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壓療法和針刺療法是治療高脂血症和肥胖症的安全、療效顯著、無毒副作用的綠色療法,是值得推廣的療法。
指壓注意事項
(1)充分準備
明確診斷為高脂血症者方可辨證施治,如診斷不明確,或有並發其他疑難病症時,需先進行相關檢查,待確診後再行施治。
室內環境溫度應維持在20℃左右範圍內,尤其在冬春季節及對中老年患者治療時更應重視此問題。
施術者(或患者本人)施術前應修剪指甲,並保持手及手指的清潔度,以防損傷按壓部位的皮膚,使用切壓法時更需在指下墊少許消毒棉花或紗布。
患者在精神緊張、過勞、過饑、過飽時,應適當休息15~30分鍾後再行治療。
(2)辨證擇穴
已確診為高脂血症者,進行指壓療法時,應辨證選擇體穴,每次選3~5穴。
(3)堅持治療
進行指壓療法治療高脂血症必須長期堅持,不可期望在很短時間內就可奏效。一般情況下,以20次為1個療程,需要治療觀察2~3個療程,經血脂等臨床檢測分析決定是否繼續治療。
(4)治療手法
指壓施術時要用力均勻,由輕至重,由緩至快,循序漸進,最後以輕壓徐徐放鬆,對老年人及體弱體虛者,手法要輕柔,以患者能接受為宜。治療時,以患者出現酸、麻、重脹、熱等感覺為度,一般局部不出現明顯壓痛,如按壓時出現劇痛,應適當減輕壓力或改選其他體穴治療。使用掌中型指壓棒、便攜型指壓棒時,可握緊指壓棒的一端,發力至另一端,在穴位上揉壓或捫壓,施力均勻,並可按需要持續較長時間。指壓棒可自行製作,以鬆、柏等質地堅硬且具韌勁的枝幹為材料,旋刨或切削成兩端鈍圓的圓錐形棒,掌中型指壓棒長6厘米,腰攜型指壓棒長9厘米,棒的細鈍圓端直徑0.5厘米,棒的粗鈍圓端直徑1.5厘米,棒體可旋刻條凹紋,以利手指抓、撚、壓等動作的契合。棒端經消毒處理可以減少或避免感染。
(5)防止意外
選擇適當的體位,有利正確取穴和施術,並可以防止暈厥。凡精神緊張、年老體弱及高脂血症並發高血壓病且血壓較高者均宜采取臥位,不宜采取坐位,以防發生意外。
針灸療法
針灸降血脂的機製
有人認為可能是調整了內分泌係統的功能;或由體表通過神經體液等途徑傳入相應的髒器而發揮作用。也有人認為選取特定的穴位,或許可影響肝髒對膽固醇的合成;或可能影響腸道對膽固醇的吸收和排泄;或通過降低胰島素的分泌,來減少內源性甘油三酰的合成,等等。雖然針刺降低血脂作用的機製尚不十分清楚,但其臨床效果則是肯定的,這為我們防治高脂血症提供了更多的防治措施。
針灸降血脂的原理
針灸的基礎是經絡和腧穴。經絡是人體內運行氣血的通路,它們內屬髒腑,外絡肢節,溝通內外,貫通上下,把內部的髒腑和外部組織器官聯係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從而使人體各部分的功能保持相對的協調和平衡。腧穴是人體經絡、髒腑之氣注於體表的部位,具有接受刺激的功能。經絡的溝通內外、運行氣血、調節平衡的功能主要是通過腧穴的反應來實現的。刺激一定的腧穴,就可以發揮相應經絡的作用,調節髒腑、氣血的功能,激發機體內的抗病能力,以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針灸降血脂的方法
高脂血症是血脈中的疾病,過高的血脂為血中之痰濁,為汙穢之血。臨床表現為痰阻脈絡、血脈不暢、氣滯血淤等經絡氣血運行失常。大量的臨床和實驗觀察證明,通過刺激一定穴位發揮相應經絡的作用,可使血脈流暢,血脂降低。
