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肝炎綜合症發病的初期表現為黃疸顯現,起病緩慢,一般在出生後數天至數周內出現,並持續不退,病情較重,伴有吃奶不好、惡心、嘔吐、消化不良、腹脹、體重不增、大便淺黃或灰白色、肝脾腫大等。出現上述症狀要及時治療,一般情況下,孩子會很快恢複健康。
16臍疝
臍帶脫落後,有的嬰兒會發生臍疝,臍孔處的肌肉鞘未能很好合攏,而形成一個薄弱的部位,當孩子哭鬧時,腹腔壓力增高,腹腔內的腸子便從臍部薄弱地方突出來,形成臍疝。臍疝直徑可大可小,小的隻有05~1厘米,大的可有2~3厘米,觸摸臍疝可以有囊性感覺,稍用力可把臍疝回納到腹腔中,並有“咕嚕、咕嚕”的聲音。臍疝一般不會引起什麼不舒服,如果臍疝很大可以有消化功能不良的表現。
小的臍疝一般隨年齡增長而自愈。隻要少讓患兒啼哭,腹腔壓力不高,臍疝可以慢慢消失。如果臍疝超過1厘米,臍疝自愈的可能性較小,可以用“蝶形膏布”粘貼法來矯治。具體的做法是:用二塊膠布剪成6×9厘米左右,一塊中間剪個長方形的孔,另一塊在兩邊各剪兩個小口後折疊,形成一個工字,然後兩塊相串疊成“蝶形”,在嬰兒安靜狀態下,暴露臍部,將蝶形膏布放在臍疝部位,這時的“工”型膠布和“口”型膠布分別有一麵靠近皮膚,另有一麵在上,將兩塊靠皮膚的一麵先貼在皮膚上,然後把臍疝推入腹腔內,再將蝶形膏布的另兩邊向兩側拉,讓膠布下的皮膚皺褶,將膠布貼牢,注意膠布要貼平,不起皺。小臍疝持續粘貼1~2個月可愈合,大的需2~3個月。膠布如有脫落應及時重新剪膏片粘貼,不能中斷。有些家長用錢幣壓在臍孔中包紮,這樣效果不好。有些大臍疝經粘貼後仍不消失,就要去診治了。
17腹股溝斜疝
腹股溝斜疝多見於男嬰,早產兒發生率高,常與睾丸下降不全有關。約於出生後1周在腹股溝處見到小軟包塊,時消時突,其原因為腹膜鞘突在出生時仍未閉合,腹內容物進入其中形成疝囊。
新生兒腹股溝斜疝,一般不需特殊處理,隻要盡量減少哭鬧,用尿布如腹帶樣包裹局部,輕輕加壓,多能自然閉合。如已經形成疝且逐漸增大,可在6個月到1歲左右治療,如發生嵌頓時,應及時送急診手術。
18陰囊水腫
男性新生兒在生後半個月或1個月時,母親就發現其一側的睾丸腫起,表皮顏色沒有變化,觸摸也不痛,漸漸變大,到1個月或一個半月時大都比另一側的睾丸大二、三倍。醫生會診斷為“陰囊水腫”,即陰囊外層裏麵積存了水分。若有疝氣,好好揉揉腸子,睾丸就會恢複原狀;而陰囊水腫即使擁壓也不會變小。陰囊裏麵裝的是腸子,不像水那樣透明。
陰囊水腫還是可以自愈的病,大概過二、三個月就會自然吸收而不留痕跡。吸收慢的也不會超過1年。
一般不要用注射器把裏麵的水抽出來。能自然痊愈的就不用注射器抽也是會好的。同時,在半個月至1個月的時間裏,即使抽出來還會馬上積水。在多次抽水的過程中,由於消毒不徹底,反而會引起化膿,即使不化膿也會使睾丸與之相連接的地方發生粘連。一旦有粘連,需要做手術時就會困難,而且會傷著睾丸。
陰囊水腫在一側的比較多,也有兩側都有的。若等到1年還不消失時,可再行考慮手術。在陰囊水腫的同時,也有在同一側發生疝氣的。這也不要著急做手術,要等一等看。當疝氣一直不好時可進行手術。在手術的同時也就解決陰囊水腫了。
同時發生陰囊水腫和血氣時,決不能用針插進去,這樣會紮傷腸子。生後1年時發生的陰囊水腫,不容易自愈。若在半年以後不好的話,可手術。
19硬腫症
有些新生兒生後1周,全身或局部的皮膚出現浮腫、發硬,捏按像硬橡皮一樣,是由受寒、早產、感染、窒息等多種原因引起局部或全身血液循環障礙,使得局部脂肪凝固的一種新生兒硬腫症。
隻硬不腫者稱新生兒皮脂硬化症。單純由於受寒所致者,稱之為新生兒寒冷損傷綜合症。
新生兒硬腫症多發生在寒冷季節,但由於早產、感染等因素引起者亦可見於夏季。絕大多數於生後不久或生後7~10天內發生。
新生兒硬腫症除皮膚腫硬外,還可能出現不吃、不哭、不動、體溫不升、體重不增,病情嚴重者可並發肺炎、肺出血、心力衰竭。
