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糖尿病的中醫治療方法(2 / 3)

(5)先急後緩

推拿療法要本著先急後緩的要點,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忙而不亂,始終抓住主要矛盾,才能掌握治療中的主動權,在治療中獲得顯著效果。

滾動療法

滾法是用手背在體表滾動的一種手法。操作時手半握拳狀,小魚際的側麵接觸推拿部位,使腕部稍屈,各指略微伸開,手背平貼推拿部位,以助發力。然後用力按壓,一滾一回,使之有節律地滾動,頻率每分鍾100~200次。滾動時用力要均勻,滾動的手如吸附在身體上一樣,使滾動的壓力持續作用於推拿部位,不要發生跳動、打擊和摩擦。滾法可在某一個局部定位滾動,也可根據肌群走向逐漸移動而推進。滾法作用較深,以達肌層為適度。其作用麵積大,適用於肌群和軟組織豐滿的部位,如肩背、腰臀及腿部等。此法一般用單手或雙手交替操作。滾法主要有舒筋活血、散淤止痛、除寒祛邪等作用。滾法特點與推法不同,其作用麵積大,病人有輕鬆舒適感覺。此法對於體弱者比較適合。

捶擊療法

捶法是以拳捶擊身體的一種方法。多用於四肢及腰、背部,其作用力較深,可達肌肉、關節和骨骼。根據手法的輕重不同可引起不同的反應,重而快捶可使神經興奮,輕而慢捶可使筋骨舒展。操作時雙手握拳或五指伸直,然後並攏,肩肘關節放鬆,以腕發力,由輕而重,由慢而快,或一陣快一陣慢地交替進行捶擊,動作要協調、靈活,著力要有彈性,一般用兩手操作,也可單手操作。

顫動療法

顫法是用平掌或中指在病人穴位上顫動的手法。平掌或中指指麵緊貼在皮膚上,腕部著力擺動,頻率1分鍾300次左右。推拿的每一種手法要求都要有顫動,並要做到法中有顫,顫中有法。病人感覺輕鬆舒適,才能更好地發揮治療作用。顫法的主要功能是解除疲勞,活血鎮靜。

推拿療法

運用推拿進行補瀉

“虛則補之,實則瀉之”,這是中醫康複應當遵循的一項基本法則。補是補正氣之不足,瀉是瀉邪氣之有餘。古人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對推拿的補瀉作用進行了不斷的總結,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大致分為以下幾種:

按經絡的循行方向來分,順經絡循行方向的操作為補法,逆經絡循行方向的操作為瀉法;

按血流的方向來分,向心性的操作為補法,離心性的操作為瀉法;

按手法的運動方向來分,順時針方向的手法為補法,逆時針方向的手法為瀉法;按手法的刺激強度來分,輕刺激手法為補法,重刺激手法為瀉法;

按手法的頻率來分,頻率緩慢的手法為補法,頻率急速的手法為瀉法;

按康複治療時間來分,長時間的操作方法為補法,短時間的操作方法為瀉法。

總之,所謂推拿的補瀉作用,隻有把手法與治療部位(經絡部位)聯係起來才有實際意義。手法在經絡穴位或特定部位應用後所體現的治療效果,凡能起到扶助正氣或增強人體組織某一功能的,即謂之“補”法;凡能祛除體內病邪或抑製組織器官功能亢進的,即謂之“瀉”法。所以,推拿的補瀉和藥物的補瀉方式上是完全不一樣的,它沒有“補藥”或“瀉藥”進入人體,而是通過手法對經絡穴位或治療部位給予各種不同的刺激,使機體內部得到調整,充分調動機體自身的防禦機製,祛除邪氣,從而達到扶正祛邪的目的。這些就是推拿補瀉作用的真實含義。

不宜推拿按摩的患者

糖尿病病人當出現下列情況時,不宜推拿按摩。

並發骨結核、化膿性關節炎,因結核菌、化膿菌所引起的運動器官病症。

皮膚病病變損害處、皮開肉綻處及燙傷處。

正在出血的部位或已有皮下淤血的部位。

饑餓及劇烈運動後。

體質極度虛弱,經不起手法刺激的病人。

腫瘤病人的原發病灶部位。

糖尿病並發嚴重的血栓性脈管炎病人。

掌握推拿按摩的強度與時間

推拿按摩的強度,必須結合疾病的緩急、證候的虛實以及年齡的大小靈活掌握。手法宜由輕到重,結束前再逐漸減輕手法。不同的疾病、不同的病理變化,雖然操作手法相同,但治療量或強度是有明顯區別的,它直接關係到康複治療的效果。如糖尿病病人出現頭痛、失眠,推拿按摩應在頭麵部進行,可選用相同的手法,有頭痛的病人治療量就應加大,有失眠的病人治療量就應相對減小。總之手法要輕重得當,剛柔相濟。

