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0~4周新生兒期預防與醫療(2 / 3)

耳病早期都有劇烈的疼痛,因而孩子常常哭鬧不停,不吃不睡,家長又不知何因,除非看到耳道口有膿汁流出才會去醫院。新生兒耳病不可大意,特別是中耳炎,一定要及早發現,徹底治療,否則轉為慢性中耳炎,反複發作會嚴重影響孩子的聽力。

3化膿性腦膜炎

新生兒化膿性腦膜炎與敗血症密切相關,多由於同類致病菌引起,也可以說是敗血症的一個合並症。由於新生兒血腦屏障功能不健全,在敗血症血行感染的情況下,病菌很容易通過血腦屏障,發生化膿性腦膜炎。此病死亡率高,後遺症多。

新生兒患化膿性腦膜炎,早期常出現哭聲改變、尖叫,易激怒,易驚,隨即哭聲變弱,甚至不哭轉為嗜睡、嘔吐(為噴射性嘔吐),頭後背發直,兩眼凝視或斜視,全身伴有抽搐等症狀。有經驗的大夫一觸摸囟門,感覺飽滿,張力增高,就要考慮做腰椎穿刺,進行腦脊液檢查。此病預後較差,病死率高達50%左右,可並發腦積水、硬腦下積液、肢體癱瘓、智力障礙等症。

4肺炎

肺炎是新生兒時期常見病之一。早產兒更容易得此病。新生兒肺部感染可發生在產前、產時或產後。

新生兒肺炎一年四季均可發生,夏天略少。新生兒肺炎與大孩子肺炎在症狀上不完全一樣,一般不咳嗽,肺部濕羅音不明顯,體溫可不升高。主要症狀是口周邊發紫、呼吸困難、精神萎靡、少哭、不哭、拒乳、嗆奶、口吐泡沫。輕度的肺炎在門診可以治療,吃點抗生素或打幾針青黴素就好了。重症肺炎必須住院治療。孩子在患病期間,一般食欲較差,吃得很少,可以靜脈點滴輸液來補充熱量。

預防新生兒肺炎要治療孕婦的感染性疾病;臨產時嚴格消毒,避免接生時汙染。孩子出院接回家後,應盡量謝絕客人,尤其是患有呼吸道感染的人,一定避免進入小兒房內,產婦如患有呼吸道感染必須戴口罩接近孩子。

5低血糖

低血糖在新生兒期較為常見。原因是新生兒出生後頭幾天內,能量的主要來源是糖,而在胎兒期肝內儲藏糖源較少,特別是出生低體重兒、早產兒、雙胎兒,生後如不提早進食很容易發生低血糖。另外,如患有顱內出血、窒息、缺氧、新生兒硬腫症、嚴重感染敗血症等疾病的患兒,以及母親患糖尿病或妊娠高血壓綜合征所生的新生兒,都易發生低血糖。

低血糖可在嬰兒生後數小時至1周內出現。開始症狀表現為手足震顫、陣發性發紺、嗜睡,對外界反應差,吸吮差,哭聲小,繼而麵色蒼白、心動過速、驚厥、昏迷,若經靜脈注射葡萄糖後症狀迅速消失,即可考慮本病。

對低血糖的患兒,輕症可給予白糖水或葡萄糖水口服,重者可給予靜脈點滴葡萄糖注射液。

6腹瀉

新生兒腹瀉表現為大便稀薄,水分多,呈蛋花樣或綠色稀便。嚴重者為水樣便,糞質很少。同時排便次數增多,每日5~6次,甚至多達10餘次。

腹瀉的原因很多:病毒或細菌感染,喂奶量或乳汁含糖量過多,受涼,對牛奶過敏或腸道缺乏消化、吸收乳精的酶。腸道外感染,如上感、腦膜炎、肺炎、中耳炎、肝炎和腎盂腎炎也可伴有腹瀉。新生兒腹瀉後果非常嚴重,病兒很容易發生類休克狀況,產生嚴重脫水、代謝性酸中毒,其中新生兒流行性腹瀉常常因為其症狀重,病程長,並在兒群中形成流行,則被認為是最嚴重的一種新生兒腹瀉。這種腹瀉多由致病的大腸杆菌、沙門氏菌、輪狀病毒及腺病毒等引起,因輪狀病毒多發生在秋季,所以也叫做新生兒秋季腹瀉。

在腹瀉急性期,一般不能耐受乳汁,需禁食6~12小時,給補充高濃度葡萄糖、電解質溶液。禁食時間不宜太長,以免影響新生兒營養,好轉後可逐漸喂以母乳。新生兒體液占體重比例高,當腹瀉嚴重時,容易發生脫水、酸中毒,所以必須要注意補充熱能、水和電解質,迅速糾正水和電解質紊亂,同時要選用有效的抗生素治療。第二章新生兒用藥與醫療