預防硬腫症應從產前著手,做好產前保健工作,盡量避免早產,防止產傷。
嚴冬季節出生的小兒應注意保暖,包裹新生兒的衣服、尿布、棉毯等要預先溫熱。新生兒出生後一定要包得暖和,如果腳還涼,可加用熱水袋。但要包好隔開,防止燙傷。室溫盡量保持在16~22度。如果條件不夠,把嬰兒抱在懷裏,用大人的體溫溫暖孩子,也能預防硬腫症的發生。要精心喂養,供給足夠的熱量和水分,此外要注意預防感染。
如果發生了硬腫症,應該積極住院治療。治療重點是保暖。複溫可采用遠紅外線溫箱、熱水袋,但采用複溫一般要逐漸進行,不能操之過急,要有一個適應的過程。若體溫上升過快,外周血管擴張,心髒功能跟不上需要,可引起抽痙或肺出血,造成突然死亡。其次,可運用中藥溫陽活血,用抗生素及抗凝劑治療。
20斜頸
小兒斜頸是頭向一側偏斜的病症,一般指先天性肌性斜頸,由一側胸鎖乳突肌攣縮造成,本病的直接原因是胸鎖乳突肌的纖維化引起攣縮與變短。
小兒斜頸可在生後即存在,也可在生後第2~3周出現,症狀為頭向病側偏斜,下頦轉向對側。觸診時可發現硬而無疼痛的梭形腫物,與胸鎖乳突肌的方向一致,在2~4周內逐漸增大,可達到成人拇指末節那麼大,然後開始退縮,在2~6個月內逐漸消失。
發現小兒斜頸後,如不及時糾正,患側麵部軟組織可隨體格生長而進一步變短,頸深筋膜攣縮變厚,斜角肌變短,頸動脈鞘與血管攣縮,最後顱骨發育不對稱,頸椎甚至上胸椎出現脊柱側彎畸形。
應在小兒斜頸確診之後即采取措施。早期可對腫脹部位作手法輕柔按摩,伸展攣縮的胸鎖乳突肌,每次伸展肌肉時間維持2~3秒。這種伸展動作每天4~6回,每回作10~20次。以上按摩應教給父母來完成。另外,喂奶時,睡眠的枕墊以及用玩具吸引病兒注意時,都應重視姿勢的糾正。
如采取上述治療措施後未見症狀好轉或被誤診的1歲以上病兒,則需手術治療,切斷或部分切除攣縮的胸鎖乳突肌的胸骨頭與鎖骨頭。
21破傷風
新生兒破傷風俗稱鎖口風、臍風、七日風、四六風,是由破傷風杆菌侵入機體引起的一種急性傳染性疾病,多由接生時未嚴格消毒或臍部護理不當所引起。舊法接生的嬰兒患病率較高。其潛伏期一般為4~14天,以4~6天為多見,俗稱“四六風”,最短僅24小時發病。潛伏期愈短,死亡率愈高。病情越重,則預後越差。
按臨床表現可分為3期:
(1)早期。小兒拒食、好哭、不安,哭聲低弱,有蹙眉、口角上提、口唇厥起等苦笑麵容,下頜強直,不能張口或牙關緊閉,吸乳困難。
(2)痙攣期。一般為1~4周,陣發性抽搐,四肢、軀幹均強直,頭後仰,腹肌緊張,軀幹向後彎,兩下肢伸直,足後屈,形成角弓反張。有時喉肌、呼吸肌也出現痙攣,引起青紫窒息、呼吸停止和心力衰竭而死亡,此期容易合並肺炎,敗血症等。
(3)恢複期。肌肉張力逐漸減輕,牙關緊閉、苦笑麵容、四肢強直等症狀均有減輕,發作時不再引起窒息,口能輕輕張開,不影響吸吮,發作次數逐漸減少,肌張力恢複需2~3個月。
本病多因使用未消毒的剪刀斷臍及汙染的繩線結紮臍帶,破傷風杆菌從臍部侵入所致。故預防應做到:強調新法接生;若遇急產、臍帶未適當處理後,宜重新處理,可用無菌操作剪剪去一段,另行結紮。也可肌內注射青黴素及破傷風抗毒素1500單位預防。
22黃疸
新生兒黃疸是新生兒最常見的症狀,臨床上以血清膽紅素≥205微摩爾/升(≥12毫克/分升)作為診斷高膽紅素血症的標準。新生兒黃疸的發生與種族、地區、胎齡及喂養方式等有關,如東方人高於西方人,我國南方高於北方,早產兒多於足月兒,母乳喂養兒多於人工喂養兒。
成人血清膽紅素超過34微摩爾/升(2毫克/分升)時出現黃疸,而新生兒由於血管豐富,要超過85微摩爾/升(5毫克/分升)時才顯黃疸。新生兒出生時臍血膽紅素濃度在19~51微摩爾/升(1~3毫克/分升),出生後2~4天膽紅素明顯上升,以後逐漸下降。
新生兒黃疸常見的病因如下:
