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糖尿病的中醫治療方法(3 / 3)

練功場所要空氣新鮮,環境安靜,練功時一定要排除一切雜念。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可練20~30分鍾。

(3)練習內養功

內養功是一種較為流行的靜功。近年的實踐證明,常練此功法,能夠強身健體,促進機體代謝,調節神經係統,對消化係統、內分泌係統有較好的作用。因此,內養功是適合糖尿病病人練習的一種功法,可以長期習練。

內養功的練習姿勢有側臥、仰臥、坐位和坐臥四種。側臥式指側臥於床上,頭微向前俯,脊柱微向後弓,頭下墊一枕頭,頭頸部保持在一條直線上。仰臥是練功者平臥於床上,頭微前俯,身體正直,兩臂自然舒伸,十指鬆開,掌心向下,放於兩側,下肢自然伸直,腳跟靠攏,足尖自然分開。坐式是練功者端坐於椅子上,頭微前俯,身體正直,含胸拔背,沉肩墜肘,兩手輕放於兩膝部,十指舒伸,掌心向上,兩腳平行分開與肩同寬,膝關節屈曲90度。坐臥式與仰臥式基本相同,唯需將枕墊高25厘米,使頭、肩、背呈坡形抬高,且要墊實,不可懸空,兩腳並攏,兩手掌心向內,緊貼於大腿兩側。各式在練習時均要求雙目微閉,配合呼吸。呼吸時輕輕閉口,以鼻呼吸,先行吸氣;同時以意領氣,即吸——停——呼。可配合默念字句,一般由3個字開始,以後可逐漸增加字數,但不宜超過9個字。詞意一定要美好、輕鬆、健康。常用的有“自己靜”、“靜坐身體好”、“大腦靜,內髒動”,“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等。默念要和呼吸、舌動密切結合起來。吸氣時舌抵上齶,停頓時舌不動,呼氣時舌隨之落下。但初練者往往不能在呼吸、默念字句的同時進行意守,可以先掌握基本動作,待動作熟練後,再行意守。

本法每日練2~4次,每次10~30分鍾。要做好練功前的準備,排除一切雜念。不要在過於勞累後練此功,也不要在過於饑餓時練功,一定要按照功法要求去練。默念字句與呼吸要配合好,呼吸不要用力,要力求自然。如有鼻腔疾病者,應先把鼻腔疾患治愈後,再練此功。練功要循序漸進,練功結束後,一定要收好功,切忌簡單潦草。

(4)練習強壯功

強壯功屬於靜功範疇,基本與內養功相同,隻在姿勢和呼吸方麵有其特色。其姿勢分坐式、站式和自由式三種。

坐式:兩小腿自然交叉,兩足心向後外,置於大腿下,臀部著墊,含胸拔背,肌肉放鬆。兩跟輕閉,口齒輕合,舌抵上膊,兩臂自然下垂,兩手可雙掌心相對合攏,指尖向上,置於胸前,如拜佛狀;或掌心向上,一手貼於另一手心上,拇指相對,放在小腹前大腿上;亦可虎口交叉握放在腹前,或兩手半握拳放在膝上。

站式:也稱站樁,兩足平行同肩寬,雙膝微屈不過足尖,鬆胯斂臀,直腰鬆腹,含胸拔背,沉肩墜肘,虛腋鬆腕,掌心向內,手指自然分開微屈下垂,頭若虛懸,兩目平視,或含光內視。雙手位置有高低之別,若手指向前伸直,掌心有意下按,稱下按式;若屈肘呈環抱狀如抱球一般,稱抱球式。雙手也可懸於小腹前或胸前。本式適用於體質尚強者,血糖明顯升高,體質十分虛弱者不宜練。

自由式:不要求固定的姿勢,根據自身所處境地,不拘形式地選擇任何姿勢練功,主要是調息和意守丹田,達到全身放鬆、解除疲勞、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有人戲稱為遊擊功。

呼吸要求同內養功,也是鼻吸鼻呼。意守主要是指意守丹田,如同內養功一樣。

每日練功2~4次,每次10~30分鍾。此功在行氣時,宜隨功力逐漸加重,以免氣力上升太急;引起頭痛,反而使血壓升高。在練功過程中,若一時感到局部不適時,可不必在意,但一定不要將意念停留在不適之位置。

(5)練好服月華功

服月華功是古人借月亮之精華以益陰補精的重要功法。練功方法如下:

夜間在空氣新鮮、空曠之處,鬆靜站立,調勻呼吸,排除雜念,麵對月亮方向。然後垂瞼至微見月之光線,以口鼻吸氣,細收月華,意想吸滿一口,微微閉息凝神,慢慢咽下,運至丹田為1次,共6次。最後靜守片刻再自由活動一會兒,即可收功。練習服月華功時,必須在農曆每月十五、十六、十七日夜晚,每月3次。練功時要注意保持精神愉快,切勿生氣。

