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飲食營養與保健3(1 / 3)

第五章飲食營養與保健3

29忌食豆豬肉、豬甲狀腺、腎上腺、淋巴結

豆豬肉是豬囊尾蚴寄生豬體內所致,在豬肉內呈米粒豆形存在,多存於瘦內中。如果吃了未煮熟透的囊蟲豬肉後,囊蟲便在人體的小腸中發育為鉤絛蟲。絛蟲長約1~2厘米,蟲體後端的孕卵節片可隨糞便排出,如果被豬食後,蟲卵在豬腸內孵化成幼蟲,並穿過腸道壁進入血液,到達全身各部,在肌肉和腦中發育成囊蟲。人吃了有囊蟲的豬肉或豬腦,也會在體內或腦內生長囊蟲,造成很難治愈的疾病。人與豬之間就是這樣傳染的。所以,千萬不可食用豆豬肉。

豬甲狀腺呈棕色,位於喉頭附近,氣管下部,俗稱“栗子肉”。豬腎上腺位於豬腎上方,俗稱“小腰子”,呈棕紅色。豬甲狀腺和腎上腺都是內分泌腺體,含有大量的激素,人在食用後,激素便在人體內易造成內分泌失調,不但破壞營養成分的吸收,而且還會使人中毒。同時,豬身上若有腫大、充血和炎症的淋巴結,說明淋巴結中有毒素,也應忌食。

30忌食雞頭、雞屁股

雞長時間從地上啄食,有毒物質隨時可進入體內,經過體內化合反應,產生劇毒素,其中大部分毒物排出體外,但仍有部分毒物隨血液循環,並滯留在腦組織細胞內,長齡老雞腦中的毒素更多,人若食用雞頭是極其有害的。因此雞頭不宜吃,老雞頭更不應吃。

雞屁股指肛門上方雞尾處向外向上突起的肉質疙瘩,肉很肥,人們俗稱雞屁股,不宜食用。

這是因為雞屁股上有個“腔上裹”,裹裏充滿了數以萬計的淋巴細胞和具有吞噬力很強的巨噬細胞。這種細胞能吞噬進入雞體內的各種致病物質,如細菌、病毒以及致癌物質等。人們如果食用雞屁股,對人體健康會造成不利影響,故吃雞時要在燒煮前切下雞屁股扔掉。

31忌隻吃植物油不吃動物油

日常飲食中的食用油分為植物油和動物油兩大類,其主要成分是脂肪。脂類是人體生理活動中不可缺少的物質。植物油基本上不含膽固醇,而動物油膽固醇含量則較高,血液中膽固醇過高,是導致心血管疾病的一個主要原因。而食用植物油能夠阻止體內膽固醇的吸收,並能增加排出的數量。這就是現在很多人喜歡植物油而不願吃動物油的原因。多吃植物油是對的,而完全忌吃動物油則不夠妥當。

植物油以含維生素E為主,缺乏維生素A、維生素K。動物油含維生素A、維生素D、維生素B6、維生素B12較多。動物油中還含有“A脂蛋白”有延長人的壽命的功能。因此,不可隻吃植物油而不吃動物油。按人體每日攝入動物油和植物油比例,一般以1:2為好。每人每日有8克植物油即可,動物油可在4克左右。

過量食用動物油或過量食用植物油都會對身體有不利影響。動物油食用過多,會促進動脈硬化;植物油食用過多,也會給人帶來腦血栓、心肌梗塞等疾病。因此,動、植物油宜結合食用。

32要適量吃杏

杏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維生素,味道酸甜,很受兒童喜愛。但是有些酸杏及未成熟的杏卻不宜多吃。因為杏中的酸能分解人體內的鈣、磷以及蛋白質等物質。過食酸杏,還能使胃酸增多,引起消化不良。此外,杏的酸液還會腐蝕牙齒的釉質,兒童的牙齒還未發育健全,多吃杏容易發生齲齒。因此,無論是成人和兒童均不宜吃太多的杏。

33多吃糖精有害處

糖精比蔗糖甜300~500倍,是目前世界上使用得最廣泛的人工甜味劑,但它不能被人體吸收利用,大部分原樣從尿中排出。

世界衛生組織和聯合國糧農組織認為,糖精是目前較安全的人工甜味劑。但是,為了慎重起見,還是規定了每天每人的用量不宜超過5毫克/千克,飲食治療中可以用到5~10毫克/千克。我國規定糖精可用於醬菜、調味醬汁、濃縮果汁、蜜餞、配製酒、冷飲、糕點、餅幹、麵包中,食品最大用量不得超過015克/千克。由於糖精對人沒有營養作用,而且危害性也還有爭議,所以嬰幼兒食品、病人食品和大量食用的主食都不應該使用。34剛宰殺的畜禽肉不宜立即烹食

剛宰殺的畜禽肉新鮮,有的人喜歡立即下鍋烹調食用,以求味道鮮美、營養豐富,這是不對的。

一般來說,牛、豬、羊等畜肉宰殺後,夏季經2小時、冬季經4小時再烹調較為適宜;雞、鴨、鵝、兔宰殺6小時後,烹調味道最美。

宰完就烹食的畜禽肉味道不美,且不易煮爛,影響人體的吸收。這是因為,剛宰殺的畜禽肉由於澱粉酶的作用,會使動物澱粉和葡萄糖變為乳酸,之後又因肉中三磷酸腺苷的迅速分解而形成磷酸,使肉質較僵硬,不易煮爛,影響人體對營養素的吸收。隨著澱粉酶的繼續作用,肉質開始變軟,並產生一定的彈性與肉汁,這時再烹食最為理想。

35綠葉菜忌燜煮

綠葉菜都含有不同量的硝酸鹽,烹調燜煮時間過長,硝酸鹽就會還原為亞硝酸鹽,引起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