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治】治療腎虛而虛火上灼咽喉,經脈氣血不暢乃致喉痹,見咽痛手足心熱、頭暈、脈細數者。

【方解】桔梗宣通氣血,瀉火散寒,清利頭目咽喉,開胸膈滯氣;甘草有補有瀉,能表能裏,可升可降味甘;陳皮行氣健脾,燥濕化痰;川芎補血潤燥,黃芩清熱燥濕解毒;柴胡解表退熱;玄參養陰生津;羌活散寒祛風,勝濕止痛;升麻散風,解毒,升陽。

【藥理】桔梗具有祛痰、鎮咳、抗炎、提高人體免疫力等廣泛的藥理活性;橘皮中的揮發油對消化道有刺激作用,能化氣健胃;川芎抗菌;黃芩具有抗炎作用;柴胡具有解熱、退熱、鎮靜、鎮痛作用;玄參能抑菌,中和毒素;羌活有解痙鎮痛作用;升麻具有抗菌、鎮靜作用。甘草中的甘草酸具有明顯的抗炎作用。

【用法】用水400毫升,加蔥白1根,煎取320毫升,溫服。每日2劑。

【方二】射幹鼠粘子湯

【出處】《小兒痘疹方論》

【組成】牛蒡子120克,炙甘草、升麻、射幹各30克。

【功用】宜肺利咽,瀉火解毒。

【主治】治療喉痹初起,咽痛,咽中異物感,輕度惡寒發熱者。

【方解】牛蒡子清熱解毒,消腫散結;升麻,輕宣升揚,解毒甘辛微苦;甘草有補有瀉,能表能裏,可升可降味甘。

【藥理】牛蒡子煎劑對肺炎雙球菌有顯著抗菌作用,有解熱、利尿作用;升麻具有抗菌、鎮靜作用。甘草具有明顯的抗炎作用。

【用法】上藥為粗末,每次用9克,以水300毫升,煎取180毫升,去渣溫服。每日2次。

【方三】清咽湯

【出處】《北京中醫》

【組成】桑葉10克,麥冬30克,玄參15克,薄荷(後下)6克,生石膏20克,阿膠10克,甘草10克,太子參15克,牛蒡子15克。

【功用】清熱祛風,滋陰養血。

【主治】治療肺胃陰虛,虛火上炎而致喉痹。症見咽幹咽痛,渴不多飲,咽部充血,舌紅苔少等。

【方解】方中麥冬、玄參滋陰清熱;桑葉、薄荷、牛蒡子辛涼透氣以開喉結;甘草以療咽傷;生石膏清熱生津;阿膠滋陰養血;太子參補氣生津養血。

【藥理】桑葉有抗菌和抗病毒、抗衰老等多種藥理活性;麥冬具有耐缺氧、抗衰老、降血糖等藥理作用;薄荷有發汗解熱作用;生石膏能抑製汗腺中樞,故有清熱止汗的作用。阿膠養血補血,其養血補血效果明顯,尤其用於血虛引起的疾病。玄參能抑菌,中和毒素;牛蒡子煎劑對肺炎雙球菌有顯著抗菌作用;水浸劑對多種致病性皮膚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製作用,還有解熱、利尿作用。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方四】胖銀湯

【出處】《貴州醫藥》

【組成】胖大海2枚,銀花2克,穿心蓮2克,薄荷1克。

【功用】疏風清熱利咽。

【主治】治療慢性喉痹因感受風熱而發作者。

【方解】銀花、穿心蓮清熱解毒;薄荷辛涼利咽解毒;胖大海清肺利咽、潤腸通便。

【藥理】胖大海素有抗炎、解痙、止疼作用;金銀花抗病原微生物,對各種致病菌、病毒如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肺炎雙球菌都有對抗作用;穿心蓮具有增強免疫、抗病毒等多種藥理作用;薄荷油有發汗、解熱和中樞興奮作用。

【用法】上藥用開水衝泡後當茶飲,每日少量或多次飲用。

【方六】射幹湯

【出處】《外台秘要》

【組成】當歸6克,升麻3克,白芷9克,射幹、炙甘草、杏仁各3克,犀角屑0.05克。

【功用】活血清火,解毒利咽。

【主治】治療熱鬱肺經,血脈氣血阻滯之喉痹。

【方解】當歸補血養血;升麻、射幹、犀角清熱解毒;白芷解表散風通竅;杏仁止咳平喘、潤腸通便;甘草解毒補氣生津以療咽傷。

【藥理】當歸具有抗炎作用,增強機體免疫功能,保護肝髒和腎髒等作用;升麻具有抗菌、鎮靜作用。射幹煎劑或浸劑,對皮膚真菌有抑製作用;白芷具有解熱、鎮痛、抗炎、改善局部血液循環等作用;甘草具有抗炎作用;犀角煎劑有抗炎、抗感染和止血作用。

【用法】前6味水煎服,犀角屑另衝服,每日l劑。

【方七】鼠粘子解毒湯

【出處】《醫宗金鑒》

【組成】炒牛蒡子,桔梗,青皮,升麻,黃芩,天花粉,生甘草,玄參,梔子,黃連,連翹,葛根,炒白術,防風,生地黃各等份。

【功用】清熱解毒,利咽消腫。

【主治】治療急性喉痹或慢性喉痹受風熱侵襲而複發者。

【方解】牛蒡子、升麻、連翹清熱解毒;天花粉、玄參、生地黃清熱生津利咽;黃芩、梔子、黃連清熱燥濕,瀉三焦火熱;桔梗宣肺利咽;青皮疏肝理氣;葛根解肌退熱,生津止渴;炒白術補氣健脾;防風發表散風,生甘草調和諸藥。