(6)練習六字訣

六字訣是利用默讀六個字的讀音呼吸法,配合肢體導引的功法。這六個字是噓、嗬、呼、口四、吹、唏,它們分別配屬於五髒。噓,屬肝木;嗬(音渴)屬心火;呼,屬脾土;口四(音思)屬肺金;吹,屬腎水;唏(音需)屬三焦。練習六個字訣,分別養護相應的髒器。因此,糖尿病辨證屬上消者,應主要練習口四字功,兼練吹字功,中消者,應重點練習呼字功,兼練口四字功和吹字功;屬下消者,則以吹字功法為主,兼練字功。其基本的練習方式如下:

預備式:自然站立,兩手重疊放在小腹丹田處,每交換一字均應從預備式開始。

呼吸法:鼻吸口呼的顧腹式呼吸法。呼氣時,讀字,同時收腹、提肛、縮腎,腳趾輕微抓地,重心移至兩腳跟。吸氣時,閉口,舌抵上齶,重心微前移至前腳掌。

調息:鼻吸鼻呼。吸氣時,兩臂從側前方慢慢抬起,掌心向下,抬至與肩平,翻掌心向上,曲肘向前劃弧,同時呼氣,兩手經臉前沿身體下按至腹部,再左右分向腳兩側,恢複預備式。預備式後和練完六個字要調息3次,練每個字前也要做1次調息。

本功法一般每日練習3次,每次15~30分鍾。練習方向,上午麵向東方,下午麵向南方。此功可與內養功合練,最好在醫生指導下練習。

(7)練習氣功宣導法

氣功宣導法源於巢元方的《諸病源候論》,分兩步進行練習。一是靜臥懸腰行氣:仰臥在平板床上,鬆衣解帶,兩上肢自然放於體側,兩腿伸直,全身放鬆,雙目微閉,舌抵上膊,做5次深、細、勻、長的呼吸,鼻吸鼻呼,隨呼吸的節律鼓起小腹。二是引腎攪海咽津:上式完成後,用舌在唇齒之間,由上而下,由左至右攪動9次。然後將口中產生的津液分數次徐徐咽下,並用意念將其引到下丹田,靜臥數分鍾後可收功。

收功後,起立到戶外,緩緩步行。

此功法適用於以口渴多飲,小便頻多為主要症狀的病人。每日可練功2~3次。

辨證施功

所謂辨證施功,是指根據不同的證候選擇適宜的功法。辨證的目的是為了確保康複治療的準確性和有效性。氣功臨床實踐證明,正確地運用辨證施功的原則和方法,可以大大提高氣功康複的效果。

從總的方麵來說,一般氣功分為靜功和動功兩大類。動功的特點是外動內靜,動中求靜,以活動四肢、鍛煉肌肉筋骨為主,謂“外練筋骨皮”,所以也叫外功。靜功的特點是外靜內動,靜中有動,以調整呼吸為主,謂“內練精氣神”,所以也叫內功。相對而言,動功體力消耗較大,有壯陽益氣的作用;靜功體力消耗較小,有滋陰潛陽的作用。因此,對於臨床證候偏於陰虛陽亢的病人,宜采用靜功,以滋陰潛陽;而對臨床證候偏於陰盛陽衰的病人,應選擇動功(此處針對病情不重的病人而言)。糖尿病多屬陰虛證,適宜練習靜功。但是,因為每個病人的體質有偏盛偏衰之差異,病情有虛實寒熱之別,所以,在選擇氣功功法時,不應拘泥於此,應當因人而異,根據具體的病情酌加選擇。平素體質強壯,辨證以實證為主者,在練習內養功、強壯功等靜功的同時,可配合某些動功,如保健功、步行功、太極拳等,以期補中有瀉,補瀉兼施。

辨證選功

中醫對糖尿病分上中下三消進行辨證康複。屬上消者,宜引腎水或湧泉水上潤喉舌以養肺防。具體做法有兩種:一種是寬衣解帶,安靜平臥,行腹式呼吸。吸氣時,小腹自然上鼓;呼氣時,小腹自然回縮,亦不著力,練5次。同時,用意念引腎水上升至咽喉及舌根,使喉舌得潤。另一種是以手搓左右腳心各36次,該處有一股涼水流向舌中,待津液滿口時,鼓漱咽下。屬中消者,宜引腎水或湧泉水以去心火,退胃熱。方法是以舌舐上齶,意想腎水從背上升以洗背,次轉至心胸,洗消心火,之後想腳底湧泉之水上升,衝洗全身。屬下消者,宜滋腎陰,養肺金。可於每日寅卯時,正立,將身略向後仰,舉起兩手,左右輪換用力向上托各35次,待呼吸平靜後,行吐濁納清法,複叩齒咽津,回時當汩汩有聲,並用意念將津合氣直送至下丹田中。另外,還可按摩足三裏;用左右手大拇指指麵,同時按摩足三裏穴36次。本法能夠調整脾胃功能,使心火下降,腎水上升,使症狀得到改善。