一、醫療用藥與護理

1不宜用的藥物

(1)四環素族藥物較易沉積於骨組織中,阻礙骨骼的發育,服用數日可使牙齒變黃,不宜用。

(2)卡那、慶大黴素治療不要超過10天,以免損傷聽神經及腎功能。

(3)鏈黴素對聽神經亦有影響,對腎髒也不利,故也不宜用。

(4)氯黴素可抑製骨髓,並發灰白色綜合症,不宜用。

(5)維生素K3和K4、磺胺類藥物、新生黴素、三乙酸竹桃黴素、伯氨喹啉等易引起新生兒黃疸現象,不宜用。

(6)杜冷丁、嗎啡、可待因對敏感者易引起中毒,應慎重使用。

2喂藥方法

新生兒的味覺是很敏感的。給新生兒喂藥,應注意以下5方麵:

(1)苦味藥物應放少許糖以減少苦味,使新生兒不致拒食。

(2)喂藥前不要哺乳,以免拒食。再則飽食後喂藥易引起嘔吐,故不宜飽食後喂藥。

(3)喂藥時禁忌捏鼻孔強行灌入,以免藥物嗆入氣管而致窒息。可用小匙盛藥後,順著口腔的頰側慢慢地喂入嘴內,這樣不易嗆咳。

(4)喂完藥後,可喂一點溫開水,讓口腔中的藥物全部進入胃內。

(5)注意藥片要磨成細粉,調成糊狀才能喂。

3打針與吃藥的選擇

吃藥還是打針應根據病情及藥物的性質、作用來決定。有些病口服用藥效果好,如腸炎、痢疾等消化道疾病,藥物通過口服進入胃腸道,保持有效濃度,能收到很好效果。還有一些藥隻能口服,不能注射,如咳嗽糖漿等,所以家長不能隻迷信打針。藥物被口服之後,大部分都能夠被身體所吸收,經過血液循環運送到全身而發揮作用。通過打針注射給藥,藥物吸收快而規則,所以有些病是打針效果好。但是打針痛苦大,還有可能造成局部感染或損傷神經(雖然幾率很低),反複打針,局部會有硬結,肌肉收縮能力減弱,少數發生臀大肌攣縮症,還得要進行手術治療。所以,孩子有病,能口服藥的應盡量口服為好。

4體重下降的護理

正常的新生兒,應在母親子宮內發育37~42周,一般足月分娩的新生兒平均體重為3000克至3500克,最低不少於2500克,低於2500克的為低出生體重兒,超過4000克為巨大兒。

剛出生的嬰兒,在1周內往往有體重減輕的現象,這屬於正常的生理現象,父母可不必擔心。主要因為孩子出生後不能立即進食,或因吸吮能力弱,進食量少,再加上胎糞排出,尿液、汗液的分泌,由呼吸和皮膚排出的肉眼看不到的水分等喪失,造成暫時性的體重下降,到第3~4天體重的減輕可累積達出生時體重6%~9%,稱為“生理性體重下降”。一般於生後7~10天又恢複到出生時的體重,隨著孩子吃奶量逐漸增多,機體對外界的適應性逐步調整,體重會逐漸增加,如果10天後仍未恢複到出生的體重,要尋找原因,是因哺乳量不夠充足,牛奶衝調濃度不符合標準,或有無疾病等。正常情況下,前半年每月平均增長600~900克,後半年每月平均增長300~500克。4~5個月時增至出生時的2倍(6千克),1周歲時增至3倍(9千克)。如家長發現小孩生長緩慢,應及時去醫院檢查治療。

5黃疸的護理

新生兒黃疸是因血清膽紅素升高而引起皮膚及鞏膜黃染,分生理性和病理性兩種。

(1)生理性黃疸。在生後第2~3天起出現並逐漸加深,在第4~6天為高峰,第二周開始黃疸逐漸減輕;黃疸有一定限度,其顏色不會呈金黃色。黃疸主要分布在麵部及軀幹部,而小腿、前臂、手及足心常無明顯的黃疸。若抽血測定膽紅素,足月兒在黃疸高峰期不超過12毫克/分升,早產兒不超過15毫克/分升;足月兒的生理性黃疸在第二周內消退,小兒體溫正常、食欲好、體重漸增、大便及尿色正常。

(2)病理性黃疸。生後24小時內即出現黃疸。黃疸程度重,呈金黃色或黃疸遍及全身,手心足底亦有較明顯的黃疸或血清膽紅素大於12~15毫克/分升。黃疸較持久,出生2~3周後黃疸仍持續不退甚至加深,或黃疸減輕後又加深。有的患兒伴有貧血或大便顏色變淡,有的體溫不正常,食欲不佳、嘔吐等。

出現病理性黃疸時應引起重視,因為它常是某種疾病的一種臨床表現,應積極尋找病因。此外未結合膽紅素濃度達到一定程度時會通過血腦屏障損害腦細胞,引起死亡或有腦性癱瘓、智能障礙等後遺症。所以一旦懷疑小兒有病理性黃疸,應立即就診。

6新生兒鵝口瘡

鵝口瘡又稱雪口病,是新生兒常見的一種口腔炎症。可因營養不良、腹瀉、長期使用廣譜抗生素等患本病。有時也常繼發或並發於呼吸道、胃腸道病變。

症狀主要在口腔黏膜上出現白色凝乳樣物。常見於頰膜、舌、齒齦、上齶等處,有時可蔓延到咽部。初起時,呈點狀和小片狀,以後可融合成大片狀,不易拭去。局部無明顯疼痛,一般不影響吃奶,也無全身症狀。