(1)生理性黃疸。大部分在出生後第3日出現,最早為第2日,遲者可第5日方出現。輕者黃疸呈淺黃色,局限於頸部,或波及軀幹,鞏膜亦可黃染,2~3日後消退,至第5~6日皮膚恢複正常。超過2周稱遷延性黃疸,並要考慮是否有母乳黃疸等其他原因。
生理性黃疸能自愈,多喂糖水可使黃疸加快消退,不必治療。重者應予光療,並進一步檢查,以除外病理性黃疸。
(2)新生兒溶血病。主要因母嬰間血型不合而產生同族血型免疫反應的一種遺傳性疾病。多見ABO血型不合或Rh血型不合。兩者溶血症狀基本相同,隻是前者輕,病情進展較慢;後者重,病情進展快。輕型者出生時與正常新生兒無異,1~2天後逐漸出現黃疸或貧血,程度日益加深或稍有嗜睡、拒食,往往誤診為生理性黃疸。重型者出現貧血、全身水腫、胸腹腔積液、肝脾腫大而死亡。此病必須住院治療。
(3)新生兒肝炎綜合征。包括乙肝病毒、巨細胞病毒、單純皰疹病毒、柯薩奇病毒和風疹病毒等引起的肝炎。主要表現為黃疸。往往因生理性黃疸持續不退或退而複現前來就診。體檢有肝、脾腫大。大便可能呈白色。多數在3~4月內黃疸緩慢消退。可並發低鈣性抽搐、幹眼病、出血及腹瀉。實驗室檢查總膽紅素一般低於171微摩爾/升(10毫克/分升),結合膽紅素與未結合膽紅素均增高,以前者為主。穀丙轉氨酶升高或正常。新生兒肝炎綜合征診斷比較困難,尤其是病因診斷,需做多種病毒抗原、抗體檢查。本病預後較佳,60%~70%可自愈。可采用中西醫結合方法進行保肝治療。
(4)膽管閉鎖。病因不明,有人認為肝內、肝外之膽管閉鎖均可由肝炎病毒引起。這些新生兒出生後無黃疸,胎糞色澤正常。在出生後1~2周內皮膚微黃,且逐漸加重,略帶棕綠色,肝髒增大,晚期脾髒增大伴有腹水。營養狀況大多良好,大便呈灰白色,血清總膽紅素往往超過171微摩爾/升(10毫克/分升)。
由於本病可發生膽汁性肝硬化,故診斷明確後應在2個月內進行手術,不主張用激素治療。肝外膽管閉鎖者3個月後肝髒開始硬化,6個月到2歲常因肝功能衰竭而死亡。第三章異常情況原因與處理
一、異常情況表現的原因
1呼吸困難
新生兒呼吸困難的早期表現為呼吸次數增加,呼吸淺表、急促,進而表現鼻翼扇動,再重時可以看到三凹征(即鎖骨上窩,胸骨上、下窩及肋骨下3個部位同時凹下),同時小兒出現麵色及口周發青,嚴重時出現呻吟樣呼吸、吭吭樣呼吸或呼吸暫停。
新生兒病情變化快,應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遇病情惡化,應及時搶救。
2呼吸異常
新生兒呼吸異常指新生兒出生建立正常呼吸後,由於各種原因引起的呼吸急促或緩慢、節律不整、吸氣相與呼氣相比例失調、出現三凹征(胸骨上窩、肋間隙、劍突下窩的吸氣性凹陷)和鼻翼扇動等。
足月新生兒安靜時呼吸頻率為40次/分,但變動很大,哭鬧時呼吸可達80次/分。
新生兒呼吸頻率如持續超過60~70次/分,稱為呼吸增快。呼吸頻率持續低於15~20次/分,稱呼吸減慢,提示病情凶險。健康新生兒呼吸不費力,但呼吸困難時可見三凹征及呼氣性呻吟。早產兒可見呼吸不規則、周期性呼吸或呼吸暫停。呼吸困難的早期表現是呼吸增快,出現三凹征和鼻扇表明病情已有進展。若皮膚顏色變暗,呼吸增快達100~120次/分,出現呼氣性呻吟、周期性呼吸甚至呼吸暫停,表示已有嚴重的呼吸衰竭。
引起呼吸異常的常見原因有:
(1)上呼吸道阻塞。鼻及鼻咽部病變:鼻後孔閉鎖、鼻腔水腫。口腔:巨舌畸形、小頜畸形。頸部:先天性甲狀腺腫、先天性頸部水囊腫。喉部:喉蹼、聲門下狹窄、血管瘤、聲帶麻痹、喉軟化。氣管:氣管軟化、氣管食管瘺、氣管狹窄、支氣管狹窄。
(2)肺部疾病。大量羊水或胎糞吸入綜合征、肺透明膜病、肺不張、氣漏(氣胸、縱隔氣腫、心包氣腫、間質性肺氣腫)、濕肺、感染性肺炎、肺出血、支氣管肺發育不良。
(3)先天性疾病。肺發育不良、膈疝、胸腔內囊腫或腫瘤、先天性大葉性肺氣腫、乳糜胸、食管閉鎖。
(4)非肺部疾病。充血性心力衰竭,中樞神經係統損傷,代謝性疾病如酸中毒、低血糖等。