運動療法

體育運動對糖尿病康複的益處

生命在於運動,經常適度的體力活動或體育運動,不僅是維持健康所必需的,而且也是促進糖尿病康複的一種重要手段。中醫曆來就重視運動在糖尿病康複中的作用,如隋代巢元方在《諸病源候論》一書中早就提出患消渴病的人應該先行導引,然後“行一百二十步,多者千步,然後食之”。確實,臨床和實驗均證明,運動對糖尿病有多方麵的益處。

體育運動或體力活動可使肌肉發達,改善機體的代謝功能,促進能量消耗,減少脂肪組織的堆積,提高機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或降低對胰島素的抵抗,增加肌肉對血糖的利用,改善血液循環,因而可降低血糖,使肥胖者體重減輕,高血壓者血壓降低,血脂紊亂得以改善,從而有效地控製糖尿病並發症的發生和發展。據臨床觀察發現,從事30分鍾醫療體操運動,可使過高的血糖下降0.672~0.896毫摩爾/升,尿糖也可相應減少。

運動能增加血液中高密度脂蛋白,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和極低密度脂蛋白,消除過多的有害膽固醇,有利於延緩和預防動脈粥樣硬化,起到保護心血管的作用。因此,患糖尿病的病人應該積極參加體育活動,在運動中得到自身保健。

適當運動能夠激活腦細胞,改善神經內分泌功能,有利於自主神經係統功能的調節。很多例證說明,糖尿病病人遇事多緊張,運動是消除緊張的最好手段,它能使人精神振奮,情緒愉悅,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對糖尿病的康複極為有利。運動時可充分地表現自我,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從而提高病人的生存質量。此外,運動鍛煉如果持之以恒,可以使抗胰島素激素(生長激素、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的分泌趨於穩定,這對糖代謝有良好的影響。運動還可改善心肺功能,增加最大耗氧量,並能擴張冠狀動脈,增加冠狀動脈的血流量,從而預防冠心病和心肌梗死等心血管並發症的發生。

運動療法的原則

(1)運動對Ⅰ型糖尿病的影響

Ⅰ型糖尿病,因體內胰島素絕對量減少,故血中胰島素水平基本取決於外源胰島素的使用情況。運動本身可使血糖下降,同時也可影響血胰島素水平。因此,本型糖尿病病人運動期間,在血胰島素和血糖的變化上比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病人複雜。

當在四肢注射胰島素時,由於四肢肌肉運動,肌肉收縮可以加速該部位的胰島素吸收。若在外源胰島素作用高峰時間運動(注射胰島素2小時後),因為運動可使血糖下降,同時外源胰島素高峰時也使血糖降低,有可能發生低血糖,應特別注意。

因為胰島素缺乏,加上外源胰島素作用處於低峰期及運動本身也使胰島素水平下降,三者合並起作用,可使體內胰島素水平明顯降低,而且運動可使抵抗胰島素的升糖素升高,故在胰島素水平低峰期,在升糖素水平升高的情況下,血糖可以升高。因此,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病人應避免在胰島素作用低峰期做過多的運動,以防止血糖升高。

(2)運動對Ⅱ型糖尿病的影響

Ⅱ型糖尿病病人大多形體肥胖,肝髒及周圍組織對胰島素不敏感,且往往伴有高血壓。如上所述,運動的顯著益處在於降低血糖,改善對胰島素的敏感性,使機體對胰島素的抵抗減輕。長期體育運動還可減輕體重,降低血壓,改善血脂及凝血異常,減少導致動脈硬化的各種因素。所以,對這類糖尿病病人,運動療法是有益的。

早期輕型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病人,采用單純飲食加運動療法,常可達到較滿意的治療和康複效果,而且延長運動時間比提高運動強度對血糖的控製更有益。

中等程度的非胰島素依鞍型糖尿病病人,若飲食療法加口服降糖藥,血糖控製仍不十分滿意時,可延長運動時間,尤其是餐後血糖升高者,餐後1小時的輕微運動有利於餐後血糖下降。但須注意,若運動時間延長又處於藥物作用高峰期,耐受性差的病人有發生低血糖的可能性。

重症或體型瘦弱的非胰島素依鞍型糖尿病病人運動時,代謝的改變與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病人相似。