推拿按摩的康複治療時間最好不要在清晨及晚間,上午及午後是最佳時間。每次的康複治療時間應根據病種、病情、體質強弱決定。一般局部治療以15~20分鍾為宜,多部位治療以40~60分鍾為宜。體質較弱、治療部位較多者可分次進行。10~30日為1個療程。

操作順序一般先頭麵後胸腹、腰背及四肢。也可以按病人體位操作,尤其是老年人或運動功能嚴重障礙者,應盡量減少翻身或搬動次數。

常用的推拿手法

在曆代中醫文獻中,有關推拿手法的記載十分豐富,常用的推拿手法主要有推法、攘法、拿法、捏法、按法、點法、摩法、揉法、捶法、顫法等10種。其中,因為具體的操作方法及作用特點不同,又可細分,如推法可分為拇指推法、指尖推法、掌推法3種;按操作方法分為指按、掌按、肘按;摩法可分為指摩法、掌摩法;揉法分為指揉法、掌揉法;捶法分為臥拳捶法和側拳捶法。

施行推法的注意事項

推法是用手指或手掌在皮膚經絡上做前後、上下或左右推動的一種推拿手法。推法所能達到的深度隨著用力大小而異,輕可浮於肌膚表皮,重則深及筋骨髒腑。進行推法時的力量須由輕而重,用力大小應根據病情和病人體質而定。對初次治療的病人,需隨時詢問其感覺,觀察其反應,借以調節手法輕重快慢,使之適度。推法的頻率一般每分鍾60~120次,開始稍慢,逐漸增快。

用拇指的指麵接觸皮膚,向一定方向推動稱拇指推法,即推拿者用拇指指峰羅紋麵著力於一定的部位、經絡、穴位上,沉肩、垂肘、懸腕,以腕關節主動擺動帶動拇指關節屈伸,使拇指不斷地有節律地朝一定方向屈伸推動在一條直線上。用拇指尖在穴位上或在某一固定點上推動稱指尖推法,也叫點推法。推時指尖移動範圍較小,猶如吸附在推動點上,腕部屈曲下垂,指尖關節靈活屈伸擺動,運用腕勁和指勁,推力漸漸深入。此法多用在頭、背、四肢等部位上。掌推法是用手掌在身體上推動,適用於血液循環障礙及呼吸功能不全者。此法又分為平推、掌根推、小魚際推法3種。平推法多用於胸、腹、背、四肢等部位,即手掌平伏在皮膚上進行推動;用小魚際推稱小魚際推法;掌根推多用在背部,用掌根部大、小魚際緊貼背部皮膚著力推動,從下往上推,反複推動。

自我推拿法

糖尿病病人可選用以下方法進行自我推拿:

(1)頭部推拿

按摩迎香、風池及整個頭部。按摩迎香,是用拇指或中指尖部壓在迎香穴上,雙手微微顫動,徐徐用力。每次連續300~500次左右,頻率每分鍾30次以上。按摩風池是用大拇指尖部壓在風池穴上,其它四指自由擺動,微微用力。此法可疏筋活絡,使氣血通暢。每次連續200~300次,頻率每分鍾100次。頭部按摩,是用手指緊緊按著頭的頂部,微微顫動用力。它的主要作用可鬆弛大腦皮質,改善大腦血液循環。每次連續做300~500次,頻率每分鍾100次,速度要快而有力。

(2)腹部推拿

主要循結腸走行方向,運用推、拿、摩、點等手法進行治療。雙手平放在腹部,按順時針做環形推拿,每次5~10分鍾,頻率每分鍾60~90次。推拿腹部可以促進腹部血液循環和胃腸蠕動,加速消化與吸收,改善胰髒的營養,可糾正胰髒血液供應不足,利於胰島功能的恢複。

