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案例教學 提高教學實效
理論研究
作者:張熾
根據多年從事VB程序設計教學的實際經驗,針對目前初中程序設計教學中普遍存在的一些現象,分析VB程序設計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利用案例教學法改進教與學,結合新課標的要求和教學內容的實際情況,促進教與學的雙向互動,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大大提高教學實效。
Visual Basic(簡稱VB)程序設計是中學信息技術教材的教學內容,編者主要是想中學生在掌握計算機基本操作和簡單軟件應用的基礎上,了解計算機解決問題的基本方法,提高學生的編寫程序能力,對鍛煉中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提高中學生信息素養有著相當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如何解決程序設計本身枯燥、難懂的問題,找到一中比較實用有效的教學方式,改善教學效果,一直是廣大信息技術教師很感興趣的課題。
1 VB程序設計教學現狀
中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並未成熟,而且初級中學的學生學習能力差別較大,對於VB這個與眾不同的學習內容持有恐懼感和抗拒的情況。不少學生因為學習難度大而產生“厭學”和“被動學”的情況,教師上課時常常有拉牛上樹般的吃力感。教學難度大,效果不甚理想!在傳統的VB程序設計教學過程中,很多時候是在用類似講說明書的方式給學生授課,教師隻是簡單地告訴學生有哪些命令,或者隻是簡單地向學生灌輸枯燥難懂的概念和生硬的語法,學生也隻能是被動地接受知識,大量的概念和專業術語把學生搞得迷迷糊糊,當涉及具體的編寫代碼或上機實踐操作時,往往就會出現沒有解題思路,不知從何下手或者錯誤頻出,不會正確調試程序等各種狀況。因為沒有正確的學習方法指引,一些學生逐漸認為VB程序設計深奧並晦澀難懂,遙不可及,最終導致在學習VB程序設計時對上課內容感到枯燥無味,對VB望而生畏,從而產生厭學情緒。這樣導致的後果就會使教與學兩個方麵嚴重脫節,教學效果差。而這種情況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十分突出,應引起廣大信息技術教學工作者的高度重視。如何培養中學生學習VB的激情和提高程序設計的能力,提高教學實效,成為VB教學的主旨,對該問題的探討具有重要而普遍的意義。本文探討運用案例教學法,改善VB程序設計教學效果的實踐與思考。
2 為何在VB教學中引入案例教學法
案例教學法是通過一個具體的教育情景的描述,引導學生對這些特殊教育情景進行討論的一種教學方法,該教學法的主要特點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實際運用中總結提高。
以往的VB程序設計教學中,一般都是開始介紹對象、屬性、方法和事件等,這些都是VB程序教學中比較深奧而晦澀難懂的概念;其次是介紹VB程序的3種結構以及語法形式等。從知識的邏輯結構上看,這樣的安排沒有太大問題。但從學生的認知規律來看,這種教學模式會阻礙學生繼續學習VB的興趣。在VB程序設計教學中引入案例教學法,目的就是打破傳統教學的上課順序,以案例為中心,以學生為學習主體,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將VB相關理論和使用技巧巧妙融合在經過精挑細選的案例中,讓學生在學習VB過程中一直保持興趣和新鮮感,結合已經學過的知識和技巧,利用對案例產生的濃厚興趣來努力解決問題。從無從下手到最後成功解決問題所收獲的成就感,會激發學生學習VB的積極性,這樣就避免了“滿堂灌”和“填鴨式”教學,不但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大大地增強了教學效果。
3 選取恰當的案例是增強教學效果的關鍵
案例教學法是根據教學目的的需要,用案例來組織學生進行學習、研究、鍛煉能力的方法。而案例教學的好壞、質量的高低,取決於案例選取是否恰當。案例教學的關鍵就在於案例本身,通過這個案例,教師要明確此案例能夠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希望讓學生學到什麼知識點,能夠讓學生解決怎樣的問題,是否會在日常生活中應用起來。因此,案例的選取就顯得至關重要,要認真花心思設計好教學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