運動療法的安全措施

運動應與飲食控製相結合,定時定量,以餐後0.5~1小時後運動為宜,運動強度應相對固定,一般主張最好不要空腹運動,以防止低血糖的發生。

應按時測血糖,在運動前後容易出現較大的血糖波動,故應注意監測血糖,以保證運動安全。

隨身攜帶糖果、餅幹,以便有低血糖反應時可以及時含服,隨身攜帶糖尿病救助卡和零錢,以便隨時通過電話與家人或急救站(120)聯係。

盡量避免在惡劣的天氣中運動,如酷暑、嚴寒,或在雨中。

在運動中如果出現腿痛、胸痛、胸悶、憋氣、眩暈、視物模糊、惡心等症狀,應停止運動原地休息,並盡快到附近醫院就診。

每天堅持洗腳,並檢查雙腳,以便及時發現雙腳有無磨破、感染、紅腫、青紫、水泡或血泡,這些都是糖尿病足的發病基礎,一旦發現應及時在醫生的指導下治療,不能自己擅自處理。

安排好患者的運動過程

運動應循序漸進,運動量由小到大,運動過程中要遵照三步曲來安排。

(1)運動前熱身

在正式運動前先做15秒鍾的熱身,一般在運動前伸伸腳,彎彎腳,慢走使肌肉先活動起來,心率慢慢快起來,以免受傷。

(2)運動過程

剛開始時,運動時間先由5~10分鍾逐漸加量,延長至20~30分鍾。

(3)運動後恢複

運動結束後不要突然停下來,最好要慢慢走一走,壓腿彎腰,讓心率慢慢地慢下來,放鬆10分鍾,再坐下休息。

糖尿病患者在運動時穿合適的衣服

天氣炎熱時應穿輕便、吸汗的棉織服裝。

天氣嚴寒時穿薄的多層服裝,便於運動過熱時,逐層脫下;防止感冒的發生,要戴帽子、手套;防止運動意外的發生。

氣候潮濕時應穿多層衣服,穿尼龍服裝和運動鞋。

鞋要合腳,不能有破損,通氣性好,但又要防止水分滲入,襪子以棉毛和羊毛為佳。

適宜運動療法的患者

運動療法是糖尿病病人一種基本的康複方法,可以說,除病情未控製的重度糖尿病病人外,其他糖尿病病人都可以進行體育運動。因為運動可以消耗體力,增加機體對熱能的利用,抑製熱能轉換為脂肪,防止體脂的儲存。所以,運動療法對肥胖型糖尿病病人最為合適。肥胖病人堅持運動鍛煉,不僅能夠減輕症狀,而且能促進脂肪的利用,起到減肥健美之效,能較好地預防各種並發症的發生。不宜用運動療法的患者

體育運動確實能給糖尿病病人帶來許多益處,但運動在某些特定的情況下亦可產生一些不良的影響。因此,必須嚴格掌握其適應證和禁忌證。下列幾種糖尿病病人不宜進行運動康複療法:

(1)胰島素嚴重缺乏的I型患者

運動可使肝糖原輸出增多,由於胰島素缺乏,肌肉對葡萄糖利用不能相應增加,會引起血糖升高,病情加重,甚至會出現酮症酸中毒,所以不宜參加運動。

(2)不穩定型的患者

因運動可以降低血糖,特別在胰島素作用高峰時刻,比如上午11時,極易引起低血糖昏迷;若參加運動,在運動前應少量進食,並酌情減少胰島素用量。

(3)口服降血糖藥後經常出現低血糖的病人

有些糖尿病病人,口服降血糖藥物以後出現低血糖,這類病人不宜運動。

(4)有並發症、酮症酸中毒等情況的糖尿病人

糖尿病合並嚴重心、腦、腎、視網膜病變及急性感染等並發症、酮症酸中毒、不能控製飲食的糖尿病病人,禁食、腹瀉、嘔吐、有低血糖危險者,都不宜參加運動。

糖尿病病人要控製運動量

體育運動是糖尿病病人有益的康複方法,合理地運動,有利於糖尿病病人的康複。但若運動量過小,則達不到降低血糖的效果;過大又不利於血糖的控製,還可能加重病情,甚至出現嚴重的後果。因此,在進行運動時應掌握適度的運動量。

運動量一般可根據脈搏或心率采決定,以練習即將結束時的脈搏數不超過170減年齡後的數為限度,或以一般青年人心率每分鍾130~140次,老年人每分鍾不超過120次為宜。

除了用脈搏、心率、血壓作定量指標外,還應在每次運動時留意運動中出現的自我感覺,如有疲勞感、出汗和呼吸急促等。還可應用檢查尿酮體、尿糖來判定運動後的效果,在運動康複一段時間後觀察血糖、尿糖、酮體來調整運動量。

鑒於45歲以上的糖尿病病人,無症狀的心血管並發症增加,為更好地確定運動量,運動之前最好檢查心電圖,作運動試驗,然後根據安靜時心率與實測最高心率計算,使負荷量控製在不引起心肌缺血的範圍內。對於年老體弱、有心血管並發症者或對定量的準確性無把握時,可以從小運動量開始逐步增加。