在確定病因時應除外吸入綜合征、肺透明膜病變、濕肺、宮內肺炎、氣漏、膈疝、食管閉鎖及肺出血等病。
發生呼吸異常時首先應明確病因,確定呼吸困難是因上呼吸道阻塞引起,還是由肺部疾病所致;其次應注意有無先天性心髒病;然後應檢查是否伴有低血糖、酸中毒、低溫、高熱驚厥等導致呼吸困難的因素。處理原則是盡早除去病因,如除去上呼吸道梗阻、治療肺部病變、糾正各種代謝紊亂等。保持正常的通氣、換氣功能,防止呼吸困難進一步惡化而出現呼吸衰竭。
3出現窒息
胎兒娩出後,若1分鍾無呼吸或僅有不規則、間歇性、淺表呼吸者,則可斷定為新生兒窒息。
引起新生兒窒息的主要原因是呼吸中樞抑製、損害,或呼吸道阻塞。
宮內缺氧嚴重或時間過久可損害呼吸中樞;或滯產胎頭受壓過久,腦組織充血、水腫,顱內壓升高;或顱內出血累及延髓生命中樞的氧供應;或分娩前不恰當的應用全麻或鎮靜藥物,使胎兒呼吸中樞受阻,或在娩出過程中發生深呼吸動作將羊水、粘液和胎便吸入呼吸道等。這些均可使新生兒初生後原發性無呼吸或呼吸功能不全。
由於缺氧程度不同,新生兒窒息表現為青紫窒息與蒼白窒息兩種類型。
(1)青紫窒息。窒息程度較輕。周身皮膚呈青紫色,臍血管充盈,有搏動,心跳規律有力,皮膚黏膜反射存在,肌肉張力好,無呼吸道梗阻,刺激皮膚可出現正常呼吸。
(2)蒼白窒息。窒息嚴重。新生兒外周血循環障礙,皮膚蒼白,四肢厥冷,昏迷休克,臍帶變細,糞染黃綠,無搏動,心音慢弱或不規律,頭頸、四肢鬆軟無力,皮膚黏膜反射消失,如不及時搶救,可死亡。
發現新生兒窒息時應及時處理:保持呼吸道通暢,可作人工呼吸、供氧等。多數患兒處理後情況能迅速好轉,呼吸轉為正常,但仍應仔細觀察其呼吸及一般狀況,並注意保暖,大部分孩子日後發育不受影響;但如窒息程度嚴重,經搶救後麵色仍蒼白,並遲遲不能出現正常的呼吸,四肢鬆弛,這類小兒存活率低,存活者常留有不同程度運動或智力障礙。
預防新生兒窒息要做到孕婦定期接受產前檢查,以及時發現異常並予以適當的治療。胎心異常提示胎兒缺氧,應及時給產婦吸氧,並選擇適當的分娩方式。臨產時產婦情緒要穩定,因過度換氣後的呼吸暫停可使胎兒的氧分壓降至危險水平。此外,產婦用麻醉劑、止痛劑、鎮靜劑時一定要嚴格掌握表征及劑量。
4出生不哭
正常新生兒剛一出世就以洪亮的哭聲顯示其很強的生命力。可是有少數新生兒一出生就不呼吸,不會哭,這是為什麼呢?凡是出生1分鍾內沒有呼吸,或僅有不規則的淺表呼吸叫作新生兒窒息,主要原因如下:
(1)胎兒宮內缺氧的繼續。凡影響母兒間血液循環及氣體交換的任何原因,都會導致胎兒宮內缺氧,加重宮內窘迫。
(2)呼吸道受阻。是引起新生兒窒息的主要原因。胎兒宮內缺氧,在娩出過程中發生呼吸動作,將羊水、粘液、胎糞等吸入氣管,引起呼吸道阻塞。
(3)胎兒中樞神經受損。產傷引起的胎兒顱內出血或長時間缺氧致呼吸中樞麻痹,胎兒娩出時軟綿綿的,不會呼吸也不會哭。
(4)麻醉藥的影響。母親在產程中應用麻醉藥、鎮靜止痛針,有時可以引起胎兒呼吸中樞抑製,生後須經過搶救才會哭。
針對以上主要原因,做好預防和出生後的搶救工作,及時徹底清理呼吸道、給氧,恢複呼吸和血液循環後新生兒自然就會哭了。
5出現驚厥
高熱驚厥是小兒最常見的症狀,多為上感、扁桃腺炎及各種急性傳染病初期引起的。體溫上升越快,體溫升的越高,越容易發生驚厥。患兒多為6個月至3歲的孩子,驚厥多在發燒後24小時內發生。發作時患兒突然意識喪失,兩眼凝視、斜視或上翻,頭向後仰,麵部和四肢肌肉抽動,手握得很緊一般持續數分鍾,多數每次發熱隻抽1次,發作過後神誌很快清醒。這種高熱驚厥叫單純性高熱驚厥,愈後一般不會發展成癲癇,對智力影響不大。有些高熱驚厥發生在6個月以前或6歲以後,多在發燒時發生,抽風時間往往超過15分鍾,多為局限性或兩側不對稱。中等程度發燒也可發生驚厥,一次發燒可抽風幾次。這種驚厥叫複雜性高熱驚厥。愈後恢複比單純性高熱驚厥差,部分患兒會發展成癲癇,應該去小兒神經科門診做進一步檢查。