患鵝口瘡後,可用2%碳酸氫鈉清潔口腔,再用1%龍膽紫(紫藥水)塗於患部,每天2~3次,輕者數天後便會自愈。或用製黴菌素,每次10萬單位,加水l~2毫升,塗患處,每天3~4次。亦可口服製黴菌素,每次5~10萬單位,每天3次。

小兒所用的奶具等應用開水煮沸消毒,注意口腔衛生,千萬不能用不潔的布擦洗小兒的口腔。父母護理小兒時必須用肥皂洗淨雙手,若母乳喂養,喂奶前乳母要洗手和擦淨乳頭。如患有鵝掌風、“腳癬”等,特別是鵝掌風的,不要直接接觸新生兒。

7臍炎的護理

新生兒臍炎是一種急性臍蜂窩組織炎,可因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杆菌或溶血性鏈球菌等侵染臍部所致。

新生兒臍帶脫落後,傷口延遲不愈,且有溢液,即為受染的最初症狀。其後臍的四周皮膚紅腫,深及皮下。或限於臍部,或蔓延至大部分腹壁,更有繼發腹膜炎者。因此病程長短不一。

對臍部護理主要是保持清潔幹燥,尿布不宜遮蓋臍部,防止糞尿弄髒包紮的紗布而汙染臍帶。洗澡時注意髒水不要碰濕臍部,每天用70%酒精消毒臍帶根部和周圍皮膚,消毒方法是每天用棉簽蘸著70%酒精擦洗臍部創麵2次(上、下午各一次,一般在洗澡後),擦洗時呈環形由內向外,一次完成,不要一根棉簽反複塗擦,容易引起感染。

當臍帶脫落後,也需輕輕撥開臍部,用酒精棉球消毒剛脫落臍帶的臍窩,因新生兒皮膚嬌嫩,仍需敷蓋消毒紗布,以免尿布擦傷皮膚。給孩子撲粉時,注意勿撒在臍窩上。如果發現臍帶根部有紅腫,並伴有少量漿液性分泌物滲出,提示為新生兒臍部輕度炎症。處理方法:用清潔棉簽揩去滲出物,然後用3%雙氧水清洗,再用70%酒精棉球濕敷臍部,每天2次,或塗以2%龍膽紫,幫助收斂消炎。如果天氣暖和,也可將臍部暴露,在日光下曝曬。每日1次,每次10分鍾,或局部用燈光照射10分鍾,注意防止燙傷,有利於臍部的愈合。

如果發現臍帶根部和臍周皮膚明顯紅腫發硬,甚至有膿性分泌物並帶有臭味,提示臍炎症狀較重,應盡早去醫院診治,不得延誤,以免臍炎並發敗血症。

8敗血症的護理

新生兒敗血症是嚴重的全身性的細菌感染。由於細菌進入血液循環,不斷繁殖及產生毒素而致病,也可以同時停留在某些髒器上,發生轉移病灶。

新生兒容易發生敗血症,一方麵因經過分娩過程時有感染機會,另一方麵新生兒本身免疫能力差,皮膚嫩薄,皮下血管豐富等,所以細菌比較容易進入血液循環,尤其當臍部未愈合或發炎時,更易導致細菌侵入。

未成熟兒表現為厭食、拒奶、溢奶、虛弱、麵色蒼白、口周發青、體重不增長,體溫不恒定,可以發熱、正常或不升高。足月兒(生後2~4周),多表現發熱、精神反應差、吃奶不好、煩躁不安、皮膚老化等。

重症患者可出現不規則的體溫升高,甚至高熱,有明顯中毒症狀,麵色蒼白,發青或發灰,安靜時出現心律增快,黃疸加重,可發生高膽紅素血症。新生兒敗血症常並發肺炎,可見呼吸增快、不規律、嗆咳、嗆奶,並伴有腹脹、腹瀉和嘔吐。有時可發生彌漫性血管內凝血,引起嘔血、便血或因肺出血而死亡。早期病例往往局部病灶不明顯,隻表現為全身症狀。因此,當局部症狀不重,難以解釋全身中毒症狀時,應考慮敗血症。

新生兒敗血症病情危險,治療棘手,所以家長必須重視做好預防工作,注意衛生,盡量少與人群接觸,避免感染病菌。若母親有感染時,要防止傳給新生兒。如母親患感冒最好戴口罩喂奶,接觸小兒前清洗雙手。新生兒的用品如手巾、臉盆、杯匙等要獨自使用。新生兒盡量做到每天洗澡,要查看全身皮膚有無破損或長有小膿點,特別是腋窩、頸部、腹股溝等皺褶多的地方。耳朵有無流水,眼睛分泌物是否增多,臍帶結紮處是否有膿性分泌物。發現這些異常情況應及時去醫院診治,以免釀成大禍。

12乳房腫大的護理

新生兒在出生3~5天內,會出現雙側或一側乳房一時性腫脹的現象,有的女嬰還會從乳頭滲出黃白色的乳汁,這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主要是胎兒在母體內受到母親雌激素、孕激素、催乳素等持續影響。這些激素能促進乳腺的發育和乳汁的分泌,胎兒在母體通過胎盤受到影響,有的新生兒會出現乳房腫大和泌乳現象。