綜合有關文獻,臨床常用降脂穴位一般多取內關、合穀、太衝、陽陵泉、湧泉、公孫、三陰交、太白、足三裏、豐隆、肺俞、厥陰俞、心俞、中脘、膻中、曲池等,選用穴位一般在3個以上。
針灸降血脂手法多采用平補平瀉法
(1)內關
位置:伸臂,仰掌,腕橫紋正中直上2寸,兩筋之間。
效能:寧心安神,理氣鎮痛。
(2)合穀
位置:拇食兩指伸張時,當第一、二掌骨之中點,稍偏食指。
效能:疏風解表,鎮痛通絡。
(3)太衝
位置:第一、二趾縫上1.5~2寸處。
效能:平肝,理血,通絡。
(4)陽陵泉
位置:屈膝,在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處。
效能:利肝膽,清濕熱,強筋骨。
(5)湧泉
位置:足掌心前1/3與後2/3交界處。
效能:開竅,寧神。
(6)公孫
位置:在足內側,第一蹠骨基底部前下緣第一趾關節後1寸。
效能:理脾胃,調衝脈。
(7)三陰交
位置:內踝尖直上3寸,當脛骨後緣。
效能:健脾化濕,疏肝益腎。
(8)足三裏
位置:外膝眼下3寸,脛骨外側1橫指處。
效能:理脾胃,調氣血,補虛弱。
(9)豐隆
位置:外踝上8寸,條口穴外1寸。
效能:化痰濕,寧神誌。
(10)肺俞
位置:第三胸椎棘突旁開1.5寸。
效能:調理肺氣,退熱。
(11)厥陰俞
位置:第四胸椎棘突旁開1.5寸。
效能:理肺,寧心。
(12)心俞
位置:第五胸椎棘突旁開1.5寸。
效能:寧心安神,理血調氣。
(13)中脘
位置:前正中線,臍上4寸。
效能:調理胃氣,化濕降逆。
(14)膻中
位置:在胸骨上,當兩乳頭正中間取穴,女子可在第五胸肋關節之間,胸正中線上取穴。
效能:調氣降逆,寬胸利膈。
(15)曲池
位置:屈肘成直角,在肘窩橈則橫紋頭至肱骨外上踝之中點。
效能:祛風外表,清熱利濕,調和營血。
艾灸療法
普通艾灸
取穴:取神闕、雙側足三裏,用艾條溫和灸,
灸法:每穴每次10分鍾,隔日1次,2個月複查血脂,發現艾灸以後,高脂血症患者的血脂含量等均較灸前有不同程度下降。
取穴:取足三裏、絕骨穴。
灸法:每星期1~2次,每次1穴(雙側),每穴灸1~3壯,10次為1個療程。
子午流注灸法
取穴:按照子午流注納子法開穴,用艾條溫和灸足三裏穴。開取足陽明胃經本穴足三裏,艾條溫和灸(或溫灸儀施灸)。
灸法:每次治療30分鍾,10次為1個療程,療程間休息1星期。
隔藥餅灸
隔藥餅灸降血脂作用,主要是通過穴位、艾灸、藥物等綜合協調作用,而達到通其經脈,調其氣血,使陰陽恢複相對平衡,髒腑功能趨於調和,從而起到了調節血清脂質及脂蛋白代謝的作用。
取穴(一):天樞、巨闕、豐隆。
取穴(二):心俞、肝俞、脾俞。
藥餅製作:將藥物碎成粉末用醋調勻,製成直徑2~3厘米,厚1厘米,重2.5克的圓形薄餅分別放置穴位上,然後將用純艾絨製成的小艾炷(重0.3克),放置藥餅上開始施灸。
灸法:兩組穴位隔日交替進行治療,每次灸30~40分鍾,每穴灸4壯,每日1次,療程為1個月。
穴位療法
耳穴貼壓療法
取穴:取雙側神門、內分泌、皮質下、腎上腺、心、腦點、肝、膽。
療法:用王不留行子貼壓,每日按壓數次,每隔4日貼1次,貼8次為1個療程。
穴位埋線療法
取3~5號鉻製醫用羊腸線,剪成長2~3厘米的小段,然後將其從針尖孔插入穿刺針內,對準局麻後的足三裏,垂直刺入1.5寸左右,要求針感傳至外踝、足背,然後將針芯邊往深處推,針頭邊往淺處提,將羊腸線埋入穴位中。
中藥穴位注射法