驚厥發作時,家長應就地做下列處理:讓患兒側臥,防止嘔吐物吸入;解開衣領和腰帶;用幹淨布包裹牙刷柄或筷子放在上下磨牙之間,防止舌頭被咬傷;枕冷水袋,用白酒兌少量溫水擦拭降溫;指壓人中、合穀穴止抽;咽部有分泌物設法吸出;如有條件可給患兒吸氧。如驚厥不緩解,應及時去醫院兒科急診。
因高熱驚厥容易複發,所以孩子每次發燒時,家長不要給孩子穿得過多、蓋得過厚,即不要“捂孩子”,積極用物理方法或藥物退燒。即使體溫不高也應及時服退熱藥。
內熱重的孩子感冒時容易發高燒,而且體溫上升很快,也容易出現高熱驚厥,所以平時不要吃得過多;舌苔厚、腹部脹滿時應吃些消食的中成藥,如促脾消食丸、嬰兒素等。大便秘結的孩子,應服用小兒牛黃散、清降片等緩瀉藥。
6溢奶
新生兒溢奶俗稱漾奶,在出生後半年內常常發生。與嘔吐不同,溢奶往往由於小嬰兒賁門較鬆弛、喂奶方法不當(喂奶時有氣體吸入胃內),以致有時在喂奶後少量奶汁倒流到口腔。應改進喂奶方法,並在每次喂奶後,將新生兒直立抱起,輕拍背部。
7蒼白
蒼白是一組臨床症狀,包括全身乏力、一定程度的意識障礙、肌張力減退、肢體活動減少、哭聲弱和吸吮無力。新生兒不僅在中樞神經係統感染時反應低下、麵色蒼白,其他重症感染如休克、脫水、酸中毒、代謝紊亂、貧血、低體溫和呼吸衰竭等時,均可表現蒼白,是臨床上用來判斷各種疾病病情輕重程度的一個表現。
引起蒼白的常見病因如下:
(1)低體溫。體溫低於35度以下時,反應遲鈍、麵色蒼白,至33度以下時呈半昏迷狀態。應注意尋找原因,是因攝食和產熱減少引起,還是因寒冷刺激、保溫不夠使體溫下降所致。如隨體溫上升反應轉佳、麵色紅潤,提示除低體溫外,尚無其他嚴重合並症。
(2)中樞神經係統感染。足月新生兒在化膿性腦膜炎早期表現激惹、對刺激過敏,病變發展到一定程度可出現反應低下、蒼白,常伴驚厥、前囟緊張,應腰穿確診。
(3)低血糖。出生後3天內如有進食不足或窒息史,表現蒼白,應考慮是否有低血糖。
(4)呼吸衰竭。在缺氧情況下,新生兒尤其早產兒大腦皮層很快進入抑製狀態,表現精神萎靡、全身蒼白、反應低下及肌張力減退。
(5)敗血症。可表現蒼白、反應低下、拒乳等,若肢體涼、心音低鈍及毛細血管再充盈時間延長等,應考慮合並休克。外周血白細胞增多或減少,杆狀核細胞增高,有助於診斷。確診還需血培養結果。
(6)缺氧缺血性腦病。圍產期窒息後缺氧缺血性腦病是新生兒蒼白的原因之一。多數是足月兒,在宮內有窘迫和窒息史,腦電圖有異常改變,腦CT和腦B超顯示腦水腫。缺氧重者可合並蛛網膜下腔出血及腦實質內出血,表現全身蒼白、意識障礙、四肢肌張力低,常伴有驚厥和顱壓增高的表現。
(7)藥物。母親分娩前用過降壓藥或麻醉藥物,嬰兒可蒼白、肌張力減退和呼吸淺弱。也常見因妊娠高血壓母親用大量硫酸鎂,或分娩前2小時用杜冷丁等。
(8)其他。如脫水、酸中毒、貧血及顱內出血等,都可引起蒼白。
8青紫
青紫多見於新生兒,為先天性心髒病的一個常見症狀,也可由肺部換氣不足所引起,還可由中樞神經係統損傷及某些血液病引起。
正常新生兒在出生後幾分鍾內也可出現青紫,或因暴露在寒冷環境中或是用力啼哭時出現。
除上述情況之外,青紫往往是病理性的,常見原因有以下3方麵:
(1)周圍性青紫。主要表現為四肢末梢皮膚及指甲紫紺。全身性疾病常見於心力衰竭、休克、紅細胞增多症、新生兒硬腫等。麵部青紫原因常見於分娩時先露部位受壓而致。
(2)中心性青紫。主要表現為口周黏膜等紫紺。其原因有:肺源性,如新生兒窒息、肺膨脹不全、肺炎、肺氣腫、氣胸、先天性隔疝、先天性肺動靜脈瘺、持續胎兒循環等;還有心源性青紫,如先天性心髒病。
(3)其他。如中樞神經係統疾病所致的呼吸中樞衰竭、低血糖、低血鈣等引起的呼吸暫停,以及先天性高鐵血紅蛋白血症等。
當發現新生兒青紫後,應仔細檢查有無先天性心髒病。當青紫伴有心髒雜音、心界擴大或心衰時,先天性心髒病的診斷可以確立。但有時青紫單獨存在,亦不能排除先天性心髒病。另一方麵,新生兒期聽到心髒雜音並不能肯定就是先天性心髒病。