小兒出生後,不能再從母體得到這些激素,而體內殘留的部分隨時間的推移,含量逐漸下降,腫大的乳房也就漸漸消失了。一般在出生後3~4周自行消退。這是新生兒特有的生理現象,醫學上稱為“新生兒乳腺腫脹”,不必特殊處理。

家長如看到新生兒乳房腫大,或有乳汁分泌時,不必緊張,切忌用手去擠,以免發生細菌感染。新生兒皮膚很柔嫩,免疫功能低下,對細菌抵抗力弱,擠壓時一旦皮膚受損,病菌就會乘虛而入,從皮膚破損處進入乳腺管,尤其是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會造成新生兒急性乳腺炎,嚴重的還可導致敗血症。如發現乳房出現紅腫,小兒有痛感哭吵時,要注意乳腺是否感染化膿,必要時可找醫生處理。

13女嬰陰道出血的護理

有些出生4~5天的女嬰,陰道裏有時會流出一些深紅色的血液,且常伴有粘液,還有些女嬰陰道流出的不是血液,而是一些酷似白帶的白色粘液。不必為此擔心,其實這是女嬰特有的生理現象,臨床上叫“假月經”和“新生兒白帶”,屬於正常的暫時的現象。

女嬰在母體內受雌激素的影響,子宮內膜和陰道上皮細胞一直呈增殖、增生、充血狀態。孩子出生後,雌激素的作用很快中斷,增殖的子宮內膜細胞便脫落,形成了類似月經的“激素撤退性出血”,出血量不多,一般幾天後會消失,白帶1周後也會自行消失。

遇到上述現象,一般不作處理,但要保持會陰部清潔,看到會陰部分泌物,不能用力擦拭,以免擦傷會陰部皮膚,引起感染。如果分泌物較多,可用高錳酸鉀稀釋後(呈淡粉紅色)清洗外陰部。如果女嬰陰道出血量多,而且持續幾天後仍不消失,這時就要提高警覺,及時帶小兒去醫院檢查治療。

二、疾病與治療方法

1脫水熱

如果孩子生後2~4天時,出現溫度升高,體溫達38~40度,並伴有無原因煩躁、啼哭不止、體重降低、尿量減少的情況,但其他情況良好,無感染中毒症狀,就要注意新生兒脫水熱的問題。

新生兒脫水熱主要是由於新生兒體內水分不足而引起的。造成這一原因的因素主要是:產婦做月子中怕受涼,門窗關得很嚴,使環境氣溫過高;二是給孩子穿蓋過多,使小兒呼吸增快,呼出的水分增多,皮膚蒸發的水分也增多,從而加重脫水。另外,母親產後3~4天內,乳汁分泌量較少,不能滿足新生兒生理需要。這些都可造成新生兒體內水分大量丟失,使小兒發熱。

出現這種情況時主要是注意給新生兒補充適量的水分。可喂些溫開水或5%~10%的葡萄糖水液,每2小時1次,每次10~30毫升。如口服液體困難時,也可靜脈輸液補充5%葡萄糖液,加入總量1/5的生理鹽水。經過上述處埋,熱度會隨即降至正常。

此病在預防上隻要注意給孩子補充水分,並給孩子以適當的保暖,不要給孩子造成一個高溫的環境就可以了。

2眼屎多

新生兒在出生時或生後2~3天出現黃色眼屎較多和兩側眼瞼紅腫,嚴重時可導致嬰兒睜眼困難,這是結膜炎的表現。

引起結膜炎的主要原因是:嬰兒從母體內被娩出時,母親產道內的病菌侵入孩子的眼中,或嬰兒出生前發生胎膜早破在宮內受到感染,但嬰兒與幼兒或成人所不同的是引起結膜炎的病原體大多不是病毒而是細菌。

在治療時,首先不要用手或不潔的毛巾等給孩子擦拭眼睛,可用消毒紗布或棉簽蘸上微濕的冷開水或無菌生理鹽水清洗眼周,然後用025%氯黴素或05%卡那黴素藥水點眼,每2~3小時1次,每次各在一側眼中滴藥液1~2滴,一般治療1周左右即可痊愈。

3鼻塞

剛出生不久的新生兒和小嬰兒,經常會突然出現不明原因的鼻塞現象,並因此而產生哭鬧不安、拒食、張口呼吸,甚至呼吸困難等情況。這是由於孩子麵部的顱骨發育尚不健全,其鼻腔相對較為狹小。如年齡越小該特征就顯得越明顯,新生兒和小嬰兒幾乎沒有下鼻道且鼻腔中沒有鼻毛,鼻黏膜脆弱並富於血管,所以很容易在受到輕微的感染、冷空氣或異味氣體等因素影響時,發生鼻黏膜的充血腫脹和分泌物增多,從而出現鼻塞和流涕。此外鼻腔中鼻垢積聚過多,是新生兒和小嬰兒鼻塞的常見原因。

如果新生兒或小嬰兒出現鼻塞,父母應首先檢查一下其鼻腔內有無鼻垢存在,如有則用幹淨的小棉簽蘸些溫水,將鼻垢輕輕撥出。而不應用尖銳的指甲、攝子等物去摳挖,以免引起鼻腔黏膜的損傷。如沒有鼻垢堵塞鼻腔可用水溫熱的濕毛巾外敷鼻部,同時應注意室內空氣的清潔和流通,鼻塞嚴重者應盡早去醫院診治。