(3)四肢推拿

手法以向心推拿為主,運用推、按、點、揉等手法,改善四肢血液循環,軟化血管,促進組織代謝,加速細胞對糖的吸收利用。臨床觀察證明,有降低血糖、尿糖,改善症狀的作用。

(4)上肢推拿

一隻手放在另一臂的內側,從手腕部起往裏推到腋部,每次3~5分鍾,每分鍾70~100次。

(5)下肢推拿

雙手從大腿內側的根部往下推到腳腕部,然後再從足後根部往上回推,每次5~10分鍾,每分鍾50~80次。

(6)點按足三裏

用雙手的拇指尖部,按在足三裏穴處,徐徐用力,每次約1~3分鍾。或點揉內關穴、手三裏穴,各1分鍾。本法具有促進胃腸消化和吸收、增強體質等作用。

(7)點揉背俞穴

握拳從背部沿脊柱兩旁自上而下做揉撚動作。胰俞穴處重點按摩,約3分鍾。(8)搓背

以手背在同側背部搓擦,交替進行,各2分鍾。

(9)搓擦湧泉穴

雙手摩擦發熱後,搓擦湧泉穴。雙拳輕叩腰背部,當感到酸脹發熱時,結束

手法。

上述這些自我保健手法對糖尿病及其並發症的康複都有一定的益處。

掌握推拿手法的操作要點

推拿效果的好壞,關鍵取決於是否掌握了推拿手法的操作要點。這直接影響著糖尿病病人康複的進程。要能熟練掌握推拿手法的操作要點,做到柔和、有力、均勻、持久。

(1)柔和

是指手法輕而不浮,重而不滯,用力不可生硬、粗暴或用蠻力,變換動作要自如。

(2)有力

是指手法要有一定的力量,而這又要根據病人的體質、病痛和不同的部位來決定力量的大小。

(3)均勻

是指手法動作要有節奏,速度不要時慢時快,壓力不要時輕時重,要緩慢有方,剛中有柔,柔中有剛。持久:指手法持續運用一定的時間。這些手法對糖尿病及其並發症能起到較好的康複治療效果。若沒有掌握或不熟悉推拿手法的操作要點,不僅於糖尿病的康複無益,可能還會產生一些不良後果,如損傷內髒、加重並發症等。

因此,運用推拿手法不可不慎,一定要掌握操作要點。

針灸療法

針灸對糖尿病康複的作用

針灸用於糖尿病的康複是根據經絡和髒腑在生理上相互聯係,病理上相互影響的機製,通過在體表腧穴上進行針灸,疏通經絡,調暢內髒氣血,促使病邪祛除,從而達到治療或促進病體康複的目的。

現代研究表明,針灸能促進胰島素的分泌,調節血糖水平和恢複血糖作用,對血糖有雙向調整作用,即耐糖曲線原水平高者顯著下降,原水平低者上升,並提前恢複正常。針灸之所以能降低血糖和提前康複或增加胰島素分泌,其作用可能是通過迷走神經——胰島係統重新調節而發生的。

糖尿病病人的辨證取穴法

糖尿病運用針灸康複治療與其它療法一樣,也必須以辨證為前提。上消以口渴為主,其病變主要責之於肺,故上消又名肺消。康複治療時應以清熱潤肺、生津止渴為大法,主穴可取少商、合穀、承漿、然穀、隱白、肺俞、心俞、胃俞、第八椎下、勞宮、公孫等穴位。口渴多飲重者配用少商、魚際、膈俞穴;多食善饑消瘦者,配用胃俞、中脘穴;多尿者加用關元穴。主穴的針法宜緩慢撚轉,輕刺激,平補平瀉,每日1次,10日為1個療程,兩療程間隔3~5日。

糖尿病病人的辨病取穴法

人體的某些穴位,通過針灸刺激,對糖尿病有特殊的治療作用,可有效地降低和控製血糖,促進糖尿病的康複,或能治療糖尿病的並發症,防止病情惡化。當糖尿病尿糖穩定在(±或+)時,在一些穴位上施行針刺,可取得較好的效果。常用穴位有三陰交、足三裏、關元等,每次留針15分鍾左右,隔日1次。若並發高血壓腦病時,取百會、風池、曲池、足三裏、太衝穴,留針20分鍾,隔日1次。耳針療法取降壓溝、腎上腺、降壓點、交感、神門穴,留針1~2小時。若並發冠心病者,取合穀、天突、三陰交、足三裏、內關穴,留針10~20分鍾,隔日1次。對伴發壞疽者,取曲池、尺澤、三陰交、足三裏穴,留針15分鍾左右,隔日1次,能起到消炎止痛效果。並發視網膜病變者,取承泣、四白、巨髎、三陰交、足三裏、內庭穴,留針10~15分鍾,隔日1次。對傷口久潰不愈者,取關元;氣海、足三裏、腎俞、脾俞穴,以灸法為主,每次灸20分鍾,隔日1次。

針灸的類型

(1)體針

體針療法又稱為“毫針療法”,是以毫針為針刺工具,通過在人體十四經路上的腧穴施以一定的操作方法,以調通營衛氣血,調整經絡、髒腑功能而治療相關疾病的一種方法。體針療法是我國傳統針刺醫術中的最主要、最常用的一種療法,是針刺療法的主體。

取穴:胰俞、脾俞、膈俞、腎俞、足三裏、三陰交。

配穴:多飲、煩渴口幹者,加肺俞、少商、金津、玉液、承漿、意舍、陽池,以清熱保津;多食易饑、便結者,加中脘、胃俞、大橫、腹結、內庭、豐隆,

以清胃瀉火;多尿、腰痛、耳鳴、心煩、潮熱盜汗者,加關元、太溪、然穀、照海、複溜、太衝,以滋陰益腎;神倦乏力、少氣懶言、腹瀉頭脹、肢體困重者,加胃俞、天樞、氣海、陰陵泉,以健脾利濕。