通常認為,吸入純氧後青紫會減輕或消失,則此青紫是由肺部病變引起的,如不消失則是心源性青紫。但並非都如此,如新生兒肺透明膜病,在吸入純氧後並不能使青紫減輕或消失,而動脈導管開放的病人在吸入純氧後可使青紫減輕。
新生兒顱內出血尤其是早產兒腦室內出血常可引起青紫。
一經發現青紫,應及早吸氧治療,盡快使青紫消除,同時進行病因治療。對周圍性青紫應注意保溫,對中心性青紫應及早確定病因。對中毒或藥物引起的高鐵血紅蛋白血症應及早祛除病因。
9尿布疹
尿布疹是指被大小便浸濕的尿布未及時更換,尿中尿素被糞便中的細菌分解而產生氨,氨刺激嬰兒皮膚使其發炎的一種皮膚病,多見於新生兒。此外,尿布未漂洗幹淨或長期加用橡皮布、油布或塑料布,使小嬰兒臀部處於濕熱狀態,刺激局部皮膚而引起尿布疹。
表現在與尿布接觸的部位發生邊緣清楚的鮮紅色紅斑,嚴重的甚至可出現丘疹、水皰、糜爛。如再繼發細菌感染可發生膿皰。但皮膚皺褶部位常無皮損,這一點和擦爛性紅斑可鑒別。
應選用細、軟的舊布做尿布,不僅吸水性好,而且沒有染料等化學物,可減少刺激。一般不主張用橡皮布或塑料布直接墊在臀部下。要勤換尿布,並經常清洗尿布,在光照下曬幹。每次大便後用溫水清洗臀部,使皮膚保持幹燥、清潔。目前很多家庭都用“尿不濕”,其吸水性和柔軟性都佳,但透氣性不好,不要長久不換,特別是便稀小兒,稀便對皮膚有刺激。
當皮膚出現紅斑時,可外塗爐甘石洗劑,每日3~4次,也可用爽身粉,保持局部幹燥。如有丘疹、水皰、糜爛或膿皰時,外用05%新黴素、5%糠餾油糊劑,每日2次。
10濕疹
濕疹是新生兒常見的皮膚病變,其病因多是綜合因素引起,且與體質有關。其皮疹多種多指,瘙癢難耐,易反複,溫性化。
濕疹從外因來看,多因對食物過敏,新生兒主要對牛奶過敏。此外,外界理化因素刺激如日光、紫外線、寒冷、濕熱、多種嬰兒護膚用品、化學物質等,都可能是引起濕疹的原因。生活環境、氣候條件亦可影響濕疹的發生和加劇。
從內因來看,皮膚感染,或家庭成員中有過敏史者,或對食物、藥物過敏體質者均可引起濕疹。
濕疹的皮疹具有多形性,有滲出傾向,且邊界不清。急性濕疹多為密集的粟粒樣紅斑、丘疹、丘疹樣皰疹或水皰,基底潮紅、腫脹,水皰破潰後形成點狀糜爛、滲出及結痂等。各種皮膚損害病變易融合成片,向周圍蔓延,外周常有散在新皮疹,故境界不清。慢性濕疹皮膚損害表現為皮膚增厚,表麵粗糙,醫學上稱苔蘚樣變,有時因抓撓而有血痂、皮膚抓痕及色素沉著。
皮疹多對稱分布,部位以頭、麵及四肢的手、足等外周部位較多,且多在屈側。瘙癢劇烈,可影響睡眠,如有繼發感染可伴發熱及全身不適等。
新生兒由於皮膚柔嫩,與一般嬰兒濕疹的治療有所區別。
新生兒不適於服用止癢、抗過敏藥物,可內服維生素C、鈣片等,也可將中藥製成膏劑外用,如濕疹膏。但一般情況下不要隨便用藥,以免損傷皮膚。可內服中藥,以清熱利濕為主的中藥。
二、異常情況預防與處理
1頭部厚痂
有些新生兒頭頂部常有一層厚薄不均、油膩、棕黃或灰黃色的痂,多是由於新生兒長時間皮脂腺的分泌和頭皮脫屑、灰塵汙染堆積而成。長期不去則既不美觀又不衛生,還可影響到頭發的生長,應當去掉,簡單的辦法可以將植物油加熱晾涼後塗於痂上,也可用05%的金黴素軟膏塗敷於痂上,24小時後用細梳子輕輕梳幾次即可去除。不要用手亂摳,以免損傷皮膚引起感染,如果一次除不淨可再塗敷一次。除去後可用溫水、嬰兒香皂洗淨擦幹即可。
2頭不正
想要新生兒的頭部長得對稱就必須在生後1個月裏,經常觀察新生兒的頭部,當發現哪一側稍有凹陷時,就把這一側墊起來,不讓其承受重量。但這樣做起來是非常困難的。
無論怎樣注意校正,也有左右頭部不對稱的新生兒,所以沒有必要就新生兒的頭形去花費更多的精力。這是因為無論是誰,頭部都多少有些不正。即使是嚴重的歪頭,在誕生的時候也並不明顯。另外,現在的男孩幾乎沒有留禿頭的,所以就是兩側不一樣也不會影響美。
3頭顱血腫