有糖尿病並發症的患者運動要注意

(1)糖尿病並發微血管病變的病人

糖尿病性腎病、視網膜病變等都屬於微血管病變。這些病人運動的耐力明顯下降,在劇烈活動時,易加重微血管病變。一般在運動過程中,應限製在正常人最大心率的80%~85%,血壓不超過26.6/14千帕(205/108毫米汞柱):有晚期微血管病變者,應從事輕度的體力活動,同時要量力而行逐漸增加運動量,不可過度疲勞。

(2)糖尿病並發動脈硬化的病人

糖尿病性心髒病、糖尿病性腦病都屬於大動脈硬化。糖尿病並發動脈硬化者,劇烈活動可使心電圖發生異常。血液中各種酶增高,使血液的血凝作用增加,可能引起腦血栓形成;心肌供血不足者,可引起心絞痛、心肌梗死。因此,對運動要有限製,避免劇烈運動,嚴格控製運動量,以自己感到舒適為宜。這些病人應該在醫生指導下做康複運動。

心理療法

糖尿病患者單靠藥物治療是不夠的,心理治療有助於促進康複,這是不容忽視的。糖尿病患者在明確自己患有糖尿病時,會有多種多樣的心理行為表現。病情比較輕微、症狀不明顯的患者可能會懷疑診斷的正確性,也可能會忽視其嚴重的後果,因而不注意控製飲食,生活上也不注意節製,認為“偶爾抽一支煙沒關係”,“多吃一點也沒關係”。往往有了一次就會有兩次、三次,到最後失去控製,出現嚴重的並發症,倒黴的還是自己。

有些患者在得病後精神負擔很大,十分害怕,對治療失去信心,不積極配合;還有些糖尿病患者錯誤地認為,多進食可通過增加藥物劑量來控製而不會加重病情。情緒的波動也會導致血糖的波動,據臨床經驗顯示,針對性的心理安慰和心理教育,可有效降低血糖和尿糖,有利於糖尿病的治療。

由此可見,糖尿病患者了解心理情緒對血糖和病情的影響,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並積極配合治療是非常必要的。在治療過程中,要鍛煉自己的自控能力,盡量避免心理緊張情緒和精神刺激,這樣有利於病情的控製。

患者自我調養的方法

作為糖尿病患者,更要注意保持一種好心情,注意克服在患病過程中產生的煩惱、沮喪等不良的情緒,以免不良的情緒使病情加重。另外有益的興趣愛好可以消除不良的情緒,使人愉快、樂觀、豁達、遇事心平氣和,有利於糖尿病患者的身心健康。

為了保持好心情,您不妨試試如下方法:

(1)節製法

就是要鍛煉自己的自控能力,強調節製自己的感情,學會駕馭情緒,避免不良情緒的刺激,尤其注意不要大怒,遇見了不順心的事盡量置之度外,切莫輕易發火,保持心理平衡。另外,大欲、大醉都要節製,當然這種心理素質的訓練是長期磨煉的過程,如果堅持下去,一定會有所收獲,這也是保持機體健康的有效措施。

(2)轉移法

在遇見不順心的事情或身體不適的時候,用轉移法來求得解脫。對待疾病要有“既來之則安之”的良好心理狀態,以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安排充實的生活,培養良好的興趣愛好是轉移不良精神刺激的好方法。

(3)宣泄法

把抑鬱在心中的不高興的情緒都發泄出去,以便盡快地恢複心理平衡狀態。宣泄有不同的方式,如寫詩作詞抒發情感,或者向朋友、家屬訴說苦悶、發牢騷、寫信,或者哭泣、唱歌等等,這些都是精神宣泄的方法。

(4)安慰法

糖尿病患者在治療的基礎上,如注意自我行為的調整,控製糖尿病還是可以做到的。所謂自我行為,就是指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所形成的一些習慣方式。糖尿病是一種代謝紊亂性疾病,身體的內環境發生紊亂,通過自身行為的調節,可以達到控製部分紊亂的目的。許多的糖尿病患者在患病後很悲觀,而情緒波動又是糖尿病治療上的一大障礙,因此,要讓糖尿病患者對糖尿病有一定的了解,從而解除恐懼、悲觀的心理,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以便更好地度過情緒關。在患者最悲觀的時候,最需要的是與周圍人的溝通和周圍人的理解,因此作為糖尿病患者的家屬和朋友,對患者不斷地鼓勵與勸導也是不可缺少的,這樣可使患者拋棄失落感,正確對待極其痛苦的節食措施,自覺地與醫生配合治療。