【藥理】牛蒡子煎劑對肺炎雙球菌有顯著抗菌作用,有解熱、利尿作用;桔梗具有抗炎、提高人體免疫力等廣泛的藥理活性;升麻具有抗菌、鎮靜作用;黃芩具有抗炎作用;玄參具有抑菌,中和毒素作用;梔子、連翹有抗菌、抗炎、解熱作用;白術抗菌、保肝;防風具有鎮痛、解熱和消炎等功效;生地黃具有抗真菌的作用。

【用法】上藥為粗末,每次取10克,開水調服。每日2次。

【方八】潤喉散

【出處】《丹溪治法心要》

【組成】桔梗7.5克,甘草3克,蚤休12克,香附9克,百藥煎4.5克。

【功用】理氣化痰,解毒利咽。

【主治】治療痰氣交阻而致喉痹,咽痛而胸脅脹悶不舒者。

【方解】桔梗宣肺祛痰,利咽排膿;蚤休清熱解毒;香附疏肝理氣;幹草清熱解毒;百藥煎潤肺化痰,生津止渴。

【藥理】桔梗具有抗炎、提高人體免疫力等廣泛的藥理活性;蚤休有平喘、止咳作用、抗菌作用;香附有抗菌作用,其提取物對某些真菌有抑製作用。

【用法】上藥製成細末,用肘取0.1~3克,吹撒咽部。每日3~5次。

【方九】玄參解毒湯

【出處】《外科正宗》

【組成】玄參,山梔、黃芩、甘草、桔梗、葛根、生地黃、荊芥各3克

【功用】養陰生津,清熱利咽。

【主治】治療肺胃有熱,陰津受傷之喉痹,見咽幹口渴,喜冷飲,小使黃赤,大便偏幹者。

【方解】玄參、生地黃滋陰增液潤咽;山梔、黃芩清除熱邪;葛根升陽生津;荊芥發表散風;桔梗、甘草清利咽喉。

【藥理】玄參能抑菌,中和毒素;梔子具有利膽作用,鎮靜、降壓作用;黃芩具有多種藥理作用,其主要作用是抗炎;桔梗具有抗炎、提高人體免疫力等廣泛的藥理活性;生地黃具有抗輻射、止血、抗真菌的作用;荊芥有解熱鎮痛抗炎作用、發汗作用、止血作用及降低血黏度、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增強機體免疫;荊芥可促進汗腺分泌,增強皮膚血液循環。

【用法】用水400毫升,加淡竹葉、燈心各20克,煎至320毫升,食後服。每日1劑。

【方十】甘露消毒丹

【出處】《醫效秘傳》

【組成】飛滑石45克,黃芩300克,菌陳330克,藿香120克,連翹120克,石菖蒲180克,白豆蔻120克,薄荷120克,木通150克,射幹120克,川貝母150克

【功用】清熱利濕,化濁解毒。

【主治】治療暑熱或暑濕外侵而致喉痹,見咽痛,頭痛,頭昏如裹食欲不振,咽黏膜腫脹,舌苔黃膩等症。

【方解】方中滑石清熱利濕而解暑;茵陳清熱利濕而退黃;黃芩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以石菖蒲、藿香辟穢和中,宣濕濁之壅滯;白豆蔻芳香悅脾,令氣暢而濕行;木通清利濕熱,導濕熱從小便而去;連翹、射幹、貝母、薄荷解毒利咽,散結消腫。

【藥理】滑石有保護皮膚和黏膜的作用、抗菌作用;黃芩具有抗炎;茵陳有抗菌、抗病毒、解熱等作用;連翹有抗菌作用、抗炎作用、解熱作用、抗肝損傷作用;木通具有抗菌作用和利尿作用;射幹有抗炎作用、抗菌抗病毒、解熱鎮痛作用;川貝母有鎮咳祛痰作用、平喘作用、降壓作用;藿香抗真菌作用、抗病毒作用;白豆蔻有芳香健胃及抗結核作用。

【用法】上藥研末,和勻。每服9克,開水調服,每日2次。或以神曲糊為丸,每服9克,開水送服,每日2次。

【方十一】啟膈散

【出處】《醫學心悟》

【組成】沙參9克,丹參9克,茯苓3克,川貝母4.5克,鬱金1.5克,砂仁殼1.2克,荷葉蒂2個,杵頭糠1.5克。

【功用】潤燥化痰利咽。

【主治】治療陰虛肺燥,兼挾痰濁所致虛火喉痹,症見咽部幹澀疼痛,或有灼熱感,飲不能解,咽喉痰多,舌苔微膩等。

【方解】沙參養陰清肺;丹參活血調經、涼血消癰、安神;茯苓健脾滲濕;川貝母清熱化痰、潤肺止咳;鬱金解鬱清心、利膽退黃。

【藥理】沙參有鎮痛作用、抗真菌等作用;丹參有抗炎和鎮靜作用;茯苓多糖能增強腹腔巨噬細胞的細胞毒作用,還可增強T淋巴細胞的細胞毒作用;茯苓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杆菌、變形杆菌有不同程度的抑製作用;川貝母有鎮咳祛痰、平喘作用;鬱金對肝損傷都有保護作用;砂仁促進腸道運動機能;荷葉具有清暑解熱等作用。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方十二】加味甘桔湯