4排尿困難

新生兒排尿困難多見於男嬰,因尿道口狹窄細如針尖所致。常見尿道口為上皮所阻塞,常伴有包莖、包皮與陰莖頭粘連,因而尿道口狹窄,引起排尿困難、尿少、尿頻,常有局部潰瘍及出血等症狀。新生兒因尿道口狹窄、排尿困難,可引起嘔吐、嗜睡、浮腫,發現此類現象需赴醫院就診,查清原因進行必要治療。

排尿困難偶有因先天性尿道膜部或陰囊連接處狹窄所致。對於尿道狹窄可先用尿道擴張術,必要時行尿道口切開手術,以便使尿道通暢。若狹窄部位不在尿道口,須在狹窄部位施行尿道外切開術或內切開術。

5便秘

一直每天大便二、三次的新生兒從生後半個月開始,如果每天隻便一次,那麼快1個月的時候就不會一天便一次了。而當2天或者3天便一次時,就應該懷疑新生兒便秘而帶著新生兒去看醫生。

用母乳喂養時,新生兒每次吃母乳的量無法弄清,所以要綜合考慮是否是由於母乳不足而引起便秘的。這隻要量一下新生兒的體重就很容易弄清。在發生便秘之後,如果以前是每天體重增加150克,而現在卻不到100克左右,就可以斷定是母乳不足了。

母乳喂養的新生兒,最好在洗完澡後先喂點白糖水,白糖水沒有效果時,可將2~3克的麥芽精溶在20毫升的開水中喂新生兒。如果還不行,可將果汁加水一倍喂20毫升。在喂牛奶時可加2~3克的麥芽精試試看。開始一天加一次,沒有效果可一天加2次。還沒有效果,就可一天加3次果汁試試看。

如果上述辦法還不見效果的話,可以換用刺激肛門的辦法。最安全的是灌腸。可用小兒用的無花果灌腸器。沒有小兒用的,成人用的也可以。

灌腸時,注意不要把新生兒的肛門弄破。使用玻璃製品灌腸器時,要在尖端安上硬膠皮管。無花果灌腸器的尖端較短,可直接使用。插入肛門裏的部分無論是用硬膠皮管,還是用無花果灌腸器,都要塗上油質雪花膏使之滑潤。

具體做法是:打開新生兒尿布,露出下半身,再用左手握住新生兒的雙腳提到最高處,把灌腸器從肛門向著肚臍的方向插入。插進2厘米左右時注入液體(一半甘油一半清水)。注完後拔出灌腸器,同時把藥棉塞入肛門。然後放下腳,蓋上尿布,待2~3分鍾後大便就排出來了。如果過了10分鍾仍排不出來時可再灌一次。

隻是做為個性而兩天排一次便的這種類型的人,不管想不想灌腸,這一個性有的會延續終生。實際上,生後1個月左右出現的便秘一般到3~4個月時就會自然痊愈。等到能吃蔬菜和水果之後就會有更大的好轉。

不要給新生兒用泄藥,因為泄藥可能導致新生兒腸的異常蠕動而引起腸套疊。

6嘔吐

新生兒由於嘔吐調節中樞發育不完全,胃容量小而呈水平位,胃入口(賁門)處括約肌較鬆,所以,容易發生嘔吐。

有些新生兒剛生下不久,還未開奶就開始嘔吐,吐出物像泡沫樣或含少許咖啡樣物,但全身情況尚好,胎糞排出正常,無腹脹,分娩時有產程過長或窒息者,可能因吞入過多羊水所致,待羊水吐盡後嘔吐自然停止。少數嘔吐嚴重者可用導管抽出胃內容物,並用生理鹽水洗胃,症狀便可緩解。對於因難產、高位產鉗、吸引助產等引起分娩損傷的和有窒息的小兒發生嘔吐,需注意顱內出血,這時常伴有嗜睡、突然尖叫、抽痙、前囟飽滿等神經係統症狀,全身情況亦較差。

出生不久,或剛開奶,一吃即嘔吐,無胎糞排出或排出量極少時,常常有可能為胎糞粘稠引起梗阻,或消化道畸形所致的梗阻。由胎糞粘稠引起的,灌腸後大便通暢即能解除。消化道畸形可有食道閉鎖、十二指腸閉鎖、腸旋轉不良、無肛等,除嘔吐和無胎糞(或極少)排出等共有症狀外,如梗阻位置較高,則嘔吐頻繁,腹脹不明顯,或上腹脹而下腹空虛;梗阻在十二指腸以下的,嘔吐物含膽汁;梗阻位置低的,嘔吐發生較晚,嘔吐物中可有糞便,腹脹明顯。對這類畸形的患者,盡量爭取早日手術治療。