取穴:內關、足三裏、三陰交、太衝。
療法:以5毫升注射器6號針頭,抽取丹參注射液2毫升取單側穴位,垂直進針,上下輕輕提插數次,待局部有得氣感後,抽無回血,快速推注藥物各1毫升。每日1次,每次2穴,交替注射。
磁療療法
磁療降脂抗動脈粥樣硬化作用的機理目前還不十分清楚,推測可能與調整某些脂肪代謝酶的活性,促進脂肪分解,改變膽固醇的分子構型,使其不易沉積在血管壁上等因素有關。
臨床研究證明,用穴位磁片貼敷法、磁帶法、磁椅法治療高脂血症和高血壓病,結果絕大部分患者的血清膽固醇、甘油三酰、低密度脂蛋白均有較明顯的下降。
磁療降脂的臨床效果一般可穩定維持1~1.5個月,若與體育鍛煉、改善飲食結構相結合則可延長。所以,磁療可作為高脂血症綜合治療的輔助療法。
磁力線進入人體,通過經絡與電磁波傳導,到達病所,提高機體的自動調節能力,達到保健治病的目的。通過反複臨床實踐,用磁療治療高脂血症、肥胖病和高血壓後,絕大部分患者血脂均有比較明顯的下降。其降脂療效可維持1~1.5個月。如配合運動鍛煉、飲食療法降脂療效可維持2~3個月。磁療降脂的機製尚未十分清楚,可能與其調整某些脂肪代謝酶的活性,促進脂肪分解,改善膽固醇的分子構型,使其不易在血管壁上發生沉積等有關。
耳穴磁療法
取穴:胰、膽、胃、小腸、三焦、前列腺。
治法:用磁棒點操以上諸穴1~3分鍾;用雙磁棒對置點壓胰、膽、小腸、前列腺各穴1分鍾。每日3~5次,1周為1個療程。
月球車脈衝磁療法
取穴:用手車或背車滾壓按摩頸椎、背腰區(膈俞、肝俞、膽前、胰俞、腎俞、膀胱俞)、手臂區(內關)、腿區(足三裏、豐隆)及足區(湧泉)等經穴區3~5分鍾,並重複3次。
治法:用足車滾壓或站立踩踏按摩足部反射區(脾、胃、腎上腺、輸尿管、膀胱、腦垂體、甲狀腺、甲狀旁腺、食管、心髒、腸)20~30分鍾。
運動療法
步行療法
運動可以使身體的心肺、血液、消化、內分泌係統得到鍛煉,對外界反應更加敏捷,同時全身肌肉、骨骼強壯,陶冶情操,讓人有回歸自然的感覺。
世界衛生組織(WHO)也提出:最好的運動是步行。這是因為人是直立行走的,人類的生理與解剖結構最適合步行。適當有效的步行可以明顯降低血脂,預防動脈粥樣硬化,防止冠心病發生。步行對於高脂血症者來說,不僅能強身健體,更可以治療疾病。
但步行要達到防治高脂血的目的,還要掌握科學要領,即做好堅持、有序、適度三點。
(1)堅持
運動貴在堅持,步行最為簡單而且方便,不管何時何地都可以進行鍛煉。將其溶入生活與大自然,輕鬆、快樂地進行鍛煉,比如提前二站下車,走路回家,多走樓梯,多參加郊遊等等。
(2)有序
開始時不要走得過快,逐漸增加時間,加快速度。例如最近幾個月活動很少或有心髒病,開始的時候可以隻比平時稍快,走10分種,也可根據情況,一次走3分鍾,多走幾次。一周後,等到身體逐漸適應後,可以先延長運動的時間,直至每天鍛煉半小時,並逐漸增加步行速度。
(3)適度
三個三、一個五、一個七。
三個三:每天應至少步行三公裏、三十分鍾,根據個人的情況,可以一天的運動量分成三次進行,每次走十分鍾、一公裏。
一個五:每周至少運動五天以上。
一個七:如果步行不能達到上述要求,隻要達到七成就可以防病健體。
跑步療法