【出處】《醫學心悟》

【組成】炙甘草9克,桔梗、荊芥、炒牛蒡子、浙貝母各4.5克,薄荷(後下)0.9克。

【功用】疏風清熱,化痰利咽。

【主治】治療風熱喉痹,咽痛而燥,惡寒發熱,口微渴,舌苔薄白,脈浮數者。

【方解】荊芥發表散風;牛蒡子、薄荷疏散風熱利咽;浙貝母、桔梗宣肺化痰利咽清熱;炙幹草調和諸藥。

【藥理】桔梗具有抗炎、提高人體免疫力作用;荊芥有解熱鎮痛抗炎作用、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增強機體免疫;牛蒡子煎劑對肺炎雙球菌有顯著抗菌作用,有解熱作用。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十二、牙痛

牙痛是指牙齒因某種原因引起的疼痛而言,為口腔疾病中最常見的症狀之一。其表現為:牙齦紅腫、遇冷熱刺激痛、麵頰部腫脹等。牙痛大多由牙齦炎和牙周炎、齲齒(蛀牙)或折裂牙而導致牙髓(牙神經)感染所引起的。

該病屬中醫“牙宣”、“骨槽風”範疇中醫認為牙痛是由於外感風邪、胃火熾盛、腎虛火旺、蟲蝕牙齒等原因所致。

【方一】蓽茇散

【組成】蓽茇、高良薑、細辛、胡椒各等分。

【功用】溫經散寒,通絡止痛。

【主治】治療齲齒牙痛,因冷加重,或口瘡色白,周圍不充血者。

【方解】方中蓽茇、良薑、細辛味辛性溫,芳香走竄,取其溫散之性,以發散鬱火及風熱,胡椒溫中止痛,殺蟲。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證明,以上諸藥均有鎮痛、抗菌、消炎的作用。

【用法】將上藥共研細末,過篩裝瓶備用。牙痛時取藥粉少許,塞入鼻孔內用力吸入。

【方二】竹葉石膏湯

【出處】《傷寒論》

【組成】竹葉15克,石膏30克,半夏9克,麥門冬15克,人參6克,炙甘草6克,粳米15克。

【功用】清熱生津,益氣和胃。

【主治】治療胃熱內盛,陰津受傷,而致牙痛牙宣等症。

【方解】本方是由白虎湯去知母,加竹葉、人參、麥冬、法夏而成。方中竹葉、石膏清解氣分邪熱;人參、麥冬益氣養陰;法夏和胃降逆;甘草、粳米益胃,又可使寒涼清泄而不傷中氣。法夏配麥冬,燥潤結合,以潤製燥,使得補而不膩。本方清補兼施,邪熱與氣陰兼顧,可稱得兩全其美。

【藥理】竹葉具有優良的抗菌、抗病毒等作用;石膏內服有解熱、鎮痙和消炎作用;半夏具有鎮咳,祛痰,鎮吐,抗潰瘍;人參能消炎,止痛,提高機體免疫力。

【用法】上藥加水煎煮,第一煎20分鍾,第二煎15分鍾,每煎350毫升,放溫服用,早晨飯前,晚上臨睡前服下。

【方三】清胃散

【組成】生地黃6克,當歸身6克,牡丹皮9克,黃連6克,升麻9克。

【功用】清胃涼血。

【主治】胃火牙痛。

【方解】方用苦寒瀉火之黃連為君,直折胃腑之熱。臣以甘辛微寒之升麻,一取其清熱解毒,以治胃火牙痛;一取其輕清升散透發,可宣達鬱遏之伏火,有“火鬱發之”之意。黃連得升麻,降中寓升,則瀉火而無涼遏之弊;升麻得黃連,則散火而無升焰之虞。生地黃涼血滋陰;牡丹皮涼血清熱,皆為臣藥。當歸養血活血,以助消腫止痛,為佐藥。升麻兼以引經為使。諸藥合用,共奏清胃涼血之效,以使上炎之火得降,血分之熱得除,於是循經外發諸症,皆可因熱毒內徹而解。

【藥理】生地黃有明顯的抗炎作用,有免疫增強作用,且與機體的免疫功能狀態密切相關,在機體免疫功能低下時其增強更為明顯;當歸對滲出性炎症有明顯抑製作用,且能鎮痛;牡丹皮能抗炎,解熱鎮痛;黃連有較強的廣譜抗菌作用,抗病毒,抗炎,解熱。

【用法】作湯劑,水煎服,日1劑。

【方四】玉女煎

【出處】《景嶽全書》

【組成】石膏9~15克,熟地黃9~30克,麥冬6克,知母5克,牛膝5克。

【功用】清胃熱,滋腎陰。

【主治】胃熱陰虛之牙痛。

【方解】方中石膏辛甘大寒,清陽明有餘之火而不損陰,故為君藥。熟地黃甘而微溫,以滋腎水之不足,用為臣藥。君臣相伍,清火壯水,虛實兼顧。知母苦寒質潤、滋清兼備,一助石膏清胃熱而止煩渴,一助熟地黃滋養腎陰;麥門冬微苦甘寒,助熟地黃滋腎,而潤胃燥,且可清心除煩,二者共為佐藥。牛膝導熱引血下行,且補肝腎,為佐使藥,以降上炎之火,止上溢之血。

【藥理】石膏有解熱,消炎作用;熟地黃能增強免疫功能;麥冬對多種細菌有抑製作用;知母煎劑對葡萄球菌、傷寒杆菌有較強的抑製作用,對痢疾杆菌、副傷寒杆菌、大腸杆菌、枯草杆菌、霍亂弧菌也有抑製作用;牛膝能促進炎性腫脹消退。