出生1~2周後發生嘔吐,全身情況很好的常常是因喂養不當所致。當小兒食量已增加,而母奶不足或牛奶過稀,小兒饑餓,吸奶時咽下大量空氣,或人工喂養時奶頭開孔過小、過大,牛奶不充滿奶頭,都可以讓小兒吞入空氣,當咽入的大量空氣從胃內排出時便發生嘔吐。此外,牛奶過熱、過冷、量過多或吸奶後翻動小兒等也會引起嘔吐,有時嘔吐可呈噴射狀。隻要注意喂養方法,吸奶後豎抱起小兒輕拍背部,待至噯出吞入的空氣後再半臥,就不會發生嘔吐。如果胃出口(幽門)處肌肉痙攣,乳汁不易通過,也會發生嘔吐,吸奶前給予解痙藥物能有效。因新生兒的胃遊離度和活動度大,進食後會因發生胃扭轉而嘔吐,可於吸奶後取身體稍抬高右側臥位以預防。對於小兒喂飽後不久吐出小量乳汁,一般情況良好,食欲正常,吐後不啼哭,亦不伴有其他任何症狀和體征的,通俗稱為“溢奶”,這是屬於正常現象。

如出生2~3周後開始嘔吐,每天數次,逐漸頻繁並發展為噴射性,每次進食後半小時左右就發生劇烈嘔吐,吐出量有時比進入量還要多,吐出物無膽汁,吐後食欲仍正常,並因長期持續嘔吐而逐漸消瘦的,可能為先天性幽門肥大性狹窄,本病在男嬰多見,進食時在腹部可見到胃蠕動波,有時在右上腹可摸到像橄欖大的硬塊是肥大的幽門,一般需要手術治療。

新生兒在胎內、出生時、出生後都很容易感染生病,如敗血症、肺炎、腦膜炎等,嘔吐可以為這些疾病的症狀之一,因此,新生兒任何時期出現嘔吐,伴有這些疾病的相應症狀,或全身情況差時,應及時就診治療。

7低血鈣

當新生兒血鈣總量在70毫克/分升以下或遊離鈣在25~35毫克/分升以下,稱為低血鈣症,這是新生兒驚厥的重要原因之一。新生兒低血鈣發病因素有多種,其發病時間也有不同。

(1)早期低血鈣。是指出生後72小時以內出現的低血鈣症。多發生於出生低體重兒,患窒息、呼吸窘迫綜合症的嬰兒及母患糖尿病的嬰兒,因他們的甲狀旁腺功能比正常嬰兒差,鈣的儲備量少,腎排磷功能低,故易出現低血鈣症。

(2)晚期低血鈣。指出生後72小時至第3周末發生的低血鈣症。多見於人工喂養者,因牛乳、黃豆粉製的代乳品和穀類食品中含磷高,超過腎髒廓清能力,於是血磷增加,致使血鈣降低。

(3)出生3周後發生的低血鈣。見於維生素D缺乏或先天性甲狀旁腺功能低下的嬰兒。這種低血鈣持續時間長,多超過新生兒期。

新生兒低血鈣症的臨床表現輕重不一,主要表現有不安、驚跳、震顫、驚厥,偶可出現喉痙攣和呼吸暫停。發作期間小兒一般情況良好,但肌張力稍高,腱反射增強。

為本症患兒補充鈣劑可有特效。如出現驚厥者用10%葡萄糖酸鈣2毫克/千克/次,緩慢靜注,注射過程中要注意心率保持在80次/分以上,還要注意不使鈣劑溢出靜脈外,因靜脈溢出靜脈外,可發生組織壞死和鈣質沉著。驚厥停止後改為口服鈣劑,服鈣時間根據病情而定。口服氫氧化鋁乳劑可減少磷在腸道的吸收。3周後發病者除口服鈣劑外,同時每天口服維生素D10000~25000國際單位,口服雙氫速固醇(AT10)005~01毫克/天,亦可收到療效。

8出血症

本病又稱為新生兒低凝血酶原血症,是由於維生素K依賴的凝血因子顯著缺乏所致的一種自限性疾病,但早產兒可晚至生後2周發病。如母親服用藥物(雙香豆素、苯妥英鈉等)則多在生後第1天發病。

新生兒初生時腸道無菌,奶量不足,影響維生素K的合成;肝酶係統不成熟;母親缺乏維生素K及胎兒肝內維生素K貯存不足;新生兒尤其是早產兒膽汁中膽酸的含量較低,影響維生素K的吸收。

本病出血可急可緩,或自然出現或經輕傷引起。程度可不同,輕微滲血常被忽略而自愈,嚴重者較少見,但也可發生致命性大出血。最常見的出血是胃腸道處。可吐血及便血,吐出物呈棕色,便血輕者隻有2~3次黑便,重者有黑便或鮮血便,甚至可導致貧血、休克、死亡。其次是皮膚出血,也可自取血及注射部位、輕度的外傷及術後傷口等處滲血不止。臍部出血與臍帶結紮無關,輕者為滲血,重者則出血不止。

新生兒出生後,早期喂牛奶對本病有預防作用。

如遇出血過多時,應輸血10~30毫升/千克/次,輕者可輸庫存血漿以補充凝血因子。早產兒因肝功能不成熟,最好輸新鮮血或庫存血漿。本病一般預後良好,不再複發。

9敗血症

本症是嚴重的全身性的細菌感染。由於細菌進入血液循環,不斷繁殖及產生毒素而致病,也可以同時停留在某些髒器上,發生轉移病灶。

新生兒容易發生敗血症,未成熟兒表現為厭食、拒奶、溢奶、虛弱、麵色蒼白、口周發青、體重不增長,體溫不恒定,可以發熱、正常或不升高。足月兒(生後2~4周)多表現發熱、精神反應差、吃奶不好、煩躁不安、皮膚老化等。