施術:背俞穴針向棘突,進針1~2寸。依據病情把穴位分成兩組交替運用,補瀉兼施,以針刺得氣為主,留針15~30分鍾,間歇行針,每日或隔日1次,12次為1療程,每療程間隔3~5天。注意嚴格消毒,防止感染。

(2)芒針

取穴:中脘、上脘、天突、關元、秩邊。

配穴:足三裏、內關、五髒俞穴。

施術:上消以天突、上脘為主;中消以中脘為主;下消以秩邊、關元為主。

(3)梅花針

梅花針又稱“七星針”,是用5~7枚不鏽鋼針,集束固定在針柄的一端而成,它是由我國古代的“半刺”、“浮刺”、“毛刺”等針法發展而來,屬叢針淺刺法,是用多支短針淺刺人體穴位的一種針刺方法。

取穴:以脊柱兩側為主,重刺胸椎7~10兩側及額麵部、足三裏、合穀;取後頸部,骶部與氣管兩側、顏麵部、乳突區、內關、足三裏;以後頸部、骶部、胸椎7~10兩側為主,配內關、足三裏、中脘。

施術:輕度或中度刺激。

(4)電針

電針法是將毫針法與脈衝電流刺激相結合的一種方法,利用不同波形的脈衝刺激以強化針刺穴位的調節功能,達到增強療效的作用。

取穴:胰俞、肺俞、脾俞、腎俞、足三裏、三陰交。

施術:每次選2~3個,針刺得氣後接電針儀,電流強度以患者耐受為度,通電15分鍾,隔日1次。

(5)耳針

取穴:胰、內分泌、肺、胃、腎、膀胱、三焦、渴點、饑點。

施術:每次選3~4個,常規消毒後針刺,中等或輕刺激,留針15~30分鍾,隔日1次。

或耳穴壓丸法:耳廓局部消毒,將王不留行籽粘附於05厘米05厘米大小的膠布中央,再貼敷於耳穴上,給予適當按壓使耳廓有發熱、脹痛感。一般每次貼壓一側耳穴,兩耳交替,也可兩耳同時貼壓。患者於貼壓期間自行按壓數次,每次每穴1~2分鍾。每次留丸3~5天,7次為1療程。

(6)灸法

灸法是用艾絨或其他藥物放置在體表的穴位部位上燒灼、溫熨,借灸火的溫和熱力以及天然藥物的作用,通過經絡的傳導,起到溫通氣血,扶正祛邪的作用,達到治病和保健目的的一種外治方法。它能治療針刺效果較差的某些病症,或結合針法應用,更能提高療效,是針灸療法中一項重要內容。施灸材料主要是艾葉製成的艾絨,其易於燃燒,氣味芳香,且燃燒時熱力溫和,直達肌膚深部。

取穴:胰俞、肺俞、脾俞、胃俞、眼俞、腎俞、大椎、足三裏、太溪。

配穴:肺熱加魚際;脾胃鬱熱加中脘;腎氣不足加關元、氣海。

施術:將上穴分為2~3個一組,每日選1組,每穴用艾炷隔薑灸5~10壯,懸灸亦可,以皮膚紅潤為度,切忌灼傷皮膚引起感染。

取穴:液門、陽池、胰俞、三焦俞。

施術:將鮮橘皮(或幹品用溫水浸泡變軟)剪成2平方厘米大小並切一長約1厘米的切口。進針後行平補平瀉手法,然後將艾條插於針柄頂端並與之平齊,取備好之橘皮套在針身靠近皮膚處,使橘內皮貼近皮膚,取一硬紙皮隔在艾條與橘皮之間,從靠近皮膚一端點燃艾條。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

糖尿病病人運用針灸的注意事項

過於饑餓、疲勞、精神高度緊張者,不宜針刺;體弱者不宜用強刺激,並盡可能采取臥位。

懷孕頭3個月,禁針腹下區;3個月以上者,禁針腹上、腹下區及腰底部。此外,凡能引起子宮收縮的腧穴,如合穀、三陰交、昆侖、至陰穴等,均不宜針刺。

針刺時應避開血管,防止出血。凡有自發出血傾向的病人不宜針刺。針章門、期門等穴,應進行捫診,注意勿傷肝脾。

皮膚有感染、潰瘍、瘢痕者,不宜針刺。

針刺胸背穴位,尤其是針刺肺俞、膏盲、肩井等穴時,切勿刺之過深,以免發生人工氣胸,造成危險後果。

針灸異常情況的處理方法

針灸用於疾病的康複,具有安全、副作用小的優點。如果在操作時疏忽大意,沒有掌握好針刺的宜忌,或者由於針刺技術不熟練,對人體解剖部位缺乏全麵的了解,容易發生一些異常情況,一旦出現應及時處理,常見情況如下:

(1)暈針

病人在針刺過程中,突然出現精神疲倦、頭暈目眩、心慌氣短、惡心嘔吐、麵色蒼白、出冷汗、脈象微弱,甚至四肢厥冷、血壓下降、二便失禁、不省人事等,這就是所謂的暈針。暈針多是由於病人精神緊張、體質虛弱、饑餓疲勞、體位不正及施針者手法過重,使腦部暫時缺血所致。暈針發生後應立即將針全部取出,使病人平臥,頭部稍低,輕者飲用熱茶水或糖水即可;重者可用指掐或針刺人中、素髎、內關、足三裏等穴,或灸百會、關元等穴,必要時應配合其它急救措施。

(2)滯針

進針後提插撚轉困難,甚至不能提插撚轉謂之滯針。滯針是病人精神緊張,引起針刺局部肌肉收縮,或行針、撚轉角度過大,連續單向撚轉,以致肌纖維纏繞針身。滯針發生後,應消除病人的緊張狀態,使局部肌肉放鬆。因單向撚轉而致者,則須反向撚轉。如屬肌肉一時緊張,可按揉局部,或在附近部位加刺一針,以解除痙攣。

(3)彎針

彎針是針身在體內彎曲,針柄改變了進針時刺入的方向和角度,提插撚轉和出針均感困難。彎針多是由於針者進針手法不熟練,用力過猛,或針下碰到堅硬組織;留針中病人體位不適應或受到某種意外刺激而改變體位;針柄受到外力壓迫和碰撞及滯針未得到及時處理所致。處理方法,如係輕微彎曲,不要再行提插撚轉,應順著彎曲方向,慢慢將針退出;如因病人改變體位所致,病人應恢複原來的體位使局部肌肉放鬆,再行退針,切忌強行拔出。

(4)斷針

針身折斷,殘端留在體內者謂之斷針。斷針是由於針具質量欠佳,針身或針根剝蝕損壞,或行針時大力提插撚轉,肌肉強烈收縮,或者體位改變,滯針或彎針現象未及時正確地處理所致。處理方法:囑病人不要緊張,不要亂動,以防斷端向肌肉深層陷入,如斷端還在體外,可用手指或鑷子取出,如斷端與皮膚相平,可指壓針孔兩旁皮膚,使斯端暴露體外,再用鑷子取出;如果針身完全陷入肌肉,應在X線下定位,采用外科手術取出。

(5)血腫

出針後,局部呈青紫色或腫脹疼痛謂之血腫。血腫是由於刺傷血管所致。此時應在局部輕輕按揉,以促進局部淤血消散,血腫未消散者,24小時後可用熱敷法。

刮痧療法

刮痧療法是一種獨特的自然療法,通過刮拭皮膚的經絡穴位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通過刮拭可以疏通機體經絡氣血,使體內邪氣通過經絡排出體外,達到通暢氣血、平衡陰陽的目的。療效明顯,特別是Ⅰ型糖尿病患者,而且操作簡便,安全易學。

刮痧療法對哮喘、頭痛、便秘、高血壓病、眩暈、糖尿病、甲狀腺疾病、肝炎、膽囊炎等疾病療效顯著。但對以下情況禁忌用此療法:醉酒、過饑、過飽、過度疲勞、過度口渴時;有心力衰竭、腎功能衰竭、肝硬化、腹水、全身重度水腫等嚴重疾病的患者;血小板減小、白血病等有出血傾向的疾病;孕婦的外陰部、腰部;婦女乳頭區;原因不明的腫塊及惡性腫瘤部位;肚臍、眼睛、鼻子、耳孔、舌、口唇等特殊部位。

刮痧治療的工具有刮痧板和潤滑劑。刮痧板由天然水牛角製成,有清熱解毒、發散行氣、活血化淤的作用。此外,水牛角對皮膚沒有任何毒性刺激和化學反應。潤滑劑主要由十多種天然中草藥和天然植物油配製合成,具有疏通經絡、排毒驅邪,預防感染等功效。

基本刮痧手法

(1)補法

補法是刮痧療法治療糖尿病的基本手法,也是常用手法。其特點是刮拭時按壓力度小,速度慢,能激發人體正氣,並使機體低下的功能恢複旺盛。用於治療體質稍差的巨型糖尿病患者。

(2)平補平瀉法

也稱平法,又細分為以下三種刮拭手法:按壓力度大,速度慢;按壓力度小,速度快;按壓力度中等,速度適中。

刮痧的具體操作

治療糖尿病常用的刮痧穴位有:中脘、氣海、脾俞、三焦俞、腎俞、曲池、合穀、足三裏、三陰交、水分、關元、陽池。步驟如下:

(1)用平補平瀉法(一)

用平補平瀉法緩慢刮拭上肢曲池、合穀、陽池三穴,並且用刮板棱角點按刮拭曲池、合穀兩穴,至酸、脹、紅、熱,並輕微出痧。

(2)用平補平瀉法(二)

用平補平瀉法緩慢刮拭上腹部中脘和水分兩穴。要拉長刮拭,至酸、脹、熱,並輕微出痧為度。

(3)用補法(一)

用補法刮拭下肢小腿前方足三裏穴、內側三陰交穴。刮拭至脹、熱和微微出痧為宜。

(4)用補法(二)

用補法先輕緩刮拭下腹部氣海和關元兩穴位,再稍用力刮拭,至酸、脹、熱並輕微出痧為宜。

(5)用補法(三)

用補法刮拭背部大椎穴及兩側膀胱經上的肺俞、肝俞、脾俞、腎俞、三焦俞和命門等穴,再稍強用力刮拭這些穴位,至紅、熱出痧為度。

刮痧療法的注意事項

在進行刮痧療法時,要注意改善生活環境,穩定自身情緒,保持心境平靜。最好能堅持每天晚上臨睡前用溫開水洗足,並且用刮痧板從前往後刮拭雙足底中心部位3~5分鍾。長期如此,可獲得更好療效。在刮拭背部時,要重點刮拭第八、九胸椎旁的胰俞奇穴、心俞穴以及腎俞穴。周期為5~7日。長期堅持,對防治Ⅰ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腦、腎並發症療效顯著。

拔罐療法

拔罐療法原理

拔罐療法是以罐為工具,利用燃燒、蒸汽、抽氣等造成負壓,使罐吸附於施術部(穴位),產生溫熱刺激,使局部發生充血或淤血現象,從而達到治療目的的一種自然方法。拔罐器具的種類很多,適合家庭應用的罐具有竹罐、玻璃罐、抽氣罐。

常用的拔罐方法有火罐法和抽氣法

糖尿病拔罐療法主要有以下方法:

(1)取穴:陽池(雙)、華佗夾脊

采用梅花針叩刺後拔罐法。先以梅花針叩刺陽池,隨即拔留罐15~20分鍾。再在華佗夾脊從上至下輕叩3~5遍(以不見血為度)。然後在應拔部位和罐口塗以液體石蠟。走罐至皮膚潮紅為度。每日或隔日1次,10次為1療程。

(2)取穴:腎俞、肺俞、胃俞、大腸俞、陽池

采用單純拔罐法。每次選用一側穴,留罐15~20分鍾,或用藥罐法。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

(3)取穴:膀胱經:三焦俞、腎俞。任脈:石門。經外奇穴:華佗夾脊。脾經:三陰交

留罐法:以上穴位於拔罐後各留罐10~20分鍾。

排罐法:於腰椎兩旁行密排罐法並留罐。

針罐法:先用毫針針刺上穴得氣後再行留罐。

(4)取穴:肺俞、脾俞、三焦俞、腎俞、足三裏、三陰交、太溪穴

采用單純火罐法吸拔上述穴位,留10分鍾,每日1次。或采用背部俞穴走罐,先在肺俞至腎前段塗抹潤滑劑,然後走罐至皮膚潮紅或皮膚出現痧點為止,隔日1次。

藥浴療法

藥浴療法是在祖國傳統醫學理論指導下,選用天然草藥加工製成浴液,熏蒸洗浴人體外表,以達到養生治療的目的。在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竹簡中有我國現存最早的臨床醫學文獻(五十二病方),書中就收載有洗浴、熏浴等藥浴方劑。

藥浴方法

藥浴時可以進行全身浴、半身浴或局部浸浴。近年來,藥浴的研究應用也在不斷加深,藥浴器械、方法、劑型等方麵的開發研究都有了長足地進步。

藥液配方

(1)透骨草浴液

[主治]具有清熱生津,散風祛濕,活血止痛的功效。適用於糖尿病並發末梢神經炎。

[處方]透骨草30克,絡石藤50克,生地50克,當歸30克,羌活50克,威靈仙30克,稀薟草50克,紅花25克,天花粉50克。

[用法]以上9味加水煎煮,去渣,溫洗患處。

(2)黨參蒼術浴液加減

[主治]適用於氣陰兩虛型糖尿病。

[處方]黨參、蒼術、山藥、玄參、麥冬、五味子、生地、熟地、牡蠣各15克,黃芪45克。

[用法]以上10味加水煎取汁浸泡雙足,每日1次,每次1小時。15天為一療程。血糖不降加知母15克,生石膏45克。尿糖不降加花粉30克,烏梅15克。尿酮體者加黃芩、黃連各10克。皮膚瘙癢加黃柏、知母、苦參各15克。失眠者加首烏30克,女真子、白蒺藜各15克。