【用法】水煎服,煎七分,溫服或冷服。

【按語】大便溏瀉者,不宜用本方。

【方五】清香散

【出處】《普濟方》

【組成】川芎、蒿本各30克,防風、羌活各6克,細辛9克,香白芷30克,甘草15克。

【功用】祛風散寒止痛。

【主治】風冷牙痛。

【方解】方中槁本、防風祛風散寒,勝濕止痛,白芷解表散風,通竅止痛,尤除擅陽明經風濕之邪;細辛芳香走竄,能祛風寒,止疼痛;羌活辛溫發表力強,有散寒祛風,勝濕止痛之功;川芎活血行氣,祛風止痛。

【藥理】羌活、細辛有抗炎、鎮痛作用;槁本有抗菌、鎮痛作用;白芷對大腸杆菌、痢疾杆菌、傷寒杆菌、綠膿杆菌有一定的抑製作用;以上各藥均有鎮痛作用。

【用法】上為細末。每服9克,食後用清茶調服。如痛甚者,加黑錫丹30粒。每日2次。

【方六】翹荷湯

【出處】《溫病條辨》

【組成】薄荷4.5克,連翹4.5克,生甘草3克,黑梔皮4.5克,桔梗9克,綠豆皮6克。

【功用】清熱肅肺止痛。

【主治】治療燥氣化火上灼齒牙而致疼痛者。

【方解】薄荷疏散風熱,清利頭目;連翹苦寒,苦能瀉火,寒能清熱,長於清心火,散上焦風熱;梔子皮偏於達表而祛肌膚之熱;綠豆皮清熱解毒;桔梗辛散苦泄,宣肺利咽開音。

【藥理】薄荷有抑菌作用,能消炎、止痛;連翹有廣譜抗菌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很強的抑製作用,有抗炎作用;梔子能解熱、鎮痛;桔梗有鎮痛作用。

【用法】上藥以水400毫升,煮取200毫升,頓服之。每日2劑,甚者每日3劑。

【方七】牙痛速效方

【出處】《安徽中醫學院學報》

【組成】生地黃10克,生石膏(先煎)30克,牡丹皮6克,青皮6克,荊芥10克,防風10克。

【功用】疏風清熱,活血止痛。

【主治】治療牙髓炎。見牙痛夜間為甚,牙齒有齲洞者。

【方解】生地黃甘寒質潤,苦寒清熱,入營分、血分,為清熱涼血養陰生津之要藥;石膏清泄胃火,為治療胃火牙痛之要藥;牡丹皮清熱涼血,活血散瘀;青皮辛散溫通,苦泄下行而奏疏肝理氣,散結止痛之功;荊芥、防風發表散風,勝濕止痛。

【藥理】生地黃具有抑製真菌,利尿,利肝膽作用;石膏有解熱,消炎作用;牡丹皮有抗炎作用,能解熱、鎮痛、解痙;荊芥、防風均有鎮痛作用。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方八】白芷湯

【出處】《古今醫鑒》

【組成】防風、荊芥、連翹、白芷、薄荷、赤芍各6克,石膏30克。

【功用】疏風散熱止痛。

【主治】治療風熱牙痛,下磨牙疼甚者。

【方解】白芷通竅止痛;荊芥辛散氣香,善於發表散風;防風辛溫發散,氣味俱升,以辛為用,功善療風,止痛功良,微溫不燥;連翹清熱解毒,疏散風熱;薄荷疏散風熱,清利頭目;石膏清熱瀉火;赤芍清熱涼血,散瘀止痛。

【藥理】白芷有解熱、鎮痛和抗炎作用;薄荷有抑菌作用,能消炎、止痛;連翹有廣譜抗菌作用,石膏有解熱,消炎作用。

【用法】上為粗末。水煎,溫服,每日1劑。

【方九】葛根湯

【出處】《瘍醫大全》

【組成】葛根6克,赤芍藥4.5克,赤茯苓1.5克,甘草1.5克。

【功用】疏風散火止痛。

【主治】治療風火牙痛。

【方解】葛根甘涼,清熱生津止渴;赤芍清熱涼血,散瘀止痛;茯苓利水勝濕,健脾安神;清熱解毒,緩急止痛,調和藥性。

【藥理】葛根有解熱、抗病原微生物、鎮痛、抗炎作用;赤芍能抗炎、解痙、鎮痛;赤茯苓鎮靜,促進人體免疫功能。

【用法】水煎服,每日2劑。

【方十】定痛散

【出處】《萬病回春》

【組成】當歸、生地黃、細辛、幹薑、白芷、連翹、苦參、黃連、花椒、桔梗、烏梅、甘草各3克。

【功用】清熱散火止痛。

【主治】治療齲齒牙痛。

【方解】方中烏梅、花椒辛酸殺蟲;黃連、苦參瀉火解毒;細辛、白芷疏風散寒又載藥上行直達牙齒而止痛。全方配合疏風散寒、瀉火解毒、殺蟲止痛,寒熱並用,對齲齒疼痛頗有效驗。

【藥理】以上諸藥均有抗菌、殺蟲、止痛作用。

【用法】上藥銼碎。水煎服,每日1劑。

【方十一】牙疼飲

【出處】《外科證治全書》

【組成】石膏12克,升麻4.5克,大生地黃15克,防風、薄荷葉、荊芥穗、前胡、天麻各6克,甘草3克。

【功用】疏風清熱,消腫止痛。

【主治】治療牙髓炎熱證,見牙疼夜甚,不能咀嚼,牙齦腫脹尚不顯著者。

【方解】方中石膏、荊芥、防風、以疏風,生地黃、牡丹皮合生甘草以涼血祛瘀,緩急止痛;升麻甘寒,清熱解毒,尤善清解陽明熱毒;天麻祛風通絡止痛;薄荷疏散風熱,清利頭目;前胡宣散風熱。