目前,在眾多的運動保健項目中,跑步被公認是最受喜愛的項目之一,是目前最流行的運動方式。跑步受到人們歡迎的原因主要是簡單易行,健身效果顯著,且安全無害。因為跑多跑少,跑快跑慢,全在自己掌握。在跑步之後,還會感到輕鬆愉快,精力旺盛。跑步是按照自己控製的速度以一種有節奏的形式使用大腿和小腿的肌肉,能安全地、最大限度地增強心肺功能。堅持跑步,不但能控製腦力勞動者的體重,使他們不致過度發胖,而且還可以消除長時間用腦所帶來的疲勞,增強身體素質。跑步也可以防治高血壓、冠心病、肥胖症、神經衰弱、關節炎等病證。但跑步鍛煉的主要目的是強身健體,使人青春常在,以進一步提高工作、生活的能力。
跑步要循序漸進。首先要防止急躁情緒,堅持穩步前進。經驗告訴我們,急於求成的結果往往是欲速不達。所以,在開始跑步時,年老的最好以走步、快速走步為過渡,把走步、快速走步作為跑步的起點。當然,健壯的年輕人,可以一開始就進行跑步,但開始距離不能太長,速度更不能太快。跑步要量力而行,快慢程度根據年齡體質而定。
鍛煉可以從每分鍾50米開始,每次鍛煉不少於10分鍾。每增加一級運動量都要先適應1~2周時間。1~2周後可增加至每分鍾100米,慢跑的速度一般以每分鍾100~160米為宜。鍛煉時間可從10分鍾逐漸延長至20~30分鍾。當然,能堅持長期跑步鍛煉,跑多跑少,跑快跑慢全在自己掌握,適可而止。
要取得跑步的健身效果,必須持之以恒,一般認為,如果每周跑步少於4次,將收不到預期的鍛煉效果。從一開始,就應該使跑步成為一種習慣,規定每天跑步,按時實行。長年堅持跑步以後,會成為一種樂趣,變成生活中的必需,給人們帶來身心健康。
跑步姿勢要正確,自然、協調、放鬆即可。如果跑起來動作輕鬆,就可以減少體力的消耗,也就跑得省力,最後表現的耐力也就越強。
登樓梯療法
登樓梯是一種需氧運動,對人體大有好處。登樓梯可使心跳加快,心肌收縮加強,心髒血液輸出量增加,血液循環加快,從而改善心髒和肺部的功能,使體質逐漸增強。
上樓梯時,上體前傾,頭部抬起,雙目前視,大腿抬高,髖關節前送,使大小腿間成一直角,它兼有走和跳兩方麵的作用;下樓梯時,髖、膝、踝關節交替活動,可以增強下肢肌肉的靈活性,促使靜脈血液回流,防止靜脈曲張。同時,上下樓梯時腹腔的震動,也可以促進腸胃的蠕動和胃液的分泌,對增強消化係統的功能很有好處。登樓梯還是預防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的好辦法。這裏向大家介紹一種登樓健身操,如能長期堅持下去,定會收到比較理想的效果。
(1)俯臥撐
將膝蓋跪在第一級台階上,手撐在高幾級的台階上,使肘彎曲再撐起。如能把腿伸直則更好。
(2)反坐撐
坐在第二級台階上,將手撐在第三級台階上,把腳平放在地上,撐起身體至手臂伸直。
(3)腿腹練習
將一隻腳放在第二或第三級台階上,另一隻腳放在地麵上,身體挺直,使臀部向著抬起腳的方向反複移動。換另一隻腳重複做。
(4)仰臥起坐
麵對樓梯躺在地上,使腳跟擱在第二或第三級台階上;兩臂交叉放在胸前,緩緩起身。重複做。
(5)足跟起落
重心腳站在第一級台階上,腳掌踩在台階邊緣,另一隻腳踏在第二級台階上,重心腳腳跟抬高直到腳趾撐地,稍停一會兒再把腳跟下降到台階平麵以下。換腳重複做。
(6)壓腿前屈
麵對樓梯站立,將一條腿放在與臂部同高的台階上,支撐腿不能彎曲;上體向腳尖方向前屈。換腿重複做。
(7)胸腿運動
麵對樓梯站立,腳尖距樓梯約10厘米遠,雙手撐在與腰部同高的台階上,雙腿伸直;盡量壓低胸和肩部,向後移動臀部。重複做。
氣功療法