(5)玩物療法

這是一種養生的方法,它能調節生活,陶冶性情,又能增加知識。養鳥喂魚,能美化環境,使患者緊張的情緒得到鬆弛,並得到精神上的寄托;欣賞古玩,使人眼界開闊,可以了解特定時期的曆史及當時的藝術、工藝水平,好似瀏覽博大精美的藝術殿堂,也增加了多方麵的知識;書法是我國的傳統藝術,曆代名家神采各異,若是能自己奮筆揮毫,既能給人以精神陶冶,又是一種很好的休息和鍛煉;欣賞名畫,能增強藝術修養,提高思想境界,若是可以自己親自作畫,會更加豐富患者的業餘生活,使人沉浸在藝術美的享受中。這些都具有心理保健的意義。

(6)花香療法

糖尿病患者在煩悶的時候,可以多到公園去散散步,多沐浴陽光,看看大自然的景色;條件許可時也可以在自己的小庭院裏栽培些花卉。美麗鮮豔的花朵,能夠喚起人們的美好記憶和聯想,增強生活的信心。經常處於優美、芬芳的花木叢中,能調節人的神經中樞,使人心情舒暢、呼吸脈搏均勻。現代許多研究表明,花香有益於健康,可以調節精神狀態,比如丁香花、梔子花、桂花、玫瑰花的香味有鎮痛安神,減輕病痛的作用。不同的花香還可以影響人們的情緒,水仙、荷花的香味使人感覺溫馨纏綿,可以改變急躁易怒的不良情緒;橘子、檸檬的香味使人興奮,積極向上,可以改變悲觀厭世的不良情緒;紫羅蘭、玫瑰花的香味給人爽朗愉快的感覺,可以改變抑鬱焦慮的不良情緒;茉莉花、丁香花的香味使人沉靜,可以改善激動不安的不良情緒。

(7)生物反饋療法

這是借助現代電子儀器,放大通常觀察不到的身體內部的生理過程,通過聲音或燈光顏色的形式顯示出來,由此逐漸控製和矯正人們不正常的生理反應。進行生物反饋療法首先要備有必要的生物反饋儀,其次要有一個較好的治療環境,治療時最好一個人一個房間,以保持環境的安靜。治療是在指導語的引導下進行的,按身體各部位逐次放鬆,最後達到全身心的全麵放鬆。一個療程一般需要四周,每次治療六次,每次30分鍾。通過訓練,人們可以學會控製自己的某些生理功能。心理學家認為,各種病態心理以及有關的軀體症狀都屬於異常行為,可以通過訓練來調整和改造這些異常行為,也可以通過建立新的健康行為采替代原有的異常行為。

生物反饋療法對包括糖尿病在內的多種與社會心理應激有關的心身疾病有較好的療效,由此它對開放、競爭、快節奏的現代社會生活所帶來的文明病能夠產生藥物所不能取代的效果,並可避免藥物引起的毒副作用。

糖尿病患者需要克服“怕麻煩”的心理

治療糖尿病需要做許多的事情,比如嚴格地控製飲食,每天都要注意定時、定量的吃飯;需要經常地、定期地測血糖和尿常規及其他理化檢查等等,這些常常增加了糖尿病患者的負擔,更是以往生活中從來沒有的“額外的負擔”。這樣糖尿病患者就會因為“怕麻煩”而不願意去做。

但是隻要好好想一想,如果不能堅持這樣做,血糖就不能得到良好的控製,一旦出現了並發症,造成各種功能障礙,如致盲、致殘,就會嚴重影響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質量。不僅會給糖尿病患者帶來痛苦,而且也給患者的家屬帶來負擔,這些與現在需要做的事情比較起來,現在的“麻煩”是微不足道的。糖尿病患者一定要把觀念轉變過來,把現在的“麻煩事”當成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事,隻要堅持下去養成習慣,也就不會覺得麻煩了。

“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做法不可取

有些糖尿病患者在剛剛知道自己患有糖尿病後很緊張,也很著急,因此能夠認真地按照醫生的要求做,比如注意在飲食上嚴格控製,定時服藥,還要注意定期對各項指標進行監測。但是,隨著患病時間的延長,逐漸對自己疾病的重視程度淡漠了,飲食控製也不那麼嚴格了,自我監測也不認真做了,藥也不能按時吃了,甚至像沒有得糖尿病一樣,一切都打算順其自然,也不管不顧了。

其實,這樣做不但不能使血糖得到良好控製,還會加快糖尿病並發症的形成。或許在短時間內,不會有什麼明顯地變化,但是一旦出現了明顯的並發症,後悔也來不及了。因此,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克服對慢性病的麻痹思想,永遠保持一種對疾病的重視態度,通過長期的醫療實踐,更多地學會觀察病情、了解病情,掌握相關的糖尿病基本知識,把自己的命運掌握起來,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避免悲劇的發生。