【藥理】石膏、升麻、生地黃具有解熱、抗炎、鎮痛作用;薄荷有抑菌作用,能消炎、止痛;前胡有抗病毒作用;荊芥、防風均有鎮痛作用。

【用法】水煎,食後熱服,每日1劑。

【方十二】牛蒡解肌湯

【出處】《瘍科心得集》卷上

【組成】牛蒡子、薄荷、荊芥、連翹、山梔、牡丹皮、石斛、玄參、夏枯草。

【功用】疏風清熱,活血止痛。

【主治】頭麵風熱,頸項痰毒,風熱牙痛,兼有表證者。

【方解】方中牛蒡子疏散風熱、化痰解毒、通泄熱毒,為主藥。輔以薄荷輕清涼散,解風熱之邪;荊芥輕揚溫散,善除上部鬱滯之風邪。再配以連翹散結清熱解毒,山梔清熱瀉火,牡丹皮涼血清熱,石斛清熱生津,玄參瀉火解毒,夏枯草清肝瀉火、軟堅散結。

【藥理】牛蒡子有抗菌抗病毒作用;藥理實驗表明,荊芥揮發油具有鎮痛、抗炎、擴張支氣管和抗過敏等作用。連翹具有抗菌抗炎、解熱、鎮吐、利尿強心、抗肝損、鎮痛等作用;山梔有抑製多種病原體的作用;牡丹皮有鎮痛、鎮靜、抗炎和解熱作用;對多種致病菌有較強的抑製作,夏枯草的煎劑對某些常見皮膚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製作用。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十三、急性扁桃體炎

急性扁桃體炎是齶扁桃體的一種非特異性急性炎症,常伴有一定程度的咽黏膜及咽淋巴組織的急性炎症。臨床表現可為惡寒、高熱、可達39~40°C,尤其是幼兒可因高熱而抽搐、嘔吐或昏睡、食欲不振、便秘及全身酸困等。局部咽痛明顯,吞咽時尤甚,劇烈者可放射至耳部,幼兒常因不能吞咽而哭鬧不安。兒童若因扁桃體肥大影響呼吸時可妨礙其睡眠,夜間常驚醒不安。主要致病菌為乙型溶血性鏈球菌,葡萄球菌,肺炎雙球菌。細菌和病毒混合感染也不少見。急性扁桃體炎往往是在慢性扁桃體基礎上反複急性發作。有時則為急性傳染病的前驅症狀,如麻疹及猩紅熱等是咽部常見病,多發生於兒童及青年。

中醫稱為“乳蛾”、“喉蛾”或“蓮房蛾”。常發生於兒童及青少年。急性扁桃體炎多因受涼、潮濕、勞累、營養不良、感冒等因素使抵抗力下降,導致扁桃體部位的細菌大量繁殖而發病,常易反複發作。

【方一】急性扁桃體炎方劑一

【出處】《中藥方劑大全》

【組成】生石膏(先煎)25克,玄參10克,板藍根10克,兒茶5克。

【功用】清熱解毒,利咽消腫。

【主治】小兒急性扁桃體炎。

【方解】石膏辛甘性寒清熱瀉火,除煩止渴;玄參清熱涼血,滋陰解毒;板藍根涼血解毒利咽;兒茶清肺化痰,活血散瘀。

【藥理】藥理研究表明,石膏有一定的解熱作用,並能提高機體抵抗力;玄參對各種致病菌均有抑製作用,尤對金黃葡萄球菌最明顯;板藍根具有抗菌、抗病毒、促進免疫的作用;兒茶素抗菌、除臭、抗氧化。

【用法】水煎待溫,分次服。

【方二】急性扁桃體炎方劑二

【出處】《中藥方劑大全》

【組成】金銀花15克,大青葉15克,板藍根5克,錦燈籠6克,桔梗6克,甘草6克,牛蒡子6克,玄參6克,牡丹皮6克,赤芍10克,馬勃5克,青蒿15克,薄荷6克,蒲公英10克,黃芩6克。

【功用】解毒清熱,散瘀消腫。

【主治】小兒急性扁桃體炎,症見發熱,咽喉腫痛,扁桃體腫大,充血明顯,或有分泌物,舌質紅或舌尖邊紅,苔薄黃或黃厚,脈數。

【方解】金銀花疏散風熱;板藍根、蒲公英清熱解毒;牛蒡子、大青葉、馬勃清火利咽;玄參養陰生津;黃芩清熱瀉火;牡丹皮清熱涼血;桔梗利咽消腫排膿;薄荷疏風清熱。

【藥理】板藍根具有抗菌、抗病毒、促進免疫的作用;銀花、連翹、馬勃、黃芩有抗病毒作用;蒲公英也有良好的抗感染作用;金銀花、黃芩有提高機體免疫力作用。牛蒡子有解熱、抗細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作用;玄參有解熱、抗菌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三】清咽湯

【出處】《湖南中醫雜誌》

【組成】銀花30克,野菊花30克,蒲公英30克,射幹15克,紫花地丁15克,板藍根30克,玄參15克,桔梗15克,蟬衣6克,甘草6克。

【功用】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主治】急性扁桃體炎。

【方解】銀花、野菊花疏風清熱,瀉火解毒;蒲公英、地丁解毒排膿;射幹、桔梗利咽消腫排膿;玄參、板藍根涼血解毒利咽;大黃瀉火解毒通便;石膏清熱瀉火;蟬蛻、薄荷疏風清熱;甘草調和諸藥。