氣功是一門古老的健身養生祛病術,是祖國傳統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人民幾千年來,在與大自然和疾病鬥爭的過程中,運用意識的作用,通過以意引氣,疏通經絡,調和氣血,平衡陰陽,扶正祛邪,對生命過程實行自我調節,自我控製,自我身心鍛煉的總結,是一種獨特而有實效的鍛煉精、氣、神的身心療法,是使人強身健體的一門人體生命科學,故而練氣功可達到祛病延年、健康長壽的目的。
氣功能使迷走神經興奮性增強,交感神經的興奮性相對下降,改善神經係統的調節功能,對大腦皮層起保護性抑製作用;消除機體應激狀態,排除緊張反應;氣功鍛煉,還可以改善機體物質代謝,改善激素水平,使血中膽固醇、三酰甘油均有所降低;氣功鍛煉對血壓有良好的調節作用,能明顯改善全血及血漿的黏度,改變自主神經興奮性,增強消化係統的功能,提高人體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對防治高血壓、動脈硬化、感染等慢性病的發生有積極的意義。
現代研究表明,練氣功能夠提高神經、呼吸、消化及循環等係統的功能,具有降壓、預防中風、抗衰老等作用。氣功對糖尿病的功效肯定,能夠增強機體的新陳代謝,提高內分泌係統的功能,調節激素水平,使空腹血糖及餐後半小時的血糖值顯著下降。同時伴有高血壓者的血壓適度下降,血脂亦同步下降,胰島素釋放增加。這些都表明氣功有降糖、降脂、降壓的作用。
氣功康複屬於整體康複療法。氣功鍛煉並不是針對某些疾病或某個局部起作用的特異性療法,而是以改善人體整體功能狀態,提高人體素質為目的的鍛煉方法。它主要是通過加強人體自我調節,提高免疫和抗病能力,靠機體自身的穩態機製消滅疾病而維持健康。通過練氣功,可達到精充、氣足、神旺,即調心、調身、調息的目的,自然可以祛疾療病;練氣功可使陰陽調和,氣血流暢,因此能扶正祛邪。這些是立功療法的基本原理,通過不斷加強正氣,能促進病體的康複。無論練習何種功法,經過一段時間,普遍反映飲食和睡眠改善,心情愉快,精力充沛,病痛逐漸消失。氣功是一種自然療法。順乎自然是氣功鍛煉的一項基本原則,雖然氣功功種很多,但大多數氣功都簡便易行,不受外界條件限製,比較容易掌握。同時還可以根據自己年齡的大小,體質的強弱,病情的輕重,條件的差異,酌情選擇氣功中的靜功、動功、動靜結合功。
下麵介紹幾種強身保健功:
擺姿勢
(1)平坐式
端坐在寬平的方凳上,兩足穩實著地,兩腿平分開,距離與肩同寬。膝關節屈成90°,身體端正,大腿和軀幹亦成90°,兩手掌麵向下,輕鬆地放在大腿上,兩肘自然彎曲,頭端正,下頜微收,腰背正直,垂肩含胸,眼、口、舌要求與放鬆功相同。
(2)盤腿坐式
取自然盤腿式。兩腿交叉盤起,兩足放在腿下,兩膝不著床榻,臀部稍向後突,穩坐於墊上;腰背正直,兩肩自然下垂,胸部含蓄(即垂肩含胸),頭端正,下頜微收;兩手互握置於臍下或小腹處,握法為兩手疊放、掌心向上,兩拇指交叉(或手呈合掌,如同科佛法)。眼、口、舌部要求與鬆靜功相同。
(3)站式
以三圓式站樁最為實用,但隻供體質一般尚好的人練習。練功時,兩腳分開與肩同寬,腳尖稍向內,兩膝微曲,腰直,胸平,兩臂抬起,手與胸平,肘比肩低,兩臂圓曲作抱大樹狀,兩手各指微曲作半握球狀。
呼吸法
(1)自然呼吸
用鼻自然呼吸,方法同鬆靜功。
(2)腹式深呼吸
吸氣時腹部自然隆起,呼氣時凹下。呼吸之間不間斷,逐漸加深,直至每分鍾呼吸8~12次左右,但須自然輕鬆,切勿鼓勁用力,勉強追求深長。
入靜法
意守小腹部是強身功的基本練法,初練時可先用數息法或隨息法引導,逐漸過渡到意守小腹部。
數息法
練功時默數呼吸次數,一吸一呼為一次;從一數至十,周而複始;中間如有雜念幹擾,忘記了數數,須從頭再數起。