(3)花粉知母浴液

[主治]適用於陰虛燥熱型糖尿病。

[處方]花粉30克,知母25克,玄參、麥冬、天冬、白芍、赤芍、生地各15克,黃芩、黃連各10克,梔子15克,金銀花20克。

[用法]以上12味加水煎取汁浸泡雙足1小時,每日1次,10天為一療程。

(4)黃芪當歸浴液

[主治]適用於氣虛血淤型糖尿病。

[處方]黃芪45克,當歸、川芎、赤芍、桃仁、丹參、紅花、地龍、生地、柴胡、甘草各15克。

[用法]以上11味加水煎取汁浸泡雙足,每日1~2次,每次1~1.5小時,15天為一療程。

(5)炮附片熟地浴液

[主治]適用於陰陽兩虛型糖尿病。

[處方]炮附片、熟地、山萸肉、丹皮、山藥、茯苓、澤瀉、葛根各15克,肉桂10克,仙靈脾30克。

[用法]以上10味加水煎汁浸泡雙足;每日1~2次,每次1~1.5小時,15天為一療程。

(6)川桂枝生附片浴液

[主治]具有活血化淤、溫經散寒、消腫止痛、益氣生肌的功效,適用於糖尿病性趾端壞死。

[處方]川桂枝50,生附片50克,柴丹參100克,忍冬藤100克,生黃芪100克,乳香24克,沒藥24克。

[用法]以上7味放入鍋內,加水5000克,用小火煮沸後再煎20分鍾,去渣將藥液傾入盆內,待溫度降至50℃左右時,將患足放入藥液內浸泡,藥液可浸至膝部,每次浸泡30分鍾,每晚浸泡1次,每劑藥可用5天,每次浸泡前均應將藥液和藥渣一同放入鍋內煮沸。

螞蟻療法

現代科學研究證明,螞蟻中含有27種氨基酸,其中蘇氨酸、苯丙氨酸、纈氨酸、亮氨酸、異亮氨酸、賴氨酸、蛋氨酸均為人體必需的氨基酸。螞蟻中還含有鋅、鍶、鐵、錳、鈷、銅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螞蟻製劑既是一種免疫增強劑,又是一種性功能增強劑,還是一種可靠的抗衰老的天然藥物。

螞蟻體內含有的豐富維生素、氨基酸及微量元素可調節人體內分泌係統,增強人體新陳代謝功能,激活胰島β細胞功能,促進胰島素分泌,提高胰島活性,抑製胰島素抵抗的產生,從而可降低血糖水平。

鋅是人體內重要的微量元素,鋅能直接參與蛋白質、核酸、糖類和血脂的代謝,並在人體內發揮抗氧化作用及細胞膜保護作用,參與人體內基因的調控。研究證明,體內缺鋅導致胰島素原轉變成胰島素的能力下降。糖尿病患者通過螞蟻治療,增加了鋅的攝入量,不但在胰島素中起穩定結構的作用,還激活並增加胰島素原轉變為胰島素,從而降低血糖,改善糖代謝紊亂的症狀。

此外,螞蟻對人體免疫係統有雙向調節作用,能抑製對人體有害的抗體產生,提升紅細胞超過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降低血清過氧化脂質水平,清除氧自由基,保護細胞膜,從而發揮抗衰老和降血糖作用。

將大黑螞蟻500克焙幹,研為細末,裝膠囊。每次3粒,每日服用2次。

氣功療法

氣功療法的練功原則

氣功是中醫藥學寶庫中一顆晶瑩璀璨的明珠,具有傳統中醫藥學的特色,尤其是它作為一種養生康複方法,特別強調精神修養和意念的鍛煉,是區別於其它療法的獨特之處。

概括起來,其基本特點有三:

(1)氣功鍛煉是一種主動康複療法

它屬於自我身心鍛煉,需要充分發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最怕信心不堅,一曝十寒,半途而廢。能否達到成功的彼岸,與個人的意誌和毅力有很大的關係。所以,療效也往往因人而異。做氣功首先需要加強思想修養,學習養生之道,善於控製自己的心理和行為,按客觀規律主動調整自己的生活方式,以達到祛病、保健、延年的目的。

(2)氣功康複屬於整體康複療法

氣功鍛煉並不是針對某些疾病或某個局部起作用的特異性療法,而是以改善人體整體功能狀態,提高人體素質為目的的鍛煉方法。它主要是通過加強人體自我調節,提高免疫和抗病能力,靠機體自身的穩態機製消滅疾病而維持健康。古人認為,氣功是鍛煉精氣神的,而精氣神則代表了人體的正氣,是人身之三寶。通過練功,可達到精充、氣足、神旺,自然可以卻疾療病。練氣功可使陰陽調和,氣血流暢,因此能扶正祛邪。這些是氣功療法的基本原理,通過不斷加強正氣,能促進病體的康複。無論練習何種功法,經過一段時間,普遍反映飲食和睡眠改善,心情愉快,精力充沛,病痛逐漸消失。這也說明氣功療法是從整體上發揮作用的,是通過內因起作用的。通過自我鍛煉,調整和控製內髒功能活動,改善全身功能狀態和調節新陳代謝過程,達到康複的目的。