【藥理】銀花對多種細菌均有良好的抗菌作用(包括鏈球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蒲公英也有良好的抗感染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耐藥菌株、溶血性鏈球菌有較強的殺菌作用;野菊花能抑製金黃色葡萄球菌;大黃有明顯的抗菌作用,對鏈球菌很敏感,且不易產生抗藥性;地丁抗菌消炎,可治一切化膿性感染,對於扁桃體化膿者效果尤佳;射幹、板藍根、桔梗、甘草能抗炎、抗病毒,是治咽部感染的良藥;玄參能擴張血管,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從而消除炎症。

【用法】每煎加水600毫升,武火煎15~20分鍾,取汁,頻頻呷服,日服1劑,連服5天。

【方四】消蛾湯

【出處】《山東中醫雜誌》

【組成】金銀花10克,黃芩、連翹各5克,魚腥草9克,蘆根、蟬蛻、荊芥、柴胡各6克,木蝴蝶、生大黃(後下)各3克。

【功用】疏風清熱瀉火、解毒消腫利咽。

【主治】小兒急性扁桃體炎。症見咽痛,吞咽困難,伴有發熱乳蛾腫大、表麵膿點或有小膿腫,精神食欲欠佳,大便幹結等。

【方解】紫蘇、荊芥、蟬蛻疏風清熱,金銀花、連翹、黃芩、魚腥草清熱解毒,木蝴蝶清熱利咽,大黃瀉下解毒,使壅滯腐敗得消。

【藥理】金銀花、黃芩、連翹、魚腥草、大黃等有抗細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作用,柴胡、金銀花、大黃有解熱抗炎作用,金銀花、黃芩尚有提高機體免疫力作用。

【用法】每日1劑,連服3劑。

【方五】利咽解毒湯

【出處】《四川中醫》

【組成】金銀花10克,大青葉10克,蒲公英10克,射幹10克,牛蒡子15克,桔梗10克,蘆根3克,甘草6克。

【功用】清熱解毒、清利咽喉。

【主治】小兒急性扁桃體炎。症見發熱、咽紅、扁桃體腫大,可伴或不伴膿栓,大便幹結等。

【方解】方中金銀花疏散風熱並解毒利咽;大青葉、蒲公英、射幹解毒利咽為主藥;佐以牛蒡子利咽散結;桔梗開聲利咽;甘草解毒並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共奏疏散風熱、解毒利咽、清熱生津之功效。

【藥理】方中金銀花、大青葉、射幹均具抗病毒作用;蒲公英有抗炎抑菌的作用。魚腥草還有明顯促進外周血白細胞吞噬能力和提高血清解毒能力,促進免疫球蛋白形成,增強機體免疫功能,提高宿主抗感染能力。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年齡小於3歲者頻頻飲用,大於3歲者分早、中、晚3次服完。

【方六】乳蛾清消飲

【出處】《陝西中醫》

【組成】金銀花、胖大海各6~15克,青天葵、玄參、大青葉、蒲公英各8~15克,桔梗、僵蠶、射幹各4~10克,赤芍、牡丹皮各5~10,甘草3~8克,葦莖10~15克。

【功用】清熱解毒,消腫散結,利咽止痛。

【主治】急性扁桃體炎。

【方解】金銀花、胖大海、青天葵清熱瀉火、解毒消腫;大青葉、蒲公英、葦莖清熱瀉肺;玄參、赤芍、牡丹皮滋陰涼血活血;僵蠶、射幹、桔梗祛風利咽止痛;甘草緩急止痛調和諸藥。

【藥理】有明顯的解熱、抗炎抑菌鎮痛及鎮靜作用。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3~4次服,7天為1個療程。

【方七】利咽解毒湯

【出處】《赤水玄珠》

【組成】山豆根、麥冬各3克,炒牛蒡子、玄參、桔梗各2克,甘草0.6克,防風1.5克,綠豆49粒。

【功用】解毒利咽。

【主治】治療乳蛾急性起病,發熱惡寒,咽痛,吞咽困難,未化膿者。

【方解】山豆根清熱解毒,利咽喉;麥冬、玄參養陰生津;桔梗開宣肺氣,祛痰排膿;牛蒡子疏散風熱,宣肺透疹,消腫解毒;防風發表,祛風,勝濕,止痛;綠豆清熱解毒。

【藥理】山豆根具有抗菌、保肝抗炎和解痙平喘;牛蒡子有解熱、抗細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作用;玄參有解熱、抗菌作用。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方八】普濟消毒飲

【出處】《東垣試效方》

【組成】黃芩、黃連各15克,橘紅、玄參、生甘草各6克,連翹、牛蒡子、板藍根、馬勃各3克,白僵蠶2克,升麻2克,柴胡、桔梗各6克。

【功用】清熱解毒,疏風散邪。

【主治】治療風熱邪毒上攻而致乳蛾之症,咽痛、咽幹、頭痛、發熱、喉核紅腫,或有小膿點。

【方解】本方中黃芩、川連清泄上焦熱毒;連翹、薄荷、牛蒡子、僵蠶、柴胡、升麻疏散風熱,發散鬱火,散積滯;馬勃、桔梗、板藍根、玄參、甘草,清熱解毒利咽喉;陳皮理氣行滯。

【藥理】黃芩、黃連、板藍根、連翹、馬勃等藥具有一定的抑製病毒的作用;

現代藥理研究證明,金銀花、大黃有抗細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作用;柴胡、金銀花、大黃有解熱抗炎作用。

【用法】上藥製成散劑。每次取15克,加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渣,稍涼後溫服,每日1~2次。