隨息法
練功比數息法自然簡便,意念隨呼吸升降,毫不外返。如有雜念幹擾,應重新將意念收回來,放在呼吸的“運行”上。
意守丹田法
意守丹田法,是一切練功者必遵循之道。其部位和方法,各家雖然不相同,但中丹田多指臍部下1.5~2寸處左右上下的地方。練功時隨意念引導沉入此處,隨意而守,似守非守,但用意切勿過分用力,思想上有雜念時一定要收回來,重新意守小腹丹田處。
每日練功2~4次,每次10~30分鍾。此功在行氣時,宜隨功力逐漸加重,以免氣力上升太急,引起頭痛,練功時,若一時感到局部不適時,可不必在意,但一定不要將意念停留在不適之位置。
太極拳療法
練太極拳可以使神經係統、平衡功能、調節功能及肌肉骨骼得到明顯的改善。經過有關人士專門對照研究,老年人練太極拳的人比不練的人摔跤骨折幾率減少一半。太極拳能夠使人神經係統、骨骼肌肉年輕化,顯得很靈敏,能年輕3~10歲。練太極拳的人患骨質疏鬆症的也少,這是因為太極拳動作柔和,能使血管鬆弛,促進血壓下降。但在運動時應注意,要在太極拳師指導下練習;練功時要動靜結合;要根據自己的能力來控製運動時間;練太極拳的同時不能停藥。
太極拳動作連貫,柔和纏繞,勁力完整。太極拳要求手、腳、頭、眼神配合一氣,保持上下相隨,節節貫穿,連續圓活,輕柔自然地做好每一個動作。在每一個動作的轉換過程中不能有停頓和斷續的感覺。要做到似停而非停,在似停的一瞬間,動作表現得極緩,保持所有的動作能纏綿不斷地進行著。
整個一套太極拳的勁力配合也較講究,自始至終勁力均勻。動作的速度須保持大致相等,不能妄動拙力。要快均快,要慢均慢。初學者速度開始要慢,反複練熟後,始能逐漸加快,做到快慢輕重得心應手,動作才能表現出柔和、自如、優美。
呼吸配合,意念集中,以意導動,意動行隨。太極拳準備開始,首先調節呼吸,開始用自然呼吸、腹式呼吸,練久後需要用呼吸配合動作。一般呼氣時間稍長,動作均在推、展等末段部分;吸氣時間稍短,動作處於收、提等動作的開始階段。隨著動作變化,一呼一吸自然而又有意識地配合,進行鍛煉。
在打太極拳的過程中,應排除雜念,意念集中,意守丹田(也就是意想氣存小腹),處在一種放鬆、心靜、無思無慮的狀態之下開始動作。動後則應全神貫注,不斷用意念來指導每個動作過程。把全部精神、意念用在指揮動作上去。“以意導動,意動行隨”,使內部與外形,開合虛實,呼氣、吸氣,變換結合,融會一體。
遊泳療法
遊泳的保健作用
遊泳是一項全身運動,幾乎所有的肌肉群和內髒器官都要積極參加活動,因此能增加各器官和係統的功能,使身體得到全麵鍛煉。遊泳要求人體各運動器官同時協調地配合,使人體從皮膚到內髒,從上肢到下肢都得到均衡地發展。遊泳是在水的壓力下進行的不隨意呼吸,遊泳時人體內二氧化碳相對增加,刺激呼吸加強,這樣不僅鍛煉了呼吸肌,也提高了肺通氣量,遊泳能提高心髒的泵血功能和氧的運輸能力,能使人的舒張壓下降,這是由於遊泳運動使自主神經係統的血管反射調節能力提高,從而降低了人體外周血管阻力的結果。此外,遊泳能提高有氧代謝能力,可提高大腦的功能,促進大腦對外界環境的反映能力和智力發育,提高人體抗禦疾病能力、提高免疫功能,提高人體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
遊泳的減肥功效
遊泳是較有效的、較安全、較合理的減肥方式。由於水的導熱性是空氣的5倍,遊泳時水的阻力又比空氣大得多,所以遊泳時所消耗的熱量,遠遠超過眾多的陸上運動項目。特別是長時間的慢速遊,可以消耗來自脂肪的能量,從而加快了減肥的速度。