分娩時由於胎位不正、頭盆不稱或產鉗助產等原因,胎兒頭顱經產道時受到過度壓迫或牽拉而受傷,發生頭皮血腫。頭皮血腫可分為皮下血腫、帽狀腱膜下血腫和骨膜下血腫。骨膜下血腫又稱頭顱血腫,出血發生在頭顱骨與緊貼著的骨膜間,血腫不易擴散而界限清晰,發生率約占新生兒的05%~25%,一般初產婦,尤以高齡初產婦多見,常見為足月兒,男嬰居多。
頭顱血腫常在出生後2~3天開始明顯,l周內達最大範圍,以後漸小,血腫界限清楚,不超越骨縫,觸診局部有波動感,皮膚顏色正常,個別局部皮膚發紅。頭顱血腫常位於一側或兩側頂骨部,偶見額骨、枕骨、顳骨同時發生血腫者。血腫吸收快慢與其範圍大小有關,一般需2~3周,多數在6周才能完全吸收。吸收時,先在血腫周圍機化、鈣化變硬,中心仍有波動,硬化區邊緣數月才消失,個別1年半才吸收。
經X線證實,約54%~25%患兒頭顱血腫下有線形骨折。血液可透過頭顱的骨折部或裂隙,而在顱骨與硬腦膜之間形成一個顱內血腫。此種血腫範圍較小,但亦可能壓迫大腦,而出現顱壓增高。
頭顱血腫可因凝血因子Ⅱ、Ⅶ、Ⅸ、Ⅹ濃度的下降而加重。少數患兒發生高膽紅素血症。個別患兒頭顱血腫可波及眼瞼及前額,出現麵色蒼白、休克,可因突然循環衰竭而死亡。
診斷頭顱血腫不難,因骨膜緊貼骨縫,因此血腫範圍從未有越過顱骨縫者。血腫機化後,周圍呈硬環,中間柔軟,應與顱裂兼腦膨出或凹陷性骨折進行區別,還應與先鋒頭鑒別。
頭顱血腫不必治療,隻須保護皮膚,不使其受感染即可。因易發生感染,且頭顱血腫內含半凝之血液不易抽出,故對頭顱血腫不應穿刺抽血。若有顱內血腫感染或有顱內出血與大腦受傷,則應行外科治療,並用抗生素。
對較大的頭顱血腫,應及時輸新鮮血20~30毫升,同時應用維生素K1治療。若並發高膽紅素血症及膽紅素腦病,宜用光療。
4兔唇與齶裂
唇裂俗稱為兔唇,是一種較為常見的口腔頜麵部先天性畸形。其表現為孩子生後即見其上唇的一側出現缺裂,且該缺裂多位於一側鼻孔的中央直下方。少數情況下,孩子可出現雙側唇裂。偶見唇裂發生在下唇。唇裂的大小不一,大者可至鼻孔,從而會影響鼻軟骨、鼻中隔及齒槽的正常結構。
齶裂為孩子口腔中上齶部分出現的缺裂,俗稱狼咽。輕者僅為上齶的前部出現缺裂。重者缺裂可達整個上齶,甚至齒槽及鼻孔或鼻中隔。齶裂的發生率較唇裂較低,但孩子發生齶裂時,多伴有唇裂現象。單純唇裂一般對孩子沒有大的影響,而齶裂則可影響孩子的吃奶及發育。
一般來說,孩子患有單純性唇裂時,多不會影響其進食等功能。並且在生後6個月以內,甚至生後2周左右即可施行修補術。手術方法較為簡便,其效果亦大多會令人滿意。所以,做父母的不必過於擔心。但如果嬰兒患有齶裂,尤其是嚴重的齶裂,則一般須待孩子1歲以後,3歲以前方能進行修補手術,且常須施行數次手術方能完成。在此前後,合理喂養孩子及加強對孩子的語音訓練十分重要。齶裂對嬰兒進食的影響為,孩子在吃奶時易嗆奶和吸吮無力。反複經常發生嗆奶,較容易引起吸入性肺炎的發生;而吸吮無力將會導致孩子進食量少,而影響其生長發育。父母在給孩子喂奶時,應注意將孩子放正,喂奶速度不要過快。奶中可加入適量米湯,使得奶液稍稠些而不易發生嗆咳。待孩子稍大,則可增加半流質或固體食物的成分。如孩子生後一喂就嗆,則應用滴管喂養,即用滴管吸取奶液後一滴滴地滴入孩子的口中,采取此方法時,應注意保持滴管的清潔,並耐心地給予足量喂養。患有唇裂的孩子可同時存在其他的骨骼畸形,並較易發生扁桃體及增殖體肥大、中耳炎和慢性鼻咽炎等疾病,所以,應加強對孩子的保健措施,按時去保健機構實行體格檢查,並在上述炎症發生時,采取及時有效的治療措施,以保證孩子的正常發育和身體健康。
5大便有血
在正常情況下,新生兒大便不應混有血。遇小兒排幹硬便時,常常在排便中混有幾滴或少許鮮血,這可能是因肛門裂傷引起的;有直腸息肉時,往往大便中也混有鮮血。上述兩種情況,應請小兒外科醫生檢查,明確診斷。如肉眼觀察血便或血便與粘液混合,糞質少,患兒陣陣哭吵,應注意是否腸套疊。如果是血水樣或果醬樣大便,伴發熱、腹脹、嘔吐,應考慮出血性壞死性小腸結腸炎。