【方九】涼膈散

【出處】《和劑局方》

【組成】川大黃、樸硝、甘草各600克,山梔、薄荷葉、黃芩各300克,連翹1200克。

【功用】涼膈瀉熱,利咽解毒。

【主治】治療急性乳蛾紅腫化膿,發熱咽痛,大便幹結者。

【方解】大黃、樸硝、甘草成調味承氣湯,有清下燥熱之功;梔子、黃芩清熱瀉火;重用連翹清熱解毒,配合薄荷、竹葉清疏肺胃心胸之熱;以甘草緩急,止痛。

【藥理】本方的單味藥分別具有通便、利尿、利膽、抗炎和抗菌作用。

【用法】上藥研為粗末,每服6克,用水300毫升,加竹葉7片,蜂蜜20~30克,煎至200毫升,食後溫服。每日1~2次。小兒服1/4至1/2成人量。

【方十】通瀉利咽湯

【出處】《福建中醫藥》

【組成】生大黃6克(後下),柴胡6克,黃芩6克,銀花10克,連翹10克,射幹10克,夏枯草10克,蒲公英15克。

【功用】清熱瀉火,利咽消腫。

【主治】治療乳蛾紅腫,吞咽困難,發熱口渴,煩躁頭痛者。

【方解】方中金銀花、連翹疏散風熱並解毒利咽;大黃清熱瀉火,解毒止血,活血化瘀;射幹祛風利咽止痛;蒲公英清熱解毒;夏枯草清熱解毒,散結;柴胡解表,退熱,疏肝解鬱;黃芩清熱瀉火。

【藥理】方中金銀花、射幹均具抗病毒作用;柴胡具有解熱、鎮靜、鎮痛、抗菌、抗肝損傷、抗病毒(流感病毒)等作用;銀花、連翹有抗菌、解熱、抗病毒作用;夏枯草的有效成分對金色葡萄球菌、鏈球菌和肺炎雙球菌等均有較強的抑製作用。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煎2次早晚服。

【方十一】大黃牡丹皮湯

【出處】《金匱要略》

【組成】大黃12克,牡丹皮3克,桃仁9克,冬瓜仁12克,芒硝9克。

【功用】清熱瀉火,活血消腫。

【主治】治療乳蛾化膿、發熱、咽喉疼痛,大便幹結者。

【方解】大黃清熱瀉火,解毒止血,活血化瘀,清利濕熱;牡丹皮清熱涼血;桃仁活血化瘀;冬瓜仁化痰消癰;芒硝瀉下攻積,潤燥軟堅,清熱消腫。

【藥理】大黃抗菌消炎;牡丹皮增強免疫力、還具有抗菌作用;桃仁具有減少血管通透性、促進炎症滲出物的吸收、改善血行作用。

【用法】前5味用水600毫升煮,取200毫升,去藥渣,放入芒硝,再煎沸,涼後服。每日1劑,可分2次服。

【方十二】滋陰降火湯

【出處】《壽世保元》

【組成】當歸3克,川芎3克,白芍3.6克,炒黃柏3克,知母3克,熟地黃4.5克,天花粉3克,生甘草3克,元參6克,桔梗9克。

【功用】滋陰降火治療虛火乳蛾(慢性扁桃體炎)。症見喉核紅腫,偶有少許膿點,咽中幹燥,渴不欲飲,大便幹結,小便短少,舌紅苔薄。

【主治】急性乳蛾。

【方解】當歸、川芎行氣活血;白芍養血柔肝;熟地黃補血滋陰;知母清熱瀉火、滋陰潤燥;黃柏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天花粉、玄參養陰生津;桔梗開宣肺氣,祛痰排膿。

【藥理】黃柏具有抗病原微生物及原蟲、解熱和抗炎;白芍具有抗炎、鎮痛、消腫、免疫調節等作用;知母有抗菌作用,解熱作用;玄參有降血壓、降血糖、解熱和強心作用。

【用法】上藥水煎,加竹瀝50毫升,溫服。每日1劑。

十四、外耳道炎

外耳道炎是由細菌感染所致的外耳道皮膚的彌漫性炎症,任何年齡均可發病。常見致病菌為金黃色葡萄球菌、鏈球菌、綠膿杆菌等。挖耳或異物損傷、藥物刺激、化膿性中耳炎的膿液或遊泳、洗澡等水液浸漬,易引發急性外耳道炎。其它疾病如慢性化膿性中耳炎、貧血、維生素缺乏、糖尿病等亦可導致本病的發生。急性外耳道炎如治療不及時或不得當會轉為慢性。

【方一】梔子清肝湯

【出處】《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

【組成】梔子、川芎、當歸、柴胡、白芍各3克,牡丹皮、牛蒡子各6克,煆石膏10克,黃芩、黃連、甘草各1.5克。

【功用】清肝瀉火,解毒活血。

【主治】治療肝膽火熱上灼而致外耳疾患,如外耳道癤、外耳道炎、外耳濕疹、外耳道乳頭狀瘤等。

【方解】梔子性寒,味苦,具有瀉火除煩、清熱利尿、涼血解毒之功能;柴胡疏肝解鬱;當歸養血活血;白芍柔肝;配合牛蒡子散熱利咽消腫;本品配黃芩,能瀉肺火;配以黃芩,能瀉三焦火、清心熱;配以生地黃、牡丹皮,能涼血止血;牛蒡子疏散風熱,宣肺透疹,解毒利咽。

【藥理】梔子能解熱、鎮痛;牡丹皮具有鎮靜、催眠、抗菌、抗炎、抗氧化等作用;石膏有解熱,消炎作用;黃芩、黃連有解熱、抗病毒作用;牛蒡子有抗菌、抗病毒作用;白芍具有抗炎、鎮痛、消腫、免疫調節等作用。