重症患者可出現不規則的體溫,甚至高熱,有明顯中毒症狀,麵色蒼白、發青或發灰。安靜時出現心律增快、黃疸加重、可發生高膽紅素血症。新生兒敗血症常並發肺炎,當局部症狀不重,難以解釋全身中毒症狀時,應考慮敗血症。

雖然新生兒容易發生敗血症,但了解了細菌入侵途徑後,還是可以預防的。

孕母要做好產前檢查,保證孕期健康和接生時無菌操作。對出生嬰兒應每日清潔全身皮膚,大小便後清潔臀部,臍帶未脫落前要防止大小便汙染,包臍帶的紗布應消毒,臍部如有少許滲出或膿性分泌物,可用3%雙氧水清潔臍部後塗1%龍膽紫,如處理無效應到醫院就診。避免用布擦口而損傷口腔粘膜。室內需保持空氣新鮮。孕母如有感冒,喂奶時須帶口罩。嬰兒如有皮膚感染、感冒、腹瀉等,須及時治療。

治療敗血症,需要及時應用大劑量有效抗生素,必要時尚需少量多次的輸鮮血和血漿,以增加患兒抵抗力,對於體溫不升的患兒采取保暖措施,體溫高者可用物理降溫。臍部、皮膚局部感染者,可塗70%酒精,或2%龍膽紫,也可用呋喃西林濕敷。應供給足夠的營養與水分。

10溶血症

孩子的血型取決於父母血型,既決定於母親,也決定於父親,所以說胎兒的血型不一定與孕婦的血型一致。絕大多數情況下,母胎血型不同不會造成什麼危害,因為母胎的血循環實際上是不直接相通的,而隔著所謂“胎盤屏障”,但偶爾也有例外情況,胎兒的紅細胞通過有細小裂隙的胎盤進入了母體,或者在病理情況下,如上一次妊娠時曾有胎盤損傷、剖宮產、人工流產等,也能使胎兒紅細胞進入母體,這都可能激發母體產生一種叫做IgC的抗體,這種抗體可通過胎盤進入胎兒體內和胎兒紅細胞發生化學反應,引起紅細胞破壞,產生溶血,嚴重的可引起流產、早產、胎兒宮內死亡或新生兒溶血症。

新生兒溶血症對新生兒的危害較大,孩子在出生後短時間內出現黃疸、貧血、肝脾腫大、水腫,累及神經係統可出現軀體強直痙攣,甚至呼吸衰竭死亡。即使存活亦影響智力發育及神經功能。

母兒血型不合溶血症大致有2種:一種是ABO血型不合。一般隻見於母親是O型血,而胎兒是A或B型血的情況,第一胎就可發病,但病情往往相對較輕,危害性較小。另一種是RH血型不合。漢族人一般RH陽性,僅034%為陰性,如母親RH陰性,胎兒為陽性就可能發病,多見於第二胎,病情一般較重。

對懷疑有可能發生胎兒或新生兒溶血症的孕婦,如過去有過死胎、死產或生育過溶血症患兒的孕婦,再次妊娠時夫婦雙方都應到醫院作血型血清學檢測和有關抗體檢查,並預測發生胎兒或新生兒溶血症的可能性,這樣可以及早采取預防措施,還可以設計出搶救方案,對已患上溶血症的患兒,可行換血、光療法,這對降低中樞神經係統並發症極為有利。

11膿皰病

對患兒的處理應做好隔離,立即進行膿液培養,鑒別菌種,做藥敏試驗以選擇最有效的抗生素。局部可塗05%新黴素軟膏或1%龍膽紫溶液,並在患處向四周正常皮膚每隔2~3小時塗50%酒精,以減少自然接觸傳染的機會。為預防膿皰病,對新生兒的胎脂不應於生後立即擦去,因為胎脂能補償角質層不足,對皮膚有保護作用。生後1周內新生兒應用無菌的礦物油或棉籽油輕輕將會陰、皮膚皺折處(頜下、腋窩、腹股溝等)的胎脂擦掉。身體其他部位的胎脂應全部保留,直至脫臍前。新生兒皮膚皺折處應保持幹燥,防止擦爛。生後洗澡宜用柔和、無刺激的香皂,每次洗澡後應將香皂用水衝洗淨,並用柔軟毛巾擦幹。新生兒皮脂腺不發達,皮膚油脂較少,但也不必塗擦油脂以求滋潤,因油脂會堵塞皮脂腺毛孔和汗孔,不利排泄,易生痱子,易於積菌感染膿皰病,同時也妨礙皮膚的呼吸作用。小兒穿用的內衣、被單、尿布應以細軟的棉布為宜,若用舊布製成內衣,既節約又適用。羊毛內衣容易致敏而引起皮炎,最不適用。絲和人造纖維物質亦偶有致敏作用。要注意居室通氣換氣,加強消毒隔離,保持一定室溫,不要將小兒包紮過緊,盡量使其舒適少哭,經常保持皮膚幹潔。

