【方解】方中生桑皮疏散風熱;生地黃、麥冬滋陰清熱;生側柏葉、降香涼血止血;桔梗引藥上行;炒棗仁安神;甘草調和諸藥。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側柏葉有止血作用,能明顯縮短出血時間及凝血時間。生地黃亦有止血作用。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每日2次。

【方九】茜根散

【出處】《重訂嚴氏濟生方》

【組成】茜草根、黃芩、蛤粉炒阿膠、側柏葉、生地黃各30克,炙甘草15克。

【功用】清熱涼血止血。

【主治】血分有熱血液妄行而成鼻衄。

【方解】方中茜草根、蛤粉炒阿膠、側柏葉涼血止血;黃芩、生地黃清熱養陰生津;炙甘草調和諸藥。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阿膠能改善體內鈣平衡,使血清鈣含量增高,促進血液凝固以止血。還能使體內被減低的血紅蛋白和紅細胞迅速增多。

【用法】上藥為末,每次取12克,以水250毫升,加生薑2片,煎至170毫升,去渣溫服。每日2次。亦可將上藥水煎服,每日1劑。

【方十】獨聖湯

【出處】《聖濟總錄》

【組成】黃芩150克。

【功用】清熱止血。

【主治】血熱妄行所致鼻衄。

【方解】本方重用黃芩一味,取其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效。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黃芩可抑製毛細血管通透性,故能止血。

【用法】上一味,細銼如麻豆大。每服21克,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渣溫服。

【方十一】茜梅丸

【出處】《普濟本事方》

【組成】茜草根、艾葉各30克,烏梅肉15克。

【功用】涼血止血。

【主治】鼻衄量不多,血色鮮紅者。

【方解】方中茜草根、艾葉涼血止血;烏梅肉收斂止血。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茜草根能縮短出血時間及凝血時間,故能止血。

【用法】上研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6克,烏梅湯下。每日2次。

【方十二】四生丸

【出處】《婦人大全良方》

【組成】生荷葉、生艾葉、生柏葉、生地黃各等份。

【功用】涼血止血。

【主治】血熱妄行所致的鼻衄,血色鮮紅,口幹咽燥,舌紅或絳,脈弦數有力。

【方解】方中生柏葉涼血止血,生地黃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生荷葉清熱止血散瘀;生艾葉性溫而止血,有製約寒涼,防止留瘀之效。諸藥合用,共奏涼血止血之功。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側柏葉有止血作用,能明顯縮短出血時間及凝血時間。生地黃有加速血液凝固作用。

【用法】上藥搗爛,製成丸劑。每丸20克,每次取1丸,溫服。每日2次。

十一、咽喉炎

咽喉炎屬上呼吸道疾病,指咽部黏膜和淋巴組織的炎性病變。常由受涼、勞累等誘發,以細菌、病毒侵犯咽喉部的黏膜而引起。主要症狀為咽痛咽癢、吞咽困難、發熱、聲音嘶啞,輕則聲音低、毛糙,重則失音。根據發病的時間和症狀的不同,可分為急性咽炎和慢性咽炎。

該病屬中醫“喉痹”、“喉喑”範疇,喉痹原指咽部腫脹,閉塞不通,又稱喉閉。現代中醫耳鼻咽喉科把喉痹範圍縮小,專指咽部紅腫疼痛,或微紅而咽癢幹燥等症狀為主的疾病。喉喑是指以聲音嘶啞為主要症狀的喉部疾病。

【方一】少陰甘桔湯

【出處】《外科正宗》

【組成】桔梗6克,甘草3克,陳皮、川芎、黃芩、柴胡、玄參各1.8克,羌活、升麻各1.2克。

【功用】養陰清熱,涼血利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