【用法】水煎服。每日1~2劑。

【方二】銀花解毒湯

【出處】《瘍科心得集》

【組成】金銀花、紫地丁、赤茯苓、連翹各10克,夏枯草10克,牡丹皮6克,黃連3克,犀角(磨服)0.1克。

【功用】清熱解毒,瀉火涼血。

【主治】治療風熱邪毒犯上,而致耳癤、耳瘡(外耳道炎)。

【方解】銀花、連翹清熱解毒,散結消腫;地丁、夏枯草清熱,瀉肝火;黃連清熱瀉火;牡丹皮涼血止血;赤茯苓行水,利濕熱。

【藥理】金銀花、連翹具有抗細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作用;夏枯草的有效成分對金色葡萄球菌、鏈球菌和肺炎雙球菌等均有較強的抑製作用;黃連有解熱、抗菌、抗病毒、抗炎、抗過敏、促進免疫功能;地丁解熱、抗病毒。

【用法】水煎服。犀角若缺乏,可以用水牛角片30克煎服。

【按語】犀角用水牛角代替。

【方三】柴胡清肝湯

【出處】《外科正宗》

【組成】川芎、當歸、白芍、生地黃、柴胡、黃芩、山梔、天花粉、防風、牛蒡子、連翹、甘草節各3克。

【功用】清肝散火,活血祛風。

【主治】治療耳癤、耳瘡(外耳道炎),見耳道紅腫疼痛,或有少許膿液者。

【方解】生地黃性寒,能涼血清熱、滋陰補腎、生津止渴;連翹清熱,解毒,散結,消腫;黃芩、牛蒡子清熱瀉火,解毒利咽;白芍味甘、酸,性微寒,有養血的作用;天花粉養陰生津。

【藥理】本方具有鎮痛、消炎、解毒、降血壓、改善體質等作用。

【用法】上藥用用水400毫升,煎至300毫升,空腹時服,每日1~2劑。

【方四】當歸川芎散

【出處】《證治準繩·類方》

【組成】當歸、川芎、柴胡、白術、芍藥各3克,山梔3.5克,牡丹皮、茯苓各2.4克,蔓荊子、甘草各1.5克。

【功用】養血清肝,疏風散熱。

【主治】治療血虛肝旺,耳瘡耳內癢痛,溢膿。

【方解】當歸、川芎行氣活血;白芍養血柔肝;柴胡解表,退熱,疏肝解鬱;梔子清熱瀉火;牡丹皮清熱涼血;蔓荊子疏散風熱,清利頭目;茯苓利水滲濕,健脾安神;甘草緩急,止痛。

【藥理】柴胡具有解熱、鎮靜、鎮痛、抗菌、抗肝損傷、抗病毒(流感病毒)等作用;茯苓能提高機體免疫力;蔓荊子具有鎮痛、抗炎、祛痰。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方五】托裏消毒散

【出處】《婦人良方》

【組成】人參、黃芪、當歸、川芎、白芍、白術、茯苓各3克,金銀花、白芷各2.1克,甘草1.5克。

【功用】托毒排膿。

【主治】治療耳癤、耳瘡,膿耳膿水清稀,能收口幹燥,正氣不足,神萎乏力者。

【方解】太子參、茯苓、白術、生黃芪、當歸,白芍補益氣血,托毒外出,白芷托裏排膿,甘草緩急止痛。

【藥理】茯苓能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生地黃具有抑製真菌,利尿,利肝膽作用;白芍有抗炎、鎮痛、消腫作用;白芷除了具有解熱、鎮痛、抗炎等作用,還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方六】芩柏滴耳液

【出處】《遼寧中醫雜誌》

【組成】黃芩黃柏各12克,枯礬6克,冰片3克,麻油500毫升。

【功用】清熱消腫止痛。

【主治】治療外耳道炎。

【方解】黃芩、黃柏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枯礬外用可以解毒、殺蟲、止癢,冰片開竅醒神,清熱止痛。

【藥理】黃芩有解熱、降壓、利尿、鎮靜、利膽、保肝、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以及抑製腸管蠕動等功能。黃柏對多種致病菌有一定的抑製作用。還有利膽、利尿、降壓解熱等作用,枯礬有收斂、消炎、防腐、止血的作用。冰片有一定的止痛及溫和的防腐抑菌作用。

【用法】先將黃芩、黃柏放入麻油中浸泡24小時,然後放入鐵鍋內煎炸變為黑黃色,取出後研末,與冰片、枯礬細末同時放入麻油中,過濾裝瓶備用。用時以棉簽蘸藥液塗抹患處,或浸小紗布條紗入外耳道。每日換藥1~2次。

【方七】消炎膏

【出處】《浙江中醫雜誌》

【組成】乳香、沒藥、血竭、兒茶各6克,朱砂1.5克。

【功用】活血散瘀消腫。

【主治】治療外耳道癤。

【方解】乳香活血,沒藥散血,皆能止痛消腫生肌,故二藥可相兼而用。血竭、兒茶活血療傷,止血生肌斂瘡,朱砂鎮心安神,清熱解毒。

【藥理】乳香有鎮痛作用,沒藥對多種致病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製作用,血竭對多種致病菌有抑製作用,兒茶有收斂、止瀉作用,朱砂有解毒防腐、抑菌作用。

【用法】將乳香、沒藥麩炒以去油,然後與血竭、兒茶研細末,加適量蜂蜜調勻成膏。用時以藥棉製成粗細適合的棉栓,塗上消炎膏後,塞敷於外耳道。每日或隔日換藥1次。

【方八】六神丸紗條

【出處】《臨床耳鼻咽喉科雜誌》

【組成】六神丸(中成藥)30粒液體石蠟適量。

【功用】清熱解毒,消腫止疼。

【主治】治療外耳道炎,外耳道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