精神療法

精神心理的影響

社會心理因素在疾病的發生、發展、治療和預防上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隨著人類工業化,城市迅速發展,生產和生活節奏加速,我們的生活方式逐漸在改變,人們平均壽命在增長,現在最大程度威脅我們生命的疾病不是傳染病,而是與社會心理因素、人類生活方式和人們自身不良心理行為密切相關的或者說由它們引起的疾病。屬於心身疾病的病很多,如消化性潰瘍、高血壓、哮喘病、心律不齊等等。

糖尿病是由於胰島素絕對缺乏(Ⅰ型糖尿病)與相對缺乏(Ⅱ型糖尿病)所致碳水化合物(醣)代謝障礙,繼而導致脂肪、蛋白質、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紊亂的代謝疾病。糖尿病也是一種心身疾病。神經精神因素對糖尿病的病情是有很大影響的,尤其是長時間的精神緊張、焦慮、憂鬱、激動都會影響病情和治療。心理因素在糖尿病發病及治療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精神緊張能幹擾血糖的控製,使病情加重,因為緊張時使兒茶酚胺類和糖皮質激素分泌增加,而這些激素類物質能增加肝糖的輸出,降低周圍組織對葡萄糖的利用,使血糖增高,從而使病情加重,增加胰島素的用量。生活中的突發事件,比如喪偶、親人的去世、家庭的破裂等,都會影響糖尿病病人的精神狀態,從而使病情加重,有的患者病情不穩定,除自身胰島功能的因素外,常常有神經精神因素的幹擾,易激動情緒不穩定的病人,病情也不容易穩定。

臨床實踐亦證明,情緒應激(精神緊張)同其他因素(如外傷、感染、高熱等)一樣,能加重病情。例如,恐懼、緊張、絕望、悲傷、激怒等負性情緒均能導致血糖上升,尿糖陽性。這時檢測血中的生長激素、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皮質醇及胰高糖素,其水平都升高。這些激素我們稱之為應激激素,能對抗胰島素的作用與抑製胰島素的分泌。隻有在情緒平穩下來之後,這些應激激素才能下降,胰島素(內源性或外源性)又開始發揮其作用,升高的血糖再度下降。各種生活事件對糖尿病人的病情都有深刻的影響。社會心理因素是通過機體的神經內分泌途徑發揮其作用的。

常見精神心理問題

糖尿病患者常見的精神心理問題有如下幾個方麵:一是疾病早期症狀較輕,患者不予重視,喪失了早期認真治療,療效好且容易控製的機會;另一種是認為病情較重,且治療較為不便,特別是不願意使用胰島素,悲觀失望,不認真治療,病情越來越重,危及生命;還有一種是輕信欺騙性的宣傳,以為有某些藥物能夠根治糖尿病,上當受騙,加重了病情,延誤了治療時機。

精神心理的自我調節

糖尿病病人不僅要保持身體的健康,而且也要保持精神健康,這就需要病人不斷的加強自我心理護理,它包括以下幾方麵:

(1)正確認識糖尿病,樹立正確的疾病觀

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講,對待疾病的正確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疾病的治療效果,決定著病後整個生命的生活生存質量。

保持樂觀的情緒:樂觀的情緒有利於氣血的暢通、陰陽的調和,有助於減少或減輕並發症。糖尿病是一種常見病,全世界有糖尿病患者1.2億人以上,僅我國就大約有1500萬~2400萬患者,在西方發達國家患病率更高,作為患者自己隻不過是其中的一員。認識到這點,可以克服因患病而感到孤單的情緒。

糖尿病者克服心理障礙,發揮主觀能動性是戰勝疾病的關鍵。隻有從本質上認識糖尿病,並有信心戰勝它,才能調動積極性配合醫生的治療,取得良好的療效,能夠像正常人一樣生活、工作和學習。目前的醫療技術水平尚不能根治糖尿病,所以說糖尿病是終身性疾病,但是經過醫患共同的努力,通力協作,糖尿病是完全可以控製的,完全可以像正常人那樣享受美好的人生。許多的調查資料也證明糖尿病控製好的病人基本上可享受正常壽命,壽命並無明顯縮短。

對患病的認同或認可:既然患了病,就要大膽地承認,在思想上予以認同,抱著“既來之則安之”的態度,並采取積極的措施和對策,以病人的姿態來看待自己,不能像健康時一樣無所顧忌。對糖尿病要有正確的心理認識,對於大多數患者來說,目前糖尿病雖不能根治。但運用好現在的治療方法,絕大多數患者可以和正常人一樣生活、工作。那種:“糖尿病是不是癌症的癌症”的說法是沒有科學依據的。