12結膜炎

嬰兒娩出過程中,如果產婦陰道內的病菌侵入嬰兒眼中,便可發生新生兒結膜炎。倘胎膜早破,胎兒在宮內也可受到細菌的感染而發病。出生後往往也可由於母親或護理人員的手指和毛巾汙染而發病。常見病原菌為肺炎球菌、葡萄球菌、大腸杆菌和巨細胞包涵體病毒等。

一般在出生時或生後2~3天出現症狀,兩側眼瞼紅腫,有膿性分泌物。由於巨細胞包涵體病毒所致的結膜炎常發生在溫暖季節,發病緩慢,於出生後5~10天出現症狀,以結膜下穹為顯著,球結膜亦可受到波及,如不予及時治療,經過1~2周後易遷延成慢性,可長達1年之久,偶可引致脈絡膜視網膜炎及視神經萎縮。

治療用025%氯黴素或05%卡那黴素點眼,每日4次,每次點眼前清除兩眼分泌物,直到痊愈為止。一般治療1周左右即可。

13結腸炎

本病一般發生在體重低於2500克的早產兒,於出生時曾發生過窒息,或出生後曾患過呼吸困難、敗血症或腹瀉等疾病的早產兒更易引發本病。

本症的發病原因,可能和腸壁缺氧及腸道細菌感染關係密切,因缺氧時機體調整血流分布,為了使重要器官得到較多氧氣,腸壁缺氧顯得更重,再因腸壁受損,腸道細菌乘機侵入,可引起腸黏膜壞死,重者腸壁各層都可能壞死,甚至並發腸穿孔。

本症無明顯季節性,男女發病率大致相同。有窒息、換血等誘因者,發病多在生後2周內,以2~10天為高峰。因腹瀉、敗血症或無誘因而發病的嬰兒則起病時期較晚,在出生後3~4周或7~8周發病。

本病症狀以腹脹、腹瀉、嘔吐、便血為主,可分輕症和重症2種。輕症僅有輕度和中度腹脹,以腹瀉和嘔吐、便血為主,腹瀉和嘔吐次數不多,每日1~3次,大便稀薄,可有少量血液,有時大便顏色深,呈血陽性。重症者腹脹明顯,甚至腹壁發亮,可看到腸型,腹瀉和嘔吐次數可多可少,便血量多,為果醬樣便或黑糞。嘔吐物呈咖啡狀或吐鮮血。嚴重者腹壁紅腫並伴有肌緊張。全身症狀有發熱或體溫不升,出現神誌萎靡、心率減慢、呼吸不規則或呼吸暫停,有的病例可並發腸穿孔和腹膜炎,有的並發敗血症。

治療期間應嚴格禁食,停止一切喂哺5~10天,禁食期間從靜脈滴入葡萄糖液、生理鹽水和營養液,有時需輸血或血漿,待症狀消失後開始喂糖水和喂奶,均從少量到多量,逐漸增加。為控製腸道細菌感染需用抗生素治療,如用慶大黴素、卡那黴素和氨苄青黴素等。

14臍炎

正常的新生兒一般在娩出1~2分鍾內結紮臍帶,將其與胎盤斷離。位於孩子臍部的臍帶殘段多在4~8天自行脫落,在此前後,孩子臍部可略有潮濕,偶可見淡清色或少許血液,這屬正常現象。如孩子臍部有黃色滲液,臍周的皮膚出現紅腫,應考慮發生了臍炎。

發生臍炎時,初起僅表現為臍周皮膚紅腫和臍部有黃色液體滲出,可用1%龍膽紫及消炎藥膏塗臍,臍周有膿性分泌物,應給予青黴素抗感染。如病情繼續發展,孩子可有哭鬧、煩躁不安、食欲減退及排便功能紊亂現象,如繼發腹膜炎、敗血症等嚴重感染時,孩子可表現為哭鬧拒食、體溫不升或高熱腹脹及吐瀉等異常情況,應立即送醫院請醫生診治。

預防臍炎發生的措施:一是在接生時對臍帶處理過程中,要嚴格遵循無菌操作的原則。二是新生兒出生後應保持臍部的幹燥和清潔,新生兒娩出後臍帶斷端用碘酒、酒精消毒後覆以無菌紗布再包紮好,在臍帶未脫落前,要注意根部衛生,不要弄濕弄髒紗布,亦不應隨便將其打開,更不要讓尿液汙染臍部,洗澡後應及時將臍部輕輕擦幹,如果臍帶包布被汙染或尿濕,要立即更換,先用消毒棉花蘸25%碘酊塗臍帶及其斷端,再用75%酒精擦去塗抹的碘酊,然後取無菌紗布覆蓋包紮。

15肝炎綜合症

新生兒肝炎綜合症是一種以持續性黃疸、血清膽紅素增高、肝或肝脾腫大及肝功能不正常為主的疾病症候群的總稱。是由多種致病因素引起的,其主要病因是病毒感染。除乙型肝炎病毒之外,其他多種病毒均可以通過胎盤感染胎兒,從而使胎兒的肝髒致病,並連累其他髒器器官。除了病毒感染外,多種細菌感染,部分先天性代謝缺陷疾病的肝髒病變,肝內外的膽道閉鎖及膽汁粘稠綜合症所致的肝髒損害等,均屬於新生兒肝炎綜合症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