也有的早產兒大便肉眼觀察為黑綠色便,經化驗有隱血,綜合上述情況,遇有大便中混有血,應到醫院做全麵檢查,明確診斷,早期治療。
6口中出現小白斑
新生兒出生1周左右,啼哭時,會偶然發現在新生兒的臉頰內側或牙床上有像乳渣那樣的白色小斑點。與乳渣不同,喝水也衝不掉。這是由於沾上了一種黴菌。據說有20%的產婦的產道裏都有這種黴菌,是在出生時帶出來的。
在許多健康的新生兒中都有這種黴,所以用不著擔心。以前叫鵝口瘡或馬牙,認為是營養不好的新生兒才得的。實際上健康的新生兒也有。健康的新生兒過半個月或1個月白斑會自然消失。
這種黴如果是在給新生兒用抗生素治療中出現的話,要馬上報告給醫生。因為這是抗生素的一種副作用。要對膠皮奶頭、牛奶瓶進行嚴格消毒,以防再次感染。
如未成熟兒吃牛奶的量越來越少,而且口中又出現了這種白色的黴時一定要請醫生。這時,不吃牛奶要比口中長黴更為嚴重。因而,這時的新生兒也應繼續吃奶。
7雙足內翻
新生兒經常兩腿屈曲,兩足呈內翻現象,這是由於胎兒期在子宮內兩足受壓,肌肉力量發展不平衡所致。這種現象並不是畸形,一般多在出生後幾周內逐漸恢複正常。此現象應與先天性足畸形,如馬蹄內翻足加以鑒別。在檢查時可以發現,這種足內翻現象的小兒,其足內側軟組織較為鬆馳,而馬蹄內翻足,小兒足內側軟組織較緊,且腳向腳背彎曲的動作受限。出現馬蹄內翻足,應及時請醫生診治,早期作矯正治療。
8半陰半陽
新生兒剛生下來看看性器官就知道性別了,但是也有分不清是男是女的所謂“半陰半陽”的情況。這時該怎麼辦呢?有經驗的醫生在某種程度上都能予以區別,但並不是都能夠根據性器官區別。這時可把新生兒的細胞作組織培養,檢查一下其染色體就可以作出決定。要盡量用這種方法在報戶口之前檢查出準確的性別。在戶口上留下了性別變化的記錄,孩子以後是會發現的。在已知的半陰半陽者中,有“女性半陰半陽”的,實際上是女性,但是陰蒂很大,看上去像個男孩子似的,沒有陰囊,尿道好像是陰莖的根部,這與男孩子同時患有單丸症和尿道下裂症時的情形很相似。可是做為女性特征的卵巢、子宮、陰道都有。這是由於先天缺乏製造副腎皮質激素的酶,周圍的雄性激素過剩而使外陰部在胎內就男性化了。對這樣的新生兒,隻要經常使用副腎皮質激素,並對外生殖器進行手術,就能長成一個正常的女人。這種手術最好在孩子還不懂得自己是男是女的2歲以前進行。
也有並非先天性異常,而是由於母親在妊娠初期為防止流產而注射雄性激素引起的“女性半陰半陽”。這也隻需做手術即可。
9產瘤
產瘤是頭皮部位局限性水腫,又稱先鋒頭。由於羊水破裂,羊水外流後胎兒受子宮的收縮壓力,先露部下降到子宮頸口,局部軟組織被壓,壓到宮頸口外,被狹小的宮頸口圈壓迫,致使先露部軟組織內的淋巴及靜脈回流障礙,液體外滲而形成產瘤。
產瘤在出生時就能被發現,主要為局限性水腫,水腫部位視先露部不同而異。頭先露者,最常見為頭頂部,除皮下組織水腫外,尚可波及帽狀腱膜,局部可有凹陷性水腫,局部頭皮紅腫、柔軟,無彈性、壓之下凹,可移動位置,無波動感,形狀稍平坦、呈梭狀或橢圓形,境界不清楚,不受骨縫限製,可蔓延至全頭。產瘤於出生後2~4天消失。一般不需特殊治療。
10意外事故
孩子會走以後,眼界大開,對於一切事物都感到新鮮、好奇,他們對什麼都感興趣,都想試探一下。因此,家長必須隨時注意他們,防止意外事故發生。
1歲左右的孩子有個特點,不論見了什麼,都愛放進嘴裏,所以像珠子、扣子、別針、小釘子這類東西,家長要收好,不要給小兒玩,以免他們咽進肚裏或塞進鼻孔、耳朵裏。
家裏的汽油、煤油、碘酒、酒精、洗滌液等東西和大人吃的藥,都要放在孩子拿不著、夠不到的安全地方,以免被孩子誤服後發生危險。
如果孩子從高處摔下來,要觀察他的神誌,若出現嘔吐或昏迷等情況,應想到可能是頭部受傷,要立即送醫院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