主動治療:在患病之後,不但找醫生給予正確可靠的治療,而且要以主動積極的態度與醫生配合,按照醫生的要求辦。許多問題如合理的飲食、適當的鍛煉,就全靠患者的主動性,單靠醫生無論如何是解決不了的。對於少數對藥物治療反應不太理想的患者來說,主動的配合、持之以恒的合理鍛煉、嚴格的飲食控製以及寬鬆舒暢的心理狀態,這種治療的主動性實際上決定了整個疾病發展與轉歸。應選擇正規醫院就診,切忌把希望寄托在“祖傳秘方”或“包治好”的“靈丹妙藥”上。不要輕信那些道聽途說的脫離現實的傳言,否則不但延誤病情的控製,還有可能導致人財兩空。

(2)消除害怕心理,克服畏難情緒,保持樂觀精神

大量的臨床病例證明患糖尿病後,大多有害怕、精神緊張、憂鬱、畏難情緒等心理障礙。長期的恐懼和精神憂鬱,會導致身體裏內分泌進一步紊亂,拮抗胰島素作用的激素分泌增多,使糖尿病加重,血糖升高,甚至發生酮症酸中毒,所以消除精神緊張,保持樂觀的情緒在糖尿病的治療中是很重要的。克服急躁畏難情緒搞好自我監測,在具體治療中要重視每個治療環節,逐步實施各項治療及監護計劃,要克服急躁、怕麻煩等畏難的心理障礙。家人要關心理解病人的心理,一旦出現不耐煩的情緒時,家人要及時幫助他們並協助作好監測,而病人也應理解親人的心情,要相互理解,克服心理障礙共同爭取控製糖尿病的最佳狀態。長期堅持治療,一定會獲得良好控製的。

(3)創造和諧的工作與家庭環境

要克服動輒發火的暴躁情緒,養成大度、遇事冷靜的習慣,保持情緒的穩定,創造和諧的工作環境和家庭環境。工作中,團結同誌一道工作,注意同事間關係,和睦相處,創造一個工作相互支持,生活上相互關心的工作環境。回家後要與家人友好相處,相互理解,不要到處挑剔,創造並保持祥和的工作家庭氣氛。這樣的工作及生活環境有利於保持良好的心情,有利於糖尿病的治療。

(4)學會處理各種矛盾的方法

目前生活節奏很快,周圍矛盾很多。為了避免糖尿病的惡化,你必須從窘境中解脫出來。首先,你必須學會解決各種矛盾的能力。一般而言,各種矛盾(家庭的、單位的、社會的)大多是可以妥善解決的。隻有矛盾解決後,心平氣和,沒有煩惱,血糖才會下降。爭取社會的幫助,社會是患者生活的土壤,有關方麵的支持配合是很重要的。患者應采取主動、曉之以理的態度,向家庭、單位介紹自己的病情,爭取他們的理解,在飲食調配、工作性質、日常生活以及治療費用等方麵予以支持,大量的臨床事實證明,社會條件好的患者治療效果顯著優於社會條件差的患者。

(5)行為醫學療法

有些事一時自己解決不了,或遭到失敗,使你整天苦惱,則糖尿病勢必加重。此時你可以求援於行為醫學家。20世紀中葉開始世界各國已將醫學教育模式與醫療服務模式由原來的純粹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一心理一社會醫學模式轉移。行為醫學是專門研究人類行為與社會生活方式所造成的疾病以及探索使用行為矯正療法來防治這些疾病的途徑。故凡是與人們心理行為有關係的疾病均屬於行為醫學範疇之內。行為醫學中有一個分支叫心身疾病,它專門研究心理因素對人體某些疾病的發病、發展、治療和預後所發生的影響及探索行為醫學治療的途徑與效果。糖尿病也是一種心身疾病,同樣適合行為醫學的治療。

行為醫學家所用的行為療法有很多種,美國本生(Benson)所提倡的鬆弛反應就是其中一種,其原理是將自己的注意集中於自己的身體,調節呼吸,放鬆全身肌肉,排除雜念。操作方法如下:

靜坐,身體要舒適。

閉目。

全身肌肉要鬆弛:從足部開始向上使全身肌肉完全放鬆,直到臉部。一直要保持放鬆狀態。

用鼻呼吸:意識自己在呼吸,當你呼出時,默念“一”,不要出聲。例如:吸進,呼出,“一”;吸進,呼出,“—”……等,呼吸要平穩自然。

這樣持續20分鍾,可以張開眼看看鍾表到時間沒有,但不要用鬧鍾。當你結束時,可靜坐數分鍾,起先可閉目,然後慢慢張開服睛。

不要顧慮你是否會達到高度鬆弛狀態。保持被動的態度,讓自己鬆弛。當思想“開小差”時,你要再回到吸、呼、“一”……。這樣,每天進行一次或兩次,但餐後2小時內不要進行,因為消化過程似乎會影響鬆弛反應。