遊泳的注意問題
(1)遊泳前必須進行體檢
凡有肺結核、傳染性肝炎、細菌性痢疾、化膿性中耳炎、嚴重心血管疾病、紅眼病、皮膚病、精神病以及開放性創口的患者都不宜遊泳。
(2)遊泳前要做好準備活動
遊泳前的準備可以提高神經係統的興奮性,加快血液循環和物質代謝,使肌肉的力量和彈性增加,身體各關節的活動範圍加大,靈活性提高,可防止抽筋。準備運動包括廣播體操、跑步和各種拉長肌肉和韌帶的練習。
(3)飯後和饑餓時不宜遊泳
飯後下水,由於在水中胸式呼吸的結果,使胸腔擴大,橫隔肌緊張,腹肌收縮,腹腔便因此而縮小。胃腸受到腹壁的擠壓和水的擠壓,很容易使胃中食物反射性上溢。輕者,會在遊泳中打嗝,重者出現嘔吐、胃痙攣、腹痛等。因此,宜飯後1小時再遊泳。饑餓時也不能遊泳,因為空腹遊泳容易導致低血糖。
(4)遊泳後應做放鬆活動
遊泳後馬上擦幹身上的水,以免受涼,並做放鬆活動或四肢運動,有助於消除疲勞。
泡腳療法
泡腳療法的原理
中醫學認為,人體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人體的髒腑、器官、四肢、百骸,相互依存、相互製約和相互關聯,人體某一個組織發生病變,有可能影響到其他部位。而腳是人體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全身的疾病可以影響到腳。同樣,腳的病變也會影響到全身,並引發相應的疾病。
泡腳療法的功效
熱水浸泡雙腳,具有促進氣血運行、溫煦髒腑、通經活絡的作用,從而起到調節內髒器官功能,促進全身血液循環,改善毛細血管通暢,改善全身組織的營養狀況,加強機體新陳代謝的作用,使人體感到輕鬆愉快,對身體健康帶來莫大裨益。
足底反射區關聯著人體每一個神經,連通著五髒六腑。中藥泡腳是利用內病外治的原理,將中草藥的有效成分通過水煮使之溶入水中,再通過水和水的溫度與腳接觸,以及水的壓力和水的溶解度,通過經絡將藥力達到內髒而起到治病健身的作用。尤其對冠心病、痛經、雷諾病、動脈硬化閉塞症等氣滯血淤患者、微循環障礙患者,有明顯的療效。
常用降脂泡腳中藥方
(1)五味桑葚水
[配方]桑葚、丹參、澤瀉、生山楂、懷山藥各30克。
[用法]上藥加清水2000毫升,煎至1500毫升,將藥液倒入腳盆內,待溫浸泡雙腳30分鍾。每日1次。
(2)山楂大黃水
[配方]生山楂、澤瀉、大黃各30克,鮮白蘿卜60克,鮮橘葉15克。
[用法]將上藥加清水適量,煎煮30分鍾,去渣取汁,與2000毫升開水一起倒入盆中,先熏蒸,待溫度適宜時泡洗雙腳。每天1次,每次熏泡40分鍾,30天為1療程。
(3)丹參山楂治
[配方]製首烏15克,丹參15克,山楂15克,黃芪12克,地龍12克,陳皮6克,蒼術6克,赤芍10克。
[用法]將上藥加清水2000毫升,煎至水剩1500毫升時,澄出藥液,倒入腳盆中,先熏蒸,待溫度適宜時泡洗雙腳。每晚臨睡前泡洗1次,每次40分鍾,40天為1療程。
(4)山楂首烏水
[配方]生山楂30克,何首烏、澤瀉各20克,決明子25克,荷葉、丹參各15克,生甘草10克。
[用法]將上藥加清水適量,煎煮30分鍾,去渣取汁,與2000毫升開水一起倒入盆中,先熏蒸,待溫度適宜時泡洗雙腳。每天早、晚各1次,每次熏泡40分鍾,30天為1療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