(3)氣功是一種自然療法

順乎自然是氣功鍛煉的一項基本原則。大多數氣功都是簡便易行,不受外界條件限製,可因時因地因人選用,隨時隨地可練。真正理解了氣功的精髓,則無強製勉強之苦,無任何壓力,一切顧其自然,鍛煉起來,是一種輕鬆愉快、充滿樂趣的享受。所以說,氣功療法是一種簡便、價廉、靈驗,適合糖尿病病人鍛煉的康複方法。

糖尿病中患者常用的功法

(1)練功時間

古人認為,一天之中,子醜寅卯辰巳六個時辰為六陽時,午未申酉戌亥為六陰時;一年四季之中,春夏為陽氣旺盛之時,秋冬為陰氣偏盛之時。具體到一天的練功時間,多主張在“陽時”練功,以練外界生長之氣。春夏練生長之氣選在寅時(夜裏3~5時),秋冬練收藏之氣選在卯時(晨5~7時)。根據中醫陰陽平衡的理論,也有在陰時和陽時都進行練功的,多選在子午兩時,亦有選擇在卯酉兩時的。按照病人本身所患疾病而選時,可陰病選陽時,陽病選陰時。

在糖尿病康複過程中,除了遵循以上原則外,為了不增加額外負擔,可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選擇練功的時間。如在起床後、工作閑暇、午休或睡前安排1~2次練功。其它時間,隻要可行,隨時練放鬆功和做意守丹田自有益處。但須注意,在練功前應停止原來的活動,使情緒安定五分鍾左右;排除二便,寬衣解帶,或換上合體的運動服:要選擇光線不太強、空氣流通而又無風的安靜環境。在戶外應避免塵土飛揚和日光直射的場所,冬季在戶外練動功,要避免受凍著涼,不要在過饑、過飽、過勞、情緒波動、身體疼痛不適時練功。練功時要做到“三穩”:起功穩、行功穩,收功穩,開始和結束時,都可做幾節保健功或其它動功作為起式和收式。

在家庭康複治療中,要堅持寫練功日記,記錄天氣、環境、時間、功種功法,以及練功反應、體會、困難、問題、效果等。也要檢查執行計劃和製度的情況及不能兌現的原因,以便總結經驗,提高認識。在階段和全部計劃完成後,還應寫出練功小結,包括取得哪些效果,哪些症狀消失最快,最慢,有哪些良性反應,有無不良反應等,按時間順序寫出。

(2)練好鬆靜功

鬆靜功又名放鬆功。它是利用姿勢、呼吸、意念等活動,默念“鬆”字,進行誘導,自上至下逐步進行全身放鬆,以達到入靜狀態的功法。此功法有益氣補腎、平衡陰陽、柔肝降壓的保健功能,適合於糖尿病病人,尤其是糖尿病並發高血壓的病人修煉。

放鬆功的練功方式有坐式和臥式兩種:坐式為坐於板凳之上,兩腳左右開立同肩寬,兩手放於大腿部,含胸拔背,頭頸頂豎,鬆肩垂肘,塌腕舒指,口唇輕閉,舌抵上齶,目似垂簾,自然呼吸,意守丹田,並稍息片刻。調整呼吸,將左右手相疊,掌心同向,拇指交叉相抵,放於小腹丹田部位,按部位放鬆和三線放鬆進行練功。

部位放鬆法:白頭部、頸部、兩上肢、胸腹、腰背、兩大腿、兩小腿、兩腳,自上而下練功放鬆,每一個部位,練2~3次。此法適宜於血壓尚高時靜練。

三線放鬆法:按身體兩側線、身體前麵中線、身體後麵正中線的順序,每線自上而下地進行放鬆。倘若感覺那一條線上還不放鬆時,必須再從那一條線上自上而下放鬆一遍,至全身放鬆後,方能轉入以意導氣的練功。此法適用於糖尿病並發高血壓,而血壓趨向平穩時練習。

臥式的放鬆功,是指采用臥位進行練習。其中以右側臥位為好,右肩在下,枕高以平時習慣而定,以舒適為度,身體彎曲,右腿自然伸直,左腿放在右腿上,成自然蜷曲,右手在麵前放於枕上,距頭約5~10厘米,左手放於體側大腿上,呼吸、放鬆方法與坐式相同。

收功時,逐漸放鬆意念,使氣歸元,左右各操作1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